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81541U - 散热模组 - Google Patents
散热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481541U CN206481541U CN201720042684.0U CN201720042684U CN206481541U CN 206481541 U CN206481541 U CN 206481541U CN 201720042684 U CN201720042684 U CN 201720042684U CN 206481541 U CN206481541 U CN 2064815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ing fin
- convex portion
- plane
- fin group
- heat radi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该散热单元具有一容设空间,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系设置于该容设空间内,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一侧凸设至少一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顶端形成一第一顶点并其两侧形成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对应该第一凸部设置至少一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顶端形成一第二顶点并其两侧形成一第三斜面及一第四斜面,该第二顶点相对抵顶该第一顶点,令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透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将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容设于该散热单元的容设空间内,可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被刮除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散热模组,尤指一种可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问题之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积体电路的体积亦逐渐缩小,而为了使积体电路能处理更多的资料,相同体积下的积体电路,已经可以容纳比以往多上数倍以上的计算 元件,当积体电路内的计算元件数量越来越多时执行效率越来越高,因此计算元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亦越来越大,以常见的中央处理器为例,在高满载的工作量时,中央处理器散发出的热度,足以使中央处理器整个烧毁,因此,积体电路的散热装置变成为重要的课题。
电子设备中之中央处理单元及晶片或其他电子元件均为电子设备中的发热源,当电子设备运作时,该发热源将会产生热量,故现行常使用导热元件如热管、均温板、平板式热管等具有良好散热及导热效能来进行导热或均温,其中热管主要作为远端导热之使用;其由一端吸附热量将内部工作流体由液态转换为汽态蒸发将热量传递至热管另一端,进而达到热传导之目的,而针对热传面积较大之部位会选择均温板作为散热元件,均温板主要由与热源接触之一侧平面吸附热量,再将热量传导至另一侧作散热冷凝。
目前市面上有一种散热元件1,如图1A、1B所示,为两均温板11之间透过一柱体(被散热鳍片组12包覆住而为示出)将两均温板11相连接以形成所述散热元件1,并于该散热元件1内置入一散热鳍片组12,当使用时,将已知散热鳍片组12直接置入两均温板11间进行组合,由于散热鳍片组12的上下两侧需先涂上锡膏(亦或者该锡膏也可选择涂布于均温板11上)后,再将涂布锡膏的散热鳍片组12置入两均温板11之间,于置入的过程当中,由于两均温板11之间的高度(距离)H1与散热鳍片组12的高度H2相等,且因必须令散热鳍片组12牢固地与两均温板11相紧密结合的关系,故于散热鳍片组12置入时至少会与两均温板12的其中一侧相接触贴附后滑入,以至于组装过程中,涂布有锡膏侧的散热鳍片组12的部份锡膏会被均温板刮除损害,导致散热鳍片组12于焊接时因锡膏的损失而无法确实全面的焊接,进而降低其稳固性及产生热阻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问题之散热模组。
本实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为牢固之散热模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该散热单元具有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一管体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表面,所述第一、二本体及该管体共同界定一容设空间,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容设空间内,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二侧凸设至少一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顶端形成一第一顶点,并该第一顶点之两侧形成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并该第三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应组设,且该第三侧对应该第一凸部设置至少一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顶端形成一第二顶点,并该第二顶点之两侧形成一第三斜面及一第四斜面。
透过本实用新型此结构的设计,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更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更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于实施时,首先先将所述第一、四侧涂布锡膏,接着将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相叠合后一并置入所述散热单元的容设空间处,由于所述一、二凸部呈错位设置的缘故,令所述第一端及第三端不相齐平,所述第二端及第四端不相齐平,接着,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之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方向进行推移滑动,并透过所述第二斜面接触所述第三斜面并进行向上滑移的动作,令该第二顶点相对应抵顶所述第一顶点,此时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间形成一开放空间,进而令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之第一、四侧分别紧贴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三表面,进以达到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能更稳固地与该散热单元相结合,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为已知散热模组之立体分解图;
图1B为已知散热模组之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三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三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散热鳍片组21
第一散热鳍片211
第一端211a
第二端211b
第一平面211c
第一弯折面211d
第二弯折面211e
第一侧212
第二侧213
第一凸部214
第一顶点215
第一斜面215a
第二斜面215b
第二散热鳍片组22
第二散热鳍片221
第三端221a
第四端221b
第二平面221c
第三弯折面221d
第四弯折面221e
第三侧222
第四侧223
第二凸部224
第二顶点225
第三斜面225a
第四斜面225b
凹槽226
开放空间227
散热单元3
第一本体31
第一表面311
第二表面312
第二本体32
第三表面321
第四表面322
管体33
容设空间3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2、3、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及立体组合图及放大图,如图所示,该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3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21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22,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1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211所组成,并具有一第一侧212及一第二侧213,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11更具有一第一平面211c,并该第一平面211c的两侧弯折形成一第一弯折面211d及一第二弯折面211e,于该第二弯折面211e上凸设至少一第一凸部214,该第一凸部214顶端形成一第一顶点215,并该第一顶点215之两侧形成一第一斜面215a及一第二斜面215b,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22由复数第二散热鳍片221所组成,并具有一第三侧222及一第四侧223,该第三侧222对应组设所述第二侧213,所述第二散热鳍片221更具有一第二平面221c,并该第二平面221c两侧弯折形成一第三弯折面221d及一第四弯折面221e,并于该第三弯折面221d上对应该第一凸部214设置至少一第二凸部224,该第二凸部224顶端形成一第二顶点225,并该第二顶点225之两侧形成一第三斜面225a及一第四斜面225b,所述第一、二斜面215a、215b的长度相互等长,所述第三、四斜面225a、225b相互等长,但并不引以为限,实际实施时,所述第一斜面215a的长度可大于第二斜面215b的长度,所述第三斜面的长度225a可小于第四斜面的长度215b,以令所述第二、三斜面215b、225a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一、四斜面215a、215b的斜率。
其中,前述之第一、二凸部214、224于本实施例中,呈间隔等距地分别排列于所述第二、三侧213、222上,但并不引以为限,实际实施时,可依照使用者之需求将第一、二凸部214、224呈间隔不等距地分别排列在第二、三侧213、222上,另外,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成型的方式可选择冲压加工的方式,其形式可为冲缝(如图4所示)或冲孔(如图5所示)。
续请一并参阅图6、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更具有一第一端211a及一第二端211b,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22更具有一第三端221a及一第四端221b;
本实施例之图式中,揭示有两组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而该两组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于实际上操作及组装的方式皆相同,本实用新型以其中一组的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代表做说明;
于实际实施时,需搭配前述散热单元3,其具有一第一本体31及一第二本体32,该第一本体31具有一第一表面311及一第二表面312,该第二本体32具有一第三表面321及一第四表面322,一管体33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表面311、321,所述第一、二本体31、32及该管体33共同界定一容设空间34;
首先,先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的第一侧212及第二散热鳍片组22的第四侧223涂布锡膏,接着将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相叠合后一并置入该散热单元3的容设空间34处,令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呈错位状态在所述第二、三侧213、222上,由于所述一、二凸部214、224呈错位设置的缘故,故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之第一端211a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2之第三端221a不相齐平,及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之第二端211b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2之第四端221b也不相齐平,接着,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之第一端211a朝第二端211b方向进行滑动推移,推移至所述第一、三端211a、221a相齐平,所述第二、四端211b、221b相齐平,并透过所述第二斜面215b接触所述第三斜面225a并进行向上滑移的动作,此时,所述第二顶点225相对应抵顶住所述第一顶点215,并令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227,进而令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之第一、四侧212、223分别紧贴所述散热单元3的第一、三表面311、321,进以达到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能更稳固地与该散热单元3相结合,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3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的问题。
请参阅图9、10、11、12并一并参阅图3、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及剖面放大图,所述散热模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散热模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模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于所述第二顶点225上更形成一凹槽226,所述第一顶点215相对应抵顶在该凹槽226上,由于该凹槽226的结构可令该第一顶点215更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接触,故除了可达到前述之相同功效外,还可使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更稳固地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22相对应结合。
最后,请参阅图13、14、1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图及侧视实施示意图,所述散热模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散热模组结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模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第一凸部214凸设在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11的第一平面211c上,所述第二凸部224凸设在所述第二散热鳍片221的第二平面221c上,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呈相对应错位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可呈纵向凸设或横向凸设在第一、二平面211c、221c上,于使用时,将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1滑动推移,令该第一凸部214对应抵顶至该第二凸部224,同样可达到前述之功效。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已知具有下列优点:
1.改善已知锡膏易被刮除之问题;
2.更加牢固。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之专利涵盖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散热单元,具有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一管体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表面,所述第一、二表面及该管体共同界定一容设空间;
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容设空间内,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一侧凸设至少一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顶端形成一第一顶点,并该第一顶点之两侧形成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及
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容设空间内且相对组设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一侧,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一侧对应该第一凸部设置至少一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顶端形成一第二顶点,并该第二顶点之两侧形成一第三斜面及一第四斜面,该第二顶点相对抵顶该第一顶点,令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凸部呈间隔等距地分别排列于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之一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凸部呈间隔不等距地分别排列于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之一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该第二侧凸设所述第一凸部,该第三侧对应该第一凸部开设所述第二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二散热鳍片所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点更形成一凹槽,所述第一顶点相对应抵顶于该凹槽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更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散热鳍片组更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所述第一、三端相对应齐平,所述第二、四端相对应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斜面的长度为相等长或不相等长,所述第三、四斜面的长度为相等长或不相等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更具有一第一平面,并该第一平面两侧弯折形成一第一弯折面及一第二弯折面,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更具有一第二平面,并该第二平面两侧弯折形成一第三弯折面及一第四弯折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凸设于该第二弯折面上,所述第二凸部凸设于该第三弯折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凸设于该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凸部凸设于该第二平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42684.0U CN206481541U (zh) | 2017-01-13 | 2017-01-13 | 散热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42684.0U CN206481541U (zh) | 2017-01-13 | 2017-01-13 | 散热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481541U true CN206481541U (zh) | 2017-09-08 |
Family
ID=59754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04268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481541U (zh) | 2017-01-13 | 2017-01-13 | 散热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48154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52072A (zh) * | 2017-01-13 | 2017-06-13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组 |
-
2017
- 2017-01-13 CN CN201720042684.0U patent/CN20648154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52072A (zh) * | 2017-01-13 | 2017-06-13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组 |
CN106852072B (zh) * | 2017-01-13 | 2019-01-18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70307299A1 (en) | Combination heat sink and heat pipe assembly | |
KR20140005621U (ko) | 주름진 방열핀 및 이를 사용한 히트 싱크 | |
US20200018555A1 (en) | Vapor chamber structure | |
CN206481541U (zh) | 散热模组 | |
CN201156860Y (zh) | 散热用水冷头结构 | |
CN103438741B (zh) | 一种散热器 | |
CN206517721U (zh) | 散热模组 | |
CN102012183A (zh) | 散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2109685U (zh) | 复合式散热结构 | |
CN107072105A (zh) | 散热单元 | |
CN105357940A (zh) | 散热片 | |
CN201018750Y (zh) | 鳍片环列式散热装置 | |
CN106852072A (zh) | 散热模组 | |
TWI593935B (zh) | 散熱裝置組合結構 | |
CN101528019A (zh) | 散热装置 | |
CN100402965C (zh) | 热管散热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2120889U (zh) | 散热模组 | |
CN101141865B (zh) | 散热装置 | |
CN101018469B (zh) | 散热装置 | |
CN102413663B (zh) | 一种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 |
JP3168201U (ja) | 放熱モジュール | |
CN101943537B (zh) | 可扩增散热面积的散热鳍片与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79822A (zh) | 散热装置 | |
CN106852073A (zh) | 散热模组 | |
CN219588893U (zh) | 一种光源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