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66734U -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66734U
CN206466734U CN201621157151.9U CN201621157151U CN206466734U CN 206466734 U CN206466734 U CN 206466734U CN 201621157151 U CN201621157151 U CN 201621157151U CN 206466734 U CN206466734 U CN 206466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shipping motor
goods
framework
trans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5715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利杰
黄恒
彭全海
胡跃明
孙先俊
蔡帆
张楠
徐力
梅琨
刘爱文
王全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Yangtz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Yangtz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Yangtz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5715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66734U/zh
Priority to BR112018069268-9A priority patent/BR112018069268B1/pt
Priority to AU2017348143A priority patent/AU2017348143B2/en
Priority to SG11201807459VA priority patent/SG11201807459VA/en
Priority to EP17865181.6A priority patent/EP3428092B1/en
Priority to US16/343,800 priority patent/US10611583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7/094302 priority patent/WO201807683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66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667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所述多式联运互通系统至少包括:轨道系统、货运动车、转接装置、处理器;所述货运动车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系统的轨道梁上,所述转接装置用于将货物装载器件从运输工具转送到所述货运动车下并装载上所述货运动车,或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从所述货运动车上卸下并运送到运输工具上;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货运动车和所述转接装置连接。通过轨道系统连接各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通过处理器控制转接装置转运货物装载器件,并在货物装载器件卡接于货运动车上后,控制货运动车在轨道梁上移动,从而实现了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之间的多式联运。

Description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货物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背景技术
如何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提升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问题。多式联运作为一种高效能的运输方式,代表了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在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有18处提到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把多式联运提到物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此外,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货运“无缝化衔接”的发展目标,指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技术装备,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重点发展以货物装载器件、半挂车等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系统。
货物装载器件多式联运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已成为国际货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的多种运输方式都具备了巨大规模,但各种运输方式分散发展,缺乏有机衔接。公路货物装载器件运输卡车(以下简称:公路集卡)是目前实现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之间货物装载器件短驳运输的唯一接驳工具,运输方式单一,运输效率低,并且对地面交通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环境污染,导致国家综合多式联运发展缓慢,影响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进程。
因此,“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配备现代化的中转设施,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已成为国家构建多式联运体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实现了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之间多式联运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所述多式联运互通系统至少包括:轨道系统、货运动车、转接装置、处理器;
所述货运动车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系统的轨道梁上,所述货运动车的运行方向两端还设置有防撞装置,所述防撞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的相对两端;
所述转接装置用于将货物装载器件从运输工具转送到所述货运动车下并装载上所述货运动车,或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从所述货运动车上卸下并运送到运输工具上;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货运动车和所述转接装置连接,以控制所述转接装置转运所述货物装载器件,并在货物装载器件卡接于所述货运动车上后,控制所述货运动车在所述轨道梁上移动。
其中,在需要运转货物装载器件时,通过所述转接装置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从运输工具转送到所述货运动车下并装载上所述货运动车,处理器控制所述货运动车在所述轨道梁上移动,或者,所述转接装置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从所述货运动车上卸下并运送到运输工具上。
优选地,所述互通系统还包括高架立柱,所述轨道梁设置在所述高架立柱上。
优选地,所述货运动车包括:构架、至少两个走行轮、至少两个导向轮、走行驱动装置、车架和弹性件;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上,并可在轨道梁的上表面转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上,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的两侧表面接触;所述走行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构架上,与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连接,驱动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转动;所述弹性件固定于所述构架上;所述车架设置于所述弹性件上;
所述轨道梁包括固定于所述高架立柱之上的底座和固定于底座上的走行轨;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位于所述走行轨的上表面,并可在所述走行轨上表面上转动;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的两侧表面接触并转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走行驱动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至少两个稳定轮,所述至少两个稳定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的两侧表面接触并转动。
优选地,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牵引梁,所述牵引梁一端固定于所述构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优选地,所述牵引梁的长度大于所述构架和所述车架之间距离。
优选地,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两安全轮,所述两安全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上,并分别位于货运动车的运行方向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转接装置至少包括:传送机构、抓取机构及升降机构;所述抓取机构将货物装载器件放置在所述传送机构上;所述传送机构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输送到所述升降机构处;所述升降机构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托起或放下;将货物装载器件装载上所述货运动车或将货物装载器件从所述货运动车上卸下;所述处理器与所述传送机构、所述抓取机构、所述升降机构通讯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送机构至少包括:第一框架、链条、第一转轴组及动力输出装置;所述第一转轴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第一转轴组中的各转轴上有齿轮;所述链条套在所述齿轮上,带动所述第一转轴组中的各转轴转动;所述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链条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接装置包括底架、升降装置、升降台、升降驱动装置、多个行走轮和行走驱动装置;
所述升降装置连接于所述底架和所述升降台之间;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驱动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升降台上升或者下降;
所述多个行走轮固定于所述底架之下;
所述行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底架上,与所述行走轮连接,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所述行走驱动装置通讯连接。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轨道系统连接各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通过处理器控制转接装置转运货物装载器件,并在货物装载器件卡接于货运动车上后,控制货运动车在轨道梁上移动,从而实现了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之间的多式联运。此外,通过轨道系统代替公路货物装载器件运输卡车,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对地面交通运输造成的压力,还保护了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图1中的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运输系统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4为图2中的运输系统中的货运动车置于轨道梁上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货运动车的除车架外的立体图;
图6为图4中货运动车的车架侧视图;
图7-图11为图1中的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转运装置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实现了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之间多式联运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通过轨道系统连接各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通过处理器控制转接装置转运货物装载器件,并在货物装载器件卡接于货运动车上后,控制货运动车在轨道梁上移动,从而实现了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之间的多式联运。此外,通过轨道系统代替公路货物装载器件运输卡车,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对地面交通运输造成的压力,还保护了环境。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为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装卸作业效率,需要配置更多的车辆和堆场、配置更多的生产人员,导致码头拥堵、场地不足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以下将分别对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多式联运互通系统,至少包括:运输系统、转接装置32、处理器。所述运输系统包括轨道系统30、货运动车140。
所述货运动车140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系统30的轨道梁170上。所述转接装置32用于将货物装载器件33从运输工具转送到货运动车140下并装载上货运动车140,或将货物装载器件33从货运动车140上卸下并运送到运输工具上。
所述处理器与货运动车140和转接装置32连接,以控制转接装置32转运货物装载器件33,并在货物装载器件33卡接于货运动车140上后,控制货运动车140在轨道梁上移动。
其中,在需要运转货物装载器件33时,通过转接装置32将货物装载器件33从运输工具转送到货运动车140下并装载上货运动车140,处理器控制货运动车140在轨道梁上移动,或者,转接装置32将货物装载器件33从货运动车140上卸下并运送到运输工具上。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运输系统还包括高架立柱160。所述轨道梁17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轨道梁170设置在所述高架立柱160的相对两侧。
高架立柱160的上部上表面左、右部对称开设有两个轨道槽,两个轨道槽贯通高架立柱160的前、后端,两个轨道梁170安装于两个轨道槽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高架立柱160高架立柱呈“T”型,可方便且安稳设置于道路的隔离带中。
如图4-图6所示,所述货运动车140包括构架141、至少两个走行轮142、至少两个导向轮143、至少两个稳定轮144、走行驱动装置145、车架146。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走行驱动装置145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走行驱动装置145启动或者停止。
为了增加构架141的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构架141采用钢板焊接结构。所述构架141包括两侧架1411和并列设置的三个横梁1412,三个所述横梁1412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架1411之间。所述两侧架1411上分别设置有固定臂1413。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侧架1411和所述横梁1412之间、所述侧架1411和所述固定壁1413之间通过焊接相连,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铆接、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
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142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141上,并可在轨道梁上转动,具体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表面上转动,以带动所述货运动车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走行轮142的数目为两个,分别设置于三个横梁1412中的两两横梁1412之间。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走行轮142的数目可以为三个、四个等多个数目,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走行轮142采用内圈铝合金轮毂支撑,外圈套橡胶轮结构。
至少两个导向轮143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141上,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与上表面连接的两侧表面接触,并可在侧表面上转动,用以导向,防止走行轮142在轨道梁上发生偏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更稳定的导向,所述导向轮143的数目为四个,每两个导向轮143与一个侧表面接触,四个导向轮143分别设置于构架141的四个角上。导向轮143均采用带有钢轮保护的实心橡胶轮结构。
至少两个稳定轮144转动地设置于固定臂1413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的两侧表面接触,并可在侧表面上转动,以更进一步地防止走行轮142在轨道梁上发生偏摆,使得所述走行轮142的走行更稳定。稳定轮144采用带有钢轮保护的实心橡胶轮结构。
走行驱动装置145固定于所述构架141上,与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142连接,用于驱动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142转动,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142以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表面上转动,以带动所述货运动车移动。
走行驱动装置145包括齿轮箱(图未示)和电机1451,电机1451与齿轮箱相连,齿轮箱与走行轮142相连,所述处理器与电机1452连接,以在所述电机1451启动时,处理器控制所述电机1451驱动所述走行轮142在所述轨道梁的走行轨上转动,同时,所述至少两个导向轮143和至少两个稳定轮144在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的两侧表面上转动。所述电机1451的采用第三轨接触式供电,所述电机1451具体为牵引电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1451与齿轮箱通过联轴器相连。走行轮142设置在齿轮箱的输出轴上。
所述货运动车140还包括牵引梁1471和弹性件1472。所述弹性件1472固定于所述构架上。所述弹性件1472具体可以为空气弹簧、橡胶弹簧等。所述车架146设置于所述弹性件1472上,所述弹性件1472弹性地支撑所述车架。为了避免所述车架146在所述弹性件1472在横向方向上移动,可以设置所述牵引梁1471,所述牵引梁1471一端固定于所述构架141,具体地,固定于三个横梁1412中的中间横梁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架146,且所述牵引梁1471倾斜地连接于所述构架141和所述车架146之间,即所述牵引梁1471的长度大于所述构架141和所述车架146之间距离。
车架46设置于所述弹性件1472上,在所述货运动车140包括所述牵引梁1471时,所述牵引梁1471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架146。所述车架146用于承载货物装载器件11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架146为平板状。所述车架146上与所述悬挂装置147相背的表面,即用于承载货物装载器件11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锁头组1461、第二锁头组1462、两凸梁1463。所述第一锁头组1461具体为四个凸点,用于卡设于货物装载器件110的底部,防止货物装载器件110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振动、转向,与所述车架146产生相对位移。所述第二锁头组1462位于第一锁头组1461的外侧。
两凸梁1463分别位于所述车架146的两端,并位于所述第一锁头组1461的外侧,所述第二锁头组1462设置于所述两凸梁1463上,使得所述第二锁头组146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1461。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采用设置两凸梁1463的方式,如采用多个凸块的方式,也可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头组146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1461。
从而尺寸较小如20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110置于车架146上时,20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110底部卡设于第一锁头组1461上,由于所述第二锁头组1462位于第一锁头组1461的外侧,因此,即便第二锁头组1462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1461,也不会与20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110发生干涉,从而不会对货物装载器件110的运输产生影响。
若在尺寸较大如40英尺、45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110置于车架146上时,由于第二锁头组1462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1461,因此,40英尺、45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110的底部同样可以卡设于所述第二锁头组1462上,不会受到第一锁头组1461的影响,从而使得在防止货物装载器件110与所述车架46产生相对位移的同时,能够满足运输不同尺寸货物装载器件110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两安全轮148,两安全轮148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141上,并分别位于货运动车的运行方向的两端,用以在走行轮142受损情况下起保护作用。安全轮148具体采用聚氨酯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货运动车的运行方向两端还设置有防撞装置149,以防突发情况对货运动车的冲击,确保货运动车及运行货物的安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撞装置149设置于所述车架146的相对两端。
本申请的货运动车通过车架146承载货物装载器件110,通过走行轮142在走行轨172上移动,带动货运动车140在所述轨道梁170上运行,对货物装载器件110进行运输,从而无需采用更多的车辆对货物装载器件110进行转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装卸作业效率,需要配置更多的车辆和堆场、配置更多的生产人员,导致码头拥堵、场地不足的技术问题。
另外,本申请的货运动车整体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安全可靠。
本申请的电机供电系统采用第三轨接触式导电轨进行供电,跨座式单轨货物装载器件运输车辆在高架立柱两侧轨道上相向运行,充分利用空中空间,同时不影响港口内部地面作业,该车辆的出现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港口所存在的问题,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所述轨道梁170包括固定于高架立柱160之上的底座171和固定于底座171上的走行轨17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梁170为“凸”字型。
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142位于走行轨110的上表面,并可在走行轨上表面上转动,以带动所述货运动车移动;至少两个导向轮143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与上表面连接的两侧表面接触,并可在侧表面上转动;至少两个稳定轮144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的两侧表面接触,并可在侧表面上转动。
由于高架立柱160的上部上表面左、右部各设置有轨道梁170,因此,可实现双向运输。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不需要双向运输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轨道梁170,此时,可以将轨道梁170设置于高架立柱160上部中间。
本申请的运输系统通过车架146承载货物装载器件110,通过走行轮142在走行轨172上移动,带动货运动车140在所述轨道梁170上运行,对货物装载器件110进行运输,从而无需采用更多的车辆对货物装载器件110进行转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装卸作业效率,需要配置更多的车辆和堆场、配置更多的生产人员,导致码头拥堵、场地不足的技术问题。
所述转接装置32的结构至少有如下三种:
第一、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转接装置32的结构与所述转接装置700的结构相同,所述转接装置700至少包括:传送机构、抓取机构及升降机构;抓取机构将货物装载器件放置在传送机构上;传送机构将货物装载器件输送到升降机构处;升降机构将货物装载器件托起或放下。处理器与传送机构、抓取机构、升降机构通讯连接。
对传送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传送机构至少包括:第一框架71、链条、第一转轴组72及动力输出装置;第一转轴组72设置在第一框架71上;第一转轴组72中的各转轴上有齿轮;链条套在齿轮上,带动第一转轴组72中的各转轴转动;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链条连接,驱动链条转动。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动力输出装置的信号输入端通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装置为电机。
对升降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升降机构至少包括:伸缩机构73和基座;伸缩机构73的伸缩端与基座连接。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伸缩机构73的信号输入端通讯连接。
对基座的结构进行说明,基座至少包括:第二框架74及第二转轴组75;伸缩机构73的伸缩端与第二框架74连接;第二转轴组75设置在第二框架74上。
对基座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基座还至少包括:用于感应货物装载器件是否到达预定地点的感应元件;感应元件设置在基座上。感应元件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元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和/或红外传感器等。
对升降机构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升降机构还至少包括:用于感应伸缩机构73的伸缩量的测距元件;测距元件设置在伸缩机构73和/或基座上。
对抓取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抓取机构至少包括:伸缩臂76、第一支撑杆77、第二支撑杆78、第一伸缩杆79、第二伸缩杆710、第三伸缩杆711及吊具712;第一支撑杆77的第一端与第一框架7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77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杆78的第一端铰接;第二支撑杆78的第二端与伸缩臂76铰接;第一伸缩杆79的第一端与第一框架71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79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杆78铰接;第二伸缩杆710的第一端与第二支撑杆78的第一端铰接,第二伸缩杆710的第二端与伸缩臂76的第一端铰接;第三伸缩杆711的第一端与伸缩臂76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三伸缩杆711的第二端与伸缩臂76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伸缩臂76的第二端与吊具7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伸缩杆79、第二伸缩杆710和第三伸缩杆711可以是气压杆,也可以是液压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伸缩杆的驱动方式不做出具体的限制。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化功能,还至少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感应元件和测距元件的信号输出端通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伸缩机构73、动力输出装置、第一伸缩杆79、第二伸缩杆710、第三伸缩杆711、吊具712的信号输入端通讯连接。由控制器根据需要控制伸缩机构73、动力输出装置、第一伸缩杆79、第二伸缩杆710、第三伸缩杆711和吊具712工作。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故障报警功能,还至少包括:报警设备;报警设备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报警设备包括:蜂鸣器、指示灯等。
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工作前,首先需保证传送机构被固定在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轨道梁正下方的地面上,且传送机构中的转轴的轴线与轨道垂直,且传送机构的中心线与轨道的中心线在同一个垂直平面内。升降机构固定于混凝土地面上,且布置于传送机构中间。升降机构在初始位置时,升降机构上的第二转轴组75与传送机构中的第一转轴组72在同一水平面内。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货物装载器件从集卡或铁路平车转接至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过程包括:
第三伸缩杆711伸长,带动伸缩臂76伸出,同时第一伸缩杆79缩短,第二伸缩杆710也缩短,使得吊具712运动至货物装载器件的正上方。然后第二伸缩杆710伸长,使吊具712下降至吊具712的锁头插入货物装载器件吊装位置。第二伸缩杆710停止工作,吊具712的锁头工作,抓取并锁定货物装载器件。然后第一伸缩杆79伸长,第二伸缩杆710缩短,使得货物装载器件脱离集卡或铁路平车至一定高度。第三伸缩杆711缩短,带动伸缩臂76向传送机构方向运动。然后第一伸缩杆79缩短,第二伸缩杆710伸长,使货物装载器件降落至第一转轴组72上。吊具712解锁,第一伸缩杆79伸长,第二伸缩杆710缩短,将吊具712拉升至一定高度使得吊具712完全脱离放在第一转轴组72上的货物装载器件且当货物装载器件做水平运动时,不会与之干涉。然后第一转轴组72开始转动,从而带动货物装载器件运动至第二框架74上。当感应元件感应到货物装载器件时,说明货物装载器件完全位于第二框架74上。这时第一转轴组72停止工作,伸缩机构73开始做上升运动直至工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轨道上的货运动车抓取并锁定货物装载器件。伸缩机构73开始做下降运动直至初始位置。至此,货物装载器件从集卡或铁路平车转接至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整个过程完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测距元件对伸缩机构73的伸缩量进行测量,并将测量到的数据发送到控制器,从而判断伸缩机构73是否出现故障。若伸缩机构73出现故障,则通过报警设备进行故障报警。
若货物装载器件从多式联运互通系统转接至集卡或铁路平车,其运动过程与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成对设置对称分布的抓取机构,从而提高抓取的稳定性。
第二、如图9所示,所述转接装置32的结构与所述转接装置800的结构相同,所述转接装置800至少包括:抓取机构及升降机构;抓取机构将货物装载器件放置在升降机构上;升降机构将货物装载器件托起或放下。处理器与传送机构、抓取机构、升降机构通讯连接。
对升降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升降机构至少包括:伸缩机构83和基座;伸缩机构83的伸缩端与基座连接。
对基座的结构进行说明,基座至少包括:框架84及支撑台85;伸缩机构83的伸缩端与框架84连接;支撑台85设置在框架84上。
对基座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基座还至少包括:用于感应货物装载器件是否到达预定地点的感应元件;感应元件设置在基座上。感应元件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元件包括:位移传感器和/或红外传感器等。
对升降机构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升降机构还至少包括:用于感应伸缩机构83的伸缩量的测距元件;测距元件设置在伸缩机构83和/或基座上。
对抓取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抓取机构至少包括:伸缩臂86、第一支撑杆87、第二支撑杆88、第一伸缩杆89、第二伸缩杆810、第三伸缩杆811及吊具812;第一支撑杆87的第一端与第一框架81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87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杆88的第一端铰接;第二支撑杆88的第二端与伸缩臂86铰接;第一伸缩杆89的第一端与第一框架81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89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杆88铰接;第二伸缩杆810的第一端与第二支撑杆88的第一端铰接,第二伸缩杆810的第二端与伸缩臂86的第一端铰接;第三伸缩杆811的第一端与伸缩臂86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三伸缩杆811的第二端与伸缩臂86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伸缩臂86的第二端与吊具8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伸缩杆89、第二伸缩杆810和第三伸缩杆811可以是气压杆,也可以是液压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伸缩杆的驱动方式不做出具体的限制。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化功能,还至少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感应元件和测距元件的信号输出端通讯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伸缩机构83、第一伸缩杆89、第二伸缩杆810、第三伸缩杆811、吊具812的信号输入端通讯连接。由控制器根据需要控制伸缩机构83、第一伸缩杆89、第二伸缩杆810、第三伸缩杆811和吊具812工作。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故障报警功能,还至少包括:报警设备;报警设备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报警设备包括:蜂鸣器、指示灯等。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货物装载器件从集卡或铁路平车转接至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过程包括:
第三伸缩杆811伸长,带动伸缩臂86伸出,同时第一伸缩杆89缩短,第二伸缩杆810也缩短,使得吊具812运动至货物装载器件的正上方。然后第二伸缩杆810伸长,使吊具812下降至吊具812的锁头插入货物装载器件吊装位置。第二伸缩杆810停止工作,吊具812的锁头工作,抓取并锁定货物装载器件。然后第一伸缩杆89伸长,第二伸缩杆810缩短,使得货物装载器件脱离集卡或铁路平车至一定高度。第三伸缩杆811缩短,带动伸缩臂86向升降机构方向运动。然后第一伸缩杆89缩短,第二伸缩杆810伸长,使货物装载器件降落至框架84上。当感应元件感应到货物装载器件时,说明货物装载器件完全位于框架84上。这时吊具812解锁,伸缩机构83开始做上升运动直至工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轨道梁上的货运动车抓取并锁定货物装载器件。伸缩机构83开始做下降运动直至初始位置。至此,货物装载器件从集卡或铁路平车转接至多式联运互通系统的整个过程完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测距元件对伸缩机构83的伸缩量进行测量,并将测量到的数据发送到控制器,从而判断伸缩机构83是否出现故障。若伸缩机构83出现故障,则通过报警设备进行故障报警。
若货物装载器件从多式联运互通系统转接至集卡或铁路平车,其运动过程与之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如图10和11所示,所述转运装置包括底架99、升降机构92、升降台910、升降驱动装置914、多个行走轮93和行走驱动装置94、平移装置917。处理器与升降驱动装置914、行走驱动装置94通讯连接。
所述平移装置917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架99上。具体地,所述平移装置917包括平移板919和平移驱动装置918,所述平移板919位于所述升降机构92和所述底架99之间,所述平移驱动装置918一端固定于所述平移板919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架99上,所述平移驱动装置918用于驱动所述平移板919在所述底架99上平移,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平移板919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底架99的移动方向不同,具体地,所述平移板919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底架99的移动方向垂直垂直。所述平移驱动装置918可以采用液缸、气缸,或者电机和齿轮齿条的组合方式。处理器与平移驱动装置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92连接于所述平移装置917和所述升降台910之间,通过调整所述升降机构92,可调节所述平移装置917和所述升降台910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机构92为X形结构。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914与所述升降机构92连接,在所述升降驱动装置914启动后,驱动所述升降机构92带动所述升降台910上升或者下降。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升降电机95、与升降电机95连接的液压站96、连接液压站96和所述升降机构92的液压缸915。
所述升降台910用于承载货物装载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台910为平板状。所述升降台910上与所述升降机构92相背的表面,即用于承载货物装载器件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锁头组911、第二锁头组912、两凸梁913。所述第一锁头组911具体为四个凸点,用于卡设于货物装载器件的底部,防止货物装载器件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振动、转向,与所述升降台910产生相对位移。所述第二锁头组912位于第一锁头组911的外侧。
两凸梁913分别位于所述升降台910的两端,并位于所述第一锁头组911的外侧,所述第二锁头组912设置于所述两凸梁913上,使得所述第二锁头组91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911。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采用设置两凸梁913的方式,如采用多个凸块的方式,也可以使得所述第二锁头组91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911。
从而尺寸较小如20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置于升降台910上时,20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底部卡设于第一锁头组911上,由于所述第二锁头组912位于第一锁头组911的外侧,因此,即便第二锁头组912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911,也不会与20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发生干涉,从而不会对货物装载器件的运输产生影响。
若在尺寸较大如40英尺、45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置于升降台910上时,由于第二锁头组912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锁头组911,因此,40英尺、45英尺的货物装载器件的底部同样可以卡设于所述第二锁头组912上,不会受到第一锁头组911的影响,从而使得在防止货物装载器件与所述升降台910产生相对位移的同时,能够满足转运不同尺寸货物装载器件的要求。
多个行走轮93固定于所述底架99之下,在所述对个行走轮93转动时,用于带动转运装置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行走轮93的数目为4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架99的两端。
行走驱动装置94固定于底架99上,与所述行走轮93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轮93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行走驱动装置94的数目与行走轮3的数目相同,一个驱动装置94驱动一个行走轮93,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一个驱动装置94驱动两个行走轮93、三个行走轮93、四个行走轮93等方式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94具体为电机,电机由蓄电池供电。蓄电池可设置有底架99的底部或者上部,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所述底架99的强度,所述底架99为全钢焊接结构。具体地,所述底架99包括至少两端梁98、至少两侧梁97、多个横梁(图未标示)和底板916。所述至少两端梁98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至少两测梁97的两端,所述多个横梁设置于所述至少两端梁98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侧梁97连接。所述底板916固定于所述至少两端梁98、至少两侧梁97、多个横梁之上。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底板91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行走轮93运行方向与端梁98的长方向平行。
行走轮93可以采用橡胶轮或万向轮,转运装置的动能提供方式可由超级电容供电,在起始位置或指定位置布置速冲电桩。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货物装载器件33从港口货物装载器件码头运输至铁路、公路或航空等货物装载器件物流中心的货物装载器件接驳作业过程如下:
(1)由装货处的转接装置32的抓取机构从港口货物装载器件码头接取港口货物装载器件装卸岸桥接取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假定该货物装载器件33的编号为C0001#),通过转接装置32的传送机构将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短距离运输至车辆货运动车停靠的货物装载器件装卸点,再通过转接装置32的升降机构将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举升到适当高度;
(2)通过处理器控制轨道系统30上的货运动车31运行至该装卸点,再利用货运动车31的吊具29抓取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并沿着轨道梁将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自动运输至多式联运物流中心货物装载器件指定卸货点;
(3)由卸货处的转接装置32的升降机构从货运动车31上接转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再通过转接装置32的传送机构和抓取机构将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转运至预先停靠在该装卸位置的公路集卡或铁路货物装载器件运输车上。至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C0001#货物装载器件33从港口至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的运输过程结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同样可以将货物装载器件33从铁路、公路或航空等货物装载器件物流中心运输至港口货物装载器件码头,具体作业过程与上述作业过程正好相反,此处不再赘述。
【技术效果】
通过轨道系统30连接各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通过处理器控制转接装置32转运货物装载器件33,并在货物装载器件33卡接于货运动车31上后,控制货运动车31在轨道系统30上移动,从而实现了港口和铁路、航空物流中心之间的多式联运。此外,通过轨道系统代替公路货物装载器件运输卡车,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对地面交通运输造成的压力,还保护了环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借助于空中轨道系统30,实现了各种货物装载器件集散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等物流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完全达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可以充分释放地面交通运输能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完全契合国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的战略,为货物装载器件多式联运智能、高效转运提供了一种整体解决方案。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式联运互通系统至少包括:轨道系统、货运动车、转接装置、处理器;
所述货运动车可移动地设置在轨道系统的轨道梁上,所述货运动车的运行方向两端还设置有防撞装置,所述货运动车包括车架,所述防撞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的相对两端;
所述转接装置用于将货物装载器件从运输工具转送到所述货运动车下并装载上所述货运动车,或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从所述货运动车上卸下并运送到运输工具上;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货运动车和所述转接装置连接,以控制所述转接装置转运所述货物装载器件,并在货物装载器件卡接于所述货运动车上后,控制所述货运动车在所述轨道梁上移动;
其中,在需要运转货物装载器件时,通过所述转接装置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从运输工具转送到所述货运动车下并装载上所述货运动车,处理器控制所述货运动车在所述轨道梁上移动,或者,所述转接装置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从所述货运动车上卸下并运送到运输工具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通系统还包括高架立柱,所述轨道梁设置在所述高架立柱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构架、至少两个走行轮、至少两个导向轮、走行驱动装置和弹性件;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上,并可在轨道梁的上表面转动;所述至少两个导向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上,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的两侧表面接触;所述走行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构架上,与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连接,驱动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转动;所述弹性件固定于所述构架上;所述车架设置于所述弹性件上;
所述轨道梁包括固定于所述高架立柱之上的底座和固定于底座上的走行轨;至少两个所述走行轮位于所述走行轨的上表面,并可在所述走行轨上表面上转动;至少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上的两侧表面接触并转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走行驱动装置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至少两个稳定轮,所述至少两个稳定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分别与所述在轨道梁的走行轨的两侧表面接触并转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牵引梁,所述牵引梁一端固定于所述构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的长度大于所述构架和所述车架之间距离。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运动车还包括两安全轮,所述两安全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构架上,并分别位于货运动车的运行方向的两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装置至少包括:传送机构、抓取机构及升降机构;所述抓取机构将货物装载器件放置在所述传送机构上;所述传送机构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输送到所述升降机构处;所述升降机构将所述货物装载器件托起或放下;将货物装载器件装载上所述货运动车或将货物装载器件从所述货运动车上卸下;所述处理器与所述传送机构、所述抓取机构、所述升降机构通讯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至少包括:第一框架、链条、第一转轴组及动力输出装置;所述第一转轴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第一转轴组中的各转轴上有齿轮;所述链条套在所述齿轮上,带动所述第一转轴组中的各转轴转动;所述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链条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装置包括底架、升降装置、升降台、升降驱动装置、多个行走轮和行走驱动装置;
所述升降装置连接于所述底架和所述升降台之间;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与所述升降装置连接,驱动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升降台上升或者下降;
所述多个行走轮固定于所述底架之下;
所述行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底架上,与所述行走轮连接,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所述行走驱动装置通讯连接。
CN201621157151.9U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Active CN206466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57151.9U CN206466734U (zh)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BR112018069268-9A BR112018069268B1 (pt) 2016-10-24 2017-07-25 Sistema interoperado de transporte multimodal do tipo pórtico
AU2017348143A AU2017348143B2 (en) 2016-10-24 2017-07-25 Straddle-type multimodal transport interconnecting system
SG11201807459VA SG11201807459VA (en) 2016-10-24 2017-07-25 Straddle-type multimodal transport interconnecting system
EP17865181.6A EP3428092B1 (en) 2016-10-24 2017-07-25 Straddle-type multimodal transport interconnecting system
US16/343,800 US10611583B2 (en) 2016-10-24 2017-07-25 Straddle-type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interworking system
PCT/CN2017/094302 WO2018076833A1 (zh) 2016-10-24 2017-07-25 一种跨坐式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57151.9U CN206466734U (zh)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66734U true CN206466734U (zh) 2017-09-05

Family

ID=59710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57151.9U Active CN206466734U (zh)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66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64764B (zh)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CN106379747B (zh)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CN106516779B (zh)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CN106627603A (zh)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控制系统
CN206486008U (zh)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CN101229883A (zh) 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
CN106564766B (zh) 一种运输系统
CN104555318A (zh) 采用超级电容供电车的循环运输系统
CN111762687A (zh) 一种集装箱公铁联运侧面装卸系统及方法
US11097749B2 (en)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interworking system
CN201151567Y (zh) 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
CN106394570A (zh) 一种货运动车
CN106364494B (zh) 一种货运动车
CN209972287U (zh) 一种用于铁路车厢运送的agv运输车
CN206466734U (zh) 一种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CN212221792U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港口的输送装置
CN206654045U (zh) 一种运输车辆
CN206218854U (zh) 一种运输系统
CN203127520U (zh) 一种集装箱结构折叠轨道专用自卸式施工设备
CN206265888U (zh) 一种运输系统
WO2018076833A1 (zh) 一种跨坐式多式联运互通系统
CN201817210U (zh) 用于造船的轮胎式船段空中翻身龙门式起重机
CN206654053U (zh) 一种运输车辆转向架
CN101905839A (zh) 用于造船的轮胎式船段空中翻身龙门式起重机
CN203682939U (zh) 一种新型车载起重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