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10231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10231U
CN206410231U CN201621299396.5U CN201621299396U CN206410231U CN 206410231 U CN206410231 U CN 206410231U CN 201621299396 U CN201621299396 U CN 201621299396U CN 206410231 U CN206410231 U CN 206410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upply
flow
wat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9939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明
韩天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993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10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10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10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影响加湿后的气流的顺畅流动,且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因加湿后的气流的影响而产生生锈、老化以致发生故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并且,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热交换器、加湿部件以及对该加湿部件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加湿部件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形成的气流路径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以与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设置,并且,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设置在所述加湿部件的上游侧。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装置,尤其涉及具有加湿部件以及对该加湿部件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的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应对环境变化,人们常常希望空气处理装置具有更多的功能。
为此,以往有人提出了一种如图5和图6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其包括全热交换器100X和设置在该全热交换器外部的加湿模块200X,其中,加湿模块200X具有加湿部件HMX和对该加湿部件HMX供水的供水部件WX(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CN203464430U
不过,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中,由于供水部件WX相对于加湿部件HMX设置在加湿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即靠近出风口),因此存在以下问题:1)供水部件MX影响了气流的顺利送出,2)加湿后的空气直接吹过加湿部件,导致加湿部件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下,产生生锈、老化进而发生故障的问题,直接影响装置的使用寿命和用户的使用成本,并且,也无法确保使用时的漏电安全性等,3)由于在全热交换器的外部另外设置加湿模块,因此安装施工要求高,占用吊顶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影响加湿后的气流的顺畅流动,且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因加湿后的气流的影响而产生生锈、老化以致发生故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并且,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热交换器、加湿部件以及对该加湿部件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加湿部件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形成的气流路径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以与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设置,并且,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设置在所述加湿部件的上游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将供排水部件设置在加湿部件的上游侧,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影响加湿后的气流的顺畅流动,且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因加湿后的气流的影响而产生生锈、老化以致发生故障的问题。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热交换器和供排水部件以与气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设置,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影响热交换后的气流的顺畅流动,有助于减小噪音。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加湿部件和对该加湿部件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因此,与在全热交换器的外部设置加湿模块的情况相比,能使装置整体变得更为紧凑,便于维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供排水部件经由供水管与所述加湿部件连接,且包括进水管,在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阀、调节水压的调压装置以及用于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装置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根据需要对所供给的水的流量、压力和品质进行控制,有助于满足用户对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品质要求。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供排水部件包括进水管、水箱和供排水切换装置,所述水箱蓄存从所述进水管供给来的水,所述供排水切换装置经由连接管与所述水箱连接,且经由供水管与所述加湿部件连接,且所述供排水切换装置能在使水从所述水箱朝向所述加湿部件供给的第一状态与使水从所述加湿部件朝所述排水盘排出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根据需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供排水切换装置,使加湿部件的含水量保持在适当水平。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装置,该第一过滤装置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加湿部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提高从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洁净度。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的第二过滤装置,该第二过滤装置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的上游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进一步提高从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洁净度。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和/或下游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根据需要设置第二过滤装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从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洁净度。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供排水部件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避免在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在朝供排水部件扩散后流向出风口,有助于将所需温度的空气从出风口吹出。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隔板是能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活动风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利用隔板方便地对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流量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供从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以不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式从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隔板能在导通所述旁通路径的位置与关闭所述旁通路径的位置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对流经空气处理装置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气部件盒,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所述电气部件盒以与所述风扇组件并排设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加湿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在所述电气部件盒与所述风扇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热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将电气部件盒设置在加湿部件的下游侧,能确保供排水部件与电气部件相互隔离,从而确保使用安全性,并且,能利用隔热部件来避免加湿空气与电气部件接触,从而确保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供排水部件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形成的气流路径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空气处理装置,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对在气流路径中流动的空气产生影响,有助于满足用户对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品质要求。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将供排水部件设置在加湿部件的上游侧,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影响加湿后的气流的顺畅流动,且能避免供排水部件因加湿气流的影响而产生生锈、老化以致发生故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布局的仰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的仰视图,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盘和底板的状态。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盘和底板的状态。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变形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内的整体布局的仰视图。
图5是示意表示现有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表示现有技术的空气处理装置中的加湿模块的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0 壳体
101 进风口
102 出风口
FU 风扇组件
HE 热交换器
HM 加湿部件
WM 供排水部件
20 进水管
30 水箱
40 供排水切换装置
FD1 第一过滤装置
FD2 第二过滤装置
EB 电气部件盒
PB 隔板
PM 隔热部件
SP 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3,以实际安装时的状态为基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布局的仰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的仰视图,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盘和底板的状态,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拆下了排水盘和底板的状态。另外,为方便说明,此处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00和风扇组件FU,所述壳体100具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述风扇组件FU用于在所述壳体100内形成从所述进风口101流向所述出风口102的气流,并且,在所述壳体100内设置有热交换器HE、加湿部件HM以及对该加湿部件HM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WM,所述热交换器HE和所述加湿部件HM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FU形成的气流路径上。
此处,所述加湿部件HM例如包括透湿膜,所述供排水部件WM经由供水管SP与所述加湿部件HM连接,且包括进水管20,在所述进水管20上设置有进水阀、调节水压的调压装置以及用于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装置。
并且,所述供排水部件WM还包括水箱30和供排水切换装置40,所述水箱30用于蓄存从所述进水管20供给来的水,所述供排水切换装置40能在使水从所述水箱30朝向所述加湿部件HM供给的第一状态与使水从所述加湿部件HM朝排水盘排出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而言,所述水箱30与所述进水管20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排水切换装置40通过连接管与所述水箱30连接,且通过供给管SP与所述加湿部件HM连接,还通过排水管向排水盘排水。此处,作为供排水切换装置40,可采用三通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器HE和所述供排水部件WM以与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图中的X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设置(即所述热交换器HE和所述供排水部件WM的排列方向与X方向垂直),并且,所述热交换器HE和所述供排水部件WM设置在所述加湿部件HM的上游侧。
此处,在所述壳体100内还设置有隔板PB,该隔板PB将所述热交换器HE与所述供排水部件WM隔开,且所述供排水部件WM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FU形成的气流路径外。
并且,在所述壳体100内还设置有对从所述进风口101流向所述出风口102的气流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装置FD1,该第一过滤装置FD1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HE与所述加湿部件HM之间。
并且,在所述壳体100内还设置有电气部件盒EB(在该电气部件盒EB中设置有对空气处理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各种电气部件),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所述电气部件盒EB以与所述风扇组件FU并排设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加湿部件HM的下游侧,且在所述电气部件盒EB与所述风扇组件FU之间设置有隔热部件PM。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将供排水部件WM设置在加湿部件HM的上游侧,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WM影响加湿后的气流的顺畅流动,且能避免供排水部件WM因加湿后的气流的影响而产生生锈、老化以致发生故障的问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热交换器HE和供排水部件WM以与气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设置,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WM影响热交换后的气流的顺畅流动,有助于减小噪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壳体100的内部设置加湿部件HM和对该加湿部件HM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WM,因此,与在全热交换器的外部设置加湿模块的情况相比,能使装置整体变得更为紧凑,便于维修。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供排水部件WM包括的进水管20上设置有进水阀、调节水压的调压装置以及用于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装置,因此,能根据需要对所供给的水的流量、压力和品质进行控制,有助于满足用户对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品质要求。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供排水部件WM还包括水箱30和供排水切换装置40,该供排水切换装置40能在使水从水箱30朝向加湿部件HM供给的第一状态与使水从加湿部件HM朝排水盘排出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因此,能根据需要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供排水切换装置40,使加湿部件HM的含水量保持在适当水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壳体100内还设置有对从进风口101流向出风口102的气流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装置FD1,因此,能提高从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洁净度。并且,第一过滤装置FD1设置在加湿部件HM之前,因此,能防止空气中的杂质堵塞加湿部件HM,从而能延长加湿部件HM的使用寿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壳体100内还设置有隔板PB,该隔板PB将热交换器HE与供排水部件WM隔开,因此,能避免在热交换器HE中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在朝供排水部件WM扩散后流向出风口102,有助于将所需温度的空气从出风口102吹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电气部件盒EB以与风扇组件FU并排设置的方式设置在加湿部件HM的下游侧,并且,在电气部件盒EB与风扇组件FU之间设置有隔热部件PM,因此,能确保供排水部件WM与电气部件盒EB中的电气部件相互隔离,并能利用隔热部件PM来避免加湿空气与电气部件盒EB中的电气部件接触,从而确保使用安全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供排水部件WM设置在由风扇组件FU形成的气流路径外,因此,能避免供排水部件WM对在气流路径中流动的空气产生影响,有助于满足用户对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品质要求。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0内还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FD1,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不设置该第一过滤装置FD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还可在壳体100内设置有对从进风口101流向出风口102的气流进行过滤的第二过滤装置FD2,该第二过滤装置FD2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第一过滤装置FD1的上游侧。此时,第二过滤装置FD2在气流的流通方向上可设置于热交换器HE的上游侧和/或下游侧。这样一来,能进一步提高从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空气的洁净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排水部件WM包括进水阀、调压装置和过滤装置,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要,也可不设置进水阀、调压装置以及过滤装置,或者仅设置其中的某些个。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排水部件WM包括水箱30和供排水切换装置40,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要,也可不设置水箱30和供排水切换装置40,或者仅设置其中的一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0内设置有隔板PB,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不设置隔板PB。
并且,在设置隔板的情况下,也可由能对从进风口101流向出风口102的气流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活动风门(例如将该活动风门设置成能以垂直于图4纸面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构成所述隔板。这样一来,就能利用隔板方便地对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流量进行控制。
并且,在设置隔板的情况下,还可采用以下结构:在壳体内设置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供从进风口流入壳体内的空气以不流经热交换器的方式从出风口流出,隔板能在导通所述旁通路径的位置与关闭所述旁通路径的位置之间切换。这样一来,能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对流经空气处理装置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排水部件WM设置在由风扇组件FU形成的气流路径外,但并不局限于此,供排水部件WM也可设置在由风扇组件FU形成的气流路径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可在排水盘中设置第一凹部和比该第一凹部朝Z方向的一侧(空气处理装置的实际安装状态下的下侧)凹陷的第二凹部,并将用于检测水位的浮子开关设置在该第二凹部中,藉此,在根据浮子开关检测出排水盘中的水位达到一定值时,通过启动排水泵将排水盘中的水排出,能更可靠地确保安全性。

Claims (11)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并且,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热交换器、加湿部件以及对该加湿部件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部件,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加湿部件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形成的气流路径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以与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式并排设置,并且,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供排水部件设置在所述加湿部件的上游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排水部件经由供水管与所述加湿部件连接,且包括进水管,在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阀、调节水压的调压装置以及用于过滤水中杂质的过滤装置中的至少一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排水部件包括进水管、水箱和供排水切换装置,所述水箱蓄存从所述进水管供给来的水,所述供排水切换装置经由连接管与所述水箱连接,且经由供水管与所述加湿部件连接,且所述供排水切换装置能在使水从所述水箱朝向所述加湿部件供给的第一状态与使水从所述加湿部件朝排水盘排出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的第一过滤装置,该第一过滤装置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加湿部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进行过滤的第二过滤装置,该第二过滤装置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的上游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和/或下游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供排水部件隔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是能对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活动风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供从所述进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以不流经所述热交换器的方式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所述隔板能在导通所述旁通路径的位置与关闭所述旁通路径的位置之间切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气部件盒,在所述气流的流通方向上,所述电气部件盒以与所述风扇组件并排设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加湿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在所述电气部件盒与所述风扇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热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排水部件设置在由所述风扇组件形成的气流路径外。
CN201621299396.5U 2016-11-30 2016-11-30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06410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99396.5U CN206410231U (zh) 2016-11-30 2016-11-30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99396.5U CN206410231U (zh) 2016-11-30 2016-11-30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10231U true CN206410231U (zh) 2017-08-15

Family

ID=59549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99396.5U Active CN206410231U (zh) 2016-11-30 2016-11-30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102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55751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939859B2 (ja) 貯湯式温水器の排水装置
JP3818068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206410231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06117482U (zh) 一种客运机车用复合冷却系统
WO2008026325A1 (fr) Séparateur d'humidité
CN102749202A (zh) 发动机磨合台架水循环系统
KR101543129B1 (ko) 통합형 매니폴드 블록을 갖는 연료전지용 수소공급 및 배출 시스템
CN104368072A (zh) 具有循环对流结构的小面积水箱
CN206410230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09119236U (zh) 一种燃料电池
WO2020042554A1 (zh) 一种燃料电池
CN114034030A (zh) 一种应用于燃气锅炉定排余热回收的系统、方法
CN207849635U (zh) 一种湿膜加湿器
CN206924890U (zh) 立式多级湿式电除尘/雾器
WO2020070987A1 (ja) 湿分分離器、及び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
CN204829865U (zh) 一种蒸汽冷却器系统非能动保护装置
KR102452699B1 (ko) 응축수 유입을 방지하는 공기 차단기
CN216346217U (zh) 一种应用于燃气锅炉定排余热回收的系统
CN103673674B (zh) 三级冷凝一体式蒸发冷凝器
CN206410229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1400142U (zh) 一种双层同腔式静音冷风机
JP2002130609A (ja) 湿分分離加熱器
CN101793044B (zh) 静压断流隔断转换器
CN219108030U (zh) 一种户外柜及其风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