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路车除尘系统及具有其的扫路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及配清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设及一种扫路车除尘系统及具 有其的扫路车。
背景技术
[0002] 当前扫路车的除尘方法为二种,即湿式除尘与干式除尘,具体结构及相关性能如 下:
[0003] (1)扫路车湿式除尘作业:
[0004] 参见图1所示,现有的湿式除尘通过在扫路车上设置水箱1'、水累2'、管路3'、喷 嘴4'等水路系统,清扫前洒水淋湿地面的灰尘与垃圾,然后采用吸扫或纯吸的方式抽入垃 圾箱5'内,其中路面粉尘因水凝聚与空气分离同垃圾混合沉降于里,干净空气经垃圾箱5' 顶部的网孔进入风机6'排放,从而达到除尘净化的效果,是行业传统的除尘方式,当前使用 较为普遍。
[0005] 由于湿式除尘每作业一小时需耗水约1000升,浪费宝贵的水资源,特别对我国北 方等缺水地区尤为重要,还有结冰天气管路受冻无法洒水除尘,引起清扫扬尘或设备闲置 等问题也困惑行业冬季机械化环保作业。
[0006] 似扫路车干式除尘作业、当前行业使用如下;种性形:
[0007] (2. 1)"前置袋式过滤除尘器+后置风机":
[0008] 参见图2所示,本袋式除尘器7'设置在风机8'的前端,其进风口 9'与垃圾箱10' 联接,出风口 11'与风机8'联接,在风机8'的抽吸作用下含尘空气经吸嘴、钢丝网(联接 在进风口 9'上)、进风口 9'、袋式除尘器7'中设置(有的在进风口 9'与除尘器7'之间设 置有防水挡板,图中未画)的滤材12'过滤,分离粉尘与空气,附在滤材12'表面的粉尘则 通过振打或气流自洁等方法抖落到排灰道13'内,干净气体则通过滤材12'上的毛细孔进 入风机8'排放,达到干式除尘的效果。
[0009] 该除尘装置的优点:风机8'通过的是净化空气,避免或减轻了粉尘对叶轮、蜗壳 (风机部件)的磨损。 阳010] 不足:a滤材12'的进风口直接与联通垃圾箱10',含尘气体中较大尘粒对滤材12' 的冲击摩擦较大,加快磨损;b因无初级处理,滤材12'易堵塞,引起真空度增加,空气变稀 薄,携带垃圾的能力就会下降低;C含水气流通过时(如"洒水车+扫路车"模式,即行业所 指:路面洒水车洒水后扫路车进行清扫作业),"糊袋"(水和尘粒混和成浆粘附在滤材表面 的现象);d冬季作业滤材表面吸附雪花,遇热变水遇冷结冰影响除尘性能含尘气体从吸嘴 经垃圾箱10'、钢丝网、风机8'、到袋式除尘器7',粉尘被过滤拦截,空气通过滤材12'净化 排放。其主要不足是,除尘负荷重、风机易磨损,由于袋式除尘器7'正压输送,接口如出现 漏气易扬尘。
[0011] (2. 2)"后置袋式过滤除尘器+前置风机":
[0012] 含尘气体从吸嘴经垃圾箱14'、钢丝网、风机15'、到袋式除尘器16',粉尘被过滤 拦截,空气通过滤材17'净化排放。其主要不足是,除尘负荷重、风机易磨损,由于袋式除尘 器16'正压输送,接口如出现漏气易扬尘。
[0013] (2. 3)"后置袋式过滤除尘器+中置风机+前置离屯、除尘器":
[0014] 含尘气体从吸嘴经垃圾箱18'、钢丝网、离屯、式尘器19'预滤、风机22'、到袋式除 尘器20',粉尘被过滤拦截,空气通过滤材21'净化排放。其性能优于(2.1)、(2. 2),不足 是,含尘浓度较高时,离屯、式尘器19'预滤负荷重、会增加风机22'风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 压差,即阻力增大、影响吸嘴抽吸能力,由于离屯、式尘器19'只能起预滤作用,风机22'仍有 粉尘磨损现象,袋式除尘器20'与风机22'接口及本身的口如出现漏气易扬尘,会造车体内 部空气污染。
[0015] 综上所述,现有的扫路车的要么浪费水资源,要么除尘效果不好,容易磨损风机, 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16]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路车除尘系统及具有其的扫路车,W解决 现有技术中的扫路车的除尘装置除尘效果差的问题。
[001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扫路车除尘系统,包 括垃圾箱、与垃圾箱连通的吸嘴W及与垃圾箱连通的风机,扫路车除尘系统还包括:第一除 尘装置和第二除尘装置,第一除尘装置和第二除尘装置依次连通并设置在风机和垃圾箱之 间。
[0018] 进一步地,扫路车除尘系统还包括第=除尘装置,第=除尘装置设置在第二除尘 装置和风机之间;第一除尘装置、第二除尘装置W及第=除尘装置从垃圾箱到风机的方向 依次布置,第一除尘装置为惯性除尘器,第二除尘装置为离屯、除尘器,第=除尘装置为袋式 除尘器。
[0019] 进一步地,第一除尘装置包括:第一箱体,第一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垃 圾箱上设置有出风口,第一箱体的进风口和垃圾箱的出风口连通,第一箱体的出风口与第 二除尘装置连通;多块导流板,多块导流板设置在第一箱体内并形成导流通道W进行惯性 除尘。
[0020] 进一步地,第一箱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第一箱体的相对的两侧壁上; 多块导流板均沿第一箱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多块导流板从第一箱体的进风口到第一箱体 的出风口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W形成弯折的导流通道。
[0021] 进一步地,第一箱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第一箱体的上端;多块导流板为 四块,四块导流板中靠近第一箱体的进风口的第一块导流板与第一箱体的顶板之间具有导 流间隙;四块导流板中的靠近第一块导流板的第二块导流板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箱体 的顶板上,第二块导流板的第二端与第一箱体的底板之间具有导流间隙;四块导流板中的 靠近第一箱体的出风口的第四块导流板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箱体的顶板上,第四块导 流板的第二端与第一箱体的底板之间具有导流间隙;四块导流板中的位于第二块导流板和 第四块导流板之间的第=块导流板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箱体的底板上,第=块导流板 的第二端与第一箱体的顶板之间具有导流间隙。
[0022] 进一步地,第一块导流板的靠近第一箱体的底板的一端与第一箱体的底板之间具 有让位空间;第一块导流板的靠近第一箱体的底板的一端到第一箱体的底板之间的距离、 第二块导流板的第二端到第一箱体的底板之间的距离W及第四块导流板第二端到第一箱 体的底板之间的距离依次减小。
[0023] 进一步地,第一块导流板的靠近第一箱体的底板的一端与第一箱体的底板之间具 有让位空间;第一箱体的底端设置有与垃圾箱连通的卸尘孔,第一块导流板的靠近第一箱 体的底板的一端、第二块导流板的第二端W及第四块导流板的第二端均高于卸尘孔;第= 块导流板上的靠近第一箱体的端部设置有第=控制阀口。
[0024] 进一步地,第一块导流板与第一箱体的进风口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块导流板与第 一块导流板之间的距离。
[00巧]进一步地,第二除尘装置包括:外筒,外筒上设置进风口,外筒的进风口与第一除 尘装置连通;偏屯、筒,偏屯、筒偏离外筒的中屯、线设置在外筒的内部,外筒的内壁和偏屯、筒的 外壁之间形成除尘空间,偏屯、筒的通孔与风机连通。
[00%] 进一步地,外筒的进风口设置在外筒的筒壁上,并通过连接管与第一除尘装置连 接,连接管与外筒相切连接。
[0027] 进一步地,第二除尘装置还包括:集灰斗,集灰斗与外筒连接;第一控制阀n,第 一控制阀口设置在集灰斗的底部。
[0028] 进一步地,第二除尘装置还包括第二箱体,第二箱体与第一箱体相邻设置,且第一 箱体底端和第二箱体的底端通过第二控制阀口连接。
[0029] 进一步地,第=除尘装置包括:第=箱体,第=箱体内设置有将第=箱体隔离成进 风腔和出风腔,第=箱体上设置有与进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与出风腔连通的出风口的进风 口与第二除尘装置连通,第=箱体的出风口与风机连通;过滤袋,过滤袋设置在进风腔内, 过滤袋的内腔与出风腔连通。
[0030] 进一步地,第=箱体与第二箱体相邻设置,且第一箱体底端和第二箱体的底端通 过第四控制阀口连接。
[0031] 进一步地,第一除尘装置为惯性除尘器,第二除尘装置为袋式除尘器。
[0032] 进一步地,第一除尘装置为离屯、除尘器,第二除尘装置为袋式除尘器。
[003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扫路车,包括除尘系统,除尘系统为上述 的扫路车除尘系统。
[0034]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扫路车除尘系统还包括第一除尘装置和第二除尘装 置,第一除尘装置和第二除尘装置依次连通并设置在风机和垃圾箱之间,通过在风机和垃 圾箱之间设置第一除尘装置和第二除尘装置W实现二级除尘,能够有效提高扫路车除尘装 置的除尘效果。通过设置二级除尘装置,在进行路面清理的过程中,可W不用向地面诱水, 从而节约水资源,且除尘系统中可W不用设置喷嘴,减低了扫路车除尘系统的生产制造成 本。
附图说明
[0035]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 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0036] 图I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扫路车湿式除尘装置的主视图;
[0037] 图2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种干式扫路车除尘装置的主视图;
[0038] 图3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种干式扫路车除尘装置的主视图;
[0039] 图4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种干式扫路车除尘装置的主视图;
[0040]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除尘系统的主视图;
[0041]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惯性除尘器的主视图;
[0042]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离屯、除尘器的主视图;
[00创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离屯、除尘器的左视图;化及 [0044]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带式除尘器的局部放大视图。 W45]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W下附图标记:
[0046] 10、第一除尘装置;11、惯性除尘器;12、第一箱体;121、进风口;122、出风口;123、 卸尘孔;13、第一块导流板;14、第二块导流板;15、第=块导流板;16、第四块导流板;17、导 流通道;20、第二除尘装置;21、离屯、除尘器;211、外筒;212、偏屯、筒;213、进风口;215、连 接管;216、集灰斗;217、第一控制阀口;22、第二箱体;30、第S除尘装置;31、袋式除尘器; 32、第S箱体;321、进风腔;322、出风腔;323、进风口;324、出风口;33、过滤袋;331、滤筒; 332、密封圈;333、法兰;334、密封垫;335、悬挂杆;34、隔板;35、脉冲阀;40、第二控制阀 口;50、第S控制阀口;60、第四控制阀口;70、垃圾箱;71、出风口;80、吸嘴;9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W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48] 参见图5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路车除尘系统。该 扫路车除尘系统包括垃圾箱70、与垃圾箱70连通的吸嘴80W及与垃圾箱70连通的风机 90。工作时,通过风机90的作用使得吸嘴80处于负压状态,进而将路面的垃圾抽吸到垃圾 箱70中。由于抽吸垃圾的过程中会出现扬尘,为了防止扬尘从风机90的出风口流出而污 染环境。本实施例的扫路车除尘系统还包括第一除尘装置10和第二除尘装置20,第一除尘 装置10和第二除尘装置20依次连通并设置在风机90和垃圾箱70之间,通过在风机90和 垃圾箱70之间设置第一除尘装置10和第二除尘装置20W实现二级除尘,能够有效提高扫 路车除尘装置的除尘效果。通过设置二级除尘装置,在进行路面清理的过程中,可W不用向 地面诱水,从而节约水资源,且除尘系统中可W不用设置喷嘴,减低了扫路车除尘系统的生 产制造成本。
[0049]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扫路车除尘系统还包括第=除尘装置还包括第=除尘装置 30,通过设置第=除尘装置30实现=级除尘。第=除尘装置30设置在第二除尘装置20和 风机90之间;第一除尘装置10、第二除尘装置20W及第=除尘装置30从垃圾箱70到风 机90的方向依次布置,且第一除尘装置10为惯性除尘器11,第二除尘装置20为离屯、除尘 器21,第=除尘装置30为袋式除尘器31。从垃圾箱70到风机90的方向的除尘装置依次 为惯性除尘器11、离屯、除尘器21W及袋式除尘器31,能够对颗粒从大到小的扬尘进行逐级 去除,防止粒径较大的扬尘磨损精滤除尘装置袋式除尘器31,进而提高扫路车除尘系统的 使用寿命和除尘效果。
[0050] 与此同时,还能够免避粉尘对风机90的叶轮、蜗壳磨损,由于除尘系统实现按尘 粒大小逐级清除粉尘,充分发挥了各除尘器的效能,除尘效率高,为机械化清扫防止作业扬 尘污染提供有效保证。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扫路车除尘系统中无需设置喷嘴W洒水,还能够 防止"糊袋"现象的出现。
[0051]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除尘装置包括第一箱体12和多块导流板。其中 第一箱体12上设置有进风口 121和出风口 122,垃圾箱70上设置有出风口 71,连接时,第 一箱体12的进风口 121和垃圾箱70的出风口 71连通,风机90工作时,垃圾箱70中扬尘 从垃圾箱70的出风口 71进入第一箱体12的进风口 121中,继而进入第一箱体12,而第一 箱体12的出风口 122与第二除尘装置20连通,时空气经第一箱体12进行惯性除尘后能够 进入第二除尘装置20进行进一步除尘。多块导流板设置在第一箱体12内并形成导流通道 17W进行惯性除尘。
[0052] 具体来说,第一箱体12的进风口 121和出风口 122分别设置在第一箱体12的相 对的两侧壁上;而多块导流板均沿第一箱体12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多块导流板从第一箱体 12的进风口 121到第一箱体12的出风口 122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W形成弯折的导流通道 17,在风机90的抽吸作用下,第一箱体12中扬尘沿导流通道17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质 量较大的扬尘沉降在第一箱体12的底部,进而达到惯性除尘的效果。
[0053] 第一箱体12的进风口 121和出风口 122均设置在第一箱体12的上端,便于实现 惯性除尘。在本实施例中,多块导流板为四块,四块导流板中靠近第一箱体12的进风口 121 的第一块导流板13与第一箱体12的顶板之间具有导流间隙;四块导流板中的靠近第一块 导流板13的第二块导流板14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箱体12的顶板上,第二块导流板14 的第二端与第一箱体12的底板之间具有导流间隙;四块导流板中的靠近第一箱体12的出 风口 122的第四块导流板16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箱体12的顶板上,第四块导流板16 的第二端与第一箱体12的底板之间具有导流间隙;四块导流板中的位于第二块导流板14 和第四块导流板16之间的第=块导流板15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第一箱体12的底板上,第 =块导流板15的第二端与第一箱体12的顶板之间具有导流间隙。
[0054] 通过四块导流板的作用,使得第一箱体12内形成弯折的导流通道17,结构简单, 便于实现。当含尘空气从进风口 121进入后,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呈畔巧,,型的上下折返气 流走向,运种多次气流方向的急剧转变,有利于尘粒借自身的惯性与空气分离,尘粒持续向 下沉降在第一箱体12的底部,空气经"tp"路线从出风口 122排出。由于质量越大惯性越 大,本结构对当量直径在20至30ymW上的粉尘有显著除尘效果。
[0055] 在本实施例中,将导流板设置为四块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导流板设置得太多造成导 流通道17过长而增大风机90的符合,另一方面时为了防止导流板设置的太少使得导流通 道17太短而不便于除尘。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板还可W设置有2块、3块、 5块等。
[0056] 再次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块导流板13的靠近第一箱体12的底板的 一端与第一箱体12的底板之间具有让位空间,便于堆积垃圾。当垃圾箱70中的扬尘进入 第一箱体12后,质量大的扬尘首先掉落在第一箱体12中,因此,在第一箱体12的靠近进风 口 121的一侧经惯性除尘的掉落的扬尘较多加大,为了适应第一箱体12中的惯性除尘的特 点,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块导流板13的靠近第一箱体12的底板的一端到第一箱体12的底板 之间的距离H1、第二块导流板14的第二端到第一箱体12的底板之间的距离H3W及第四块 导流板16第二端到第一箱体12的底板之间的距离肥依次减小,也即肥 < 册 < 化。
[0057] 优选地,第一箱体12的底端设置有与垃圾箱70连通的卸尘孔123,第一块导流板 13的靠近第一箱体12的底板的一端、第二块导流板14的第二端W及第四块导流板16的第 二端均高于卸尘孔123,便于将第一箱体12中的扬尘导入垃圾箱70中,防止第一块导流板 13、第二块导流板14W及第四块导流板16阻碍第一箱体12中的垃圾向垃圾箱70中流动。 更优选地,为了不阻碍第一箱体12中的垃圾向垃圾箱70中的流动,第=块导流板15上设 置有第S控制阀口 50,当需要将第一箱体12中的垃圾到入垃圾箱70中时,则打开第S控制 阀口 50。
[0058] 优选地,第一块导流板13与第一箱体12的进风口 121之间的距离Sl小于第二块 导流板14与第一块导流板13之间的距离S2,本实施例中将Sl设置得较小,便于对从进风 口 121进入的扬尘进行阻挡,使扬尘能够快速沉降,而将S2设置的较大,则能够降低空气的 流速,进一步提高惯性除尘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块导流板15和第四 块导流板16之间的导流通道17的宽度逐渐变小,便于提高空气的流速,进而提高整个除尘 系统的除尘效率。
[0059] 参见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离屯、除尘器21包括外筒211和偏屯、筒212。其 中,外筒211上设置进风口 213,该外筒211的进风口 213与第一除尘装置10的出风口 122 连通,便于对经第一除尘装置10处理之后的空气进行再次除尘处理;偏屯、筒212偏离外筒 211的中屯、线设置在外筒211的内部,外筒211的内壁和偏屯、筒212的外壁之间形成除尘空 间,偏屯、筒212的通孔与风机90连通,将离屯、除尘处理之后的空气输送至风机90。在本实 施例中,由于偏屯、筒212偏离外筒211的中屯、线设置在外筒211内,当空气进入到外筒211 的内部后,空气沿偏屯、筒212的外壁和外筒211的内壁支架的除尘空间发生螺旋运动后从 偏屯、筒212的通孔中流出离屯、除尘器21,在空气进行螺旋运动的过程中,空气中夹带的扬 尘在离屯、力的作用下甩向外筒211的内壁实现沉降,进而达到离屯、除尘的作用。
[0060] 优选地,外筒211的进风口 213设置在外筒211的筒壁上,并通过连接管215与第 一除尘装置10连接,连接管215与外筒211相切连接,使得进入外筒211的空气能够进行 强有力的螺旋运动,进而便于甩出空气中携带的扬尘。
[0061] 在本实施例中,离屯、除尘器21还包括集灰斗216和第一控制阀口 217,其中,集灰 斗216与外筒211连接,便于收集沉降在外筒211内的扬尘;第一控制阀口 217设置在集灰 斗216的底部,便于将集灰斗216中的扬尘排放出来。
[0062] 本实施例的第二除尘装置20还包括第二箱体22,外筒211和偏屯、筒212均设置在 第二箱体22中,当打开第一控制阀口 217的时候,集灰斗216中的灰尘掉落在第二箱体22 的底部,而该第二箱体22与第一箱体12相邻设置,且第一箱体12底端和第二箱体22的底 端通过第二控制阀口 40连接,通过第二控制阀口 40的作用,便于将第二箱体22中的灰尘 倒入第二箱体22进而倒入垃圾箱70中。
[0063] 当含尘空气进入进风口 213时,在偏屯、筒212的作用下沿阻力相对较小的偏屯、间 隙方向形成旋流,尘粒借助外筒211内壁磨擦降速沉集在集灰斗216里,外筒211和集灰斗 216之间开排灰槽,第一控制阀口 217起关闭集灰,打开排灰之作用。本结构能有效清除当 量直径为10到30ym的粉尘。
[0064] 结合图5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袋式除尘器31包括第=箱体32和过滤袋33。 其中,第=箱体32内设置有将第=箱体32隔离成进风腔321和出风腔322的隔板34,第= 箱体32上设置有与进风腔321连通的进风口 323和与出风腔322连通的出风口 324,连接 时,将第=箱体32的进风口 323与第二除尘装置20的偏屯、筒212的通孔连通,将第=箱体 32的出风口 324与风机90连通;过滤袋33设置在进风腔321内,过滤袋33的内腔与出风 腔322连通。 阳0化]工作时,经离屯、除尘器21除尘处理之后的空气从偏屯、筒212的通孔中流出而进入 到第=箱体32的进风腔321内,在风机90的抽吸作用下,进风腔321中的空气经过滤袋33 过滤后进入到出风腔322中,然后从出风口 324流经风机90后排入外界。在运个过程中, 进入进风腔321的空气中携带的扬尘的粒径和质量都相对较小,对过滤袋33的摩擦较小, 进而提高了袋式除尘器31的使用寿命W及整个除尘系统的除尘效果。
[0066] 本实施例中的袋式除尘器31还包括圆形折叠滤筒331、脉冲阀35、法兰333、密封 圈332、密封垫334W及悬挂杆335。滤筒331通过内置与滤筒331内部的悬挂杆335与法 兰333螺纹连接,组成滤筒331、法兰333、密封圈332、悬挂杆335的组合装配单元,然后将 该装配单元通过螺栓紧固插装在隔板34上,隔板34焊接在第=箱体32内,连接时,通过滤 筒331、密封圈332、密封垫334共同将粉尘气流与过滤后的干净空气隔离,从而实现袋式除 尘的效果。
[0067] 优选地,第=箱体32与第二箱体22相邻设置,且第一箱体12底端和第二箱体22 的底端通过第四控制阀口 60连接。当含尘气体通过袋式除尘器31时,粉尘被滤筒组滤料上 密集的微孔网阻挡在外,并过脉冲阀35的脉冲气力振落在第=箱体32的底部,空气则通过 微小孔排放,进入风机90的进风入口,滤料过滤精度能达到1到0. 5ym,收尘效率99. 99 % W上。当需要倾倒第S箱体32中的垃圾时,则打开第四控制阀口 60、第二控制阀口 40W及 第=控制阀口 50,将第=箱体32中的垃圾导入垃圾箱70内,与垃圾箱70的垃圾一起倾倒 到垃圾池即可,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W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除尘装置10为惯性除尘器11,第二 除尘装置20为袋式除尘器31。惯性除尘器11和袋式除尘器31均为上述实施例中提高的 惯性除尘器11和袋式除尘器31。
[0069]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除尘装置10为离屯、除尘器21,第 二除尘装置20为袋式除尘器31。离屯、除尘器21和袋式除尘器31均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离 屯、除尘器21和袋式除尘器31。
[007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扫路车,包括除尘系统,该除尘系统为上 述实施例的扫路车除尘系统。
[0071] 从W上的描述中,可W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实 用新型的扫路车除尘系统的能够对颗粒从大到小的扬尘进行逐级去除,防止粒径较大的扬 尘磨损精滤除尘装置袋式除尘器,进而提高扫路车除尘系统的使用寿命和除尘效果。与此 同时,还能够免避粉尘对风机的叶轮、蜗壳磨损,由于除尘系统实现按尘粒大小逐级清除粉 尘,充分发挥了各除尘器的效能,除尘效率高,为机械化清扫防止作业扬尘污染提供有效保 证。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扫路车除尘系统中无需设置喷嘴W洒水,还能够防止"糊袋"现象的 出现。
[0072] W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W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