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17983U -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17983U
CN206617983U CN201720236045.8U CN201720236045U CN206617983U CN 206617983 U CN206617983 U CN 206617983U CN 201720236045 U CN201720236045 U CN 201720236045U CN 206617983 U CN206617983 U CN 206617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wire coil
mounting groove
temperature element
coil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360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绍生
蒙剑友
邹伟
江太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360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17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17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17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线圈盘组件包括:线盘支架、线圈和第一测温元件,线盘支架上设有安装槽;线圈绕设在线盘支架上;第一测温元件设置在安装槽内,且第一测温元件的感温部与安装槽的壁面相接触,以检测线盘支架的温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组件,在线盘支架上设有第一测温元件来直接检测线盘支架的温度,从而避免了因锅具底部拱起导致电磁炉测温延时严重致使线圈盘、底座等塑胶件烧融甚至起火的情况发生,确保了电磁炉使用的安全性;此外,把第一测温元件安装在线盘支架的安装槽内,避免了感温部暴露在外,对第一测温元件起到了保护作用,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测温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盘组件及包含该线圈盘组件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电磁炉一般都设有测温防护结构,来防止发生干烧等情况,对锅具和电磁炉进行保护。现有的方案一般为:在灶面板的下方安装测温元件(且测温元件一般均位于锅底的正下方),通过锅具把热量传导给灶面板,灶面板再把热量传导给测温元件的方式进行温度监控,如果温度过高,则断电予以保护。
但是,电磁炉使用的锅具,在使用多次或者发生过异常干烧后,会出现变形拱起的现象(如锅底中间拱起,或者锅底产生不规则的凹凸),当锅具变形拱起后,锅具和灶面板不能完好接触,使得锅具与灶面板之间的热阻增大,导致测温元件对温度的监控延时严重,进而造成电磁炉异常保护不及时,线圈盘、底座等塑胶件会出现烧融的问题,甚至发生起火。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线圈盘组件的电磁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线圈盘组件,用于电磁炉,包括:线盘支架,所述线盘支架上设有安装槽;线圈,绕设在所述线盘支架上;和第一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感温部与所述安装槽的壁面相接触,以检测所述线盘支架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线圈盘组件,在线盘支架上设有第一测温元件来直接检测线盘支架的温度,由于第一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与锅具的底部是否拱起完全无关,因而电磁炉可以根据第一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来合理判断电磁炉的加热情况,并在温度过高时及时启动自动保护机制,停止加热,从而确保了电磁炉使用的安全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锅具底部拱起导致电磁炉测温延时严重而不能及时启动自动保护机制致使线圈盘、底座等塑胶件烧融甚至起火的情况发生;此外,把第一测温元件安装在线盘支架的安装槽内,且其感温部与安装槽的壁面相接触,一方面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能够直接并准确地检测线盘支架的温度,另一方面避免了感温部暴露在外,对第一测温元件起到了保护作用,且能够避免线盘支架外部的其他结构对感温部造成影响,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测温的准确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线圈盘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所述线盘支架的底部,所述感温部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面相接触。
将安装槽开设在线盘支架的底部,则安装槽开口朝下;感温部与安装槽的底壁面相接触,即感温部与安装槽最靠上的壁面相接触,这使得感温部更接近于线盘支架的上部。由于线圈一般位于线盘支架的上部,故而线盘支架越往上温度越高,因此感温部靠上,有利于提高其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此外,第一测温元件安装在开口朝下的安装槽内,且感温部在上,则与感温部相连的引线向下延伸,这便于第一测温元件与其下方的电控系统之间的连接,走线较为方便,从而简化了电磁炉的内部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所述线盘支架的顶部,所述感温部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面相接触。
将安装槽开设在线盘支架的顶部,则安装槽开口朝上,且安装槽的位置靠上,这提高了感温部的位置,进而提高了第一测温元件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感温部与安装槽的侧壁面相接触,相较于安装槽的底壁面,进一步提高了感温部的位置,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测温元件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此外,第一测温元件安装在开口朝上的安装槽内时,感温部贴合在安装槽的侧壁面上,则与感温部相连的引线水平延伸,同样便于其与线盘支架下方的电控系统之间的走线。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安装槽开设在线盘支架底部的技术方案而言,感温部也可以与安装槽的侧壁面相接触,同样能够直接检测线盘支架的温度;同理,对于安装槽开设在线盘支架顶部的技术方案而言,感温部也可以与安装槽的底壁面相接触,同样也能够直接检测线盘之间的温度,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圈盘组件还包括:弹性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测温元件和所述线盘支架相连,用于把所述第一测温元件压紧在所述安装槽内。
弹性支撑件的设置,对第一测温元件起到了有效的紧固作用,保证了感温部与线盘支架之间的良好接触,进而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的使用可靠性;同时,弹性支撑件具有弹性,能够产生适当的弹性变形,故而不会对第一测温元件施加过大的压力,避免了对第一测温元件造成损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安装槽过盈配合;或,所述弹性支撑件和所述线盘支架中的一个上设有卡钩,另一个上设有卡槽,所述卡钩能够卡入或脱出所述卡槽。
由于弹性支撑件具有弹性,可以产生适当的弹性变形,因此通过过盈配合即可将其牢靠地固定在线盘支架上,进而对第一测温元件起到有效的紧固作用,且不会对其本身和第一测温元件造成损坏。
通过卡钩和卡槽的配合,来将弹性支撑件安装到线盘支架上,装配较为便捷,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且固定较为牢靠。至于卡钩和卡槽的具体位置不受具体限制,可以将卡钩设在线盘支架上,将卡槽设在弹性支撑件上;也可以将卡钩设在弹性支撑件上,将卡槽设在线盘支架上。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弹性支撑件也可以通过螺接、铆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在线盘支架上,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都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支撑件为硅胶压块,所述硅胶压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引线相适配的通孔。
弹性支撑件为硅胶压块,硅胶压块既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避免对第一测温件产生过大的压力,又具有一定的强度,以保证能够压紧第一测温件,且硅胶取材方便,便于加工成型,因而易于加工成所需的形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硅胶压块上设置与引线相适配的通孔,使第一测温件的两根引线贯穿通孔后与电控系统相连,则硅胶压块能够基本上填充安装槽内除第一测温件以外的空间,这对第一测温件起到了有效的限位作用,确保其不会在安装槽内发生任何的移位或窜动,从而有效保证了感温部与安装槽壁面之间的良好接触,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的使用可靠性。
当然,弹性支撑件也可以是其他材质,只要能够将第一测温元件紧固在安装槽内,保证其与线盘支架的良好接触即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感温部的中心位于所述线盘支架的径向的中部。
感温部的中心位于线盘支架的径向的中部,即:感温部的中心与线盘支架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约等于线盘支架的半径的一半,此区域为线圈盘组件加热最猛烈的位置,故而此部位的线盘支架温升最快,将感温部设在该位置可以确保其测温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感温部的中心与所述线盘支架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mm~2mm。
感温部的中心与线盘支架的上表面支架的垂直距离为1mm~2mm,即:线盘支架的上表面位于感温部中心正上方的位置处与感温部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mm~2mm,将第一测温元件安装在该位置处,可确保感温部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最优。
当然,不同的电磁炉,其线圈盘组件的具体结构不同,故而上述距离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测温元件沿所述线盘支架的周向均布;和/或,所述第一测温元件为热敏电阻。
第一测温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点测温更加准确,能够进一步保证电磁炉使用的安全性;多个第一测温元件沿线盘支架的周向均布,保证了能够对线盘支架的各个部位进行准确测量,以进一步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当然,第一测温元件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第一测温元件为热敏电阻,热敏电阻测温准确性高,且使用较为成熟。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磁炉,包括:灶面板,所述灶面板的下方设有第二测温元件;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位于所述灶面板的下方;和电控系统,与所述第二测温元件和所述线圈盘组件的第一测温元件电连接,并能够根据所述第二测温元件和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线圈盘组件通电或断电。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电磁炉,其灶面板下方设有第二测温元件,第二测温元件作为主测温元件,主要用于检测灶面板的温度,能够反映锅具的受热温度,以对锅具进行有效的保护;其线圈盘组件为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故而线盘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测温元件,第一测温元件作为辅助测温元件,能够准确反映线盘支架的温度,并把线盘支架的温度数据传送给电控系统;电控系统通过与设定的保护温度作比较做出判断,当检测到的温度超过保护温度时,做出停止加热的指令,确保整机安全,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锅具底部拱起导致电磁炉测温延时致使异常保护不能及时启动而导致线圈盘、底座等塑胶件烧融或起火等情况发生,确保了电磁炉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上述保护温度可以根据线盘支架的材质的热变形温度来确定。比如:如果线盘支架的材质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以将保护温度设置在140℃~160℃,这样,就可以确保电磁炉出现异常也不会出现烧融、起火等灾害。
取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和本申请的电磁炉,搭配锅底拱起变形的锅具做干烧保护测试后得出,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在出现干烧3分钟内仍然没有做出高温保护停止动作,关机查看线盘支架已经出现局部熔融;而本申请的电磁炉,设定保护温度为140℃,在干烧出现后1分50秒,电磁炉即产生高温保护停止动作,关机查看后,线盘支架完好无损。由此可以得出,在锅具出现变形等异常时,本申请的电磁炉能更好地确保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炉与锅具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炉与锅具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炉(去掉灶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述电磁炉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电磁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E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磁炉,10线圈盘组件,11线盘支架,111安装槽,12线圈,13第一测温元件,131感温部,132引线,14硅胶压块,141通孔,142卡钩,20灶面板,30第二测温元件,2锅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炉。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组件10,用于电磁炉1,包括:线盘支架11、线圈12和第一测温元件13。
具体地,线盘支架11上设有安装槽111;线圈12绕设在线盘支架11上;第一测温元件13设置在安装槽111内,且第一测温元件13的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的壁面相接触,以检测线盘支架11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组件10,在线盘支架11上设有第一测温元件13来直接检测线盘支架11的温度,由于第一测温元件13的检测结果与锅具2的底部是否拱起完全无关,因而电磁炉1可以根据第一测温元件13的检测结果来合理判断电磁炉1的加热情况,并在温度过高时及时启动自动保护机制,停止加热,从而确保了电磁炉1使用的安全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锅具2底部拱起导致电磁炉1测温延时严重而不能及时启动自动保护机制致使线圈12盘、底座等塑胶件烧融甚至起火的情况发生;此外,把第一测温元件13安装在线盘支架11的安装槽111内,且其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的壁面相接触,一方面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13能够直接并准确地检测线盘支架11的温度,另一方面避免了感温部131暴露在外,对第一测温元件13起到了保护作用,且能够避免线盘支架11外部的其他结构对感温部131造成影响,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13测温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10所示,线圈盘组件10还包括:弹性支撑件,与第一测温元件13和线盘支架11相连,用于把第一测温元件13压紧在安装槽111内。
弹性支撑件的设置,对第一测温元件13起到了有效的紧固作用,保证了感温部131与线盘支架11之间的良好接触,进而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13的使用可靠性;同时,弹性支撑件具有弹性,能够产生适当的弹性变形,故而不会对第一测温元件13施加过大的压力,避免了对第一测温元件13造成损坏。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例,来详述第一测温元件13与线盘支架11支架的安装结构。
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
安装槽111开设在线盘支架11的底部,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的底壁面相接触;弹性支撑件与安装槽111过盈配合。
实施例二(如图3和图4所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弹性支撑件和线盘支架11中的一个上设有卡钩142,另一个上设有卡槽,卡钩142能够卡入或脱出卡槽。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将安装槽111开设在线盘支架11的底部,则安装槽111开口朝下;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的底壁面相接触,即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最靠上的壁面相接触,这使得感温部131更接近于线盘支架11的上部。由于线圈12一般位于线盘支架11的上部,故而线盘支架11越往上温度越高,因此感温部131靠上,有利于提高其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此外,第一测温元件13安装在开口朝下的安装槽111内,且感温部131在上,则与感温部131相连的引线132向下延伸,这便于第一测温元件13与其下方的电控系统之间的连接,走线较为方便,从而简化了电磁炉1的内部结构。
实施例一中,由于弹性支撑件具有弹性,可以产生适当的弹性变形,因此通过过盈配合即可将其牢靠地固定在线盘支架11上,进而对第一测温元件13起到有效的紧固作用,且不会对其本身和第一测温元件13造成损坏。
实施例二中,通过卡钩142和卡槽的配合,来将弹性支撑件安装到线盘支架11上,装配较为便捷,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且固定较为牢靠。至于卡钩142和卡槽的具体位置不受具体限制,可以将卡钩142设在线盘支架11上,将卡槽设在弹性支撑件上;也可以将卡钩142设在弹性支撑件上,将卡槽设在线盘支架11上。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弹性支撑件也可以通过螺接、铆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在线盘支架11上,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都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三(如图5至图10所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安装槽111开设在线盘支架11的顶部,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的侧壁面相接触。
实施例四(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安装槽111开设在线盘支架11的顶部,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的侧壁面相接触。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将安装槽111开设在线盘支架11的顶部,则安装槽111开口朝上,且安装槽111的位置靠上,这提高了感温部131的位置,进而提高了第一测温元件13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的侧壁面相接触,相较于安装槽111的底壁面,进一步提高了感温部131的位置,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测温元件13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此外,第一测温元件13安装在开口朝上的安装槽111内时,感温部131贴合在安装槽111的侧壁面上,则与感温部131相连的引线132水平延伸,同样便于其与线盘支架11下方的电控系统之间的走线。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安装槽111开设在线盘支架11底部的实施例而言,感温部131也可以与安装槽111的侧壁面相接触,同样能够直接检测线盘支架11的温度;同理,对于安装槽111开设在线盘支架11顶部的实施例而言,感温部131也可以与安装槽111的底壁面相接触,同样也能够直接检测线盘之间的温度,由于这些实施例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为硅胶压块14,硅胶压块14上设有与第一测温元件13的引线132相适配的通孔141,如图1至图10所示。
弹性支撑件为硅胶压块14,硅胶压块14既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避免对第一测温件产生过大的压力,又具有一定的强度,以保证能够压紧第一测温件,且硅胶取材方便,便于加工成型,因而易于加工成所需的形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硅胶压块14上设置与引线132相适配的通孔141,使第一测温件的两根引线132贯穿通孔141后与电控系统相连,则硅胶压块14能够基本上填充安装槽111内除第一测温件以外的空间,这对第一测温件起到了有效的限位作用,确保其不会在安装槽111内发生任何的移位或窜动,从而有效保证了感温部131与安装槽111壁面之间的良好接触,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13的使用可靠性。
当然,弹性支撑件也可以是其他材质,只要能够将第一测温元件13紧固在安装槽111内,保证其与线盘支架11的良好接触即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感温部131的中心位于线盘支架11的径向的中部,如图1、图3、图5和图9所示。
感温部131的中心位于线盘支架11的径向的中部,即:感温部131的中心与线盘支架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大约等于线盘支架11的半径的一半,此区域为线圈盘组件10加热最猛烈的位置,故而此部位的线盘支架11温升最快,将感温部131设在该位置可以确保其测温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感温部131的中心与线盘支架11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为1mm~2mm,如图2、图4和图7所示。
感温部131的中心与线盘支架11的上表面支架的垂直距离h为1mm~2mm,即:线盘支架11的上表面位于感温部131中心正上方的位置处与感温部131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mm~2mm,将第一测温元件13安装在该位置处,可确保感温部131测温反馈的时效性最优。
当然,不同的电磁炉1,其线圈盘组件10的具体结构不同,故而上述距离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测温元件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测温元件13沿线盘支架11的周向均布。
第一测温元件13的数量为多个,多点测温更加准确,能够进一步保证电磁炉1使用的安全性;多个第一测温元件13沿线盘支架11的周向均布,保证了能够对线盘支架11的各个部位进行准确测量,以进一步提高测温的准确性。
当然,第一测温元件1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如图1至图10所示,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测温元件13为热敏电阻。
第一测温元件13为热敏电阻,热敏电阻测温准确性高,且使用较为成熟。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1,包括:灶面板20、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线圈盘组件10和电控系统。
具体地,灶面板20的下方设有第二测温元件30,如图1和图3所示;线圈盘组件10位于灶面板20的下方;电控系统与第二测温元件30和线圈盘组件10的第一测温元件13电连接,并能够根据第二测温元件30和第一测温元件13的检测结果控制线圈盘组件10通电或断电。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1,其灶面板20下方设有第二测温元件30,第二测温元件30作为主测温元件,主要用于检测灶面板20的温度,能够反映锅具2的受热温度,以对锅具2进行有效的保护;其线圈盘组件10为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线圈盘组件10,故而线盘支架1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测温元件13,第一测温元件13作为辅助测温元件,能够准确反映线盘支架11的温度,并把线盘支架11的温度数据传送给电控系统;电控系统通过与设定的保护温度作比较做出判断,当检测到的温度超过保护温度时,做出停止加热的指令,确保整机安全,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锅具2底部拱起导致电磁炉1测温延时致使异常保护不能及时启动而导致线圈12盘、底座等塑胶件烧融或起火等情况发生,确保了电磁炉1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上述保护温度可以根据线盘支架11的材质的热变形温度来确定。比如:如果线盘支架11的材质是PET,可以将保护温度设置在140℃~160℃,这样,就可以确保电磁炉1出现异常也不会出现烧融、起火等灾害。
取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1和本申请的电磁炉1,搭配锅底拱起变形的锅具2做干烧保护测试后得出,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1,在出现干烧3分钟内仍然没有做出高温保护停止动作,关机查看线盘支架11已经出现局部熔融;而本申请的电磁炉1,设定保护温度为140℃,在干烧出现后1分50秒,电磁炉1即产生高温保护停止动作,关机查看后,线盘支架11完好无损。由此可以得出,在锅具2出现变形等异常时,本申请的电磁炉1能更好地确保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组件,在线盘支架上设有第一测温元件来直接检测线盘支架的温度,由于第一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与锅具的底部是否拱起完全无关,因而电磁炉可以根据第一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来合理判断电磁炉的加热情况,并在温度过高时及时启动自动保护机制,停止加热,从而确保了电磁炉使用的安全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锅具底部拱起导致电磁炉测温延时严重而不能及时启动自动保护机制致使线圈盘、底座等塑胶件烧融甚至起火的情况发生;此外,把第一测温元件安装在线盘支架的安装槽内,且其感温部与安装槽的壁面相接触,一方面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能够直接并准确地检测线盘支架的温度,另一方面避免了感温部暴露在外,对第一测温元件起到了保护作用,且能够避免线盘支架外部的其他结构对感温部造成影响,保证了第一测温元件测温的准确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线圈盘组件,用于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盘支架,所述线盘支架上设有安装槽;
线圈,绕设在所述线盘支架上;和
第一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感温部与所述安装槽的壁面相接触,以检测所述线盘支架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所述线盘支架的底部,所述感温部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面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所述线盘支架的顶部,所述感温部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测温元件和所述线盘支架相连,用于把所述第一测温元件压紧在所述安装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件与所述安装槽过盈配合;或
所述弹性支撑件和所述线盘支架中的一个上设有卡钩,另一个上设有卡槽,所述卡钩能够卡入或脱出所述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件为硅胶压块,所述硅胶压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引线相适配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温部的中心位于所述线盘支架的径向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温部的中心与所述线盘支架的上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mm~2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测温元件沿所述线盘支架的周向均布;和/或
所述第一测温元件为热敏电阻。
10.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面板,所述灶面板的下方设有第二测温元件;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组件,位于所述灶面板的下方;和
电控系统,与所述第二测温元件和所述线圈盘组件的第一测温元件电连接,并能够根据所述第二测温元件和所述第一测温元件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线圈盘组件通电或断电。
CN201720236045.8U 2017-03-13 2017-03-13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Active CN206617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36045.8U CN206617983U (zh) 2017-03-13 2017-03-13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36045.8U CN206617983U (zh) 2017-03-13 2017-03-13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17983U true CN206617983U (zh) 2017-11-07

Family

ID=60232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36045.8U Active CN206617983U (zh) 2017-03-13 2017-03-13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1798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9795A (zh) * 2017-12-11 2018-05-11 深圳国创名厨商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海分公司 一种电磁炉
CN108644826A (zh) * 2018-07-17 2018-10-12 广东太古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线圈盘安装结构及电磁炉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9795A (zh) * 2017-12-11 2018-05-11 深圳国创名厨商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海分公司 一种电磁炉
CN108644826A (zh) * 2018-07-17 2018-10-12 广东太古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线圈盘安装结构及电磁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1308B (zh) 热泵热水器的保温控制方法与装置、及热泵热水器
CN206617983U (zh)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炉
CN102735010B (zh) 制冷设备
CN105186313A (zh) 一种智能化户外电力柜
CN101623170A (zh) 一种电饭煲及节能控制方法
CN207762976U (zh) 燃气炉
CN102494350A (zh) 一种空气预热器冷端自动漏风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4684123B (zh) 一种电磁炉的控制方法
CN216431830U (zh) 一种用于电磁炉的感温探头结构
CN102410561A (zh) 安全燃气灶
CN106580061A (zh) 一种电饭煲及家电生态系统
CN104251559A (zh) 热水器及其防干烧控制方法
CN207186493U (zh) 烹饪设备
CN200994684Y (zh) 安全型电饭煲
CN203299662U (zh) 一种高温恒温箱
CN203798459U (zh) 温度传感器
CN108278638A (zh) 燃气灶及燃气灶的温控方法
CN201628275U (zh) 一种双面测温的电磁炉
CN209712526U (zh) 烹饪器具
CN209202799U (zh) 一种分体防水式低温慢煮机
CN201197596Y (zh) 安全节能电热锅
CN201322341Y (zh) 一种带感温探头的光波炉
CN206018743U (zh) 电磁烹饪器具
CN207074387U (zh) 热性能检测装置及热性能检测系统
CN205697265U (zh) 一种电饭煲超薄上盖及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