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01548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01548U
CN206601548U CN201720142791.0U CN201720142791U CN206601548U CN 206601548 U CN206601548 U CN 206601548U CN 201720142791 U CN201720142791 U CN 201720142791U CN 206601548 U CN206601548 U CN 206601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uricle
cryst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427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荻野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Ort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rt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rtus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01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01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容易将保护画面的保护膜剥落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显示面板(13)、设于显示面板(13)的上表面的四边形的保护膜(15)、设于保护膜(15)的角部的粘接部件(16)、以及被粘接在粘接部件(16)上的用于将保护膜(15)剥落的剥离部件(17)。剥离部件(17)包括俯视观察被配置在保护膜(15)的区域内的耳片(17D)。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例如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偏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在偏光板的上表面粘贴保护纸,能够保护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该保护纸在最终用户使用的阶段中不需要,因而期望在例如任意的制造工序中容易剥落。
例如,可以考虑由下侧壳和上侧壳夹持液晶显示面板,将液晶显示面板和背照灯收纳在下侧壳和上侧壳之间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膜的上表面中的周围端部和上侧壳重叠,因而难以剥落保护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266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1389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容易将保护画面的保护膜剥落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的四边形的保护膜、设于所述保护膜的角部的粘接部件、以及被粘接在所述粘接部件上的用于将所述保护膜剥落的剥离部件。所述剥离部件包括俯视观察被配置在所述保护膜的区域内的耳片。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容易将保护画面的保护膜剥落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具有上侧壳18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A-A’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沿着图4所示的B-B’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7是将保护膜及剥离带抽出的俯视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9是说明将保护膜剥落的状态的图。
图10是沿着图9所示的B-B’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剥离带的俯视图。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剥离带的俯视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剥离带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但是,附图是示意性或者概念性的图,应该注意到各个附图的尺寸及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并且,当在附图彼此间表示相同的部分的情况下,也存在将彼此尺寸的关系和比例表示为不同状态的情况。特别是下面示出的几个实施方式是示例用于具体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装置及方法的方式,不能利用构成部件的形状、构造、配置等确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的功能及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仅在必要时进行重复说明。
[1]第1实施方式
[1-1]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剖面图。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剖面图。
在下侧壳11内依次收纳光源部(背照灯部)12、液晶面板(液晶显示面板)13、驱动器(驱动电路)14及保护膜(保护纸)15。从下侧壳11上方观察到的(俯视时的)外形例如是四边形,具有能够收纳背照灯部12及液晶面板13的尺寸及深度。下侧壳11例如由树脂或者金属构成。
背照灯部12由面光源构成,朝向液晶面板13放射光。作为背照灯部12,例如使用直下式或者侧光式(边缘光式)的LED背照灯或者EL(Electroluminescence:有机电致)背照灯。在图3中,作为一例示出了侧光式的LED背照灯。背照灯部12具有光源部12A及导光板12B。光源部12A具有在导光板12B的一个侧面上排列的多个LED。更具体地讲,导光板12B具有依次层叠而成的反射片、导光板及扩散片。扩散片具有棱镜片。
液晶面板13具有夹持液晶层的两个透明基板21、22和夹持两个透明基板21、22的两个偏光板(下侧偏光板23及上侧偏光板24)。另外,在图2及图3中简化示出液晶面板13(省略了基板21、22之间的要素),关于液晶面板13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透明基板21上设有驱动液晶面板13的驱动器(驱动电路)14。另外,在图3的剖面图中,实际上视觉观察不到驱动器14,但在图3中用虚线追加示出了驱动器14的侧面形状。透明基板21具有用于配置驱动器14和端子(未图示)的周边电路区域21A,并且尺寸比透明基板22大出了该周边电路区域21A部分的量。下侧偏光板23及上侧偏光板24具有与透明基板22大致相同的尺寸。
在上侧偏光板24上设有保护膜15。保护膜15具有保护偏光板24,并且保护液晶面板13的功能。换言之,保护膜15设于液晶面板13的上表面。另外,当在上侧偏光板24的更上方设有其它光学部件(扩散片等)的情况下,保护膜15设于该光学部件上。即,保护膜15设于液晶面板13具有的最上层的光学部件上。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的触摸屏的情况下,保护膜15设于触摸屏的上表面。
保护膜15具有与偏光板24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保护膜15具有柔软性,以便能够容易从偏光板24剥落。保护膜15由透明材料构成,例如由透明树脂构成,更具体地讲是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
保护膜15具有在捆包液晶显示装置10时或者搬运液晶显示装置10时保护液晶面板13的功能。并且,保护膜15具有例如在将液晶显示装置10装配于电子设备的工序中保护液晶面板13的功能,或者在测试装配了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子设备时保护液晶面板13的功能。
在保护膜15的上表面的角部设有剥离部件(剥离带)17。剥离带17的一部分用粘接部件16粘接在保护膜15上。关于剥离带17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1-1-1]上侧壳的结构
图4是具有上侧壳18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俯视图。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A-A’线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剖面图。图6是沿着图4所示的B-B’线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剖面图。
上侧壳18构成为覆盖下侧壳11的侧面整体及下表面的周围端部,并且覆盖设有保护膜15的液晶面板13的上表面的周围端部。即,上侧壳18的截面形状呈凹形。上侧壳18发挥将液晶面板13按压在下侧壳11侧的作用,因而能够将背照灯部12及液晶面板13收纳在下侧壳11和上侧壳18之间并将它们固定。
上侧壳18具有柔软性,例如由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构成。通过用橡胶构成上侧壳18,即使是在从外部对液晶显示装置10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晶显示装置10受到电气及物理性破坏。
[1-1-2]剥离带17的结构
下面,说明前述的剥离带17的具体结构。图7是将保护膜15及剥离带17抽出的俯视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以图7的纸面为基准时的上下、左右的表述方式。
剥离带17呈J字形。剥离带17通过将第1部件17A、第2部件17B、第3部件17C及耳片17D依此顺序进行物理连接而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而单独地定义第1部件17A~17C,但实际上第1部件17A~17C是由共同的相同材料构成的。
第1部件17A配置在保护膜15的左下角部,通过粘接部件16与保护膜15的左下端部连接。即,粘接部件16也具有与第1部件17A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
第2部件17B与第1部件17A的下侧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并且沿X方向延伸。部件17B设于图1所示的周边电路区域21A中,即设于比保护膜15靠外侧的区域中。
第3部件17C与第2部件17B的上侧的端部的一部分进行物理连接,并且沿Y方向(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3部件17C与第1部件17A平行配置。并且,将第3部件17C和第1部件17A配置成隔着撕开线17E沿X方向排列。例如,第3部件17C比第1部件17A长。
耳片17D与第3部件17C的一端进行物理连接。耳片17D是在使用剥离带17将保护膜15剥落时供用户(或者设备)抓持的部分。优选将耳片17D着色成与部件17A~17C不同的颜色,以便用户容易视觉观察到。耳片17D及第3部件17C被配置在保护膜15的区域内。
剥离带17具有柔软性,例如由树脂薄膜构成,更具体地讲是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耳片17D同样也由PET构成,例如用粘接部件将与第1~第3部件17A~17C相同的薄膜重叠两片而形成。由此,耳片17D的厚度比剥离部件17C的厚度厚,因而用户容易抓持耳片17D。
另外,设有剥离带17的位置不限于图7的左下角部,也可以是图7的右下角部。在这种情况下,剥离带17呈倒J字形。即,剥离带17设于保护膜15中面对间隙(图1的周边电路区域21A)的一端的任意一个角部。
[1-1-3]液晶面板13的结构
下面,说明液晶面板13的结构。图8是液晶面板13的剖面图。
液晶面板13具有:TFT基板21,在该TFT基板形成有开关元件(TFT)及像素电极等;滤色器基板(CF基板)22,其与TFT基板21对置配置,在该滤色器基板形成有滤色器及共用电极等;以及液晶层25,被夹持在TFT基板21和CF基板22之间。TFT基板21及CF基板22分别由透明基板(例如玻璃基板)构成。TFT基板21与背照灯部12对置配置,来自背照灯部12的照明光从TFT基板21侧入射至液晶面板13。
液晶层25由利用使TFT基板21和CF基板22之间贴合的密封部件(未图示)而封入的液晶材料构成。按照施加在TFT基板21和CF基板22之间的电场,操作液晶分子的取向,从而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变化。作为液晶模式,能够使用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及同类模式等各种液晶模式。密封部件例如由紫外线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或者紫外线/热量并用型固化树脂等构成,当在制造工艺中被涂覆在TFT基板21或者CF基板22上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或者加热等使固化。
在TFT基板21的液晶层25侧设有多个开关元件(有源元件)26。作为开关元件26,例如使用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并且使用n沟道TFT。TFT 26具有与扫描线GL电连接的栅极电极、设于栅极电极上的栅极绝缘膜、设于栅极绝缘膜上的半导体层(例如非晶硅层)、以及在半导体层上分开设置的源级电极和漏极电极。源级电极与信号线SL电连接。
在TFT 26上设有绝缘层27。在绝缘层27上设有多个像素电极28。在绝缘层27内而且是在TFT 26的漏极电极上设有与像素电极28电连接的接触插头29。
在CF基板22的液晶层25侧设有滤色器30。滤色器30具有多个着色滤片(着色部件),具体地讲,具有多个红色滤色器30-R、多个绿色滤色器30-G及多个蓝色滤色器30-B。通常滤色器由作为光的三原色的红色(R)、绿色(G)、蓝色(B)构成。相邻的R、G、B的三色的组合成为显示的单位(像素),一个像素中的R、G、B任意一种单色的部分是被称作子像素(SubPicture)的最小驱动单位。在每个子像素设有TFT 26及像素电极28。在下面的说明中,除特别需要区分像素和子像素的情况以外,将子像素称作像素。
在红色滤色器30-R、绿色滤色器30-G及蓝色滤色器30-B的边界部分、以及像素(子像素)的边界部分设有遮光用的黑色矩阵(遮光膜)31。即,黑色矩阵31形成为网眼状。黑色矩阵31例如是为了遮挡着色部件之间的不必要的光、提高对比度而设置的。
在滤色器30及黑色矩阵31上设有共用电极32。共用电极32呈平面状形成于液晶面板13的整个显示区域。
偏光板23、24以夹持TFT基板21及CF基板22的方式设置。偏光板23、24分别由直线偏光器和1/4波长板构成。即,偏光板23、24由将1/4波长板和直线偏光器依次层叠而成的圆形偏光板构成。1/4波长板和直线偏光器的位置关系是,将直线偏光器(有时也将其称作偏光板)配置在远离液晶层25的一侧。偏光板24的与背照灯部12相反侧的面是液晶面板13的显示面。
像素电极28、接触插头29及共用电极32由透明电极构成,例如使用ITO(氧化铟锡)。绝缘层27使用透明的绝缘材料,例如使用氮化硅(SiN)。
[1-2]保护膜15的剥离方法
下面,说明保护膜15的剥离方法。图9是说明将保护膜15剥落的状态的图。图10是沿着图9所示的B-B’线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柔软性的上侧壳18覆盖液晶面板13的上表面中周围端部。因此,将粘贴在液晶面板13的上表面(偏光板24的上表面)的保护膜15剥落是比较困难的。
如前面所述,在保护膜15的角部隔着粘接部件16设有剥离带17。剥离带17的耳片17D不被上侧壳18覆盖地配置在上侧壳18的上部开口部内。因此,用户能够容易抓持耳片17D。
另外,在用户拉伸耳片17D时,由于剥离带17的形状,首先对保护膜15的角部(或者角部附近的端部)施加向上的力(或者从保护膜15的外侧朝向内侧的力)。由此,保护膜15的角部容易从液晶面板13剥落,因而能够将保护膜15整体从液晶面板13剥落。
另外,在剥离带17的第1部件17A及粘接部件16设于保护膜15的角部时,能够用最小的力将保护膜15剥落。但是,考虑到制造工序的误差,如图7所示,将第1部件17A及粘接部件16完好地重叠在保护膜15的角部是比较困难的。在本说明书中所讲的“保护膜15的角部”包括制造工序的误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膜15的正交的两条边和第1部件17A的端部的位置关系包括制造工序的误差。具体地讲,只要保护膜15的正交的两条边各自与第1部件17A的对应的端部的距离在2mm以下即可。
例如,在保护膜15的端部和第1部件17A的对应的端部隔开2mm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使用剥离带17将保护膜15剥落。该条件适用于保护膜15的X方向及Y方向的端部任意一方或者双方。
[1-3]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以上详细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显示面板13、设于显示面板13的上表面的四边形的保护膜15、设于保护膜15的角部的粘接部件16、以及粘接在粘接部件16上并用于将保护膜15剥落的剥离部件17。剥离部件17包括俯视时被配置在保护膜15的区域内的耳片17D。并且,保护膜15的周围端部被上侧壳18覆盖。
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用户能够容易抓持耳片17D,用户通过拉伸耳片17D而能够容易将保护膜15从显示面板13剥落。因此,能够改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成品率。
并且,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保护显示面板13的画面的保护膜15、及由橡胶构成的上侧壳18。因此,能够实现具有耐冲击性的液晶显示装置10。
[2]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是剥离带17的另一种结构例。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剥离带17的俯视图。
构成剥离带17的第1部件17A及第2部件17B从保护膜15的端部向左侧(X方向的保护膜15的外侧)溢出。优选该溢出量为下侧壳11的厚度以下。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用户拉伸耳片17D时,由于剥离带17的形状,首先对保护膜15的角部(或者其附近)施加向上的力。由此,能够容易将保护膜15从液晶面板13剥落。另外,即使是保护膜15的端部和第1部件17A的端部未对齐时,也能够使用剥离带17容易剥落保护膜15。
[3]第3实施方式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剥离带17的俯视图。在保护膜15的角部设有粘接部件16。粘接部件16的平面形状大致呈包含保护膜15的角部的三角形。
剥离带17具有第1部件17A、第2部件17B-1、第2部件17B-2、第3部件17C及耳片17D。第1部件17A具有与粘接部件16相同的三角形的平面形状,被粘接在粘接部件16上。另外,第1部件17A及粘接部件16的端部可以不与保护膜15的端部对齐,第1部件17A及粘接部件16的端部也可以在保护膜15的区域内。
第2部件17B-1与第1部件17A进行物理连接,并在保护膜15的区域外向Y方向延伸。第2部件17B-2与第1部件17A进行物理连接,并在保护膜15的区域外向X方向延伸。优选第2部件17B-1、17B-2各自的宽度(即剥离带17从保护膜15的区域溢出的部分)为下侧壳11的厚度以下。
第2部件17B-1、17B-2与沿相对于X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第3部件17C进行物理连接。第3部件17C的一端与耳片17D连接。第1部件17A和第3部件17C通过撕开线17E而分离。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用户拉伸耳片17D时,由于剥离带17的形状,首先对保护膜15的角部(或者其附近)施加向上的力。由此,能够容易将保护膜15从液晶面板13剥落。
[4]第4实施方式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剥离带17的俯视图。在第4实施方式中,粘接部件16及第1部件17A的平面形状大致呈四边形。第1部件17A和第3部件17C通过L字形的撕开线17E而分离。
如第4实施方式所示,粘接部件16的平面形状(将剥离带17和保护膜15粘接的区域)也可以是四边形。并且,撕开线17E也可以是圆形。在这种情况下,粘接部件16及第1部件17A的平面形状也对应撕开线17E而适当变更。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耐冲击性,因而能够适用于用户携带使用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持型终端。
并且,作为液晶面板,能够使用透射型、反射型、半透射型、高分子分散型等各种液晶面板。另外,作为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使用其它类型的显示装置,例如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显示装置、其它自发光型显示装置。背照灯的结构也对应显示装置的类型而适当变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平行”优选完全平行,但不一定需要严格平行,鉴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也可以包括实质上能够视同平行的情况,并且也包括在制造工艺上有可能产生的误差。并且,关于“垂直”不一定需要严格垂直,鉴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也可以包括实质上能够视同垂直的情况,并且也包括在制造工艺上有可能产生的误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板、薄膜及带是示例该部件的表述方式,不限于其结构。例如,相位差板不限于板状的部件,也可以是具有说明书所记载的功能的薄膜和其它部件。偏光板不限于板状的部件,也可以是具有说明书所记载的功能的薄膜和其它部件。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并具体实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阶段的实用新型,根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或者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可以提出各种实用新型。例如,在从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所有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也能够解决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并获得实用新型的效果的情况下,删除了这些构成要素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作为实用新型提出。

Claims (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
四边形的保护膜,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
粘接部件,设于所述保护膜的角部;以及
剥离部件,被粘接在所述粘接部件上,用于将所述保护膜剥落,
所述剥离部件包括俯视观察被配置在所述保护膜的区域内的耳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剥离部件包括:
第1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保护膜的角部,而且被粘接在所述粘接部件上;
第2部件,与所述第1部件连接,在所述保护膜的区域外部沿着所述保护膜的端部延伸;以及
第3部件,连接所述第2部件和所述耳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剥离部件包括:
第1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保护膜的角部,而且被粘接在所述粘接部件上;
第2部件,与所述第1部件连接,在所述保护膜的区域外部沿着所述保护膜的第1端部延伸;
第3部件,与所述第1部件连接,在所述保护膜的区域外部沿着所述保护膜的第2端部延伸;以及
第4部件,连接所述第2部件、所述第3部件和所述耳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
第1壳体,用于收纳所述显示面板;以及
第2壳体,从上侧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覆盖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中的周围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壳体由橡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偏光板,
所述保护膜设于所述偏光板。
CN201720142791.0U 2016-02-18 2017-02-17 显示装置 Active CN2066015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8666 2016-02-18
JP2016028666A JP6662083B2 (ja) 2016-02-18 2016-02-18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01548U true CN206601548U (zh) 2017-10-31

Family

ID=59681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42791.0U Active CN206601548U (zh) 2016-02-18 2017-02-1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62083B2 (zh)
CN (1) CN206601548U (zh)
TW (1) TWI6654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3585A (zh) * 2017-12-27 2018-05-04 南京联信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保护膜去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9199B2 (ja) 2020-08-24 2024-03-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テン 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487B (zh) * 2011-11-16 2014-12-11 Au Optronics Corp 電子裝置及其保護膜的撕除方法
TWI434910B (zh) * 2012-05-15 2014-04-21 Wintek Corp Protective film
JP2014139297A (ja) * 2012-12-21 2014-07-31 Asahi Glass Co Ltd 粘着層付き透明面材、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4968491A (zh) * 2013-02-06 2015-10-07 旭硝子株式会社 透明面材以及使用该透明面材的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3585A (zh) * 2017-12-27 2018-05-04 南京联信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保护膜去除装置
CN107993585B (zh) * 2017-12-27 2024-04-02 南京联信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保护膜去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46482A (ja) 2017-08-24
TW201734596A (zh) 2017-10-01
TWI665494B (zh) 2019-07-11
JP6662083B2 (ja) 2020-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9849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a touch sensor
KR101307260B1 (ko) 라인 온 글라스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6020258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239495B2 (e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KR10233890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204976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US881075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9074196B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式滤色器及其制造方法
US1031033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display device
WO2010143878A2 (ko) 액정 패널 절단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액정 패널 제조 방법
KR102085810B1 (ko) 액정 표시 패널,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080955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50083684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US9796050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ed by the method
CN206601548U (zh) 显示装置
JP2008139555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90855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4009777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1108044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219861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30027189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07320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667055B1 (ko)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70047609A (ko) 몰드와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20120108794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