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33548U - 一种电脑桌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脑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33548U
CN206333548U CN201621001720.0U CN201621001720U CN206333548U CN 206333548 U CN206333548 U CN 206333548U CN 201621001720 U CN201621001720 U CN 201621001720U CN 206333548 U CN206333548 U CN 206333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diode
chip
electric capacity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017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阮恩杰
唐明君
李进移
陈兴良
郁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017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33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33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3354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脑桌,属于电动升降桌。它解决了现有的电脑桌不可调节高度、功耗大,损耗多,工作状态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电脑桌。本实用新型在显示器与支架之间设置升降装置,且该升降装置能使显示器相对支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显示器与桌板的升降,该结构的设置,不仅能满足人体升高的需求,同时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显示器托手与桌板托手的设置能更合理化的调节电脑桌高度,而且使用方便,更进一步,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控制的电动升降系统功耗较低,损耗较少,系统工作时效率高,速度快,且系统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电脑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升降桌,涉及一种电脑桌以及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背景技术
电脑桌是用于放置电脑的桌子,是很重要的办公及生活用品,在现有技术中,一般的电脑桌是能实现电脑的摆放,但一般电脑桌却不能根据人体的需求而自动调节电脑桌的高度,从而无法满足人的工作需求,而且,人们经常使用该电脑桌很容易得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进而减低工作效率。
传统的自动升降桌价格不菲,其主要升降依赖电动升降系统,升降系统的好坏决定其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电脑桌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设计合理、可调节高度、功耗低,损耗少,工作状态高速稳定的电脑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调节高度的电脑桌。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安装在支架内;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于支架上,且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内杆、升降外杆、升降内壳以及升降外壳;所述升降内杆插入升降外杆,且升降内杆与所述动力装置转动连接,所述升降外杆顶端嵌入升降外壳,所述升降外壳内部插入升降内壳,所述升降内壳下端设于支架内;
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安装在升降外壳上端;
桌板,所述桌板安装在升降外壳下端;
所述电脑桌还包括用于控制动力装置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所述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包括中央处理器,包含型号为ATMEGA16A的第一芯片,电源电路,按键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机反馈电路;
电源电路与中央处理器连接;
按键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入端,中央处理器接收来自按键电路的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电机驱动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出端,电机驱动电路接收经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机马达的工作状态;
同时,电机驱动电路将电机输出信号发送至电机反馈电路,电机反馈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升降内杆两端呈螺旋状,且升降内杆下端沿其轴向方向设有月牙状的缺口;所述升降外杆相对于升降内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升降内杆下端由上往下依次安装紧固隔板、转动件、螺母,所述紧固隔板一对角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内安装定位销;所述转动件安装在缺口上且转动件外表面呈六棱柱状。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升降内壳包括上端部、下端部,所述下端部设有机壳且与机壳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安装在支架内,所述上端部每侧面皆设有方状的垫片。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升降外壳包括顶端部、上部、下部,所述顶端部设有椭圆孔,在上部外表面靠近显示器一侧设有显示器托手,且在下部外表面靠近显示器一侧设有桌板托手,下部外表面的侧方开设有台阶面且台阶面面向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安装在显示器托手上,所述桌板安装在桌板托手上;所述机壳与所述紧固隔板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紧固隔板的定位销螺栓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机壳内安装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传动盒,传动盒连接电机且内部可插入转动件,在传动盒底部设有板盖,所述板盖与传动盒之间螺栓连接;所述支架内还安装控制盒;所述升降内壳的机壳下端设有机壳板,所述机壳板与机壳螺栓连接;所述机壳远离显示器一侧面设有“U”型架,所述“U”型架开口朝向机壳,且与机壳螺栓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芯片IC2,所述第二芯片IC2型号为34063,第一插头CN1,第三插头CN3,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解电容E1,第二电解电容E2,第三电解电容E3,第四电解电容E4,第五电解电容E5,第六电解电容E6,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三二极管D1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三十电阻R30,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一电感L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四MOS管Q4,第三三极管Q3,第五三极管Q5,第一可调电阻TR1,蜂鸣器BUZ;
所述电源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一插头CN1第一端口接地,第二端口连接至由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一电解电容E1组成的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该第一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该第一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至由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3,第二电阻R2,第三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组成的第二并联支路,其中,第三电解电容E3与第二电阻R2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二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还连接至由第二电解电容E2,第四电容C4组成的第三并联支路,第三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一电阻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与第八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由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容C6,第五电解电容E5组成的第四并联支路,其中,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电容C6之间串联有第一电感L1,第四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三引脚经由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四并联支路的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四引脚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五引脚,同时第五引脚经由第四电阻R4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至第三插头CN3的第一端口,第三插头CN3第二端口接地,第三插头CN3第三端口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第一端口还经由第三十电阻R30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端接地,第三十电阻R30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连接有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六电阻R26另一端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九引脚;
第七二极管D7负极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四MOS 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连接至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至第十四电阻R14后空置,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由第六电解电容E6与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的第五并联支路,第五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五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可调电阻TR1后连接至电源VDD;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至由第四电解电容E4与第七电容C7组成的第六并联支路,第六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六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第九电阻R9连接至由第十三二极管D13与蜂鸣器BUZ组成的第七并联支路,第七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一引脚。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包括:
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
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五电阻R35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三引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三十一电阻R31并联;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二引脚,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一电容C11与第三十二电阻R32并联;
第四十电阻R40,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九电阻R39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一引脚,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经由第十电容C10与第三十三电阻R33并联;
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四十二电阻R42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二电阻R42的另一端经由第九电容C9与第三十四电阻R34并联。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按键电路包括:
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第三开关SW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六三极管Q6;
所述按键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按键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WAKE输出端,其中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二引脚,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引脚,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一引脚,WAKE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
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六电容C16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六电容C16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七电阻R2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一开关SW1;
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九电阻R29,第十八电容C18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九电阻R29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二开关SW2;
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七电容C17和第二十八电阻R28,第十七电容C17另一端接地,第二十八电阻R28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三开关SW3;
WAKE输出端经由第二十四电阻R24后连接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机接地;
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另一端为并联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电脑桌中,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包括:
第三芯片IC3,所述第三芯片IC3型号为ULN200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
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一继电器RL1,第二继电器RL2,第三继电器RL3,第四继电器RL4,第二压敏电阻ZNR2,第三压敏电阻ZNR3;
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七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六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五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
电机驱动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PWM1输出端,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PWM2输出端;其中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PWM1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三引脚,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PWM2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四引脚;
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六电阻R6,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六电阻R6另一端连接至第一MOS管Q1的源极,在第六电阻R6与第一MOS管Q1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由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一二极管D1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常闭触点端;
第一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一继电器RL1的线圈部分与第九二极管D9串联,第九二极管D9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九二极管D9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一引脚;
第二继电器RL2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二继电器RL2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极管D10串联,第十二极管D10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三引脚;
第一继电器RL1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二压敏电阻ZNR2;
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八电阻R8,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至第二MOS管Q2的源极,在第八电阻R8与第二MOS管Q2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由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二二极管D2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常闭触点端;
第三继电器RL3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三继电器RL3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一二极管D11串联,第十一二极管D11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一二极管D11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引脚;
第四继电器RL4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四继电器RL4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二极管D12串联,第十二二极管D12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二极管D12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二引脚;
第三继电器RL3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三压敏电阻ZNR3。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显示器与支架之间设置升降装置,且该升降装置能使显示器相对支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显示器与桌板的升降,该结构的设置,不仅能满足人体升高的需求,同时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2、在升降外壳外表面靠近显示器一侧设有显示器托手,通过调节显示器托手的高度可实现显示器的升降,其次,在升降外壳下表面靠近显示器一侧设有桌板托手,通过调节桌板托手的高度可实现桌板的升降,显示器托手与桌板托手的设置能更合理化的调节电脑桌高度,而且使用方便。
3、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控制的电动升降系统功耗较低,损耗较少,系统工作时效率高,速度快,且系统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升降内杆与升降外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升降外壳与升降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升降外壳与升降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升降内杆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升降内杆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升降内杆下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升降内杆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方框图。
图11为中央处理器(第一芯片)图。
图12为电源电路线路图。
图13为电机反馈电路线路图。
图14为按键电路线路图。
图15为电机驱动电路线路图。
图16为第三芯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9所示,该电脑桌包括支架100、动力装置、升降装置200、显示器300、桌板400,该电脑桌还包括用于控制动力装置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动力装置安装在支架100内,升降装置200设于支架100上,且升降装置200包括升降内杆220、升降外杆230、升降内壳240以及升降外壳250;升降内杆220插入升降外杆230,且升降内杆220与动力装置转动连接,升降外杆230顶端嵌入升降外壳250,升降外壳250内部插入升降内壳240,升降内壳240下端设于支架100内,显示器300安装在升降外壳250上端;桌板400安装在升降外壳250下端。
如图2、图8、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规定升降装置200靠近支架100的一端为下端,升降装置200靠近显示器300一端为上端,在升降外杆230顶端面具有椭圆状的凸块231,该凸块231安装在顶端部251的椭圆孔内,可起到定位作用,方便升降外杆230的安装;升降内杆220两端呈螺旋状,且升降内杆220下端沿其轴向方向设有月牙状的缺口223;此结构,可使升降外杆230相对于升降内杆22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更进一步的,升降内杆220下端,由上往下依次安装紧固隔板221、转动件222、螺母224,该紧固隔板221一对角设有定位环221a,定位环221a内安装定位销221b;转动件222安装在缺口223上且转动件222外表面呈六棱柱状,工作时,转动件222随传动盒520运转,从而带动升降内杆220转动,螺母224可防止转动件222在工作中脱落。
如图3-图4、图6-图7所示,升降内壳240包括上端部241、下端部243,下端部243焊接环包围状的机壳242且机壳242开口朝下,在机壳242上端面设有矩形缺口(图中未标注),上端部241每侧面皆设有方状的垫片241a,该垫片241a与升降外壳250内壁摩擦接触,可使减少升降内壳240升降外壳250之间的摩损;升降外壳250包括顶端部251、上部252、下部253,上部252表面靠近显示器300一侧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且均沿升降外壳250轴向等距排列,该通孔用于安装显示器300的显示器托手252a,且通孔与显示器托手252a螺栓连接,通过选择通孔的位置,可调节显示器300的高度,在下部253表面靠近显示器300一侧设有用于安装桌板400的桌板托手2531,该桌板托手2531包括连接部2531a、“Y”部2531b,连接部2531a与升降外壳250螺栓连接,“Y”部2531b设于桌板400底面且与桌板400螺栓连接,该桌板托手2531可使桌板400与升降外壳250更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升降内壳的机壳242与紧固隔板221之间设有隔板210,隔板210与紧固隔板221的定位销221b螺栓连接,工作时,隔板210卡在机壳242内,从而固定紧固隔板221。
如图5-图6所示,支架100内设有侧立的控制盒120,且该控制盒120与升降内壳的机壳242独立隔开,机壳242内安装动力装置,该动力装置包括电机510、传动盒520,传动盒520连接电机510且传动盒520内部插入转动件222,在传动盒520底部设有板盖521,板盖521与传动盒520之间螺栓连接,工作时,控制盒120控制电机510运转,电机510带动传动盒520,传动盒520连接升降装置200,从而实现电脑桌的自动升降。
进一步的,在机壳242底面安装机壳板242a,机壳板242a与机壳242螺栓连接,可使机壳242内处于密封状,避免灰尘以及杂物飞入电机510内,确保电机510的工作效率。
如图1所示,机壳242远离显示器300一侧面设有”U”型架110,该”U”型架110开口方向朝向机壳242,且与机壳242螺栓连接,”U”型架110的设置,可让电脑桌适应更多场所且摆放稳定。
如图9所示,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包括:中央处理器1,包含第一芯片,电源电路2,电机反馈电路3,按键电路4,电机驱动电路5。
电源电路2与中央处理器1连接;按键电路4连接至中央处理器1输入端,中央处理器1接收来自按键电路4的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电机驱动电路5连接至中央处理器1输出端,电机驱动电路5接收经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机马达的工作状态;同时,电机驱动电路5将电机输出信号发送至电机反馈电路3,电机反馈电路3连接至中央处理器1。
如图11所示为中央处理器(第一芯片)图,第一芯片型号为ATMEGA16A。
如图12所示为电源电路线路图,该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芯片IC2,所述第二芯片IC2型号为34063,第一插头CN1,第三插头CN3,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解电容E1,第二电解电容E2,第三电解电容E3,第四电解电容E4,第五电解电容E5,第六电解电容E6,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三二极管D1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三十电阻R30,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一电感L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四MOS管Q4,第三三极管Q3,第五三极管Q5,第一可调电阻TR1,蜂鸣器BUZ;
该电源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一插头CN1第一端口接地,第二端口连接至由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一电解电容E1组成的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该第一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该第一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至由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3,第二电阻R2,第三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组成的第二并联支路,其中,第三电解电容E3与第二电阻R2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二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还连接至由第二电解电容E2,第四电容C4组成的第三并联支路,第三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一电阻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与第八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由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容C6,第五电解电容E5组成的第四并联支路,其中,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电容C6之间串联有第一电感L1,第四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三引脚经由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四并联支路的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四引脚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五引脚,同时第五引脚经由第四电阻R4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至第三插头CN3的第一端口,第三插头CN3第二端口接地,第三插头CN3第三端口接第一芯片IC1 的第二十六引脚,第一端口还经由第三十电阻R30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端接地,第三十电阻R30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连接有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六电阻R26另一端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九引脚;
第七二极管D7负极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连接至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至第十四电阻R14后空置,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由第六电解电容E6与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的第五并联支路,第五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五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可调电阻TR1后连接至电源VDD;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至由第四电解电容E4与第七电容C7组成的第六并联支路,第六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六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第九电阻R9连接至由第十三二极管D13与蜂鸣器BUZ组成的第七并联支路,第七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一引脚。
如图13所示为电机反馈电路线路图,该电机反馈电路包括:
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
该电机反馈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五电阻R35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三引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三十一电阻R31并联;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二引脚,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一电容C11与第三十二电阻R32并联;
第四十电阻R40,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九电阻R39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一引脚,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经由第十电容C10与第三十三电阻R33并联;
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四十二电阻R42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二电阻R42的另一端经由第九电容C9与第三十四电阻R34并联。
如图14所示为按键电路线路图,该按键电路包括:
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第三开关SW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六三极管Q6;
该按键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按键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WAKE输出端,其中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二引脚,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引脚,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一引脚,WAKE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
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六电容C16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六电容C16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七电阻R2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一开关SW1;
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九电阻R29,第十八电容C18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九电阻R29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二开关SW2;
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七电容C17和第二十八电阻R28,第十七电容C17另一端接地,第二十八电阻R28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三开关SW3;
WAKE输出端经由第二十四电阻R24后连接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机接地;
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另一端为并联连接。
如图15、图16所示为电机驱动电路线路图,该电机驱动电路包括:
第三芯片IC3,所述第三芯片IC3型号为ULN200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
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一继电器RL1,第二继电器RL2,第三继电器RL3,第四继电器RL4,第二压敏电阻ZNR2,第三压敏电阻ZNR3;
该电机驱动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七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六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五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
电机驱动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PWM1输出端,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PWM2输出端;其中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PWM1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三引脚,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PWM2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四引脚;
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六电阻R6,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六电阻R6另一端连接至第一MOS管Q1的源极,在第六电阻R6与第一MOS管Q1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由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一二极管D1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常闭触点端;
第一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一继电器RL1的线圈部分与第九二极管D9串联,第九二极管D9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九二极管D9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一引脚;
第二继电器RL2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二继电器RL2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极管D10串联,第十二极管D10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三引脚;
第一继电器RL1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二压敏电阻ZNR2;
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八电阻R8,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至第二MOS管Q2的源极,在第八电阻R8与第二MOS管Q2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由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二二极管D2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常闭触点端;
第三继电器RL3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三继电器RL3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一二极管D11串联,第十一二极管D11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一二极管D11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引脚;
第四继电器RL4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四继电器RL4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二极管D12串联,第十二二极管D12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二极管D12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二引脚;
第三继电器RL3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三压敏电阻ZNR3。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安装在支架内;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于支架上,且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内杆、升降外杆、升降内壳以及升降外壳;所述升降内杆插入升降外杆,且升降内杆与所述动力装置转动连接,所述升降外杆顶端嵌入升降外壳,所述升降外壳内部插入升降内壳,所述升降内壳下端设于支架内;
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安装在升降外壳上端;
桌板,所述桌板安装在升降外壳下端;
所述电脑桌还包括用于控制动力装置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所述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包括中央处理器,包含型号为ATMEGA16A的第一芯片,电源电路,按键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机反馈电路;
电源电路与中央处理器连接;
按键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入端,中央处理器接收来自按键电路的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电机驱动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出端,电机驱动电路接收经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机马达的工作状态;
同时,电机驱动电路将电机输出信号发送至电机反馈电路,电机反馈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内杆两端呈螺旋状,且升降内杆下端沿其轴向方向设有月牙状的缺口;所述升降外杆相对于升降内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内杆下端由上往下依次安装紧固隔板、转动件、螺母,所述紧固隔板一对角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内安装定位销;所述转动件安装在缺口上且转动件外表面呈六棱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内壳包括上端部、下端部,所述下端部设有机壳且与机壳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安装在支架内,所述上端部每侧面皆设有方状的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外壳包括顶端部、上部、下部,所述顶端部设有椭圆孔,在上部外表面靠近显示器一侧设有显示器托手,且在下部外表面靠近显示器一侧设有桌板托手,下部外表面的侧方开设有台阶面且台阶面面向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安装在显示器托手上,所述桌板安装在桌板托手上;所述机壳与所述紧固隔板之间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紧固隔板的定位销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安装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传动盒,传动盒连接电机且内部可插入转动件,在传动盒底部设有板盖,所述板盖与传动盒之间螺栓连接;所述支架内还安装控制盒;所述升降内壳的机壳下端设有机壳板,所述机壳板与机壳螺栓连接;所述机壳远离显示器一侧面设有“U”型架,所述“U”型架开口朝向机壳,且与机壳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芯片IC2,所述第二芯片IC2型号为34063,第一插头CN1,第三插头CN3,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解电容E1,第二电解电容E2,第三电解电容E3,第四电解电容E4,第五电解电容E5,第六电解电容E6,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三二极管D1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三十电阻R30,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一电感L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四MOS管Q4,第三三极管Q3,第五三极管Q5,第一可调电阻TR1,蜂鸣器BUZ;
所述电源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一插头CN1第一端口接地,第二端口连接至由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一电解电容E1组成的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该第一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该第一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至由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3,第二电阻R2,第三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组成的第二并联支路,其中,第三电解电容E3与第二电阻R2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二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还连接至由第二电解电容E2,第四电容C4组成的第三并联支路,第三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一电阻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与第八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由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容C6,第五电解电容E5组成的第四并联支路,其中,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电容C6之间串联有第一电感L1,第四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三引脚经由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四并联支路的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四引脚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五引脚,同时第五引脚经由第四电阻R4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至第三插头CN3的第一端口,第三插头CN3第二端口接地,第三插头CN3第三端口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第一端口还经由第三十电阻R30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端接地,第三十电阻R30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连接有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六电阻R26另一端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九引脚;
第七二极管D7负极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连接至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至第十四电阻R14后空置,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由第六电解电容E6与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的第五并联支路,第五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五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可调电阻TR1后连接至电源VDD;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至由第四电解电容E4与第七电容C7组成的第六并联支路,第六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六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第九电阻R9连接至由第十三二极管D13与蜂鸣器BUZ组成的第七并联支路,第七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一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包括:
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
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五电阻R35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三引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三十一电阻R31并联;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二引脚,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一电容C11与第三十二电阻R32并联;
第四十电阻R40,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九电阻R39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一引脚,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经由第十电容C10与第三十三电阻R33并联;
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四十二电阻R42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二电阻R42的另一端经由第九电容C9与第三十四电阻R34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路包括:
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第三开关SW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六三极管Q6;
所述按键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按键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WAKE输出端,其中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二引脚,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引脚,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一引脚,WAKE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
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六电容C16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六电容C16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七电阻R2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一开关SW1;
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九电阻R29,第十八电容C18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九电阻R29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二开关SW2;
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七电容C17和第二十八电阻R28,第十七电容C17另一端接地,第二十八电阻R28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三开关SW3;
WAKE输出端经由第二十四电阻R24后连接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机接地;
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另一端为并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脑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包括:
第三芯片IC3,所述第三芯片IC3型号为ULN200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
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一继电器RL1,第二继电器RL2,第三继电器RL3,第四继电器RL4,第二压敏电阻ZNR2,第三压敏电阻ZNR3;
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七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六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五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
电机驱动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PWM1输出端,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PWM2输出端;其中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PWM1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三引脚,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PWM2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四引脚;
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六电阻R6,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六电阻R6另一端连接至第一MOS管Q1的源极,在第六电阻R6与第一MOS管Q1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由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一二极管D1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常闭触点端;
第一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一继电器RL1的线圈部分与第九二极管D9串联,第九二极管D9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九二极管D9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一引脚;
第二继电器RL2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二继电器RL2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极管D10串联,第十二极管D10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三引脚;
第一继电器RL1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二压敏电阻ZNR2;
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八电阻R8,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至第二MOS管Q2的源极,在第八电阻R8与第二MOS管Q2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由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二二极管D2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常闭触点端;
第三继电器RL3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三继电器RL3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一二极管D11串联,第十一二极管D11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一二极管D11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引脚;
第四继电器RL4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四继电器RL4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二极管D12串联,第十二二极管D12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二极管D12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二引脚;
第三继电器RL3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三压敏电阻ZNR3。
CN201621001720.0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电脑桌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333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01720.0U CN206333548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电脑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01720.0U CN206333548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电脑桌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33548U true CN206333548U (zh) 2017-07-18

Family

ID=59298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01720.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333548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电脑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335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5102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桌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5102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桌
CN106175102B (zh) * 2016-08-31 2018-10-16 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桌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02524U (zh) 一种智能升降式太阳能led路灯
CN206333548U (zh) 一种电脑桌
CN106175102B (zh) 一种电脑桌
CN104367030A (zh) 一种家用两用升降吊床
CN205859885U (zh) 一种多功能太阳能led草坪灯
CN106388253A (zh) 一种双电机双管式可升降办公桌
CN205859884U (zh) 一种多用太阳能led草坪灯
CN206633161U (zh) 一种用于陶艺教学的辅助工具
CN203676605U (zh) 一种程控波浪起伏床
CN210398710U (zh) 一种无土栽培温室大棚用补光灯
CN206303419U (zh) 一种升降桌子
CN206419737U (zh) 一种小学生使用的具有驱蚊虫功能的台灯
CN206077264U (zh)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CN206527733U (zh) 一种新型家庭服务机器人机构
CN106263513B (zh) 一种升降桌子
CN206975994U (zh) 一种旅游景区三维动画展示用装置
CN210067000U (zh) 一种可升降的房屋
CN206572294U (zh) 一种抽拉式落地灯
CN207199227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室内外led显示屏
CN206943998U (zh) 多功能路灯
CN214890645U (zh) 一种便捷式摇头光束灯
CN205078496U (zh) 一种360°送风电风扇
CN205878023U (zh) 一种市政多功能节能路灯
CN211885996U (zh) 一种节能环保用除尘通风装置
CN211399559U (zh) 一种市政美化高性能照明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01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