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8210U -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58210U
CN206358210U CN201621147435.XU CN201621147435U CN206358210U CN 206358210 U CN206358210 U CN 206358210U CN 201621147435 U CN201621147435 U CN 201621147435U CN 206358210 U CN206358210 U CN 206358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mbing arm
hole
arm
plumbing
drag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4743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小见
宁忠翼
杨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Truc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Truc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4743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58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58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5821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转向垂臂、中间垂臂总成,中间垂臂总成包括中间垂臂支架、垂臂支撑轴、中间垂臂,转向机通过转向机支架固定在车架左纵梁上,中间垂臂包括垂臂本体以及其两端分别连接的垂臂旋转端与垂臂锥孔端,中间垂臂支架固定在车架左纵梁上,垂臂锥孔端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一号锥孔、二号锥孔,转向垂臂的一端与转向机的输出轴相连接,转向垂臂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拉杆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直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号锥孔内,第二直拉杆的一端固定在二号锥孔内,第二直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前桥转向上节臂的锥孔内。本设计不仅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整车布置,而且转向力度均匀,转向操纵轻便。

Description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转向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主要适用于解决占用空间大、转向操纵笨重的问题。
背景技术
九米以上的大型客车通常采用长前悬结构,而长前悬客车的转向系统可分为两类:“双拉杆结构”和“角转换器+卧式转向机+单拉杆结构”,对于大型公路客车和通勤客车,因驾驶区较高,一般采用双拉杆结构。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中间垂臂总成的设计及布置,以及第一直拉杆和第二直拉杆的相对设计布置位置。中间垂臂总成的前后臂的长度和相对位置,对转向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中间垂臂总成也必须布置合理的位置和高度,否则会影响转向力度的均匀性和转向回正性能。第一直拉杆和第二直拉杆的规格大小及折弯结构也是转向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的。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753646Y,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1月25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包括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第一桥直拉杆、连接拉杆、第二桥直拉杆,第一垂臂的中部与转向器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垂臂的中部与助力随动器的输出轴连接,连接拉杆两端分别铰接在第一垂臂下端,第二桥直拉杆铰接在第二垂臂的下端。虽然该实用新型可以协调第二前桥与第一前桥的转角关系,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实用新型中第二垂臂的垂臂锥孔布置在旋转轴的上下两侧,采用上下布置结构,使得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整车布置,同时,第一桥直拉杆与第二桥直拉杆也采用上下布置结构,使得转向力度不均匀,不利于转向操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占用空间大、转向操纵笨重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转向操纵轻便的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转向垂臂、中间垂臂总成,所述中间垂臂总成包括中间垂臂支架、垂臂支撑轴、中间垂臂,所述转向机通过转向机支架固定在车架左纵梁上;
所述中间垂臂包括垂臂本体以及其两端分别连接的垂臂旋转端与垂臂锥孔端,所述垂臂旋转端通过垂臂支撑轴固定在中间垂臂支架上,中间垂臂支架固定在车架左纵梁上,所述垂臂锥孔端上靠近转向机的部位开设有一号锥孔,垂臂锥孔端上远离转向机的部位开设有二号锥孔,所述转向垂臂的一端与转向机的输出轴相连接,转向垂臂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拉杆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直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号锥孔内,所述第二直拉杆的一端固定在二号锥孔内,第二直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前桥转向上节臂的锥孔内。
所述第一直拉杆的第一中心线与第二直拉杆的第二中心线同轴。
所述第一直拉杆的长度为400毫米~6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的长度为900毫米~12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上设置有一号折弯角与二号折弯角。
所述垂臂旋转端的宽度等于垂臂本体的宽度的2~3倍。
所述转向机支架包括一号横板、二号横板、一号竖板、二号竖板,所述一号横板与二号横板相互平行,所述一号竖板、二号竖板均位于一号横板与二号横板之间,且一号竖板、二号竖板的一端均与一号横板垂直连接,一号竖板、二号竖板的另一端均与二号横板垂直连接;
所述一号横板上开设有安装孔与安装螺栓孔,安装孔的数量为一个,安装螺栓孔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安装螺栓孔呈三角形分布在安装孔的周围,所述二号横板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二号横板上开设有一号固定螺栓孔,一号固定螺栓孔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一号固定螺栓孔呈矩形分布在减重孔的四周,所述二号横板上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的部位设置有一号耳板,二号横板上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的部位设置有二号耳板,一号耳板、二号耳板均与二号横板垂直连接,一号耳板、二号耳板上均开设有二号固定螺栓孔;
所述转向垂臂位于一号横板与二号横板之间,所述转向机通过安装螺栓孔安装在一号横板上,转向机的输出轴穿经安装孔后与转向垂臂相连接,所述二号横板通过一号固定螺栓孔固定在车架左纵梁的腹面上,所述一号耳板、二号耳板均通过二号固定螺栓孔固定在车架左纵梁的翼面上。
所述一号横板与二号横板之间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一号加强筋与一号横板、二号横板、一号竖板都相连接,所述一号横板与二号横板之间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的部位设置有二号加强筋,二号加强筋与一号横板、二号横板、二号竖板都相连接。
所述中间垂臂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以及其上设置的锥台、支架安装孔,所述锥台的中部开设有支撑轴孔,所述支架安装孔呈矩形分布在锥台的一侧,所述支架本体通过支架安装孔固定在车架左纵梁的腹面上,所述支架安装孔中远离锥台的两个支架安装孔与锥台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筋。
所述中间垂臂总成还包括内轴承、外轴承、一号减磨挡片,所述垂臂旋转端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所述内轴承、外轴承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依次穿经支撑轴孔、内轴承、垂臂旋转轴孔、外轴承、一号减磨挡片后通过一号螺母锁紧。
所述中间垂臂总成还包括一号垂臂衬套、二号垂臂衬套、二号减磨挡片、调整垫片,所述垂臂旋转端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所述一号垂臂衬套、二号垂臂衬套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依次穿经支撑轴孔、一号垂臂衬套、垂臂旋转轴孔、二号垂臂衬套、二号减磨挡片、调整垫片后通过二号螺母锁紧。
所述垂臂旋转端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所述垂臂旋转轴孔的中心与一号锥孔的中心形成一号中心线,所述垂臂旋转轴孔的中心与二号锥孔的中心形成二号中心线,所述一号锥孔的中心在一号中心线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所述二号锥孔的中心在二号中心线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中垂臂旋转端通过垂臂支撑轴固定在中间垂臂支架上,垂臂锥孔端上靠近转向机的部位开设有一号锥孔,垂臂锥孔端上远离转向机的部位开设有二号锥孔,转向垂臂的一端与转向机的输出轴相连接,转向垂臂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拉杆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直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号锥孔内,第二直拉杆的一端固定在二号锥孔内,第二直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前桥转向上节臂的锥孔内,中间垂臂锥孔采用前后布置结构,不仅缩小了占用空间,有利于整车布置,而且转向力度均匀,有利于转向操纵。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整车布置,而且转向力度均匀,转向操纵轻便。
2、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中第一直拉杆的第一中心线与第二直拉杆的第二中心线同轴,受力相对均匀,使得转向操纵轻便,且便于转向回正;另外,第一直拉杆相对较短,成本较低,第二直拉杆相对较长,设计有折弯角,以用于躲避轮胎和减震器,使得结构合理。因此,本实用新型操纵轻便、便于转向回正、成本低、结构合理。
3、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中转向机支架包括一号横板、二号横板、一号竖板、二号竖板,一号横板上开设有安装孔与安装螺栓孔,以用于安装转向机,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布置简便;二号横板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使得转向机支架重量轻;转向垂臂位于一号横板与二号横板之间,转向垂臂相对转向机靠车辆内侧布置,使得布置简便、占用空间小;二号横板通过一号固定螺栓孔固定在车架左纵梁的腹面上,耳板通过二号固定螺栓孔固定在车架左纵梁的翼面上,这样的设计使得转向机支架与车架左纵梁的连接更加牢靠,可靠性高;一号横板与二号横板之间设置有一号加强筋、二号加强筋,增设加强筋提高了转向机支架的机械强度,增强了其稳固性。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布置简便、重量轻,而且占用空间小、可靠性高、稳固性强。
4、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中支架安装孔呈矩形分布在锥台的一侧,这样的设计使得安装时,可以根据车架的高度进行调整,即中间垂臂可以上下调整安装,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同时,支架安装孔与锥台之间设置有加强筋,能够有效增加安装支架的强度和刚度,防止断裂,安全可靠。因此,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安全性与可靠性高。
5、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中垂臂支撑轴依次穿经支撑轴孔、内轴承、垂臂旋转轴孔、外轴承、一号减磨挡片后通过一号螺母锁紧,采用轴承式结构,并通过减磨挡片调整轴承间隙,使得垂臂支撑轴转动灵活自如、中间垂臂不易磨损松旷,从而有效避免中间垂臂总成长期使用后因磨损引起的松旷问题,便于使用及维护,使用寿命长;或者垂臂支撑轴依次穿经支撑轴孔、一号垂臂衬套、垂臂旋转轴孔、二号垂臂衬套、二号减磨挡片、调整垫片后通过二号螺母锁紧,通过垂臂衬套减少中间垂臂与垂臂支撑轴间的磨损,且通过减磨挡片及调整垫片有效调整垂臂轴向间隙,防止松旷,便于使用与维护,提高使用寿命;另外,垂臂旋转端的宽度是垂臂本体的宽度的2~3倍,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支撑中间垂臂旋转,接触面宽,不易松旷。因此,本实用新型不易磨损松旷、使用与维护简便、使用寿命长。
6、由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中一号锥孔与二号锥孔均设有一定的可调范围,使得中间垂臂的长度范围可调,同时,一号锥孔内装配有第一直拉杆,二号锥孔内装配有第二直拉杆,使得本设计不仅可以适用于长前悬客车,而且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适用于长前悬客车,而且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转向垂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直拉杆、第二直拉杆的中心线同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号锥孔的方向与二号锥孔的方向相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转向机支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转向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安装孔、安装螺栓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一号加强筋、二号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中间垂臂总成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中间垂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中的轴承式中间垂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中的衬套式中间垂臂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转向机1、转向垂臂2、中间垂臂总成3、中间垂臂支架31、支架本体311、锥台312、支撑轴孔313、支架安装孔314、加强筋315、垂臂支撑轴32、中间垂臂33、垂臂本体331、垂臂旋转端332、垂臂锥孔端333、垂臂旋转轴孔334、一号锥孔335、二号锥孔336、一号中心线337、二号中心线338、内轴承34、外轴承35、一号减磨挡片36、一号垂臂衬套37、二号垂臂衬套38、二号减磨挡片39、调整垫片310、转向机支架4、一号横板41、安装孔411、安装螺栓孔412、二号横板42、减重孔421、一号固定螺栓孔422、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二号固定螺栓孔425、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一号加强筋45、二号加强筋46、车架左纵梁5、腹面51、翼面52、第一直拉杆6、第一中心线61、第二直拉杆7、一号折弯角71、二号折弯角72、第二中心线73、一号螺母8、二号螺母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1、转向垂臂2、中间垂臂总成3,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包括中间垂臂支架31、垂臂支撑轴32、中间垂臂33,所述转向机1通过转向机支架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上;
所述中间垂臂33包括垂臂本体331以及其两端分别连接的垂臂旋转端332与垂臂锥孔端333,所述垂臂旋转端332通过垂臂支撑轴32固定在中间垂臂支架31上,中间垂臂支架31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上,所述垂臂锥孔端333上靠近转向机1的部位开设有一号锥孔335,垂臂锥孔端333上远离转向机1的部位开设有二号锥孔336,所述转向垂臂2的一端与转向机1的输出轴相连接,转向垂臂2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拉杆6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直拉杆6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号锥孔335内,所述第二直拉杆7的一端固定在二号锥孔336内,第二直拉杆7的另一端固定在前桥转向上节臂的锥孔内。
所述第一直拉杆6的第一中心线61与第二直拉杆7的第二中心线73同轴。
所述第一直拉杆6的长度为400毫米~6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7的长度为900毫米~12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7上设置有一号折弯角71与二号折弯角72。
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宽度等于垂臂本体331的宽度的2~3倍。
所述转向机支架4包括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相互平行,所述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均位于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且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的一端均与一号横板41垂直连接,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的另一端均与二号横板42垂直连接;
所述一号横板41上开设有安装孔411与安装螺栓孔412,安装孔411的数量为一个,安装螺栓孔4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安装螺栓孔412呈三角形分布在安装孔411的周围,所述二号横板42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421,二号横板42上开设有一号固定螺栓孔422,一号固定螺栓孔42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一号固定螺栓孔422呈矩形分布在减重孔421的四周,所述二号横板42上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一号耳板423,二号横板42上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二号耳板424,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均与二号横板42垂直连接,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上均开设有二号固定螺栓孔425;
所述转向垂臂2位于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所述转向机1通过安装螺栓孔412安装在一号横板41上,转向机1的输出轴穿经安装孔411后与转向垂臂2相连接,所述二号横板42通过一号固定螺栓孔422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均通过二号固定螺栓孔425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翼面52上。
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45,一号加强筋45与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一号竖板43都相连接,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二号加强筋46,二号加强筋46与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二号竖板44都相连接。
所述中间垂臂支架31包括支架本体311以及其上设置的锥台312、支架安装孔314,所述锥台312的中部开设有支撑轴孔313,所述支架安装孔314呈矩形分布在锥台312的一侧,所述支架本体311通过支架安装孔31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支架安装孔314中远离锥台312的两个支架安装孔314与锥台312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筋315。
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还包括内轴承34、外轴承35、一号减磨挡片36,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内轴承34、外轴承35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32依次穿经支撑轴孔313、内轴承34、垂臂旋转轴孔334、外轴承35、一号减磨挡片36后通过一号螺母8锁紧。
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还包括一号垂臂衬套37、二号垂臂衬套38、二号减磨挡片39、调整垫片310,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一号垂臂衬套37、二号垂臂衬套38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32依次穿经支撑轴孔313、一号垂臂衬套37、垂臂旋转轴孔334、二号垂臂衬套38、二号减磨挡片39、调整垫片310后通过二号螺母9锁紧。
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中心与一号锥孔335的中心形成一号中心线337,所述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中心与二号锥孔336的中心形成二号中心线338,所述一号锥孔335的中心在一号中心线337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所述二号锥孔336的中心在二号中心线338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设计中转向机、转向垂臂、中间垂臂总成、转向机支架、车架左纵梁、第一直拉杆、第二直拉杆等零部件构成了双拉杆转向系统,该双拉杆转向系统适用范围较广,适用于长前悬客车,尤其适用于9米–12米的长前悬公路客车和通勤客车,此双拉杆转向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方便装配,转向操纵轻便,力度均匀,便于转向回正,可推广应用。
所述第一直拉杆的前端固定在转向垂臂的下端锥孔处,第一直拉杆的后端固定在中间垂臂总成的下端前臂的锥孔处,优先地,第一直拉杆相对较短,其长度为400毫米~600毫米,第一直拉杆可采用直线结构,不设计折弯点,第一直拉杆可根据前桥载荷采用相对较小的钢管规格,比如Ф42x7、Ф45x6等,可节约成本;所述第二直拉杆的前端固定在中间垂臂总成的下端后臂的锥孔处,第二直拉杆的后端固定在前桥转向上节臂的锥孔处,优先地,第二直拉杆相对较长,其长度为900毫米~1200毫米,第二直拉杆上设置有一号折弯角与二号折弯角,折弯角的个数、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增减、改变,折弯角的角度尽量大些,只要不与其他系统产生干涉即可,设计折弯点,以用于躲避轮胎和减震器等,第二直拉杆可根据前桥载荷采用相对较大的钢管规格,比如Ф45x6、Ф50x8等,双拉杆转向系统的第一直拉杆与第二直拉杆的规格不同,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所述第一直拉杆和第二直拉杆基本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受力相对均匀,有助力转向回正,优先地,直拉杆前后球销处于近直线上;所述中间垂臂总成下端的前后臂锥孔(即一号锥孔与二号锥孔)的方向可以同向,也可以异向,以满足不同车型拉杆的布置需求,故第一直拉杆两端的球头总成可以同向,也可以异向,第二直拉杆前端的球头的方向可以根据直拉杆、轮胎、板簧前支架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布置,中间垂臂总成下端的前后臂锥孔方向的多样性,使得本设计适用范围相对较广。
所述中间垂臂的垂臂旋转端相对垂臂本体较厚,能够有效支撑中间垂臂旋转,接触面宽,不易松旷;所述中间垂臂下端的锥孔,分别可以沿着与垂臂旋转轴孔形成的面上下移动10mm,能够有效扩大使用范围,通用性强;中间垂臂总成的前后臂的长度(前臂的长度即图9中一号中心线337的长度,后臂的长度即图9中二号中心线338的长度)可调且接近,可使左右转向力臂长度接近,转向力度均匀,转向操纵轻便,而且具有良好的回正性能。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图9,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1、转向垂臂2、中间垂臂总成3,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包括中间垂臂支架31、垂臂支撑轴32、中间垂臂33,所述转向机1通过转向机支架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上,所述中间垂臂33包括垂臂本体331以及其两端分别连接的垂臂旋转端332与垂臂锥孔端333,所述垂臂旋转端332通过垂臂支撑轴32固定在中间垂臂支架31上,中间垂臂支架31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上,所述垂臂锥孔端333上靠近转向机1的部位开设有一号锥孔335,垂臂锥孔端333上远离转向机1的部位开设有二号锥孔336,所述转向垂臂2的一端与转向机1的输出轴相连接,转向垂臂2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拉杆6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直拉杆6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号锥孔335内,所述第二直拉杆7的一端固定在二号锥孔336内,第二直拉杆7的另一端固定在前桥转向上节臂的锥孔内。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3,所述第一直拉杆6的第一中心线61与第二直拉杆7的第二中心线73同轴;
参见图1、图4,所述一号锥孔335与二号锥孔336的方向可以同向,也可以异向,第一直拉杆6两端的球头总成可以同向,也可以异向,第二直拉杆7前端的球头的方向可以根据直拉杆、轮胎、板簧前支架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布置。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图2,所述第一直拉杆6的长度为400毫米~6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7的长度为900毫米~12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7上设置有一号折弯角71与二号折弯角72。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图5、图6、图7、图8,所述转向机支架4包括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相互平行,所述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均位于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且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的一端均与一号横板41垂直连接,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的另一端均与二号横板42垂直连接;所述一号横板41上开设有安装孔411与安装螺栓孔412,安装孔411的数量为一个,安装螺栓孔4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安装螺栓孔412呈三角形分布在安装孔411的周围,所述二号横板42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421,二号横板42上开设有一号固定螺栓孔422,一号固定螺栓孔42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一号固定螺栓孔422呈矩形分布在减重孔421的四周,所述二号横板42上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一号耳板423,二号横板42上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二号耳板424,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均与二号横板42垂直连接,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上均开设有二号固定螺栓孔425;所述转向垂臂2位于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所述转向机1通过安装螺栓孔412安装在一号横板41上,转向机1的输出轴穿经安装孔411后与转向垂臂2相连接,所述二号横板42通过一号固定螺栓孔422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均通过二号固定螺栓孔425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翼面52上;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45,一号加强筋45与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一号竖板43都相连接,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二号加强筋46,二号加强筋46与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二号竖板44都相连接。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9至图12,所述中间垂臂支架31包括支架本体311以及其上设置的锥台312、支架安装孔314,所述锥台312的中部开设有支撑轴孔313,所述支架安装孔314呈矩形分布在锥台312的一侧,所述支架本体311通过支架安装孔31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支架安装孔314中远离锥台312的两个支架安装孔314与锥台312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筋315;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中心与一号锥孔335的中心形成一号中心线337,所述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中心与二号锥孔336的中心形成二号中心线338,所述一号锥孔335的中心在一号中心线337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所述二号锥孔336的中心在二号中心线338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
实施例6: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9、图10、图11,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还包括内轴承34、外轴承35、一号减磨挡片36,所述中间垂臂支架31包括支架本体311以及其上设置的锥台312、支架安装孔314,所述锥台312的中部开设有支撑轴孔313,所述支架本体311通过支架安装孔31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内轴承34、外轴承35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32依次穿经支撑轴孔313、内轴承34、垂臂旋转轴孔334、外轴承35、一号减磨挡片36后通过一号螺母8锁紧;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宽度等于垂臂本体331的宽度的2~3倍。
实施例7: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9、图10、图12,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还包括一号垂臂衬套37、二号垂臂衬套38、二号减磨挡片39、调整垫片310,所述中间垂臂支架31包括支架本体311以及其上设置的锥台312、支架安装孔314,所述锥台312的中部开设有支撑轴孔313,所述支架本体311通过支架安装孔31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一号垂臂衬套37、二号垂臂衬套38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32依次穿经支撑轴孔313、一号垂臂衬套37、垂臂旋转轴孔334、二号垂臂衬套38、二号减磨挡片39、调整垫片310后通过二号螺母9锁紧;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宽度等于垂臂本体331的宽度的2~3倍。

Claims (10)

1.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包括转向机(1)、转向垂臂(2)、中间垂臂总成(3),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包括中间垂臂支架(31)、垂臂支撑轴(32)、中间垂臂(33),所述转向机(1)通过转向机支架(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垂臂(33)包括垂臂本体(331)以及其两端分别连接的垂臂旋转端(332)与垂臂锥孔端(333),所述垂臂旋转端(332)通过垂臂支撑轴(32)固定在中间垂臂支架(31)上,中间垂臂支架(31)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上,所述垂臂锥孔端(333)上靠近转向机(1)的部位开设有一号锥孔(335),垂臂锥孔端(333)上远离转向机(1)的部位开设有二号锥孔(336),所述转向垂臂(2)的一端与转向机(1)的输出轴相连接,转向垂臂(2)的另一端与第一直拉杆(6)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直拉杆(6)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号锥孔(335)内,所述二号锥孔(336)与第二直拉杆(7)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直拉杆(7)的另一端固定在前桥转向上节臂的锥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拉杆(6)的第一中心线(61)与第二直拉杆(7)的第二中心线(73)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拉杆(6)的长度为400毫米~6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7)的长度为900毫米~1200毫米;所述第二直拉杆(7)上设置有一号折弯角(71)与二号折弯角(7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宽度等于垂臂本体(331)的宽度的2~3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机支架(4)包括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相互平行,所述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均位于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且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的一端均与一号横板(41)垂直连接,一号竖板(43)、二号竖板(44)的另一端均与二号横板(42)垂直连接;
所述一号横板(41)上开设有安装孔(411)与安装螺栓孔(412),安装孔(411)的数量为一个,安装螺栓孔(4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安装螺栓孔(412)呈三角形分布在安装孔(411)的周围,所述二号横板(42)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421),二号横板(42)上开设有一号固定螺栓孔(422),一号固定螺栓孔(42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一号固定螺栓孔(422)呈矩形分布在减重孔(421)的四周,所述二号横板(42)上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一号耳板(423),二号横板(42)上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二号耳板(424),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均与二号横板(42)垂直连接,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上均开设有二号固定螺栓孔(425);
所述转向垂臂(2)位于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所述转向机(1)通过安装螺栓孔(412)安装在一号横板(41)上,转向机(1)的输出轴穿经安装孔(411)后与转向垂臂(2)相连接,所述二号横板(42)通过一号固定螺栓孔(422)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一号耳板(423)、二号耳板(424)均通过二号固定螺栓孔(425)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翼面(5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位于靠近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一号加强筋(45),一号加强筋(45)与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一号竖板(43)都相连接,所述一号横板(41)与二号横板(42)之间位于远离中间垂臂总成(3)的部位设置有二号加强筋(46),二号加强筋(46)与一号横板(41)、二号横板(42)、二号竖板(44)都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垂臂支架(31)包括支架本体(311)以及其上设置的锥台(312)、支架安装孔(314),所述锥台(312)的中部开设有支撑轴孔(313),所述支架安装孔(314)呈矩形分布在锥台(312)的一侧,所述支架本体(311)通过支架安装孔(314)固定在车架左纵梁(5)的腹面(51)上,所述支架安装孔(314)中远离锥台(312)的两个支架安装孔(314)与锥台(312)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筋(3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还包括内轴承(34)、外轴承(35)、一号减磨挡片(36),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内轴承(34)、外轴承(35)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32)依次穿经支撑轴孔(313)、内轴承(34)、垂臂旋转轴孔(334)、外轴承(35)、一号减磨挡片(36)后通过一号螺母(8)锁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垂臂总成(3)还包括一号垂臂衬套(37)、二号垂臂衬套(38)、二号减磨挡片(39)、调整垫片(310),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一号垂臂衬套(37)、二号垂臂衬套(38)分别套设在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两端,所述垂臂支撑轴(32)依次穿经支撑轴孔(313)、一号垂臂衬套(37)、垂臂旋转轴孔(334)、二号垂臂衬套(38)、二号减磨挡片(39)、调整垫片(310)后通过二号螺母(9)锁紧。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臂旋转端(332)的中部开设有垂臂旋转轴孔(334),所述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中心与一号锥孔(335)的中心形成一号中心线(337),所述垂臂旋转轴孔(334)的中心与二号锥孔(336)的中心形成二号中心线(338),所述一号锥孔(335)的中心在一号中心线(337)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所述二号锥孔(336)的中心在二号中心线(338)上上下各10毫米可调。
CN201621147435.XU 2016-10-21 2016-10-21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358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47435.XU CN206358210U (zh) 2016-10-21 2016-10-21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47435.XU CN206358210U (zh) 2016-10-21 2016-10-21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58210U true CN206358210U (zh) 2017-07-28

Family

ID=59369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47435.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358210U (zh) 2016-10-21 2016-10-21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582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8206A (zh) * 2016-10-21 2017-02-22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CN112009561A (zh) * 2020-08-26 2020-12-0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转向器支架及转向器安装总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8206A (zh) * 2016-10-21 2017-02-22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CN112009561A (zh) * 2020-08-26 2020-12-0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转向器支架及转向器安装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28206B (zh)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CN206358210U (zh) 客车双拉杆转向系统的布置结构
CN110525152A (zh) 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轮边集成系统
CN105667528B (zh) 有轨电车
WO2017092461A1 (zh) 车厢铰接装置及有轨电车
CN103596841A (zh) 飞机起落架
CN103935209B (zh) 一种汽车扭转梁悬架
CN205930110U (zh) 一种平衡悬挂装置
CN207015424U (zh) 一种商用车转向节
CN209506105U (zh) 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的安装装置
CN107856521A (zh) 电动车抗扭悬置及其连接结构
CN201670079U (zh) 断开式平衡悬架的平衡轴总成
CN204110142U (zh) 适用于直线平移式前悬架的转向节连接件总成
CN206171562U (zh) 双拉杆转向系统的衬套式中间垂臂总成
CN207173207U (zh) 一种下摆臂总成
CN206067414U (zh) 一种汽车悬架纵向推力杆
CN106428207B (zh) 双拉杆转向系统的衬套式中间垂臂总成
CN208731212U (zh) 一种减震轮机构
CN201597629U (zh) 用于汽车转向器的安装支架和汽车的转向系统
CN111114617B (zh) 一种车辆及其转向传动系统
CN205661549U (zh) 一种安装于载重汽车车架上的挡泥板支架总成
CN204641262U (zh) 设有方向机安装架的电动汽车前桥
CN106476551B (zh) 用于机动车辆中的转向车轮的车轮悬架的叉形杆
CN205531873U (zh) 一种加强型铝合金汽车门铰链的车门部件
CN107244202A (zh) 一种汽车底盘控制臂铝合金铸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12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