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71958U - 壳体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壳体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71958U
CN206271958U CN201621319050.7U CN201621319050U CN206271958U CN 206271958 U CN206271958 U CN 206271958U CN 201621319050 U CN201621319050 U CN 201621319050U CN 206271958 U CN206271958 U CN 206271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board
connector socket
dust
edg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190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190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719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71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719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壳体及移动终端,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防尘组件,所述主体开设有连接器插口,所述防尘组件包括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可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翻转,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分别包括远离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壁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散开,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开启所述连接器插口,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拼接,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在不需要向所述连接器插口插入连接插头时,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从而可以阻挡灰尘杂质混入所述连接器插口。

Description

壳体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壳体的连接器插口都是开放结构的,从而方便连接插头随时可以插入,增加连接器的插拔便捷性。然而,在用户不需要向连接插口插入连接插头时,因为连接器插口的对外开放,所以连接器插口极易混入灰尘杂质。从而灰尘杂质堆积于连接器插口内,最终降低连接器插口的连接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提高连接性能的壳体及移动终端。
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防尘组件,所述主体开设有连接器插口,所述防尘组件包括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收容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且均可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翻转,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分别包括远离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壁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散开,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开启所述连接器插口,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拼接,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壳体,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主板和固定于所述主板的连接器,所述主板固定于所述主体内侧,所述连接器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设置,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之间存在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及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收容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且均可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翻转,在连接插头需要插入所述连接插口时,连接插头可以推动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开启;在不需要向所述连接器插口插入连接插头时,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从而可以阻挡灰尘杂质混入所述连接器插口,进而可以提高所述壳体的连接器插口连接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壳体的另一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壳体的III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插头完全插入壳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插头未插入壳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插头部分插入壳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插头完全插入壳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插头未插入壳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插头完全插入壳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包括主体10和防尘组件20。所述主体10开设有连接器插口11。所述防尘组件20包括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收容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且均可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11翻转。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分别包括远离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壁的第一边缘211和第二边缘221。所述第一边缘211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相互散开,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开启所述连接器插口11,所述第一边缘211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相互拼接,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1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壳体100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中,该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10为手机背盖。所述主体10可以是金属材质。所述主体10包括底板12和固定于所述底板12周缘的边框13。所述连接器插口11开设于所述边框13上。并且所述连接器插口位于所述主体10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边框13具有外侧面131,所述连接器插口11从所述外侧面131贯穿至所述边框13内侧。所述连接器插口11可以适配各种型号的USB(Universal Serial Bus,串行总线)插头,包括Micro-USB-B插头、Lightning插头或Type-C插头。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连接器插口11适配Type-C插头,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开口边缘呈椭圆跑道状。具体的,所述连接器插口11包括第一平整侧壁111、相对所述第一平整侧壁111设置的第二平整侧壁112和位于所述第一平整侧壁111和第二平整侧壁112之间的第一圆弧侧壁113,以及相对所述第一圆弧侧壁113设置的第二圆弧侧壁114。所述第一平整侧壁111和所述第二平整侧壁112在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内侧壁与连接插头01的外侧壁间隙配合。如图4所示,从而连接插头01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后,连接器插头01可以密封所述连接器插口11,进而达到防尘目的。如图5所示,而当连接器插头01拔出所述连接器插口11后,所述防尘组件20的第一挡尘板21和第二挡尘板22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11,达到防尘目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10还可以仅由边框构成。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开口边缘还可以呈梯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同设置,不同的是,所述第一挡尘板21相对所述第一平整侧壁111翻转,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对所述第二平整侧壁112翻转。即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在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只能遮挡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一半,从而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互闭合可以共同遮挡所述连接器插口11。如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互开启后,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翻转至远离所述边框13的外侧面131处。如图4所示,当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共同遮盖所述连接器插口11,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翻转至垂直所述连接器插口11开口方向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还可以不同设置,即所述第一挡尘板21的宽度尺寸可以大于所述第二挡尘板22的宽度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缘211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长度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边缘21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边缘221的长度相同,从而所述第一边缘211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相互拼接后,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才可以闭合所述连接器插口11。所述第一边缘211的长度也等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长度L。即所述第一边缘211的长度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的长度都等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长度L。如图5所示,在连接插头01未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时,所述第一边缘211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相互拼接,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互闭合,以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11。如图6所示,而当连接插头01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所述连接插头01的端部抵触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从而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受所述连接插头01的推力作用,朝向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侧壁翻转,从而所述第一边缘211与所述第二边缘221相互分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呈相互开启状态。如图4所示,当连接插头01完全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时,所述第一挡尘板21相对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互平行,连接插头01与所述主体10内侧的连接器相插接。当然,在其他事实方式中,所述第一边缘211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长度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提供第一实施例,请一并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尘板21包括相对所述第一边缘211的第一侧边212,所述第一侧边21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壁。所述第二挡尘板22包括相对所述第二边缘221的第二侧边222,所述第二侧边22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壁。所述第一挡尘板21的转轴轴向平行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挡尘板22的转轴轴向平行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内侧,从而方便连接插头01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并推动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转动,以方便开启所述连接器插口11。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0还具有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相贯通的容槽14,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容槽14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器插口11处。具体的,所述容槽14的开口开设于所述边框13内侧,所述容槽14的底部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相贯通。所述第一侧边212和所述第二侧边222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容槽14的底部靠近所述连接器插口11处。从而如图4所示,在连接插头01完全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后,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转动至所述容槽14内,从而使得连接器插头01的外侧壁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减小,以防止灰尘进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边框13的内侧构成所述容槽14。
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防尘组件2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23和第二弹性件24,所述第一弹性件23压缩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和所述第一挡尘板21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24压缩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23和所述第二弹性件24均为金属弹片。所述第一弹性件23一端贴合于所述容槽14的底部,另一端贴合于所述第一挡尘板21。所述第二弹性件24一端贴合于所述容槽14的底部,另一端贴合于所述第二挡尘板22。如图5所示,在连接插头01未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时,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分别在所述第一弹性件23和所述第二弹性件24的弹性作用力下,相互闭合,从而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共同遮盖所述连接器插口11。如图4所示,当连接插头01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时,连接插口01对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的推动力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23和所述第二弹性建24的弹性力,从而连接插头01可以推开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
请参阅图7,提供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主体10的内侧设有与所述连接器插口11贯通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移动终端的主板。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贯通所述收容腔处。当连接插头01推开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后,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转动至所述收容腔内。从而所述主体10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提供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均为弹性软胶板,所述第一挡尘板21的第一侧边212固定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所述第二挡尘板22的第二侧边222固定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内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尘板21的第一侧边212固定于所述容槽14的底部,所述第二挡尘板22的第二侧边222固定于所述容槽14的底部。如图8所示,在连接头01未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时,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在自身弹性应力作用下,均呈平整板件状,从而所述第一边缘211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相互拼接,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互闭合,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11。如图9所示,当连接插头01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11时,所述连接插头01推动所述第一挡尘板21的第一边缘21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的第二边缘221,且所述连接插头01的推动力大于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的自身弹性应力,从而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产生形变。所述第一边缘211和所述第二边缘221相互分离,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互开启,从而所述连接插头01可以完全插入所述连接器插口。并且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继续抵触与所述连接插头01的外侧壁上,从而继续阻挡灰尘进入所述主体10内部。
请参阅图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200,所述移动终端200包括所述的壳体100,所述移动终端200还包括主板30和固定于所述主板30的连接器40,所述主板30固定于所述主体10内侧,所述连接器40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11设置,所述连接器40与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之间存在间隙。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10在所述底板12和所述边框13内侧设有收容腔15。所述收容腔15的开口反向朝向所述底板12。所述主板3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5内,所述主板30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13的内周侧相对。所述连接器40固定于所述主板30的边缘。所述连接器40可以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具体的,所述连接器40的插口端可以抵持于所述容槽14的开口端。即连接插头01穿过所述容槽14后插入所述连接器40的插口端,实现连接插头01与所述连接器40插接。从而实现所述移动终端200的结构紧凑,节省使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200还包括中框50,所述中框50固定于所述主体10内侧,所述主板30固定于所述中框50内侧。从而所述中框50的外周侧与所述主体10紧密接触,从而防止灰尘进入所述主体10后继续堆积在所述主板30上。所述连接器40的插口一端穿过所述中框50与所述连接器插口11对接,从而连接插头01与所述连接器40插接。
请参阅图11,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中框50设有开口方向朝向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容槽14,所述连接器40朝向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一端穿过所述容槽14底部。所述容槽14的口径大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口径。所述容槽14的开口与所述连接器插口11的开口对接。在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相互开启后,均转动至所述容槽14,从而防止所述中框50干涉所述第一挡尘板21和所述第二挡尘板22转动。利用所述中框50开设所述容槽14,从而方便所述中框50加工。并且所述移动终端200结构紧凑,节省所述移动终端200的使用空间,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及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收容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且均可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翻转,在连接插头需要插入所述连接插口时,连接插头可以推动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开启;在不需要向所述连接器插口插入连接插头时,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从而可以阻挡灰尘杂质混入所述连接器插口,进而可以提高所述壳体的连接器插口连接性能。
以上是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防尘组件,所述主体开设有连接器插口,所述防尘组件包括第一挡尘板和第二挡尘板,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收容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且均可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翻转,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分别包括远离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壁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散开,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开启所述连接器插口,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拼接,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共同封闭所述连接器插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在所述连接器插口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边缘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所述连接器插口的长度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具有与所述连接器插口相贯通的容纳腔,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器插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压缩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和所述第一挡尘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压缩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和所述第二挡尘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均为弹性软胶板,所述第一挡尘板相对所述第一边缘的侧边固定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所述第二挡尘板相对所述第二边缘的侧边固定于所述连接器插口内侧。
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主板和固定于所述主板的连接器,所述主板固定于所述主体内侧,所述连接器相对所述连接器插口设置,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第一挡尘板和所述第二挡尘板之间存在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固定于所述主体内侧,所述主板固定于所述中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设有开口方向朝向所述连接器插口的容槽,所述连接器朝向所述连接器插口的一端穿过所述容槽底部。
CN201621319050.7U 2016-11-29 2016-11-29 壳体及移动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719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19050.7U CN206271958U (zh) 2016-11-29 2016-11-29 壳体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19050.7U CN206271958U (zh) 2016-11-29 2016-11-29 壳体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1958U true CN206271958U (zh) 2017-06-20

Family

ID=59043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19050.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71958U (zh) 2016-11-29 2016-11-29 壳体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195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2003A (zh) * 2018-03-27 2019-10-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465235A (zh) * 2020-04-15 2020-07-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2003A (zh) * 2018-03-27 2019-10-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312003B (zh) * 2018-03-27 2021-04-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465235A (zh) * 2020-04-15 2020-07-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068867A1 (en) Connector system
CN204205226U (zh) 多用途数据连接公头
CN206271958U (zh) 壳体及移动终端
US9887502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jack, plug,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30241489A1 (en) Cell Phone Docking Charger
US20170163063A1 (en) Portable phone charger with auxiliary functions
JP4921209B2 (ja) Usbプラグ及び該usbプラグを備えたusb機器
US9979117B2 (en) Connector having waterproof func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01771137B (zh) 电池盖卡锁结构
CN203423304U (zh) 耳机插孔结构以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AU2018101461A4 (en) Double shear weld joint for electronic enclosures
CN204300112U (zh) 铰链结构、可折叠装置及包装盒
CN105320229A (zh) 电子装置总成及其电子装置的底座
US20190155334A1 (en) Assembly and housing for terminal device
US10164368B1 (en) Adapter and using method thereof
JP3196443U (ja) 電源アダプターの構造
CN104659538B (zh) 插座连接器
CN206272690U (zh) 壳体及移动终端
CN207809886U (zh) 贴膜定位装置
CN101847813B (zh) 连接器插座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01887244U (zh) 连接连接器接头的插座结构及电子装置
EP3576506A1 (en) Double shear weld joint for electronic enclosures
CN205581937U (zh) 手机壳式u盘
CN214130061U (zh) 一种具有滑动电池翻盖的跳绳手柄
CN104753109A (zh) 充电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