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20209U - 制冰机 - Google Patents

制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20209U
CN206420209U CN201490001359.4U CN201490001359U CN206420209U CN 206420209 U CN206420209 U CN 206420209U CN 201490001359 U CN201490001359 U CN 201490001359U CN 206420209 U CN206420209 U CN 206420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ice
plate heater
ice pa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9000135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智埈东
李柾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E CH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E CH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923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60004880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1388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50146357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DAE CH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E CHANG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4/00970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5194706A1/k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20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2020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04Producing ice by using stationary mou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8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heating bodies in contact with the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305/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features for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305/024Rotating ra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C2700/06Rotation angle of the ejector ejecting ice from a stationary moul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C2700/12Temperature of ice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制冰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排出器,用于使冰盘内的冰移动;检测部,用于检测排出器的位置和冰盘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盒,与冰盘相向地配备,在内部具有用于驱动排出器的电机和印刷电路板;板状加热器,配备于冰盘,并包括金属薄膜的发热体以及包裹发热体的绝缘部件,并受配备于冰盘的结构物压迫而紧贴到冰盘,或者粘合到冰盘而被紧贴。

Description

制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制冰机,尤其涉及一种配备板状加热器的制冰机。
背景技术
通常,冰箱具有能够将食物冷藏保管的冷藏室、以及将食物冷冻保管的冷冻室。此时,在冷冻室或冷藏室配备有用于制冰的制冰机。
图1是示出现有的冰箱用制冰机的底面图。
参照图1,制冰机10在冰盘11的下表面配备有加热器27。在制冰完成的情况下,加热器27起到稍微融化与冰盘11的内侧面牢固结合的冰,从而使冰能够被移冰的作用。加热器27主要使用U字形状的护套式加热器(Sheath Heater)。
其中,加热器27在冰盘11的下部以U字形状线接触而形成,因此与冰盘11直接接触的面积小,从而会导致热传递效率降低。并且,为了将热传递至没有与加热器27直接接触的部分而融化冰盘11内的冰,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功率。此时,冰盘11被加热器27加热过度,因此在此后的制冰循环中再次冷却至制冰温度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存在制冰时间变长的问题。并且,现有的护套式加热器存在如下问题:用于在护套式加热器过热时,切断电源的温度熔断器和护套式加热器之间的连接复杂,并且用于给护套式加热器供应电源的连接结构复杂,因此对应构成要素之间的组装和结合较为困难。
[现有技术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0-0116147号(2010.10.29)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从加热器到冰盘的热传递效率的制冰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整个制冰工序所需的功率消耗并缩短制冰时间的制冰机。
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排出器,用于使所述冰盘内的冰移动;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排出器的位置和所述冰盘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盒,与所述冰盘相向地配备,在内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排出器的电机和印刷电路板;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包括金属薄膜的发热体以及包裹所述发热体的绝缘部件,受配备于所述冰盘的结构物压迫而紧贴到所述冰盘,或者粘合到所述冰盘而被紧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排出器,用于使所述冰盘内的冰移动;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排出器的位置和所述冰盘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盒,与所述冰盘相向地配备,在内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排出器的电机和印刷电路板;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包括金属薄膜的发热体、包裹所述发热体的绝缘部件以及电源连接部,所述电源连接部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并由基板形成且在所述基板的一面配备有电极焊盘,其中,所述电源连接部的一端部从所述冰盘向所述控制盒侧突出,所述板状加热器受配备于所述冰盘的结构物的压迫而紧贴到所述冰盘,或者粘合到所述冰盘而被紧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排出器,用于使所述冰盘内的冰移动;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排出器的位置和所述冰盘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盒,与所述冰盘相向地配备,在内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排出器的电机和印刷电路板;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包括金属薄膜的发热体以及包裹所述发热体的绝缘部件,所述板状加热器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板状加热器的一面粘合到所述冰盘而被一次紧贴到所述冰盘,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另一面受结构物的压迫而二次紧贴到所述冰盘。
所述板状加热器的一面可以与所述冰盘相向而得到配备;所述制冰机可以包括:加热器压迫部,通过压迫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另一面而使所述板状加热器紧贴到所述冰盘。
所述加热器压迫部可以从配备于所述冰盘的一侧部的引导部或者配备于所述冰盘的下部的加热器盖向所述冰盘侧延伸而压迫所述板状加热器。
所述板状加热器可以包括:第一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的外周面中的一侧面;以及第二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的外周面中的另一侧面,所述制冰机还包括配备于所述冰盘的下部的加热器盖,所述加热器压迫部从所述加热器盖的两端分别向外侧延伸而压迫所述第一板状加热器和所述第二板状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压迫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压迫突起,向所述板状加热器侧突出而压迫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另一面。
所述板状加热器的连接部中,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绝缘部件的一侧可以紧贴到所述冰盘,所述发热体的一端与形成在所述电源连接部的电极焊盘电连接。
所述板状加热器中,与所述冰盘的一端、所述冰盘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冰盘的中心部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部分的发热密度可以比其他部分的发热密度高。
所述板状加热器可以在所述冰盘的外周面,以所述冰盘的中心为基准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所述控制盒的印刷电路板以所述控制盒的中心为基准,向对应于所述板状加热器的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排出器,用于使所述冰盘内的冰移动;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包括发热体、包裹所述发热体的绝缘部件、以及电源连接部,所述电源连接部包括由PCB(Printed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金属PCB和塑料中的任意一个形成的支撑板;以及控制盒,与所述冰盘相向而得到配备,在内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排出器的电机、使所述电源连接部插入连接的连接器、以及形成所述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排出器,用于使所述冰盘内的冰移动;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包括金属薄膜的发热体、包裹所述发热体的绝缘部件、以及电源连接部,所述电源连接部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并在所述基板的一面配备电极焊盘而使一端部从所述冰盘突出;控制盒,与所述冰盘相向而得到配备,在内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排出器的电机、使所述突出的电源连接部的一端部插入连接的连接器、以及形成有用于给所述板状加热器供应电源的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
所述制冰机还可以包括:加热器收纳部,从所述冰盘的一端向所述冰盘的另一端方向沿着所述冰盘的长度方向配备于所述冰盘的外周面,并收纳所述板状加热器,所述电源连接部以如下方式构成:与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发热体电连接的一侧可以被所述加热器收纳部收纳,并且与所述连接器连接的另一侧向所述控制盒侧突出。
所述制冰机可以包括:导引线,用于使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板状加热器还可以包括:电源切断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连接到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引线,用于在预设条件下切断被施加到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发热体的电源。
所述电源连接部可以通过嵌件注塑而形成于模塑部。
所述控制盒可以在与所述冰盘相向的面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电源连接部的一端部插入的贯通孔,所述制冰机还可以包括:封装部件,在所述控制盒和所述电源连接部之间密封所述贯通孔。
所述冰盘可以包括:第一托盘,由金属薄板或者树脂形成;以及第二托盘,由金属薄板或者树脂形成,其中,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以层叠的方式结合。
所述板状加热器可以配备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之间。
所述制冰机还可以包括:加热器,与所述板状加热器并联连接,且被安装到与所述制冰机相隔的部件。
所述第一托盘可以被配备于所述第二托盘的内侧,所述第二托盘由树脂形成,所述板状加热器被安装到所述第二托盘。
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发热体可以由超过0(即,大于0)且不大于20μm(即,20μm以下)的金属薄板形成,在所述发热体的外表面可以配备有绝缘薄膜。
所述板状加热器的绝缘部件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或者PET(Polyethylenephthalate)。
所述板状加热器可以是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加热器。
所述结构物可以使所述板状加热器紧贴,并覆盖所述板状加热器。
所述结构物可以覆盖整个所述板状加热器。
在所述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的下表面,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绝缘部件的一侧可以紧贴到所述冰盘,所述发热体的一端通过形成在所述电源连接部的插入孔而电连接到形成于所述电源连接部的上表面的电极焊盘。
所述绝缘弹性部件可以包括用于插入保护器的插入部。
所述封装部件可以包括用于插入保护器的插入部。
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板状加热器与冰盘的外周面面接触而得到配备,因此可以增大与冰盘接触的面积,所以可以提高从板状加热器到冰盘的热传递效率,并且可以利用少的热量而在短的驱动时间内融化冻在冰盘的内侧面的冰。并且,可以通过在板状加热器的另一面配备隔热部件,可以防止逸出到冰盘的外侧的热损失。
并且,通过粘合部件或者加热器压迫部而将板状加热器紧贴到冰盘,因此可以提高从板状加热器传递至冰盘的热效率。
并且,通过将板状加热器制造成薄型而减少板状加热器的热容量,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板状加热器的温度上升至预定温度,并且可以减少板状加热器的功率消耗。
并且,通过根据排出器的旋转位置或者排出器的操作所经过的时间而控制第一板状加热器和第二板状加热器的操作,可以减少用于融化冻僵在冰盘的内周面的冰所需的功率消耗。
并且,通过使板状加热器包括由PCB(印刷电路板)或者金属PCB等形成的电源连接部并形成为模块型,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和电路而在电源连接部形成电源切断部和温度传感器等。
并且,通过使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与配备于控制盒的连接器连接,可以简化板状加热器的电源供应连接结构,并且可以使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容易地在连接器连接(可实现单触式连接)或脱离。
并且,通过使板状加热器以冰盘的中心为基准,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可以简化控制盒内的印刷电路板的结构,并将电源切断部和温度传感器等电连接到板状加热器而彼此相连地安装到冰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冰箱用制冰机的底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底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收纳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在冰盘中形成加热器压迫部的实施例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压迫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压迫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压迫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在加热器盖配备有加热器压迫部的状态的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被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图13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连接到控制盒内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图15是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中的电源连接部的上下长边分别形成有凹槽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被安装于冰盘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17是图16中的A-A′部分的剖视图。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图20a和图20b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被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图21a、图21b和图21c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配备于冰盘的板状加热器连接到控制盒内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图。
图22至图2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图27a和图27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图2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电源切断部被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图29a和图29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冰盘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30和图3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从冰盘的中心向一侧偏向而被安装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00:制冰机 101:隔板
102:冰盘 103:制冰水移动流路
104:排出器 104-1:排出器轴
104-2:排出器销 106:加热器收纳部
106-1:第一加热器收纳部 106-2:第二加热器收纳部
108:板状加热器 108-1:第一板状加热器
108-2:第二板状加热器 108a:发热体
108b:绝缘部件 108c:电源连接部
108c-1:电极焊盘 110:控制盒
110a:连接器 112-1:第一粘合部件
112-2:第二粘合部件 114:隔热部件
114-1:第一隔热部件 114-2:第二隔热部件
116:加热器压迫部 118:弹性部件
121:第一电极焊盘 121-1:第1-1电极焊盘
121-2:第1-2电极焊盘 123:电源切断部
125:绝缘层 127:结合部件
129:插入孔 131:第二电极焊盘
133:温度传感器 141:引导部
142:紧贴部件 143:加热器盖
143-1:底板 143-2:第一侧板
143-3:第二侧板 143-4:支撑板
146:封装部件 146a:插入孔
147:凹槽 148:安装引导部
148-1:第一安装引导部 148-2:第二安装引导部
150:安装槽 152:突起
154:PCB(印刷电路板) 156:收缩管
158:粘合剂 162:供水部
164-1:板状加热器第一部 164-2:板状加热器第二部
172-1:第一绝缘薄膜 172-2:第二绝缘薄膜
174:粘合部件 174-1:第一粘合部件
174-2:第二粘合部件 176:支撑板
178:分隔部 180:贯通孔
182:结合部件 184:电极焊盘引导部
186:金属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至图31而对本实用新型的制冰机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这只是示例性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在说明本实用新型时,如果认为对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有可能对本实用新型的主旨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则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后述的术语为考虑到本实用新型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其可能因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等而不同。因此,要基于贯穿整个说明书的内容而对其进行定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由权利要求书确定,以下的实施例只是用于将富于创造性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高效地说明给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知识的人员的一种方式而已。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底面图。
参照图2和图3,制冰机100包括:冰盘102、排出器104、加热器收纳部106、板状加热器108以及控制盒110。
冰盘102在内部具有能够收容水的制冰空间。在冰盘102的内部形成有多个隔板而能够将制冰空间分离成多个空间。此时,冰盘102内的分离的各个制冰空间可以与排出器销104-2对应地形成。冰盘102的内周面可以形成为具有与排出器销104-2的长度对应的半径的半圆弧形状,以使排出器销104-2旋转而移动冰。
排出器104起到移动冰盘102内的冰的作用。排出器104包括:排出器轴104-1,连接到控制盒108内的电机(未示出);以及多个排出器销104-2,在排出器轴104-1彼此相隔形成。排出器销104-2以排出器轴104-1为中心向预定方向(例如,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使冰盘102内的冰移动。
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加热器收纳部106是安装板状加热器108的部分。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以收纳槽的形态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此时,加热器收纳部106中的安装板状加热器108的面(即,收纳槽的底面)可以是平面。
即,冰盘102的外周面形成为对应于冰盘102的内周面形状的曲线。但是,如果在曲线形状的面安装板状加热器108,则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体可能受损,因此可以通过使加热器收纳部106中的安装板状加热器108的面形成为平面,从而防止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体受损。
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包括:第一加热器收纳部106-1,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一侧面;以及第二加热器收纳部106-2,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另一侧面。其中,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一侧面表示对应于排出器销104-2的槽位置(即,起始位置)的侧面,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另一侧面表示位于与所述一侧面相反的方向的侧面。
板状加热器108可以配备于加热器收纳部106。此时,板状加热器108以面接触到冰盘102的外周面的方式得到配备。板状加热器108可以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而得到配备。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在预定面积上发热。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形成为薄型。例如,板状加热器108的厚度可以在超过0且不大于1mm(0<板状加热器108的厚度≤1mm)的范围内。板状加热器108厚度的下限可以根据构成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体和绝缘部件等的材质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下,适当地设置。可以通过将板状加热器108制造成薄型而使板状加热器108具有小热容量,从而使板状加热器108在短时间内上升至预定温度。在此情况下,可以减少用于板状加热器108的功率消耗。板状加热器108例如可以使用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但不限于此。
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包括:发热体108a、绝缘部件108b以及电源连接部108c。发热体108a可以配备于板状加热器108的整个面积而产生热。例如,发热体108a可以以锯齿形态(或拟为“之”字形)配备于板状加热器108的整个面积。发热体108a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薄膜、铂金薄膜、钨薄膜、镍薄膜等金属薄膜。但是,不限于此,发热体108a可以通过将碳纳米管(Carbon Nano Tube)、碳纳米板等薄膜涂布而形成。发热体108a的厚度可以形成为0至0.5mm。发热体108a厚度的下限可以根据发热体的材质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下适当地设置。
绝缘部件108b可以以包裹发热体108a的方式配备。绝缘部件108b可以由聚酰亚胺或石墨烯(Graphene)材质形成。在此情况下,即使发热体108a上升至高温或受到外部冲击,也可以稳定地保护发热体108a。但是,不限于此,绝缘部件108b可以由此外的多种绝缘物质形成。绝缘部件108b可以形成为薄膜形态。绝缘部件108b可以包括:第一绝缘部件,在发热体108a的一面以包裹发热体108a的方式配备;第二绝缘部件,在发热体108a的另一面以包裹发热体108a的方式配备。
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配备于板状加热器108的末端。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由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或金属PCB形成。在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形成有使发热体108a的两端电连接的电极焊盘108c-1。电源连接部108c中的连接到发热体108a的电极焊盘108c-1部分可以形成有包裹电极焊盘108c-1的绝缘部件。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连接到配备于控制盒110内的连接器110a。此时,电源连接部108c的电极焊盘108c-1可以电连接到连接器110a。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通过连接器110a而电连接到电源供应部(未示出),并起到将从电源供应部(未示出)传递的电源施加到发热体108a的作用。电源供应部(未示出)可以配备于控制盒110内,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配备于安装制冰机100的冰箱的其他部分(例如,冰箱控制部)。
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在加热器收纳部106内粘合紧贴到冰盘102。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包括: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被第一加热器收纳部106-1收纳安装;以及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被第二加热器收纳部106-2收纳安装。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一面(即,与冰盘102相向的面)可以配备有第一粘合部件112-2。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可以通过第一粘合部件112-1而紧贴到冰盘102的外周面。在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一面(即,与冰盘102相向的面)可以配备有第二粘合部件112-2。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可以通过第二粘合部件112-2而紧贴到冰盘102的外周面。
第一粘合部件112-1和第二粘合部件112-2例如可以使用聚酰亚胺(Polyimide)粘合剂。但是,不限于此,第一粘合部件112-1和第二粘合部件112-2可以使用包含导热粉末的粘合膏。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紧贴到冰盘102,并且可以将从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产生的热量高效地传递至冰盘102。
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另一面可以分别配备有第一隔热部件114-1和第二隔热部件114-2。第一隔热部件114-1和第二隔热部件114-2可以分别起到防止从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产生的热量逸出到冰盘102的外侧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可以提高从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产生的热被传递至冰盘102的内侧的导热效率。第一隔热部件114-1和第二隔热部件114-2的表面可以形成冰盘102的外周面。
其中,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以面接触到冰盘102的方式得到配备,因此可以增大与冰盘102接触的面积。在此情况下,可以提高从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到冰盘102的导热效率,因此通过少的热量以及短的启动时间也可以融化冻僵在冰盘102的内侧面的冰。
并且,可以将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形成于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两侧面,并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另一面配备第一隔热部件114-1和第二隔热部件114-2,从而可以通过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将热气迅速传递至冰盘102的内侧的整个区域。
另外,在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底面部可以配备有冷气接触区间。即,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之间的区域可以被暴露到外部。冷气接触区间是冰盘102接触到制冰室内的冷气的区域,并起到使冰盘102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达到制冰温度的作用。
即,如果使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加热冰盘102而稍微融化冻僵在冰盘102的内周面的冰,则排出器104可以旋转而使冰移动至冰库(未示出)。此后,可以通过将制冰水供应至冰盘102内而再次进行制冰工序。此时,可以通过冷气接触区间而确保冰盘102与制冰室内的冷气接触的区域,从而使冰盘102的温度在短时间内到达制冰温度,因此可以缩短总制冰时间。
控制盒110可以配备于冰盘102的一侧。控制盒110可以在冰盘102的一侧与冰盘102结合。在控制盒110可以配备有用于控制制冰机100的整个操作的控制部(未示出)。并且,在控制盒110还可以配备有用于使排出器104向预定方向旋转的移冰电机(未示出)。在控制盒110可以配备有用于给移冰电机(未示出)和板状加热器108供应电源的电源供应部(未示出)。
其中,控制部(未示出)例如可以根据排出器104的旋转位置或者排出器104的操作时间经过而控制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开关(ON/OFF)操作。具体地,当冰盘102的温度达到预设制冰温度(即,冰盘102的制冰水被结冰完毕后的温度)时,控制部(未示出)可以启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
然后,控制部(未示出)使排出器104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移动冰盘102内的冰。在排出器104的位置经过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情况下(即,排出器104进入冷气接触区间的情况下),控制部(未示出)可以关闭(OFF)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在此情况下,可以减少融冰所需的功率消耗。此时,控制部(未示出)通过位置传感器(未示出)而确认排出器(104)的槽位置,然后累加计算从移冰电机(未示出)输入的脉冲信号,从而可以确认排出器(104)的当前位置(即,排出器销104-2的旋转位置)。
其中,对控制部(未示出)使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都启动(ON)后,在排出器104经过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时,关闭(OFF)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可以通过除此之外的多种方式调节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操作。
例如,也可以在冰盘(102)的温度达到预设制冰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未示出)只启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然后在排出器104经过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后,关闭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同时启动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或者,在排出器104经过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时,可以关闭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并在排出器104经过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之前(即,在排出器104位于冷气接触区间的时间内),启动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
并且,上文中对控制部(未示出)根据排出器104的位置而控制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控制部(未示出)可以使排出器104旋转,然后根据经过的时间而控制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
另外,上文中对粘合部件112配备于板状加热器108的一面,且隔热部件114配备于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在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可以紧贴固定有绝缘薄膜,并且,在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可以固定有具备缓冲功能、导热功能、耐热功能和绝缘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紧贴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板状加热器108面接触到冰盘102的外周面而得到配备,因此可以增大与冰盘102接触的面积,据此可以提高从板状加热器108到冰盘102的导热效率,并且可以利用少的热量而在短的时间内融化冻在冰盘102的内侧面的并。并且,可以通过在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配备隔热部件114,而防止热泄露到冰盘102的外侧引起热损失。并且,可以通过将板状加热器108制造成薄型而减少板状加热器108的热容量,从而使板状加热器108在短时间内上升至预定温度,并且可以减少用于板状加热器108的功率消耗。并且,可以根据排出器104的旋转位置或者排出器104的操作经过的时间而控制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操作,从而可以减少用于融化冻在冰盘102的内周面的冰所需功率消耗。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收纳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其中,示出了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一侧面的第一加热器收纳部106-1。
参照图4,第一加热器收纳部106-1可以由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突出的收纳突起部构成。此时,为了使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两侧被置于第一加热器收纳部106-1的内壁,第一加热器收纳部106-1可以具有与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对应的大小和形状。在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安装有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一面可以形成为平面。此时,安装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面可以倾斜。在此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持冰盘102的原来形状,并防止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发热体受损。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一面可以配备有第一粘合部件112-2,从而与冰盘102粘合。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另一面可以配备有第一隔热部件114-1。第一加热器收纳部106-1可以防止第一粘合部件112-1逸出,并固定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位置。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剖视图。
参照图5,制冰机100还可以包括加热器压迫部116和弹性部件118。
在冰盘102的外周面可以配备有加热器收纳部106。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在冰盘102的外周面以收纳槽的形态形成。此时,加热器收纳部106中的安装板状加热器108的面(即,收纳槽的底面)可以是平面。其中,图中的加热器收纳部106为收纳板状加热器108的收纳槽的形态,但不限于此,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具有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突出的收纳突起部的形态。
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在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侧压迫板状加热器108而起到使板状加热器108紧贴到冰盘102的作用。加热器压迫部116为了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整个面积,可以形成为与板状加热器108的整个面积对应的形状。即,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在冰盘102沿着板状加热器108的长度方向得到配备。在加热器压迫部116的一面(即,与板状加热器108相向的面)可以配备有隔热部件114。
弹性部件118可以在冰盘102固定于加热器收纳部106的上侧。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可旋转地结合到弹性部件118。弹性部件118提供弹性力以使加热器压迫部116压迫板状加热器108。即,弹性部件118从冰盘102侧给加热器压迫部116提供弹性力。
在抓住加热器压迫部116而向冰盘102的外侧方向(图5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下,使板状加热器108位于加热器收纳部106。此时,弹性部件118可以向冰盘102的内侧方向(图5中为顺时针方向)提供弹性力。因此,如果放开加热器压迫部116,则加热器压迫部116向冰盘102的内侧旋转,并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在此情况下,无须专门的粘合部件,也可以使板状加热器108紧贴到冰盘102而提高导热效率。
另外,上文中示出了弹性部件118配备于加热器收纳部106上侧的情形,但不限于此,弹性部件118可以配备于加热器收纳部106的下侧。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在冰盘中形成加热器压迫部的实施例的图。
参照图6a,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在冰盘102的外周面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得到配备。弹性部件118可以在板状加热器108的上侧沿着板状加热器108的长度方向得到配备。加热器压迫部116可旋转地结合到弹性部件118,且可以具有与板状加热器108的整个面积对应的形态,以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整个面积。
参照图6b,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在冰盘102的外周面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而得到配备。弹性部件118可以在板状加热器108的上侧沿着板状加热器108的长度方向,相互隔离地配备多个。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分别可旋转地结合到弹性部件118。此时,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沿着板状加热器108的长度方向,在每个预定长度区间压迫板状加热器108。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压迫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参照图7,加热器压迫部106可以由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突出的收纳突起部构成。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由在冰盘102的外周面相隔预定间距(例如,对应于板状加热器108的宽度的间距)的一对收纳突起部形成。此时,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具有与板状加热器108对应的大小和形状,以使板状加热器108的两侧被安置于加热器收纳部106的内壁。
其中,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分别固定到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突出的加热器收纳部106的状态下,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加热器压迫部116例如可以使用板弹簧。在加热器压迫部116的一面或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可以配备有隔热部件114。
另外,在此示出了加热器收纳部106以收纳突起部的形状形成的示例,但不限于此,加热器收纳部106也可以形成为收纳槽的形状。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压迫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参照图8,制冰机100可以包括:引导部141,配备于冰盘102的一侧部;以及加热器盖143,配备于冰盘102的下部。在排出器104旋转而使冰盘102内的冰移动的情况下,引导部141起到将被移动的冰引导至配备于冰盘102下部的冰库(未示出)的作用。引导部141可以在冰盘102的上部向下方倾斜地形成,并且可以沿着冰盘102的一侧部得到配备。加热器盖143可以在冰盘102的下部以具有与冰盘102划分的空间的方式得到配备。冷气可以在加热器盖143和冰盘102之间的划分的空间内移动。加热器盖143可以从外部环境保护板状加热器108。
第一加热器压迫部116-1可以以压迫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一侧面的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方式得到配备。第一加热器压迫部116-1可以从引导部141向冰盘102侧延伸,并以压迫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的另一面的方式得到配备。此时,在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一加热器压迫部116-1之间可以配备有隔热部件(未示出)。
第二加热器压迫部116-2可以以压迫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另一侧面的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方式得到配备。第二加热器压迫部116-2可以从加热器盖143向冰盘102侧延伸,并以压迫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方式得到配备。此时,在第二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加热器压迫部116-2之间可以配备有隔热部件(未示出)。
上文中,对第一加热器压迫部116-1从引导部141向冰盘102侧延伸而得到配备,第二加热器压迫部116-2从加热器盖143向冰盘102侧延伸而得到配备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加热器压迫部116-1和第二加热器压迫部116-2都可以从加热器盖143向冰盘102侧延伸而得到配备。加热器盖143可以配备于冰盘102下部的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之间。并且,冷气在加热器盖143和冰盘102的之间的空间移动。此时,第一加热器压迫部116-1和第二加热器压迫部116-2可以分别从加热器盖143的两端向外侧延伸而以压迫第一板状加热器108-1和第二板状加热器108-2的方式得到配备。
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加热器压迫部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参照图9a,包括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的板状加热器108可以被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突出的加热器收纳部106收纳。板状加热器108的一面与冰盘102相向地得到配备。板状加热器108可以以一面接触到冰盘102的方式得到配备,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在板状加热器108和冰盘102之间可以配备有粘合部件(例如,粘合薄膜等)。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从加热器盖143向冰盘102侧延伸而以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的方式得到配备。
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以插入结合到加热器收纳部106的内侧的方式得到固定。并且,在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配备有至少一个压迫突起116a。压迫突起116a从加热器压迫部116向板状加热器108侧突出,并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压迫突起116a可以以末端面接触到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的方式得到配备。例如,压迫突起116a可以具有梯形形状或正方形形状等。但是,不限于此,压迫突起116a可以由三角形或半圆形等其他形状形成。
参照图9b,包括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的板状加热器108可以被收纳到从冰盘102的外周面以收纳槽的形态形成的加热器收纳部106内。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从加热器盖143向冰盘102侧延伸而以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另一面的方式得到配备。在板状加热器108和加热器压迫部116之间可以配备有紧贴部件142。紧贴部件142例如可以是薄膜形态的绝缘部件或者耐热部件,但不限于此,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缓冲部件(例如,橡胶、硅或聚氨酯等)等。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在加热器盖配备有加热器压迫部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0a,板状加热器108可以被形成于冰盘102的下表面的加热器收纳部106收纳。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配备于半圆弧形状的冰盘102的外周面中的冰盘102的中心部。加热器收纳部106中的与板状加热器108相向的冰盘102的区域可以是平面。
加热器盖143可以包括:底板143-1,配备于冰盘102的下部;第一侧板143-2,从底板143-1的一侧向冰盘102的外周面一侧延伸;第二侧板143-3,从底板143-1的另一侧向冰盘102的外周面另一侧延伸;以及支撑板143-4,从底板143-1的中心部向冰盘102侧延伸。其中,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以从支撑板143-4压迫板状加热器108的方式得到配备。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从支撑板143-4向两侧延伸而得到配备,从而与板状加热器108对应。此时,在支撑板143-4和第一侧板143-2之间配备有第一冷气移动流路S1,并在支撑板143-4和第二侧板143-3之间配备有第二冷气移动流路S2。
图10b是示出加热器盖143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参照图10b,加热器盖143包括:底板143-1,配备于冰盘102的下部;第一侧板143-2,从底板143-1的一侧向冰盘102的外周面一侧延伸;以及第二侧板143-3,从底板143-1的另一侧向冰盘102的外周面另一侧延伸。
其中,加热器压迫部116可以以如下方式得到配备:对应于加热器收纳部106(或者板状加热器108)的底板143-1部分向冰盘102侧突出,以压迫板状加热器108。在加热器压迫部116和第一侧板143-2之间配备有第一冷气移动流路S1,并在加热器压迫部116和第二侧板143-3之间配备有第二冷气移动流路S2。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参照图11a,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包括:发热体108、绝缘部件108b和电源连接部108c。
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由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或金属PCB构成。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包括:第一电极焊盘121、电源切断部123、和绝缘层125。第一电极焊盘121可以包括:第1-1电极焊盘121-1,与发热体108a的一端电连接;以及第1-2电极焊盘121-2,与第1-1电极焊盘相隔,并与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电极焊盘121可以连接到配备于控制盒110内的连接器110a。第一电极焊盘121-2的电连接到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的部分与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部分可以彼此相隔。
电源切断部123可以以电连接第1-2电极焊盘121-2的彼此相隔的部分的方式得到配备。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1-1电极焊盘121-1以彼此相隔的方式得到配备,并使电源切断部123电连接第1-1电极焊盘121-1的彼此相隔的部分。电源切断部123的功能可以为,在发热体108a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切断施加到发热体108a的电源。电源切断部123例如可以由热熔断器或双金属片形成,但不限于此。在此情况下,没有专门温度传感器也可以实现电源切断部123。并且,电源切断部123可以在发热体108a中流过电流的情况下,切断施加到发热体108a的电源。如此,通过使发热体108a形成为包括由PCB或金属PCB形成的电源连接部108c的模块型,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和电路,使电源切断123形成于电源连接部108c。
绝缘层125可以在电源连接部108c上以包裹发热体108a、电极焊盘121和电源切断部123的方式得到配备。绝缘层125的功能可以是,从外部环境保护发热体108a、电极焊盘121和电源切断部123。绝缘层125不会配备于电极焊盘121中的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部分。
参照图11b,在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配备有第二电极焊盘131和温度传感器133。温度传感器133可以测量板状加热器108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33与第二电极焊盘131电连接。并且,第二电极焊盘131 连接到配备于控制盒110内的连接器110a。温度传感器133可以通过连接器110a而将测量的温度信息传递至控制部(未示出)。控制部(未示出)在板状加热器108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控制信号到电源切断部123以切断施加到发热体108a的电源。此时,电源切断部123可以由开关元件形成。另外,温度传感器133可以以测量冰盘102的温度的方式得到配备。
另外,板状加热器108的外皮可以通过照射电子束而被交联处理。例如,可以在板状加热器108中的绝缘部件108b形成专门的绝缘层,并通过在所述绝缘层照射电子束而进行交联处理。或者,绝缘部件108b可以由通过照射电子束而被交联处理的EVA(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 Acetate)或者PE(聚乙烯;Polyethylene)等形成。例如,在绝缘部件108b由PE(聚乙烯;Polyethylene)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对绝缘部件108b照射加速电子束,则H离子可以从聚乙烯链(PE Chain)解离而生成离子基,并借助于离子基的结合而进行交联。此时,聚乙烯借助于离子基的结合而具有网状结构,因此可以提高绝缘部件108b的耐热温度,并且可以提高板状加热器108的脆性。
并且,板状加热器108的外皮可以是收缩管。例如,可以以包裹板状加热器108中的绝缘部件108b的方式配备收缩管。或者,绝缘部件108b可以使用收缩管。收缩管可以是通过电子束照射而被交联处理的收缩管。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被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2a和图12b,板状加热器108可以被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的加热器收纳部106收纳而得到安装。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在冰盘102的外周面一侧和另一侧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得到配备。在板状加热器108可以配备有用于给板状加热器108施加电源的电源连接部108c。此时,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侧被安装到冰盘102的外周面,且电源连接部108c的另一侧可以向控制盒(未示出)突出而得到配备。电源连接部108c的另一侧可以插入到控制盒(未示出)内部而与控制盒(未示出)内的连接器连接。板状加热器108可以由一体的PCB或者金属PCB形成。即,并非只有电源连接部108c由PCB或金属PCB形成,而发热体108a也可以配备于从电源连接部108c延伸的PCB或金属PCB上,并且绝缘部件108b可以在所述延伸的PCB或金属PCB上以包裹发热体108a的方式得到配备。
图13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连接到控制盒内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3,在冰盘102的一侧可以配备有控制盒110。在控制盒110的内部可以配备有用于使排出器104-1旋转的移冰电机23。移冰电机23和排出器轴104-1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齿轮而连接。在控制盒110的内部可以配备有用于控制制冰机100的主板25。主板25可以由印刷电路板形成。在主板25可以配备有连接器110a。图中,示出了连接器110a配备于主板25的情形,但不限于此,连接器110a可以配备于供应电源的专门的印刷电路板。
在控制盒110的外壳21可以形成有贯通孔22。贯通孔22可以在外壳21配备于与冰盘102相向的面。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插入到贯通孔22而连接到连接器110a。即,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侧被安装到冰盘102的外周面,且电源连接部108c的另一侧可以向控制盒110侧突出而得到配备。此时,电源连接部108c的突出的另一侧插入到贯通孔22而连接到连接器110a。在连接器110a配备有用于与电源连接部108c的电极焊盘108c-1电连接的连接端子(未示出)。板状加热器(108)在没有专门的导引线(或引出线)的情况下直接与连接器110a连接。
连接器110a可以与电源供应部(未示出)电连接。并且,板状加热器108可以从连接器1110a得到电源供应。即,从连接器110a供应的电源被施加到电源连接部108c而使发热体108a工作。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4,在冰盘102的外周面可以配备有安装引导部148。安装引导部148可以包括第一安装引导部148-1和第二安装引导部148-2。第一安装引导部148-1可以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突出,并向下侧弯曲而得到配备。第一安装引导部148-1向下侧弯曲而在内侧形成引导槽。第二安装引导部148-2从第一安装引导部148-1的下侧与第一安装引导部148-2相隔而得到配备。第二安装引导部148-2可以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突出,并向上侧弯曲而得到配备。第二安装引导部148-2向上侧弯曲而在内侧形成引导槽。第一安装引导槽148-1和第二安装引导槽148-2可以上下对称地得到配备。第一安装引导部148-1和第二安装引导部148-2可以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而得到配备。第一安装引导部148-1和第二安装引导部148-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在冰盘102的外周面以多个相隔方式得到配备。
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包括发热体108a、绝缘部件108b、和电源连接部108c。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可以被配备于冰盘102的加热器收纳部106收纳。发热体108a与形成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电极焊盘108c-1电连接。并且,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被安装于安装引导部148而得到固定。具体地,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被插入到第一安装引导部148-1和第二安装引导部148-2之间而被安装固定到冰盘102的外周面。
另外,当电源连接部108c插入到连接器110a而连接时,在控制盒110和冰盘102之间可以配备有封装部件146。封装部件146可以以密封贯通孔22的方式得到配备。即,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突出的另一侧插入到贯通孔22而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情况下,封装部件146可以以密封贯通孔22的方式得到配备。封装部件146可以具有向与电源连接部108c的连接器110a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表面。在封装部件146形成有使电源连接部108c的端部插入而被插入的插入槽146a。在电源连接部108c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情况下,封装部件146密封贯通孔22,从而起到防止冰盘102的冷气或湿气流入到控制盒110内部的作用。图中,示出了矩形形态的封装部件146,但不限于此,封装部件146可以根据贯通孔22的形状而形成为能够密封贯通孔22的形状。
并且,如图15所示,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在上下长边分别配备凹槽147而使被插入到连接部108c的封装部件146被插入在凹槽147。即,封装部件146可以借助于插入槽146a而被插入到电源连接部108c而得到插入。此时,封装部件146的插入孔146a的上端和下端可以分别插入在形成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上下长边的凹槽147。其中,插入槽146a的长度可以稍微小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剖面长度。
根据上述构造,在板状加热器108被插入到连接器110a时,或者从连接器110a拔出来时,可以固定地维持电源连接部108c上的封装部件146的位置。因此,在板状加热器108为了修理等而从连接器110a被拔出来后,即使再插入连接器110a,也不会产生封装部件146的位置变化,因此封装部件146可以准确地密封贯通孔22。
如上所述,凹槽147可以分别形成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上下长边(边缘部分),但是也可以只形成两个中的一个,也可以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个或两个表面以凹槽(groove)或缺口(notch)的形态形成。并且,参照图15,绝缘层125比封装部件146被安装到电源连接部108c的位置进一步向电源连接部108c的端部延伸而得到配备,从而在板状加热器108连接到连接器110a时,可以防止电极焊盘108c-1被暴露到外界气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100中,安装于冰盘102的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容易地插入到冰盘110内的连接器110a或者分离。因此,在组装制冰机100时,板状加热器108的安装容易,并且,可以使在制冰机100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板状加热器108的修理或更换更容易。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被安装于冰盘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图17是图16中的A-A′部分的剖视图。
参照图16和图17,在冰盘102的外周面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可以配备有加热器收纳部106。此时,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从冰盘102的一端(即,与控制盒110相向的一端)向冰盘102的另一端方向,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而得到配备。加热器收纳部106中可以收纳板状加热器108中的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并且,在加热器收纳部106可以收纳板状加热器108中的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部分。在加热器收纳部106的插入电源连接部108c的部分可以配备有从加热器收纳部106延伸的安装槽150。并且,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两侧可以形成有与安装槽150对应的突起152。因此,板状加热器可以沿着电源连接部108c插入到连接器110a的方向(或者其相反方向)而得到固定。
其中,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通过结合部件127而与冰盘102结合。例如,结合部件127可以使用螺栓或螺钉。即,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通过结合部件127而与冰盘102螺纹连接。结合部件127可以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而使电源连接部108c和冰盘102结合。并且,在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形成有插入槽129。插入槽129可以沿着电源连接部108c的厚度方向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而得到配备。
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可以紧贴到冰盘102的外周面。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的一端部可以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下部,借助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压迫而紧贴到冰盘102。并且,发热体108a的一端部可以插入到插入孔129而暴露到外部,然后与电极焊盘108c-1电连接。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的整个区域紧贴到冰盘102而稳定地维持发热体108a和电极焊盘108c-1之间的电连接。另外,绝缘层(未示出)可以以包裹暴露到外部的发热体108a和电极焊盘108c-1的一部分的方式得到配备。
图18a和图18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参照图18a和图18b,板状加热器108的全部区域可以由PCB(Printed 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或者金属PCB)154形成。即,板状加热器108的基础部件可以由PCB(或者金属PCB)154形成。此时,在PCB154的一面可以形成电极焊盘108c-1和发热体108a。电极焊盘108c-1和发热体108a可以一体地形成,但不限于此。并且,在使发热体108a由超过0且0.5mm以下的金属薄膜形成之后,可以通过粘合剂158而粘合到PCB的一面。在PCB154的一面可以配备有包裹发热体108a的绝缘部件108b。电极焊盘108c-1的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部分暴露到外部。板状加热器108的形成发热体108a的部分(即,与连接器110a连接的电极焊盘108c-1除外的部分)可以被收缩管156包裹。收缩管156可以是被电子束照射二得到交联处理的状态。在板状加热器108可以配备有贯通板状加热器108的至少一个结合部件127。在板状加热器108被安装于冰盘102的情况下,结合部件127起到使板状加热器108与冰盘102结合的作用。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参照图19,配备于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的电极焊盘108c-1的宽度或面积可以根据位置而不同。例如,电极焊盘108c-1中与连接器110a连接的部分的面积或者宽度可以比安装到冰盘102的部分的面积或者宽度更大。并且,电极焊盘108c-1的宽度可以比发热体108a的宽度更大。即,虽然图19中示出了连接到发热体108a的电极焊盘108c-1部分具有与发热体108a相同宽度的情形,但不限于此,电极焊盘108c-1可以具有比发热体108a的宽度更宽的宽度。
另外,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密度可以根据位置而不同。即,通过改变板状加热器108单位面积上的发热体108a的面积,可以使发热密度根据板状加热器108的位置而不同。
图20a和图20b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被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0a,板状加热器108可以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板状加热器108可以从冰盘102的一端部向着另一端部而沿冰盘102的长度方向得到配备。在冰盘102的一端可以配备有与冰盘102相向的控制盒110。在冰盘102的另一端部上侧可以配备有用于向冰盘102的内部供应制冰水的供水部162。
其中,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密度可以根据对应于冰盘102的位置而不同。例如,板状加热器108中的对应于冰盘102的一端部和冰盘102的另一端部的部分的发热密度可以高于其他部分的发热密度(例如,单位面积上发热体的密度)。在冰盘102的一端部配备有控制盒110等结构物,在冰盘102的另一端部配备有供水部162等结构物,因此在通过板状加热器108加热冰盘102的情况下,热量可能逸出到其他结构物。因此,可以使板状加热器108中的对应于冰盘102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部分的发热密度比其他部分更高,从而可以使冰在冰盘102的整个区域均匀地分离。并且,在板状加热器108中的对应于冰盘102的中心部的部分的发热密度可以高于其他部分或低于其他部分。
参照图20b,板状加热器108的面积(或发热面积)可以根据冰盘102上对应的位置而不同。即,可以使板状加热器108的面积或发热面积根据位置而不同地形成,以使冰在板状加热器108的全部区域均匀地分离。此时,在板状加热器108的面积窄的区域可以提高发热体108a的密度而进一步提高发热密度。并且,在板状加热器108的面积宽的区域可以降低发热体108a的密度而进一步降低发热密度。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在板状加热器108的面积较小的区域降低发热体108a的密度,并在板状加热器108的面积较大的区域提高发热体108a的密度。
图21a、图21b和图21c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配备于冰盘的板状加热器被连接到控制盒内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图。图21a是从底部观察制冰机的图,图21b是从正面观察冰盘的一端部的图,图21c是从正面观察控制盒的内部的图。
参照图21a、图21b和图21c,板状加热器108可以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端部可以从冰盘102的外周面一侧面(以图21b中的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的右侧面),向控制盒110侧突出而得到配备。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包括: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从冰盘102的外周面一侧面沿冰盘102的长度方向得到配备;以及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的另一侧面沿着冰盘102的长度方向得到配备。冰盘102中的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和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之间的区域可以暴露到外部而形成冷气接触区间。
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的一端部和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的一端部连接到电源连接部110c。此时,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可以从冰盘102的外周面另一侧面向一侧面弯曲而连接到电源连接部110c。如上所述,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体108a可以在电源连接部108c分叉成多个而得到配备。
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的另一端部和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的另一端部可以彼此连接。例如,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的另一端部可以从冰盘102的外周面的一侧面向另一侧面弯曲而连接到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的另一端部。或者,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的另一端部可以从冰盘102的外周面另一侧面像一侧面弯曲而连接到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的另一端部。但是,不限于此。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的另一端部和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的另一端部可以彼此隔离。在此情况下,板状加热器第一部164-1和板状加热器第二部164-2可以分别电连接到电源连接部108c的阴极以及阳极的电极焊盘。
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在冰盘102的外周面以闭环形态得到配备,并且可以是一部分开放的环形态。在此情况下,可以用一个板状加热器108增大与冰盘102的接触面积(或发热面积)而确保冷气接触区间。
另外,在控制盒110内可以配备有用于形成连接器110a的印刷电路板25。印刷电路板25可以是配备有用于控制制冰机100的整体操作的控制部(未示出)的主板。印刷电路板25可以配备在控制盒110的外壳21内的对应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侧。即,图21c中,印刷电路板25可以以外壳21的中心为基准,配备于靠右的一侧。
如上所述,使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从冰盘102的外周面一侧面向控制盒110侧突出,并使印刷电路板25配备于控制盒110内的对应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侧,据此,无需专门地延伸印刷电路板25或者改变其大小和形态,也可以在印刷电路板25配备连接到电源连接部108c的连接器110a。即,如果使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配备于制冰机102的外周面中的制冰机102的中心,则需要将印刷电路板25的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控制盒110的中心部侧,以电连接到电源连接部108c。在此情况下,印刷电路板25会脱离定型化的形状,因此需要专门地设计印刷电路板25,并且难以再利用制造印刷电路板25后的剩余原材料。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使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在制冰机102的中心向一侧偏向(侧偏)而得到配备,并使印刷电路板25配备于控制盒110内的对应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一侧,可以使印刷电路板25连接到电源连接部108c,并简化印刷电路板25的结构。其中,对电源连接部108c配备于冰盘102的外周面的一侧面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以图21b中的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偏向右侧或左侧而得到配备。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22,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体108a和电极焊盘108c-1可以由金属薄膜形成。此时,发热体108a和电极焊盘108c-1可以一体地形成。在发热体108a的上表面可以配备有第一绝缘薄膜172-1。在发热体108a和电极焊盘108c-1的下表面可以配备有第二绝缘薄膜172-2。即,第一绝缘薄膜172-1和第二绝缘薄膜172-2可以以包裹发热体108a的方式得到配备。并且,电极焊盘108c-1的上表面会暴露到外部。第一绝缘薄膜172-1和第二绝缘薄膜172-2可以由聚酰亚胺材质或PET(Polyethylene 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
在配备于电极焊盘108c-1的下表面的第二绝缘薄膜172-2的下部可以依次配备有粘合部件174和支撑板176。粘合部件174起到使第二绝缘薄膜172-2和支撑板176粘合的作用。其中,电极焊盘108c-1以及配备于电极焊盘108c-1的下部的结构物(即,第二绝缘薄膜172-2、粘合部件174以及支撑板176)形成电源连接部108c。支撑板176起到支撑配备于支撑板176的上部的结构物的作用。支撑板176可以由PCB、金属PCB、塑料等构成。
并且,如图23所示,在电极焊盘108c-1和第二绝缘薄膜172-2的一表面之间可以配备有第一粘合部件174-1,并且在第二绝缘薄膜172-2的另一面和支撑板176之间可以配备有第二粘合部件174-2。电极焊盘108c-1和第二绝缘薄膜172-2可以通过第一粘合部件174-1而粘合,第二绝缘薄膜172-2和支撑板176可以通过第二粘合部件174-2而粘合。
并且,如图24所示,粘合部件174和支撑板176可以沿着板状加热器108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得到配备。即,粘合部件174和支撑板176可以向发热体108a侧延伸而以支撑发热体108a的方式得到配备。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
参照图25,发热体108a的一端可以在支撑板176的上部连接到第1-1电极焊盘121-1。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可以在支撑板176的上部连接到第1-2电极焊盘121-2。其中,在支撑板176可以配备有第1-1电极焊盘121-1和第1-2电极焊盘121-2之间的分隔部178。分隔部178可以从支撑板176突出,并且可以沿着支撑板176的长度方向而从支撑板176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延伸而得到配备。但是,不限于此,分隔部178可以在支撑板176以槽的形态得到配备。分隔部178可以起到使第1-1电极焊盘121-1和第1-2电极焊盘121-2之间电学及物理分隔(或切断)的作用。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图2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立体图,图2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剖视图。
参照图26a和图26b,电极焊盘108c-1可以在支撑板176的上表面连接到发热体108a。电极焊盘108c-1可以在支撑板176的上表面沿着支撑板176的长度方向(即,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方向),延伸至支撑板176的末端。并且,电极焊盘108c-1可以从支撑板176的末端向支撑板176的下表面延伸预定长度而得到配备。支撑板176可以配备有在电极焊盘108c-1的侧部沿着电极焊盘108c-1的电极焊盘引导部184。电极焊盘引导部184可以配备于电极焊盘108c-1之间以及电极焊盘108c-1的一侧部。电极焊盘引导部184可以从支撑板176的表面突出预定高度而得到配备。例如,电极焊盘引导部184可以从支撑板176的表面突出电极焊盘108c-1的厚度以上而得到配备。配备于支撑板17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电极焊盘108c-1可以被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的结合部件182固定。在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配备有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的贯通孔180。贯通孔180可以以贯通配备于支撑板176的上表面的电极焊盘108c-1、支撑板176和配备于支撑板176的下表面的电极焊盘108c-1的方式得到配备。结合部件182可以插入到贯通孔180而使电极焊盘108c-1结合到支撑板176。结合部件182可以使用柳钉、螺栓、孔眼、螺丝钉等。
图27a和图27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图。图27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立体图,图27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的剖视图。在此,对不同于图26a 和图26b中示出的实施例的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27a和图27b,电极焊盘108c-1可以在支撑板176的上表面一侧连接到发热体108a。并且,金属连接部件186可以插入到支撑板176的端部并与电极焊盘108c-1电连接。金属连接部件186可以形成为“C”形状。金属连接部件186的一端部在支撑板176的上表面与电极焊盘108c-1电连接。金属连接部件186可以沿着支撑板176的长度方向(即,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方向)延伸至支撑板176的末端。并且,金属连接部件186可以从支撑板176的末端向支撑板176的下表面延伸预定长度而得到配备。金属连接部件186可以将支撑板176置于中间而上下对称地得到配备。配备于支撑板17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金属连接部件186可以被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的结合部件182固定。金属连接部件186的厚度可以比薄膜的电极焊盘1008c-1更厚。在金属连接部件186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情况下,相比薄膜的电极焊盘108c-1连接到连接器110a的情形,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发热。
图2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电源切断部被安装于冰盘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28,在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的下表面可以配备有第1-1电极焊盘121-1和第1-2电极焊盘121-2。板状加热器108的发热体108a和绝缘部件108b的端部可以被固定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上表面。此时,发热体108a可以通过配备于连接部108c的插入孔129而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上表面插入到连接部108c的下表面。
发热体108a的一端可以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下表面电连接到第1-1电极焊盘121-1。在对应于发热体108a的一端的部分,第一结合部件182-1可以从位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上表面的绝缘部件108b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而得到配备。第一结合部件182-1的起到如下作用:将绝缘部件108b和发热体108a固定在电源连接部108c,并使发热体108a的一端与第1-1电极焊盘121-1之间的电连接稳定地形成。
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可以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下表面以与第1-2电极焊盘121-2相隔的方式得到配备。在与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第二结合部件182-2可以从位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上表面的绝缘部件108b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而得到配备。第二结合部件182-2起到将绝缘部件108b和发热体108a固定到电源连接部108c的作用。第二结合部件182-2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下表面接触到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
在与第1-2电极焊盘121-2对应的部分,可以配备有贯通电源连接部108c的第三结合部件182-3。第三结合部件182-3在电源连接部108c的下表面接触到第1-2电极焊盘121-2。
另外,在冰盘102的端面(即,与控制盒相向的面)可以配备有收纳槽191。并且,在收纳槽191可以收纳固定电源切断部123。电源切断部123可以借助于第一连接部193-1而电连接到第二结合部件182-2。电源切断部123可以借助于第二连接部193-2而电连接到第三结合部件182-3。即,电源切断部123可以借助于第一连接部193-1和第二连接部193-2而使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与第1-2电极焊盘121-2电连接。
在电源切断部123配备于冰盘102的情况下,没有专门的温度传感器也可以直接感测冰盘102的温度(或者发热体108a的温度),并且可以在感测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的情况下,切断被施加到发热体108a的电源。在此情况下,可以提高电源切断部123的操作的可靠性。电源切断部123可以使用温度熔断器或者双金属片等。结合部件182-1、182-2、182-3和发热体108a以及第一电极焊盘121-1、121-2可以通过弧焊或者电焊实现连接。
上文中,对发热体108a和第一电极焊盘121-1、121-2配备于连接部108c的下表面,第一连接部193-1和第二连接部193-2分别连接到第二结合部件182-2以及第三结合部件182-3的情形进行了图示,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使发热体108a和第一电极焊盘121-1、121-2配备于电源连接部108c的上表面,并且使第一连接部193-1和第二连接部193-2在没有专门的结合部件的情况下,分别电连接到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以及第1-2电极焊盘121-2。此时,第一连接部193-1和第二连接部193-2可以通过弧焊或者电焊等而分别电连接到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以及第1-2电极焊盘121-2。并且,上文中对发热体108a的一端通过第一结合部件182-1而电连接到第1-1电极焊盘121-1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发热体108a的一端可以在没有专门的结合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弧焊或者电焊等而电连接到第1-1电极焊盘121-1。
另外,第一电极焊盘121-1、121-2可以通过导引线(未示出)而电连接到控制盒内的主板。即,在控制盒内可以不配备连接器。此时,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通过导引线(未示出)而电连接到控制盒内的主板。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在包裹电源连接部108c的模塑部(未示出)中通过嵌件注塑成型而形成。
图29a和图29b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中的冰盘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图29a和图29b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形态的冰盘102的构成的沿着大概长度方向的垂直剖视图(图29a)以及平面图(图29b)。
参照图29a和图29b,冰盘102可以包括由金属薄板形成第一托盘102a以及由树脂形成的第二托盘102b。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一托盘102a由树脂形成,并使第二托盘102b由金属薄板形成。并且,第一托盘102a和第二托盘102b可以均由树脂或金属薄板形成。
在第一托盘102a和第二托盘102b之间可以配备有板状加热器108。第一托盘102a可以以层叠到第二托盘102b的内部的方式结合。上述的构成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实现:通过对由金属形成的第一托盘102a利用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第二托盘102b。
第一托盘102a例如可以对厚度为0.5mm以下的金属薄板进行冲压加工(拉丝)而形成,或者通过铝合金压铸而形成。第一托盘102a的剖面可以是半圆形,并且可以在两端部配备垂直壁。第一托盘102a的内部空间可以被多个隔壁9而被分割。隔壁9可以形成为中空型。隔壁9的中空空间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二托盘102b的切口部18而与冰盘102的外部连通。这可以使冷气更好地通过第一托盘102a而传递至冰盘102中收容的水,因此可以缩短结冰时间。
在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例如在垂直壁的外侧表面可以形成有突起16,并且可以插入到第二托盘102b的对应的槽17。或者,槽17和突起16的形成可以相反,也可以在两个托盘102a、102b形成槽17和突起16。突起的形状可以是圆筒型、棱柱或者钩型等多种形状,并且与此对应的槽的形状也可以多样。通过上述构成,可以提高第一托盘102a与第二托盘102b的结合力,并防止第二托盘102b从第一托盘102a脱离。并且,可以作为备案或者额外地,在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形成凹槽。凹槽可以提高第一托盘102a和第二托盘102b的结合力,并更有效地防止第二托盘102b从第一托盘102a脱离。
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的凹槽例如可以通过压花处理或者喷涂处理而形成。冰盘102的第二托盘102b为了包裹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即,为了使第一托盘102a被层叠到第二托盘102b的内部,冰盘102的第二托盘102b可以与第一托盘102a结合。上述的结合例如可以通过针对第一托盘102a而注塑成型第二托盘102b而形成。通过上述结合,即使第一托盘102a由金属薄板形成,也可以借助于第二托盘102a而维持冰盘102的结构刚性。此时,可以通过使将要布置在第一托盘102a和第二托盘102b之间的板状加热器在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的粘合部位预粘合的状态下,进行注塑。通过使第二托盘102b对第一托盘102a嵌件注塑,可以使对应于形成在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的突起16的槽17富于自然性地形成。
并且,在第二托盘102b可以形成有使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例如使底板部的外侧表面暴露的多个切口部18。切口部18用于使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尤其使底板部暴露,且其形态或位置可以多样。但是,切口部18可以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冰盘102中的需要更多冷气的部分,例如靠近两端部的底板部的外侧表面更多地暴露。并且,部分切口部18可以使冰盘102的外部与隔壁9的中空空间连通而使冷气流入隔壁9的中空内。通过上述构成,冷气可以更有效地传递至收容于冰盘102的水,因此可以缩短结冰时间。
布置在第一托盘102a和第二托盘102b之间的板状加热器108可以通过使第二托盘102b在第一托盘102a的外侧表面嵌件注塑而插入。板状加热器108布置在与形成于第二托盘102b的切口部18的位置不同的区域,因此不会通过切口部18而暴露。另外,制冰机100可以还包括与板状加热器108并联的加热器。此时,专门的加热器与板状加热器在电学上并联,且可以从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供应部得到电源供应。专门的加热器可以被安装到制冰机100内的其他部件(即,除了冰盘102的部件)或者与制冰机100相隔的部件。
图30和图3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板状加热器从冰盘的中心向一侧偏向而被安装的状态的图。图30是从前方观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状态的图,其中,为了说明的便利,冰盘102部分是沿着冰盘102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31是从底部观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制冰机的状态的图。
首先,参照图30,在冰盘102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多个隔壁101。各个隔壁101可以从冰盘102的内表面一侧向另一侧方向形成。即,各个隔壁101可以沿着冰盘102的宽度方向而得到配备。此时,在各个隔壁101可以配备有制冰水移动流路103。在制冰水被供应至冰盘102内部的情况下,为了使供应的制冰水在冰盘102的整个长度方向得到收容,在各个隔壁101可以形成有制冰水移动流路103。
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在冰盘102的底面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而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此时,板状加热器108可以向配备有隔壁101的一侧(即,与配备有制冰水移动流路10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通过使板状加热器108向配备有隔壁101的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可以使从板状加热器108产生的热直接传递至隔壁101,从而融化结合到隔壁101的表面的冰。板状加热器108整体可以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但是不限于此,板状加热器108的中心可以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而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
并且,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可以被安装到冰盘102的端部面(即,与控制盒相向的面)。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可以分别与板状加热器108电连接。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电连接到板状加热器108的构成方式可以与图28中示出的构成方式相同。
例如,在冰盘102的端部面可以分别配备有能够收纳固定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的收纳槽。并且,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可以分别通过连接部(如图28中的附图标记193-1、193-2等连接部)以及结合部件(如图28中的附图标记182-1至182-3等结合部件)而与板状加热器108电连接。其中,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电连接到板状加热器108的电源连接部108c。
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可以在冰盘102的端部面中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而向一侧偏向的部分处相邻安装。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可以安装在,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比板状加热器108更向一侧偏向的部位。如上文所述,通过使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在向一侧偏向的部分相邻地安装,可以简化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的电连接结构。对此,参照图31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31,板状加热器108可以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而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其中,配备于板状加热器108的末端部的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比板状加热器108的主体更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
在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配备有与发热体108a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电连接的第1-1电极焊盘121-1以及第1-2电极焊盘121-2。其中,如图28所示,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和第1-2电极焊盘121-2可以通过电源切断部123而电连接。即,可以通过使电源切断部123的第一连接部193-1借助于第二结合部件182-2而电连接到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并使电源切断部123的第二连接部193-2借助于第三结合部件182-3而电连接到第1-2电极焊盘121-2,可以使发热体108a的另一端与第1-2电极焊盘121-2通过电源切断部123而电连接。
并且,在电源连接部108c可以配备有与温度传感器133电连接的第二电极焊盘131。温度传感器133可以测量冰盘102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33可以通过图28中示出的连接部193和结合部件182等而电连接到第2-1电极焊盘131-1和第2-2电极焊盘131-2。
如上所述,使电源连接部108c以冰盘102的中心为基准,比板状加热器108的主体更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据此可以使电源切断部123和温度传感器133电连接到电源连接部108c,并集中在一侧而相邻地安装。其中,示出了电源连接部108c的整体比板状加热器108的主体更向一侧偏向的情形,但是不限于此,电源连接部108c的中心可以比板状加热器108的中心更向一侧偏斜。
另外,板状加热器108可以被提供直流(DC)电源(例如,12V等)。并且,用于使排出器104旋转的移冰电机(未示出)也可以被提供直流电源。此时,板状加热器108和移冰电机(未示出)可以通过一个电源部而分别得到电源供应。
以上,通过代表性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所属技术领域具有基本知识的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程度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不应局限于说明的实施例而得到确定,而是应当根据权利要求书以及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内容而被确定。

Claims (18)

1.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
排出器,用于使所述冰盘内的冰移动;
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排出器的位置和所述冰盘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
控制盒,与所述冰盘相向地配备,并在内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排出器的电机和印刷电路板;以及
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包括发热体以及包裹所述发热体的绝缘部件,
其中,所述板状加热器包括:电源连接部,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所述电源连接部的一端部或电源引入线从所述冰盘向所述控制盒侧突出,
所述板状加热器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板状加热器的一面粘合到所述冰盘而一次紧贴到所述冰盘,
所述板状加热器的一侧与配备于绝缘弹性部件和所述冰盘的一侧的结构物中的至少一个一同插入到所述控制盒的通孔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另一面被所述结构物压迫而二次紧贴到所述冰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物使所述板状加热器紧贴,并覆盖所述板状加热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物覆盖整个所述板状加热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加热器包括:
第一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的外周面中的一侧面;以及
第二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的外周面中的另一侧面,
其中,所述制冰机还包括:加热器盖,在所述冰盘的下部配备于所述第一板状加热器与所述第二板状加热器之间,
在所述加热器盖的两端形成有压迫所述第一板状加热器和所述第二板状加热器的加热器压迫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压迫部包括:
至少一个压迫突起,向所述板状加热器侧突出而压迫所述板状加热器的另一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状加热器的电源连接部的下表面,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绝缘部件的一侧紧贴到所述冰盘,所述发热体的一端通过形成在所述电源连接部的插入孔而电连接到形成于所述电源连接部的上表面的电极焊盘。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加热器中,与所述冰盘的一端、所述冰盘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冰盘的中心部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部分的发热密度比其他部分的发热密度高。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加热器在所述冰盘的外周面以所述冰盘的中心为基准而向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
所述控制盒的印刷电路板以所述控制盒的中心为基准而向对应于所述板状加热器的一侧偏向而得到配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弹性部件包括用于插入保护器的插入部。
11.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冰盘,具有收容制冰水的划分的空间;
排出器,用于使所述冰盘内的冰移动;
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包括发热体、包裹所述发热体的绝缘部件以及电源连接部,所述电源连接部包括由印刷电路板、金属印刷电路板以及塑料中的任意一个构成的支撑板;以及
控制盒,与所述冰盘相向而得到配备,并在内部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排出器的电机、用于使所述电源连接部插入连接的连接器以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
其中,从所述板状加热器突出的所述电源连接部直接连接到所述控制盒内的连接器。
12.如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机包括:
导引线,用于使所述发热体与所述印刷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冰盘,并连接到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导引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盒在与所述冰盘相向的面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电源连接部的一端部插入的贯通孔,
所述制冰机还包括:封装部件,用于在所述控制盒与所述电源连接部之间密封所述贯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冰盘包括:
第一托盘,由金属或树脂形成;以及
第二托盘,由金属或树脂形成,
其中,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以层叠的方式结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加热器配备于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第二托盘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盘配备于所述第二托盘的内侧,
所述第二托盘由树脂形成,
所述板状加热器被安装到所述第二托盘。
17.如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加热器被供应直流电源。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装部件包括用于插入保护器的插入部。
CN201490001359.4U 2014-06-20 2014-10-16 制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4202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75847 2014-06-20
KR20140075847 2014-06-20
KR20140083984 2014-07-04
KR10-2014-0083983 2014-07-04
KR10-2014-0083984 2014-07-04
KR20140083983 2014-07-04
KR10-2014-0092344 2014-07-22
KR1020140092344A KR20160004880A (ko) 2014-07-04 2014-07-22 제빙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KR10-2014-0138809 2014-10-15
KR1020140138809A KR20150146357A (ko) 2014-06-20 2014-10-15 제빙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PCT/KR2014/009703 WO2015194706A1 (ko) 2014-06-20 2014-10-16 제빙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냉장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20209U true CN206420209U (zh) 2017-08-18

Family

ID=59579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9000135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420209U (zh) 2014-06-20 2014-10-16 制冰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4240B2 (zh)
CN (1) CN20642020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5161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制冰装置用驱动单元及制冰装置
EP3460361A1 (en) * 2017-09-20 2019-03-27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579391A (zh) * 2018-11-19 2019-04-05 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机和制冰机的控制方法
CN112771331A (zh) * 2018-10-02 2021-05-07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89629A1 (en) * 2014-06-20 2017-03-30 Dae Chang Co., Ltd. Ice maker,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ce maker heater
CN208959325U (zh) * 2015-03-13 2019-06-11 株式会社大昌 制冰机
KR102432022B1 (ko) * 2018-01-16 2022-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KR102511236B1 (ko) 2018-01-26 2023-03-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메이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US11435126B2 (en) * 2018-08-23 2022-09-0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Icemaker with thermoformed ice tray providing heating and phase change sensing
EP3862680A4 (en) * 2018-10-02 2022-08-17 LG Electronics Inc. FRIDGE
EP3653967B1 (en) * 2018-11-16 2022-06-29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WO2020263030A1 (ko) * 2019-06-26 2020-12-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US11692754B2 (en) * 2020-04-21 2023-07-04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ce maker heater assembl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65624B1 (ko) * 2003-09-25 2006-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자동제빙기용 이젝터의 회전 제어장치
JP4461857B2 (ja) 2003-12-03 2010-05-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製氷装置
KR100781261B1 (ko) 2005-06-03 2007-11-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구형 얼음을 제빙할 수 있는 냉장고용 제빙기
KR100814686B1 (ko) 2006-09-25 2008-03-18 주식회사 대창 제빙기
KR20070094587A (ko) 2007-08-22 2007-09-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405959B1 (ko) * 2008-01-17 2014-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20100116147A (ko) 2010-10-01 2010-10-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용 제빙기
KR101446790B1 (ko) 2012-11-27 2014-10-01 주식회사 대창 제빙기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5161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制冰装置用驱动单元及制冰装置
US10833565B2 (en) 2017-08-31 2020-11-10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Drive unit for ice making device and ice making device
CN109425161B (zh) * 2017-08-31 2021-04-0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制冰装置用驱动单元及制冰装置
EP3460361A1 (en) * 2017-09-20 2019-03-27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10907873B2 (en) 2017-09-20 2021-02-02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11619434B2 (en) 2017-09-20 2023-04-04 Lg Electronics Inc.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including the same
CN112771331A (zh) * 2018-10-02 2021-05-07 Lg电子株式会社 冰箱
CN109579391A (zh) * 2018-11-19 2019-04-05 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机和制冰机的控制方法
CN109579391B (zh) * 2018-11-19 2021-02-09 海信容声(广东)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机和制冰机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74240B2 (en) 2019-04-30
US20170321943A1 (en) 2017-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20209U (zh) 制冰机
US10267551B2 (en) Ice maker and refrigerator comprising same
US20210167442A1 (en) Battery unit comprising built-in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US20210167445A1 (en) Battery unit with temperature-regulating means built into the housing
KR101137656B1 (ko) 급수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정수기
KR20080003215A (ko) 과냉각 장치
CN206332140U (zh) 一种电池系统
CN106816671A (zh) 电池单元、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EP2420773B1 (en) Refrigerator
US10598420B2 (en) Plane heater and ice machine having same
CN107078244A (zh) 电池组
CN107223290A (zh) 用于供电单元的温度控制的温度控制装置
CN105051968A (zh) 电池和机动车
CN108140910A (zh) 用于储能装置的热通量组件
CN102868005B (zh) 一种具有温度调节结构的锂离子电池
CN203586654U (zh) 冰箱翻板除露结构
JP2010182571A (ja) 単電池及び温度検出プレート
KR102264448B1 (ko) 전기밥솥
US20220102783A1 (en) Heater for sealing process of secondary battery
US20190063818A1 (en)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CN209399639U (zh) 制冷设备
CN206480510U (zh) 石墨烯电容
KR200369464Y1 (ko) 휴대용 가열장치
JP2010032206A (ja) 室外機
Li External Heating Technology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