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27391U -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27391U
CN206327391U CN201621334719.XU CN201621334719U CN206327391U CN 206327391 U CN206327391 U CN 206327391U CN 201621334719 U CN201621334719 U CN 201621334719U CN 206327391 U CN206327391 U CN 206327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loading part
framework
wheelbarrow
fla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347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2133471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27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27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2739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独轮车及运输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独轮车不能同时实现分类承载物品以及运送伤员的问题。包括轮体、位于轮体两侧的第一支撑件、位于轮体上部的第二支撑件以及位于第二支撑件后部的第三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上方形成放置第一装载部的空间,第二支撑件上部形成有放置第二装载部的空间,第三支撑件下方形成有放置第三装载部的空间。第二装载部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结合上述分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同时实现分类承载物品以及运送伤员。

Description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地震多发区、山区、路面不平以及道路狭窄区域,普通的汽车、货车以及卡车难以行进,独轮车由于只设置有一个轮子,因而行走比较灵活,能够适应山地等复杂崎岖的路况。
但是,现有的独轮车通常用来承载物品,功能较为单一,并且把不同的物品同时放置于独轮车的上部时,往往杂乱无章,而且在需要使用特定物品时往往无法即时寻找到特定物品。因此,独轮车存在无法分类承载物品的问题。
并且,在需要营救伤员的情况下,通常需要单独的担架用于运输伤员,但是通常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抬着担架步行一端路程才能将伤员运送至救护车,而抬担架的工作不仅需要两个人共同协作,而且需要消耗较多的体力,使用上较为不便。
结合以上分析,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结合担架和独轮车的装置能够同时解决分类承载物品以及运送伤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独轮车及运输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独轮车不能同时实现分类承载物品以及运送伤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种独轮车,包括轮体、位于所述轮体两侧的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轮体上部的第二支撑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后部的第三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上方形成放置第一装载部的空间,所述第二支撑件上部形成有放置第二装载部的空间,所述第三支撑件下方形成有放置第三装载部的空间;其中,
所述第二装载部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底端的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为开口框,所述第一框体的开口位置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框体的上部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装载部的空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框体和第三框体,所述第二框体靠近所述第三框体的顶角与第一竖杆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框体靠近所述第二框体的顶角与第二竖杆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框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框体的一端开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装载部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承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所述中间承接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卡接,所述中间承接件与所述第二装载部螺纹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装载部设置为可折叠的平板,包括从独轮车的头部至尾部顺次连接的第一平板、第二平板以及第三平板;
所述第二装载部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
当所述第二装载部位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第三平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平板向内翻折以堆叠于所述第二平板上部;
当所述第二装载部位于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第三平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平板向外翻折以完全展开。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装载部上可折叠地安装有点滴架。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撑件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三框体远离所述第二框体的顶角向独轮车的尾部延伸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围成区域的下方用于挂设所述第三装载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上设置有挂钩。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装载部设置为桶,所述桶的朝向所述独轮车尾部的侧壁与所述桶的底板可转动连接。
一种运输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独轮车、位于所述第一装载部的水箱、位于所述第二装载部的平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装载部的桶。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独轮车,包括轮体、位于轮体两侧的第一支撑件、位于轮体上部的第二支撑件以及位于第二支撑件后部的第三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形成上方放置第一装载部的空间,第二支撑件上部形成有放置第二装载部的空间,第三支撑件下部形成有放置第三装载部的空间;其中,第二装载部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同时具有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分别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装载部、第二装载部和第三装载部的空间,因此不同类别的物品可选择地放置于第一装置部、第二装载部或第三装载部,因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独轮车不能分类承载物品的技术问题。又由于第二装载部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因此,当需要运送伤员时,第二装载部可以用作伤员平躺,并通过独轮车运送,因此可以解决伤员运送的问题。结合上述分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能够同时实现分类承载物品以及运送伤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配置有水箱、平板以及桶的运输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装载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的第三装载部的靠近独轮车尾部的侧壁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的第三装载部的靠近独轮车尾部的侧壁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轮体;200-第一支撑件;210-第一竖杆;220-第二竖杆;230-第一框体;300-第二支撑件;310-第二框体;320-第三框体;400-第三支撑件;410-第一把手;420-第二把手;500-第一装载部;600-第二装载部;610-第一平板;620-第二平板;630-第三平板;640-点滴架;700-第三装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配置有水箱、平板以及桶的运输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装载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的第三装载部的靠近独轮车尾部的侧壁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的第三装载部的靠近独轮车尾部的侧壁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独轮车,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5,包括轮体100、位于轮体100两侧的第一支撑件200、位于轮体100上部的第二支撑件300以及位于第二支撑件300后部的第三支撑件400;
第一支撑件200上方形成放置第一装载部500的空间,第二支撑件300上部形成有放置第二装载部600的空间,第三支撑件400下方形成有放置第三装载部700的空间;其中,第二装载部600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
本实施例提供的独轮车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同时具有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和第三支撑件400,且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和第三支撑件400分别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装载部500、第二装载部600和第三装载部700的空间,因此不同类别的物品可选择地放置于第一装置部、第二装载部600或第三装载部700,因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独轮车不能分类承载物品的技术问题。又由于第二装载部600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因此,当需要运送伤员时,伤员可以平躺于第二装载部600,并通过独轮车运送,因此还可以解决伤员运送的问题。结合上述分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能够同时实现分类承载物品以及运送伤员。
关于第一支撑件200的形状和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支撑件200包括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凸出设置于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底端的第一框体230,第一框体230为开口框,第一框体230的开口位置的端部分别与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的底端连接,第一框体230的上部形成用于放置第一装载部500的空间。即,第一支撑件200为L型结构,第一支撑件200的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的外侧、第一框体230的上部用于承载物品。物品例如水箱,通过至少一根绑带将水箱固定于第一支撑件200上。绑带例如可以设置为弹性带,且弹性带的两端设置有挂钩,绑带的一端通过挂钩挂设于第一框体230上,绕过水箱的外侧,并向内延伸直至绑带另一端的挂钩与第一竖杆210或者第二竖杆220锁止。绑带的数量优选设置为2个,当然,绑带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物品还例如可以是其他杂物(例如木材等),通过绑带或者其他固定件将杂物绑扎于第一支撑件200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200可以运输较多的物品,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作为第一支撑件200的改进,第一支撑件200可以设置为U型结构,即在第一框体230上部平行于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所在的平面设置有竖向的框体,由此形成了U形凹槽结构,物品,例如水桶可以直接卡接于U形凹槽内。
作为第一支撑件200的另一改进,第一框体230与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的方式例如铰接。在需要使用第一支撑件200时,第一框体230向外翻折直至形成用于盛放第一装载部500的平台。在不需要使用第一支撑件200时,将第一框体230向上翻折直至与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抵接,并形成收起状态。
另外,为了增加第一支撑件200的强度和稳定性,在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之间连接有加强筋。为了将第一支撑件200固定于轮体100上,在第一支撑件200和第二支撑件300之间设置有加强板,第一支撑件200通过螺栓与轮体100可拆卸连接。
关于第一装载部500的形状和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装载部500放置于第一支撑件200上方,第一装载部500例如是水桶或者其他杂物等,由于独轮车的轮体100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支撑件200,为了使独轮车在行驶时保持平衡,在正常使用独轮车时需要同时保证轮体100两侧均放置有第一装载部500。
第一装载部500放置于第一支撑件200上方后,通过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固定装置例如是弹性带,且弹性带的两端设置有挂钩,绑带的一端通过挂钩挂设于第一框体230上,绕过水箱的外侧,并向内延伸直至绑带另一端的挂钩与第一竖杆210或者第二竖杆220锁止。绑带的数量优选设置为2个,当然,绑带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者减少。
关于第二支撑件300的形状和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第二支撑件300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框体310和第三框体320,第二框体310靠近第三框体320的顶角与第一竖杆210的顶端连接,第三框体320靠近第二框体310的顶角与第二竖杆220的顶端连接,第三框体320的远离第一框体230的一端开口。
其中,第二框体310为封闭型框体,前部设置为圆弧形,以方便持握,后部在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的底端通过杆件连接。
其中第三框体320在平行于独轮车长度方向的两侧边向第一框体230的一侧延伸直至与第一支撑件200的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连接。
需要另外说明的是;第二框体310和第三框体320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应用情况作出一定改变,例如第二框体310与第三框体320连接、第二框体310内部增设加强筋、第三框体320内部增设加强筋以及第二框体310和第三框体320设为平板结构等。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前提下的其他结构和形式的变形,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关于第二装载部600的形状和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第二装载部600设置为可折叠的平板,包括从独轮车的头部至尾部顺次连接的第一平板610、第二平板620以及第三平板630;
第二装载部600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
当第二装载部600位于第一工位时,第一平板610和第三平板630相对于第二平板620向内翻折以堆叠于第二平板620上部;
当第二装载部600位于第二工位时,第一平板610和第三平板630相对于第二平板620向外翻折以完全展开。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装载部600设置为可折叠的平板结构。在需要在第二装载部600上方放置运送物资时,可以将第二装载部600折叠(第一工位)使用,也可以将第二装载部600展开(第二工位)使用。在需要在第二装载部600上方运送伤员时,将第二装载部600展开(第二工位)使用。
另外,为了在运送伤员的同时能够对伤员进行输液,第二装载部600上可折叠地安装有点滴架640。更为具体地,第二装载部600的第二平板620上设置有用于容纳点滴架640的凹槽,点滴架640的底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凹槽的一端。
关于第二支撑件300与第二装载部600的连接方式详细说明如下:
第二装载部600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承接件与第二支撑件300可拆卸连接;中间承接件的下表面与第二支撑件300卡接,中间承接件与第二装载部600螺纹连接。
关于第三支撑件400的形状和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第三支撑件400包括分别从第三框体320远离第二框体310的顶角向独轮车的尾部延伸的第一把手410和第二把手420,第一把手410和第二把手420围成区域的下方用于挂设第三装载部700。其中,第三框体320远离第二框体310的一侧设置为开放式结构。
为了进一步增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的运载能力,在第三框体320的第一把手410和第二把手420上设置至少一个挂钩。挂钩可对称设置于第一把手410和第二把手420上,例如,第一把手410上设置两个挂钩,第二把手420上设置两个挂钩,或者,第一把手410上设置三个挂钩,第二把手420上设置三个挂钩。
关于第三装载部700的形状和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第三装载部700设置为桶,桶的朝向独轮车尾部的侧壁与桶的底板可转动连接。第三装载部700的上述结构形式可以方便运送物资的放入和拿出。为了在桶处于的侧壁处于闭合状态时固定桶,避免在独轮车的运输过程中发生松动或者泄露,请参照图4,在桶的朝向独轮车尾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两端与独轮的框架可拆卸连接。固定杆例如可以是铁丝。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运输系统,包括实施例1中的独轮车、位于第一装载部500的水箱、位于第二装载部600的平板以及位于第三装载部700的桶。
关于独轮车的结构和形式请参照实施例1,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同时具有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和第三支撑件400,且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和第三支撑件400分别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装载部500、第二装载部600和第三装载部700的空间,因此不同类别的物品可选择地放置于第一装置部、第二装载部600或第三装载部700,因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独轮车不能分类承载物品的技术问题。又由于第二装载部600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因此,当需要运送伤员时,第二装载部600可以用作伤员平躺,并通过独轮车运送,因此可以解决伤员运送的问题。结合上述分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能够同时实现分类承载物品以及运送伤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独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轮体(100)、位于所述轮体(100)两侧的第一支撑件(200)、位于所述轮体(100)上部的第二支撑件(300)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00)后部的第三支撑件(400);
所述第一支撑件(200)上方形成放置第一装载部(500)的空间,所述第二支撑件(300)上部形成有放置第二装载部(600)的空间,所述第三支撑件(400)下部形成有放置第三装载部(700)的空间;其中,
所述第二装载部(600)设置为用于人体仰卧的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00)包括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竖杆(210)和第二竖杆(220)、以及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210)和所述第二竖杆(220)底端的第一框体(230),所述第一框体(230)为开口框,所述第一框体(230)的开口位置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210)和所述第二竖杆(220)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框体(230)的上部形成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装载部(500)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00)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且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二框体(310)和第三框体(320),所述第二框体(310)靠近所述第三框体(320)的顶角与第一竖杆(210)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框体(320)靠近所述第二框体(310)的顶角与第二竖杆(220)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框体(320)的远离所述第一框体(230)的一端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载部(600)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承接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00)可拆卸连接;所述中间承接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00)卡接,所述中间承接件与所述第二装载部(600)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载部(600)设置为可折叠的平板,包括从独轮车的头部至尾部顺次连接的第一平板(610)、第二平板(620)以及第三平板(630);
所述第二装载部(600)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
当所述第二装载部(600)位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一平板(610)和所述第三平板(630)相对于所述第二平板(620)向内翻折以堆叠于所述第二平板(620)上部;
当所述第二装载部(600)位于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一平板(610)和所述第三平板(630)相对于所述第二平板(620)向外翻折以完全展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载部(600)上可折叠地安装有点滴架(64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件(400)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三框体(320)远离所述第二框体(310)的顶角向独轮车的尾部延伸的第一把手(410)和第二把手(420),所述第一把手(410)和所述第二把手(420)围成区域的下方用于挂设所述第三装载部(7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410)和所述第二把手(420)上设置有挂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装载部(700)设置为桶,所述桶的朝向所述独轮车尾部的侧壁与所述桶的底板可转动连接。
10.一种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独轮车、位于所述第一装载部(500)的水箱、位于所述第二装载部(600)的平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装载部(700)的桶。
CN201621334719.XU 2016-12-07 2016-12-07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27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34719.XU CN206327391U (zh) 2016-12-07 2016-12-07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34719.XU CN206327391U (zh) 2016-12-07 2016-12-07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27391U true CN206327391U (zh) 2017-07-14

Family

ID=59289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3471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27391U (zh) 2016-12-07 2016-12-07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273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8132A (zh) * 2016-12-07 2017-02-2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8132A (zh) * 2016-12-07 2017-02-22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06267B2 (en) Method for supporting an upstanding mast
US9474368B2 (en) Foldable shelf
CN103434941B (zh) 折叠吊机
CN206327391U (zh)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CN206914368U (zh) 一种运输车
CN107082354B (zh) 自卸式运输吊笼及其施工方法
CN105752826B (zh) 移动式吊装平台及其施工方法
CN211447715U (zh) 一种土建施工用承重挂架
JP5312661B1 (ja) ダンプトラックへの箱型コンテナの着脱機構
CN206324555U (zh) 柱片以及货架
CN106428132A (zh) 独轮车及运输系统
CN110939285A (zh) 一种用于电梯井的施工防护一体化装置
CN208134879U (zh) 运输托盘
CN207792478U (zh) 一种铝型材存放架的吊装器具
CN107253487A (zh) 折叠山地起重车以及探测折叠山地起重车
CN209721502U (zh) 安装叉车
CN210340170U (zh) 一种集运输与吊装一体的可分离式多用途移动支架
CN105819121A (zh) 一种便于运输货物的装置
CN205652668U (zh) 一种便于运输货物的装置
CN204917628U (zh) 一种吊篮
CN209684823U (zh) 一种玻璃运输平台箱
CN210595122U (zh) 一种叉车用装卸工具
CN104975718A (zh) 混凝土吊运桶
CN208074492U (zh) 脚架及组装式脚架装置
CN209699931U (zh) 螺旋压榨机及其保护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4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