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20832U -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20832U
CN206320832U CN201621386544.7U CN201621386544U CN206320832U CN 206320832 U CN206320832 U CN 206320832U CN 201621386544 U CN201621386544 U CN 201621386544U CN 206320832 U CN206320832 U CN 206320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pump
back pressure
high back
pressure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8654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元霖
白锋军
樊守峰
陈瑞克
张建业
崔凯平
郑冠捷
高晓频
张方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Priority to CN20162138654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20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20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20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与热泵低温热源进口连接,热网循环水回水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在热泵中放热,放出的热量传递给从高背压凝汽器出口的热网循环水,被热泵降温后的热网循环水送入高背压凝汽器吸收主机乏汽热量,从热泵出口处的热网循环水再输送入热网首站的加热器进一步加热至所需要的温度后对外供出;不仅利用热泵提升了从高背压凝汽器出口的热网循环水温度,而且利用同一热泵降低了高背压凝汽器入口的循环水温度,更大限度地发挥了高背压凝汽器吸收乏汽余热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电厂整体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一次热网循环水回水温度许多大约在60~70℃左右。传统的汽轮发电机组采用高背压供热技术,根据实际机组所能达到的背压不同,通常只能将热网循环水供水温度加热至70℃~80℃左右。对同一机组,当高背压凝汽器出口上限温度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能有效地降低回水温度,必然能使热网循环水回水吸收更多的乏汽热量,从而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高背压供热系统普遍存在着乏汽量远大于热网循环水所能吸收的热量,大量的乏汽仍然没有被高背压凝汽器吸收。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高背压凝汽器吸收更多的乏汽热量成为高背压供热改造的重要方向。
目前现有的高背压与热泵联合系统主要是先利用高背压凝汽器对热网循环水进行一级加热,而后再用热泵对热网循环水进行二级加热的系统。当热网循环水回水温度达到60℃或者更高时,高背压凝汽器所能吸收的乏汽量将会非常有限,从而制约了系统整体的吸热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通过热泵有效地降低热网循环水回水温度,使热网循环水在高背压凝汽器中吸收更多的乏汽热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包括热泵、高背压凝汽器、热网循环泵和热网首站加热器;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与热泵低温热源进口连接,热网循环水回水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热泵的低温热源出口与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进口连通,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出口通过高背压凝汽器出口循环水至热泵管道与热泵被加热循环水进口连通,循环水在热泵中进行二级加热,热泵被加热循环水出口通过管道与热网循环泵连通,热网循环泵与热网首站加热器连通。
进一步,所述热泵的驱动热源来自主机抽汽或热网循环水。
进一步,热泵的低温热源进口与低温热源出口之间连接有热泵低温热源至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旁路阀,用于调节进入热泵的低温热源循环水流量。
进一步,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进口与循环水出口连接有高背压凝汽器旁路阀,用于调节进入高背压凝汽器的热网循环水流量。
进一步,热泵被加热循环水进口与被加热循环水出口之间连接有热泵出口循环水旁路阀,用于调节进入热泵的被加热循环水流量。
本实用新型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与热泵低温热源进口连接,热网循环水回水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在热泵中放热,放出的热量传递给从高背压凝汽器出口的热网循环水,被热泵降温后的热网循环水送入高背压凝汽器吸收主机乏汽热量,从热泵出口处的热网循环水再输送入热网首站的加热器进一步加热至所需要的温度后对外供出。
通过热泵降低了热网循环水回水温度,热网循环水释放的热量传递给了高背压凝汽器出口处的循环水,不仅利用热泵提升了从高背压凝汽器出口的热网循环水温度,而且利用同一热泵降低了高背压凝汽器入口的循环水温度,更大限度地发挥了高背压凝汽器吸收乏汽余热的能力;由于进入高背压凝汽器的热网循环水回水温度降低,使得热网循环水在能在高背压凝汽器中能吸收更多的乏热,从而提高了电厂整体的热效率。
进一步,热泵的驱动热源可以采用主机抽汽或者热网循环水,最终驱动热源的热量也通过热泵释放给高背压凝汽器出口的热网循环水用于提高热网循环水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中: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1;热泵2;热泵低温热源出口至高背压凝汽器管道3;高背压凝汽器乏汽汽源4;高背压凝汽器5;高背压凝汽器出口循环水至热泵管道6;热泵循环水出口至热网循环泵管道7;热网循环泵8;热网首站加热器9;热网循环水供水管道10;热泵驱动热源11;热泵低温热源至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旁路阀12;高背压凝汽器旁路阀13;热泵出口循环水旁路阀14;热网加热器尖峰汽源管道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案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案例。
实施案例参见图1,本实施案例的供热系统包括: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1、热泵2、热泵低温热源出口至高背压凝汽器管道3、高背压凝汽器乏汽汽源4、高背压凝汽器5、高背压凝汽器出口循环水至热泵管道6、热泵循环水出口至热网循环泵管道7、热网循环泵8、热网首站加热器9、热网循环水供水管道10、热泵驱动热源11、热泵低温热源至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旁路阀12、高背压凝汽器旁路阀13、热泵出口循环水旁路阀14、热网加热器尖峰汽源管道15。
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1与热泵2低温热源进口连接,热网循环水回水作为热泵2的低温热源,热泵2的低温热源出口与高背压凝汽器5循环水进口连通,高背压凝汽器5循环水出口通过高背压凝汽器出口循环水至热泵管道6与热泵2被加热循环水进口连通,循环水在热泵2中进行二级加热,热泵2被加热循环水出口通过管道与热网循环泵8连通,热网循环泵8与热网首站加热器9连通。
本实施案例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1中的循环水首先作为热泵2的低温热源在热泵2中放热降温,降温后的热网循环水通过热泵低温热源出口至高背压凝汽器管道3送入高背压凝汽器进一步升温,升温后的热网循环水通过高背压凝汽器出口循环水至热泵管道6送入热泵2进一步升温。而后热网循环水通过热泵循环水出口至热网循环泵管道7接入热网循环泵8加压后送入热网首站加热器9进行尖峰升温后通过热网循环水供水管道10对外供出。
本供热系统热泵2的驱动热源11可以是来自主机抽汽或热网循环水,根据热泵类型不同,可选用不同的驱动热源。
本供热系统中热泵低温热源至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旁路阀12可用作进入热泵的低温热源循环水流量调节用,当热泵事故停用时,可将此阀门全开以旁路热泵。
高背压凝汽器旁路阀13可用作进入高背压凝汽器的热网循环水流量调节用,当高背压凝汽器事故停用时,可将此阀门全开以旁路高背压凝汽器。
热泵出口循环水旁路阀14可用作进入热泵的被加热循环水流量调节用,当热泵事故停用时,可将此阀门全开以旁路热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2)、高背压凝汽器(5)、热网循环泵(8)和热网首站加热器(9);
热网循环水回水管道(1)与热泵(2)低温热源进口连接,热网循环水回水作为热泵(2)的低温热源,热泵(2)的低温热源出口与高背压凝汽器(5)循环水进口连通,高背压凝汽器(5)循环水出口通过高背压凝汽器出口循环水至热泵管道(6)与热泵(2)被加热循环水进口连通,循环水在热泵(2)中进行二级加热,热泵(2)被加热循环水出口通过管道与热网循环泵(8)连通,热网循环泵(8)与热网首站加热器(9)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2)的驱动热源(11)来自主机抽汽或热网循环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泵(2)的低温热源进口与低温热源出口之间连接有热泵低温热源至高背压凝汽器循环水旁路阀(12),用于调节进入热泵(2)的低温热源循环水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高背压凝汽器(5)循环水进口与循环水出口连接有高背压凝汽器旁路阀(13),用于调节进入高背压凝汽器的热网循环水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泵(2)被加热循环水进口与被加热循环水出口之间连接有热泵出口循环水旁路阀(14),用于调节进入热泵的被加热循环水流量。
CN201621386544.7U 2016-12-16 2016-12-16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Active CN206320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86544.7U CN206320832U (zh) 2016-12-16 2016-12-16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86544.7U CN206320832U (zh) 2016-12-16 2016-12-16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20832U true CN206320832U (zh) 2017-07-11

Family

ID=59267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86544.7U Active CN206320832U (zh) 2016-12-16 2016-12-16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2083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4862A (zh) * 2018-06-08 2018-10-12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低压缸零出力深度回收热电厂余热的联合供热系统
CN108692351A (zh) * 2018-06-22 2018-10-23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 高背压循环水供热及抽凝供热机组联合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09099499A (zh) * 2018-08-28 2018-12-2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负荷峰谷控制的燃煤电厂高背压串联抽汽供热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3587185A (zh) * 2021-07-01 2021-11-02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核电机组的供热系统及供热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4777184A (zh) * 2022-03-30 2022-07-2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网循环水的多级加热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4862A (zh) * 2018-06-08 2018-10-12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低压缸零出力深度回收热电厂余热的联合供热系统
CN108692351A (zh) * 2018-06-22 2018-10-23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 高背压循环水供热及抽凝供热机组联合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09099499A (zh) * 2018-08-28 2018-12-28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负荷峰谷控制的燃煤电厂高背压串联抽汽供热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3587185A (zh) * 2021-07-01 2021-11-02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核电机组的供热系统及供热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4777184A (zh) * 2022-03-30 2022-07-2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网循环水的多级加热系统及方法
CN114777184B (zh) * 2022-03-30 2024-04-0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网循环水的多级加热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20832U (zh) 一种热泵与高背压凝汽器联合供热系统
CN202768090U (zh)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系统
CN103727703B (zh) 一种再利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CN102220888A (zh) 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回收方法及系统
CN103017236B (zh) 发电厂凝结热回收利用及供热系统
CN209054540U (zh) 核能堆热能综合利用系统
CN205957280U (zh) 一种吸收式热泵采暖抽汽供热系统
CN204404310U (zh) 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多级串联供热系统
CN207849525U (zh) 一种增汽机乏汽回收与全水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CN202141112U (zh) 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
CN203052800U (zh) 用于发电厂的凝结热回收供热装置
CN107270373A (zh) 一种分级抽汽梯级利用供热系统
CN204665244U (zh) 一种相变换热器带热网加热器的联合系统
CN207674551U (zh) 一种用于汽轮机凝抽背供热的冷却塔防冻系统
CN205878683U (zh) 高背压、热泵机组的联合应用的供热系统
CN205591968U (zh) 热力发电厂低压转子光轴供热系统
CN104832908A (zh) 一种相变换热器带热网加热器的联合系统及联合方法
CN204923575U (zh) 利用废热源与空气源结合的热泵装置
CN108317504A (zh) 一种热电联产余热回收技术
CN105953424A (zh) 电厂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CN203731736U (zh) 带冷剂水热量回收的双效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CN105953286A (zh) 一种燃煤电厂余热利用热网首站
CN205678751U (zh) 一种基于单元制湿冷机组的乏汽余热回收系统
CN207230694U (zh) 一种工业抽汽梯级利用供热系统
CN206514282U (zh) 一种火力发电厂风机汽电联驱小机冷端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