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74983U - 带连接器的线缆 - Google Patents

带连接器的线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74983U
CN206574983U CN201720005797.3U CN201720005797U CN206574983U CN 206574983 U CN206574983 U CN 206574983U CN 201720005797 U CN201720005797 U CN 201720005797U CN 206574983 U CN206574983 U CN 206574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ubstrate
cable
connector
supply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0579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崎学
斋藤功
毛利慎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0579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74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74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74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应对供电容量的增加,并且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插座,无需区分上下的朝向而能够插入连接器的带连接器的线缆。带连接器的线缆(10)具有收容信号线(15)及多根供电线(51)的线缆(11)、和与线缆(11)的两端连接的连接器(21、22)。该连接器具有基板(23)和与基板连接的连接器插头(24)。基板具有:与多根供电线分别连接的多个第一触点(30A);与连接器插头连接的多个第二触点(60A、60B);对多个第一触点和多个第二触点之间进行连结的电气回路(65)。从与各供电线连接的各第一触点延伸出的电气回路在基板上集成为一个后再次分支,与各第二触点连结,收容在连接器插头内并能够与插座连接的多个插针(70A、70B)从各第二触点延伸出。

Description

带连接器的线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连接器的线缆,该带连接器的线缆具有多根电线及安装在该多根电线的两端的一对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通信线缆,该通信线缆具有线缆部、和设置在该线缆部的一端的连接器部。线缆部具有信号线、接地线和单线的电源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5016号公报
经由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所述的通信线缆能够进行电子设备的供电,要求通信线缆的供电容量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供电容量的增加的带连接器的线缆。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带连接器的线缆具有:线缆,其收容有包含信号线及多根供电线在内的多根电线;以及连接器,其分别连接在该线缆的两端,
在该带连接器的线缆中,
所述连接器分别具有在其内部收容的基板和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器插头,
所述基板具有:多个第一触点,它们与所述信号线及所述多根供电线分别连接;多个第二触点,它们与所述连接器插头连接;以及电气回路,其对所述多个第一触点和所述多个第二触点之间进行连结,
所述多根供电线的各个供电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点中的一个连接,
从与各供电线连接的各第一触点延伸出的所述电气回路在所述基板上集成为一个后再次分支,与所述多个第二触点分别连结,
收容在所述连接器插头内并能够与插座连接的多个插针从各所述第二触点延伸出。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线缆,能够应对供电容量的增加。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带连接器的线缆中,进一步地能够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插座无需区分上下(上下面)的朝向而插入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连接器的线缆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带连接器的线缆的II-II线剖视图,(b)是(a)所示的同轴电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带连接器的线缆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线缆内的电线、与电线连接的连接器内的基板、与基板连接的插针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表示电线和连接器基板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插头的(VI-VI线剖面)斜视图。
图7是表示连接器插头的前端部的正视图。
标号的说明
10:带连接器的线缆
11:线缆
12:护套
13:屏蔽部
14:按压卷绕部
15:同轴电线
16:中心导体
17:绝缘体
18:外部导体
19:外皮
20:连接器
21:第一连接器
22:第二连接器
23:基板
24:连接器插头
24A:金属外壳
25:内缘部
25A:插针保持部
26:第一树脂层
27:第二树脂层
28:第三树脂层
29:应变消除部
30A:上表面侧连接端子(第一触点的一个例子)
30B:下表面侧连接端子
50:绝缘电线
51:供电线
52:中心导体
53:外皮
55:信号线
56:中心导体
57:外皮
60A:上表面侧连接端子
60B:下表面侧连接端子
65:电气回路(导体)
65A:区域
65B:导体
70A:上表面侧接触插针
70B:下表面侧接触插针
80:通路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首先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线缆的一个实施方式是,
(1)一种带连接器的线缆,其具有:线缆,其收容有包含信号线及多根供电线在内的多根电线;以及连接器,其分别连接在该线缆的两端,
在该带连接器的线缆中,
所述连接器分别具有在其内部收容的基板和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器插头,
所述基板具有:多个第一触点,它们与所述信号线及所述多根供电线分别连接;多个第二触点,它们与所述连接器插头连接;以及电气回路,其对所述多个第一触点和所述多个第二触点之间进行连结,
所述多根供电线的各个供电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点中的一个连接,
从与各供电线连接的各第一触点延伸出的所述电气回路在所述基板上集成为一个后再次分支,与所述多个第二触点分别连结,
收容在所述连接器插头内并能够与插座连接的多个插针从各所述第二触点延伸出。
根据该结构,利用多根供电线进行电源供给,因此能够应对供电容量的增加。另外,构成为将从多根供电线供给电流利用电气回路而暂时合流后向连接器插头内的多个插针供给,因此多个插针的配置结构的自由度提高。
(2)优选为,所述信号线包含有以一对传送高速差动信号的多根高速差动信号线,
所述多个第一触点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两面,
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一面的所述多个第一触点与所述多根供电线连接,并且配置于所述基板的另一面的所述多个第一触点与所述多根高速差动信号线连接。
根据该结构,将多根电线分别向设置于基板的多个第一触点连接时的配线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3)优选为,所述多个第二触点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两面,
所述电气回路包含有经由通路孔而从所述基板的所述一面延伸至所述另一面的导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对与供电线连接的基板的一面侧的第一触点和基板的另一面侧的第二触点进行连结。另外,在以图7的朝向观察连接器时能够在基板的上下两面分配供电线或者信号线而进行连接。
(4)优选为,所述多根供电线各自的导体截面积比所述信号线的导体截面积大。
作为供电线而使用导体截面积大的电线,从而能够抑制电阻、发热量,增大供电容量,受到优选。
(5)优选为,所述多根供电线将所述一面侧的与所述多个第一触点连接的所述多根电线中的所述信号线夹在中间而配置在两端。
根据该结构,从供电线产生的噪声不易对在信号线中传送的信号产生影响。
(6)优选为,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一面的所述多个插针及配置于所述基板的另一面的所述多个插针配置为,所述基板的一面中的所述多个插针的排列顺序与所述基板的另一面中的所述多个插针的排列顺序在所述连接器的端面观察时成为点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连接器的线缆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带连接器的线缆10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连接器的线缆10例如能够用于将电子设备(省略图示)彼此连接,在线缆11的两端作为连接器20而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器21及第二连接器22。第一连接器21安装于线缆11的一端侧的端部(在图1中为左端),第二连接器22安装于线缆11的另一端侧的端部(在图1中为右端)。
此外,将图1的上侧设为第一连接器21及第二连接器22的上表面,将相反侧设为下表面。
第一连接器21在其内部具有平板状的基板23。另外,第二连接器22在其内部具有平板状的基板23。第一连接器21的基板23和第二连接器22的基板23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第一连接器21的基板23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在第一连接器21的一端侧配置有连接器插头24。另外,在第二连接器22的另一端侧也配置有连接器插头24。作为各连接器插头24的框体,分别设置有大致椭圆筒状的金属外壳24A。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21的连接器插头24和第二连接器22的连接器插头24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第一连接器21的连接器插头24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图2(a)是图1所示的线缆11的II-II线剖视图,图2(b)是同轴电线15的剖视图。
如图2(a)所示,作为线缆11,例如能够采用由下述部件构成的线缆,即:多根绝缘电线50,它们配置在中心;多根同轴电线15,它们配置在所述多根绝缘电线50的周围;由纸或聚酯构成的按压卷绕部14;由镀锡软铜线的编织体构成的屏蔽部(编织体)13;以及由聚氯乙烯构成的护套12。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绝缘电线50,在线缆11的中央配置有多根(例如6根)信号线55(例如,单端信号线)、进行电力供给的多根(例如2根)供电线51。6根信号线55中的1根是通信控制(CC(Communication Control))信号传送用的信号线,2根是一对低速数据信号(D+/D-)传送用的信号线(不是单端信号线),1根是备用(RFU(Revised for Future Use))的信号线,2根是接地用的接地信号线。
各供电线51具有中心导体52、和覆盖中心导体52的外皮53。各信号线55具有中心导体56、和覆盖中心导体56的外皮57。如图2(a)所示,进行电力供给的供电线51的中心导体52构成为其导体截面积比信号线55的中心导体56大。作为供电线51而使用导体截面积大的电线,由此能够抑制电阻、发热量,增大供电容量,受到优选。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轴电线15是以一对发送接收高速差动信号的高速差动信号线。一对同轴电线15可以是对绞线,也可以不是绞合线。作为由一对同轴电线15构成的同轴电线对,在本例子中例如在线缆11内收容有四对同轴电线对15A、15B、15C、15D。如图2(b)所示,各同轴电线15具有中心导体16、覆盖中心导体16的绝缘体17、在绝缘体17的外侧配置的外部导体18、以及覆盖外部导体18的外皮19。
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III-III线剖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线缆11内的多根电线、与电线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内的基板、与基板连接的插针的一个例子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图5是表示电线和基板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连接器21的内部收容的基板23的上表面23A,沿着与线缆11连接侧的端缘,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第一触点的一个例子)。另外,在基板23的上表面23A中,沿着与线缆11连接侧的相反侧的端缘,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表面侧连接端子60A(第二触点的一个例子)。同样地,在基板23的下表面23B,沿着与线缆11连接侧的端缘,并列配置有多个下表面侧连接端子30B。另外,在基板23的下表面23B中,沿着与线缆11连接侧的相反侧的端缘,并列配置有多个下表面侧连接端子60B(第二触点的一个例子)。此外,下表面侧连接端子30B、60B的配置结构与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60A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图示。
如图3及图5所示,在线缆11的端部,去除护套12等而露出同轴电线15及绝缘电线50(供电线51及信号线55)。在供电线51及信号线55的端部分别露出中心导体52、56,该中心导体52、56通过例如软钎焊而与配置在基板23的上表面23A侧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连接。另外,在同轴电线15的端部露出中心导体16,该中心导体16通过例如软钎焊而与配置在基板23的下表面23B侧的下表面侧连接端子30B连接。如上所述,通过设为基板23的上表面23A侧的连接端子30A与绝缘电线50连接,并且基板23的下表面23B侧的连接端子30B与同轴电线15连接的结构,从而同种类的电线汇聚在基板的同一侧,因此配线作业变得容易,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中心导体52、56与基板23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连接的状态的绝缘电线50通过第一树脂层26而被模塑化。同样地,中心导体16与基板23的下表面侧连接端子30B连接的状态的同轴电线15也通过第一树脂层26被树脂封装。而且,在绝缘电线50及同轴电线15与基板23连接的状态下,基板23的上表面23A及下表面23B和绝缘电线50及同轴电线15的周围通过第二树脂层27被树脂封装。
在通过第二树脂层27被树脂封装后的基板23的一端侧配置有金属外壳24A。在金属外壳24A的内部设置有插针保持部25A(参照图7)。插针保持部25A的与一端侧相反侧的端部、与从第二树脂层27露出的基板23接触。插针保持部25A具有在其上表面侧并列配置的多个接触插针70A(插针的一个例子),并且,具有在其下表面侧并列配置的多个接触插针70B(插针的一个例子)。这些多个接触插针70A、70B分别从基板23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60A及下表面侧连接端子60B延伸至插针保持部25A之上。
并且,在金属外壳24A的另一端侧的一部分、基板23及线缆11的护套12前端部的范围通过第三树脂层28而使第一连接器21整体被树脂封装。金属外壳24A的一端侧从第三树脂层28露出,作为连接器插头24的框体而起作用。在第三树脂层28的另一端侧,用于降低向线缆11的应力的树脂制的应变消除部29将护套12的周围覆盖。
如图4所示,在基板23的上表面23A中配置在与线缆11连接侧的多个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之中,两端的连接端子30A1通过软钎焊而分别与从供电线51露出的中心导体52连接。另外,夹在两端的连接端子30A1之间的多个连接端子30A2通过软钎焊而与从信号线55露出的中心导体56连接。如上所述,设为供电线51在从同轴电线50的排列方向观察时靠近端部(例如,两端)的结构,这一结构使得从供电线51产生的噪声不易对在信号线55中传送的信号产生影响,在这一方面受到优选。
而且,连接有各供电线51的中心导体52的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1、30A1和连接器插头24侧的多个连接端子60A、60B之间通过电气回路(导体)65而被连结。从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1、30A1延伸出的电气回路65在基板23上的区域65A集成为一个后再次进行分支。分支出的电气回路65与多个上表面侧连接端子60A中的配置在两端的连接端子60A1分别连结。将上述的配置在两端的连接端子60A1称为VBUS端子。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夹在两端的VBUS端子60A1之间的多个连接端子60A2与从连接信号线55的连接端子30A2、连接同轴电线15的下表面侧连接端子30B延伸出的电气回路分别连接。
在基板23的下表面23B侧,也与上表面23A同样地,在配置在连接器插头24侧的多个下表面侧连接端子60B中的两端配置有VBUS端子60B1。如图5所示,基板23具有从其上表面23A贯通至下表面23B的通路孔80。从与供电线51的中心导体52连接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1延伸出的电气回路65包含有经由通路孔80而从基板23的上表面23A延伸至下表面23B的导体65B。而且,导体65B与基板23的下表面23B侧的VBUS端子60B1连结。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与供电线51连接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1和下表面侧VBUS端子60B1连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回路65从线缆11侧的多个上表面侧连接端子30A1延伸出而在区域65A集成后再次进行分支,并分别延伸至连接器插头24侧的多个上表面侧VBUS端子60A1及多个下表面侧VBUS端子60B1。通过将电气回路65设为如上所述的配线结构,从而能够将从多根供电线51供给的电流在电气回路65的区域65A暂时汇流后向连接器插头24侧的VBUS端子60A1、60B1供给。
此外,在基板23的下表面23B侧,各同轴电线15的中心导体16与多个下表面侧连接端子30B分别连接。虽然省略图示,但上述下表面侧连接端子30B和连接器插头24侧的连接端子60A、60B之间也通过电气回路(导体)被连结。
图6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插头的斜视图。
如图6所示,连接器插头24作为其框体而具有金属外壳24A。在金属外壳24A的内表面侧设置有由树脂层构成的内缘部25。在内缘部25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形成有2个间隙S。间隙S彼此的形状相同。在2个间隙S之间设置有由与内缘部25同样的树脂层构成的插针保持部25A。在插针保持部25A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有从基板23的上表面侧连接端子60A及下表面侧连接端子60B分别延伸出的多个接触插针70A、70B。
图7是表示连接器插头24的前端部的正视图。
如图7所示,如果从线缆11的相反侧观察连接器插头24,则在插针保持部25A的上表面25A1侧,从右向左依次配置有第1接触插针A1、第2接触插针A2、第3接触插针A3、第4接触插针A4、第5接触插针A5、第6接触插针A6、第7接触插针A7、第8接触插针A8、第9接触插针A9、第10接触插针A10、第11接触插针A11、第12接触插针A12。在这些接触插针之中,两端的第1接触插针A1和第12接触插针A12是供电用的插针(VBUS插针)。
另外,在插针保持部25A的下表面25A2侧,与上表面25A1侧的接触插针70A的排列顺序相反地从左向右依次配置有第1接触插针B1、第2接触插针B2、第3接触插针B3、第4接触插针B4、第5接触插针B5、第6接触插针B6、第7接触插针B7、第8接触插针B8、第9接触插针B9、第10接触插针B10、第11接触插针B11、第12接触插针B12。在这些接触插针之中,两端的第1接触插针B1和第12接触插针B12是供电用的插针(VBUS插针),从利用与供电线51连接的连接端子30A1和电气回路65(图5)进行连结的VBUS端子60B1延伸出。即,从两根供电线51延伸出的导电路径65在区域65A汇聚成一个,然后分配至四个端子60A1、60A1、60B1、60B1(基板23的正反面的宽度方向两端)。
设置于插针保持部25A的多个上表面侧接触插针70A及多个下表面侧接触插针70B配置为,在连接器21的端面观察时(在图7中观察时),上表面侧接触插针70A的排列顺序和下表面侧接触插针70B的排列顺序以插针保持部25A的假想中心25C为中心而成为点对称。由此,连接器插头24无需区分上下(上下面)而能够插入至作为连接对象的电子设备的插座(省略图示)。此外,只有一种的信号线与插针保持部25A的两面(正反面)中的某一面的接触插针相连,在相反面的点对称位置的接触插针没有进行任何连接。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连接器的线缆10,从与收容在线缆11内的多个供电线51的各个供电线51连接的各连接端子延伸出的电气回路65在基板23上集成为一个后再次分支而与连接器插头24侧的连接端子连结,并且,从各连接端子60A、60B延伸出多个接触插针70A、70B,该多个接触插针70A、70B收容在连接器插头24内,能够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电子设备的插座连接。根据如上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线缆10的结构,利用多根供电线51进行电源供给,因此能够应对供电容量的增加。另外,成为将从多根供电线51供给的电流在电气回路65的区域65A暂时汇流后向连接器插头24内的多个接触插针70A、70B供给的结构,因此接触插针70A、70B的配置结构的自由度提高。因此能够将接触插针70A、70B配置为,相对于作为连接对象的电子设备的插座,无需区分上下的朝向而能够插入连接器20(第一连接器21及第二连接器22的任一个)。
以上,使用该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然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更或者改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带连接器的线缆10中,说明了在线缆11的两端安装的第一连接器21的连接器插头24和第二连接器22的连接器插头24为相同形状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能够将接触插针70A、70B配置为,相对于作为连接对象的电子设备的插座,无需区分上下的朝向而能够插入第一连接器21或者第二连接器22,也可以在线缆11的两端安装两端的连接器插头的形状不同的第一连接器21、第二连接器2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容于线缆11的信号线55,包含有接地用的接地信号线,但也可以设为不包含接地信号线的结构。另外,作为信号线55,也可以收容有除了CC信号线、D+/D-信号线、RFU信号线以外的电线。

Claims (6)

1.一种带连接器的线缆,其具有:线缆,其收容有包含信号线及多根供电线在内的多根电线;以及连接器,其分别连接在该线缆的两端,
该带连接器的线缆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分别具有在其内部收容的基板和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器插头,
所述基板具有:多个第一触点,它们与所述信号线及所述多根供电线分别连接;多个第二触点,它们与所述连接器插头连接;以及电气回路,其对所述多个第一触点和所述多个第二触点之间进行连结,
所述多根供电线的各个供电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点中的一个连接,
从与各供电线连接的各第一触点延伸出的所述电气回路在所述基板上集成为一个后再次分支,与所述多个第二触点分别连结,
收容在所述连接器插头内并能够与插座连接的多个插针从各所述第二触点延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线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线包含有以一对传送高速差动信号的多根高速差动信号线,
所述多个第一触点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两面,
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一面的所述多个第一触点与所述多根供电线连接,并且配置于所述基板的另一面的所述多个第一触点与所述多根高速差动信号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线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二触点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两面,
所述电气回路包含有经由通路孔而从所述基板的所述一面延伸至所述另一面的导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线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供电线各自的导体截面积比所述信号线的导体截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线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供电线将所述一面侧的与所述多个第一触点连接的所述多根电线中的所述信号线夹在中间而配置在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连接器的线缆,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一面的所述多个插针及配置于所述基板的另一面的所述多个插针配置为,所述基板的一面中的所述多个插针的排列顺序与所述基板的另一面中的所述多个插针的排列顺序在所述连接器的端面观察时成为点对称。
CN201720005797.3U 2017-01-04 2017-01-04 带连接器的线缆 Active CN206574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05797.3U CN206574983U (zh) 2017-01-04 2017-01-04 带连接器的线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05797.3U CN206574983U (zh) 2017-01-04 2017-01-04 带连接器的线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74983U true CN206574983U (zh) 2017-10-20

Family

ID=60060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05797.3U Active CN206574983U (zh) 2017-01-04 2017-01-04 带连接器的线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7498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6115A (zh) * 2018-01-09 2018-03-0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一种紧凑型脉冲大电流装置
CN110011146A (zh) * 2017-12-19 2019-07-1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带连接部件的多芯线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1146A (zh) * 2017-12-19 2019-07-1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带连接部件的多芯线缆
CN110011146B (zh) * 2017-12-19 2022-02-22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带连接部件的多芯线缆
CN107786115A (zh) * 2018-01-09 2018-03-0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一种紧凑型脉冲大电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944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ignal contact section and a power contact section
CN104901086B (zh) 连接器
US8267718B2 (en) High data r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able assembly
US7467969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member
CN104218344B (zh) 高速卡缘连接器及具有该高速卡缘连接器的高速卡缘连接器组件
US10170862B2 (en) Electrical device having a ground bus terminated to a cable drain wire
GB227339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CN102544803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10103505B1 (en) Cable with connectors
CN206574983U (zh) 带连接器的线缆
JP6332222B2 (ja)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CN107681349A (zh) 电连接器
CN112563782A (zh) 双排焊线结构
US20090130888A1 (en) Cable connector
CN112909659A (zh) 线束、连接物和连接器
CN105789988B (zh) 一种电连接器
JP2587316B2 (ja) 同軸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多極電気コネクタ
JP6421734B2 (ja)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CN207368306U (zh) 具有显示端口连接器外型的Type-C连接器
CN102280773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12412343U (zh) 线缆连接器
CN2699543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6850178U (zh) 带连接器的线缆
CN216624613U (zh) USB TypeC插座
CN202564730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