CN206739965U -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39965U
CN206739965U CN201720545446.1U CN201720545446U CN206739965U CN 206739965 U CN206739965 U CN 206739965U CN 201720545446 U CN201720545446 U CN 201720545446U CN 206739965 U CN206739965 U CN 206739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amber
joint design
branched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454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爱民
李光曜
吴子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454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39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39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3996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nch Pipes, Ben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头结构、一种管翅式换热器和一种空调器,所述接头结构包括汇总管、至少两个分支管以及与所述分支管数量相等的弧型管;各个所述弧型管包括朝向相同的弧形凹陷侧;所述汇总管设于各个所述弧型管的弧形凹陷侧,每一所述弧形管的其中一端连通所述汇总管的同一端,每一所述弧型管的另一端分别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分支管的端部,以通过各个所述弧形管实现所述汇总管与每一所述分支管的平滑过渡的弧形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旨在避免流体在接头结构中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大且噪声强的弊端。

Description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头结构、一种应用该接头结构的管翅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接头结构广泛地应用于流体设备的管道连接,例如,应用于空调管翅式换热器的管道连接。接头结构通常具有若干个分支管和一汇总管,现有技术中,汇总管与不同分支管垂直设置,流体经由不同分支管汇流入汇总管时,在流体的交汇处产生较大的冲击,流体经由该汇总管分流至不同分支管时,在分流处存在较大的阻力。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的弊端是,流体在接头结构中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大且噪声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头结构,旨在避免流体在接头结构中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大且噪声强的弊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结构包括汇总管、至少两个分支管以及与所述分支管数量相等的弧型管;各个所述弧型管包括朝向相同的弧形凹陷侧;所述汇总管设于各个所述弧型管的弧形凹陷侧,每一所述弧形管的其中一端连通所述汇总管的同一端,每一所述弧型管的另一端分别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分支管的端部,以通过各个所述弧形管实现所述汇总管与每一所述分支管的平滑过渡的弧形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头结构包括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以及第一弧型管和第二弧型管;所述第一弧型管的其中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型管的其中一端分别连通所述汇总管的同一端,所述第一弧型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分支管的端部,所述第二弧型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管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型管与所述第一分支管限定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弧型管与所述第二分支管限定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80°。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部分圆弧状,和/或所述第二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部分圆弧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汇总管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弧型管两端的连线;所述第二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所述第二分支管和所述汇总管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弧型管的两端的连线。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和所述第二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的圆弧半径相等。
优选地,所述汇总管以及各个所述分支管的内径相等。
优选地,所述接头结构为金属铸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翅式换热器,包括若干换热管道和所述接头结构,所述接头结构的所述汇总管和各个所述分支管分别连通一所述换热管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管翅式换热器和用于收容所述管翅式换热器的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头结构的各个分支管和汇总管分别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弧型管连通,各个所述弧型管包括朝向相同的弧形凹陷侧;所述汇总管设于各个所述弧型管的弧形凹陷侧,当流体经由不同分支管汇流入汇总管时,所述弧型管对流经不同支路的流体产生弧线形的导流作用,有利于降低各路流体在交汇处的冲击力,当流体经由该汇总管分流至不同分支管时,所述弧型管同样对流体产生弧线形的导流作用,有利于降低分流处的流动阻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降低流体在接头结构中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和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接头结构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接头结构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翅式换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汇总管 11 直线段端口
20 第一分支管 30 第一弧型管
40 第二分支管 50 第二弧型管
60 管翅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接头结构。
请参照图1至图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结构包括汇总管10、至少两个分支管以及与所述分支管数量相等的弧型管;各个所述弧型管包括朝向相同的弧形凹陷侧;所述汇总管10设于各个所述弧型管的弧形凹陷侧,每一所述弧形管的其中一端连通所述汇总管10的同一端,每一所述弧型管的另一端分别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分支管的端部,以通过各个所述弧形管实现所述汇总管10与每一所述分支管的平滑过渡的弧形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头结构的各个分支管和汇总管10分别通过其中一个所述弧型管连通,各个所述弧型管包括朝向相同的弧形凹陷侧;所述汇总管10设于各个所述弧型管的弧形凹陷侧,当流体经由不同分支管汇流入汇总管10时,所述弧型管对流经不同支路的流体产生弧线形的导流作用,有利于降低各路流体在交汇处的冲击力,当流体经由该汇总管10分流至不同分支管时,所述弧型管同样对流体产生弧线形的导流作用,有利于降低分流处的流动阻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降低流体在接头结构中流动时的流动阻力和噪声。
该接头结构可以应用于流体设备的管路连接,以降低流体在接头结构中流动的阻力和噪声。在本实施例中,以该接头结构应用于空调管翅式换热器60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流经该接头结构的流体为冷媒。
所述弧型管可以呈圆弧形或椭圆弧形,或者其他弧形,在此不作限制。
所述汇总管10和各个所述分支管在各个所述弧型管的弧形凹陷侧间隔设置。所述汇总管10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支管通过所述弧型管连接后,可以共同限定形成一个平面。所述弧型管用于实现所述汇总管10与每一所述分支管的平滑过渡的弧形连接,其数量不作限制,以使所述接头结构通过不同的弧型管数量和分支管数量,组成三通接头结构、四通接头结构,或其他多通接头结构。各个所述分支管与其连接的弧型管可以采用分段式的两个管体连接而成,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在此不作限制。
具体的,所述接头结构包括第一分支管20和第二分支管40,以及第一弧型管30和第二弧型管50;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其中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其中一端分别连通所述汇总管10的同一端,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分支管20的端部,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管40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适应空调管翅式换热器60的换热管道布置,所述分支管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两个,所述弧型管的设置数量也为两个,因此,该接头结构组成三脚三通结构。在其他换热器中,或其他流体设备的管路连接中,所述接头结构的分支管数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两个、三个、四个或四个以上,弧型管的数量与分支管的数量相等,以便于将各个分支管分别与汇总管10连通。
在空调制冷运行时,冷媒从汇总管10流入,并从第一分支管20和第二分支管40流出,由于汇总管10与第一分支管20、第二分支管40分别以圆弧过渡交汇于汇总管10的直线段端口11处附近,因此冷媒从汇总管10导入第一分支管20和第二分支管40时,局部阻力大幅减小,冷媒流动更加顺畅;在制热运行时,冷媒从第一分支管20和第二分支管40流入,并从汇总管10流出,由于两分支管中流出的冷媒在汇总管10交汇处冲击较小,冷媒流动紊流程度减弱,汇总管10内产生的旋涡变小,有效抑制了管道内气流异常声的产生。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型管30与所述第一分支管20限定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弧型管50与所述第二分支管40限定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80°。
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则两分支管中流动的冷媒形成的冲击和干涉作用越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优选较小的角度,例如,该夹角优选不超过120°,进一步地,该夹角优选不超过90°,此处对该夹角的角度不作具体限制。
θ为第一分支管20与第二分支管40中冷媒流动方向之间夹角的一半,当该接头结构应用于换热器时,θ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H为换热器管道布置的孔距,L为换热器管道布置的排距。
例如,换热管道为Ф7,换热器管道布置的孔距为21mm,换热器管道布置的排距为12.7mm时,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θ为4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管道延伸形状呈部分圆弧状,和/或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管道延伸形状呈部分圆弧状。由于圆弧状的弧型管的弧形导流效果更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型管30和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管道延伸形状可以分别优选呈部分圆弧状。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所述第一分支管20和所述汇总管10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弧型管30两端的连线;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所述第二分支管40和所述汇总管10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两端的连线。
当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且所述第一分支管20和所述汇总管10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弧型管30两端的连线时,流体流经所述第一弧型管30与第一分支管20或汇总管10的连接处时实现平滑过渡,有利于最大化地降低流体流动阻力和实现减噪效果;同样的,当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且所述第二分支管40和所述汇总管10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弧型管50两端的连线时,流体流经所述第二弧型管50与第二分支管40或汇总管10的连接处时实现平滑过渡,有利于最大化地降低流体流动阻力和实现减噪效果。
具体地,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管道延伸形状和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管道延伸形状的圆弧半径相等。当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管道延伸形状和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管道延伸形状的圆弧半径相等时,有利于实现元件的标准化管理,且能使从汇总管10流入各路支流的分流情况趋近一致。
所述第一弧型管30的管道延伸形状和所述第二弧型管50的管道延伸形状的圆弧半径相等时,两者的管道延伸形状的圆弧半径R可以分别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H为换热器管道布置的孔距,L为换热器管道布置的排距。
进一步地,所述汇总管10以及各个所述分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汇总管10以及各个所述分支管的内径相等,有利于实现元件的标准化管理。
更进一步地,所述接头结构为金属铸件。为了降低成本及便于生产,该接头结构可以为金属铸件。
优选地,所述接头结构的各元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为了保证该结构结构各元件的密封性,避免流体在接头结构中发生泄漏,该接头结构的各元件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翅式换热器60,包括若干换热管道和所述接头结构,所述接头结构的所述汇总管和各个所述分支管分别连通一所述换热管道。由于本管翅式换热器6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该管翅式换热器60可用于空调的换热器,该接头结构有利于减小管道分叉的冷媒流动阻力和分叉交汇处的冲击,使冷媒流动更加顺畅,同时汇总管10内产生的旋涡变弱,有效抑制了管道内气流异常声的产生,有利于空调能效的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管翅式换热器60和用于收容所述管翅式换热器60的壳体。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总管、至少两个分支管以及与所述分支管数量相等的弧型管;各个所述弧型管包括朝向相同的弧形凹陷侧;所述汇总管设于各个所述弧型管的弧形凹陷侧,每一所述弧形管的其中一端连通所述汇总管的同一端,每一所述弧型管的另一端分别连通其中一个所述分支管的端部,以通过各个所述弧形管实现所述汇总管与每一所述分支管的平滑过渡的弧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结构包括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以及第一弧型管和第二弧型管;所述第一弧型管的其中一端和所述第二弧型管的其中一端分别连通所述汇总管的同一端,所述第一弧型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分支管的端部,所述第二弧型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管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型管与所述第一分支管限定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弧型管与所述第二分支管限定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部分圆弧状,和/或所述第二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部分圆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汇总管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弧型管两端的连线;所述第二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呈半圆弧状,所述第二分支管和所述汇总管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弧型管的两端的连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和所述第二弧型管的管道延伸形状的圆弧半径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总管以及各个所述分支管的内径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结构为金属铸件。
9.一种管翅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换热管道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结构,所述接头结构的所述汇总管和各个所述分支管分别连通一所述换热管道。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翅式换热器和用于收容所述管翅式换热器的壳体。
CN201720545446.1U 2017-05-16 2017-05-16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39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45446.1U CN206739965U (zh) 2017-05-16 2017-05-16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45446.1U CN206739965U (zh) 2017-05-16 2017-05-16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39965U true CN206739965U (zh) 2017-12-12

Family

ID=60566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4544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39965U (zh) 2017-05-16 2017-05-16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399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40153U (zh) 一种管翅型微通道换热器
CN204027096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分歧盒
CN206739965U (zh) 接头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4034098A (zh) 空调器及其进液均流装置
JP3218368U (ja) 打込式分岐管
CN216159690U (zh) 换热器
CN202432162U (zh) 用于空调换热器的三通管件
CN205619629U (zh) 一种微通道冷凝器
CN101850391A (zh) 扁管加工方法及扁管、热交换器加工方法及热交换器
CN207335477U (zh) 空调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6168422B (zh) 一种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210600616U (zh) 三通接头、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4962130U (zh) 一种爪形三通
CN206019407U (zh) 换热装置
CN206321115U (zh) 一种热交换器的隔水结构
CN206695666U (zh) 换热片、换热器及应用换热器的设备
CN201697494U (zh) 换热器
CN205066536U (zh) 一种改良型汽车空调冷凝器扁管
CN207335522U (zh) 三通管、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6247710U (zh) 管壳式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10180229U (zh) 一种换热器同心管及空调器
CN202993922U (zh) 六管热交换器
CN108800672B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4841835U (zh) 一种空调用分歧管
CN209470571U (zh) 一种波节换热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