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46614U -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 Google Patents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46614U
CN206646614U CN201720196313.8U CN201720196313U CN206646614U CN 206646614 U CN206646614 U CN 206646614U CN 201720196313 U CN201720196313 U CN 201720196313U CN 206646614 U CN206646614 U CN 206646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drain
floater
cover
gas
flo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963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立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46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46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漏的防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包括地漏体、地漏盖和浮子;所述地漏盖设置于所述地漏体上端开口处;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浮子设置于所述地漏体内部,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防气筒设置于地漏体的底端,防气筒在有足够的水流通过时打开,防气筒在无水流通过或者水流通过量不足时闭合以实现密封,从而改善了地漏的防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地漏最基本的功能是漏水,但是,地漏如果仅仅具有漏水功能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由于排水管道内的异味容易通过地漏反流至卫浴间等,异味反流将严重影响卫浴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庭有时还会有地漏反水情况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烦恼。为了改善地漏的异味反流及反水问题,人们开发出了各种形式的防臭地漏:
例如,某些地漏在内部设置有水封,在蓄水状态下,水封可以阻隔从排水管道反流的异味,但是如果地漏内的水体干涸,则地漏将会失去水封功能,此时异味可以直接通过地漏反流至室内。另外如果出现反水情况,水封地漏则无法解决。
又例如,某些地漏在下部设置止逆阀,如偏心块,在有水流通过时,偏心块打开,在无水流通过时,偏心块闭合,此时可以有效阻隔从排水管道反流的异味,但是偏心块容易集聚脏污和头发等,脏污和头发容易导致偏心块失效,同样的,硅胶材料制作的、翻板结构的、利用磁铁或弹簧做为排水后回位的等止逆阀结构的地漏,都有被集聚的脏污和头发导致的失效的情况发生,而且失效后人们往往还不知道,这样很容易造成反味情况的发生,反水功能也同样失效。
再例如,现有的浮子式地漏也有很多不足,比如一是和止逆阀结构有同样的缺点;二是浮子在下水量稍微大一些就会被下水口吸附在下水口或容易出现卡顿的现象,造成排水不畅;三是反水后不能及时有效封堵。
以上举例3种结构的地漏及现有的其他种类的地漏不能时时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的优良,而且如出现了大量的脏污或头发堵塞地漏后,也不能很方便的进行清理,有的用户用夹子来清理头发,有的用户用钳子来拧地漏芯,更有的用户为了清理方便直接把地漏盖长期扔放在一边,把地漏芯只拧一扣等方法来达到方便清理地漏的目的。还有在平时使用过程中头发或脏污会分散在地漏盖附近或阻挡在地漏盖表面上,一是影响了下水,二是在清理上也不方便。
因而,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防臭地漏以彻底解决异味反流、反水、清理不方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漏的防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包括地漏体、地漏盖和浮子;
所述地漏盖设置于所述地漏体上端开口处;
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
所述浮子设置于所述地漏体内部,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
另外,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防气筒包括防气筒主体、与所述防气筒主体活动连接的叶片、以及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叶片由打开状态过渡到闭合状态;
当所述叶片接受到足够的水压时,所述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气筒主体分离,所述防气筒打开;
当叶片所接受到的水压不足以让叶片打开时,所述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气筒主体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保持闭合状态。
另外,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叶片和所述防气筒主体上的能够相互吸引的磁铁;或者,所述复位组件设置为弹性复位件。
另外,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防气筒包括本体以及偏心块;
所述本体的顶端与所述地漏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开口;
所述偏心块通过转轴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将所述偏心块分为第一区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一区能够盖合于所述本体的底端开口,并且,所述第一区的重量小于所述第二区的重量。
另外,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在使用状态下,所述浮子的底端可分离地抵接于所述地漏的出水口。
另外,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浮子主体下方的功能部,在使用状态下,所述功能部能够伸入地漏的所述出水口。
另外,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所述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所述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所述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所述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另外,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地漏盖设置有用于所述浮子通过的浮子通道;
或者,
所述地漏盖设置有用于所述浮子通过的浮子通道,并且所述浮子通道上方还设置有防护罩。
另外,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浮子上部与所述地漏盖下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
或者,
所述浮子上部与所述地漏盖下部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地漏体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所述地漏体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
另外,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述地漏盖包括盖壁和盖顶,所述盖顶设置在所述盖壁的下方,所述盖壁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地漏体的内侧上方,所述浮子为碗形。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包括地漏体、地漏盖和浮子;所述地漏盖设置于所述地漏体上端开口处;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浮子设置于所述地漏体内部,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
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的重力时,浮子逐渐上升,此时浮子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水体通过出水口排出至防气筒,防气筒打开以实现排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与地漏的出水口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或者少量的水体不足以使防气筒打开时,防气筒依然处于闭合状态。一方面,浮子可以实现出水口的封堵,另一方面,防气筒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反水的作用,浮子与防气筒的组合形式,可以显著增强地漏的防臭功能,避免了异味反流及大量反水问题的发生。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提供了防气筒的其中一种结构形式,其中,防气筒包括防气筒主体、与防气筒主体活动连接的叶片、以及复位组件,复位组件用于驱动叶片由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当有足够的水流通过,叶片的自由端与防气筒主体分离,防气筒打开。当所述叶片接受到足够的水压时,所述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气筒主体分离,所述防气筒打开;当叶片所接受到的水压不足以让叶片打开时,所述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气筒主体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保持闭合状态。防气筒可以认为是该防臭地漏的一级防御,在防气筒的叶片处于闭合状态时,下水管道中的异味气体或即将流向地漏主体的反水无法通过叶片进入防气筒的内腔,从而实现了隔离异味气体和防反水的的功能。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明确了复位组件的结构形式,其中,复位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叶片和防气筒主体上的能够相互吸引的磁铁;或者,复位组件设置为弹性复位件。无论是磁铁还是弹性复位件,都可以使得防气筒在打开或者闭合状态之间变化。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提供了防气筒的另外一种结构形式,其中,防气筒包括本体以及偏心块;本体的顶端与地漏的出水口连通,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开口。偏心块通过转轴与本体转动连接;转轴将偏心块分为第一区以及第二区,第一区能够盖合于本体的底端开口,并且,第一区的重量小于第二区的重量。在无水流通过时,由于第二区比第一区重,因而第二区始终有向下运动的趋势,第一区和第二区以转轴为杠杆支点,第二区向下,第一区向上抬起并抵接于本体的底端开口,从而实现防气筒的密封。在有水流通过时,水流给第一区向下的驱动力,使得第一区向下运动,从而实现了防气筒的导通。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浮子的底端可分离地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底端的表面(例如平面或者球面),直接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这种结构形式设计简单,并且排水更顺畅。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下方的功能部,在使用状态下,功能部能够伸入地漏的出水口。当地漏地漏体内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与出水口之间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流出。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的重力时,浮子逐渐上升,此时浮子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水体能够通过出水口流出。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与地漏的出水口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因而,该浮子可以有效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问题。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提供了功能部的四种结构形式:
形式一、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设置第一半球体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结束后,浮子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证了浮子的自身重力对下水口的封闭接触面的最大下压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气压,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的半球体是球面,即使浮子由于特殊情况造成浮子歪斜时,由于半球体的横切面还是圆形,下水口的横切面也是圆形,这样浮子的功能部的半球体依然可以与下水口接触面形成很好的封闭效果,不会产生缝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道内异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时半球体可以加大一点浮子的浮力,使浮子更容易的上升。
形式二、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设置第一圆锥体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时,第一圆锥体的尖端伸入出水口,第一圆锥体的横切圆锥面与下水管的内壁边缘接触,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伸入下水管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从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由于圆锥体是伸入到下水管中,圆锥体在下水管中是上粗逐渐下细的形状,当浮子上升,圆锥体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下水流量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浮子不会因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过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下水时产生的虹吸效果越明显,下水口表面附近对物体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吸附在下水口,浮子可以在第一圆锥体的作用下较容易实现上浮,当下水量达到最大时(也是浮子完全脱离下水口时)下水口表面对物体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圆锥体的作用浮子已经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远离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区,这样浮子就不会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顿或被紧紧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现象,还有在下水的过程中圆锥体下部会与水密切接触,加大了浮子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较小,下水口对浮子的吸力较小,两者共同作用,使浮子会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达到直排的效果,解决了浮子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也是当前浮子地漏不能被广泛推广的原因。
形式三,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二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设置第二圆锥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圆锥体全部伸入下水管中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外,结合上述技术方案2和技术方案3的优点,一是浮子在歪斜的情况下功能部的半球体表面与下水管接触密封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二是在下水的过程中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现象。
形式四,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
设置第一圆柱体的原因在于:加长了浮子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对浮子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说,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 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样,这样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对浮子产生最大吸力前浮子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脱离下水口对浮子的最大吸力。可以更安全的保证任何情况下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现象,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排水的通畅。另外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半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三者作用于浮子的优点于一身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浮子结构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为广泛推广浮子地漏铺平了道路。
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方案1:地漏盖设置有用于浮子通过的浮子通道,该浮子通道首先可以限制浮子的左右摆动,使得浮子尽量保持在竖直方向上上下运动,并且,设置浮子通道后,在地漏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设计成浮力更大的浮子,或可以让浮子上浮更高的高度,当浮子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地漏的下水效果相当于直通下水了。另外,使用者可以直接观察浮子的运动情况和浮子静止时的状态,通过表面观察浮子的静止时的状态就可以知道浮子封堵下水口的情况,让使用者对地漏下水口的封堵情况感到放心。方案2:所述地漏盖设置有用于所述浮子通过的浮子通道,并且所述浮子通道上方还设置有防护罩。关于浮子通道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另外,防护罩用于避免浮子受到室内物体的机械损伤。防护罩与地漏盖可拆卸连接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要选择使用防护罩或者选择不使用防护罩。防护罩与浮子通道之间具有活动空间,该活动空间能够保证浮子运动至最高点时不受防护罩的力学干涉。另外,防护罩还可以避免浮子被外界物体压住而造成的堵塞问题。
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浮子上部与地漏盖下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能够截留毛发,避免毛发直接进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进入下水管道造成的下水管堵塞问题。浮子上部与地漏盖下部之间还设置有与地漏体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地漏体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在需要漏水时,取出密封盖,使地漏实现正常的漏水功能,在无需使用地漏时,将密封盖完全封堵住地漏的开口,彻底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的反水问题。
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所述地漏盖包括盖壁和盖顶,所述盖顶设置在所述盖壁的下方,所述盖壁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地漏体的内侧上方,所述浮子为碗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和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和半剖视图;
图2a-2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盖的多种形式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a-4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多种形式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半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气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形式的防气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地漏盖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地漏盖在翻转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地漏体;200-地漏盖;300-浮子;101-出水口;410-防气筒主体;420-叶片;430-复位组件;310-浮子主体;320-功能部; 321-第一半球体;322-第一圆锥体;323-第二半球体;324-第二圆锥体;325-第三半球体;326-第一圆柱体;327-第三圆锥体;210-浮子通道;510-本体;520-偏心块;530-转轴;521-第一区;522-第二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进行详细描述:
图1a和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和半剖视图;图2a-2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盖的多种形式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a-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多种形式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半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气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形式的防气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地漏盖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地漏盖在翻转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包括地漏体、地漏盖和浮子;所述地漏盖设置于所述地漏体上端开口处;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浮子设置于所述地漏体内部,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
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300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101(浮子300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101),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300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300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300的重力时,浮子300逐渐上升,此时浮子300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101,水体通过出水口101排出至防气筒,防气筒打开以实现排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101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300与地漏的出水口101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300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300自身的重力时,浮子30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101,或者少量的水体不足以使防气筒打开时,防气筒依然处于闭合状态。
一方面,浮子300可以实现出水口101的封堵,另一方面,防气筒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反水的作用,浮子300与防气筒的组合形式,可以显著增强地漏的防臭功能,避免了异味反流及大量反水问题的发生。
本实施例提供了防气筒的多种结构形式,具体而言:
形式一:防气筒包括防气筒主体410、与防气筒主体410活动连接的叶片420、以及复位组件430,复位组件430用于驱动叶片420 由打开状态过渡到闭合状态;
当叶片420接受到足够的水压时,叶片420的自由端与防气筒主体410分离,防气筒打开;
当叶片420所接受到的水压不足以让叶片420打开时,叶片420 的自由端与防气筒主体410在复位组件430的作用下保持闭合状态。
更进一步地,复位组件430包括分别设置于叶片420和防气筒主体410上的能够相互吸引的磁铁;或者,复位组件430设置为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例如可以是扭簧、弹片或者滚珠与弹片的组合等。
防气筒可以认为是该防臭地漏的一级防御,在防气筒的叶片420 处于闭合状态时,下水管道中的异味气体或即将流向地漏主体的反水无法通过叶片420进入防气筒的内腔,从而实现了隔离异味气体和防反水的的功能。
形式二:防气筒包括本体510以及偏心块520;
本体510的顶端与地漏的出水口101连通,本体510的底端设置有开口;
偏心块520通过转轴530与本体510转动连接;转轴530将偏心块520分为第一区521以及第二区522,第一区521能够盖合于本体 510的底端开口,并且,第一区521的重量小于第二区522的重量。在无水流通过时,由于第二区522比第一区521重,因而第二区522 始终有向下运动的趋势,第一区521和第二区522以转轴530为杠杆支点,第二区522向下,第一区521向上抬起并抵接于本体510的底端开口,从而实现防气筒的密封。在有水流通过时,水流给第一区 521向下的驱动力,使得第一区521向下运动,从而实现了防气筒的导通。
以下对浮子300的结构形式作详细说明,具体而言: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提供了浮子300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中,在使用状态下,浮子300的底端可分离地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101。浮子300底端的表面(例如平面或者球面),直接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101,这种结构形式设计简单,并且排水更顺畅。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提供了浮子300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其中,浮子300包括浮子主体310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310下方的功能部320,在使用状态下,功能部320能够伸入地漏的出水口101。当地漏地漏体100内的水作用于浮子300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300的重力时,浮子300上浮以使功能部320的外表面与出水口101之间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101流出。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300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 101(浮子300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101),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300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300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300的重力时,浮子300逐渐上升,此时浮子300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101,水体能够通过出水口101流出。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101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300与地漏的出水口101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 300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300自身的重力时,浮子300 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101,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因而,该浮子300可以有效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问题。
以下对功能部320作详细说明如下:
形式一、功能部320包括第一半球体321,第一半球体321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101。
设置第一半球体321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结束后,浮子300 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证了浮子300的自身重力对下水口的封闭接触面的最大下压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气压,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320的半球体是球面,即使浮子300由于特殊情况造成浮子300歪斜时,由于半球体的横切面还是圆形,下水口的横切面也是圆形,这样浮子300的功能部320的半球体依然可以与下水口接触面形成很好的封闭效果,不会产生缝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道内异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时半球体可以加大一点浮子300 的浮力,使浮子300更容易的上升。
形式二、功能部320包括第一圆锥体322,第一圆锥体322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101;
设置第一圆锥体322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101时,第一圆锥体322的尖端伸入出水口101,第一圆锥体322的横切圆锥面与下水管的内壁边缘接触,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圆锥体322伸入下水管的部分较多,浮子300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一圆锥体322从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由于圆锥体是伸入到下水管中,圆锥体在下水管中是上粗逐渐下细的形状,当浮子300上升,圆锥体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下水流量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浮子300不会因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过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下水时产生的虹吸效果越明显,下水口表面附近对物体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300吸附在下水口,浮子300 可以在第一圆锥体322的作用下较容易实现上浮,当下水量达到最大时(也是浮子300完全脱离下水口时)下水口表面对物体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圆锥体的作用浮子300已经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远离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区,这样浮子300就不会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顿或被紧紧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现象,还有在下水的过程中圆锥体下部会与水密切接触,加大了浮子300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较小,下水口对浮子300的吸力较小,两者共同作用,使浮子300会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达到直排的效果,解决了浮子300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也是当前浮子300地漏不能被广泛推广的原因。
形式三,功能部320包括第二半球体323和第二圆锥体324;第二半球体323的平面与浮子主体310相连接,第二半球体323的球面与第二圆锥体324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半球体323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101的宽度,第二圆锥体324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101的宽度。设置第二圆锥体324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圆锥体324 全部伸入下水管中的部分较多,浮子300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外,结合上述技术方案2和技术方案3的优点,一是浮子300在歪斜的情况下功能部320的半球体表面与下水管接触密封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二是在下水的过程中浮子300不会出现卡顿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现象。
形式四,功能部320包括第三半球体325、第一圆柱体326和第三圆锥体327;第三半球体325的平面与浮子主体310相连接,第一圆柱体326的一端与第三半球体325的曲面相连接,第一圆柱体326 的另一端与第三圆锥体327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三半球体325 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101的宽度。第一圆柱体326和第三圆锥体 327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101的宽度。
设置第一圆柱体326的原因在于:加长了浮子300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对浮子300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说,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样,这样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对浮子300产生最大吸力前浮子300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脱离下水口对浮子300的最大吸力。可以更安全的保证任何情况下浮子300不会出现卡顿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现象,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排水的通畅。另外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半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三者作用于浮子300的优点于一身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浮子300结构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为广泛推广浮子300 地漏铺平了道路。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地漏盖200设置有用于浮子300通过的浮子通道210。该浮子通道210首先可以限制浮子300的左右摆动,使得浮子300尽量保持在竖直方向上上下运动,并且,设置浮子通道 210后,在地漏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设计成浮力更大的浮子300,或可以让浮子300上浮更高的高度,当浮子300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地漏的下水效果相当于直通下水了。另外,使用者可以直接观察浮子300的运动情况和浮子300静止时的状态,通过表面观察浮子300的静止时的状态就可以知道浮子300封堵下水口的情况,让使用者对地漏下水口的封堵情况感到放心。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在浮子通道210上方设置了防护罩,防护罩与浮子通道210之间具有活动空间。防护罩用于避免浮子300 受到室内物体的机械损伤。防护罩与地漏盖200可拆卸连接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要选择使用防护罩或者选择不使用防护罩。防护罩与浮子通道210之间具有活动空间,该活动空间能够保证浮子300运动至最高点时不受防护罩的力学干涉。另外,防护罩还可以避免浮子300 被外界物体压住而造成的堵塞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浮子300上部与地漏盖200下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能够截留毛发,避免毛发直接进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进入下水管道造成的下水管堵塞问题。浮子300 上部与地漏盖200下部之间还设置有与地漏体100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地漏体100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在需要漏水时,取出密封盖,使地漏实现正常的漏水功能,在无需使用地漏时,将密封盖完全封堵住地漏的开口,彻底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的反水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地漏至少一部分为透明可透视材料制成。具体而言,地漏的地漏体100、地漏盖200或浮子300中的任一或多个由透明可视材料制成。设置透明材料的原因在于:比如在浮子 300内部放置假的小花、小草,小鱼等鲜艳的装饰品,由于浮子300是透明的,这些装饰品从外部可以清晰的看到,能够起到美化效果,而且装饰品是密封在浮子300的内部所以不会脏,总是干干净净的。使地漏也成为家庭中的亮点。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漏,请参照图11和图12,
地漏包括:地漏体100、地漏盖200和浮子300,其中地漏盖200 包括盖壁和盖顶,盖顶设置在盖壁的下方,盖壁可拆卸地连接在地漏体100的内侧上方;地漏体100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浮子300 为碗形,浮子300设置在出水口101的上方。浮子300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防气筒套装在排水管的外侧,浮子300的底部与排水管的上方和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地漏盖200正常使用时(图11),盖壁和盖顶形成的开口朝下,地漏盖200翻转使用后(图12),地漏盖200 的盖顶驱动浮子300向下运动,使得浮子300封堵地漏的出水口101,实现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彻底解决了反水反味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漏体、地漏盖和浮子;
所述地漏盖设置于所述地漏体上端开口处;
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
所述浮子设置于所述地漏体内部,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气筒包括防气筒主体、与所述防气筒主体活动连接的叶片、以及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叶片由打开状态过渡到闭合状态;
当所述叶片接受到足够的水压时,所述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气筒主体分离,所述防气筒打开;
当叶片所接受到的水压不足以让叶片打开时,所述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气筒主体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保持闭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叶片和所述防气筒主体上的能够相互吸引的磁铁;或者,所述复位组件设置为弹性复位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气筒包括本体以及偏心块;
所述本体的顶端与所述地漏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开口;
所述偏心块通过转轴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将所述偏心块分为第一区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一区能够盖合于所述本体的底端开口,并且,所述第一区的重量小于所述第二区的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状态下,所述浮子的底端可分离地抵接于所述地漏的出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浮子主体下方的功能部,在使用状态下,所述功能部能够伸入地漏的出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所述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所述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所述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所述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漏盖设置有用于所述浮子通过的浮子通道;
或者,
所述地漏盖设置有用于所述浮子通过的浮子通道,并且所述浮子通道上方还设置有防护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子上部与所述地漏盖下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
或者,
所述浮子上部与所述地漏盖下部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地漏体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所述地漏体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漏盖包括盖壁和盖顶,所述盖顶设置在所述盖壁的下方,所述盖壁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地漏体的内侧上方,所述浮子为碗形。
CN201720196313.8U 2016-10-20 2017-03-02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Active CN2066466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422957 2016-10-20
CN201621142295 2016-10-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46614U true CN206646614U (zh) 2017-11-17

Family

ID=60280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96313.8U Active CN206646614U (zh) 2016-10-20 2017-03-02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466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6452A (zh) * 2016-10-20 2017-06-13 翟立春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6452A (zh) * 2016-10-20 2017-06-13 翟立春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6452A (zh)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CN109425071A (zh) 一种自动控制下水装置及其加湿器
CN106906620B (zh) 一种排水控制机构及洗衣机
CN205153090U (zh) 浮球防臭地漏
CN210459481U (zh) 一种防臭地漏
CN206646621U (zh)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CN206646614U (zh)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CA2421801A1 (en) Automatic valve assembly for a water cooler reservoir
CN206646615U (zh) 贯穿型浮子防臭地漏
CN106638911A (zh)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CN210797818U (zh) 一种建筑房屋用地漏
CN206822578U (zh) 吸尘器
CN205578862U (zh) 一种改进型旋转式浮球阀
CN109208719A (zh) 马桶进水阀防逆流结构
CN106894496A (zh) 贯穿型浮子防臭地漏
CN214618012U (zh) 下水阀组件及上加水加湿器
CN100485235C (zh) 一种自动排气阀
CN106759815A (zh) 浮子和防臭地漏
CN206616670U (zh) 浮子和防臭地漏
JP6358820B2 (ja) 吸排水装置
CN216724468U (zh) 一种用于洗地机的污水箱及洗地机
CN108797771A (zh) 双浮力球防返溢地漏
TWM502108U (zh) 空壓系統之自動排水器
CN100476271C (zh) 下水阀门
KR200443660Y1 (ko) 양변기 저수조용 볼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