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5768U -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55768U
CN206355768U CN201621199392.XU CN201621199392U CN206355768U CN 206355768 U CN206355768 U CN 206355768U CN 201621199392 U CN201621199392 U CN 201621199392U CN 206355768 U CN206355768 U CN 206355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eek
dust
support tube
dsah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9939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祥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55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5576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Using Liqui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筒和套筒,所述净化筒包括缓冲筒和支撑筒,所述缓冲筒与支撑筒固定连接,且缓冲筒与支撑筒连通,所述套筒与缓冲筒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筒位于套筒内;所述套筒的上部安装有排气管,套筒的下部安装有与支撑筒连通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进口端位于下挡板下方,所述排污管的出口端离地距离大于或等于套筒中心的离地距离;所述缓冲筒的上部安装有进气管;所述支撑筒内设有上挡板和下挡板,上挡板与下挡板之间形成腮板腔,该腮板腔内安装有腮板组,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均设有若干透气孔。本方案的净化装置,实现空气与尘土自动分离,且空气净化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空气净化装置的设备种类繁多,如:湿式除尘器、喷淋除尘装置、布袋除尘装置等。这些设备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其中,湿式除尘器对空气净化结果比较理想。
湿式除尘器使含尘气体与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或者利用水和粉尘的充分混合作用及其他作用捕集颗粒或使颗粒增大或留于固定容器内达到水和粉尘分离。然而对于含尘气体中的小颗粒尘土采用湿式除尘器净化效果,则不够明显,主要是因为小颗粒尘土附着在空气分子(氧气分子、氮气分子等)表面,当含尘气体以较大流量穿过水池时,小颗粒尘土随空气分子以较快的速度一起穿过水面,不能达到很好的净化效果。另外,由于非亲水性小颗粒与水的接触性差,水池对空气中非亲水性小颗粒尘土过滤更加困难,导致含尘气体净化不彻底。
针对现有空气净化装置存在含尘空气净化不彻底的情况,急需对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进行改良设计,以提高其对含尘空气的净化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尘空气净化彻底的净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筒和套筒,所述净化筒包括缓冲筒和支撑筒,所述缓冲筒与支撑筒固定连接,缓冲筒与支撑筒连通,所述套筒与缓冲筒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筒位于套筒内;所述套筒的上部安装有排气管,套筒的下部安装有与支撑筒连通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进口端位于下挡板下方,所述排污管的出口端离地距离大于或等于套筒中心的离地距离;所述缓冲筒的上部安装有进气管;所述支撑筒内设有上挡板和下挡板,上挡板与下挡板之间形成腮板腔,该腮板腔内安装有腮板组,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均设有若干透气孔。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具体使用本尘气分离净化装置时,预先向缓冲筒内冲入分离剂,使分离剂的液面处于缓冲筒的中部位置。由于缓冲筒与支撑筒连通,故支撑筒内也充有分离剂。
含尘空气由高压风机等设备通过进气管进入到缓冲筒中,缓冲筒对高压含尘空气进行缓冲降压,方便提高后续对含尘空气的净化效果。缓冲筒中的含尘空气不断增多,压力也随之增大,此时缓冲筒中的分离剂被挤压到支撑筒中。含尘空气在挤压分离剂的过程中,含尘空气中大颗粒尘土发生沉降,气体分子从分离剂中穿过。尘土在下挡板的下方不断堆积。由于尘土处于分离剂中,故下挡板下方会不断产生尘土浆,又因为排污管的进口端位于下挡板下方,此时尘土浆也流入到排污管中。随着尘土浆的不断增加,排污管中的尘土浆也随之增加,最终从排污管的出口端排出。
含尘空气在下挡板的下方处发生尘气分离,含尘空气中的尘土沉降在下挡板下方的分离剂中,含尘空气中的细小尘土会随气体分子穿过下挡板的透气孔到达腮板腔中,此时细小尘土通过腮板组的阻隔,实现细小尘土与空气分子的分离,进而使细小尘土沉降在分离剂中,洁净气体分子穿过上挡板的透气孔到达套筒内的空腔处,然后经排气管排出。
本方案一方面通过分离剂实现含尘空气的尘气分离,另一方面通过腮板组的隔离提高细小尘土的沉降效果,进一步提高含尘空气的净化效果,尘土最终以尘土浆的形式从排污管中排出,克服了传统的尘气分离后,尘土以固态形式分离,存在二次干扰,影响空气净化效果的情况。
本方案的尘气分离净化装置,通过设计缓冲筒对含尘空气进行降速降压,以方便后续含尘空气与分离剂的充分接触,另外选用分离剂对含尘空气进行过滤,克服水无法过滤含尘空气中非亲水性颗粒的问题。另外还设计腮板组对经过分离剂初次过滤的气体进行二次过滤,提高对含尘空气中小颗粒尘土的进一步过滤,进而使含尘空气净化更加彻底。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腮板组包括两块相互接触的腮板,每块腮板的其中一侧边与支撑筒固定连接,两块腮板的接触处均安装有腮丝组,两块腮板上的腮丝组镶嵌。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腮板只有其中一侧边与支撑筒固定,此时腮板处于悬臂梁结构状态,两块腮板的接触处通过相互嵌套的腮丝组实现连接。当腮板下方的空气冲击腮板时,腮板的自由端处会向上弯,此时相互嵌套的腮丝产生相对摩擦,对穿过下挡板的空气进行清洗,气体分子从相互嵌套的腮丝组中穿过,细小尘土被挡住。上挡板和下挡板均对分离剂有缓冲作用。当进入到缓冲筒内的含尘空气压力不稳定时,分离剂会产生较大晃动,此时上挡板和下挡板对分离剂进行阻隔缓冲,降低因含尘空气压力的不稳定对其造成的分离剂晃动。
优选方案二:作为基础方案的另一优选方案:所述腮板组包括多块相互接触的矩形腮板,所述矩形腮板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均安装有腮丝组,相邻矩形腮板接触处的腮丝组镶嵌。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相互嵌套处的腮丝,因其可发生相互摩擦,对附着在空气分子上的细小尘土进行过滤,腮板上其余侧面的腮丝可对支撑筒内壁进行清洗,将附着在支撑筒内壁的尘土进行清理。另外,上挡板和下挡板形成的腮板腔,使腮板组在设定的区域内移动,避免腮板组因较大空气气流漂浮到分离剂的液面处或因空气气流量较小,出现腮板组沉降到支撑筒底部,达不到预期腮板组工作效果。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一或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腮板为弹性腮板,所述缓冲筒上设有与之连通的分离剂进入管道。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腮丝组的活动范围更大,单位时间内进行净化的空气量更大。当缓冲筒内的分离剂较少时,可直接通过分离剂进入管道向缓冲筒内补充分离剂,不需要将本尘气分离净化装置从相应的连接部位拆下来,通过进气管处向缓冲筒内补充分离剂。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一或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腮丝组中腮丝为弹性腮丝,避免因穿过下挡板的空气气流过大,导致腮丝组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腮丝折断的情况发生。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挡板与支撑筒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挡板的透气孔孔径与下挡板的透气孔孔径均相等,且透气孔为圆孔。本方案的优点在于:上挡板与支撑筒设计为可拆卸连接,一方面是方便腮板组的安装和维护,另一方面,方便加工制作。
优选方案六: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方案:所述腮板组中的腮板内嵌入有磁性块,本方案的优点在于:磁性块产生的磁场对穿过下挡板的气体中带电粒子和金属尘埃进行吸附清理,提高含尘空气的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缓冲筒与支撑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右视图;
图6是图5中腮丝板上腮丝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实施例一中具体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实施例二中腮丝板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矩形腮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净化筒10、缓冲筒20、进气管21、分离剂进入管道22、支撑筒30、上挡板31、下挡板32、左腮板33、右腮板34、套筒40、排气管41、排污管42、腮丝50、分离剂60、磁性块70、矩形腮板80。
实施例一
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筒10和套筒40,该尘气分离净化装置整体形状可以设计为圆柱体、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形状。净化筒10与套筒40为分体式设计。净化筒10包括缓冲筒20和支撑筒30,缓冲筒20与支撑筒30通过焊接实现连接。缓冲筒20的下部开设有流通孔,实现缓冲筒20与支撑筒30连通,支撑筒30位于套筒40内。套筒40的上部安装有排气管41,套筒40的下部安装有与支撑筒30连通的排污管42,该排污管42的进口端位于下挡板32下方,排污管42的出口端离地距离等于套筒40中心的离地距离,当然也可以是排污管42的出口端离地距离等于套筒40中心的离地距离。缓冲筒20的上部安装有进气管21,下部安装有分离剂进入管道22。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支撑筒30内安装有上挡板31和下挡板32,上挡板31与支撑筒30滑动连接,下挡板32与支撑筒30焊接。上挡板31和下挡板32均设有若干相同孔径的透气孔。上挡板31与下挡板32之间形成腮板腔,该腮板腔内安装有一组腮板组。如图5所示,支撑筒30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支撑筒30的上部设有与上挡板31相匹配的滑槽,上挡板31可在滑槽内滑动,并可以实现从支撑筒30中取出。
如图3所示,腮板组包括两块相互接触的左腮板33和右腮板34,左腮板33的左侧边与支撑筒30焊接,右腮板34的右侧边与支撑筒30焊接。如图5和图6所示,左腮板33和右腮板34的自由端均安装有腮丝组,且腮丝组间相互嵌套。左腮板33和右腮板34均为具有一定弹性的不锈钢板,腮丝50是具有一定弹性的不锈钢丝。
具体使用本尘气分离净化装置时,预先通过分离剂进入管道22向缓冲筒20内冲入分离剂60,使分离剂60的液面处于缓冲筒20的中部位置。由于缓冲筒20与支撑筒30连通,故支撑筒30内也充油分离剂60。该分离剂60为水与机油的混合物。
如图7所示,含尘空气通过外部高压风机等设备通过进气管21进入到缓冲筒20中,缓冲筒20对高压含尘空气进行缓冲降压。缓冲筒20中的含尘空气不断增多,压力也随之增大,此时缓冲筒20中的分离剂被挤压到支撑筒30中,此时原缓冲筒20中分离剂60表面的机油漂浮到支撑筒30中分离剂的表面,含尘空气中大颗粒尘土发生沉降,气体分子从分离剂60中穿过。尘土在下挡板32的下方不断堆积,由于尘土处于分离剂60中,故下挡板32下方会不断堆积尘土浆。因为排污管42的进口端位于下挡板32下方,此时尘土浆也流入到排污管42中。随着尘土浆的不断增加,排污管42中的尘土浆也随之增加,最终从排污管42的出口端排出。
含尘空气在下挡板32下方处发生尘气分离,含尘空气中的尘土沉降在下挡板32下方的分离剂60中,含尘空气中的细小尘土会随气体分子穿过下挡板32的透气孔到达腮板腔中,此时气流促使左腮板33和右腮板34发生上下晃动,进而使左腮板33上的腮丝组与右腮板34上的腮丝组发生相对摩擦,对细小尘土进行阻隔,实现细小尘土与空气分子的分离,进而使细小尘土沉降在分离剂60中,气体分子穿过上挡板31的透气孔到达套筒40内的空腔处,然后经排气管41排出。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8和图9所示,腮板组主要由八块相互接触的矩形腮板80组成。每块矩形腮板80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均安装有由不锈钢钢丝组成的腮丝50,相邻矩形腮板80接触处的腮丝组相互嵌套,每块腮板中嵌入有磁性块70。一方面方便腮板更换和清洗,矩形腮板80四周的腮丝50可对支撑筒30内壁进行清洗,另一方面磁性块70能吸附金属颗粒和带电颗粒,进一步提高净化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7)

1.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筒和套筒,所述净化筒包括缓冲筒和支撑筒,所述缓冲筒与支撑筒固定连接,缓冲筒与支撑筒连通,所述套筒与缓冲筒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筒位于套筒内;所述套筒的上部安装有排气管,套筒的下部安装有与支撑筒连通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进口端位于下挡板下方,所述排污管的出口端离地距离大于或等于套筒中心的离地距离;所述缓冲筒的上部安装有进气管;所述支撑筒内设有上挡板和下挡板,上挡板与下挡板之间形成腮板腔,该腮板腔内安装有腮板组,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均设有若干透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腮板组包括两块相互接触的腮板,每块腮板的其中一侧边与支撑筒固定连接,两块腮板的接触处均安装有腮丝组,两块腮板上的腮丝组镶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腮板组包括多块相互接触的矩形腮板,所述矩形腮板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均安装有腮丝组,相邻矩形腮板接触处的腮丝组镶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腮板为弹性腮板,所述缓冲筒上设有与之连通的分离剂进入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腮丝组中腮丝为弹性腮丝。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挡板与支撑筒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挡板的透气孔孔径与下挡板的透气孔孔径均相等,且透气孔为圆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尘气分离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腮板组中的腮板内嵌入有磁性块。
CN201621199392.XU 2016-09-23 2016-11-07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3557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75253 2016-09-23
CN2016210752536 2016-09-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55768U true CN206355768U (zh) 2017-07-28

Family

ID=59368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99392.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355768U (zh) 2016-09-23 2016-11-07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557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0658A (zh) * 2016-09-23 2017-02-15 谢祥君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0658A (zh) * 2016-09-23 2017-02-15 谢祥君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67920U (zh) 一种应用于风力分选机尾气的除尘系统
CN107485947A (zh) 一种出风口反向吹尘的组合式工业除尘器的工作方法
CN204919443U (zh) 扫路车除尘系统及具有其的扫路车
CN206355768U (zh)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装置
CN104707409B (zh) 一种大型布袋除尘器内气固两相流均布方法及装置
CN107081060A (zh) 一种应用于催化裂化尾气脱硫后除雾除尘系统及其工艺
CN208229576U (zh) 脱水器及高效水雾多管旋风除尘系统
CN205340386U (zh) 一种用于重金属污泥无害化处理的袋式除尘装置
CN106139805B (zh) 一种扫吸式清扫车的高效除尘滤尘装置
CN204530574U (zh) 扫路车及其除尘系统
CN204753466U (zh) 扫路车的箱体结构及具有其的扫路车
CN211585874U (zh) 一种预混料料仓用除尘器
CN106390658B (zh) 一种尘气分离净化方法及装置
CN108457690B (zh) 一种基于双旋流滤芯的矿山除尘装置
CN201033276Y (zh) 多级湿式除尘器
CN206240221U (zh) 一种扫吸式清扫车的高效除尘滤尘装置
CN206837770U (zh) 一种高效重力除尘器
CN211725194U (zh) 袋式除尘器预沉降装置
CN208771107U (zh) 一种组合式除尘器
CN204753469U (zh) 扫路车箱体及具有其的扫路车
CN206325342U (zh) 肺腮过滤装置
CN205760347U (zh) 一种高效率的除尘塔
CN205145876U (zh) 一种带二级过滤灰尘装置的除尘设备
CN204017558U (zh) 一种大型布袋除尘器
CN108404534A (zh) 一种多滤袋除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02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