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46621U -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 Google Patents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46621U CN206646621U CN201720195088.6U CN201720195088U CN206646621U CN 206646621 U CN206646621 U CN 206646621U CN 201720195088 U CN201720195088 U CN 201720195088U CN 206646621 U CN206646621 U CN 2066466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drain
- cover
- floater
- float
- dr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332 deodor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781 deodor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漏盖和防臭地漏,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漏的防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地漏盖包括盖壁和盖顶,盖顶与盖壁的下端相连接,盖壁可拆卸的连接在地漏体的内侧上方,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地漏盖能够向下运动,给地漏内部的浮子施加向下的压力,以使浮子能够封堵地漏的出水口,使得浮子能够与地漏的出水口紧密贴合,实现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彻底解决了反水反味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地漏最基本的功能是漏水,但是,地漏如果仅仅具有漏水功能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由于排水管道内的异味容易通过地漏反流至卫浴间等,异味反流将严重影响卫浴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庭有时还会有地漏反水情况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烦恼。为了改善地漏的异味反流及反水问题,人们开发出了各种形式的防臭地漏:
例如,某些地漏在内部设置有水封,在蓄水状态下,水封可以阻隔从排水管道反流的异味,但是如果地漏内的水体干涸,则地漏将会失去水封功能,此时异味可以直接通过地漏反流至室内。另外如果出现反水情况,水封地漏则无法解决。
又例如,某些地漏在下部设置止逆阀,如偏心块,在有水流通过时,偏心块打开,在无水流通过时,偏心块闭合,此时可以有效阻隔从排水管道反流的异味,但是偏心块容易集聚脏污和头发等,脏污和头发容易导致偏心块失效,同样的,硅胶材料制作的、翻板结构的、利用磁铁或弹簧做为排水后回位的等止逆阀结构的地漏,都有被集聚的脏污和头发导致的失效的情况发生,而且失效后人们往往还不知道,这样很容易造成反味情况的发生,反水功能也同样失效。
再例如,现有的浮子式地漏也有很多不足,比如一是和止逆阀结构有同样的缺点;二是浮子在下水量稍微大一些就会被下水口吸附在下水口或容易出现卡顿的现象,造成排水不畅;三是反水后不能及时有效封堵。
以上举例3种结构的地漏及现有的其他种类的地漏不能时时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的优良,而且如出现了大量的脏污或头发堵塞地漏后,也不能很方便的进行清理,有的用户用夹子来清理头发,有的用户用钳子来拧地漏芯,更有的用户为了清理方便直接把地漏盖长期扔放在一边,把地漏芯只拧一扣等方法来达到方便清理地漏的目的。还有在平时使用过程中头发或脏污会分散在地漏盖附近或阻挡在地漏盖表面上,一是影响了下水,二是在清理上也不方便。
因而,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防臭地漏以彻底解决异味反流、反水、清理不方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漏盖和防臭地漏,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漏的防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盖,所述地漏盖包括盖壁和盖顶,所述盖顶与所述盖壁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盖壁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地漏体的内侧上方,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
另外,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盖顶中间位置处连接一个中间镂空的凸盖,所述凸盖的顶部和侧壁及所述盖顶上均设置有下水口。
另外,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盖顶的背离所述凸盖的一侧在相对于所述凸盖的位置设置有中间凹槽。
另外,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凸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取放所述地漏盖的通孔。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臭地漏,采用了技术方案 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地漏盖,还包括浮子和地漏体;
所述地漏体内部设置有浮子,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
另外,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相配合,当所述地漏体内没有水时,所述浮子的底部能够将所述排水管,防止臭气从排水管向室内溢出。
另外,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浮子为圆筒形。
另外,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地漏体具有的出水口内的功能部;
当地漏体内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与出水口之间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另外,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所述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所述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所述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所述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另外,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在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的基础上,
还包括位于所述地漏体内、且位于所述地漏盖与所述浮子之间的过滤网;
和/或,
还包括与所述地漏体内壁可拆卸连接以用于封堵所述地漏体的顶端开口的密封盖。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盖,所述地漏盖包括盖壁和盖顶,所述盖顶与所述盖壁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盖壁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地漏体的内侧上方,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所述地漏盖能够向下运动,给地漏内部的所述浮子施加向下的压力,以使所述浮子能够封堵地漏的出水口,使得浮子能够与地漏的出水口紧密贴合,实现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彻底解决了反水反味的问题。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所述盖顶中间位置处连接一个中间镂空的凸盖,所述凸盖的顶部和侧壁及所述盖顶上均设置有下水口。
在翻转地漏盖,或者翻转地漏盖然后向下运动后,地漏盖的凸盖会给浮子一个向下的压力,以使浮子与地漏的出水口紧密贴合,实现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彻底解决了反水反味的问题。另外,盖壁和凸盖之间形成有凹槽。凸盖和盖壁之间的凹槽能够收集脏污的毛发等,并且操作者通过简单的拿取动作,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或者直接把地漏盖拆卸下来进行倾倒作业即可以移除凹槽内的脏污和毛发,使得清理脏污或毛发非常方便。凸盖的顶部和侧壁及所述盖顶上均设置有下水口,不同位置设置下水口加大了下水表面积,更有利于流体的顺利排放,另外,在凸盖和盖顶上均设置下水口,由于凸盖比盖顶高,即使在盖顶发生堵塞时,凸盖上的下水口依然能够保证正常下水。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所述盖顶的背离所述凸盖的一侧在相对于所述凸盖的位置设置有中间凹槽。中间凹槽给浮子提供了上下运动的空间,降低了地漏的整体高度,便于地漏安装,另外,中间凹槽能够避免浮子在竖直方向上发生歪斜导致的浮子地漏的工作不良问题,凸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取放地漏盖的通孔。该通孔的设置能够方便操作者进行翻转、拿取以及旋转等作业,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所述凸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取放所述地漏盖的通孔,该通孔的设置能够方便操作者进行翻转、拿取以及旋转等作业,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臭地漏,包括地漏盖和浮子以及地漏体。所述地漏体内部设置有浮子,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浮子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的重力时,浮子逐渐上升,此时浮子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水体能够通过出水口流出。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与地漏的出水口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相配合,当所述地漏体内没有水时,所述浮子的底部能够将所述排水管,防止臭气从排水管向室内溢出。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自身的重力时,浮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或者少量的水体不足以使防气筒打开时,防气筒依然处于闭合状态。一方面,浮子可以实现出水口的封堵,另一方面,防气筒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反水的作用,浮子与防气筒的组合形式,可以显著增强地漏的防臭功能,避免了异味反流及大量反水问题的发生。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具体限制所述浮子为圆筒形。
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所述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地漏体具有的出水口内的功能部。当地漏体内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与出水口之间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提供了功能部的四种结构形式:
形式一、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设置第一半球体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结束后,浮子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证了浮子的自身重力对下水口的封闭接触面的最大下压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气压,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的半球体是球面,即使浮子由于特殊情况造成浮子歪斜时,由于半球体的横切面还是圆形,下水口的横切面也是圆形,这样浮子的功能部的半球体依然可以与下水口接触面形成很好的封闭效果,不会产生缝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道内异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时半球体可以加大一点浮子的浮力,使浮子更容易的上升。
形式二、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
设置第一圆锥体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时,第一圆锥体的尖端伸入出水口,第一圆锥体的横切圆锥面与下水管的内壁边缘接触,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伸入下水管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一圆锥体从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由于圆锥体是伸入到下水管中,圆锥体在下水管中是上粗逐渐下细的形状,当浮子上升,圆锥体离开下水管的过程中,下水流量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浮子不会因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过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下水时产生的虹吸效果越明显,下水口表面附近对物体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吸附在下水口,浮子可以在第一圆锥体的作用下较容易实现上浮,当下水量达到最大时(也是浮子完全脱离下水口时)下水口表面对物体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圆锥体的作用浮子已经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远离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区,这样浮子就不会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顿或被紧紧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现象,还有在下水的过程中圆锥体下部会与水密切接触,加大了浮子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较小,下水口对浮子的吸力较小,两者共同作用,使浮子会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达到直排的效果,解决了浮子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也是当前浮子地漏不能被广泛推广的原因。
形式三,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二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设置第二圆锥体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圆锥体全部伸入下水管中的部分较多,浮子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外,结合上述技术方案2和技术方案3的优点,一是浮子在歪斜的情况下功能部的半球体表面与下水管接触密封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二是在下水的过程中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现象。
形式四,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浮子主体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的宽度。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的宽度。
设置第一圆柱体的原因在于:加长了浮子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对浮子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说,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 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样,这样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对浮子产生最大吸力前浮子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脱离下水口对浮子的最大吸力。可以更安全的保证任何情况下浮子不会出现卡顿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现象,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排水的通畅。另外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半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三者作用于浮子的优点与一身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浮子结构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为广泛推广浮子地漏铺平了道路。
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浮子上部与地漏盖下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能够截留毛发,避免毛发直接进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进入下水管道造成的下水管堵塞。另外,浮子与地漏盖之间还设置有与地漏体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地漏体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在需要漏水时,取出密封盖,使地漏实现正常的漏水功能,在无需使用地漏时,将密封盖完全封堵住地漏的开口,可以彻底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以及防反水的问题。另外,在不使用密封盖时如果发现了有反水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密封盖及时地密封地漏,彻底阻止继续反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和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和半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盖在正面朝上的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盖具有中间凹槽和通孔的情形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a-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功能部的多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半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标:100-地漏盖;110-盖顶;120-盖壁;130-凸盖;101-凹槽; 102-中间凹槽;103-通孔;200-浮子;210-浮子主体;220-功能部; 221-第一半球体;222-第一圆锥体;223-第二半球体;224-第二圆锥体;225-第三半球体;226-第一圆柱体;227-第三圆锥体;300-地漏体;301-出水口;310-下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图1a和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和半剖视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盖在正面朝上的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盖具有中间凹槽和通孔的情形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a-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浮子的功能部的多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体的半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浮子200地漏的地漏盖100,地漏盖100 包括盖壁120和盖顶110,盖顶110与盖壁120的下端相连接,盖壁 120可拆卸的连接在地漏体300的内侧上方,地漏体300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地漏盖100直接向下运动后,给地漏内部的浮子200施加向下的压力,以使浮子200能够封堵地漏的出水口301,使得浮子200能够与地漏的出水口301紧密贴合,实现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彻底解决了反水反味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盖顶110中间位置处连接一个中间镂空的凸盖130,凸盖130的顶部和侧壁及盖顶110上均设置有下水口。
在翻转地漏盖100,或者翻转地漏盖100然后向下运动后,地漏盖100的凸盖130会给浮子200一个向下的压力,以使浮子200与地漏的出水口301紧密贴合,实现了地漏的良好密封,彻底解决了反水反味的问题。另外,盖壁120和凸盖130之间形成有凹槽101。凸盖 130和盖壁120之间的凹槽101能够收集脏污的毛发等,并且操作者通过简单的拿取动作,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或者直接把地漏盖100 拆卸下来进行倾倒作业即可以移除凹槽101内的脏污和毛发,使得清理脏污或毛发非常方便。凸盖130的顶部和侧壁及盖顶110上均设置有下水口,不同位置设置下水口加大了下水表面积,更有利于流体的顺利排放,另外,在凸盖130和盖顶110上均设置下水口,由于凸盖 130比盖顶110高,即使在盖顶110发生堵塞时,凸盖130上的下水口依然能够保证正常下水。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盖顶110的背离凸盖130的一侧在相对于凸盖130的位置设置有中间凹槽102。中间凹槽102给浮子200提供了上下运动的空间,降低了地漏的整体高度,便于地漏安装,另外,中间凹槽102能够避免浮子200在竖直方向上发生歪斜导致的浮子200地漏的工作不良问题,凸盖130上还设置有用于取放地漏盖100 的通孔103。该通孔103的设置能够方便操作者进行翻转、拿取以及旋转等作业,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凸盖130上还设置有用于取放地漏盖 100的通孔103,该通孔103的设置能够方便操作者进行翻转、拿取以及旋转等作业,提高了使用上的便捷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臭地漏,请参照图1或者图10,包括地漏盖100和浮子200以及地漏体300。地漏体300内部设置有浮子200,浮子200设置在排水管的上方,浮子200的底部与排水管的上方和地漏体300的内壁相配合。
地漏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初始状态下,浮子200抵接于地漏的出水口301(浮子200密封住地漏的出水口301),在下水过程中,地漏内的水体逐渐聚集,水体作用于浮子200的向上的浮力逐渐增大,当水体作用于浮子200的向上的浮力大于浮子200的重力时,浮子200逐渐上升,此时浮子200逐渐远离地漏的出水口301,水体能够通过出水口301流出。当流入地漏的水体与通过出水口301流出的水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浮子200与地漏的出水口301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可以保证地漏的正常下水。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200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200自身的重力时,浮子 20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301,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杜绝了异味反流问题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10表明了地漏的多种结构形式,其中,图1和图10的主要区别在于:图1中的地漏体为圆筒形,图10中的地漏体为上宽下窄的异形结构,当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的其他形式或者结构的地漏体均应当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另外,图1和图10的区别还包括地漏盖和地漏体的连接方式,当然,地漏盖和地漏体的连接不限定为螺纹连接、卡接、搭接等。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浮子200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防气筒套装在排水管的外侧,浮子200的底部与排水管的上方相配合,当地漏体300内没有水时,浮子200的底部能够将排水管,防止臭气从排水管向室内溢出。
当流入地漏的水体的流量逐渐变小,浮子200受到的水体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浮子200自身的重力时,浮子20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下降直至封堵地漏的出水口301,或者少量的水体不足以使防气筒打开时,防气筒依然处于闭合状态。一方面,浮子200可以实现出水口 301的封堵,另一方面,防气筒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反水的作用,浮子 200与防气筒的组合形式,可以显著增强地漏的防臭功能,避免了异味反流及大量反水问题的发生。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具体限制浮子200为圆筒形。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浮子200包括浮子主体210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210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地漏体300具有的出水口301 内的功能部220。当地漏体300内的水作用于浮子200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200的重力时,浮子200上浮以使功能部220的外表面与出水口301之间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 301流出。
以下对功能部220的结构形式作如下说明:
形式一、功能部220包括第一半球体221,第一半球体221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301。
设置第一半球体221的原因在于:一是在下水结束后,浮子200 可以回到下水口的正中心,保证了浮子200的自身重力对下水口的封闭接触面的最大下压力量,可以阻止更大的反味气压,起到更好的防反味效果;二是由于功能部220的半球体是球面,即使浮子200由于特殊情况造成浮子200歪斜时,由于半球体的横切面还是圆形,下水口的横切面也是圆形,这样浮子200的功能部220的半球体依然可以与下水口接触面形成很好的封闭效果,不会产生缝隙,更好的防止了下水管310道内异味的上反。三是在下水时半球体可以加大一点浮子 200的浮力,使浮子200更容易的上升。
形式二、功能部220包括第一圆锥体222,第一圆锥体222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出水口301;
设置第一圆锥体222的原因在于:在需要封堵出水口301时,第一圆锥体222的尖端伸入出水口301,第一圆锥体222的横切圆锥面与下水管310的内壁边缘接触,从而实现了地漏的封堵功能,一方面,第一圆锥体222伸入下水管310的部分较多,浮子200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第一圆锥体222从最低位置上浮至完全离开下水管310的过程中,由于圆锥体是伸入到下水管310中,圆锥体在下水管310中是上粗逐渐下细的形状,当浮子200上升,圆锥体离开下水管310的过程中,下水流量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浮子200不会因为在上升初期由于下水量过大(下水量越大,下水管310下水时产生的虹吸效果越明显,下水口表面附近对物体的吸力越大)而把浮子200吸附在下水口,浮子200可以在第一圆锥体222的作用下较容易实现上浮,当下水量达到最大时(也是浮子200完全脱离下水口时) 下水口表面对物体的吸力也最大,但是由于圆锥体的作用浮子200 已经上浮到了一定的高度,远离了下水口表面附近的最大吸力区,这样浮子200就不会被吸附在下水口附近,造成卡顿或被紧紧的吸在下水口造成滴水不下的现象,还有在下水的过程中圆锥体下部会与水密切接触,加大了浮子200的上浮力,再加上下水管310在下水初期下水量较小,下水口对浮子200的吸力较小,两者共同作用,使浮子 200会很快的上升,下水流量可以达到直排的效果,解决了浮子200 地漏存在的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也是当前浮子200地漏不能被广泛推广的原因。
形式三,功能部220包括第二半球体223和第二圆锥体224;第二半球体223的平面与浮子主体210相连接,第二半球体223的球面与第二圆锥体224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半球体223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301的宽度,第二圆锥体224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301的宽度。设置第二圆锥体224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二圆锥体224 全部伸入下水管310中的部分较多,浮子200在竖直方向上更加稳定;另外,结合上述技术方案2和技术方案3的优点,一是浮子200在歪斜的情况下功能部220的半球体表面与下水管310接触密封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二是在下水的过程中浮子200不会出现卡顿或被下水口吸附住的现象。
形式四,功能部220包括第三半球体225、第一圆柱体226和第三圆锥体227;第三半球体225的平面与浮子主体210相连接,第一圆柱体226的一端与第三半球体225的曲面相连接,第一圆柱体226 的另一端与第三圆锥体227的宽部相连接,其中,第三半球体225 的最大宽度大于出水口301的宽度。第一圆柱体226和第三圆锥体227的最大宽度小于出水口301的宽度。
设置第一圆柱体226的原因在于:加长了浮子200在上升初期,下水口对浮子200最小吸力的高度,比如说,上升1毫米的高度的吸力和上升到3毫米的高度的吸力是一样,这样可以在下水口表面附近对浮子200产生最大吸力前浮子200可以更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更快的脱离下水口对浮子200的最大吸力。可以更安全的保证任何情况下浮子200不会出现卡顿或被吸在下水口的现象,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排水的通畅。另外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结构具有半球体,圆柱体,圆锥体三者作用于浮子200的优点与一身的完美结合。解决了浮子200结构的地漏下水效果不好的问题,为广泛推广浮子200 地漏铺平了道路。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浮子200上部与地漏盖100下部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能够截留毛发,避免毛发直接进入地漏造成的地漏堵塞或者直接进入下水管310道造成的下水管310堵塞。另外,浮子200与地漏盖100之间还设置有与地漏体300内壁可拆卸连接的用于封堵地漏体300的上端开口的密封盖。在需要漏水时,取出密封盖,使地漏实现正常的漏水功能,在无需使用地漏时,将密封盖完全封堵住地漏的开口,可以彻底解决地漏的异味反流以及防反水的问题。另外,在不使用密封盖时如果发现了有反水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密封盖及时地密封地漏,彻底阻止继续反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盖包括盖壁和盖顶,所述盖顶与所述盖壁的下端相连接,所述盖壁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地漏体的内侧上方,所述地漏体的下端与排水管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顶中间位置处连接一个中间镂空的凸盖,所述凸盖的顶部和侧壁及所述盖顶上均设置有下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顶的背离所述凸盖的一侧在相对于所述凸盖的位置设置有中间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浮子地漏的地漏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盖上还设置有用于取放所述地漏盖的通孔。
5.一种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地漏盖,还包括浮子和地漏体;
所述地漏体内部设置有浮子,所述浮子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上方,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和所述地漏体的内壁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子的下端设置有防气筒,所述防气筒套装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所述浮子的底部与所述排水管的上方相配合,当所述地漏体内没有水时,所述浮子的底部能够将所述排水管,防止臭气从排水管向室内溢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子为圆筒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子包括浮子主体以及设置于浮子主体且用于伸入防臭地漏的地漏体具有的出水口内的功能部;
当地漏体内的水作用于浮子的浮力能够克服浮子的重力时,浮子上浮以使功能部的外表面与出水口之间由密封配合状态向分离状态转换,水可通过地漏的出水口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半球体,所述第一半球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一圆锥体,所述第一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用于伸入所述出水口;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二半球体和第二圆锥体;所述第二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半球体的球面与所述第二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或者,
所述功能部包括第三半球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锥体;所述第三半球体的平面与所述浮子主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曲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圆锥体的宽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半球体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出水口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所述地漏体内、且位于所述地漏盖与所述浮子之间的过滤网;
和/或,
还包括与所述地漏体内壁可拆卸连接以用于封堵所述地漏体的顶端开口的密封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42513 | 2016-10-20 | ||
CN2016211425137 | 2016-10-20 | ||
CN201621142294 | 2016-10-20 | ||
CN2016211424933 | 2016-10-20 | ||
CN2016211422942 | 2016-10-20 | ||
CN201621142493 | 2016-10-2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46621U true CN206646621U (zh) | 2017-11-17 |
Family
ID=60280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95088.6U Active CN206646621U (zh) | 2016-10-20 | 2017-03-02 |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4662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38911A (zh) * | 2016-10-20 | 2017-05-10 | 翟立春 |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
CN111364524A (zh) * | 2020-04-08 | 2020-07-03 | 重庆佳田市政设施有限公司 | 一种通用应急井盖 |
CN114439093A (zh) * | 2021-12-24 | 2022-05-06 |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堵塞的厨房装配式排水结构 |
-
2017
- 2017-03-02 CN CN201720195088.6U patent/CN2066466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38911A (zh) * | 2016-10-20 | 2017-05-10 | 翟立春 |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
CN111364524A (zh) * | 2020-04-08 | 2020-07-03 | 重庆佳田市政设施有限公司 | 一种通用应急井盖 |
CN114439093A (zh) * | 2021-12-24 | 2022-05-06 |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堵塞的厨房装配式排水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646621U (zh) |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 |
CN207260298U (zh) | 一种防臭地漏芯及防臭地漏 | |
CN210459481U (zh) | 一种防臭地漏 | |
CN106638911A (zh) | 地漏盖和防臭地漏 | |
CN205530609U (zh) | 一种全密封地漏 | |
CN106836452A (zh) |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 |
CN107128320A (zh) | 气密集水箱、轨道车辆 | |
CN207846603U (zh) | 一种排水系统 | |
CN209494025U (zh) | 一种w结构防臭地漏 | |
CN201817907U (zh) | 自动密封式地漏 | |
CN206646614U (zh) | 具有防气筒的防臭地漏 | |
CN205578862U (zh) | 一种改进型旋转式浮球阀 | |
CN215568037U (zh) | 带有清淤结构的密封闸阀 | |
CN109208719A (zh) | 马桶进水阀防逆流结构 | |
CN206463270U (zh) | 负压吸引瓶 | |
CN206646615U (zh) | 贯穿型浮子防臭地漏 | |
CN208056263U (zh) | 一种防臭地漏芯 | |
CN209558460U (zh) | 一种过滤式密封良好的分水器 | |
CN205314228U (zh) | 一种直通式防臭地漏 | |
CN206616670U (zh) | 浮子和防臭地漏 | |
KR101053435B1 (ko) | 건식 싱크대 배수전 | |
CN221461373U (zh) | 一种用于低液位的负压污水收集装置 | |
CN207032441U (zh) | 一种扭簧式防臭地漏芯 | |
CN206439452U (zh) | 重力牵引式翻板单向阀 | |
CN206941765U (zh) | 一种自清洁且防异味的地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