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58828U - 射频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射频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58828U
CN206558828U CN201720131378.4U CN201720131378U CN206558828U CN 206558828 U CN206558828 U CN 206558828U CN 201720131378 U CN201720131378 U CN 201720131378U CN 206558828 U CN206558828 U CN 206558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wire
shell
radio frequency
coaxial connec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3137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先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ay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3137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58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58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588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同轴连接器领域,公开了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相插合的底座和插头,底座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壳体和绝缘设于其内的第一内导体,插头包括可导电的第二壳体和绝缘设于其内的内导体组件,内导体组件包括第三内导体,活动套接于第三内导体前端并与其止脱配合的第二内导体,活动套接于第三内导体尾端并与其止脱配合的第四内导体,以及定位于第二壳体尾端内部的第五内导体;第二壳体前端活动插入于第一壳体内并与其导通,且第二内导体插入于第一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第四内导体插入于第五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该射频同轴连接器可在一定轴向与径向对插错位状况下仍能保持特性阻抗恒定且匹配良好,保证了该状况下的工作频率与电气性能。

Description

射频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同轴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射频同轴连接器可提供一定的轴向与径向对插容差,其装拆快速,并保证射频同轴连接器在一定的轴向与径向对插错位状况下仍可传输微波信号或电流。广泛应用于通讯、军工、航空、测试中的板到板单组与多组射频连接器对插、线缆组件到板单组与多组射频连接器对插,线缆组件到线缆组件单组与多组射频连接器对插等领域。
现有的射频同轴连接器主要是依靠产品简单的机械变形来提供一定的轴向与径向对插容差。但是这种简单的机械变形会影响和损坏特性阻抗匹配,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随着通讯、军工、航空、测试等领域的发展,对射频同轴连接器工作频率及电气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射频同轴连接器无法在高频率下提供足够好的电气性能,甚至无法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射频同轴连接器依靠简单机械变形提供轴向与径向对插容差的方式会影响和损坏其特性阻抗匹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相插合的底座和插头,所述底座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与其绝缘的第一内导体,所述插头包括可导电的第二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与其绝缘的内导体组件,所述内导体组件包括第三内导体,活动套接于所述第三内导体前端并与其止脱配合的第二内导体,活动套接于所述第三内导体尾端并与其止脱配合的第四内导体,以及定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尾端内部的第五内导体;所述第二壳体前端活动插入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与其导通,且所述第二内导体插入于所述第一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所述第四内导体插入于所述第五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基壳和导向壳,所述导向壳套设于所述基壳一端并与其导通,所述第二壳体前端穿过所述导向壳并活动插入所述基壳内且与所述基壳内壁接触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基壳一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续且轴径递减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壳体前端插入于所述基壳内对应于所述第二台阶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前端外周缘上环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活动抵接所述基壳内壁并与其导通,且所述第二壳体前端外壁与所述基壳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前壳,同轴插设于所述前壳内的套壳,以及同轴插设于所述前壳尾端内并套设于所述套壳外周的尾壳,所述第一凸起环设于所述前壳前端外周缘上。
进一步地,所述尾壳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续的第三台阶和第四台阶,所述套壳尾端插入于所述尾壳内对应于所述第四台阶的位置;所述尾壳前端的外周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壳和所述尾壳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套壳尾端外周缘上环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活动抵接所述尾壳内壁并与其导通,且所述套壳外壁与所述尾壳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截面外轮廓呈半圆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内导体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二内导体活动套接并止脱配合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内导体内具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可于其内径向摆动;所述第三内导体尾端具有与所述第四内导体活动套接并止脱配合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四内导体内具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入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并可于其内径向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内导体前端靠近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尾端的位置环设有第一止脱槽,所述第二内导体的内缘上伸出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卡入于所述第一止脱槽内并与其接触形成导通,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外壁与所述第二内导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内导体尾端靠近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尾端的位置环设有第二止脱槽,所述第四内导体的内缘上伸出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卡入于所述第二止脱槽内并与其接触形成导通,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外壁与所述第四内导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射频同轴连接器,通过内导体组件的第二内导体和第四内导体分别与第三内导体的前端和尾端活动套接及止脱配合,并通过第二壳体前端活动插入第一壳体内且与其导通,同时使得第二内导体插入第一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以及第四内导体插入第五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如此,使得第二壳体前端可于第一壳体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也使得第三内导体前端可于第二内导体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同时,第三内导体间接与第一内导体和第五内导体导通,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导通,这样,底座和插头之间也就形成了轴向及径向错位特性阻抗恒定电连接,即底座和插头在一定轴向与径向对插错位的状况下,特性阻抗仍然能恒定且匹配良好,从而保证了两者在一定轴向与径向对插错位状况下的工作频率与电气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盲插射频同轴连接器无法工作到高频率和电气性能差的问题;另外,该射频同轴连接器可用于多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盲插应用,保障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了工作频率与电气性能,有效地解决了现有射频同轴连接器产品进行盲插时所产生的品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剖面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剖面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发生径向及轴向偏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该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相插合的底座1和插头2,其中,底座1可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一内导体12,这里,第一壳体11和第一内导体12均为导体,且第一内导体12优选为爪状的弹性件,第一内导体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并与其绝缘;插头2可包括第二壳体21和内导体组件22,这里,该第二壳体21和内导体组件22均为导体,内导体组件22设置在第二壳体21内并与其绝缘。具体地,内导体组件22可包括第三内导体221、第二内导体222、第四内导体223和第五内导体224,此处,第三内导体221优选为非弹性件,第二内导体222、第四内导体223和第五内导体224均优选为弹性件,第二内导体222活动套接于第三内导体221的前端并与其止脱配合,第四内导体223活动套接于第三内导体221尾端并与其止脱配合,这里,第三内导体221前端可于第二内导体222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且由于第二内导体222与第三内导体221前端止脱配合,故避免了第三内导体221因移动过度而脱离第二内导体222,这样,既保证了两者的活动连接关系,又防止了脱离;同理,第三内导体221尾端可于第四内导体223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且由于第四内导体223与第三内导体221尾端止脱配合,故避免了第三内导体221因移动过度而脱离第四内导体223,既保证了两者的活动连接关系,又防止了脱离。另外,第二壳体21的前端活动插入于第一壳体11内并与其导通,且第二内导体222插入于第一内导体12内并与其导通,同时,第四内导体223插入于第五内导体224内并与其导通,这样,第二壳体21前端可于第一壳体11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通过内导体组件22的第二内导体222和第四内导体223分别与第三内导体221的前端和尾端活动套接及止脱配合,使得第三内导体221前端可于第二内导体222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也使得第三内导体221尾端可于第四内导体223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通过第二壳体21前端活动插入第一壳体11内且与其导通,使得第二壳体21可于第一壳体11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同时,第二内导体222插入第一内导体12内并与其导通,以及第四内导体223插入第五内导体224内并与其导通,使得第三内导体221间接与第一内导体12和第五内导体224导通,这样,底座1和插头2之间也就形成了轴向及径向错位特性阻抗恒定电连接,即底座1和插头2在一定轴向与径向对插错位的状况下,特性阻抗仍然能恒定且匹配良好,从而保证了两者在一定轴向与径向对插错位状况下的工作频率与电气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盲插射频同轴连接器无法工作到高频率和电气性能差的问题;另外,该射频同轴连接器可用于多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盲插应用,保障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了工作频率与电气性能,有效地解决了现有射频同轴连接器产品进行盲插时所产生的品质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壳体11可包括基壳111和导向壳112,这里,基壳111和导向壳112均优选为两端相贯通的中空柱状壳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导向壳112套设于基壳111的一端并与其导通,上述第二壳体21的前端穿过该导向壳112并活动插入于基壳111内,且第二壳体21与该基壳111内壁接触导通。此处,第二壳体21与基壳111导通并用于接地。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壳体11还可为其他形式构造,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基壳111一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续且轴径递减的第一台阶1111和第二台阶1112,这里,第二台阶1112位于基壳111外端,上述第二壳体21前端插入于基壳111内对应于第二台阶1112的位置。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壳体21前端的内径设定为D1,将上述第三内导体221的外径设定为d1;将第二台阶1112的内径设定为D2,将上述第二内导体222的外径设定为d2;将第一台阶1111的内径设定为D3,将上述第一内导体12的外径设定为d3;同时,请参见特性阻抗值Z0的公式:
其中:D表示外导体的内径(D1、D2、D3),d表示内导体的外径(d1、d2、d3),εr表示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对于空气介质,其介电常数近似为1。
结合上述公式可知,在D/d及εr值不变的情况下,特性阻抗值Z0保持不变,此处,当第三内导体221前端于第二内导体222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时,以及当第二壳体21前端于第一壳体11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时,D1/d1、D2/d2、D3/d3、εr、第二台阶1112(即AB台阶)及第一台阶1111(即BC台阶)的值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图3中的A段、B段、C段、AB台阶、BC台阶的特性阻抗值Z0在轴向和径向发生偏移时也不会受到影响,可保证特性阻抗始终恒定。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三段两阶式”的同轴传输设计方式,可以使射频同轴连接器在轴向和径向发生偏移情况下仍然保证三段两阶(即A段、B段、C段、AB台阶-第二台阶1112、BC台阶-第一台阶1111)的特性阻抗恒定。另外,当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特性阻抗值恒定(如50欧姆或75欧姆)时,即特性阻抗匹配时,高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反射最少,此时最有利于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基壳111还可为其他形式构造,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壳体21前端的外周缘上环设有第一凸起2111,在该第二壳体21前端插入于上述基壳111内的状态下,第二壳体21前端外周缘上的第一凸起2111活动抵接该基壳111的内壁并与其导通,与此同时,由于第一凸起2111凸出于第二壳体21前端外壁,也就是说,由于第一凸起2111活动抵接基壳111,使得第二壳体21前端外壁与基壳11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如此,第一凸起2111可作为支点,使得第二壳体21可相对于基壳111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并且,第二壳体21还可相对于基壳111进行一定距离的轴向移动。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二壳体21前端外周缘上设置第一凸起2111,使得第二壳体21可相对于基壳111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保证了两者径向摆动的灵活性,提供了径向摆动的容差范围。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其他方式保证上述第二壳体21相对于基壳111进行径向偏移的灵活性,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壳体21可包括前壳211、套壳212和尾壳213,其中,前壳211前端插入于上述基壳111内,此处,上述第一凸起2111环设于该前壳211前端的外周缘上。另外,套壳212同轴插设于该前壳211内并与其接触导通,同时,尾壳213同轴插设于前壳211尾端内,且该尾壳213前端套设在套壳212外周并与其导通。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还可为其他构造,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尾壳213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续的第三台阶2131和第四台阶2132,上述套壳212尾端插入于该尾壳213内对应于第四台阶2132的位置;另外,该尾壳213前端的外周套设有弹簧23,该弹簧23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前壳211的内端面和该尾壳213的前侧端面相抵接,如此,整个尾壳213可相对于前壳211进行一定距离的轴向偏移,并可在弹簧23的回复力作用下复位。这里,尾壳213的结构优选与上述基壳111的结构相同,两者位置呈对称关系,其对称轴为上述第三内导体221的中轴线。这样,尾壳213的第三台阶2131和第四台阶2132相当于基壳111的第一台阶1111和第二台阶1112,同时,上述第四内导体223优选与上述第二内导体222的结构相同,上述第五内导体224优选与上述第一内导体12的结构相同,此处,当第三内导体221尾端于第四内导体223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时,以及当尾壳213前端于前壳211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和/或轴向移动时,第三台阶2131及第四台阶2132的特性阻抗值不会受到影响,可保证特性阻抗始终恒定。该值不变的具体原理可参照上文,此处不另敷述。当射频同轴连接器的特性阻抗值恒定(如50欧姆或75欧姆)时,即特性阻抗匹配时,高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反射最少,此时最有利于射频同轴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尾壳213还可为其他形式构造,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套壳212尾端的外周缘上环设有第二凸起2121,在该套壳212尾端插入于尾壳213前端内(即尾壳213前端套设于套壳212尾端外周)的状态下,套壳212尾端外周缘上的第二凸起2121活动抵接该尾壳213的内壁并与其导通,与此同时,由于第二凸起2121凸出于套壳212尾端外壁,也就是说,由于第二凸起2121活动抵接尾壳213前端内壁,使得尾壳213前端内壁与套壳212尾端外壁之间形成有间隙,如此,该第二凸起2121可作为支点,使得套壳212可相对于尾壳213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这样,也就使得与套壳212定位的前壳211可相对于尾壳213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并且,前壳211还可相对于尾壳213进行一定距离的轴向移动。如上所述,通过在套壳212尾端外周缘上设置第二凸起2121,使得前壳211可相对于尾壳213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保证了两者径向摆动的灵活性,提供了径向摆动的容差范围。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其他方式保证上述前壳211相对于尾壳213进行径向偏移的灵活性,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凸起2111和第二凸起2121的横截面外轮廓均优选呈半圆形状。如此,使得上述前壳211相对于基壳111以及前壳211相对于尾壳213进行一定距离径向摆动偏移更加灵活,提高了盲插的便捷性。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提高了盲插的便捷性,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内导体221前端具有第一延伸部2211,该第一延伸部2211与上述第二内导体222活动套接并止脱配合。此处,该第二内导体222内具有第一容置腔2220,其外壁上开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细缝,第一延伸部2211伸入该第一容置腔2220内并可于其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偏移,即有限摆动。在插接装配过程中,第一延伸部2211前端伸入第二内导体222内并继续插入时,第二内导体222前端受到向外的挤压力而发生形变形成张开状,当第一延伸部2211完全插入第二内导体222内之后,第二内导体222形变恢复。此处,第一延伸部2211呈子弹状,该第一延伸部2211外径由前端至尾端逐渐递增,如此形状设计,便于第一延伸部2211伸入于第二内导体222的第一容置腔2220内,并便于第一延伸部2211进行有限的径向摆动,提高了盲插的便捷性。相应地,第三内导体221尾端具有第二延伸部2212,该第二延伸部2212与上述第四内导体223活动套接并止脱配合。此处,该第四内导体223内具有第二容置腔2230,其外壁上开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细缝,第二延伸部2212伸入第二容置腔2230内并可于其内进行一定距离的径向摆动偏移,即有限摆动。在插接装配过程中,第二延伸部2212前端伸入第四内导体223内并继续插入时,第四内导体223前端受到向外的挤压力而发生形变形成张开状,当第二延伸部2212完全插入第四内导体223内之后,第四内导体223形变恢复。此处,第二延伸部2212优选与第一延伸部2211结构相同,也呈子弹状,该第二延伸部2212外径由前端至尾端逐渐递增,如此形状设计,便于第二延伸部2212伸入于第四内导体223内的第二容置腔2230内,并便于第二延伸部2212进行有限的径向摆动,提高了盲插的便捷性。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内导体221还可为其他构造,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延伸部2211尾端的外壁上一体环设有弧形块a,该弧形块a设计的目的在于减小第一延伸部2211外径并使得第一延伸部2211外壁与第二内导体22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如此,避免了第一延伸部2211外壁与第二内导体222内壁接触,避免了第一延伸部2211径向摆动时与第二内导体222内壁发生碰撞。同样地,第二延伸部2212外壁与第四内导体22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避免了第二延伸部2212外壁与第四内导体223内壁发生碰撞。与此同时,上述第三内导体221前端靠近于第一延伸部2211尾端的位置环设有第一止脱槽2210a,对应地,第二内导体222的内缘上伸出有第一卡扣2222,该第一卡扣2222卡入第一止脱槽2210a内形成活动卡接并接触形成导通,另外,第三内导体221尾端靠近于第二延伸部2212尾端的位置环设有第二止脱槽2210b,对应地,上述第四内导体223的内缘上伸出有第二卡扣2231,该第二卡扣2231卡入第二止脱槽2210b内形成活动卡接并接触形成导通,如此,通过第一卡扣2222与第一止脱槽2210a配合使得第二内导体222与第一延伸部2211之间避免了轴向移动而发生脱离,通过第二卡扣2231与第二止脱槽2210b配合使得第二延伸部2212之间避免了轴向移动而发生脱离。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内导体222与第一延伸部2211、上述第四内导体223与第二延伸部2212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止脱配合,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导向壳112一端开口的内边缘上设置有朝外倾斜的呈张口状的第一导向斜面1121,上述第二内导体222前端的外壁上环设有倒锥状的导向斜面2221,上述前壳211尾端前侧的外边缘上设置有倒锥斜面2112,该倒锥斜面2112的作用是避免对插时发生碰撞。插接时,第一导向斜面1121与上述第一凸起2111配合实现导向插接导向作用,同时,第一导向斜面1121和导向斜面2221也起到导向作用,如此,提高了盲插的便捷性。另外,上述基壳111前端开口的内边缘上设置有朝外倾斜的呈张口状的第二导向斜面1113。在具有弹性的前壳211插入基壳111内的过程中,前壳211前端外周缘上的第一凸起2111先接触第二导向斜面1113,继续插入时,第一凸起2111受到第二导向斜面1113施加压力,使得前壳211前端内收发生弹性形变,直至完全插入基壳111内,此时,第一凸起2111抵接该基壳111的内壁。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其他导向措施,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基壳111内还设置有第一绝缘固定件13,该第一绝缘固定件13具体封堵固定在基壳111尾端的开口内,这里,上述第一内导体12尾端穿设于该第一绝缘固定件13内并与其定位配合,此处,外部导体可插入第一内导体12尾端内实现电连接;另外,上述尾壳213内设置有第二绝缘固定件24,该第二绝缘固定件24具体封堵固定在尾壳213尾端的开口内,这里,上述第五内导体224的尾端穿设于该第二绝缘固定件24内并与其定位配合,此处,外部导体可与第五内导体224尾端露出第二绝缘固定件24的部分电连接。这里,上述套壳212内靠近其前端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与其同轴的第三绝缘固定件25,上述第三内导体221穿设于第三绝缘固定件25内并与其定位配合,且第三内导体221与第三绝缘固定件25同轴。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第一内导体12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在基壳111内并与其绝缘,第五内导体224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在尾壳213内并与其绝缘,第三内导体221还可通过其他方式与套壳212固定及绝缘配合,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替换和改进等等,这些修改、替换和改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相插合的底座和插头,所述底座包括可导电的第一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与其绝缘的第一内导体,所述插头包括可导电的第二壳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并与其绝缘的内导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组件包括第三内导体,活动套接于所述第三内导体前端并与其止脱配合的第二内导体,活动套接于所述第三内导体尾端并与其止脱配合的第四内导体,以及定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尾端内部的第五内导体;所述第二壳体前端活动插入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并与其导通,且所述第二内导体插入于所述第一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所述第四内导体插入于所述第五内导体内并与其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基壳和导向壳,所述导向壳套设于所述基壳一端并与其导通,所述第二壳体前端穿过所述导向壳并活动插入所述基壳内且与所述基壳内壁接触导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壳一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续且轴径递减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壳体前端插入于所述基壳内对应于所述第二台阶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前端外周缘上环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活动抵接所述基壳内壁并与其导通,且所述第二壳体前端外壁与所述基壳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前壳,同轴插设于所述前壳内的套壳,以及同轴插设于所述前壳尾端内并套设于所述套壳外周的尾壳,所述第一凸起环设于所述前壳前端外周缘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壳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连续的第三台阶和第四台阶,所述套壳尾端插入于所述尾壳内对应于所述第四台阶的位置;所述尾壳前端的外周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壳和所述尾壳相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壳尾端外周缘上环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活动抵接所述尾壳内壁并与其导通,且所述套壳外壁与所述尾壳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截面外轮廓呈半圆形状。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导体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二内导体活动套接并止脱配合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内导体内具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延伸部伸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并可于其内径向摆动;所述第三内导体尾端具有与所述第四内导体活动套接并止脱配合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四内导体内具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入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并可于其内径向摆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内导体前端靠近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尾端的位置环设有第一止脱槽,所述第二内导体的内缘上伸出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卡入于所述第一止脱槽内并与其接触形成导通,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外壁与所述第二内导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内导体尾端靠近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尾端的位置环设有第二止脱槽,所述第四内导体的内缘上伸出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卡入于所述第二止脱槽内并与其接触形成导通,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外壁与所述第四内导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CN201720131378.4U 2017-02-14 2017-02-14 射频同轴连接器 Active CN206558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31378.4U CN206558828U (zh) 2017-02-14 2017-02-14 射频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31378.4U CN206558828U (zh) 2017-02-14 2017-02-14 射频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58828U true CN206558828U (zh) 2017-10-13

Family

ID=60011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31378.4U Active CN206558828U (zh) 2017-02-14 2017-02-14 射频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588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73092A (zh) * 2017-12-30 2018-06-15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用pogo pin同轴连接器
CN108173092B (zh) * 2017-12-30 2024-05-17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用pogo pin同轴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73092A (zh) * 2017-12-30 2018-06-15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用pogo pin同轴连接器
CN108173092B (zh) * 2017-12-30 2024-05-17 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用pogo pin同轴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2173B1 (en) Dual spring probe coaxial contact system
JP2004342571A (ja) 同軸ケーブルのコネクタ
EP3379659B1 (en) L-type inner terminal, t-type coaxial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l-type inner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l-type coaxial connector
US6817899B1 (en) Angled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JP2003115358A (ja) コネクタ
CN104112957B (zh) 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
JP2012129103A (ja) 同軸コネクタ
KR101097281B1 (ko) 고출력 알에프 푸쉬 커넥터
CN106887734A (zh) 盲插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6558829U (zh) 盲插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3423266U (zh) 滑入式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06558828U (zh) 射频同轴连接器
JP6551764B1 (ja) 同軸コネクタ
CN104779480B (zh) 侧插拔连接器
CN211856667U (zh) 射频测试连接器
CN110391560B (zh) 同轴接触件单元及单芯同轴连接器、多芯同轴连接器
CN201629477U (zh) 一种高频转接插针
CN104956551A (zh) 电连接器
CN213212412U (zh) 一种电缆转接器、电缆组件及电缆连接器组件
CN203553388U (zh) 射频电缆连接器
CN208890026U (zh) F型同轴连接器
CN104218409B (zh) 一种射频、电混装旋转连接器
CN209001290U (zh) F头转smb头连接器
CN206163795U (zh) 一种超小型化频带宽型wmp射频同轴连接器
WO2021003826A1 (zh)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