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06132U -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 Google Patents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06132U
CN206206132U CN201621164121.0U CN201621164121U CN206206132U CN 206206132 U CN206206132 U CN 206206132U CN 201621164121 U CN201621164121 U CN 201621164121U CN 206206132 U CN206206132 U CN 2062061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lid
pumping
air bag
utricule
outlet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641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振凯
阙培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Xiamen Koge Micro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6412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06132U/zh
Priority to PCT/CN2016/109067 priority patent/WO201808215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06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0613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上盖上设有出气孔道,上盖用于盖合在泵浦的气囊上,气囊具有朝向上盖开口的气腔,上盖上设有适于伸入到气腔内的增压凸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盖,增压凸起在合理造型后可配合气腔的压缩以减小残留气体量、增加排气压力,这种增压方式结构简单、合理,上盖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背景技术
一般的泵浦在排气时,都或多或少仍存在气密不良,气流有杂音、气压偏小的问题。现有技术公开的隔膜泵,其功能、结构已较为成熟,如果要增加排气压力,结构改动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泵浦的上盖,该上盖有利于增加泵浦排气压力,且结构改动小、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上盖的泵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泵浦的上盖,所述上盖上设有出气孔道,所述上盖用于盖合在泵浦的气囊上,所述气囊具有朝向所述上盖开口的气腔,所述上盖上设有适于伸入到所述气腔内的增压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泵浦的上盖,通过在上盖上设置适于伸入到气囊的气腔中的增压凸起,增压凸起在合理造型后可配合气腔的压缩以减小残留气体量、增加排气压力,这种增压方式结构简单、合理,上盖成本较低。
具体地,在朝向所述出气孔道的方向上,所述增压凸起的底部与所述上盖的底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孔道的内周壁上设有出气槽,所述出气槽适于与所述气腔连通。
具体地,所述增压凸起的底面上设有延伸至所述出气槽的第一导引槽。
更具体地,所述增压凸起的朝向所述出气孔道的轴线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引槽和所述出气槽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槽内设有导引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浦,所述泵浦包括电机、偏心组件、气囊和上盖,所述气囊包括基座盘、设在所述基座盘两侧的囊体和阀片,所述囊体内限定出在朝向所述基座盘的一侧贯通以形成开口的气腔,所述阀片邻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上盖盖合在所述基座盘上,所述上盖上设有出气孔道,所述电机与所述偏心组件相连,所述偏心组件与所述囊体相连,在所述电机运转时所述偏心组件可交替地挤压和拉伸所述囊体,所述上盖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泵浦的上盖,所述阀片伸入到所述出气孔道内,所述阀片与所述出气孔道的内周壁构成所述泵浦的排气阀,在所述囊体被拉伸时所述阀片贴合在所述出气孔道的内周壁上以封堵所述气腔,在所述囊体被挤压时所述气腔内气体可冲开所述阀片以流通,所述上盖上设有伸入到所述气腔内的增压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浦,通过在上盖上设置可伸入到气囊的气腔中的增压凸起,增压凸起在合理造型后可配合气腔的压缩以增加排气压力,这种增压方式结构简单、合理,上盖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增压凸起的方向上,所述出气孔道至少包括两个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孔段,距离所述增压凸起最近的相邻两个所述孔段之间的部分构成导流台阶,所述导流台阶与所述阀片之间的距离为0.3mm~3mm。
具体地,所述阀片与所述基座盘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囊上设有多个所述囊体,多个所述囊体环绕所述基座盘的中心线间隔开排布,所述气囊还包括:设在所述基座盘上的阀管,所述阀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远离所述囊体的方向贯通的断口,每个所述断口在所述管壁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阀管的相邻两个所述断口之间的部分形成所述阀片。
具体地,所述出气孔道的朝向所述气囊的一端横截面积增大以形成扩口,所述阀管覆盖所述扩口。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活塞组件的俯视结构图;
图3是图2中沿A-A方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泵浦在气囊某一囊体拉伸时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泵浦在气囊某一囊体挤压时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泵浦在气囊某一囊体拉伸时示意图。
附图标记:
泵浦100、
活塞组件1、
气囊11、基座盘111、囊体112、气腔1120、第一通孔1121、开口1122、套管113、阀管114、阀片1141、断口1142、加强筋115、
连接支架12、连接支脚121、进口腔1210、第二通孔1211、中间盘122、连接盘123、连接孔1231、凸块124、连接肋125、
上盖2、出气孔道21、孔段211、导流台阶212、扩口213、出气槽214、导引筋215、增压凸起22、第一导引槽221、第二导引槽222、第一卡扣件23、上盖2的底表面S、
电机3、电机轴31、底座4、第二卡扣件41、偏心组件5、偏心轮51、斜轴52、
气囊座6、配合孔61、限位槽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泵浦的上盖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泵浦的上盖2,如图1所示,上盖2上设有出气孔道21,如图4所示,上盖2用于盖合在泵浦100的气囊11上,气囊11具有朝向上盖2开口的气腔1120,上盖2上设有适于伸入到气腔1120内的增压凸起22。
这里要理解增压凸起22的作用,首先需要了解与上盖2配合的气囊11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下面以图2和图3的示例中气囊11的结构为例先说明气囊11的工作原理。气囊11包括:基座盘111、囊体112和套管113,基座盘111和套管113分别设在囊体112的相对两侧,囊体112内气腔1120在朝向基座盘111的一侧贯通以形成开口1122,气腔1120的底壁上设有连通套管113的第一通孔1121。
如图4和图5所示,泵浦100中气囊11和可活动的连接支架12构成活塞组件1。连接支架12上设有连接支脚121,连接支脚121上设有第二通孔1211,连接支脚121伸入到套管113内。当连接支脚121朝向气囊11的方向运动时,连接支脚121可挤压囊体112;当连接支脚121朝向远离气囊11的方向运动时,连接支脚121可通过与套管113之间的摩擦力拉动套管113,从而可拉伸囊体112。
可以理解的是,气囊11的囊体112为柔性件,例如囊体112可由橡胶或者塑料制成,因此气囊11被挤压时可变形且改变气腔1120的容积大小。当泵浦100工作时,动力元件带动连接支架12往复运动,连接支架12上连接支脚121可交替地挤压和拉伸囊体112,从而交替地改变囊体112内的气腔1120的容积大小。拉伸囊体112时,气腔1120容积变大完成吸入动作;挤压囊体112时,气腔1120容积变小完成排气动作。因此连接支架12的往复运动,可实现气囊11的该囊体112往复进行吸入气体和排出气体的目的,从而可源源不断地驱动气体朝向特定方向流动。
即该示例中,通过在气腔1120底壁上设置第一通孔1121,连接支脚121上设置第二通孔1211,在连接支架12活动时,第二通孔1211与第一通孔1121之间可交替地相连通和相错开。当第二通孔1211与第一通孔1121相连通时,第二通孔1211可通过第一通孔1121向气腔1120进气;当第二通孔1211与第一通孔1121相错开时,连接支脚121封堵第一通孔1121。通过将连接支架12上连接支脚121一件两用,不仅能压缩气体,还能控制进气,减少了泵浦100的零件数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将进气阀设置在连接支架12上,也可简化上盖2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
由上述气囊11的工作过程可以了解,气囊11在排气时囊体112朝向上盖2挤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压凸起22可构造成与囊体112挤压方向一致的形状,这样气囊11被朝向上盖2的方向挤压时,受增压凸起22的挤压可使气腔1120在被压缩时,减小气腔1120内残留的气体量,起到增加排气压力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泵浦的上盖2,通过在上盖2上设置适于伸入到气囊11的气腔1120中的增压凸起22,增压凸起22在合理造型后可配合气腔1120的压缩以减小残留气体量、增加排气压力,这种增压方式结构简单、合理,上盖2成本较低。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朝向出气孔道21的方向上,增压凸起22的底部与上盖2的底表面S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在朝向出气孔道21的方向上,增压凸起22的高度h逐渐增大。
可以理解,气腔1120内气体压缩后朝向出气孔道21排气,因此将增压凸起22设计成朝向出气孔道21的方向上逐渐增高的形状,可使排气压力在朝向出气孔道21的方向上逐渐增加。增压后形成的压力最大处邻近出气孔道21,有利于增压后的气体能直接从出气孔道21处排出。另外,这样设置也可避免增压凸起22干涉囊体112的挤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上设有出气槽214,出气槽214适于与气腔1120连通,在图1中出气槽214向下贯通上盖2。这里出气槽214的设置用于配合气囊11上阀片1141来控制排气,出气槽214的设置使上盖2出气结构更加简化、合理,可导引气囊11内气体从出气槽214处排向出气孔道21。
具体地,如图1所示,增压凸起22的底面上设有延伸至出气槽214的第一导引槽221。这样气囊11的囊体112被挤压且朝向出气孔道21的方向增压时,增压的气流可从第一导引槽221导引到出气槽214,因此第一导引槽221使排气更加顺畅。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增压凸起22的朝向出气孔道21的轴线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导引槽222,第二导引槽2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引槽221和出气槽214相连。这样,气囊11的囊体112被挤压且朝向出气孔道21的方向增压时,增压的气流可依次从第一导引槽221、第二导引槽222排向出气槽214,然后从出气槽214导向出气孔道21。因此第二导引槽222的设置可更进一步地使上盖2顺畅排气。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出气槽214内设有导引筋215。导引筋215的设置一方面可起到支撑阀片1141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出气槽214的气流能顺着导引筋215排向出气孔道21。
另外,有的泵浦中为保证排气量,会将出气槽214设置得较宽,对应的阀片1141会比出气槽214更宽,过宽的出气槽214使得阀片1141容易陷到出气槽214里而不能密封出气槽214。因此在出气槽214内设置导引筋215,可防止因为出气槽214过宽而使阀片1141陷入变形导致泵浦气密不良的问题。
具体地,导引筋215沿气体流出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导引筋215的延伸方向与出气孔道21的中心轴线相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远离增压凸起22的方向上,出气孔道21至少包括两个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孔段211,距离增压凸起22最近的相邻两个孔段211之间的部分构成导流台阶212。这里,孔段211的横截面积指的是垂直于该孔段211的中心轴线的截面上的面积。
这样,在气流排出方向上,出气孔道21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可逐渐、平稳地增加气流的喷出流速。而且出气孔道21的横截面积在朝向排出方向上至少缩小,保证了气流增速的稳定性,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导流作用。
而且在上盖2的出气孔道21内设置导流台阶212,可防止回流气体直接冲击泵浦100的排气阀,避免回流气体将排气用的阀片1141冲开导致漏气等问题。这里,泵浦100的排气阀及其阀片1141的结构将在下文关于泵浦100结构的说明中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上盖2,结构简单合理,可提高排气压力及排气流速,同时排气平稳、顺畅。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浦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浦100,如图4和图5所示,泵浦100包括电机3、偏心组件5、气囊11和上盖2,上盖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用于泵浦的上盖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4和图5及图3中,泵浦100上的上盖2、支撑座、气囊11、气囊座6、连接支架12、偏心组件5、底座4和电机3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其中,底座4设在电机3的端面上,电机轴31穿过底座4的底壁并伸入到底座4中。偏心组件5设在底座4内,偏心组件5包括偏心轮51和设在偏心轮51上的斜轴52,偏心轮51与电机轴31相连,斜轴52与偏心轮51的连接点偏离偏心轮51的旋转中心轴线。其中,在远离偏心轮51的方向上,斜轴52逐渐朝向偏心轮51的旋转中心轴线倾斜延伸。这里,如图4和图5所示,斜轴52和偏心轮51可分别为独立加工件;又如图6所示,斜轴52可与偏心轮51形成为一体成型件。
气囊座6盖合在底座4上,气囊座6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配合孔61。活塞组件1中气囊11设在气囊座6上,气囊11的囊体112置于配合孔61中,套管113可穿过相应的配合孔61。活塞组件1中连接支架12设在气囊座6与偏心组件5之间,连接支架12与斜轴52相连,且连接支架12上的连接支脚121与套管113相配合。其中,斜轴52的远离偏心轮51的一端配合在连接支架12的连接孔1231内。
上盖2盖合在气囊座6上,以将气囊11的基座盘111夹设在上盖2和气囊座6之间。在图4的示例中,上盖2的外周向下延伸出第一卡扣件23,底座4的外周设有第二卡扣件41,第一卡扣件23扣合在第二卡扣件41上,从而上盖2可压实气囊座6及气囊11。
具体地,如图3所示,气囊11包括基座盘111、设在基座盘111两侧的囊体112和阀片1141,囊体112内限定出在朝向基座盘111的一侧贯通以形成开口1122的气腔1120,阀片1141邻近开口1122设置,上盖2盖合在基座盘111上,上盖2上设有出气孔道21,阀片1141伸入到出气孔道21内,阀片1141与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构成泵浦100的排气阀。
在电机3运转时偏心组件5可交替地挤压和拉伸囊体112,在囊体112被拉伸时阀片1141贴合在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上以封堵气腔1120,在囊体112被挤压时气腔1120内气体可冲开阀片1141以流通,上盖2上设有伸入到气腔1120内的增压凸起2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浦100,通过在上盖2上设置可伸入到气囊11的气腔1120中的增压凸起22,增压凸起22在合理造型后可配合气腔1120的压缩以增加排气压力,这种增压方式结构简单、合理,上盖2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远离增压凸起22的方向上,出气孔道21至少包括两个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孔段211,距离增压凸起22最近的相邻两个孔段211之间的部分构成导流台阶212。导流台阶212的设置使出气孔道21的横截面积在朝向排出方向上至少缩小,保证了气流增速的稳定性,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导流作用。
具体地,如图4所示,导流台阶212与阀片1141之间的距离L为0.3mm~3mm。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出气孔道21回流的气体不会掀开阀片1141,从而可避免回流气体将排气用的阀片1141冲开导致漏气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囊体112为多个,多个囊体112均设在基座盘111的同一侧,每个囊体112的远离基座盘111的一侧均设有一个套管113,连接支架12上设有分别与多个套管113一一对应的多个连接支脚121。
这样,连接支架12活动一个周期后,气囊11上多个囊体112均先后完成一次进气压缩-排气过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排气量大增,结构紧凑,体积小,能耗小。
具体地,气囊11上设有多个囊体112,多个囊体112环绕基座盘111的中心线间隔开排布,气囊11还包括:设在基座盘111上的阀管114,阀管114的管壁上设有多个远离囊体112的方向贯通的断口1142,每个断口1142在管壁的厚度方向上贯通,阀管114的相邻两个断口1142之间的部分形成阀片1141。这样,形成的多个阀片1141环绕基座盘111的中心线均匀间隔开排布。设置阀片1141,既美观又易加工脱模。
具体地,阀管114伸入到出气孔道21后,每个阀片1141覆盖住一个出气槽214,囊体112内气腔1120被压缩增压时,气腔1120内气体可通过出气槽214冲向阀片1141,然后从出气孔道21处排出。
可选地,如图3所示,每个阀片1141与基座盘111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15,从而提高阀片1141与基座盘111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强筋115的设置可防止阀片1141变形,保证排气阀不工作时阀片1141容易复位,从而起到加强密封的作用。而且泵浦气密性加强了,就不会产生过多噪音。具体地,气囊11为一体成型件,即阀管114、基座盘111、囊体112及套管113为一体成型件,气囊11整体可由橡胶等柔性件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支架12包括:中间盘122和连接盘123,连接盘123和连接支脚121分别设在中间盘122的相对两侧,其中,连接盘123上设有连接孔12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支架12在朝向气囊11的一侧设有凸块124,多个连接支脚121环绕凸块124间隔开设置。也就是就,凸块124设在连接支架12的朝向气囊11一侧的中间位置处,凸块124的设置有助于限制连接支架12的活动幅度。如图4中,气囊座6的朝向连接支架12的一侧的中心位置处可设有限位槽62,连接支架12的凸块124可伸入到限位槽62中,这样可限制连接支架12的活动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支脚121内限定出朝向远离气囊11的方向敞口的进口腔1210,第二通孔1211形成在进口腔1210的底壁上。可大大减轻连接支架12的重量,又能封堵住第一通孔1121。
具体地,如图3所示,当囊体112的中心线处于与连接支脚121的中心线处于相平行的状态时,囊体112既不被向内挤也不被向外拉,此时第一通孔1121与第二通孔1211相错开。这样,当气囊11与连接支架12保持平行状态时,囊体112的进气阀均保持关闭状态,即气囊11的进气阀被构造成常闭状态,保证了泵浦100喷气的可控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塞组件1还包括进气单向阀,进气单向阀设在气囊11内,以控制气体从第二通孔1211朝向气腔1120单向流动,进气单向阀的设置可避免气体回流,保证排气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气孔道21的朝向气囊11的一端横截面积增大以形成扩口213,阀管114覆盖扩口213。这里,阀管114覆盖扩口213指的是,阀管114在出气孔道21的内周面上的投影能够完全覆盖扩口213,且阀管114上断口1142与扩口213没有重合的部分。
扩口213的设置,一方面可便于阀片1141能够更好地伸入到出气孔道21中,以贴合在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上,另一方面可便于气囊11的囊体112内气流被压缩增压时,可朝向扩口213的方向排出,从而可将气流朝向出气孔道21的方向导引。
下面参照图1、图3和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泵浦100的结构。
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气囊11包括依次设置的阀管114、基座盘111、囊体112和套管113,囊体112为三个,三个囊体112等距排布。基座盘111形成为大体三角形,三个囊体112分别设在基座盘111的三个角上,基座盘111的每个角均作圆弧过渡处理。
三个囊体112的气腔开口1122之间为阀管114,阀管114的管壁上设有三个断口1142以形成三个阀片1141。在图3中,每个气腔1120的底部均设有一个第一通孔1121,每个阀片1141的内侧均与基座盘111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15。
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连接支架12包括依次设置的连接支脚121、中间盘122和连接盘123,连接支脚121为三个,三个连接支脚121分别对应气囊11的三个套管113设置。每个连接支脚121上均设有第二通孔1211,第二通孔1211与第一通孔1121相错开,从而连接支脚121在与套管113轴线平行时,连接支脚121可完全封堵住。连接支架12还包括连接肋125,连接肋125连接在连接盘123与连接支脚121的敞口之间。
盖合在气囊11上的上盖2上设有出气孔道21,出气孔道21位于三个囊体112之间。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上设有向下敞开的出气槽214,出气槽214为三个且均匀间隔开。阀管114伸入到出气孔道21内,阀管114上每个阀片1141覆盖住一个出气槽214。
上盖2的底表面S上设有三个增压凸起22,三个增压凸起22对别对应一个出气槽214设置,每个增压凸起22上设有一个第一导引槽221和一个第二导引槽222。
泵浦100的工作过程为:电机3通电后,连接支架12受偏心组件5作用按一定规律摆动。设置于连接支架12上三个连接支脚121分别沿着朝向气囊11的方向和远离气囊11的方向作往返运动。
设若在某瞬间,第一个连接支脚121活动在最低点,气囊11上第一通孔1121与该连接支脚121上第二通孔1211连通,相应气囊11的气腔1120内气压低,底座4内气体可被吸入气腔1120内。此时,第二个连接支脚121处于中间位置,第三个连接支脚121处于最高位置,第三个连接支脚121对应的囊体112内空气被压缩,该囊体112的气腔1120因进气单向阀的限制而无法从第一通孔1121处排出,此时压缩气可通过出气孔道21排出。
压缩气体排出过程如下:在囊体112挤压时受增压凸起22的挤压气压升高,升压的气流可从沿第一导引槽221、第二导引槽222流向相应的出气槽214。然后压缩气体推开相应阀片1141,阀片1141与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气体可从出气孔道21排出,压缩气体形成高压气喷出。如果电机3转速愈高,三个气腔1120进气,排气速度也会越快,喷气出气量越大,出气气压也越高。
当气囊1被挤压而压缩气腔1120内的气体时,由于增压凸起22的作用,使得气腔1120内残留的气体量减少,从而增大了泵浦100的打出的气压值。
当气体从阀片1141与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之间排出后,在加强筋115的作用下排气阀的阀片1141更加容易复位,使得阀片1141能够重新贴合在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上。
当泵浦100停止工作且牌保压状态时,在外部气压作用下出气孔道21内通常会充满气体,此时由于导流台阶212的作用,外部气压不会直接冲击排气阀的阀片1141,也就不会使得阀片1141翘起,从而起到密封外部气体、降低杂音的作用。
其中,当泵浦100吸气时,气体可从上盖2进气口(图未标出)进入底座4内,随着气体压力的增加,气体经由第二通孔1211推开气腔1120的底部,气体经由第一通孔1121进入气腔1120内,此时阀管114的阀片1141紧贴出气孔道21的内周壁,实现充气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泵浦100还可包括泄压阀,以控制排气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高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泵浦的上盖,所述上盖上设有出气孔道,所述上盖用于盖合在泵浦的气囊上,所述气囊具有朝向所述上盖开口的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设有适于伸入到所述气腔内的增压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泵浦的上盖,其特征在于,在朝向所述出气孔道的方向上,所述增压凸起的底部与所述上盖的底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泵浦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道的内周壁上设有出气槽,所述出气槽适于与所述气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泵浦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凸起的底面上设有延伸至所述出气槽的第一导引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泵浦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凸起的朝向所述出气孔道的轴线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导引槽,所述第二导引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引槽和所述出气槽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泵浦的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槽内设有导引筋。
7.一种泵浦,所述泵浦包括电机、偏心组件、气囊和上盖,所述气囊包括基座盘、设在所述基座盘两侧的囊体和阀片,所述囊体内限定出在朝向所述基座盘的一侧贯通以形成开口的气腔,所述阀片邻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上盖盖合在所述基座盘上,所述上盖上设有出气孔道,所述电机与所述偏心组件相连,所述偏心组件与所述囊体相连,在所述电机运转时所述偏心组件可交替地挤压和拉伸所述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为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泵浦的上盖,所述阀片伸入到所述出气孔道内,所述阀片与所述出气孔道的内周壁构成所述泵浦的排气阀,在所述囊体被拉伸时所述阀片贴合在所述出气孔道的内周壁上以封堵所述气腔,在所述囊体被挤压时所述气腔内气体可冲开所述阀片以流通,所述上盖上设有伸入到所述气腔内的增压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浦,其特征在于,在远离所述增压凸起的方向上,所述出气孔道至少包括两个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孔段,距离所述增压凸起最近的相邻两个所述孔段之间的部分构成导流台阶,所述导流台阶与所述阀片之间的距离为0.3mm~3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浦,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与所述基座盘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上设有多个所述囊体,多个所述囊体环绕所述基座盘的中心线间隔开排布,所述气囊还包括:设在所述基座盘上的阀管,所述阀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远离所述囊体的方向贯通的断口,每个所述断口在所述管壁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阀管的相邻两个所述断口之间的部分形成所述阀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泵浦,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道的朝向所述气囊的一端横截面积增大以形成扩口,所述阀管覆盖所述扩口。
CN201621164121.0U 2016-11-01 2016-11-01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61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4121.0U CN206206132U (zh) 2016-11-01 2016-11-01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PCT/CN2016/109067 WO2018082154A1 (zh) 2016-11-01 2016-12-08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4121.0U CN206206132U (zh) 2016-11-01 2016-11-01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06132U true CN206206132U (zh) 2017-05-31

Family

ID=58756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64121.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6132U (zh) 2016-11-01 2016-11-01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061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9340A (zh) * 2016-11-01 2018-05-11 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9340A (zh) * 2016-11-01 2018-05-11 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CN108019340B (zh) * 2016-11-01 2019-06-11 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1079B (zh) 一种气密性改良型气泵
CN206206132U (zh)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CN106014941A (zh) 一种微型液体泵
CN203627204U (zh) 气密性改良型气泵
CN206309566U (zh) 用于泵浦的活塞组件及泵浦
CN201218176Y (zh) 打气泵
CN105556123B (zh) 压缩机
CN209053765U (zh) 一种无油活塞式压缩机
CN108005888A (zh) 用于泵浦的活塞组件及泵浦
CN108019340A (zh)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CN209228587U (zh) 环绕式真空泵
CN107298432A (zh) 活塞式分子筛制氧系统
CN207209955U (zh) 一种具有增压功能的制氧机
WO2018082154A1 (zh) 用于泵浦的上盖及泵浦
CN206889212U (zh) 直线压缩机排气消音通道结构及直线压缩机
CN204909259U (zh) 一种膈膜泡沫发生器
CN209212479U (zh) 偏摆式r塞泵
CN202597034U (zh) 一种微型气泵及电子血压计
CN2834561Y (zh) 吸乳器的吸排气装置
CN206668522U (zh) 一种直流微型喷雾泵
CN109441788A (zh) 环绕式真空泵
CN215979916U (zh) 一种可改善轴封泄漏问题的单级离心泵
CN220302311U (zh) 一种单向气泵及吸奶器
CN107740782A (zh) 一种高效喷射泵
CN206738134U (zh) 一种增压气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6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