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94795U - 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94795U
CN206394795U CN201621300095.XU CN201621300095U CN206394795U CN 206394795 U CN206394795 U CN 206394795U CN 201621300095 U CN201621300095 U CN 201621300095U CN 206394795 U CN206394795 U CN 2063947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icycle
evil spirit
connecting portion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0009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玺
康献章
陈義德
徐维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a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ia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a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iant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947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947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一盖体、一油路、一油压缸、一活塞、一带动件、一油管以及一碟煞单元。盖体包含一连接部及一延伸部,其可拆地连接车身管体。延伸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油路及油压缸皆设置于延伸部的容置空间内。活塞设置于油压缸内以控制油路的压力。带动件连接带动活塞以供煞车操作。油管衔接油路。碟煞单元连接油管,且受控于油管的压力。借此,透过简易机械结构推动油压缸,可达到轻量化且维修方便的效果。油压碟煞装置是整合地设置于把手管或车首竖管前端,配合盖体流线外型可降低风阻。

Description

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hydraulic disc brake device),更特别言之,是关于一种可降低风阻、便于维修且走线顺畅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自行车产品已形成全世界推广的环保产品,无论其运动兼具节能的特色或都市代步的功能,都令自行车市场不断拓展。在此种风气下,市场上出现具备较佳煞车效果的自行车油压碟煞,油压碟煞相较于传统机械碟煞,更具有煞车力稳定、力量传输效率高等优点。因此,自行车油压碟煞已经逐渐变成高级自行车的代表性配件之一。
目前自行车油压碟煞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全油压碟煞,另一种为半油压式碟煞。前述全油压式自行车油压碟煞大部份都使用在平把自行车上,若是厂商意图在弯把公路车上加装自行车油压碟煞,将遭遇现有全油压式变速把手价格昂贵且选择不多的困境;因此,大部份变速把手都是使用机械式碟煞夹器。若是要采用自行车油压碟煞时,必须将内含活塞的油压机构单独装置在竖管下方,这样的做法会产生更大的风阻。
另外的半油压式在自行车上装配时,除了须安装于自行车上与轮子对应的碟盘与油压夹器之外,尚须装设一组由把手带动煞车线转换油压的油压机构。其中,煞车线会连接到油压机构中的油压活塞,再经由油管将压力传递至油压夹器进行煞车。此种已知自行车油压碟煞的油压机构大多是凸出装置车身上,然而此种做法会有风阻大、重量重且影响整体外观的问题。另外,半油压式碟煞虽可安装于车手竖杆内,但此种做法的安装程序复杂,且更换困难。
缘此,自行车相关业者仍积极发展兼具降低风阻、方便维修及走线顺畅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据上,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透过结构简化以及机械式带动油压缸,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再者,带动件可顺应车身管体的方向与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连接,且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整合地设置于车身管体(车首竖管)或把手管前端,并配合流线外型可大幅降低风阻。此外,更基于将形成油压煞车效果的零组件对称分散容置于盖体左右两侧延伸部,不仅可缩减盖体体积,并可减轻重量且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是设置于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一盖体、一油路、一油压缸、一活塞、一带动件、一油管以及一碟煞单元。盖体包含一连接部及一延伸部,连接部可拆地连接车身管体,延伸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油路是设置于延伸部的容置空间内。油压缸是设置于延伸部的容置空间内。活塞设置于油压缸内,其是用以控制油路的压力。带动件连接带动活塞以供煞车操作。油管衔接油路。碟煞单元连接油管,并受控于油管的压力。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车身管体为车首竖管,而带动件为煞车线。盖体的连接部包含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前表面可为一弧面,后表面可为一平面。盖体的延伸部亦包含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前表面可为一弧面,后表面可为一平面。连接部的前表面与车身管体的距离可相同或相异于延伸部的前表面与车身管体的距离。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车身管体亦包含一前表面,盖体组设于前表面上。盖体的连接部的前表面及盖体的延伸部的前表面朝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连接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油路延伸至连接部的容置空间并向外露出,而油管衔接油路且向自行车行进方向的反方向平行延伸。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还包含一储油槽,其是设置于延伸部的容置空间内,储油槽连通油压缸。储油槽、油压缸及油路分别由上而下设置于延伸部的容置空间内。
于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是设置于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一盖体、二油路、二油压缸、二活塞、二带动件、二油管以及二碟煞单元。盖体包含一连接部及二延伸部,连接部可拆地连接车身管体,各延伸部位于连接部左右两侧,且各延伸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各油路是设置于各延伸部的各容置空间内。各油压缸设置于各延伸部的各容置空间内。各活塞设置于各油压缸内,各活塞是用以控制各油路的压力。各带动件连接带动各活塞以供煞车操作。各油管衔接各油路。各碟煞单元连接各油管,且各碟煞单元受控于各油管的压力。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车身管体为车首竖管,而带动件为煞车线。各延伸部分别连接于连接部的左右两侧,或各延伸部与连接部一体成形且延伸于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盖体的连接部及各延伸部各包含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各前表面可为一弧面,各后表面可为一平面。连接部的前表面与车身管体的距离可相同或相异于各延伸部的前表面与车身管体的距离。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车身管体包含一前表面,盖体组设于前表面上,且盖体的连接部的前表面及盖体的各延伸部的各前表面朝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连接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各油路延伸至连接部的容置空间并向外露出,而各油管衔接各油路且向自行车行进方向的反方向平行延伸。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还包含二储油槽,其是设置于各延伸部的容置空间内,各储油槽连通各油压缸。各储油槽、各油压缸及各油路分别由上而下设置于各延伸部的容置空间内。
于再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是设置于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包含二把手管、一盖体、二油路、二油压缸、二活塞、二带动件、二油管以及二碟煞单元。二把手管分别组设于车身管体左右两侧。盖体包含一连接部及二延伸部,连接部可拆地连接车身管体,各延伸部位于连接部左右两侧相对把手管位置,且各延伸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各油路是设置于各延伸部的各容置空间内。各油压缸设置于各延伸部的各容置空间内。各活塞设置于各油压缸内,各活塞是用以控制各油路的压力。各带动件连接带动各活塞以供煞车操作。各油管衔接各油路。各碟煞单元连接各油管,且各碟煞单元受控于各油管的压力。
上述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连接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车首竖管下方内凹一容槽,各油路延伸至连接部的容置空间并向外露出,而各油管衔接各油路且容置于容槽内,并向自行车行进方向的反方向平行延伸。此外,车身管体为车首竖管。上述盖体的连接部可断开而形成二对称部分,各对称部分各自连接其中一延伸部而形成二接合部,各接合部对应各把手管前方位置。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透过平行且相反位移的带动件控制油压单元,并利用简易机械带动油压缸,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此外,将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的零组件分散置于车身管体前端两侧,借此降低盖体所占空间,既可缩小体积亦可减轻重量,进而降低制造成本。再者,盖体的弧形前表面亦可大幅降低风阻,并具流线形外观,兼具美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示意图;
图2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与车身管体组装示意图;
图3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活塞与油管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剖视图;
图5是绘示图4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单侧部分放大图;
图6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的碟煞单元组装示意图;
图7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的油管组装示意图;
图8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的盖体另一形态示意图;
图9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中盖体与车身管体组装的一实施例示意图;以及
图10是绘示图9的盖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图1是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示意图;图2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与车身管体310组装示意图;图3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中活塞113a、113b与油管115a、115b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剖视图;图5是绘示图4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单侧部分放大图;图6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的碟煞单元116a、116b组装示意图;图7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的油管115a、115b组装示意图。
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是用以组设于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310上。于可能实施例中,车身管体310例如为一车首竖管,而二把手管210分别组设于车身管体310左右两侧,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的部分对应二把手管210位置,此将于后详述之。于一实施例中,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至少包含一盖体110、一油路111a、一油压缸112a、一活塞113a、一带动件114a、一油管115a、一碟煞单元116a以及一储油槽117a。于一较佳实施例中,为同时控制自行车前后轮的煞车,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包含二油路111a、111b,二油压缸112a、112b,二活塞113a、113b,二带动件114a、114b,二油管115a、115b、二碟煞单元116a、116b以及二储油槽117a、117b。下述实施例中,将以能同时控制前后轮煞车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为例示。
盖体110是用以容纳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的零组件以便形成保护,兼且隐藏此等零组件,并可提供降低风阻的效果,此将于后详述之。盖体110包含一连接部110a及二延伸部110b,连接部110a是可拆地连接车身管体310。换言之,连接部110a是将盖体110固定于车身管体310。于图1、图2或其他附图中,可看到连接部110a透过螺锁方式将盖体110固定于车身管体310,其固定方式亦可有其他可能的多种形式,不再另述。同时,由于盖体110的各延伸部110b是以连接部110a为中心对称配置,而各延伸部110b则相对各把手管210位置。为方便说明起见,于下述的实施例中,将穿插以单侧的延伸部110b的结构说明各零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盖体110的连接部110a及二延伸部110b可具有多种组设方式。举例而言,可以延伸部110b分别连接于连接部110a的左右两侧;亦可将各延伸部110b与连接部110a一体成形且延伸于连接部110a的左右两侧。
为容纳可形成油压煞车效果的各零组件,盖体110的各延伸部110b内形成容置空间a2。另外,连接部110a内亦形成另一容置空间a1。以下继续说明形成油压煞车效果的各零组件间的组设关系。
将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组装于自行车上时,是将二把手管210与车身管体310组设,再将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组设于把手管210或车身管体310。请一并参照图3至图5。各储油槽117a、117b,各油压缸112a、112b及各油路111a、111b分别由上而下设置于各延伸部110b的容置空间a2内。以此配置方式达到体积紧凑的效果,并且于组装上较为简易,利于拆卸替换新品或维修。
二活塞113a、113b各别设置于各油压缸112a、112b内,各活塞113a、113b是用以控制各油路111a、111b的压力。二带动件114a、114b(可为煞车线)各别连接带动各活塞113a、113b以供煞车操作。二油管115a、115b各别衔接各油路111a、111b。二碟煞单元116a、116b并各别连接各油管115a、115b,且各碟煞单元116a、116b受控于各油管115a、115b的压力。各储油槽117a、117b并连通各油压缸112a、112b。
以下以图5的单侧说明煞车作动机制,于另一侧则可比照参考。于煞车时,带动件114b位移并连动活塞113b而压缩回复弹簧118b(相反操作见图3的活塞113a及回复弹簧118a)。此时,油路111b与储油槽117b内的油质液体受压力而透过油管115b令碟煞单元116b阻止车轮转动;反之,在正常状况下,回复弹簧118b抵顶活塞113b而释放油路111b内油质液体的压力,令车轮能正常转动。为能同时控制前后轮的煞车动作,分置二活塞113a、113b及二带动件114a、114b分别受使用者的左、右手控制而位移。此外,带动件114a、114b的位移方向相反且平行于把手管210,有利于维修与走线。碟煞单元116a、116b可分设于前轮与后轮,或者亦可相反设置,即碟煞单元116a、116b可分别设于后轮与前轮以控制车轮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不仅透过盖体110将走线及各零组件隐藏而达到美观及保护效果。更是透过盖体110的几何结构而能降低骑乘时的风阻。以下续说明之。
盖体110的连接部110a包含一前表面S1及一后表面S4;各延伸部110b亦各包含一前表面S2及一后表面S5。连接部110a及各延伸部110b的各前表面S1、S2可为一弧面,各后表面S4、S5则为一平面。并且,于组装时,车身管体310包含一前表面S3,将盖体110组设于前表面S3上,且盖体110的连接部110a的前表面S1及盖体110的各延伸部110b的各前表面S2朝向自行车的行进方向。借此,不只结构简单易于阻装,且弧形的前表面S1、S2可有效降低风阻。
于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其是绘示图1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的盖体110另一形态示意图。于图8中,连接部110a的前表面S1与把手管210的距离相同于各延伸部110b的前表面S2与把手管210的距离。换言之,连接部110a的前表面S1的弧度相同于各延伸部110b的前表面S2的弧度,借此,可形成不同的风阻系数,适应各种不同状况。另于前述图1至图7的实施例中,则连接部110a的前表面S1与把手管210的距离相异于各延伸部110b的前表面S2与把手管210的距离。换言之,连接部110a的前表面S1的弧度相异于各延伸部110b的前表面S2的弧度。借此,调整连接部110a的前表面S1与各延伸部110b的前表面S2切齐,有利于减缩盖体110的体积,有利于组装容易并降低制造成本,且可因应不同状况调变风阻。
为能隐藏收纳线材,车身管体310下方内凹一容槽119,各油路111a、111b延伸至连接部110a并向外露出,而各油管115a、115b衔接各油路111a、111b且容置于容槽119内,且向自行车行进方向的反方向平行延伸。借此,调整油管115a、115b的方向,可使走线顺畅,且有利于零组件的替换维修。
据上,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中,由于盖体110的连接部110a中无配置任何零组件,因此可有效地利用空间形成整体结构,可进一步减轻重量并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透过结构简化及盖体110特殊外型,可达大幅降低风阻的效果。
另外,由于形成油压煞车效果的所有零组件皆被隐藏容置于盖体110两侧的延伸部110b内,而油质液体能在盖体110内封闭的空间中作动,故于制造过程中,盖体110上将可能产生许多孔洞411、412以便用于补油或排气等动作。例如孔洞411可用以填入油质液体;孔洞412可用于将油质液体中的不必要气体排出,避免此不必要气体进入而影响煞车性能。于盖体110制造完成,则必须将所有开放性的孔洞411、412封闭以避免油质液体泄漏。因此,于一实施例中,利用止油件来封闭孔洞411、412。止油件可利用螺丝或其余可用于密封的元件来实现。
请一并参照图9及图10。图9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100中盖体110与车身管体310组装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0是绘示图9的盖体110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中的盖体110可具有多种结构。于图9中,盖体110是以对称形式分隔为第一接合部120a及第二接合部120b。第一接合部120a及第二接合部120b各自透过螺锁方式与车身管体310(车首竖管)组设,借此将盖体110固定于车身管体310,而第一接合部120a及第二接合部120b分别对应各把手管210前方位置。由另一观点,图9中的盖体110,可视为将前述图1中的盖体110的连接部110a断开成二对称部分,再将此断开的二对称部分分别与二延伸部110b各自组设而成为二件式的第一接合部120a及第二接合部120b。
由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具有优点如下:其一,透过平行且相反位移的带动件控制油压单元,并利用简易机械结构直接推动油压缸,其结构简单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其二,带动件可顺着车身管体与油压碟煞装置连接,而油压碟煞装置整合在车把手前端,且油压碟煞装置与车身管体沿迎风方向彼此平行重叠,不但没有增加迎风面的面积,同时配合流线外型可大幅地降低自行车行进时的风阻。其三,油压煞车相关元件的设置位置,不但有效地利用了盖体近端的空间较大的优势,而且还能缩减盖体沿行进方向的长度,既可缩小体积亦可减轻重量,进而降低制造成本。其四,带动件的位移方向平行于车身管体,同时将油压缸设于车身管体的前端,能方便维修与走线。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是组设于一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包含:
一盖体,其包含一连接部及一延伸部,该连接部可拆地连接该车身管体,该延伸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
一油路,其是设置于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
一油压缸,其是设置于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
一活塞,其设置于该油压缸内,该活塞用以控制该油路的压力;
一带动件,连接带动该活塞以供煞车操作;
一油管,衔接该油路;以及
一碟煞单元,连接该油管,且该碟煞单元受控于该油管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身管体为车首竖管,该带动件为煞车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的该连接部包含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该前表面为一弧面,该后表面为一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的该延伸部包含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该前表面为一弧面,该后表面为一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的该前表面与该车身管体的距离相同或相异于该延伸部的该前表面与该车身管体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身管体包含一前表面,该盖体组设于该前表面上,且该盖体的该连接部的该前表面及该盖体的该延伸部的该前表面朝向该自行车的行进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油路延伸至该连接部并向外露出,而该油管衔接该油路且向该自行车行进方向的反方向平行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储油槽,其是设置于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该储油槽连通该油压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储油槽、该油压缸及该油路分别由上而下设置于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
10.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是组设于一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包含:
一盖体,其包含一连接部及二延伸部,该连接部可拆地连接该车身管体,各该延伸部位于该连接部左右两侧,且各该延伸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
二油路,各该油路是设置于各该延伸部的各该容置空间内;
二油压缸,各该油压缸设置于各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
二活塞,各该活塞设置于各该油压缸内,各该活塞用以控制各该油路的压力;
二带动件,各该带动件连接带动各该活塞以供煞车操作;
二油管,各该油管衔接各该油路;以及
二碟煞单元,各该碟煞单元连接各该油管,且各该碟煞单元受控于各该油管的压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身管体为一车首竖管,各该带动件为煞车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延伸部分别连接于该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延伸部与该连接部一体成形且延伸于该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的该连接部及各该延伸部各包含一前表面及一后表面,各该前表面为一弧面,各该后表面为一平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的该前表面与该车身管体的距离相同或相异于各该延伸部的该前表面与该车身管体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第15项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身管体包含一前表面,该盖体组设于该前表面上,且该盖体的该连接部的该前表面及该盖体的各该延伸部的各该前表面朝向该自行车的行进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各该油路延伸至该连接部的该容置空间并向外露出,而各该油管衔接各该油路且向该自行车行进方向的反方向平行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二储油槽,其是设置于各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各该储油槽连通各该油压缸。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储油槽、各该油压缸及各该油路分别由上而下设置于各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
20.一种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是组设于一自行车的一车身管体上,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包含:
二把手管,各该把手管分别组设于该车身管体左右二侧;
一盖体,其包含一连接部及二延伸部,该连接部可拆地连接该车身管体,各该延伸部位于该连接部左右两侧并相对各该把手管位置,且各该延伸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
二油路,各该油路是设置于各该延伸部的各该容置空间内;
二油压缸,各该油压缸设置于各该延伸部的该容置空间内;
二活塞,各该活塞设置于各该油压缸内,各该活塞用以控制各该油路的压力;
二带动件,各该带动件连接带动各该活塞以供煞车操作;
二油管,各该油管衔接各该油路;以及
二碟煞单元,各该碟煞单元连接各该油管,且各该碟煞单元受控于各该油管的压力。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车身管体为一车首竖管。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内形成一容置空间,该车首竖管下方内凹一容槽,各该油路延伸至该连接部的该容置空间并向外露出,而各该油管衔接各该油路且容置于该容槽内,并向该自行车行进方向的反方向平行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盖体的该连接部断开而形成二对称部分,该二对称部分各自连接其中一该延伸部而形成二件式的二接合部,各该接合部对应各该把手管前方位置。
CN201621300095.XU 2016-11-03 2016-11-30 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Active CN2063947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6779 2016-11-03
TW105216779U TWM540801U (zh) 2016-11-03 2016-11-03 自行車油壓碟煞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94795U true CN206394795U (zh) 2017-08-11

Family

ID=59370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00095.XU Active CN206394795U (zh) 2016-11-03 2016-11-30 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94795U (zh)
TW (1) TWM5408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904A (zh) * 2022-06-24 2022-09-16 珠海蓝图控制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行车液压刹车控制装置及自行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6570B (zh) * 2018-01-26 2019-11-1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車首結構及自行車
TWI728739B (zh) * 2020-03-11 2021-05-2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系統、自行車把手組件及自行車把手組件的轉接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904A (zh) * 2022-06-24 2022-09-16 珠海蓝图控制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行车液压刹车控制装置及自行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0801U (zh) 2017-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94795U (zh) 自行车油压碟煞装置
US4230332A (en) Bicycle frame
CN204623736U (zh) 自行车碟刹的隐藏式油压机构
US7740100B2 (en) Cover structure for buggy vehicle
CA2644695A1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for vehicles having a single front wheel
CN205499241U (zh) 可拆式齿盘组
CN101423098B (zh) 自动两轮车的连动刹车装置
CN205186403U (zh) 两轮车及其车架、集成底架、底架主体
CN105346668A (zh) 无链自行车及其后轴组件
CN107010157B (zh) 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
CN205186463U (zh) 圆锥齿轮-传动杆传动方式的两轮车及其后轴组件
CN101723012B (zh) 配备应急轮的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
CN210029915U (zh) 一种货车仪表板运输用叉车
CN104787186B (zh) 一种电动休闲滑板车
CN207089524U (zh) 一种电动助力车的内置车尾灯结构
CN205150088U (zh) 电动滑板车
CN100394021C (zh) 机动两轮车的燃油泵安装结构
CN209395968U (zh) 一种设有车轮防护的便携式电动车
CN207523876U (zh) 一种电助力自行车
CN219651340U (zh) 一种自行车车架下管及自行车车架
CN216158970U (zh) 一种可更换彩色内衬环的摩托三轮车尾灯
CN101468665B (zh) 摩托车主脚架结构
CN220009332U (zh) 一种无辐式空心轮毂车轮及电动自行车
CN203844596U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组
CN209887559U (zh) 一种轮式挖掘机多功能工具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