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08317U -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08317U
CN206708317U CN201720446808.1U CN201720446808U CN206708317U CN 206708317 U CN206708317 U CN 206708317U CN 201720446808 U CN201720446808 U CN 201720446808U CN 206708317 U CN206708317 U CN 206708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umbler
r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468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潮生
马泽峰
薛峰章
游建军
段红彬
刘培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468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08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08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0831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包括输入轴;第一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内齿圈、与第一内齿圈同轴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齿轮、以及第一行星架;第二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与第一行星架固定传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及与第一转动件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转动件;第三传动机构,第三传动机构包括安设于第二转动件的第二行星架、安装于输入轴上的第三齿轮及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控制第一转动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单向控制机构。该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能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束天线的下倾角度的独立精准控制,且结构紧凑、整体尺寸小。

Description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移动蜂窝网络中站点的网络容量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不同站点之间甚至相同站点的不同扇区之间的干扰做到最小,即实现网络容量的最大化和干扰的最小化。要实现这一目的,通常采用调整站上天线波束下倾角的方式来实现。
目前,调整波束下倾角的方式分为:机械下倾和电子下倾,而电子下倾优势明显,是当前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电子下倾角的传动装置的结构较复杂,当波束数量较多时,会导致天线内部空间较大,整个传动装置的尺寸偏大,而且成本会大幅提升;同时无法实现更加精准的调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能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束天线的下倾角度的独立精准控制,且结构紧凑、整体尺寸小。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包括:
输入机构,所述输入机构包括输入轴;
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同轴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齿轮、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齿圈转动的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齿轮安装于所述输入轴上,且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轮的第一端与所述内齿圈相啮合、且可自转或/及公转,所述第二齿轮的第二端设于所述内齿圈外、且安设于所述第一行星架上,并可带动所述第一行星架进行转动;
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固定传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及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转动件,当所述第一行星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进行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进行转动、且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三传动机构,所述第三传动机构包括固设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二行星架、安装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三齿轮及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所述第四齿轮可转动安设于第二行星架上、且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可同时进行自转或/及公转,所述第四齿轮的自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自转方向相反;及
单向控制机构,所述单向控制机构包括固设于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单向组件,以及固设于第二预设位置、且与所述第一单向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单向组件,所述第一单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内齿圈设置,所述第一单向组件包括可沿第一旋转方向单向转动的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固定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单向组件包括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单向转动的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与所述第二行星架固定传动连接。
上述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使用时,输入轴与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利用输入轴驱动第一齿轮、第三齿轮,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自转、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自转,第二齿轮与第四齿轮之间的自转方向相反;当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因第一内齿圈与第一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第一旋转件不能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此时第一内齿圈不能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第一内齿圈固定,因而第二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公转,同时带动第一行星架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转动,进而第二齿轮可根据需要公转至预设位置;与此同时,第一行星架带动第一转动件同向转动,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反方向转动,即第二转动件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行星架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公转,因第二行星架与第二旋转件固定,且第二旋转件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单向转动,进而可带动第四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的方向进行公转,进而第四齿轮可根据需要公转至预设位置。然后反转输入轴的旋转方向,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自转,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自转,此时第一内齿圈可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一旋转件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另外由于第二旋转件不可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转动、导致第二行星架固定,同时第二转动件与第二行星架固定,导致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也固定,进而第一行星架也固定,此时第二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只进行自转,如第二齿轮与输出齿轮轴啮合,进而可实现第一方向的动力输出,如第四齿轮与输出齿轮轴啮合,进而可实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动力输出,进而实现对天线的下倾角的双向调节;完成天线下倾角调整后,停止输入动力即可利用第一传动机构及时停止第二齿轮、利用第三传动机构及时停止第四齿轮的旋转;当下次调节时,再让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自转及公转,到达需调节位置后,再使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只进行自转,即可实现相应天线下倾角的调整;由于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均设置在输出齿轮轴的内侧,使该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的结构紧凑、尺寸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通过第九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因而第一齿轮通过第九齿轮带动第二齿轮同向转动,当第一齿轮沿顺时针旋转时,第九齿轮沿逆时针旋转,第二齿轮沿顺时针旋转;该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同步转动可通过第九齿轮来传动,或与其他传动齿轮组来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向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旋转件套接配合、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单向旋转的第三旋转件,所述第三旋转件固定于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二单向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旋转件套接配合、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件单向旋转的第四旋转件,所述第四旋转件固定于第二预设位置。第一单向组件及第二单向组件的具体实施例如单向离合器、单向轴承等单向旋转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组件为第一单向轴承,所述第一旋转件为所述第一单向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三旋转件为所述第一单向轴承的外圈,或所述第一旋转件为所述第一单向轴承的外圈、所述第三旋转件为所述第一单向轴承的内圈;所述第二单向组件为第二单向轴承,所述第二旋转件为所述第二单向轴承的内圈、所述第四旋转件为所述第二单向轴承的外圈,或所述第二单向组件为第二单向轴承,所述第二旋转件为所述第二单向轴承的外圈、所述第四旋转件为所述第二单向轴承的内圈。因而可利用单向轴承来实现第三齿轮的公转或自转,且单向轴的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更高;该第三齿轮及内齿圈与单向轴承的内圈连接或外圈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外圈固定时,内圈与第一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内圈固定时,外圈与第一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在预设位置该第一单向轴承或第二单向轴承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为第二内齿圈,所述第二转动件为第三内齿圈,所述第二内齿圈与所述第三内齿圈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齿轮传动组件,所述第二内齿圈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三内齿圈形成作用连接,使所述第二内齿圈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三内齿圈的转动方向相反。因而利用齿轮传动组件,使第二内齿圈能带动第三内齿圈转动,同时第二内齿圈与第一行星架固定、第三内齿圈与第二行星架固定,进而实现第一行星架的公转方向与第二行星架的公转方向相反,进而可实现第二齿轮与第四齿轮的反方向同步差动,便于在同一圆周范围内切换,提高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的切换效率。该齿轮传动组件可利用多个齿轮实现第二内齿圈与第三内齿圈之间的相对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五齿轮及第六齿轮,所述第五齿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齿圈相啮合、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齿轮的一端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内齿圈相啮合;所述第二内齿圈固设于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安装所述第五齿轮及所述第六齿轮的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固设于所述第二内齿圈及所述第三内齿圈之间,所述安装盒设有容纳第五齿轮及第六齿轮的腔体及与腔体间隔设置形成凹槽的外盒体,所述第五齿轮通过所述腔体的缺口与所述第二内齿圈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通过所述腔体的另一缺口与所述第三内齿圈相啮合。因而利用第五齿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齿圈相啮合、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齿轮的一端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内齿圈相啮合,实现第二齿轮圈与第三齿轮圈的相对转动;同时利用安装盒的腔体来安装第五齿轮及第六齿轮,便于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之间的润滑及防护,第二内齿圈设置于凹槽中、并利用外盒体来实现第五齿轮与第二内齿圈之间的润滑及防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为第七齿轮,所述第二转动件为阶梯齿轮,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同轴、且固设于第三预设位置,所述阶梯齿轮的一端所述第七齿轮相啮合、另一端与所述第八齿轮相啮合;当所述第一行星架带动所述第七齿轮进行自转时,所述第七齿轮带动所述阶梯齿轮进行自转及公转。因而提供另一种实现第二齿轮与第四齿轮的反方向同步差动的方案,第七齿轮与第一行星架固定,进而第一行星架可通过第七齿轮带动阶梯齿轮转动,同时阶梯齿轮与第八齿轮相啮合,进而使阶梯齿轮可沿第八齿轮的外侧进行公转,同时带动第二行星架相对于第一行星架反方向转动,便于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在同一圆周范围内切换,提高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的切换效率及驱动效率,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传动比,满足多种控制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轮的公转轨迹与所述第四齿轮的公转轨迹为同一大小的圆周轨迹。因而便于同一齿数的输出齿轮相啮合,提高每次切换后的啮合效果,使齿轮传动运转更加平稳,传动更加精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架为第一盒体,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盒体相配合形成第一容纳腔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盒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一内齿圈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输入轴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因而通过第一盒体及第一盖体形成第一容纳腔来防护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便于齿轮之间的润滑;同时使第一行星架的转动中心线与输入轴的转动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使第二齿轮切换时的圆周轨迹最小,便于进一步简化本装置的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行星架为第二盒体,所述第三传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盒体相配合形成第二容纳腔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三齿轮及所述第四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盖体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输入轴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因而通过第二盒体及第二盖体形成第二容纳腔来防护第三齿轮及第四齿轮,便于齿轮之间的润滑;同时使第二行星架的转动中心线与输入轴的转动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使第四齿轮切换时的圆周轨迹最小,便于进一步简化本装置的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三单向组件,第三单向组件固设于第四预设位置,所述第三单向组件包括可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单向转动的第五旋转件;所述第一盖体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穿过、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齿圈转动,且与所述第五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因而当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第一内齿圈固定,第二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公转,通过第三单向组件,该第一行星架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转动,进而第二齿轮可根据需要公转至预设位置;当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自转时,第一内齿圈也可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自转,此时因第三单向组件的第三旋转件只能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单向进行转动,使第一行星架不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公转,进而可保证第二齿轮只发生自转而不进行公转,使第二齿轮与输出齿轮轴的啮合精准,便于通过程序设置进行控制,使天线下倾角的调整更加精准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设有向外凸出的环形体,所述环形体设有多个感应部。该感应部的具体形状可根据感应元件的特点进行设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部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一感应缺口及设置于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感应缺口之间的第二感应缺口。因而可利用第二感应缺口来对第二齿轮或第四齿轮的位置进行校准,同时利用第一感应缺口结合第一行星架的转动速度来判断第二齿轮,或结合第二行星架的转动速度来判断第四齿轮的位置,进而根据需要使第二齿轮或第四齿轮切换至对应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以及固设于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多跟支杆,多跟支杆沿同一周向间隔围设形成防护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三传动机构及所述单向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防护区内,所述第一单向组件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单向组件固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输入端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另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因而利用固定支架、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形成防护区,便于保护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第三传动机构及单向控制机构,同时利用第一固定板固定第一单向组件,第二固定板固定第二单向组件,同时利用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来安装输入轴,便于通过输入轴来控制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第三传动机构及单向控制机构的运动,实现了只需一个驱动装置即可实现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的自转或/自转及公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板设有向外凸出设置形成与所述环形体相配合的环形凹体,所述环形凹体的外壁设有感应与所述感应部的感应元件。因而使环形体在环形凹体中转动,同时使感应元件的感应端设置于环形凹体内,可避免外部干扰;同时通过在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感应元件,第二盖体转动时,环形体上的第一感应缺口及第二感应缺口的位置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被感应元件感应并发送相应的触发信号给控制装置,进而可对第二齿轮的初始位置及实时位置或第二齿轮的初始位置及实时位置进行定位。该感应元件可为磁感应元件、光电感应元件、位移感应元件等。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还包括:输出机构,所述输出机构包括多跟输出齿轮轴,多跟所述输出齿轮轴可自转、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且分别与所有所述支杆相错开,所述输出齿轮轴可与所述第二齿轮或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入轴固定传动连接;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及感应元件通信连接。
上述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使用时,控制装置(如控制器、运动卡、PLC等) 根据预设的程序指令控制驱动装置(如伺服电机)带动输入轴正转或反转,带动第二齿轮及第四齿轮进行公转或自转,根据需要实现对不同输出齿轮轴的啮合驱动,由于第二齿轮与第四齿轮公转可错位,使第二齿轮与输出齿轮轴相啮合、而第四齿轮与齿轮轴相错开,或第四齿轮与输出齿轮轴相啮合、而第二齿轮与齿轮轴相错开,使轮齿之间的啮合更加精准,避免误传动力,导致控制失真;同时利用感应元件自动识别第二齿轮或第四齿轮的位置,便于第二齿轮或第四齿轮公转至相应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的第一轴侧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的第一轴侧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传动机构及第三传动机构的连接关系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传动机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传动机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的第二齿轮与输出齿轮轴的啮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装盒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输入轴,120、输入齿轮,200、第一传动机构,210、第一内齿圈、 212、安装件,220、第一齿轮,230、第二齿轮,240、第一行星架,250、第一盖体,252、连接体,260、第九齿轮,300、第二传动机构,310、第一传动件, 312、第二内齿圈,314、第七齿轮,320、第二传动件,322、第三内齿圈,324、阶梯齿轮,330、第五齿轮,340、第六齿轮,350、安装盒,352、腔体,354、外盒体,356、凹槽,357、第三盒体,358、第四盒体,302、缺口,360、第八齿轮,400、第三传动机构,410、第二行星架,412、第二盒体,420、第三齿轮,430、第四齿轮,440、第二盖体,442、环形体,444、感应部,402、第一感应缺口,404、第二感应缺口,510、第一单向组件,520、第二单向组件,530、第三单向组件,600、固定机构,610、第一固定板,620、第二固定板,622、环形凹体,630、固定支架,632、支杆,634、筒体,640、感应元件,710、输出齿轮轴,1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安装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的,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第一旋转方向”可定义为输入轴的顺时针方向(-),“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为输入轴的逆时针方向 (+)。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包括:输入机构(未标注),输入机构包括输入轴110;第一传动机构200,第一传动机构200包括第一内齿圈210、与第一内齿圈210同轴的第一齿轮220、第一齿轮220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齿轮230、以及可相对于第一内齿圈210转动的第一行星架240,第一齿轮220安装于输入轴110上,且第一齿轮220带动第二齿轮230转动,第二齿轮230的第一端与内齿圈相啮合、且可自转或/及公转,第二齿轮230的第二端设于内齿圈外、且安设于第一行星架240上,并可带动第一行星架240进行转动;第二传动机构300,第二传动机构300包括与第一行星架 240固定传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及与第一转动件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转动件,当第一行星架240带动第一转动件进行转动时,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进行转动、且第一转动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件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三传动机构 400,第三传动机构400包括固设于第二转动件的第二行星架410、安装于输入轴110上的第三齿轮420及与第三齿轮420相啮合的第四齿轮430,第三齿轮 420与第一齿轮220同由输入轴110驱动,第四齿轮430可转动安设于第二行星架410上、且第四齿轮430与第二齿轮230可同时进行自转或/及公转,第四齿轮430的自转方向与第二齿轮230的自转方向相反;及单向控制机构,单向控制机构包括固设于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单向组件510,以及固设于第二预设位置、且与第一单向组件510相对设置的第二单向组件520,第一单向组件510靠近第一内齿圈210设置,第一单向组件510包括可沿第一旋转方向单向转动的第一旋转件(未示出),第一旋转件与第一内齿圈210固定传动连接,第二单向组件520包括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单向转动的第二旋转件(未示出),第二旋转件与第二行星架410固定传动连接。
如图1至图7所示,上述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使用时,输入轴110与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利用输入轴110驱动第一齿轮220、第三齿轮420,第一齿轮220带动第二齿轮230自转、第三齿轮420带动第四齿轮430自转,第二齿轮230与第四齿轮430之间的自转方向相反;当第一齿轮220带动第二齿轮 23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因第一内齿圈210与第一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第一旋转件不能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此时第一内齿圈210不能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第一内齿圈210固定,因而第二齿轮23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公转,同时带动第一行星架24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转动,进而第二齿轮230可根据需要公转至预设位置;与此同时,第一行星架240带动第一转动件同向转动,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反方向转动,即第二转动件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行星架41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公转,因第二行星架410与第二旋转件固定,且第二旋转件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单向转动,进而可带动第四齿轮43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相反的方向进行公转,进而第四齿轮430可根据需要公转至预设位置。然后反转输入轴110的旋转方向,第一齿轮220带动第二齿轮230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自转,第三齿轮420带动第四齿轮43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自转,此时第一内齿圈210可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一旋转件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另外由于第二旋转件不可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转动、导致第二行星架410固定,同时第二转动件320与第二行星架410固定,导致第二转动件320与第一转动件310也固定,进而第一行星架240也固定,此时第二齿轮230沿第一旋转方向只进行自转,如第二齿轮230与输出齿轮轴710啮合,进而可实现第一方向的动力输出,如第四齿轮430与输出齿轮轴710啮合,进而可实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动力输出,进而实现对天线的下倾角的双向调节;完成天线下倾角调整后,停止输入动力即可利用第一传动机构200及时停止第二齿轮、利用第三传动机构400及时停止第四齿轮430的旋转;当下次调节时,再让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自转及公转,到达需调节位置后,再使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只进行自转,即可实现相应天线下倾角的调整;由于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均设置在输出齿轮轴710的内侧,使该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的结构紧凑、尺寸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齿轮220通过第九齿轮260与第二齿轮230 相啮合。因而第一齿轮220通过第九齿轮260带动第二齿轮230同向转动,当第一齿轮220沿顺时针旋转时,第九齿轮260沿逆时针旋转,第二齿轮230沿顺时针旋转;该第一齿轮220与第二齿轮230的同步转动可通过第九齿轮260 来传动,或与其他传动齿轮组来使第一齿轮220与第二齿轮230同向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单向组件510还包括与第一旋转件套接配合、且可相对于第一旋转件单向旋转的第三旋转件,第三旋转件固定于第一预设位置;第二单向组件520还包括与第二旋转件套接配合、且可相对于第二旋转件单向旋转的第四旋转件,第四旋转件固定于第二预设位置。第一单向组件510 及第二单向组件520的具体实施例如单向离合器、单向轴承、棘轮等单向旋转机构。
进一步的,第一单向组件510为第一单向轴承,第一旋转件为第一单向轴承的内圈、第三旋转件为第一单向轴承的外圈,或第一旋转件为第一单向轴承的外圈、第三旋转件为第一单向轴承的内圈;第二单向组件520为第二单向轴承,第二旋转件为第二单向轴承的内圈、第四旋转件为第二单向轴承的外圈,或第二单向组件520为第二单向轴承,第二旋转件为第二单向轴承的外圈、第四旋转件为第二单向轴承的内圈。因而可利用单向轴承来实现第三齿轮420的公转或自转,且单向轴的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更高;该第三齿轮420及内齿圈与单向轴承的内圈连接或外圈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外圈固定时,内圈与第一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内圈固定时,外圈与第一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在预设位置该第一单向轴承或第二单向轴承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3及4所示,在前述实施的基础上,第二传动机构可为同轴正反转机构、同轴反转机构、反方向同步转动机构等。具体的,第一转动件为第二内齿圈312,第二转动件为第三内齿圈322,第二内齿圈312与第三内齿圈322沿输入轴110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第二传动机构300还包括齿轮传动组件,第二内齿圈312通过齿轮传动组件、与第三内齿圈322形成作用连接,使第二内齿圈312的转动方向与第三内齿圈322的转动方向相反。因而利用齿轮传动组件,使第二内齿圈312能带动第三内齿圈322转动,同时第二内齿圈312与第一行星架240固定、第三内齿圈322与第二行星架410固定,进而实现第一行星架240的公转方向与第二行星架410的公转方向相反,进而可实现第二齿轮 230与第四齿轮430的反方向同步差动,便于在同一圆周范围内切换,提高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的切换效率。该齿轮传动组件可利用多个齿轮实现第二内齿圈312与第三内齿圈322之间的相对转动。进一步的,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五齿轮330及第六齿轮340,第五齿轮330的一端与第二内齿圈312相啮合、另一端与第六齿轮340的一端相啮合,第六齿轮340的另一端与第三内齿圈322 相啮合;第二内齿圈312固设于第一行星架240上,第二传动机构300还包括安装第五齿轮330及第六齿轮340的安装盒350,安装盒350固设于第二内齿圈312及第三内齿圈322之间,安装盒350设有容纳第五齿轮330及第六齿轮340 的腔体352及与腔体352间隔设置形成凹槽356的外盒体354,第五齿轮330通过腔体352的缺口302与第二内齿圈312相啮合、第六齿轮340通过腔体352 的另一缺口302与第三内齿圈322相啮合。因而利用第五齿轮330的一端与第二内齿圈312相啮合、另一端与第六齿轮340的一端相啮合,第六齿轮340的另一端与第三内齿圈322相啮合,实现第二齿轮圈312与第三齿轮圈322的同轴反方向同步转动;同时利用安装盒350的腔体352来安装第五齿轮330及第六齿轮340,便于第五齿轮330与第六齿轮340之间的润滑及防护,第二内齿圈 312设置于凹槽356中、并利用外盒体354来实现第五齿轮330与第二内齿圈 312之间的润滑及防护。
具体的,如图9所示,安装盒350包括固定在固定支架630上的第三盒体 357及与第三盒体357可拆卸固定连接的第四盒体358,第三盒体357与第四盒体358相互配合形成腔体352,第五齿轮330通过第四盒体358的缺口302与第二内齿圈312相啮合,第六齿轮340通过第三盒体357的缺口302与第三内齿圈322相啮合。安装盒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如图2、3及5所示,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为第七齿轮314,第二转动件为阶梯齿轮324,第二传动机构300还包括第八齿轮360,第八齿轮360固设于第三预设位置,阶梯齿轮324的一端第七齿轮314相啮合、另一端与第八齿轮360相啮合;当第一行星架240带动第七齿轮314进行自转时,第七齿轮 314带动阶梯齿轮324进行自转及公转。因而提供另一种实现第二齿轮230与第四齿轮430的反方向同步差动的方案,第七齿轮314与第一行星架240固定,进而第一行星架240可通过第七齿轮314带动阶梯齿轮324转动,同时阶梯齿轮324与第八齿轮360相啮合,进而使阶梯齿轮324可沿第八齿轮360的外侧进行公转,同时带动第二行星架410相对于第一行星架240反方向转动,便于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在同一圆周范围内切换,提高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的切换效率及驱动效率,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传动比,满足多种控制要求;进一步的,第八齿轮360与输入轴110同轴,因而第二齿轮230与第四齿轮430的同轴反方向同步差动。该阶梯齿轮324包括与第七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体(未标注)及与第八齿轮360相啮合的第二齿体(未标注),第一齿体与第二齿体同轴固定、且第一齿体与第二齿体的齿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件310带动第二转动件320进行转动、且第一转动件31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件320的转动方向相反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不仅限于上述两实施例。
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齿轮230的公转轨迹与第四齿轮430的公转轨迹为同一大小的圆周轨迹。因而便于同一齿数的输出齿轮相啮合,提高每次切换后的啮合效果,使齿轮传动运转更加平稳,传动更加精确;同时使本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1、2、7及8所示,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行星架240为第一盒体,第一传动机构200还包括与第一盒体相配合形成第一容纳腔的第一盖体 250,第一齿轮220及第二齿轮23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盒体、第一盖体 250及第一内齿圈210的旋转中心线与输入轴110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因而通过第一盒体及第一盖体250形成第一容纳腔来防护第一齿轮220及第二齿轮 230,便于齿轮之间的润滑;同时使第一行星架240的转动中心线与输入轴110 的转动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使第二齿轮230切换时的圆周轨迹最小,便于进一步简化本装置的结构。进一步的,单向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三单向组件530,第三单向组件530固设于第四预设位置,第三单向组件530包括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单向转动的第五旋转件(未示出);第一盖体250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连接体252,连接体252穿过、且可相对于第一内齿圈210转动,且与第五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因而当第一齿轮220带动第二齿轮23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第一内齿圈210固定,第二齿轮23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公转,通过第三单向组件530的第三旋转件的单向转动控制,该第一行星架240沿第一旋转方向的方向进行转动,进而第二齿轮230可根据需要公转至预设位置;当第一齿轮220带动第二齿轮230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自转时,第一内齿圈210 也可沿第一旋转方向进行自转,此时因第三单向组件530的第三旋转件只能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单向进行转动,使第一行星架240不可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进行公转,进而可保证第二齿轮230只发生自转而不进行公转,使第二齿轮230与输出齿轮轴710的啮合精准,便于通过程序设置进行控制,使天线下倾角的调整更加精准可靠。第三单向组件530可为单向离合器、单向轴承、棘轮等单向旋转机构。第一内齿圈210通过安装件212与第一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该安装件212通过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与连接体252转动连接。
如图1、2及7所示,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行星架410为第二盒体 412,第三传动机构400还包括与第二盒体412相配合形成第二容纳腔的第二盖体440,第三齿轮420及第四齿轮43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第二盒体412、第二盖体440的旋转中心线与输入轴110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因而通过第二盒体412及第二盖体440形成第二容纳腔来防护第三齿轮420及第四齿轮430,便于齿轮之间的润滑;同时使第二行星架410的转动中心线与输入轴110的转动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使第四齿轮430切换时的圆周轨迹最小,便于进一步简化本装置的结构。
如图1、2及7所示,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中,第二盖体440设有向外凸出的环形体442,环形体442设有多个感应部440。该感应部440的具体形状可根据感应元件640的特点进行设计。进一步的,感应部440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的第一感应缺口402及设置于两个相邻第一感应缺口402之间的第二感应缺口404。因而可利用第二感应缺口404来对第二齿轮230或第四齿轮430的位置进行校准,同时利用第一感应缺口402结合第一行星架240的转动速度来判断第二齿轮230,或结合第二行星架410的转动速度来判断第四齿轮430的位置,进而根据需要使第二齿轮230或第四齿轮430切换至对应位置。
如图1、2及7所示,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中,还包括固定机构600,固定机构6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610及第二固定板620,以及固设于第一固定板610及第二固定板620之间的固定支架630,固定支架630包括多跟支杆632,多跟支杆632沿同一周向间隔围设形成防护区,第一传动机构200、第二传动机构300、第三传动机构400及单向控制机构设置于防护区内,第一单向组件510固设于第一固定板610上,第二单向组件520固设于第二固定板620 上,输入轴110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第一固定板610上、另一端可转动设置于第二固定板620上。因而利用固定支架630、第一固定板610及第二固定板620 形成防护区,便于保护第一传动机构200、第二传动机构300、第三传动机构400 及单向控制机构,同时利用第一固定板610固定第一单向组件510,第二固定板 620固定第二单向组件520,同时利用第一固定板610及第二固定板620来安装输入轴110,便于通过输入轴110来控制第一传动机构200、第二传动机构300、第三传动机构400及单向控制机构的运动,实现了只需一个驱动装置即可实现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的自转或/自转及公转。
如图1、2及7所示,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中,第二固定板620设有向外凸出设置形成与环形体442相配合的环形凹体622,环形凹体622的外壁设有感应与感应部440的感应元件640。因而使环形体442在环形凹体622中转动,同时使感应元件640的感应端设置于环形凹体622内,可避免外部干扰;同时通过在第二固定板620上设置感应元件640,第二盖体440转动时,环形体442上的第一感应缺口402及第二感应缺口404的位置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被感应元件640感应并发送相应的触发信号给控制装置,进而可对第二齿轮230的初始位置及实时位置或第二齿轮230420的初始位置及实时位置进行定位。该感应元件640可为磁感应元件640、光电感应元件640、位移感应元件640等。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轴110与第一齿轮220及第三齿轮420固定传动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仅限于本具体实施例,还可以有多种、且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在此不再累赘;输入轴110穿过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300、第三传动机构400及单向控制机构、且转动设置第一固定板610及第二固定板620上的实现方式不仅限于本具体实施例,还可以有多种、且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在此不再累赘。第一单向轴承的外圈固设于第一固定板610上及第二单向轴承的外圈固定于第二固定板620上的实现方式不仅限于本具体实施例,还可以有多种、且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同理第一内齿圈及第二盖体440 通过连接件10与单向轴承的外圈固定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不仅限于本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还包括:输出机构(未标注),输出机构包括多跟输出齿轮轴710,多跟输出齿轮轴710可自转、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固定板610与第二固定板620之间,且分别与所有支杆632相错开,输出齿轮轴710可与第二齿轮230或第四齿轮430相啮合;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输入轴110固定传动连接;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驱动装置及感应元件640通信连接。
上述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使用时,控制装置(如控制器、运动卡、PLC等) 根据预设的程序指令控制驱动装置(如伺服电机,或其他选择动力输出机构700) 带动输入轴110正转或反转,带动第二齿轮230及第四齿轮430进行公转或自转,根据需要实现对不同输出齿轮轴710的啮合驱动,由于第二齿轮230与第四齿轮430公转可错位,使第二齿轮230与输出齿轮轴710相啮合、而第四齿轮430与齿轮轴相错开,或第四齿轮430与输出齿轮轴710相啮合、而第二齿轮230与齿轮轴相错开,使轮齿之间的啮合更加精准,避免误传动力,导致控制失真;同时利用感应元件640自动识别第二齿轮230或第四齿轮430的位置,便于第二齿轮230或第四齿轮430公转至相应的位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机构,所述输入机构包括输入轴;
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内齿圈、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同轴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齿轮、以及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齿圈转动的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齿轮安装于所述输入轴上,且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轮的第一端与所述内齿圈相啮合、且可自转或/及公转,所述第二齿轮的第二端设于所述内齿圈外、且安设于所述第一行星架上,并可带动所述第一行星架进行转动;
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固定传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及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形成作用连接的第二转动件,当所述第一行星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进行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进行转动、且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三传动机构,所述第三传动机构包括安设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第二行星架、安装于所述输入轴上的第三齿轮及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所述第四齿轮可转动安设于第二行星架上、且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可同时进行自转或/及公转,所述第四齿轮的自转方向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自转方向相反;及
单向控制机构,所述单向控制机构包括固设于第一预设位置的第一单向组件,以及固设于第二预设位置、且与所述第一单向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单向组件,所述第一单向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内齿圈设置,所述第一单向组件包括可沿第一旋转方向单向转动的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固定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单向组件包括可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单向转动的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与所述第二行星架固定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为第二内齿圈,所述第二转动件为第三内齿圈,所述第二内齿圈与所述第三内齿圈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齿轮传动组件,所述第二内齿圈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三内齿圈形成作用连接,使所述第二内齿圈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三内齿圈的转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五齿轮及第六齿轮,所述第五齿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内齿圈相啮合、另一端与所述第六齿轮的一端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内齿圈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齿圈固设于所述第一行星架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安装所述第五齿轮及所述第六齿轮的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固设于所述第二内齿圈及所述第三内齿圈之间,所述安装盒设有容纳第五齿轮及第六齿轮的腔体及与腔体间隔设置形成凹槽的外盒体,所述第五齿轮通过所述腔体的缺口与所述第二内齿圈相啮合、所述第六齿轮通过所述腔体的另一缺口与所述第三内齿圈相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为第七齿轮,所述第二转动件为阶梯齿轮,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同轴、且固设于第三预设位置,所述阶梯齿轮的一端所述第七齿轮相啮合、另一端与所述第八齿轮相啮合;当所述第一行星架带动所述第七齿轮进行自转时,所述第七齿轮带动所述阶梯齿轮进行自转及公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阶梯齿轮包括与第七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体及与第八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体,第一齿体与第二齿体同轴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公转轨迹与所述第四齿轮的公转轨迹为同一大小的圆周轨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架为第一盒体,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盒体相配合形成第一容纳腔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盒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一内齿圈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输入轴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三单向组件,第三单向组件固设于第四预设位置,所述第三单向组件包括可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单向转动的第五旋转件;所述第一盖体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穿过、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内齿圈转动,且与所述第五旋转件固定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星架为第二盒体,所述第三传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盒体相配合形成第二容纳腔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三齿轮及所述第四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盖体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输入轴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设有向外凸出的环形体,所述环形体设有多个感应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以及固设于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之间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多跟支杆,多跟支杆沿同一周向间隔围设形成防护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三传动机构及所述单向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防护区内,所述第一单向组件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单向组件固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输入端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另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设有向外凸出设置形成与所述环形体相配合的环形凹体,所述环形凹体的外壁设有感应与所述感应部的感应元件。
14.一种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还包括:
输出机构,所述输出机构包括多跟输出齿轮轴,多跟所述输出齿轮轴可自转、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且分别与所有所述支杆相错开,所述输出齿轮轴可与所述第二齿轮或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入轴固定传动连接;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及感应元件通信连接。
CN201720446808.1U 2017-04-25 2017-04-25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708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46808.1U CN206708317U (zh) 2017-04-25 2017-04-25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46808.1U CN206708317U (zh) 2017-04-25 2017-04-25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08317U true CN206708317U (zh) 2017-12-05

Family

ID=60456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46808.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708317U (zh) 2017-04-25 2017-04-25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083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5115A (zh) * 2017-04-25 2017-06-27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5115A (zh) * 2017-04-25 2017-06-27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WO2018196428A1 (zh) * 2017-04-25 2018-11-01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5115A (zh)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CN107658566A (zh) 联动锁止机构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CN103548107B (zh) 具有改进的监视系统的抽头变换器
JP6832457B2 (ja) 伝動装置及びアンテナチルト角の制御システム
CN105508518A (zh) 一种天线传动装置及天线
CN206708317U (zh) 双向动力输出联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CN106785438A (zh) 传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的控制系统
CN204793203U (zh) 电调天线移相器的传动切换系统
CN209177524U (zh) 一种货物运送装置
CN206574855U (zh) 传动装置及天线下倾角的控制系统
CN209183740U (zh) 天线、用于调节天线水平方位角的调节装置及传动机构
CN206532883U (zh) 天线及其下倾角控制装置
CN207989661U (zh) 天线下倾角的传动装置及其切换组件
CN108092002A (zh) 天线电下倾角的控制装置
CN108119611A (zh) 移相器的相位调节系统及其动力传输装置
CN207800916U (zh) 天线电下倾角的控制装置
CN207795996U (zh) 移相器的相位调节系统及其动力传输装置
CN207353472U (zh) 联动锁止机构及天线下倾角控制装置
CN103474774B (zh) 一种基站天线电下倾角调整装置及方法
CN108087508A (zh) 天线下倾角的传动装置及其切换组件
CN208057838U (zh) 一种天线传动装置
CN206673118U (zh) 天线及其下倾角控制装置
CN206332183U (zh) 天线相位调节装置
CN110375789A (zh) 电网运行环境监测装置
CN206947537U (zh) 一种天线传动装置及多频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