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28488U - 干衣机 - Google Patents

干衣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28488U
CN206428488U CN201621195722.8U CN201621195722U CN206428488U CN 206428488 U CN206428488 U CN 206428488U CN 201621195722 U CN201621195722 U CN 201621195722U CN 206428488 U CN206428488 U CN 206428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ing
rod
outlet
im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957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凡实
邓德喜
王翔
周福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957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28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28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28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衣机,其中,干衣机包括机体、风机组件和换热系统,机体的工作腔的一侧敞开且工作腔内的上部设有衣架杆组件,换热系统具有分别与换热系统的第一换热腔导通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分别与换热系统的第二换热腔导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一进口与冷却进风口导通,第一出口与冷却出风口导通,第二进口与循环出风口导通,第二出口与循环进风口导通,第一风机将外界空气从第一进口导入第一换热腔内并从第一出口排出外界,第二风机将工作腔内的湿热空气从第二进口导入第二换热腔内经过换热并从第二出口排至工作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干衣机的风路通畅、烘干快速均匀、运行噪声小,干衣效率高,而且便于毛屑清洁和冷凝水收集。

Description

干衣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衣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衣机。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冰箱、干衣机等设备的普遍应用,设备的整机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正是决定整机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普通立式干衣机的换热器中流道的设置以及翅片的排布往往不合理,造成流道中流体流动阻力较大,进而导致干衣机工作过程中噪音较大,而且干衣机的换热效果差、冷凝效率低且能耗大,此外,普通立式干衣机的出风口单一、风路简单、无法实现工作腔内风路流动,而且由于衣物通常在领口、肩膀等位置的含水率比其他位置较高,普通立式干衣机的热风出风口设在下方、回风口设在上部,从而造成衣物的领口、臂弯等部位烘干速度慢,烘干不完全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干衣机,该干衣机的结构简单、运行噪声小、风路通畅、烘干快速均匀,可以实现余热回收功能,有效地提高冷凝效率和换热效率,而且便于毛屑清洁和冷凝水收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干衣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限定有间隔开布置的工作腔和安装腔,所述工作腔的一侧敞开且所述工作腔内的上部设有衣架杆组件,所述机体上设有循环进风口、循环出风口、冷却进风口、冷却出风口;门体,所述门体可活动地设在所述机体上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工作腔的一侧开口;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设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换热系统内限定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换热系统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导通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导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冷却进风口导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冷却出风口导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循环出风口导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循环进风口导通;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将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一进口导入所述第一换热腔内并从所述第一出口排出外界,所述第二风机将所述工作腔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第二进口导入所述第二换热腔内经过换热并从所述第二出口排至所述工作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干衣机,通过在安装腔内设置换热系统,并且将换热系统的第一换热腔与冷却进风口、冷却出风口导通,将换热系统的第二换热腔与循环进风口、循环出风口导通,使得进入第一换热腔的外部空气与进入第二换热腔的湿热空气竖直逆流换热,从而有效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干衣机的干衣效率,降低干衣机运行过程的噪声,同时,换热系统竖直布置,并且工作腔内的上部设置衣架杆组件,从而便于衣物悬挂,既可以保证工作腔内的风路通畅、提高烘干均匀性,也可以实现冷凝水的快速收集和毛屑自清洁功能,相比于直排式干衣机,可以使得冷却出风口排出的空气不含水分,避免影响室内湿度。因此,该干衣机的结构简单、风路通畅、烘干快速均匀、运行噪声小,干衣效率高,而且便于毛屑清洁和冷凝水收集。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干衣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在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循环进风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有风道,所述外壳具有所述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风道内,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间隔开且相邻布置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壳体;多个第一换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片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片之间、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多个所述第一换热腔和多个所述第二换热腔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交替布置,且所述第一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与所述第二换热腔的流体流向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干衣机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限定有间隔开且相邻布置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所述第三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二进口导通,所述第四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壳体;多个第二换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片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片之间、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所述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多个所述第三换热腔和多个所述第四换热腔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交替布置,且所述第三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与所述第四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交叉逆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组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风机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所述第二风机邻近所述第二进口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干衣机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工作腔与所述循环出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体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机体分别限定出左右间隔开的所述工作腔和所述安装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冷凝集成器,所述冷凝集成器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冷凝水盒,所述冷凝水盒可拆卸地设在安装腔内的底部且与所述冷凝集成器通过水管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工作腔的相对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衣架杆组件的两端可拆卸地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部形成与所述循环进风口导通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部形成设有与固定槽的安装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衣架杆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杆体,每个所述杆体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循环进风口导通的风道,每个所述杆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风道导通的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衣架杆组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工作腔的相对内侧壁上;第三杆体,所述第三杆体设在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下方且所述第三杆体在水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在水平面的正投影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杆体、所述第二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的侧壁的背向所述机体的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三杆体的侧壁的朝向所述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挂衣钩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上的多个所述出风口分别沿对应杆体的周向间隔开布置,所述第三杆体上的多个出风口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换热系统和风机组件的组装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换热系统和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衣架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衣架杆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的部装图。
附图标记:
100:干衣机;
10:机体;
11:工作腔;
111:第一安装部;112:固定槽;
113:第二安装部;114:圆形凹槽;
12:安装腔;
121:循环进风口;122:循环出风口;
123:冷却进风口;124:冷却出风口;
20:门体;
30:换热系统;
31:第一换热器;311:第一壳体;312:第一换热片;
32:第二换热器;321:第二壳体;322:第二换热片;
33:外壳;
331:第一进口;332:第一出口;
333:第二进口;334:第二出口;
34:挡板;35:冷凝集成器;36:冷凝水盒;
40:风机组件;41:第一风机;42:第二风机;
50:加热元件;
60:衣架杆组件;
61:杆体;611:第一杆体;612:第二杆体;613:第三杆体;
614(615):出风口;616:挂衣钩槽;62: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8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100包括机体10、门体20、风机组件40和换热系统30。
具体而言,机体10内限定有间隔开布置的工作腔11和安装腔12,工作腔11的一侧敞开且工作腔11内的上部设有衣架杆组件60,机体10上设有循环进风口121、循环出风口122、冷却进风口123、冷却出风口124,门体20可活动地设在机体10上以打开和关闭工作腔11的一侧开口,换热系统30设在安装腔12内,换热系统30内限定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换热系统30具有分别与第一换热腔导通的第一进口331、第一出口332和分别与第二换热腔导通的第二进口333和第二出口334,第一进口331与冷却进风口123导通,第一出口332与冷却出风口124导通,第二进口333与循环出风口122导通,第二出口334与循环进风口121导通,风机组件40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第一风机41将外界空气从第一进口331导入第一换热腔内并从第一出口332排出外界,第二风机42将工作腔11内的湿热空气从第二进口333导入第二换热腔内经过换热并从第二出口334排至工作腔11。
换言之,该干衣机100主要由机体10、门体20、风机组件40和换热系统30组成。机体10沿竖直方向(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机体10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结构,机体10内限定有一侧敞开的工作腔11和用于容纳换热系统30的安装腔12,工作腔11和安装腔12沿水平方向(如图1所示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机体10的工作腔11内侧壁下端(如图1所示工作腔11右侧壁下端)设有循环出风口122,机体10的工作腔11内侧壁上端(如图1所示工作腔11右侧壁上端)设有循环进风口121,机体10的安装腔12外侧壁下端(如图2所示安装腔12前壁下端)设有冷却进风口123,机体10的安装腔12外侧壁上端(如图2所示安装腔12上壁)设有冷却出风口124。
同时,门体20可活动地安装在机体10的工作腔11的敞开一侧以打开或封闭工作腔11,工作腔11内的上部设有衣架杆组件60,从而便于将衣物悬挂在工作腔11内,保证工作腔11内的风路通畅、提高烘干均匀性。例如,门体20可以通过铰接或其他类似方式与机体10相连,当用户需要干燥衣物时,打开门体20,将衣物悬挂在工作腔11内衣架杆组件60上,然后关闭门体20,运行干衣机100实现对衣物的烘干功能。
进一步地,换热系统30设在安装腔12内,换热系统30内限定有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换热系统30沿竖直方向(如图3所示上下方向)延伸,换热系统30的前下端设有第一进口331,前上端设有第一出口332,后下端设有第二进口333,后上端设有第二出口334,第一换热腔与第一进口331和第一出口332导通,第二换热腔与第二进口333和第二出口334导通,同时,第一进口331与冷却进风口123导通、第一出口332与冷却出风口124导通,第二进口333与循环出风口122导通、第二出口334与循环进风口121导通,也就是说,第一换热腔间接地与冷却进风口123、冷却出风口124导通,第二换热腔间接地与循环出风口122、循环进风口121导通。
再者,风机组件40主要由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组成,风机组件40设在换热系统30的下端,并且第一风机41邻近第一进口331设置,第二风机42邻近第二进口333设置,从而使得第一风机41通过第一进口331将外界空气导入第一换热腔内,使得第二风机42通过第二进口333将工作腔11内的湿热空气导入第二换热腔内,然后,进入第一换热腔的外界空气与进入第二换热腔的湿热空气在换热系统30中进行逆流换热,外界空气换热后形成热空气,湿热空气冷凝后形成干冷空气,最后,热空气从第一出口332排出外界,干冷空气从第二出口334排至工作腔11,从而有效地提高换热系统30的换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干衣机100的干衣效率,降低运行噪音,同时,相比于直排式干衣机100,第一换热腔内的外界空气与第二换热腔内的湿热空气进行非直接接触换热,从而使得通过第一出口332排出外界的热空气含水量不变,进而避免影响室内湿度。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100,通过在安装腔12内设置换热系统30,并且将换热系统30的第一换热腔与冷却进风口123、冷却出风口124导通,将换热系统30的第二换热腔与循环进风口121、循环出风口122导通,使得进入第一换热腔的外部空气与进入第二换热腔的湿热空气竖直逆流换热,从而有效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干衣机100的干衣效率,降低干衣机100运行过程的噪声,同时,换热系统30沿竖直布置,也可以实现冷凝水的快速收集和毛屑自清洁功能,相比于直排式干衣机100,可以使得冷却出风口124排出的空气不含水分,避免影响室内湿度。因此,该干衣机100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行噪声小,干衣效率高,而且便于毛屑清洁和冷凝水收集。
有利地,换热系统30还包括:加热元件50,加热元件50设在第二出口334和循环进风口121之间。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加热元件50设在第二出口334和循环进风口121之间,从而利用加热元件50对通过第二换热腔换热后形成的干冷空气进行加热,形成干热空气,进而对工作腔11内的潮湿衣物进行干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系统30包括外壳33和第一换热器31,外壳33内限定有风道,外壳33具有第一进口331、第一出口332、第二进口333和第二出口334,第一换热器31设在风道内,且第一换热器31具有间隔开且相邻布置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参照图3和图4,换热系统30具有外壳33和第一换热器31,外壳33内限定有用于流体(如外部空气、湿热空气等)流动的风道,外壳33的前下端设有第一进口331,前上端设有第一出口332,后下端设有第二进口333,后上端设有第二出口334,第一换热器31设在风道的中部,第一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沿第一换热器31的轴向方向(如图3所示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同时,第一换热腔与第一进口331和第一出口332导通,第二换热腔与第二进口333和第二出口334导通,从而使得进入第一换热器31中的外界空气与进入换热器的湿热空气进行非接触式的同侧逆流换热,进而既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又可以避免换热后外界空气对室内湿度产生影响。
其中,第一换热器31包括第一壳体311和多个第一换热片312,多个第一换热片312沿第一壳体311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片312之间、位于两侧的第一换热片312分别与第一壳体311的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多个第一换热腔和多个第二换热腔沿第一壳体311的轴向交替布置,且第一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与第二换热腔的流体流向相反。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31主要由第一壳体311和多个第一换热片312,第一壳体311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八边形,多个第一换热片312的截面形状、尺寸大致与壳体的横截面形状、尺寸相同,多个第一换热片312分别沿第一壳体311的轴向方向(如图3中所示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在第一壳体311内,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片312之间、位于两侧的第一换热片312分别与第一壳体311的相对侧壁(即第一壳体311的左右相对侧壁以及前后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沿第一壳体311的轴向方向(如图3所示左右方向)交替叠置,并且,第一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从下向上流动,第二换热腔的流体从上向下流动,从而使得第一换热器31的流体形成同侧逆流交换,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而且进入第二换热腔的湿热空气换热冷凝后形成为干冷空气,冷凝凝结的水可以靠重力和风力作用下沿第一换热器31的第二换热腔的腔壁流下,同时,第一换热器31中的毛屑也可以在水力、重力和风力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第一换热器31的自清洁。
例如,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相邻第一换热片312与第一壳体311的相对侧壁限定出9个间隔开布置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其中,第一换热腔的数量是5个且位于从上向下数的奇数层,第二换热腔的数量是4个且位于从上向下数的偶数层,奇数层的第一换热腔和偶数层的第二换热腔沿轴向方向交替叠置。同时,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的具体数量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换热片312的数量做出调整,以满足第一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的要求,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系统30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2内限定有间隔开且相邻布置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第三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和第二进口333导通,第四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和第二出口334导通。
参照图3和图4,换热系统30主要由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组成,第一换热器31设在与第一进口331、第一出口332同侧的外壳33风道内,第二换热器32设在与第二进口333、第二出口334同侧的外壳33风道内,第二换热器32限定有间隔开交替布置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第三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的上端和第二进口333导通,第四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的下端和第二出口334导通。
干衣机100在工作时,工作腔11内湿热空气通过第二进口333进入第三换热腔,与通过第二换热腔进入第四换热腔内的冷凝完毕的干冷空气进行预热交换,然后再进入第二换热腔内与第一换热腔内的冷空气进行进一步的换热,即形成双换热器的余热回收系统,湿热空气在流入第一换热器31的第二换热腔之前,先在第二换热器32中与第四换热腔内的经过冷凝处理的干冷空气进行热交换,降低一定温度,从而提高湿热空气在第一换热器31中的冷凝效率,同时,第四换热腔内的冷凝后的干冷空气与刚进入第三换热腔内的热气经过热交换后,温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再经过加热元件50加热,进一步提高一定温度,从而降低干衣机100的加热能耗。
也就是说,工作腔11内的湿热空气依次通过第二进口222、第三换热腔、第二换热腔、第四换热腔、第二出口334,其中湿热空气分别在第三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进行两次降温,最终形成干冷空气,而干冷空气在第四换热腔、加热元件50的位置处经过两次升温,最终形成干热空气进入工作腔11内,如此往复。
其中,第二换热器32包括第二壳体321和多个第二换热片322,多个第二换热片322沿第二壳体321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相邻两个第二换热片322之间、位于两侧的第二换热片322分别与第二壳体321的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多个第三换热腔和多个第四换热腔沿第二壳体321的轴向交替布置,且第三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与第四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交叉逆流。
如图3所示,第二换热器32主要由第二壳体321和多个第二换热片322,第二壳体321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八边形,多个第二换热片322的截面形状、尺寸大致与壳体的横截面形状、尺寸相同,多个第二换热片322分别沿第二壳体321的轴向方向(如图3中所示左右方向)间隔开布置在第二壳体321内,相邻两个第二换热片322之间、位于两侧的第二换热片322分别与第二壳体321的相对侧壁(即第二壳体321的左右相对侧壁以及前后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多个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沿第二壳体321的轴向方向(如图3所示左右方向)交替叠置,并且,第三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从后下向前上流动,第四换热腔的流体从前下向后上流动,从而使得第二换热器32的流体形成交叉逆流交换,进而提高第二换热器32的换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同时,对进入第三换热腔的干冷空气和进入第四换热腔的湿热空气预热交换,从而提高湿热空气的冷凝效率和降低干衣能耗。
可选地,风机组件40设在外壳33内,且第一风机41邻近第一进口331设置,第二风机42邻近第二进口333设置。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组件40设在外壳33顶部,并且第一风机41邻近第一进口331设置,第二风机42邻近第二进口333设置,从而利用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的作用,保证外界空气和工作腔11内的湿热空气的循环换热过程。
其中,第一进口331和第二进口333分别设在外壳33的底部,第一出口332和第二出口334设置在外壳33的顶部。
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进口331设在机体10外壳33的底部前端,第二进口333设在外壳33底部内壁且与工作腔11导通,第一出口332设在外壳33顶部,第二出口334设在外壳33内侧壁的顶部且第二出口334与工作腔11导通,从而使得外界空气从下向上流动,湿热空气从上向下流动,进而便于第二换热腔中湿热空气换热后冷凝凝结的冷凝水的收集,同时,第一换热器31中的毛屑也可以在水力、重力和风力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第一换热器31的自清洁。
可选地,干衣机100还包括过滤器,过滤器在气流方向上、位于工作腔11与循环出风口122之间。具体地,如图1所示,过滤器设在外壳33的内壁上,且位于工作腔11与循环出风口122之间,从而利用过滤器对进入循环出风口122的湿热空气中的毛屑进行过滤,以保证干衣机100的换热系统30的运行可靠性。
优选地,机体10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挡板34,挡板34与机体10分别限定出左右间隔开的工作腔11和安装腔12。
如图1所示,挡板34沿机体10的高度方向(如图1所示上下方向)延伸且设在机体10内,挡板34与机体10分别限定出左右间隔开的工作腔11和安装腔12,从而使得安装腔12内的换热系统30与工作腔11间隔开,避免工作腔11内的湿热空气以及毛屑进入安装腔12,进而从冷却风进口或冷却风出口流出,从而影响换热系统30的运行可靠性、降低干衣机100的干衣效率。
另外,换热系统30还包括冷凝集成器35和冷凝水盒36,冷凝集成器35与第二换热腔连通,冷凝水盒36可拆卸地设在安装腔12内的底部且与冷凝集成器35通过水管导通。
参照图3和图4,冷凝集成器35设在换热系统30底部且与第二换热腔导通,冷凝水盒36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腔12内的底部,并且冷凝水盒36通过管路与冷凝集成器35连通,从而使得第二换热腔内的冷凝水以及毛屑可以通过冷凝集成器35收集,并导入冷凝水盒36,而且可拆卸设置,也便于冷凝水和毛屑的及时清理,以保证换热系统30的换热效率。
其中,工作腔11的相对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111和第二安装部113,衣架杆组件60的两端可拆卸地设在第一安装部111和第二安装部113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8所示,工作腔11内的相对侧壁的上部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111和第二安装部113,衣架杆组件60沿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左右方向)延伸,且衣架杆组件60的一端(右端)与第一安装部111相连,衣架杆组件60的另一端(左端)与第二安装部113相连,从而使得衣架杆组件60可拆卸地设在工作腔11内的上部,进而便于衣物的悬挂,保证工作腔11内的风路通畅。
可选地,第一安装部111形成与循环进风口121导通的安装槽,第二安装部113形成设有与固定槽112连接的安装板。
参照图8,第一安装部111大致形成为矩形安装槽,矩形安装槽与循环进风口121导通,并且与衣架杆组件60的右端相配合,机体10的左侧壁与第一安装部111相对的位置设有固定槽112,第二安装部113形成为安装板,且安装板的形状和尺寸与固定槽112的形状、尺寸相对应,从而通过安装板与固定槽112的配合连接,既可以连接衣架杆组件60,又可以保证工作腔11的密闭性。
有利地,衣架杆组件60包括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杆体61,每个杆体61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与循环进风口121导通的风道,每个杆体61上设有多个与风道导通的出风口(614、615)。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衣架杆组件60主要由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杆体61组成,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衣架杆组件60主要由三个间隔开布置的杆体61组成,每个杆体61大致形成为圆柱状,并且每个杆体61内限定有沿杆体61长度方向(如图8所示左右方向)延伸的风道,风道的右端与循环进风口121导通,并且杆体61上设有多个与风道导通的出风口(614、615),从而使得通过循环进风口121流入的干热空气能够进入杆体61的风道内,然后通过与风道导通的出风口(614、615)流入工作腔11内,实现对工作腔11内悬挂在衣架杆组件60上的衣物的烘干,保证对衣物烘干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衣架杆组件60包括第一杆体611、第二杆体612和第三杆体613,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工作腔11的相对内侧壁上,第三杆体613设在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的下方且第三杆体613在水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在水平面的正投影之间。
参照图5和图6,衣架杆组件60主要由第一杆体611、第二杆体612和第三杆体613组成,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两端分别固定在工作腔11的相对内侧壁上,第三杆体613设在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的下方,同时,第三杆体613沿水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在水平面正投影之间,从而保证悬挂衣物时衣物之间错落布置,进一步地保证风路通畅、提高烘干效果。
可选地,第一杆体611、第二杆体612和第三杆体613的侧壁的背向机体10的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614,第三杆体613的侧壁的朝向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挂衣钩槽616。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杆体611、第二杆体612和第三杆体613的下侧壁(即背向机体10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出风口(614、615),从而使得进入杆体61风道内的干热空气能够通过出风口(614、615)对悬挂在杆体61上的衣物进行烘干,第三杆体613的上侧壁(即朝向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挂衣钩槽616,优选地,挂衣钩槽616大致呈之字形排布,从而保证衣物呈之字挂放,进而进一步地保证干热空气自上而下流动、保证风路通畅以及烘干快速均匀。
具体地,衣物挂设在晾衣架,然后将晾衣架挂设在第三杆体613上,从第一杆体611、第二杆体612和第三杆体613的出风口(614、615)吹出的热气可以将衣物的不同位置烘干,提升对衣物的烘干效率。
可选地,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上的多个出风口614分别沿对应杆体61的周向间隔开布置,第三杆体613上的多个出风口615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参照图6,第一杆体611和第二杆体612上设有多个沿杆体61周向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出风口614,第三杆体613上设有多个沿杆体61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的出风口615,从而使得干热空气的能够通过多通道出风,进而保证衣物肩膀、臂弯、领口等部位的干衣效率。
优选地,衣架杆组件60与第一安装部111配合的一端设有定位凸起62,第二安装部113上设有与多个杆体61配合的圆形凹槽114,组装时,首先,将衣架杆组件60由左向右通过工作腔11左侧壁的固定槽112插入,直到衣架杆组件60的定位凸起62卡住工作腔11的第一安装部111,从而使得衣架杆组件60的右端与循环进风口121配合、密封,然后,将第二安装部113从左向右卡入,多个圆形凹槽114与衣架杆组件60的杆体61左端配合,直至第二安装部113卡住机体10的左侧外壁,此时,衣架杆组件60与第一安装部111、第二安装部113、机体10相互配合、密封,最后,通过多个螺钉将第二安装部113与机体10固定连接,保证整体结构稳定、牢固,从而在保证密封的同时,减少螺钉数量、简化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机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干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内限定有间隔开布置的工作腔和安装腔,所述工作腔的一侧敞开且所述工作腔内的上部设有衣架杆组件,所述机体上设有循环进风口、循环出风口、冷却进风口、冷却出风口,所述衣架杆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杆体,每个所述杆体内限定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循环进风口导通的风道,每个所述杆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风道导通的出风口;
门体,所述门体可活动地设在所述机体上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工作腔的一侧开口;
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设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换热系统内限定有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换热系统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腔导通的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导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冷却进风口导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冷却出风口导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循环出风口导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循环进风口导通;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将外界空气从所述第一进口导入所述第一换热腔内并从所述第一出口排出外界,所述第二风机将所述工作腔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第二进口导入所述第二换热腔内经过换热并从所述第二出口排至所述工作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设在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循环进风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有风道,所述外壳具有所述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风道内,且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间隔开且相邻布置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
第一壳体;
多个第一换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片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片之间、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多个所述第一换热腔和多个所述第二换热腔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交替布置,且所述第一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与所述第二换热腔的流体流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内限定有间隔开且相邻布置的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所述第三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二进口导通,所述第四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和所述第二出口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壳体;
多个第二换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片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间隔开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片之间、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侧壁之间限定出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所述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多个所述第三换热腔和多个所述第四换热腔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交替布置,且所述第三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与所述第四换热腔的流体流向交叉逆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风机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所述第二风机邻近所述第二进口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工作腔与所述循环出口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
冷凝集成器,所述冷凝集成器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
冷凝水盒,所述冷凝水盒可拆卸地设在安装腔内的底部且与所述冷凝集成器通过水管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腔的相对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衣架杆组件的两端可拆卸地设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形成与所述循环进风口导通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部形成设有与固定槽连接的安装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衣架杆组件包括:
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工作腔的相对内侧壁上;
第三杆体,所述第三杆体设在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下方且所述第三杆体在水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在水平面的正投影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所述第二杆体和所述第三杆体的侧壁的背向所述机体的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三杆体的侧壁的朝向所述顶壁的一侧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挂衣钩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干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上的多个所述出风口分别沿对应杆体的周向间隔开布置,所述第三杆体上的多个出风口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CN201621195722.8U 2016-10-28 2016-10-28 干衣机 Active CN206428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95722.8U CN206428488U (zh) 2016-10-28 2016-10-28 干衣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95722.8U CN206428488U (zh) 2016-10-28 2016-10-28 干衣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28488U true CN206428488U (zh) 2017-08-22

Family

ID=59588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95722.8U Active CN206428488U (zh) 2016-10-28 2016-10-28 干衣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284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2180A (zh) * 2016-10-28 2017-04-26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干衣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2180A (zh) * 2016-10-28 2017-04-26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 干衣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1882B (zh) 一种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
CN105220425B (zh) 一种衣物干燥装置及烘干系统
CN104911878B (zh) 一种叠加式热交换器
CN106337269B (zh)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CN206428487U (zh) 干衣机
CN105297369B (zh) 一种衣物干燥装置及烘干系统
CN105316918B (zh) 一种衣物干燥装置及烘干系统
CN205501683U (zh) 烘干系统及具有其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04803583U (zh) 衣物护理机
CN104911876B (zh) 一种热交换器的冲洗结构
CN206428488U (zh) 干衣机
CN104911881B (zh) 一种空气冷凝结构
CN106480680B (zh) 干衣机
CN105648726B (zh) 洗烘一体机用冷凝器及洗烘一体机
CN107815813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5696282B (zh) 一种衣物干燥装置
CN206503016U (zh) 换热器清洗喷头、热泵干衣机清洗装置和热泵干衣机
CN107227598A (zh) 烘干系统及具有其的衣物处理装置
CN106592180A (zh) 干衣机
CN205893749U (zh) 干衣机
CN206337438U (zh) 用于洗干一体机的冷凝装置和具有其的洗干一体机
CN20550168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4736781U (zh) 一种洗干机的排气装置及洗干机
CN104911877B (zh) 一种具有框架的热交换器
CN105970578A (zh) 干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06

Address after: 214028 No. 18 Changjiang South Road, Wuxi National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xi Swan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4028 Wuxi Changjiang Road, New District, Jiangsu, No. 18

Patentee before: Wuxi Xiaotianer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