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69497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69497U
CN206369497U CN201621305592.9U CN201621305592U CN206369497U CN 206369497 U CN206369497 U CN 206369497U CN 201621305592 U CN201621305592 U CN 201621305592U CN 206369497 U CN206369497 U CN 206369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header
feed liqu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0559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禧忠
李雄林
鲁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0559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69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69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69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进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多个扁管和多个制冷剂分配件。进口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进液隔板以在进口集流管内分隔出沿进口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且彼此独立的多个进液腔室,每个扁管的一端与进口集流管相连且另一端与出口集流管相连,多个制冷剂分配件用于分别使多个进液腔室内的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对应的扁管内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制冷剂分配更为均匀,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换热量和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热交换技术的发展,换热器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换热器的尺寸也越做越大,随着换热器的尺寸的加大,扁管数量增加,各扁管中冷媒的相互影响增加,其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愈加明显,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影响更加显著。具体而言,由于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在换热器各扁管间经常发生干蒸与供液过多的现象,从而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此,在换热器的进口集流管内通常插入制冷剂分配管,例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2974018U公开了一种双进口管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然而,对于尺寸较大的换热器,该换热器仍然存在扁管内制冷剂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存在改进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内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换热性能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进口集流管和出口集流管,所述进口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进液隔板以在所述进口集流管内分隔出沿所述进口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且彼此独立的多个进液腔室;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的一端与所述进口集流管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出口集流管相连;用于分别使多个所述进液腔室内的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对应的所述扁管内的多个制冷剂分配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进口集流管内设置至少一个进液隔板以将进口集流管内分隔出彼此独立的多个进液腔室,从而可以减小制冷剂分配区域的尺寸,减少各分配区域对应的扁管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小各扁管分流的制冷剂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通过在设置制冷剂分配件使得每个进液腔室内的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对应的扁管内,达到使每个进液腔室更均匀分配制冷剂,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换热量和换热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制冷剂分配件上设有沿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内置分配管,所述内置分配管设在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内,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孔设在所述内置分配管的周壁上以将所述内置分配管的内腔和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口集流管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置分配管的支撑隔板,所述内置分配管穿过所述支撑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外置分配器,所述外置分配器包括:分配连接板,所述分配连接板设在所述进口集流管的外壁面上;分配集流管,所述分配集流管设在所述分配连接板上,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孔设在所述分配连接板上以将所述分配集流管与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配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表面为分别与所述进口集流管的外壁面和所述分配集流管的外壁面相适配的弧形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置分配器还包括:端盖,所述分配集流管的一端封闭且所述端盖设在所述分配集流管的另一端;接管,所述接管设在所述端盖上且与所述分配集流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口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出液隔板以在所述出口集流管内分隔出沿所述出口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且彼此独立的多个出液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扁管绕平行于所述进口集流管和所述出口集流管的轴向的折弯轴线折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扁管沿其长度方向分为与所述进口集流管相连的第一平直段、与所述出口集流管相连的第二平直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之间的扭转段,每个所述扁管绕所述折弯轴线在所述扭转段处折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折叠图;
图4是图3的主视图;
图5是图3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外置分配器的分解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配连接板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配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折叠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折叠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100,
进口集流管1,进液隔板11,支撑隔板12,进液腔室13,
出口集流管2,出液隔板21,制冷剂出口22,
扁管3,第一平直段31,第二平直段32,扭转段33,
内置分配管4,制冷剂分配孔a,
外置分配器5,分配连接板51,表面511,分配集流管52,端盖53,接管54,
翅片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如图1-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进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2、多个扁管3和多个制冷剂分配件。
具体而言,进口集流管1内设有至少一个进液隔板11以在进口集流管1内分隔出沿进口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且彼此独立的多个进液腔室13。例如,在进口集流管1内设置一个进液隔板11时,进口集流管1内分隔出两个上述进液腔室13。又例如,在进口集流管1内设置两个进液隔板11时,进口集流管1内分隔出三个上述进液腔室13。
其中,多个扁管3设置在进口集流管1和出口集流管2之间,每个扁管3的一端与进口集流管1相连且另一端与出口集流管2相连,相邻扁管3之间设有翅片6,翅片6可以呈波形弯折,由此可以增加换热器100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由此,通过将进口集流管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彼此独立的进液腔室13,可以将尺寸较大的换热器100分成多个独立的区域,以减小分配区域的尺寸,减少各区域对应的扁管3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各扁管3分流的制冷剂之间的相互影响。
多个制冷剂分配件用于分别使多个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每个进液腔室13对应的设置一个上述制冷剂分配件,通过设置的制冷剂分配件可以使该进液腔室13内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对应的扁管3内,并结合上述设置的进液隔板11,可以达到减小制冷剂分配的调试难度,达到更均匀地分配制冷剂的效果,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换热量和换热性能。并且,将制冷剂分配件设置成多个,可以减小制冷剂分配件的长度,从而可以提高制冷剂分配件的强度和结构的可靠性。
下面简述上述换热器100的工作过程。
制冷剂分别进入进口集流管1内的多个进液腔室13内,进入换热器100的制冷剂通过设置的多个进液腔室13进行分流,使得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换热器100的各个分配区域内。进入每个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通过设置的制冷剂分配件的分配作用,可以将每个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每个进液腔室13对应的扁管3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对制冷剂进行更为均匀地分流,降低了制冷剂分配的调试难度,使得进入换热器100的制冷剂更为均匀地流入至每个扁管3内,并可以减少各扁管3之间的相互影响。制冷剂流经各个扁管3后最后汇入出口集流管2内,并经出口集流管2流出换热器100。在制冷剂流经换热器100的过程中,制冷剂与外部进行换热,从而达到热交换目的。
例如,在换热器100作为蒸发器使用时,通过设置上述的进液隔板11和制冷剂分配件,可以使进入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各个扁管3内,避免出现由于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而发生干蒸与供液过多的问题,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在进口集流管1内设置至少一个进液隔板11以将进口集流管1内分隔出彼此独立的多个进液腔室13,从而可以减小制冷剂分配区域的尺寸,减少各分配区域对应的扁管3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小各扁管3分流的制冷剂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通过在设置制冷剂分配件使得每个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达到使每个进液腔室13更均匀分配制冷剂,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换热量和换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9和图13,每个制冷剂分配件上设有沿对应的进液腔室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由此,进入每个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制冷剂分配件上设置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进行分流且均匀分流至对应的扁管3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图7、图11-图14,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内置分配管4。例如,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仅一个为内置分配管4,或者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内置分配管4,或者多个制冷剂分配件均为内置分配管4。内置分配管4设在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设在内置分配管4的周壁上以将内置分配管4的内腔和对应的进液腔室13连通。由此,制冷剂分别进入每个进液腔室13对应的内置分配管4内,进入内置分配管4内的制冷剂经对应的内置分配管4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均匀地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并均匀地流入对应的扁管3内。由此,通过设置的内置分配管4可以内置在进口集流管1的进液腔室13内,可以对进入进液腔室13内制冷剂进行分流,同时可以减少内置分配管4额外占用的空间,使得换热器100的结构紧凑,减少换热器100的占用空间。并且,该内置分配管4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7,进口集流管1内设有用于支撑内置分配管4的支撑隔板12,内置分配管4穿过支撑隔板12。由此,通过设置的支撑隔板12,可以用来支撑内置分配管4,避免内置分配管4悬空,进而提高内置分配管4的结构可靠性。其中,支撑隔板12设在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并邻近该进液腔室13内的进液隔板11设置,支撑隔板12上也可以设置通孔供制冷剂流通,内置分配管4可以与支撑隔板12焊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14,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内置分配管4,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外置分配器5。例如,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有一个为内置分配管4,有一个为外置分配器5;或者,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内置分配管4,有一个为外置分配器5;又或者,多个制冷剂分配件中,有一个为内置分配管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外置分配器5。由此,多个进液腔室13中对应的制冷剂分配件为内置分配管4的,可以通过内置分配管4进行分流,内置分配管4的结构和分配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得到;多个进液腔室13中对应的制冷剂分配件为外置分配器5的,可以通过外置分配器5进行分流。其中,外置分配器5包括分配连接板51和分配集流管52,分配连接板51设在进口集流管1的外壁面上,分配集流管52设在分配连接板51上,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设在分配连接板51上以将分配集流管52与对应的进液腔室13连通。由此,在制冷剂流入设置外置分配器5的进液腔室13内时,制冷剂流入分配集流管52内并通过分配连接板51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从而可以将进入每个进液腔室13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
可选地,参照图8-图10,分配连接板51的相对两侧表面511为分别与进口集流管1的外壁面和分配集流管52的外壁面相适配的弧形面。由此,可以增加分配连接板51分别与进口集流管1和分配集流管52的配合面积,使得分配连接板51连接可靠。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3、图11-图13,外置分配器5还可以包括端盖53和接管54,分配集流管52的一端封闭且端盖53设在分配集流管52的另一端,接管54设在端盖53上且与分配集流管52连通。由此,通过设置的端盖53,方便将接管54连接在分配集流管52上,同时也方便制冷剂进入分配集流管52内。
可选地,参照图13,分配集流管52内还可以设有上述内置分配管4,内置分配管4可以与端盖53相连且与接管54连通,从而可以支撑该内置分配管4。由此,制冷剂通过接管54流入该内置分配管4内,并通过内置分配管4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分配集流管52内。流入分配集流管52内的制冷剂经分配连接板51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从而可以将进入每个进液腔室13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通过在分配集流管52内设置上述的内置分配管4,可以进一步地对分配集流管52内的制冷剂进行分流,从而可以进一步地起到对制冷剂更均匀地分配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5,出口集流管2内设有至少一个出液隔板21以在出口集流管2内分隔出沿出口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且彼此独立的多个出液腔室。由此,流经多个扁管3的制冷剂可以分别汇入至对应的出液腔室内,流入每个出液腔室内的制冷剂可以分别通过每个出液腔室的制冷剂出口22流出换热器100。例如,出口集流管2内设有一个上述出液隔板21,此时出口集流管2内分隔出两个出液腔室,每个出液腔室均具有制冷剂出口22,流经多个扁管3的制冷剂分别汇入对应的出液腔室内,两个出液腔室内的制冷剂分别经其制冷剂出口22流出换热器100。
当然,参照图11和图1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出口集流管2内可以不设置上述的出液隔板21,出口集流管2具有一个制冷剂出口22。由此,流经多个扁管3的制冷剂全部汇入至该出口集流管2内,最后经该出口集流管2的制冷剂出口22流出换热器100。由此,通过省去出液隔板21,在换热器100尺寸相同情况下,可以增加换热器100的扁管3数量,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11和图14,每个扁管3绕平行于进口集流管1和出口集流管2的轴向的折弯轴线折弯。由此,通过折弯可以形成在厚度方向上叠置的双排换热器100,从而可以使换热器100的结构紧凑、减少换热器100占用面积及占用空间,使得换热器100可以适用不同的使用场合。
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11和图14并结合图1,每个扁管3沿其长度方向分为与进口集流管1相连的第一平直段31、与出口集流管2相连的第二平直段32以及连接在第一平直段31和第二平直段32之间的扭转段33,每个扁管3绕折弯轴线在扭转段33处折弯。由此,先将每个扁管3的一部分进行扭转形成扭转段33,再对每个扁管3绕折弯轴线在扭转段33处进行折弯,可以防止扁管3在折弯时断裂。其中,扁管3的第一平直段31和第二平直段32处均设置翅片6,扁管3的扭转段33处不设置翅片6,由此方便对扁管3进行弯折,减少弯折难度。
下面参照图1-图14详细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10,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包括上述的进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2、多个扁管3、翅片6、两个制冷剂分配件、支撑隔板12。其中,进口集流管1内设置一个上述进液隔板11,进口集流管1内分隔出彼此独立的两个进液腔室13。两个制冷剂分配件中的一个为内置分配管4且另一个为外置分配器5,内置分配管4设在两个进液腔室13中的一个内,外置分配器5对应的设在两个进液腔室13中的另一个上。支撑隔板12设在设置内置分配管4的进液腔室13内且邻近进液隔板11设置。出口集流管2内设置一个上述的出液隔板21,出口集流管2内分隔出彼此独立的两个出液腔室,每个出液腔室具有制冷剂出口22。
在换热器100工作时,制冷剂分别进入内置分配管4和外置分配器5的分配集流管52内。进入内置分配管4的制冷剂经内置分配管4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从而可以将进入该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进入分配集流管52内的制冷剂经分配连接板51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从而可以将进入该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流经多个扁管3的制冷剂分别汇入对应的出液腔室内,每个出液腔室内的制冷剂经其制冷剂出口22流出换热器100。
实施例二,
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的出口集流管2内未设置上述的出液隔板21,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
换热器10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得到,区别仅在于流经多个扁管3的制冷剂全部汇入出口集流管2内,并从出口集流管2内的制冷剂出口22流出换热器100。
实施例三,
参照图12,在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0的分配集流管52内设置内置分配管4且未设置支撑隔板12,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
在换热器100工作时,流入设置外置分配器5的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先流入设置在分配集流管52内的内置分配管4内,进入该内置分配管4内的制冷剂经内置分配管4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分配集流管52内。流入分配集流管52内的制冷剂经连接分配板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从而可以将进入该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
换热器100的其他结构及工作过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得到。
实施例四,
参照图13和图14,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包括上述的进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2、多个扁管3、翅片6、三个制冷剂分配件、支撑隔板12。其中,进口集流管1内设置两个上述进液隔板11,进口集流管1内分隔出彼此独立的三个进液腔室13,三个制冷剂分配件分别对应三个进液腔室13设置。沿进口集流管1的长度方向上,三个制冷剂分配件分别为内置分配管4、外置分配器5、外置分配器5。其中,位于最左端的外置分配器5的分配集流管52内设置内置分配管4。支撑隔板12设在设置内置分配管4的进液腔室13内且邻近进液隔板11设置。
在换热器100工作时,制冷剂分别进入一个设在进液腔室13内的内置分配管4、一个外置分配器5的分配集流管52及另一个设置在外置分配器5的分配集流管52内的内置分配管4内。进入设置在进液腔室13内的内置分配管4的制冷剂经该内置分配管4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从而可以将进入该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进入外置分配器5的分配集流管52内的制冷剂经对应的分配连接板51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从而可以将进入该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进入外置分配器5的分配集流管52内的内置分配管4内的制冷剂经该内置分配管4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分配集流管52内,流入该分配集流管52内的制冷剂经对应的分配连接板51上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a流入对应的进液腔室13内,从而可以将进入该进液腔室13内的制冷剂均匀地分配至对应的扁管3内。流经多个扁管3的制冷剂全部汇入出口集流管2内,并从出口集流管2内的制冷剂出口22流出换热器10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口集流管和出口集流管,所述进口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进液隔板以在所述进口集流管内分隔出沿所述进口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且彼此独立的多个进液腔室;
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的一端与所述进口集流管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出口集流管相连;
用于分别使多个所述进液腔室内的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对应的所述扁管内的多个制冷剂分配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制冷剂分配件上设有沿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制冷剂分配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内置分配管,所述内置分配管设在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内,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孔设在所述内置分配管的周壁上以将所述内置分配管的内腔和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集流管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置分配管的支撑隔板,所述内置分配管穿过所述支撑隔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外置分配器,所述外置分配器包括:
分配连接板,所述分配连接板设在所述进口集流管的外壁面上;
分配集流管,所述分配集流管设在所述分配连接板上,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孔设在所述分配连接板上以将所述分配集流管与对应的所述进液腔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连接板的相对两侧表面为分别与所述进口集流管的外壁面和所述分配集流管的外壁面相适配的弧形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分配器还包括:
端盖,所述分配集流管的一端封闭且所述端盖设在所述分配集流管的另一端;
接管,所述接管设在所述端盖上且与所述分配集流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集流管内设有至少一个出液隔板以在所述出口集流管内分隔出沿所述出口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且彼此独立的多个出液腔室。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扁管绕平行于所述进口集流管和所述出口集流管的轴向的折弯轴线折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扁管沿其长度方向分为与所述进口集流管相连的第一平直段、与所述出口集流管相连的第二平直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之间的扭转段,每个所述扁管绕所述折弯轴线在所述扭转段处折弯。
CN201621305592.9U 2016-11-30 2016-11-30 换热器 Active CN206369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05592.9U CN206369497U (zh) 2016-11-30 2016-11-30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05592.9U CN206369497U (zh) 2016-11-30 2016-11-30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69497U true CN206369497U (zh) 2017-08-01

Family

ID=59389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05592.9U Active CN206369497U (zh) 2016-11-30 2016-11-30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6949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479A (zh) * 2021-07-17 2021-09-24 江苏科菱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导流体、分配装置及蒸发器
WO2023078462A1 (zh) * 2021-11-08 2023-05-1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及换热系统
WO2024001737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丹佛斯有限公司 换热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479A (zh) * 2021-07-17 2021-09-24 江苏科菱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导流体、分配装置及蒸发器
WO2023078462A1 (zh) * 2021-11-08 2023-05-1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及换热系统
WO2024001737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丹佛斯有限公司 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2297B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6369497U (zh) 换热器
CN201652995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1788243B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和热交换器
CN102859313A (zh) 换热器的贮水箱
CN105396311B (zh) 降膜蒸发器
CN204830591U (zh) 一体式联箱分液冷凝器
CN106679468B (zh) 一种带双干度分流折流板的管壳式蒸发器
CN101782298A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105157441A (zh) 多管排一体式联箱自动调节分液冷凝器
CN103913019A (zh)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高性能微通道换热器
CN106766407A (zh) 分配器、蒸发器及冷水机组
CN104067081A (zh) 蒸发器和液体分布器
CN103604254B (zh) 一种内置气液两相流分流结构
CN203024619U (zh) 壳管式管式换热器
CN207751200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器组
CN105783347A (zh) 降膜式蒸发器用制冷剂分配器
CN103644688B (zh) 对流式制冷剂分配装置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206449940U (zh) 降膜式换热器
CN106895611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制冷剂的分配方法
CN112128858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7515281U (zh) 一种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CN209689424U (zh) 换热器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104344607B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1228017A1 (zh) 干式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