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91421U - 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91421U
CN206191421U CN201620779694.8U CN201620779694U CN206191421U CN 206191421 U CN206191421 U CN 206191421U CN 201620779694 U CN201620779694 U CN 201620779694U CN 206191421 U CN206191421 U CN 206191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main body
light source
lead
sh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7969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91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91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照明器具,具备:电源盒,在内部具有电源电路;灯体,在内部具有光源;臂,一端部与电源盒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灯体连接;以及引线,插通臂的内部,并且用于将电源电路与光源电连接,灯体具备主体、以及大致筒状的遮罩,主体具有用于配置光源的安装部,光源以及主体被配置在遮罩的内部,在遮罩设置有侧方开口部,臂插入到侧方开口部,臂的另一端部,被配置在遮罩的内部,主体具备插通路,插通路贯通主体,并且,引线插通插通路,插通路的臂侧的开口部,被配置在与臂的另一端部相对的位置。

Description

照明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以往的照明器具、例如聚光灯用的照明器具,具备:在内部具有电源电路的电源盒;一端部被安装在电源盒的臂;以及被安装在臂的另一端,且在内部具有光源的灯体(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照明器具,对于灯体与臂的连接部以及电源盒与臂的连接部,分别能够自由调整角度,能够自由改变来自灯体的光的照射方向。
电源盒与光源,经由引线电连接。为了抑制该引线的损伤,该引线插通在臂的内部。并且,将该引线插通臂的内部,从而从外部难以看到该引线,因此,外观质量也提高。进而,为了抑制从外部看到臂与灯体的连接部的螺丝等,连接部被设置在灯体的内部。并且,对于引线,为了缩短其长度,沿着光源至电源盒的最短路径而被配置。具体而言,灯体具备:安装有光源的主体;以及内置主体的筒状的遮罩,引线,从光源,通过形成在主体与遮罩之间的间隙,被引导到臂的内部。另一方面,在臂的电源盒侧的端部,引线,从该端部被引导到电源电路。
臂的灯体侧的端部,具有向彼此相反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旋转轴部,具有大致T形的形状。另一方面,在主体,形成有该旋转轴部嵌入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大致半圆形状的臂支承部。臂的该端部被设置为,旋转轴部嵌入到臂支承部。而且,以从旋转轴部的上方覆盖的方式安装大致C形的板簧。旋转轴部成为,通过该板簧的弹性压力相对于臂支承部按压的状态。此时,引线,钻过并通过板簧的下方,来插通臂部的内部。
而且,在板簧设置有,用于调整板簧的弹性压力的螺丝。对于该螺丝,在照明器具的施工时由施工人员调整紧固程度,调整用于调整针对臂的灯体的角度所需要的转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650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照明器具中,引线通过主体与臂之间,因此,在组装主体和臂的情况下,以及,在使灯体旋转的情况下,会有引线夹在主体与臂之间的情况。也就是说,会有在主体与臂之间发生卡线的情况。并且,在引线附近存在板簧,因此,在进一步紧固板簧的情况下,会有在板簧与主体之间发生卡线的情况。
根据这样的卡线,会有导致引线的覆盖部件以及导线的破损的情况。为了防止卡线,而可以考虑,在主体部等形成槽,将引线沿着该槽进行布线的情况,但是,也会有在臂的旋转时等张力施加到引线,引线从槽浮起的情况。因此,即使形成槽,也不能防止卡线。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抑制引线的卡线的发生的照明器具。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实施方案之一,具备:电源盒,在内部具有电源电路;灯体,在内部具有光源;臂,一端部与所述电源盒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所述灯体连接;以及引线,插通所述臂的内部,并且用于将所述电源电路与所述光源电连接,所述灯体具备主体、以及大致筒状的遮罩,所述主体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光源的安装部,所述光源以及所述主体被配置在所述遮罩的内部,在所述遮罩设置有侧方开口部,所述臂插入到所述侧方开口部,所述臂的所述另一端部,被配置在所述遮罩的内部,所述主体具备插通路,所述插通路贯通所述主体,并且,所述引线插通所述插通路,所述插通路的所述臂侧的开口部,被配置在与所述臂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引线,沿着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以及所述插通路的内表面的至少一方而弯曲。
此外,也可以是,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且用于使所述引线插通的插通孔,被配置在从所述臂的所述另一端部不能看到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引线之中的、从所述插通路到所述臂为止的部分为大致直线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引线的卡线的发生的照明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2是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截面图。
图5是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截面图。
图6是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斜视截面图。
图7是实施例涉及的主体的外观斜视图。
图8是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截面图。
图9是比较例的照明器具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而且,以下说明的实施例,都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子。因此,以下的实施例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是一个例子而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因此,对于以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的、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最上位概念的技术方案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而被说明。
而且,各个图是模式图,并不一定是严密示出的图。并且,在各个图中,对于实质相同的结构,附上同一符号,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
[1.结构]
首先,说明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视图。在图2中,分解示出照明器具1中的、反射部件40、光学部件50以及光控制部件60。
图3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视图。在图3中,分解示出照明器具1中的、反射部件40、光学部件50以及光控制部件60 以外的部分。
图4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图。图4示出通过光轴J的、与图的zx平面平行的截面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图。图5示出通过光轴J的、与图的yz平面平行的截面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图。
图6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斜视截面图。图6示出通过光轴J的、与图的yz平面平行的截面的照明器具1的斜视截面图。
如图1所示,照明器具1是聚光灯,具备灯体5、臂70以及电源盒90。如图2以及图4所示,灯体5具备,遮罩10、被配置在遮罩10内的反射部件40、光学部件50以及光控制部件60。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遮罩10内,还配置主体20、光源30、安装部件32、连接部件36、以及板簧80。以下,说明照明器具1的各个构成要素。
[1-1.遮罩]
遮罩10是,在内部配置光源30的、将来自光源30的光向外部射出的筒体。如图5以及图6所示,遮罩10具备,后方开口部110、前方开口部120以及侧方开口部130。后方开口部110是,位于遮罩10的后方(即,各个图的z轴方向负侧)的开口。前方开口部120是,位于遮罩10的前方(即,各个图的z轴方向正侧)的开口,从前方开口部120射出光。侧方开口部130是,被设置在遮罩10的侧面后方的狭缝状的开口部,用于配置臂70。
如图4所示,在遮罩10的内部,除了光源30以外,还配置主体20、反射部件40、光学部件50、光控制部件60等。
如图4所示,在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附近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止部1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止部140具有凹状的形状,使被设置在光控制部件60的第一被卡止部660卡止。
如图4所示,在遮罩10的内部,设置有固定部150。在固定部150,安装主体20。
遮罩10,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遮罩10,例如经过铝压铸件工序而形成。对于遮罩10的在外表面的涂装颜色,也可以按照照明器具1的用途等选择。在本实施例中,遮罩10被涂成白色。
[1-2.主体]
主体20是,如图4所示,被配置在遮罩10的内部的、用于安装光源30以及臂70的部件。主体20,也作为对从光源30发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器来发挥功能。以下,利用图3至图6以及图7,详细说明主体20。
图7是本实施例涉及的主体20的外观斜视图。
如图7所示,主体20,在前方侧(图的z轴方向正侧)具备,安装部210、插通孔212、遮光壁部220以及凸缘部230。安装部210是,用于安装光源30的部分。安装部210,包括用于安装光源30的平坦的面,从光源30发生的热经由该平坦的面高效率地传导到主体20。插通孔212是,用于向光源30供给电力的引线92插通的孔。插通孔212的内径,与引线92的外径大致相同。据此,抑制从插通孔212,向主体20的后方(z轴方向负侧)漏出光。
遮光壁部220是,如图4以及图7所示,从主体20的安装部210向前方(z轴方向正侧)延伸、且包围光源30的周围的壁状部分。遮光壁部220,抑制从光源30射出的光之中的、从反射部件40与主体20的间隙的一部分漏出的光,漏出到主体20的后方、以及反射部件40与遮罩10之间。
如图4所示,凸缘部230是,用于将主体20安装到遮罩10的部分。在凸缘部230,设置有两个凹部232。图3所示的两个螺丝26的每一个,经由两个凹部232,拧进到设置在遮罩10的内表面的固定部150的螺孔,从而主体20被安装到遮罩10。并且,凸缘部230,与主体20的固定部150抵接,从而抑制光从凸缘部230与固定部150的间隙向后方漏出。
如图7所示,主体20,在后方侧具备散热部240。散热部240是,用于对从光源30发生的热进行散热的部分。散热部240具备,臂支承部242。臂支承部242是,支承臂70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臂支承部24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大致半圆形状,与臂70的另一端部74的形状对应。并且,如图4至图6所示,主体20具备,插通路246。插通路246是,贯通主体20、且使引线92插通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插通路246,被配置在从臂支承部242看时在与光源30的光轴J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图的y轴方向)的贯通孔。插通路246,从臂支承部242向与光轴J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在主体20的y轴方向负侧(图5的下侧),内径向光轴J方向逐渐扩大。插通路246的臂70侧的开口部244,被配置在与臂70的另一端部74相对的位置。对于主体20的插通路246以及主体20的周边的引线92的布线,在后面进行说明。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插通路246是,向与光轴J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但是,插通路246的结构,不仅限于此。插通路246,也可以曲折或弯曲,也可以不与光轴J垂直。并且,插通路246也可以,不通过光轴J附近。
主体20,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主体20,例如经过铝压铸件工序而形成。
[1-3.光源]
光源30是,射出成为照明器具1的射出光的光的光源。在本实施例中,光源30是,具有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发光模块,也是以辐射状射出规定的光的LED光源。光源30被构成为,射出例如白光。光源30,由COB(Chip On Board)型LED构成,如图3所示,具备:基台302;安装在基台302上的作为裸芯片(LED芯片)的多个LED304;以及密封这些LED304、且包含荧光体的密封部件。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一并密封所有的LED304,但是,密封部件的结构,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沿着以线状排列的LED304的排列方向以多条线状来形成密封部件的结构。
光源30,被安装在图6所示的主体20的安装部210。在各个图所示的照明器具1中,光源30的光轴J是各个图的z轴方向。
基台302是,用于安装多个LED304的安装基板,例如陶瓷基板、树脂基板或被绝缘覆盖的金属基材基板等。并且,基台302是,例如具有俯视时呈矩形的平面的板状,基台302的底面(图3的z轴方向负侧)被安装并固定在主体20的安装部210。而且,不图示,但是,在基台302,形成有用于从外部接受用于使LED304(光源30)发光的直流电的一对电极端子(正电极端子以及负电极端子)。
[1-4.安装部件]
安装部件32是,用于将光源30安装到主体20的部件。如图3示出,安装部件32具备,限制部322以及第二卡止部324。
限制部322,限制光源30的与光轴J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位置。限制部322具有,在中央具有开口部的矩形框状的形状。被形成在限制部322的中央的开口部具有,与光源30对应的形状,在该开口部配置光源30。安装部件32,被配置在主体20的安装部210,由连接部件36以及螺丝38,固定到主体20。更具体而言,在安装部件32的限制部322,形成有贯通孔326,将螺丝38经由贯通孔326拧进到形成在主体20的螺孔,从而安装部件32相对于主体20固定。据此,安装部件32以及配置在该开口部的光源30固定到主体20。
第二卡止部324是,用于支承反射部件40的爪状的部分,如图4所示,使反射部件40的第二被卡止部440卡止。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件32具备,两个第二卡止部324。第二卡止部324具有,大致L型的形状,从第二卡止部324的端部的向与光轴J远离的朝向突出的倾斜面(突起),插入到第二被卡止部440,从而第二卡止部324使第二被卡止部440卡止。
安装部件32是,例如,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脂等的树脂材料能够形成的。
[1-5.连接部件]
连接部件36是,与向光源30供给电流的布线(不图示)连接的部件。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如图3所示,具备两个连接部件36,一方的连接部件36与高电位侧的布线连接,另一方的连接部件36与低电位侧的布线连接。在连接部件36,设置有向光源30供给电流的电极(不图示)。该电极与形成在光源30的电极端子连接。
并且,连接部件36也具有,限制光源30的位置的功能。在连接部件36,形成有使螺丝38贯通的贯通孔,由插入到该贯通孔的螺丝38,连接部件36固定到主体20以及安装部件32。此时,如图4示出,连接部件36的光轴J侧的部分,向主体20按压光源30,从而限制光源30在光轴方向(z轴方向)上的位置。
连接部件36的壳体是,例如利用PBT、聚碳酸脂等的树脂材料能够形成的。并且,连接部件36的电极是,利用铜等的导电性部件能够形成的。
[1-6.反射部件]
反射部件40是,控制来自光源30的光的配光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反射部件40,使来自光源30的光向光学部件反射。反射部件40具有,形成有光轴J贯通的开口的大致筒状的形状。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反射部件40具有,构成为内径从来自光源30的光入射的一侧(z轴方向负侧)的端部,向该光射出的一侧的端部逐渐变大的大致筒状的形状。在反射部件40的内表面,来自光源30的光反射。
如图4所示,在反射部件40的外表面侧,设置有卡止于安装部件32的第二卡止部324的第二被卡止部440。第二被卡止部440是,设置在竖立设置在反射部件40的外表面侧的部件的孔。第二被卡止部440卡止于第二卡止部324,从而反射部件40卡止于安装部件32。据此,反射部件40,经由安装部件32安装到主体20。
如图2所示,在反射部件40的光射出侧(z轴方向正侧)的端部,设置有三个第三卡止部410。第三卡止部410是,使光学部件50卡止的爪状的部分。
反射部件40是,例如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的硬质的白色树脂材料能够形成的。
[1-7.光学部件]
光学部件50是,如图4所示,具备来自反射部件40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510、以及入射到光入射面510的光射出的光射出面520的透光性的部件。光学部件50也可以具有,控制从反射部件40入射的光的配光来射出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部件50是菲涅耳透镜。据此,照明器具1能够,收集射出光,来形成聚光状的照明区域。
如图2所示,在光学部件50的边缘部设置有三个第三被卡止部5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被卡止部530是,被设置在光学部件50的光射出面520的具有凹状的形状的部分。光学部件50的第三被卡止部530卡止于反射部件40的第三卡止部410,从而光学部件50卡止于反射部件40。据此,光学部件50,经由反射部件40以及安装部件32安装到主体20。并且,如此在反射部件40的光射出侧的端部配置光学部件50,从而从反射部件40射出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光学部件50。
对于光学部件50,利用透光性材料形成,例如利用PMMA(丙烯)、聚碳酸脂等的透明树脂材料、或玻璃材料等的透明材料能够形成。
[1-8.光控制部件]
光控制部件60是,如图4所示,具有从光学部件50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射开口部610以及入射到入射开口部610的光射出的射出开口部620、且被配置在遮罩10的内部的、光学部件50的光射出面520侧的大致筒状的部件。光控制部件60是,如图2所示,与遮罩10分开的部件。
光控制部件60被配置为,如图2以及图4所示,光轴J通过入射开口部610以及射出开口部620。并且,如图4示出,光控制部件60的射出开口部620的外径,与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的内径大致相等。据此,能够抑制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的射出光通过区域由光控制部件60削减。并且,能够抑制射出光从遮罩10与光控制部件60之间漏出。
如图4所示,光控制部件60被配置为,射出开口部620位于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近旁。并且,光控制部件60的光轴J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是,光学部件50的光射出面520至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的长度左右。据此,光控制部件60能够覆盖,遮罩10的内表面之中的、光学部件50的光射出面520近旁至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近旁的部分。在此,光控制部件60的内表面630(光轴J侧的面)是,黑色的眩光抑制面。如此,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附近的内表面,由作为黑色的眩光抑制面的光控制部件60的内表面630覆盖。据此,抑制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附近的内表面的眩光。
对于光控制部件60的内表面,若是黑色的眩光抑制面,则不特别限定。黑色的眩光抑制面是,例如,对涂成黑色的面执行消光处理来能够实现的。并且,黑色的眩光抑制面也是,对涂成黑色的面、或由黑色的部件构成的面,执行纹理加工来能够实现的。进而,为了进一步抑制光控制部件60的内表面630的眩光,如图4等所示,也可以在光控制部件60的内表面630设置台阶部(隔板)650。
光控制部件60,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外周具备第一被卡止部660。第一被卡止部660卡止于第一卡止部140,从而光控制部件60被保持在遮罩10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被卡止部660,具有凸状的形状,卡止于具有凹状的形状的第一卡止部140。如此,光控制部件60是,只要插入到遮罩10的前方开口部120就能够简单地安装的。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与遮罩10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的涂装不同的情况相比,在遮罩10的内表面能够容易形成黑色的眩光抑制面。
光控制部件60,如图4所示,在内表面630的入射开口部610附近具备,用于保持外置部件的突起部614。在本实施例中,光控制部件60具备,六个突起部614。
光控制部件60是,例如,利用聚碳酸脂、PBT等的树脂材料能够形成的。如此,利用树脂材料形成光控制部件60,从而能够容易且以低成本制造光控制部件60。
[1-9.臂]
臂70是,一端部73与电源盒90连接、且另一端部74与灯体5连接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臂70具备,臂主体72、一端部73以及另一端部74。另一端部74具有,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旋转轴部。在本实施例中,另一端部74具备,向与光轴J以及臂70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旋转轴部。臂70的另一端部74,由板簧80和主体20的臂支承部242夹住,从而臂7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主体20。以下,对于臂70的详细结构,利用图5以及图6进行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臂70的内部,在臂70的长边方向上形成有插通孔76。引线92插入到插通孔76,通过引线92从电源盒90向光源30供给电力。如此,引线92不露出到外部,因此,抑制引线92被损伤。并且,从照明器具1的外部不能看到引线92,因此,设计性也良好。
臂70,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臂70,例如经过铝压铸件工序而形成。
[1-10.板簧]
板簧80是,用于将臂7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主体20的弹性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板簧80,如图3所示,具有大致C型的形状,在与主体20一起,夹着臂70的另一端部74的状态下,由螺丝86以及88固定到主体20。据此,臂70被安装到主体20。
臂70的另一端部74,处于由板簧80和主体20夹住的状态,因此,臂70,以另一端部74为中心相对于主体20而能够自由旋转。并且,对用于将板簧80固定到主体20的螺丝88的拧进量进行调整,从而能够调整旋转臂70所需要的转矩。螺丝88被配置在组装照明器具1的状态下,从遮罩10的侧方开口部130能够由螺丝刀调整的位置。据此,用户,不分解照明器具1,也能够调整旋转臂70所需要的转矩。
板簧80,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板簧80,例如,由铁形成。
[1-11.电源盒]
图2以及图3所示的电源盒90是,内置有用于向光源30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的壳体。在本实施例中,内置于电源盒90的电源电路,将从电源盒90的外部供给的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将该直流电,经由引线92向光源30的LED304供给。
电源盒90的外壁部分,由金属材料、树脂材料等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例如,该外壁部分,由铝形成。
[2.卡线抑制结构]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的抑制引线92的卡线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照明器具1中,灯体5,在遮罩10的内部具备,以自由调整角度的方式支承臂70的臂支承部24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臂支承部242,被配置在主体20的臂70侧的面。并且,主体20具备,贯通主体20、且使引线92插通的插通路24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插通路246是,被配置在从臂支承部242看时与光源30的光轴J大致垂直的方向(图5以及图6的y轴方向)上的贯通孔。插通路246,从臂支承部242向与光轴J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在主体20的下侧(图5以及图6的y轴方向负侧),内径向光轴J方向逐渐扩大。插通路246的臂70侧的开口部244,被配置在与臂70的另一端部74相对的位置。
据此,引线92,不通过臂70与主体20之间的间隙,而从臂70向插通路246插通,因此,抑制臂70与主体20之间的卡线的发生。
并且,如图5以及图6所示,引线92,不被配置在板簧80与主体20之间,因此,抑制基于板簧80的卡线的发生。
接着,对于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改变灯体5相对于臂70的角度时的引线92的状态,利用图8进行说明。
图8是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图。图8示出通过光轴J的、与图的yz平面平行的截面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图。并且,在图8所示的截面图中,灯体5相对于臂70的角度,与图5所示的截面图不同。图8示出,光轴J与y轴方向平行时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即使在改变灯体5的角度的情况下,引线92,在臂70与主体20之间,呈大致直线状,因此,在主体20与臂70之间,也抑制引线92的弯曲,抑制卡线的发生。并且,即使在改变灯体5的角度的情况下,引线92,不被配置在板簧80与主体20之间,因此,也抑制基于板簧80的卡线的发生。
在此,为了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效果,对于比较例的照明器具,利用附图进行说明。
图9是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的截面图。
如图9所示,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与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同样,主要具备,遮罩10c、主体20c、光源30c、反射部件40c、光学部件50c、光控制部件60c、臂70c、板簧80c以及引线92c。
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的主体20c具备,安装部210c以及插通孔212c。安装部210c是用于安装光源30c的部分。插通孔212c是,用于向光源30c供给电力的引线92c插通的孔。并且,板簧80c,由螺丝86c以及88c固定在主体20c。而且,图9不示出,但是,与照明器具1同样,照明器具2具备电源盒。
对于主体20c的结构、以及引线92c的引导路径,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与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不同。在照明器具2中,如图9所示,引线92c,从光源30c附近的插通孔212c,通过板簧80c与主体20c之间,被引导到臂70c的内部的插通孔76c。因此,在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中,会有在板簧80c与主体20c之间发生卡线的情况。
并且,如图9所示,在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中,在臂70c与主体20c之间,引线92c曲折,因此,会有在该曲折部引线92c弯曲,在臂70c与主体20c之间发生卡线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与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相比,抑制卡线的发生。
[3.漏光抑制结构]
接着,对于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漏光抑制结构,利用图5、图6以及图9进行说明。
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照明器具2中会发生的漏光,主要起因于从主体20c的插通孔212c与插通孔212c中插通的引线92c的间隙向遮罩10c的侧方开口部130c传播的光。在臂70c附近,配置板簧80c等。并且,需要从遮罩10c的外部接触用于调整板簧80c的螺丝88c,因此,在臂70c与主体20c的连接部周边,存在比较大的空间。因此,从配置在板簧80c附近的插通孔212c漏出的光,达到侧方开口部130c,从遮罩10c漏出。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引线92,通过主体20的插通路246,经由主体20的下表面(y轴方向负侧面),被引导到插通孔212。并且,引线92,沿着主体20的插通路246的内表面弯曲。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即使从光源30射出的光从插通孔212漏出,也不能直线性地达到臂70附近(即,侧方开口部130附近)。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抑制从侧方开口部130的漏光。
并且,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被设置在主体20的安装部210的用于使引线92插通的插通孔212,被配置在从臂70的另一端部74不能看到的位置。据此,从插通孔212漏出的光,不能直线性地达到臂70的另一端部74。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减少从插通孔212达到臂70被配置的侧方开口部130,向外部漏出的光。
[4.效果等]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具备:在内部具备电源电路的电源盒90;以及在内部具备光源30的灯体5。进而,照明器具1具备:臂70,一端部73与电源盒90连接,并且,另一端部74与灯体5连接;以及引线92,插通臂70的内部,并且用于将电源电路与光源30电连接。灯体5具备:主体20,具有用于配置光源30的安装部210;以及大致筒状的遮罩10,光源30以及主体20被配置在遮罩10的内部。在遮罩10设置有侧方开口部130,臂70插入到侧方开口部130,臂70的另一端部74,被配置在遮罩10的内部。主体20具备插通路246,插通路246贯通主体20,并且,引线92插通插通路246,插通路246的臂侧70的开口部244,被配置在与臂70的另一端部74相对的位置。
据此,在照明器具1中,引线92,不被配置在主体20与臂70之间、以及主体20与板簧8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引线92的卡线的发生。
并且,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也可以,引线92,沿着主体20的外表面以及插通路246的内表面的至少一方而弯曲。
如此,在引线92被引导的路径,沿着主体20弯曲的情况下,即使从插通孔212漏出光,引线92弯曲,因此,光也难以沿着引线92的路径传播。因此,减少从插通孔212传播到遮罩10的侧方开口部130,向外部漏出的光。
并且,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也可以,被设置在安装部210且用于使引线92插通的插通孔212,被配置在从臂70的另一端部74不能看到的位置。
据此,从插通孔212漏出的光,不能直线性地达到臂支承部24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减少从插通孔212达到臂70被配置的侧方开口部130,向外部漏出的光。
并且,在本实施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也可以,引线92之中的、从插通路246到臂70为止的部分为大致直线状。
据此,减少引线92在臂70与主体20之间弯曲的情况。因此,抑制引线92的基于臂70以及板簧80与主体20的卡线的发生。
(变形例等)
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照明器具1,根据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引线92,沿着主体20的插通路246的内表面弯曲,但是,引线92也可以,沿着插通路246的内表面以直线状的形状被引导。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被设置在安装部210的用于使引线92插通的插通孔212,被配置在从臂70的另一端部74不能看到的位置,但是,也可以被配置在从臂70的另一端部74看到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引线92之中的、从插通路246到臂70的部分为大致直线状,但是,也可以并不一定是直线状。在从插通路246到臂70之间,引线92不位于由臂70与主体20夹住的位置即可。
并且,在所述实施例中,光学部件50是,菲涅耳透镜,但是,光学部件50,不仅限于此。光学部件50也可以是,例如,混合透镜、半圆型透镜等。
并且,在所述实施例中,对于光源30,利用了COB型LED,但是,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发光元件。例如,也可以利用SMD(Surface Mount Device)型LED。并且,也可以利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元件等的其他的固体发光元件、或固体发光元件以外的其他的光源。
另外,对各个实施例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形态,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各个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来实现的形态,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Claims (4)

1.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源盒,在内部具有电源电路;
灯体,在内部具有光源;
臂,一端部与所述电源盒连接,并且,另一端部与所述灯体连接;以及
引线,插通所述臂的内部,并且用于将所述电源电路与所述光源电连接,
所述灯体具备主体、以及筒状的遮罩,所述主体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光源的安装部,所述光源以及所述主体被配置在所述遮罩的内部,
在所述遮罩设置有侧方开口部,所述臂插入到所述侧方开口部,
所述臂的所述另一端部,被配置在所述遮罩的内部,
所述主体具备插通路,所述插通路贯通所述主体,并且,所述引线插通所述插通路,
所述插通路的所述臂侧的开口部,被配置在与所述臂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沿着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以及所述插通路的内表面的至少一方而弯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被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且用于使所述引线插通的插通孔,被配置在从所述臂的所述另一端部不能看到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之中的、从所述插通路到所述臂为止的部分为直线状。
CN201620779694.8U 2015-07-27 2016-07-22 照明器具 Active CN2061914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8113A JP6593686B2 (ja) 2015-07-27 2015-07-27 照明器具
JP2015-148113 2015-07-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91421U true CN206191421U (zh) 2017-05-24

Family

ID=57946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79694.8U Active CN206191421U (zh) 2015-07-27 2016-07-22 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93686B2 (zh)
CN (1) CN20619142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5381Y2 (zh) * 1986-07-10 1989-10-27
US4780799A (en) * 1986-10-23 1988-10-25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Heat-dissipating light fixture for use with tungsten-halogen lamps
JP2009026610A (ja) * 2007-07-19 2009-02-05 Arrow Co Ltd 表示灯
JP5988218B2 (ja) * 2013-01-29 2016-09-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93686B2 (ja) 2019-10-23
JP2017027898A (ja) 2017-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38734B1 (en) Light module, light assembly and rear view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02022699B (zh) 发光模块以及车辆用灯具
MX2010014517A (es) Lampara de elemento emisor de luz y equipo de iluminacion.
US20120243240A1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KR20090006633U (ko) 엘이디램프 모듈 연결구조
KR20160082834A (ko) 차량용 램프
JP6493925B2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器具
CN206191421U (zh) 照明器具
JP6628176B2 (ja) 照明器具
JP7261564B2 (ja) 電子ユニット
CN111102502A (zh) 墙角灯及建筑结构
JP5845050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7084729A (ja) 光制御部材及び照明装置
CN105465658A (zh) 可调节距离式灯具
JP6704188B2 (ja) 照明器具
CN205090205U (zh) 照明装置
JP6575904B2 (ja) 照明器具
JP6924963B2 (ja) 照明器具
CN215215883U (zh) 立式灯
CN208078324U (zh) 一种连接组件以及灯具
CN212961481U (zh) Led照明筒灯
CN109973830A (zh) 快装光源模组及灯具
CN210567579U (zh) 一种条形互联灯具
CN213272551U (zh) 连接器、发光模块及条形灯
JP6901700B2 (ja) 照明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