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76105U -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 Google Patents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76105U
CN206476105U CN201720063877.4U CN201720063877U CN206476105U CN 206476105 U CN206476105 U CN 206476105U CN 201720063877 U CN201720063877 U CN 201720063877U CN 206476105 U CN206476105 U CN 206476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axle sleeve
depopulated helicopter
power set
dcb specim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6387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iling Intelligent Control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ise Mountains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ise Mountains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ise Mountains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6387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76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76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76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无人直升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机身起落架以及安装于机身起落架上的旋翼系统、用于控制旋翼系统工作的动力装置和与动力装置连接以起导航作用的航电系统;旋翼系统包括设于机身起落架上方的两个主旋翼机构,各主旋翼机构包括桨叶、旋翼桨毂和旋转轴,两旋转轴与动力装置转动连接且两旋转轴之间形成夹角,两桨叶分别安装于两旋翼桨毂的端部且在旋转时相互错开。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旋翼桨毂均与一个动力装置连接,动力装置同时驱动该两个旋翼桨毂工作,两个旋翼桨毂共同工作可以提供更大的升力,并且两个旋翼桨毂相互之间可以抵消反扭矩,即使在极端的条件下,直升机依然具有稳定和可靠的操纵性能。

Description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无人直升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背景技术
现有中小型无人直升机多以单旋翼和共轴双旋翼直升机为主,单旋翼直升机悬停效率低于双旋翼,尾桨布局只为抵消反扭矩,不提供升力,属于功率损耗部分;而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双旋翼竖向尺寸较大,直升机的操纵稳定性较差,且极端条件下,上下旋翼之间容易出现打桨。另外,传统直升机的主减速器和旋翼系统之间为以及起动机与发电机之间均为分离式设计,导致结构复杂,附加结构重量较多,整体空机重量较重,有效载荷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无人直升机悬停效率低以及无功用损耗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机身起落架以及安装于所述机身起落架上的旋翼系统、用于控制所述旋翼系统工作的动力装置和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以起导航作用的航电系统;所述旋翼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机身起落架上方的两个主旋翼机构,各所述主旋翼机构包括桨叶、旋翼桨毂和旋转轴,两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动力装置转动连接且两所述旋转轴之间形成夹角,两所述桨叶分别安装于两所述旋翼桨毂的端部且在旋转时相互错开。
优选地,所述主旋翼机构还包括自动倾斜盘和操纵拉杆,所述自动倾斜盘安装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操纵拉杆连接于所述自动倾斜盘与所述旋翼桨毂之间。
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发电机、离合器、联轴器、传动机构和减速箱,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联轴器均与所述机身起落架固定连接,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发动机连接,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发电机连接,所述离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联轴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减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箱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输出轴,两所述旋转轴分别与两所述减速箱的输出轴驱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输入齿轮、同步传动带和输出齿轮,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减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传动带绕设连接于所述输入齿轮和所述输出齿轮。
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为所述发动机排气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发动机连通。
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用于为所述发动机提供油源的油箱,所述油箱通过管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
优选地,所述旋翼桨毂包括旋翼主轴、变距轴、变距轴套和桨夹,所述旋翼主轴与所述旋转轴连接,所述变距轴与所述旋翼主轴呈垂直设置且穿设所述旋翼主轴并与所述旋翼主轴转动连接,所述变距轴套设于所述变距轴的两端,所述桨夹与所述变距轴套可拆卸连接,所述桨叶安装于所述桨夹上。
优选地,所述桨夹通过快拆机构与所述变距轴套可拆卸连接,所述快拆机构包括垂直紧固件、水平紧固件、夹紧块和压片轴套;所述变距轴套的端部设有插槽,所述桨夹的端部插入所述插槽内,所述夹紧块夹持于所述变距轴套的两侧,所述垂直紧固件的端部设有导向槽且所述垂直紧固件穿过所述变距轴套、所述桨夹和所述夹紧块伸出至所述夹紧块外,所述水平紧固件穿设所述导向槽并与所述夹紧块连接,所述压片轴套套设于所述水平紧固件外并沿所述水平紧固件滑动以插入所述导向槽或者脱离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水平紧固件的外径而小于所述压片轴套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机身起落架上还设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水箱散热片、格栅和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机身起落架前端顶部,所述格栅设于所述导流板的两侧,所述水箱散热片安装于所述导流板的顶部并位于两所述格栅之间。
优选地,所述机身起落架上还设有用于供执行元件安装的光电吊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由于两个主旋翼机构的旋转轴之间形成夹角,那么可以确保分别安装于两个旋翼桨毂端部的桨叶在旋转时相互错开,互不干涉,避免出现打桨;同时,两个旋翼桨毂均与一个动力装置连接,动力装置同时驱动该两个旋翼桨毂工作,两个旋翼桨毂共同工作可以提供更大的升力,并且两个旋翼桨毂相互之间可以抵消反扭矩,即使在极端的条件下,直升机依然具有稳定和可靠的操纵性能,悬停效率较高,无用功率损失较小,总体结构紧凑,载荷比较大,直升机整体飞行性能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速箱与两主旋翼机构连接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减速箱与两主旋翼机构连接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动力装置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隐藏主旋翼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机身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旋翼桨毂的第一视角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旋翼桨毂的第二视角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旋翼桨毂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机身起落架 11—起落架 12—机身
20—主旋翼机构 21—桨叶 22—旋翼桨毂
23—旋转轴 24—倾斜盘 25—操纵拉杆
30—动力装置 31—发动机 32—发电机
33—离合器 34—联轴器 35—传动机构
36—减速箱 37—排气管 38—油箱
39—启动器 40—航电系统 50—散热系统
51—水箱散热片 52—格栅 53—导流板
60—光电吊舱 221—旋翼主轴 222—变距轴
223—变距轴套 224—桨夹 225—快拆机构
226—摆振阻尼橡胶 227—变距摇臂铰 351—输入齿轮
352—同步传动带 353—输出齿轮 2231—轴套孔
2232—插槽 2241—桨夹孔 2251—垂直紧固件
2252—水平紧固件 2253—夹紧块 2254—压片轴套
2255—弹性件 2256—卡环 22511—导向槽
22531—中间板 22532—第一侧边板 22533—第二侧边板
22534—第一连接座 22535—第二连接座 22536—夹块孔
22541—压片 22542—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机身起落架10以及安装于所述机身起落架10上的旋翼系统、用于控制所述旋翼系统工作的动力装置30和与所述动力装置30连接以起导航作用的航电系统40;所述旋翼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机身起落架10上方的两个主旋翼机构20,各所述主旋翼机构20包括桨叶21、旋翼桨毂22和旋转轴23,两所述旋转轴23与所述动力装置30转动连接且两所述旋转轴23之间形成夹角,两所述桨叶21分别安装于两所述旋翼桨毂22的端部且在旋转时相互错开。其中,两所述旋转轴2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由于两个主旋翼机构20的旋转轴23之间形成夹角,那么可以确保分别安装于两个旋翼桨毂22端部的桨叶21在旋转时相互错开,互不干涉,避免出现打桨;同时,两个旋翼桨毂22均与一个动力装置30连接,动力装置30同时驱动该两个旋翼桨毂22工作,两个旋翼桨毂22共同工作可以提供更大的升力,并且两个旋翼桨毂22相互之间可以抵消反扭矩,即使在极端的条件下,直升机依然具有稳定和可靠的操纵性能,悬停效率较高,无用功率损失较小,载荷比较大,直升机整体飞行性能大大提升。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该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两个主旋翼机构20交叉设置,尾部无旋翼结构,较同级别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和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相比,机身12长度和机身12高度均比较小,总体结构紧凑,便于储运和灵活部署。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旋翼机构20还包括自动倾斜盘24和操纵拉杆25,所述自动倾斜盘24安装于所述旋转轴23上,所述操纵拉杆25连接于所述自动倾斜盘24与所述旋翼桨毂22之间。具体地,自动倾斜盘24和操纵拉杆25结合用以操纵旋翼总距和桨叶21周期变距,从而实现直升机的升降、前后以及左右放下过的运动。其中,操纵拉杆25有多个,且根据具体机型选择不同长度和数量的操纵拉杆25搭配使用。
如图2~4和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30包括发动机31、发电机32、离合器33、联轴器34、传动机构35和减速箱36,所述发动机31和所述联轴器34均与所述机身起落架10固定连接,所述发电机32与所述发动机31连接,所述离合器33的输入端与所述发电机32连接,所述离合器33的输出端与所述联轴器34连接,所述联轴器34通过所述传动机构35与所述减速箱3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箱36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输出轴,两所述旋转轴23分别与两所述减速箱36的输出轴驱动连接。具体地,发动机31启动后带动发电机32工作,发电机32带动离合器33作离合工作,离合器33带动联轴器34转动,联轴器34通过传动机构35带动减速箱36工作,减速箱36带动与其两个输出轴连接的两个旋转轴23转动,那么即实现控制两个主旋翼机构20旋转工作。动力装置30形成“动力启动-发电-离合-传动-减速-操纵”一体化核心机,该结构设计大大简化了附属结构,其中只有发动机31和联轴器34均与机身起落架10固定连接,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简单,任意大部件出现故障均可快速拆卸与更换。
如图7~8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30包括启动器39,启动器39与发动机31连接以控制发动机31的开启和关闭。
如图4~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35包括输入齿轮351、同步传动带352和输出齿轮353,所述输入齿轮351与所述联轴器34连接,所述输出齿轮353与所述减速箱3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传动带352绕设连接于所述输入齿轮351和所述输出齿轮353。具体地,联轴器34转动时,带动与其连接的输入齿轮351转动,输入齿轮351转动并通过同步传动带352带动输出齿轮353转动,输出齿轮353控制减速箱36工作,从而通过减速箱36带动两个主旋翼机构20旋转工作。优选地,联轴器34优选为柔性的联轴器34
如图1~3和图7~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30还包括为所述发动机31排气的排气管37,所述排气管37与所述发动机31连通。具体地,发动机31可以选用水冷发动机或者风冷发动机,通过设置排气管37可以实现对发动机31排气以及降噪的作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30还包括用于为所述发动机31提供油源的油箱38,所述油箱38通过管路与所述发动机31连通。具体地,油箱38的作用起到提供油源的作用,通过管路将油源供给至发动机31,以使得发动机31可以工作。
如图1结合图10~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旋翼桨毂22包括旋翼主轴221、变距轴222、变距轴套223和桨夹224,所述旋翼主轴221与所述旋转轴23连接,所述变距轴222与所述旋翼主轴221呈垂直设置且穿设所述旋翼主轴221并与所述旋翼主轴221转动连接,所述变距轴套223设于所述变距轴222的两端,所述桨夹224与所述变距轴套223可拆卸连接,所述桨叶21安装于所述桨夹224上。具体地,旋转轴23转动时即可带动旋翼主轴221转动,旋翼主轴221转动带动全部直接或者间接与该旋翼转轴连接的部件绕旋转轴23的中轴线为中心转动,而将变距轴222在操纵拉杆25的作用下拉动变距轴222绕垂直于旋转轴23的中轴线的中线作一定角度的往复旋转运动,从而结合旋翼主轴221的转动实现控制桨叶21转动工作。其中,变距轴套223的作用是供桨夹224安装,桨夹224的作用是用于固定桨叶21,桨夹224与变距轴套223可拆卸连接可以方便后续对桨叶21进行维护和更换,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如图1结合图10~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桨夹224通过快拆机构225与所述变距轴套223可拆卸连接,所述快拆机构225包括垂直紧固件2251、水平紧固件2252、夹紧块2253和压片轴套2254;所述变距轴套223的端部设有插槽2232,所述桨夹224的端部插入所述插槽2232内,所述夹紧块2253夹持于所述变距轴套223的两侧,所述垂直紧固件2251的端部设有导向槽22511且所述垂直紧固件2251穿过所述变距轴套223、所述桨夹224和所述夹紧块2253伸出至所述夹紧块2253外,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穿设所述导向槽22511并与所述夹紧块2253连接,所述压片轴套2254套设于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外并沿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滑动以插入所述导向槽22511或者脱离所述导向槽22511,所述导向槽22511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的外径而小于所述压片轴套2254的外径。具体地,当需要拆卸桨夹224时,沿水平紧固件2252滑动压片轴套2254,直至压片轴套2254脱离导向槽22511,那么垂直紧固件2251可以脱离水平紧固件2252的约束,由于导向槽22511的开口宽度大于水平紧固件2252的外径,取出该垂直紧固件2251后,变距轴套223、桨夹224和夹紧块2253三者即完成拆卸,拆卸快捷方便;当需要组装桨夹224时,将桨夹224插入插槽2232内,夹紧块2253夹持于变距轴套223的两侧,将垂直紧固件2251穿过变距轴套223、桨夹224和夹紧块2253伸出至夹紧块2253,此时,水平紧固件2252处于导向槽22511内的位置,沿水平紧固件2252反向滑动压片轴套2254,直至直至压片轴套2254插入导向槽22511,由于导向槽22511的开口宽度小于压片轴套2254的外径,压片轴套2254对垂直紧固件2251起到约束的作用,放置垂直紧固件2251脱出,受到可以脱离水平紧固件2252的约束,变距轴套223、桨夹224和夹紧块2253三者即完成组装,组装快捷方便。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垂直紧固件2251和水平紧固件2252均可以选用快拆螺丝。
本实施例的旋翼桨毂22大大提高了组装与拆卸的效率,提高部件的收放灵活性。
如图12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快拆机构225还包括弹性件2255,所述弹性件2255套设于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外,且所述弹性件2255的两端分别抵压所述压片轴套2254和所述夹紧块2253。具体地,弹性件2255优选为弹簧,通过弹性件2255对压片轴套2254施加弹性力可以确保当压片轴套2254插入导向槽22511内时始终处于导向槽22511内处,避免本实施例的旋翼桨毂22在工作时出现部件松脱甚至部件之间脱离连接的现象出现,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紧块2253包括中间板22531以及设于所述中间板22531长度方向的两侧并与所述中间板22531形成夹角的第一侧边板22532和第二侧边板22533,所述第一侧边板22532与所述第二侧边板22533分别夹持于所述变距轴套223的两侧,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安装于所述中间板22531的外侧。具体地,通过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夹持间距来夹持变距轴套223,这样可以提升夹紧块2253与变距轴套22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外,中间板22531的设置则为水平紧固件2252的安装提供的支撑的结构。
如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板2253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座22534和第二连接座22535,所述第一连接座22534和所述第二连接座22535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导向槽22511位置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依序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导向槽2251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所述弹性件2255的一端抵压于所述第一连接座22534上。具体地,第一连接座22534和第二连接座22535均垂直于中间板22531,那么在分别在第一连接座22534和第二连接座22535上开设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可以供水平紧固件2252穿设安装,这样当垂直紧固件2251穿过夹紧块2253时,可以使得水平紧固件2252横向穿过垂直紧固件2251设置的导向槽22511,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如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片轴套2254包括压片22541和连接于所述压片22541中部并与所述压片22541呈垂直角度的轴套22542,所述轴套22542套接于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外并沿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滑动以插入所述导向槽22511或者脱离所述导向槽22511,所述弹性件2255的另一端抵压于所述压片22541。具体地,轴套22542的设置起到滑动导向的作用,而压片22541的则起到接受弹性件2255施加的弹性力的作用。同时,当需要滑动该压片轴套2254时,手指拨动压片22541即可实现带动轴套22542沿水平紧固件2252方向滑动,单手即可实现操作,不需要借助包括扳手在内的任何辅助工具,大大提高了组装和拆卸的效率,提高产品的收放灵活性。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的端部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脱离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卡环2256。具体地,可进一步在水平紧固件2252外表面靠近其端部的位置设置卡槽,当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依序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导向槽2251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并伸出第二连接孔后再通过卡环2256卡持在卡槽上,如此,即可防止所述水平紧固件2252脱离出所述第二连接孔,从而可提升水平紧固件2252与夹紧块225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变距轴套223设有贯通所述插槽2232上端和下端的轴套孔2231,所述桨夹224与所述轴套孔2231对应的位置设有桨夹孔2241,所述夹紧块2253与所述轴套孔2231对应的位置设有夹块孔22536,所述垂直紧固件2251穿过所述轴套孔2231、所述桨夹孔2241和所述夹块孔22536伸出至所述夹块孔22536外。具体地,将轴套孔2231、桨夹孔2241和夹块孔22536的位置设置成对中,这样穿设垂直紧固件2251时,无需单独对轴套孔2231、桨夹孔2241和夹块孔22536进行对位,能够快速就完成垂直紧固件2251的安装,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变距轴套223的端部设有摆振阻尼橡胶226,所述插槽2232设于所述摆振阻尼橡胶226的端部。具体地,摆振阻尼橡胶226具有良好的韧性,在变距轴套223作旋转运动时,该摆振阻尼橡胶226可作小幅度的摆动,避免部件刚度过大而影响旋转工作。
如图1~3和图8~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身起落架10上还设有散热系统50,所述散热系统50包括水箱散热片51、格栅52和导流板53,所述导流板53固定安装于所述机身起落架10前端顶部,所述格栅52设于所述导流板53的两侧,所述水箱散热片51安装于所述导流板53的顶部并位于两所述格栅52之间。具体地,导流板53将风导向到水箱散热片51上,通过水箱散热片51将机身起落架10上安装的各部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失,避免高温对部件的影响,确保直升机使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格栅52的设置具有对位于两格栅52之间的部件起到防止外物碰撞的作用。
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身起落架10上还设有用于供执行元件安装的光电吊舱60。具体地,光电吊舱60可以供各个执行元件安装,执行元件可以是摄像头、机械手、灯具等。
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机身起落架10为管架式“机身12-起落架11”一体结构,起落架11与机身12合二为一,一体化核心机可方便的在其上进行安装与拆卸。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包括机身起落架以及安装于所述机身起落架上的旋翼系统、用于控制所述旋翼系统工作的动力装置和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以起导航作用的航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机身起落架上方的两个主旋翼机构,各所述主旋翼机构包括桨叶、旋翼桨毂和旋转轴,两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动力装置转动连接且两所述旋转轴之间形成夹角,两所述桨叶分别安装于两所述旋翼桨毂的端部且在旋转时相互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旋翼机构还包括自动倾斜盘和操纵拉杆,所述自动倾斜盘安装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操纵拉杆连接于所述自动倾斜盘与所述旋翼桨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发电机、离合器、联轴器、传动机构和减速箱,所述发动机和所述联轴器均与所述机身起落架固定连接,所述发电机与所述发动机连接,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发电机连接,所述离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联轴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减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箱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输出轴,两所述旋转轴分别与两所述减速箱的输出轴驱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输入齿轮、同步传动带和输出齿轮,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减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传动带绕设连接于所述输入齿轮和所述输出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为所述发动机排气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发动机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用于为所述发动机提供油源的油箱,所述油箱通过管路与所述发动机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翼桨毂包括旋翼主轴、变距轴、变距轴套和桨夹,所述旋翼主轴与所述旋转轴连接,所述变距轴与所述旋翼主轴呈垂直设置且穿设所述旋翼主轴并与所述旋翼主轴转动连接,所述变距轴套设于所述变距轴的两端,所述桨夹与所述变距轴套可拆卸连接,所述桨叶安装于所述桨夹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夹通过快拆机构与所述变距轴套可拆卸连接,所述快拆机构包括垂直紧固件、水平紧固件、夹紧块和压片轴套;所述变距轴套的端部设有插槽,所述桨夹的端部插入所述插槽内,所述夹紧块夹持于所述变距轴套的两侧,所述垂直紧固件的端部设有导向槽且所述垂直紧固件穿过所述变距轴套、所述桨夹和所述夹紧块伸出至所述夹紧块外,所述水平紧固件穿设所述导向槽并与所述夹紧块连接,所述压片轴套套设于所述水平紧固件外并沿所述水平紧固件滑动以插入所述导向槽或者脱离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水平紧固件的外径而小于所述压片轴套的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起落架上还设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水箱散热片、格栅和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机身起落架前端顶部,所述格栅设于所述导流板的两侧,所述水箱散热片安装于所述导流板的顶部并位于两所述格栅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起落架上还设有用于供执行元件安装的光电吊舱。
CN201720063877.4U 2017-01-19 2017-01-19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Active CN206476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63877.4U CN206476105U (zh) 2017-01-19 2017-01-19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63877.4U CN206476105U (zh) 2017-01-19 2017-01-19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76105U true CN206476105U (zh) 2017-09-08

Family

ID=5975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63877.4U Active CN206476105U (zh) 2017-01-19 2017-01-19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7610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2093A (zh) * 2017-01-19 2017-06-27 山川创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CN112918666A (zh) * 2021-04-07 2021-06-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及应用
RU2797539C1 (ru) * 2022-03-15 2023-06-07 Владимир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Желваков Пожарный гидровертолет-кран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2093A (zh) * 2017-01-19 2017-06-27 山川创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CN106892093B (zh) * 2017-01-19 2023-08-25 飞灵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CN112918666A (zh) * 2021-04-07 2021-06-0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可实现双旋翼独立控制的纵列式直升机传动系统及应用
RU2797539C1 (ru) * 2022-03-15 2023-06-07 Владимир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Желваков Пожарный гидровертолет-кран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2093A (zh)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EP3299290B1 (en) Rotating proprotor arrangement for a tiltrotor aircraft
CN101511676B (zh) 用于高速旋翼飞机的转子驱动和控制系统
CN201800918U (zh) 一种旋转伸缩式四旋翼飞行装置
CN109229395A (zh) 用于飞行器的推进系统及用于操作其的方法
CN102066197B (zh) 垂直起降旋翼机
CN106938695A (zh) 旋翼桨毂及无人直升机
CN107672802A (zh) 开槽涵道式卷流旋翼飞行器
CN206476105U (zh) 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CN103395492A (zh) 一种无动力驱转旋翼的短距起降无人机
CN206476095U (zh) 旋翼桨毂及无人直升机
CN106741904A (zh) 一种复合无人飞行器
CN102887222A (zh) 一种扭角分布可变的桨叶
CA2650355C (en) Yoke with notched arm roots
CN207466966U (zh) 一种油动变距四旋翼无人机
CN204452933U (zh) 皮带传动多旋翼无人机
CN202345911U (zh) 一种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
CN205396539U (zh) 一种倾转三旋翼飞行器倾转机构
CN106945817A (zh) 多旋翼无人机
CN208007286U (zh)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主动旋翼垂直起降飞行器
CN206446794U (zh) 一种混合动力无人机
CN206871352U (zh) 具有小旋翼的混合动力无人机
CN205952313U (zh) 一种螺旋桨的变距机构与装配该装置的飞行器
CN208882107U (zh) 一种多旋翼直升飞行器
CN205499335U (zh) 空气动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Shijiang

Inventor before: Xu Mi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31

Address after: 102200 No. 15, Block A, Block B, Xinyuan Science Park,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Liao Tim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00, No. 1, No. 3, building 158, No. 3076 West Fourth Ring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ANCHUAN CHUANGZHI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1

Address after: 100000 Commercial A02-141, Block A, Floor 2, No. 116, Zizhu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Feiling Intelligent Control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0 No.15, gate B, block a, Xinyuan Science Park,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Liao Tim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