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32591U -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32591U
CN206232591U CN201621101105.7U CN201621101105U CN206232591U CN 206232591 U CN206232591 U CN 206232591U CN 201621101105 U CN201621101105 U CN 201621101105U CN 206232591 U CN206232591 U CN 2062325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fixedly connected
ring
support
transverse s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011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俊星
孙殿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 L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 L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 L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 L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011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325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325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325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底板(1)、支撑板(2)、回收装置(3)、框体装置(4)、风扇装置(5)、管道装置(6)、升降装置(7)、电机装置(8)及集中装置(9),底板(1)上设有第一支撑块(11)及第一滚轮(12),支撑板(2)上设有第一通孔(21)、第一弹簧(22)、第一竖杆(23)及第二弹簧(24),回收装置(3)包括回收箱(31)、第一过滤网(32)、密封环(33)、第一管道(34),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散热框、加热棒、第一弯曲杆,风扇装置包括第二框体、第二竖杆、第一电机、第一转轴和扇叶,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污泥进行充分的烘干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所有城市以及绝大部分县城都已经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总量已经超过480亿立方米,每年产生含水率80%的污泥超过3300万吨。尽管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0%,然而城镇污水厂的污泥处理装置却没有跟上脚步,污泥的无害化处置仅为56%左右,有约15%的污泥不明去向。可见,传统的重水轻泥的思想观念仍未改变,近半污泥未经过无害化处理,且污泥中大量有机质和能源未经资源化利用,不仅存在二次污染的环境风险,还浪费了资源。因此,我国污泥处理装置任务繁重,形式十分严峻。目前,污泥的处理技术分为前处理、中间处理和终端处理三个步骤,其中,前处理主要是进行浓缩和脱水操作,浓缩过程使含水率大于99%的二沉污泥和含水率大于97%的初沉污泥转变为含水率在95~97%的污泥,再经过机械脱水,使污泥的含水率降至75~80%。终端处理主要是焚烧、卫生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几种方式;对我国而言,资源化利用和卫生填埋的处理方式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45%和35%。然而,含水率80%的污泥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较大的体积,不符合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终端处理技术的要求,需将污泥的含水率降至60%以下。因此,在污泥终端处理之前还需经过中间处理,也就是污泥干化,将脱水污泥的含水率由80%降至60%以下。污泥干化技术主要有低温板框脱水干化、流化床干化、两段干化等工艺。板框干化技术则需加入调理剂(如生石灰、FeCl3等),而后再进行板框脱水操作,可将污泥的含水率降至35~60%。流化床干化技术则是一项热干化技术,将污泥切成小颗粒,与流化气体一同进入保持不停运动的干燥颗粒床中,在85℃左右的温度下,可将污泥干化至含水率低于10%。两段干化技术也是一种热干化技术,把污泥干化分为两个步骤,可以是两步的直接干化,也可以使一步间接干化和一步直接干化相结合,利用热介质对污泥加热,可将污泥含水率降至10%以下。目前的污泥干化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污泥干化过程中易导致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产生,造成二次污染,增加后续处理成本;(2)工艺复杂,设备占地面积较大,能耗较高。
中国专利文献CN105776806A揭示了一种污泥干化塔,其包括塔体,塔体内自上而下设置有间接干化装置和直接干化装置,污泥依次经间接干化装置和直接干化装置进行干化处理,间接干化装置的热介质经与污泥间接换热后进入直接干化装置与污泥进行进一步直接换热;两级干化装置之间设有成型装置,以增加直接干化装置内污泥与热介质的接触换热面积。其采用两段干化技术,并将两级干化装置耦合布置在同一塔体内,从而可有效降低设备占地面积;两级干化装置采用同一热介质,可充分利用热介质的热量,降低能耗。然而其无法对污泥中含有的水分进行回收,并且需要对其中的水分进行烘干,浪费资源及能源;同时其只能对加热后的空气一次性利用,无法重复利用,从而导致能源的浪费;并且其无法加剧其内部空气的流动,使得烘干的效率不高,效率较低,无法有效的节约时间。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板、回收装置、框体装置、风扇装置、管道装置、升降装置、电机装置及集中装置,底板上设有第一支撑块及第一滚轮,支撑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弹簧、第一竖杆及第二弹簧,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第一过滤网、密封环、第一管道,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散热框、加热棒、第一弯曲杆,风扇装置包括第二框体、第二竖杆、第一电机、第一转轴、扇叶,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污泥进行充分的烘干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撑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回收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框体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上方的风扇装置、位于所述回收装置左侧的管道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右侧的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上的电机装置及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集中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上的第一滚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下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左侧的第一竖杆及位于所述第一竖杆下方的第二弹簧,所述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箱、收容于所述回收箱内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回收箱上方的密封环、位于所述回收箱右侧的第一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阀门,所述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左右两侧的散热框、收容于所述散热框内的加热棒、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右两侧的第一弯曲杆,所述风扇装置包括第二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竖杆、位于所述第二竖杆下方的第一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电机下方的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扇叶、位于所述第一电机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电机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斜杆,所述管道装置包括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风机、位于所述风机下方的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端的集中框、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的第二过滤网及位于所述集中框右侧的第二横杆,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内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上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的第二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左侧的第二斜杆,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横杆左侧的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二电机下方的第二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二转轴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所述集中装置包括定位环、位于所述定位环左侧的第三斜杆、位于所述定位环右侧的第四横杆、收容于所述定位环内的支撑环、收容于所述支撑环内的第一集中环、位于所述支撑环上方的横板、设置于所述横板上的第三过滤网及位于所述横板上方的第二集中环,所述回收箱上设有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所述第一框体的侧面设有第四通孔。
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轴转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竖杆固定连接。
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回收箱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回收箱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一过滤网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回收箱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呈圆环状且水平放置,所述密封环的下表面与所述回收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回收箱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框体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一框体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散热框设有两个,所述散热框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上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圆孔,所述加热棒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弯曲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框体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二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二框体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内,所述扇叶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左右两侧,所述扇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机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回收箱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贯穿所述第一竖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框体贯穿所述集中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集中框的左表面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集中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五通孔的右侧,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左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方,所述第二转轴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转轴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定位环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定位环竖直放置,所述定位环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体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环内,所述第一框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定位环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的上端与所述定位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四横杆的左端与所述定位环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支撑环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支撑环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环呈环状,所述第一集中环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环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撑环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环的内表面呈倾斜状,所述横板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环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横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三过滤网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收容于所述第五通孔内且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集中环的上方,所述第二集中环呈环状,所述第二集中环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中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污泥进行充分的烘干处理。其首先对污泥进行过滤,过滤掉其中部分的水分,并且可以等待一段时间,使得其中的水分尽量的流出且可以对流出的水分进行回收;然后再对过滤后的污泥进行干燥处理,同时可以加快内部空气的流动,使得其烘干的效果更好,同时可以对加热后的空气二次利用,节约能源,经济环保;并且可以采用两种空气加快流动的方法,使用方式灵活,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本实用新型烘干效率高,成本较低,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11-第一支撑块;111-第一凹槽;12-第一滚轮;2-支撑板;21-第一通孔;22-第一弹簧;23-第一竖杆;24-第二弹簧;3-回收装置;31-回收箱;311-第二通孔;312-第三通孔;32-第一过滤网;33-密封环;34-第一管道;35-第一阀门;4-框体装置;41-第一框体;411-第四通孔;42-散热框;421-圆孔;43-加热棒;44-第一弯曲杆;5-风扇装置;51-第二框体;52-第二竖杆;53-第一电机;54-第一转轴;55-扇叶;56-第一横杆;57-第一斜杆;6-管道装置;61-第二管道;62-风机;63-第一支架;64-第二阀门;65-集中框;66-第二过滤网;67-第二横杆;7-升降装置;71-第一支撑杆;711-第二凹槽;72-第三弹簧;73-第二支撑杆;74-第二弯曲杆;75-第二支架;76-第二斜杆;8-电机装置;81-第三横杆;82-第二电机;83-第二转轴;84-第三支架;9-集中装置;91-定位环;92-第三斜杆;93-第四横杆;94-支撑环;95-第一集中环;96-横板;961-第五通孔;97-第三过滤网;98-第二集中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板2、位于所述底板1与所述支撑板2之间的回收装置3、位于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框体装置4、位于所述框体装置4上方的风扇装置5、位于所述回收装置3左侧的管道装置6、位于所述框体装置4右侧的升降装置7、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7上的电机装置8及位于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集中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1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上的第一滚轮12。所述第一支撑块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圆柱体状。所述第一滚轮1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1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1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位于其下方的第一弹簧22、位于所述第一弹簧22左侧的第一竖杆23及位于所述第一竖杆23下方的第二弹簧24。所述第一通孔21呈圆形。所述第一弹簧2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22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2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2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支撑板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竖杆2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23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4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2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3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回收装置3包括回收箱31、收容于所述回收箱31内的第一过滤网32、位于所述回收箱31上方的密封环33、位于所述回收箱31右侧的第一管道34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34上的第一阀门35。所述回收箱31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回收箱3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回收箱3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回收箱3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下方,所述回收箱31上设有第二通孔311及第三通孔312,所述第二通孔311及第三通孔312与所述回收箱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过滤网32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32的侧面与所述回收箱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过滤网32位于所述第二通孔311及第三通孔312之间。所述密封环33呈圆环状且水平放置,所述密封环33的下表面与所述回收箱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33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管道34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311且与所述回收箱3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34的内部与所述回收箱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35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34内水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4包括第一框体41、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41内左右两侧的散热框42、收容于所述散热框42内的加热棒4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41左右两侧的第一弯曲杆44。所述第一框体41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一框体4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4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框体41的侧面设有第四通孔411。所述散热框42设有两个,所述散热框42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散热框42呈空心状,所述散热框42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42上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圆孔421,使得所述散热框4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加热棒43设有两个,所述加热棒43与电源电性连接,使其可以产生热量,且热量可以经过散热框42散发到所述第一框体41内。所述第一弯曲杆4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弯曲杆44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44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侧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
如图1所示,所述风扇装置5包括第二框体5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51内的第二竖杆52、位于所述第二竖杆52下方的第一电机53、位于所述第一电机53下方的第一转轴54、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54上的扇叶55、位于所述第一电机53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56、位于所述第一电机53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斜杆57。所述第二框体51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一框体4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52呈竖直状,所述第二竖杆5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5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53与电源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一电机53提供电能。所述第一转轴54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转轴5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3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机53带动所述第一转轴54旋转,所述第一转轴54贯穿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转轴54可以稳定的旋转,所述第一转轴54的下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框体41内。所述扇叶5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轴54的左右两侧,所述扇叶5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54固定连接,所述扇叶55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41内。所述第一横杆5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机5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5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5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电机5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斜杆57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斜杆57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5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57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电机53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管道装置6包括第二管道61、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61上的风机62、位于所述风机62下方的第一支架63、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61上的第二阀门64、位于所述第二管道61上端的集中框65、收容于所述集中框65内的第二过滤网66及位于所述集中框65右侧的第二横杆67。所述第二管道6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312且与所述回收箱3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61的内部与所述回收箱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61贯穿所述第一竖杆23的左右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管道6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风机62与电源电性连接,为所述风机62提供电能。所述第一支架63呈Z字形,所述第一支架63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63的上端与所述风机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阀门64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61内气体的流量。所述集中框65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框体41贯穿所述集中框65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框体41可以在所述集中框65上稳定的旋转,当所述第一框体41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上时,所述第四通孔411收容于所述集中框65内,使得所述集中框65的内部与所述散热框42的内部相通,所述集中框65的左表面设有第五通孔651,所述第五通孔651与所述集中框65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6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651且与所述集中框6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61的内部与所述集中框65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过滤网6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过滤网66的侧面与所述集中框65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66位于所述第五通孔651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左侧,使得所述第二过滤网66左侧的空气需要经过其过滤后进入到其右侧。所述第二横杆6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67的左端与所述集中框6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升降装置7包括第一支撑杆71、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杆71内的第三弹簧72、位于所述第三弹簧72上方的第二支撑杆73、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73右侧的第二弯曲杆7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73左侧的第二支架75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75左侧的第二斜杆76。所述第一支撑杆7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71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7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711,所述第二凹槽7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横杆67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7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集中框6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三弹簧72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7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711内,所述第三弹簧7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凹槽71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3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7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73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7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7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杆73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弯曲杆74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74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5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75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7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5的左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斜杆76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7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7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8包括第三横杆81、位于所述第三横杆81左侧的第二电机82、位于所述第二电机82下方的第二转轴83及位于所述第二转轴83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84。所述第三横杆8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7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5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横杆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76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81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电机8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2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上方,所述第二电机82与电源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二电机82提供电能。所述第二转轴83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转轴8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电机82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82带动所述第二转轴83旋转,所述第二转轴8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框体51及第一框体41旋转。所述第三支架84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支架84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8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8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8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集中装置9包括定位环91、位于所述定位环91左侧的第三斜杆92、位于所述定位环91右侧的第四横杆93、收容于所述定位环91内的支撑环94、收容于所述支撑环94内的第一集中环95、位于所述支撑环94上方的横板96、设置于所述横板96上的第三过滤网97及位于所述横板96上方的第二集中环98。所述定位环91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定位环91竖直放置,所述定位环9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体4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环91内,所述第一框体41的外表面与所述定位环9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框体41可以稳定的旋转。所述第三斜杆92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9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92的上端与所述定位环9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93呈水平状,所述第四横杆93的左端与所述定位环9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9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7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94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支撑环94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上方,所述支撑环94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环95呈环状,所述第一集中环95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环95的外表面与所述支撑环9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环95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集中环95的内表面呈倾斜状,方便将过滤后的水集中到其内部,然后经过第一通块21进入到所述回收箱31内。所述横板96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环94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板9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板96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横板96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961,所述第五通孔961呈圆形且位于所述第一集中环95的上方。所述第三过滤网97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97收容于所述第五通孔961内且与所述横板96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三过滤网97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三过滤网97可以过滤掉污泥中的水分,所述第三过滤网97位于所述第一集中环95的上方。所述第二集中环98呈环状,所述第二集中环98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板9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中环98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集中环98的内表面呈倾斜状,方便将污泥集中到中间。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使用时,首先使用者握住第二弯曲杆74,且向上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杆73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三横杆81及第二电机82向上移动,然后使得所述第二转轴83、第二框体51及第一框体41向上移动,直至所述第二集中环98处于不再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41内。然后将污泥倒入到所述第二集中环98内。然后向下移动第二弯曲杆74,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杆73、第三横杆81、第二电机83、第二框体51及第一框体41向下移动,直至使其恢复至原状。污泥中的水分经过所述第三过滤网97的过滤后进入到其下方,然后经过第一集中环95及第一通孔21进入到所述回收箱31内,从而可以将污泥中的大部分水进行收集,方便回收水资源。待过滤一段时间后,启动加热棒43,使其产生热量,然后使得所述第一框体41内的温度上升,进而可以对第二集中环98内的污泥进行烘干加热。使用者可以启动第二电机82,使得所述第二转轴83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框体51及第一框体41旋转,同时使得散热框42随之旋转,所述散热框42旋转时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框体41内气体的流动,进而通过空气的流动加快其对污泥的烘干,使得烘干的效率更高。同时可以启动第一电机53,使得所述第一转轴54旋转,进而带动扇叶55随之旋转,进而可以带动空气的流动,使得其对其下方的污泥烘干的效果更好,且效率更高,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启动第一电机53。加热后的气体经过第二集中环98、第三过滤网97进入到所述第一集中环95内,然后经过第一通孔21进入到所述回收箱31内,然后经过第三通孔312进入到所述第二管道61内,启动风机62,同时打开第二阀门64,使得第二管道61内的气体经过第四通孔411进入到集中框65内,经过第二过滤网66的过滤后穿过第四通孔411进入到所述散热框42内,由于进入到所述第二管道61内的气体的温度仍然较高,其只需要加热棒43对其稍微加热即可,从而可以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然后经过圆孔421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41内,从而可以继续对第二集中环98内的污泥进行烘干干燥处理,直至干燥的符合要求为止。进入到所述回收箱31内的水经过第一过滤网32的过滤后沉积在所述回收箱31内的底部,然后使用者可以打开第一阀门35,使其中的水经过第一管道34排出利用。至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板(2)、位于所述底板(1)与所述支撑板(2)之间的回收装置(3)、位于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框体装置(4)、位于所述框体装置(4)上方的风扇装置(5)、位于所述回收装置(3)左侧的管道装置(6)、位于所述框体装置(4)右侧的升降装置(7)、设置于所述升降装置(7)上的电机装置(8)及位于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集中装置(9),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1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上的第一滚轮(12);所述框体装置(4)包括第一框体(41)、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41)内左右两侧的散热框(42)、收容于所述散热框(42)内的加热棒(4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41)左右两侧的第一弯曲杆(44),所述第一框体(41)的侧面设有第四通孔(411);所述集中装置(9)包括定位环(91)、位于所述定位环(91)左侧的第三斜杆(92)、位于所述定位环(91)右侧的第四横杆(93)、收容于所述定位环(91)内的支撑环(94)、收容于所述支撑环(94)内的第一集中环(95)、位于所述支撑环(94)上方的横板(96)、设置于所述横板(96)上的第三过滤网(97)及位于所述横板(96)上方的第二集中环(9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滚轮(1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1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轴转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环(91)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定位环(91)竖直放置,所述定位环(9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框体(4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环(91)内,所述第一框体(41)的外表面与所述定位环(9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96)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环(94)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板(9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板(96)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横板(96)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96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滤网(97)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97)收容于所述第五通孔(961)内且与所述横板(96)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97)位于所述第一集中环(95)的上方,所述第二集中环(98)呈环状,所述第二集中环(98)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板(9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中环(98)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41)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一框体(4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4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散热框(42)设有两个,所述散热框(42)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42)上设有贯穿其内外表面的圆孔(421),所述加热棒(4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弯曲杆(4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弯曲杆(44)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44)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41)的侧面固定连接。
CN201621101105.7U 2016-10-05 2016-10-05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Active CN2062325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01105.7U CN206232591U (zh) 2016-10-05 2016-10-05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01105.7U CN206232591U (zh) 2016-10-05 2016-10-05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32591U true CN206232591U (zh) 2017-06-09

Family

ID=58983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01105.7U Active CN206232591U (zh) 2016-10-05 2016-10-05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325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68895A (zh) 一种自动集雨及净化装置
CN105665113B (zh) 一种多用途垃圾处理装置
CN106430896A (zh) 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干燥过滤装置
CN206232591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装置
CN206173199U (zh) 一种污泥干燥及净化处理设备
CN106365408A (zh) 一种污泥过滤及干燥净化处理系统
CN206143045U (zh) 一种高效的污泥过滤干化器
CN202387241U (zh) 净化处理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高温烟气的装置
CN106377937B (zh) 一种用于工业领域的污泥处理净化系统
CN106348566A (zh) 一种高效环保的污泥过滤及干化处理系统
CN106969606A (zh) 一种环保的节能型除湿设备
CN210340666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固化装置
CN205403357U (zh) 一种工业废热回收利用干燥装置
CN208517261U (zh) 一种污泥超低温干化系统
CN207515520U (zh) 一种高温炉渣余热回收装置
CN215505498U (zh) 一种复合除磷吸附剂加工装置
CN208245304U (zh) 一种利于环保的垃圾输送用除尘装置
CN203501372U (zh) 一种免清洗全热新风换气机
CN212315905U (zh) 一种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系统
CN108360440A (zh) 一种城市路桥除尘降温设备
CN206739479U (zh) 一种环保的空气净化器用复合过滤结构
CN108120006A (zh) 一种净化效率高的空气净化器
CN210699173U (zh) 一种闪蒸烘干机烟道用除尘装置
CN109721178A (zh) 一种泄漏石油回收方法及专用设备
CN215209089U (zh) 一种烘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