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77264U -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77264U
CN206077264U CN201621022215.4U CN201621022215U CN206077264U CN 206077264 U CN206077264 U CN 206077264U CN 201621022215 U CN201621022215 U CN 201621022215U CN 206077264 U CN206077264 U CN 206077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diode
chip
electric capacity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22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阮恩杰
唐明君
李进移
陈兴良
郁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Huiwuzho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222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77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77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7726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它包括:中央处理器,电源电路,按键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机反馈电路;中央处理器为第一芯片;电源电路与中央处理器连接,电源电路中包含有第二芯片;按键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入端,中央处理器接收来自按键电路的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电机驱动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出端,电机驱动电路接收经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机马达的工作状态,电机驱动电路包含第三芯片;同时,电机驱动电路将电机输出信号发送至电机反馈电路,电机反馈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控制的电动升降系统使用时功耗较低,损耗较少,系统工作时效率高,速度快,且系统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升降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背景技术
升降桌在日常办公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使用升降桌不仅可有效预防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自动升降桌一般是以电为动力来源,经由电动机控制机械装置来调节升降桌的高低,也可以经由压缩机控制气压棒或液压棒来调节升降桌的高度。
传统的自动升降桌价格不菲,其主要升降依赖电动升降系统,升降系统的好坏决定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功耗低,损耗少,工作状态高速稳定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包括:中央处理器,包含第一芯片,电源电路,按键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机反馈电路;电源电路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按键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入端,中央处理器接收来自按键电路的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电机驱动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出端,电机驱动电路接收经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机马达的工作状态;同时,电机驱动电路将电机输出信号发送至电机反馈电路,电机反馈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
进一步地,第一芯片型号为ATMEGA16A。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芯片IC2,所述第二芯片IC2型号为34063,第一插头CN1,第三插头CN3,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解电容E1,第二电解电容E2,第三电解电容E3,第四电解电容E4,第五电解电容E5,第六电解电容E6,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三二极管D1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三十电阻R30,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一电感L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四MOS管Q4,第三三极管Q3,第五三极管Q5,第一可调电阻TR1,蜂鸣器BUZ;
所述电源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一插头CN1第一端口接地,第二端口连接至由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一电解电容E1组成的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该第一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该第一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至由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3,第二电阻R2,第三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组成的第二并联支路,其中,第三电解电容E3与第二电阻R2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二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还连接至由第二电解电容E2,第四电容C4组成的第三并联支路,第三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一电阻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与第八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由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容C6,第五电解电容E5组成的第四并联支路,其中,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电容C6之间串联有第一电感L1,第四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三引脚经由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四并联支路的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四引脚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五引脚,同时第五引脚经由第四电阻R4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至第三插头CN3的第一端口,第三插头CN3第二端口接地,第三插头CN3第三端口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第一端口还经由第三十电阻R30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端接地,第三十电阻R30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连接有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六电阻R26另一端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九引脚;
第七二极管D7负极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连接至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至第十四电阻R14后空置,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由第六电解电容E6与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的第五并联支路,第五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五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可调电阻TR1后连接至电源VDD;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至由第四电解电容E4与第七电容C7组成的第六并联支路,第六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六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第九电阻R9连接至由第十三二极管D13与蜂鸣器BUZ组成的第七并联支路,第七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一引脚。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包括:
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
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五电阻R35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三引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三十一电阻R31并联;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二引脚,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一电容C11与第三十二电阻R32并联;
第四十电阻R40,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九电阻R39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一引脚,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经由第十电容C10与第三十三电阻R33并联;
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四十二电阻R42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二电阻R42的另一端经由第九电容C9与第三十四电阻R34并联。
进一步地,所述按键电路包括:
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第三开关SW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六三极管Q6;
所述按键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按键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WAKE输出端,其中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二引脚,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引脚,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一引脚,WAKE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
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六电容C16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六电容C16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七电阻R2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一开关SW1;
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九电阻R29,第十八电容C18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九电阻R29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二开关SW2;
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七电容C17和第二十八电阻R28,第十七电容C17另一端接地,第二十八电阻R28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三开关SW3;
WAKE输出端经由第二十四电阻R24后连接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机接地;
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另一端为并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包括:
第三芯片IC3,所述第三芯片IC3型号为ULN200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
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一继电器RL1,第二继电器RL2,第三继电器RL3,第四继电器RL4,第二压敏电阻ZNR2,第三压敏电阻ZNR3;
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七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六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五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
电机驱动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PWM1输出端,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PWM2输出端;其中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PWM1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三引脚,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PWM2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四引脚;
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六电阻R6,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六电阻R6另一端连接至第一MOS管Q1的源极,在第六电阻R6与第一MOS管Q1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由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一二极管D1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常闭触点端;
第一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一继电器RL1的线圈部分与第九二极管D9串联,第九二极管D9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九二极管D9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一引脚;
第二继电器RL2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二继电器RL2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极管D10串联,第十二极管D10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三引脚;
第一继电器RL1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二压敏电阻ZNR2;
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八电阻R8,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至第二MOS管Q2的源极,在第八电阻R8与第二MOS管Q2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由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二二极管D2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常闭触点端;
第三继电器RL3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三继电器RL3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一二极管D11串联,第十一二极管D11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一二极管D11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引脚;
第四继电器RL4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四继电器RL4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二极管D12串联,第十二二极管D12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二极管D12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二引脚;
第三继电器RL3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三压敏电阻ZNR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控制的电动升降系统功耗较低,损耗较少,系统工作时效率高,速度快,且系统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方框图。
图2为中央处理器(第一芯片)图。
图3为电源电路线路图。
图4为电机反馈电路线路图。
图5为按键电路线路图。
图6为电机驱动电路线路图。
图7为第三芯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方框图,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包括:中央处理器1,包含第一芯片,电源电路2,电机反馈电路3,按键电路4,电机驱动电路5。
电源电路2与中央处理器1连接;按键电路4连接至中央处理器1输入端,中央处理器1接收来自按键电路4的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电机驱动电路5连接至中央处理器1输出端,电机驱动电路5接收经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机马达的工作状态;同时,电机驱动电路5将电机输出信号发送至电机反馈电路3,电机反馈电路3连接至中央处理器1。
如图2所示为中央处理器(第一芯片)图,第一芯片型号为ATMEGA16A。
如图3所示为电源电路线路图,该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芯片IC2,所述第二芯片IC2型号为34063,第一插头CN1,第三插头CN3,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解电容E1,第二电解电容E2,第三电解电容E3,第四电解电容E4,第五电解电容E5,第六电解电容E6,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三二极管D1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三十电阻R30,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一电感L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四MOS管Q4,第三三极管Q3,第五三极管Q5,第一可调电阻TR1,蜂鸣器BUZ;
该电源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一插头CN1第一端口接地,第二端口连接至由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一电解电容E1组成的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该第一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该第一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至由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3,第二电阻R2,第三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组成的第二并联支路,其中,第三电解电容E3与第二电阻R2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二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还连接至由第二电解电容E2,第四电容C4组成的第三并联支路,第三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一电阻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与第八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由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容C6,第五电解电容E5组成的第四并联支路,其中,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电容C6之间串联有第一电感L1,第四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三引脚经由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四并联支路的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四引脚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五引脚,同时第五引脚经由第四电阻R4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至第三插头CN3的第一端口,第三插头CN3第二端口接地,第三插头CN3第三端口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第一端口还经由第三十电阻R30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端接地,第三十电阻R30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连接有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六电阻R26另一端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九引脚;
第七二极管D7负极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连接至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至第十四电阻R14后空置,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由第六电解电容E6与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的第五并联支路,第五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五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可调电阻TR1后连接至电源VDD;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至由第四电解电容E4与第七电容C7组成的第六并联支路,第六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六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第九电阻R9连接至由第十三二极管D13与蜂鸣器BUZ组成的第七并联支路,第七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一引脚。
如图4所示为电机反馈电路线路图,该电机反馈电路包括:
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
该电机反馈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五电阻R35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三引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三十一电阻R31并联;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二引脚,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一电容C11与第三十二电阻R32并联;
第四十电阻R40,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九电阻R39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一引脚,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经由第十电容C10与第三十三电阻R33并联;
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四十二电阻R42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二电阻R42的另一端经由第九电容C9与第三十四电阻R34并联。
如图5所示为按键电路线路图,该按键电路包括:
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第三开关SW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六三极管Q6;
该按键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按键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WAKE输出端,其中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二引脚,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引脚,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一引脚,WAKE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
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六电容C16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六电容C16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七电阻R2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一开关SW1;
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九电阻R29,第十八电容C18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九电阻R29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二开关SW2;
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七电容C17和第二十八电阻R28,第十七电容C17另一端接地,第二十八电阻R28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三开关SW3;
WAKE输出端经由第二十四电阻R24后连接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机接地;
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另一端为并联连接。
如图6所示为电机驱动电路线路图,该电机驱动电路包括:
第三芯片IC3,所述第三芯片IC3型号为ULN200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
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一继电器RL1,第二继电器RL2,第三继电器RL3,第四继电器RL4,第二压敏电阻ZNR2,第三压敏电阻ZNR3;
该电机驱动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七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六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五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
电机驱动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PWM1输出端,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PWM2输出端;其中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PWM1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三引脚,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PWM2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四引脚;
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六电阻R6,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六电阻R6另一端连接至第一MOS管Q1的源极,在第六电阻R6与第一MOS管Q1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由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一二极管D1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常闭触点端;
第一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一继电器RL1的线圈部分与第九二极管D9串联,第九二极管D9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九二极管D9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一引脚;
第二继电器RL2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二继电器RL2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极管D10串联,第十二极管D10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三引脚;
第一继电器RL1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二压敏电阻ZNR2;
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八电阻R8,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至第二MOS管Q2的源极,在第八电阻R8与第二MOS管Q2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由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二二极管D2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常闭触点端;
第三继电器RL3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三继电器RL3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一二极管D11串联,第十一二极管D11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一二极管D11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引脚;
第四继电器RL4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四继电器RL4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二极管D12串联,第十二二极管D12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二极管D12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二引脚;
第三继电器RL3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三压敏电阻ZNR3。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处理器,包含第一芯片,电源电路,按键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机反馈电路;
电源电路与中央处理器连接;
按键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入端,中央处理器接收来自按键电路的信号,并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电机驱动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输出端,电机驱动电路接收经过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电机马达的工作状态;
同时,电机驱动电路将电机输出信号发送至电机反馈电路,电机反馈电路连接至中央处理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其特征在于,第一芯片型号为ATMEGA16A。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芯片IC2,所述第二芯片IC2型号为34063,第一插头CN1,第三插头CN3,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一电解电容E1,第二电解电容E2,第三电解电容E3,第四电解电容E4,第五电解电容E5,第六电解电容E6,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十三二极管D1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三十电阻R30,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一电感L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四MOS管Q4,第三三极管Q3,第五三极管Q5,第一可调电阻TR1,蜂鸣器BUZ;
所述电源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一插头CN1第一端口接地,第二端口连接至由第一压敏电阻ZNR1,第一电容C1,第一电解电容E1组成的第一并联支路的一端,该第一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该第一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至由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3,第二电阻R2,第三电容C3,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组成的第二并联支路,其中,第三电解电容E3与第二电阻R2之间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二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还连接至由第二电解电容E2,第四电容C4组成的第三并联支路,第三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三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一电阻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一引脚同时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七引脚与第八引脚;
第二芯片IC2的第二引脚连接至由第四二极管D4,第六电容C6,第五电解电容E5组成的第四并联支路,其中,第四二极管D4和第六电容C6之间串联有第一电感L1,第四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三引脚经由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四并联支路的接地线路;
第二芯片IC2的第四引脚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芯片IC2的第五引脚,同时第五引脚经由第四电阻R4接地;
第四并联支路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至第三插头CN3的第一端口,第三插头CN3第二端口接地,第三插头CN3第三端口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二十六引脚,第一端口还经由第三十电阻R30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另一端接地,第三十电阻R30 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之间连接有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六电阻R26另一端接第一芯片IC1的第九引脚;
第七二极管D7负极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四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第十三电阻R13并联连接至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至第十四电阻R14后空置,第四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由第六电解电容E6与第十五电容C15组成的第五并联支路,第五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五并联支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可调电阻TR1后连接至电源VDD;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至由第四电解电容E4与第七电容C7组成的第六并联支路,第六并联支路上设有一接地线路,第六并联支路另一端经由第九电阻R9连接至由第十三二极管D13与蜂鸣器BUZ组成的第七并联支路,第七并联支路另一端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由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一引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包括:
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八电阻R38,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四十一电阻R41,第四十二电阻R42,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
所述电机反馈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五电阻R35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六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三引脚,第三十五电阻R35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三十一电阻R31并联;
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共端点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二引脚,第三十八电阻R38的另一端经由第十一电容C11与第三十二电阻R32并联;
第四十电阻R40,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九电阻R39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电阻R40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三电阻R3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一引脚,第三十九电阻R39的另一端经由第十电容C10与第三十三电阻R33并联;
第四十一电阻R41,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四十二电阻R42一端共端点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十四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四十引脚,第四十二电阻R42的另一端经由第九电容C9与第三十四电阻R34并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路包括:
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第三开关SW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六三极管Q6;
所述按键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按键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WAKE输出端,其中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二引脚,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引脚,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一引脚,WAKE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 的第二十六引脚;
第一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六电容C16和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六电容C16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七电阻R27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一开关SW1;
第二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八电容C18和第二十九电阻R29,第十八电容C18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九电阻R29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二开关SW2;
第三按键电路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的一端,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七电容C17和第二十八电阻R28,第十七电容C17另一端接地,第二十八电阻R28另一端连接至电源VCC,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上设有一接地的第三开关SW3;
WAKE输出端经由第二十四电阻R24后连接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机接地;
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第一双向TVS二极管T1,第二双向TVS二极管T2,第三双向TVS二极管T3的另一端为并联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控制盒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包括:
第三芯片IC3,所述第三芯片IC3型号为ULN2003,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一继电器RL1,第二继电器RL2,第三继电器RL3,第四继电器RL4,第二压敏电阻ZNR2,第三压敏电阻ZNR3;
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具体连接情况为:
第三芯片IC3的第四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七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五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六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六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五引脚连接;
第三芯片IC3的第七引脚与第一芯片IC1的第三十四引脚连接;
电机驱动电路设有四个输出端,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PWM1输出端,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PWM2输出端;其中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三引脚,PWM1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三引脚,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的第三十二引脚,PWM2输出端连接至第一芯片IC1的第十四引脚;
第一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六电阻R6,该线路上连接有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十九电容C19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六电阻R6另一端连接至第一MOS管Q1的源极,在第六电阻R6与第一MOS管Q1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一MOS管Q1的栅极经由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一二极管D1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一MOS管Q1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常闭触点端;
第一继电器RL1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一继电器RL1的线圈部分与第九二极管D9串联,第九二极管D9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九二极管D9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一引脚;
第二继电器RL2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二继电器RL2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极管D10串联,第十二极管D10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极管D10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三引脚;
第一继电器RL1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一继电器RL1与第二继电器RL2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二压敏电阻ZNR2;
第二电机驱动输出端连接至第八电阻R8,该线路上连接有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第二十电容C20与第三稳压二极管ZD3的另一端并联接地;第八电阻R8另一端连接至第二MOS管Q2的源极,在第八电阻R8与第二MOS管Q2之间设有一接地电阻;
第二MOS管Q2的栅极经由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PWM1输出端,此线路上连接有第七电阻R7,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经由第二二极管D2后连接至一24V电源,第二MOS管Q2的漏极电路还分别连接至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常闭触点端;
第三继电器RL3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三继电器RL3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一二极管D11串联,第十一二极管D11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一二极管D11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引脚;
第四继电器RL4的常开触点端连接至24V电源,第四继电器RL4的线圈部分与第十二二极管D12串联,第十二二极管D12负极线路连接至一24V电源,第十二二极管D12正极线路连接至第三芯片IC3的第十二引脚;
第三继电器RL3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正极,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连接至电机马达负极,第三继电器RL3与第四继电器RL4的衔铁端线路之间连接有第三压敏电阻ZNR3。
CN201621022215.4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77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215.4U CN206077264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215.4U CN206077264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77264U true CN206077264U (zh) 2017-04-05

Family

ID=58435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2215.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77264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772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3760A (zh) * 2016-08-31 2016-12-21 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3760A (zh) * 2016-08-31 2016-12-21 宁波汇五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77264U (zh)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CN106253760B (zh) 一种双电机控制盒线路
EP1612228A4 (en) COPOLYMER BASED ON ETHYLENE VINYL ALCOHO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6175102B (zh) 一种电脑桌
CN206848770U (zh) 基于蓝牙技术的挖掘机控制单元
CN105430796A (zh) 基于两级滤波信号放大电路的智能led灯节能控制系统
CN206333548U (zh) 一种电脑桌
CN205049917U (zh) 五路自动吹扫控制器
CN206712767U (zh) 一种电气自动控制开关
CN203482466U (zh) 一种led点光源
CN205725559U (zh) 一种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农用电机驱动电路
CN212933301U (zh) 一种具有pm2.5净化功能的净化器控制电路
CN107528376A (zh) 喷泉太阳能供电系统
CN205450802U (zh) 调速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及其控制电路板
CN221009808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的过压保护电路
CN202956601U (zh) 管道清洗机器人无线控制系统
CN206615082U (zh) 一种电池包高压供电的控制电路
CN206948281U (zh) 一种智能节电开关装置
CN207460569U (zh) 一种电气自动灯控器
CN107260517A (zh) 一种智能按摩方法、智能终端、智能按摩装置以及系统
CN106455235A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led驱动电路
CN207263299U (zh) 一种红外遥控检测器
CN207908893U (zh) 一种多路开关控制系统及其开关控制器
CN209151034U (zh) 数显式正反转控制电路
CN105958810A (zh) 一种基于浪涌抑制电路的高压恒流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12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