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71594U -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71594U
CN206171594U CN201621250733.1U CN201621250733U CN206171594U CN 206171594 U CN206171594 U CN 206171594U CN 201621250733 U CN201621250733 U CN 201621250733U CN 206171594 U CN206171594 U CN 206171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eering
subframe
connectio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507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红霞
郭双宇
崔洪杰
顾克超
贾冉
朱磊
杨其佳
马莲娜
赵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Taian Wuyu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507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71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71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71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包含有具有机架(1)的行驶底盘、设置为与机架(1)翻转式联接并且用于通过牵引销与其它装置联接的汽车牵引鞍座(8),把汽车牵引鞍座(8)放到行驶底盘的容纳窗口中,使机架(1)与汽车牵引鞍座(8)组成平面,实现对货物的运载,把汽车牵引鞍座(8)安放在机架(1)上,通过牵引销与其它装置连接,实现对其它装置的牵引,不再直接使用行驶底盘,因此满足了不同的运载形式需要,提高了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尤其是一种适应用于沙漠、戈壁的复杂工况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二、背景技术
在沙漠和戈壁中,由于存在石油资源,从而对开发石油的装备和其它物质进行运输或进行牵引转运,因此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设备,在现有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中,还都是使用一般的载货或牵引底盘分别满足不同作业需要,还没有一种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从而提高在沙漠和戈壁中的运输效率。
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技术方案。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因此满足了不同的运载形式需要,提高了运输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具有机架的行驶底盘、设置为与机架翻转式联接并且用于通过牵引销与其它装置联接的汽车牵引鞍座。
由于设计了行驶底盘和汽车牵引鞍座,把汽车牵引鞍座放到行驶底盘的容纳窗口中,使机架与汽车牵引鞍座组成平面,实现对货物的运载,把汽车牵引鞍座安放在机架上,通过牵引销与其它装置连接,实现对其它装置的牵引,不再直接使用行驶底盘,因此满足了不同的运载形式需要,提高了运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满足载货和牵引的运输方式把汽车牵引鞍座与行驶底盘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副车架、风冷器、润滑油箱体、充气装置、绞盘和滚杠装置,行驶底盘设置为还包含有转向系统、驾驶室、空气滤清器、消音器、发动机、变扭器、分动器、后轮系驱动、前轮系驱动和前保险杠,
在机架的前端端面部设置有前保险杠并且在机架的后端端面部设置有滚杠装置,在机架的上端端面的前端端部设置有驾驶室并且在机架的上端端面的后端端部设置有副车架,在副车架上设置有汽车牵引鞍座并且在驾驶室与副车架之间设置有消音器、空气滤清器、风冷器、绞盘和润滑油箱体,在机架的下端端面部的前端端部设置有前轮系驱动并且在机架的下端端面部的后端端部设置有后轮系驱动,在机架上设置有转向系统、发动机、变扭器和分动器并且转向系统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前轮系驱动联接,发动机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变扭器的输入端联接,变扭器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分动器的输入端联接并且分动器的输出端分别设置为与后轮系驱动和前轮系驱动联接,充气装置设置在机架上并且风冷器设置为与润滑油箱体相对应分布,空气滤清器和消音器分别设置为与发动机联接并且转向系统的输入端设置在驾驶室中。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机架和副车架分别设置为纵梁的截面为工字型的框架体并且在机架和副车架之间设置有止推板,止推板分别设置在机架的侧面部和副车架的侧面部上并且止推板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与机架和副车架联接,机架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翻边凸缘部并且机架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螺栓联接、在机架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的下端端面部的连接螺栓的侧面设置有翼板并且翼板分别设置在机架的侧面部和副车架的侧面部上,止推板设置为中间部拱起的板状体并且翼板设置为矩形条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止推板和由翼板组成的部件设置为沿机架的横向中心线间隔式延伸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转向系统设置为包含有方向盘、转向轴管、转向器、支架、转向器摆臂、转向轴头、紧固卡箍、转向拉杆、车桥摆臂、车桥转向梯形杆、助力缸和转向液压控制器并且转向器设置为通过支架与机架联接,转向轴管的一端端部设置为与方向盘联接并且转向轴管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器的输入端部联接,转向器摆臂的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器的输出端部联接并且转向器摆臂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通过紧固卡箍与转向拉杆的一端端部联接,转向拉杆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通过紧固卡箍与车桥摆臂的一端端部联接,车桥摆臂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轴头联接,车桥摆臂设置为与转向车桥的轴管转动式联接并且在转向车桥的轴管与转向轴头之间设置有助力缸,在两个转向轴头之间设置有车桥转向梯形杆并且车桥转向梯形杆的两端端部分别设置为与转向轴头铰接式联接,转向液压控制器设置为与助力缸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转向液压控制器设置为包含有换向阀、流量阀、助力叶片泵和过滤器Ⅰ并且助力叶片泵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液压油液箱体连通,助力叶片泵的输出端口设置为通过流量阀与换向阀的进油端口连通并且换向阀的回油端口设置为通过过滤器Ⅰ与液压油液箱体连通,换向阀的右转向高压输出端口和左转向高压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右转向的助力缸和左转向的助力缸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转向器的输入流量设置为38-42L/min并且助力缸的缸径设置为88-92mm。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绞盘设置在副车架的前端端面部并且绞盘设置为与机架联接,在绞盘上设置有图像监视装置并且图像监视装置的其中一个图像拾取摄像头设置为与绞盘的卷扬筒相对应分布、图像监视装置的其中一个图像拾取摄像头设置为与钢丝绳的运动方向相对应分布,图像监视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两路图像显示的转换器并且图像监视装置的显示屏设置在驾驶室中。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风冷器设置为包含有取力传动轴、油泵、液压马达、溢流阀、油箱和风冷器液压控制器并且油泵的转动轴设置为通过取力传动轴与发动机的输出端联接,油泵的输出端口设置为通过溢流阀与液压马达的输入端口连通并且油泵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油箱连通,液压马达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油箱连通并且溢流阀的溢流端口设置为与油箱连通,风冷器液压控制器设置为与油泵连通并且液压马达的叶片设置为与润滑油箱体相对应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风冷器液压控制器设置为包含有液位计、驱动油泵Ⅰ、单向阀、先导阀、液控换向阀、电源、延时开关、驱动油泵Ⅱ、过滤器Ⅱ、空气滤清器和截止阀并且在油箱上分别设置有液位计和空气滤清器,驱动油泵Ⅰ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油箱连通并且驱动油泵Ⅰ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单向阀的输入端口连通,单向阀的输出端口和驱动油泵Ⅱ的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先导阀的输入端口连通并且先导阀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液控换向阀的输入端口连通,液控换向阀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液压马达的控制端口连通并且液控换向阀的电控制端头设置为与电源和延时开关串联式连接,驱动油泵Ⅱ的输入端口设置为通过过滤器Ⅱ与油箱连通并且在驱动油泵Ⅰ的输入端口和驱动油泵Ⅱ的输入端口分别设置为通过截止阀与油箱连通,在单向阀的输入端口与油箱之间和先导阀与油箱之间设置有溢流阀。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汽车牵引鞍座设置为包含有串轴、翻转板、底座、鞍座和把手并且翻转板的一个侧面部设置为通过串轴与副车架转动式联接、在翻转板的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把手,在翻转板上设置有底座并且鞍座设置为与底座联接,翻转板设置为通过螺栓与副车架可拆卸式联接并且翻转板、底座、鞍座和把手设置为与副车架镶嵌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串轴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翻转板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底座设置为两个中间部拱起的板状体的组件并且内板状体设置为套装在外板状体中,把手设置为U字形体,在副车架设置有容纳窗口并且翻转板、底座、鞍座和把手的组件设置在副车架的容纳窗口中。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滚杠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托座、支座、滚轮和转辊并且托座设置在机架的后端端面部,托座与机架设置为呈V字形分布并且转辊设置在托座与机架之间,支座设置在副车架的后端端面部并且在支座上设置有滚轮,滚轮设置为与支座铰接式联接并且滚轮设置为与转辊接触式联接,转辊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延伸在副车架的上端端面部的高端。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托座设置为U字形槽板并且在托座的一个侧面部的端部设置有斜面体,支座设置为具有双耳部的座状体并且滚轮设置在双耳部中,滚轮设置有圆形盘状体并且转辊设置为具有中空腔体的筒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设置为600马力。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后轮系驱动设置为双桥式轮系驱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前轮系驱动设置为单桥式轮系驱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润滑油箱体设置为扁形箱状体并且转向系统、风冷器、绞盘、发动机、变扭器和分动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充气装置设置为车载充气泵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前保险杠设置为呈曲折分布的杆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机架和副车架设置为按照叠加方式分布并且转向系统、驾驶室、空气滤清器、消音器、发动机、变扭器、分动器、后轮系驱动、前轮系驱动和前保险杠与机架设置为按照驱动行驶方式分布,风冷器和润滑油箱体与转向系统、风冷器、绞盘、发动机、变扭器和分动器设置为按照相互贯通方式分布并且绞盘和滚杠装置与汽车牵引鞍座设置为按照排列方式分布在副车架上,充气装置与后轮系驱动和前轮系驱动设置为按照可接通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6X6油田沙漠重型牵引车采用600马力大功率发动机,液力变扭器,大吨位、大速比车桥,车辆最大总质量达92吨,可单车拖挂180吨大型油田井架,也可双车并用牵引近400吨的钻机,实现油田钻井装备在沙漠路况的快速高效转场,创新点之一就是该车型既要实现四万多牛顿﹒米的大输出扭矩,又要实每小时80公里的高车速,对整车传动系、行驶系统等各总成提出更高要求,6X6油田沙漠重型牵引车除了具备牵引车的功能,通过牵引座的翻转,9.2米长的大平台,还可以实现最大装载质量60吨的载货车用途,通过高强度螺栓将牵引座与底板连接成牵引座总成,该总成又通过底板前端面处焊接的转轴、折页及高强度螺栓与车架有效成为一体,当车架尾部需要拖挂重物时,只需将挂车与牵引座挂合即可;当车架需要作为载货车使用要求平整台面时,仅需要拆卸下牵引座底板总成与车架上翼板连接的螺栓,通过车辆自配绞车或外力将牵引座总成旋转至车架内部空腔,保证台面平齐,车辆适用于沙漠、戈壁地带,牵引质量、承载质量都很大,若车辆采用传统的一个主车架结构,车架断面高度将会很高,不但布置困难,而且受力不好,车架寿命会有影响,为了改善主车架的承载情况,避免集中载荷,项目组经过多次论证,确定采用“工字型”主副车架两个车架的结构形式,并将主副车架有效连接,既保证了可靠的受力需要,又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满足车辆使用要求,主副车架止推板连接和上下翼板连接,并进行局部加强,止推板连接,保证车架作为一个整体承受大的水平载荷,满足单车180吨的准拖质量,有效防止主副车架产生相对水平位移,根据均布载荷及集中载荷两种工况受力分析,设计了直径10英寸后滚杠,并采用五组小滚轮辅助支撑导向,可靠地实现了60吨货物的拖曳和撬装,同时,为保证受力均匀合理,采用板厚0.5mm的薄铜板来调整滚杠与小滚轮相互间隙,延长了滚杠受用寿命;滚杠转轴与小滚轮转轴均加装耐磨铜套和润滑油嘴,滚杠转动时摩擦力阻力小,轻便省力;同时滚杠及小滚轮均采用的标准化设计、装配,互换性好,便于维修, 沙漠重型牵引车前桥为转向驱动桥,满载载荷高达25吨。载荷大,最高车速80Km/h,常规动力转向器不能满足转向力矩和流量的要求;全液压转向又不能满足车速的要求全液压转向因为没有机械控制系统,最高车速不能超过50Km/h,该系统结构相比双回路液压转向系统成本低,,更易于总体布置并且减少了故障点,使转向系统更安全可靠。该转向系统主要包括方向盘、转向管柱、大流量ZLD7276转向器、转向器摇臂、加强型球铰总成、紧固卡箍、加强型转向拉杆、车桥摇臂、车桥转向梯形是该转向系统机械控制部分,助力叶片泵、流量阀、大缸径助力油缸是该转向系统液压助力部分, 为提高操作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绞盘所有操作系统设计在驾驶室内,并在驾驶室仪表板上设计显示屏,方便操作时轻松观察绞盘的工作情况,提高了绞盘操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该显示系统在绞盘防护架上配置两个高清摄像头,一个观察绞盘情况,一个观察绞盘后工作情况,显示屏是集MP5娱乐功能的6.5寸屏幕,可接入一路视频信号,显示视频影像。为将两路摄像头视频信号同时接入显示屏,采用增加分屏器设计,屏幕可同时显示一组或两组画面, 为适应沙漠地区多风沙、高温等工况,沙漠重型牵引车采用液压风扇冷却模块,满足沙漠工况+60℃高温的环境下正常作业。整车采用专用密封件,杜绝油水气三漏,配备大功率专用空调,可实现驾驶室内的快速降温,操作舒适,液压风扇的控制系统完全创新设计,并采用了延时继电器。为保证液压风扇在发动机启动后工作,电路中设计了延时继电器来实现该功能。使用启动信号来控制延时继电器,延时接通液压风扇,既可以使发动机不带负载启动,达到保护发动机的目的,又可以避免风扇在不必要时工作,延长风扇使用寿命,为适应沙漠工况下驱动力的要求,根据不同路况需对轮胎气压进行调整,常规路面,轮胎气压为900KPa,沙漠路面,轮胎气压为300至500KPa,为方便操作,该沙漠重型牵引车新设计了轮胎自动充放气系统,利用车辆自身气路系统提供洁净的压缩空气,可轻松实现轮胎的充气和放气,沙漠重型牵引车配备现场特定作业需要的工作灯、车顶警示灯,车身照明灯、集位置灯、转向灯、示廓灯、倒车灯、制动灯、后雾灯、带回复反射器的多功能后组合灯等灯具,满足油田现场作业需求,结构紧凑、可靠美观。同时配备TFT屏总线组合仪表,显示清晰,功能齐全,使用寿命长,沙漠重型牵引车采用600马力大功率发动机,液力变扭器,大吨位、大速比车桥,车辆最大总质量达92吨,在沙漠工况下,可单车拖挂180吨大型油田井架,也可双车并用牵引近400吨的钻机,该车型既要实现四万多牛顿﹒米的大输出扭矩,又要实每小时80公里的高车速,对整车传动系、行驶系统等各总成提出更高要求,沙漠重型牵引车除了具备牵引车的功能,通过牵引座的翻转,集载货、牵引、撬装多功能于一体,9.2米长的大平台,可以实现最大装载质量60吨的载货车用途,一车多用。该结构在同类型车辆中首次采用,大大节约了客户使用成本,性价比高,沙漠重型牵引车主副车架的设计、 25吨级重载荷、高车速要求下转向系统的设计、牵引座翻转功能的设计、45吨液压绞盘、60吨后滚杠的设计,沙漠重型牵引车采用中国重汽豪沃驾驶室,带卧铺,四点悬浮减震,视野开阔,大功率专用空调,TFT屏总线组合仪表,在驾驶室内可实现所有作业操作,双摄像头液晶显示屏,专用管接头密封件,沙漠空气滤清器,轮胎自动充放气系统,如灯具加装可拆卸保护网,发动机、变扭器、油箱、储气筒设计了防护板,有效减少沙石等障碍物对车辆的影响;车辆前部安装有特殊设计的保险杠,减小冲击力,起到有效防护作用;多处梯子、扶手的设计,方便上下车,该重型牵引车是集载货、牵引多功能于一体的油田重型牵引车,适用于沙漠、戈壁等不同工况。
在本技术方案中,满足载货和牵引的运输方式的行驶底盘和汽车牵引鞍座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四、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机架1和副车架2连接、汽车牵引鞍座8和副车架2连接及滚杠装置9和副车架2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转向系统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转向系统3的转向液压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5为风冷器7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风冷器7的风冷器液压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7为前保险杠18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滚杠装置9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一般表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机架1、副车架2、转向系统3、驾驶室4、空气滤清器5、风冷器7、绞盘6、汽车牵引鞍座8、滚杠装置9、消音器10、发动机11、变扭器12、分动器13、后轮系驱动14、前轮系驱动15、充气装置16、润滑油箱体17和前保险杠18,
在机架1的前端端面部设置有前保险杠18并且在机架1的后端端面部设置有滚杠装置9,在机架1的上端端面的前端端部设置有驾驶室4并且在机架1的上端端面的后端端部设置有副车架2,在副车架2上设置有汽车牵引鞍座8并且在驾驶室4与副车架2之间设置有消音器10、空气滤清器5、风冷器7、绞盘6和润滑油箱体17,在机架1的下端端面部的前端端部设置有前轮系驱动15并且在机架1的下端端面部的后端端部设置有后轮系驱动14,在机架1上设置有转向系统3、发动机11、变扭器12和分动器13并且转向系统3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前轮系驱动15联接,发动机11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变扭器12的输入端联接,变扭器12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分动器13的输入端联接并且分动器13的输出端分别设置为与后轮系驱动14和前轮系驱动15联接,充气装置16设置在机架1上并且风冷器7设置为与润滑油箱体17相对应分布,空气滤清器5和消音器10分别设置为与发动机11联接并且转向系统3的输入端设置在驾驶室4中。
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和副车架2分别设置为纵梁的截面为工字型的框架体并且在机架1和副车架2之间设置有止推板22,止推板22分别设置在机架1的侧面部和副车架2的侧面部上并且止推板22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与机架1和副车架2联接,机架1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2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翻边凸缘部并且机架1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螺栓联接、在机架1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2的下端端面部的连接螺栓的侧面设置有翼板21并且翼板21分别设置在机架1的侧面部和副车架2的侧面部上,止推板22设置为中间部拱起的板状体并且翼板21设置为矩形条状体。
在本实施例中,止推板22和由翼板21组成的部件设置为沿机架1的横向中心线间隔式延伸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系统3设置为包含有方向盘31、转向轴管32、转向器33、支架34、转向器摆臂35、转向轴头36、紧固卡箍37、转向拉杆38、车桥摆臂39、车桥转向梯形杆310、助力缸311和转向液压控制器并且转向器33设置为通过支架34与机架1联接,转向轴管32的一端端部设置为与方向盘31联接并且转向轴管32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器33的输入端部联接,转向器摆臂35的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器33的输出端部联接并且转向器摆臂35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通过紧固卡箍37与转向拉杆38的一端端部联接,转向拉杆38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通过紧固卡箍37与车桥摆臂39的一端端部联接,车桥摆臂39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轴头36联接,车桥摆臂39设置为与转向车桥的轴管转动式联接并且在转向车桥的轴管与转向轴头36之间设置有助力缸311,在两个转向轴头36之间设置有车桥转向梯形杆310并且车桥转向梯形杆310的两端端部分别设置为与转向轴头36铰接式联接,转向液压控制器设置为与助力缸31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液压控制器设置为包含有换向阀313、流量阀314、助力叶片泵315和过滤器Ⅰ316并且助力叶片泵315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液压油液箱体连通,助力叶片泵315的输出端口设置为通过流量阀314与换向阀313的进油端口连通并且换向阀313的回油端口设置为通过过滤器Ⅰ316与液压油液箱体连通,换向阀313的右转向高压输出端口和左转向高压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右转向的助力缸311和左转向的助力缸311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器33的输入流量设置为40L/min并且助力缸311的缸径设置为90mm。
在本实施例中,绞盘6设置在副车架2的前端端面部并且绞盘6设置为与机架1联接,在绞盘6上设置有图像监视装置并且图像监视装置的其中一个图像拾取摄像头设置为与绞盘6的卷扬筒相对应分布、图像监视装置的其中一个图像拾取摄像头设置为与钢丝绳的运动方向相对应分布,图像监视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两路图像显示的转换器并且图像监视装置的显示屏设置在驾驶室4中。
在本实施例中,风冷器7设置为包含有取力传动轴71、油泵72、液压马达73、溢流阀74、油箱75和风冷器液压控制器并且油泵72的转动轴设置为通过取力传动轴71与发动机11的输出端联接,油泵72的输出端口设置为通过溢流阀74与液压马达73的输入端口连通并且油泵72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液压马达73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并且溢流阀74的溢流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风冷器液压控制器设置为与油泵72连通并且液压马达73的叶片设置为与润滑油箱体17相对应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风冷器液压控制器设置为包含有液位计702、驱动油泵Ⅰ703、单向阀705、先导阀706、液控换向阀707、电源708、延时开关709、驱动油泵Ⅱ710、过滤器Ⅱ711、空气滤清器712和截止阀713并且在油箱75上分别设置有液位计702和空气滤清器712,驱动油泵Ⅰ703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并且驱动油泵Ⅰ703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单向阀705的输入端口连通,单向阀705的输出端口和驱动油泵Ⅱ710的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先导阀706的输入端口连通并且先导阀706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液控换向阀707的输入端口连通,液控换向阀707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液压马达73的控制端口连通并且液控换向阀707的电控制端头设置为与电源708和延时开关709串联式连接,驱动油泵Ⅱ710的输入端口设置为通过过滤器Ⅱ711与油箱75连通并且在驱动油泵Ⅰ703的输入端口和驱动油泵Ⅱ710的输入端口分别设置为通过截止阀713与油箱75连通,在单向阀705的输入端口与油箱75之间和先导阀706与油箱75之间设置有溢流阀74。
在本实施例中,汽车牵引鞍座8设置为包含有串轴81、翻转板82、底座83、鞍座84和把手85并且翻转板82的一个侧面部设置为通过串轴81与副车架2转动式联接、在翻转板82的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把手85,在翻转板82上设置有底座83并且鞍座84设置为与底座83联接,翻转板82设置为通过螺栓与副车架2可拆卸式联接并且翻转板82、底座83、鞍座84和把手85设置为与副车架2镶嵌式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串轴81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翻转板82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底座83设置为两个中间部拱起的板状体的组件并且内板状体设置为套装在外板状体中,把手85设置为U字形体,在副车架2设置有容纳窗口并且翻转板82、底座83、鞍座84和把手85的组件设置在副车架2的容纳窗口中。
在本实施例中,滚杠装置9设置为包含有托座91、支座92、滚轮93和转辊94并且托座91设置在机架1的后端端面部,托座91与机架1设置为呈V字形分布并且转辊94设置在托座91与机架1之间,支座92设置在副车架2的后端端面部并且在支座92上设置有滚轮93,滚轮93设置为与支座92铰接式联接并且滚轮93设置为与转辊94接触式联接,转辊94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延伸在副车架2的上端端面部的高端。
在本实施例中,托座91设置为U字形槽板并且在托座91的一个侧面部的端部设置有斜面体,支座92设置为具有双耳部的座状体并且滚轮93设置在双耳部中,滚轮93设置有圆形盘状体并且转辊94设置为具有中空腔体的筒状体。
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11的输出功率设置为600马力。
在本实施例中,后轮系驱动14设置为双桥式轮系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前轮系驱动15设置为单桥式轮系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润滑油箱体17设置为扁形箱状体并且转向系统3、风冷器7、绞盘6、发动机11、变扭器12和分动器13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装置16设置为车载充气泵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前保险杠18设置为呈曲折分布的杆状体。
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和副车架2设置为按照叠加方式分布并且转向系统3、驾驶室4、空气滤清器5、消音器10、发动机11、变扭器12、分动器13、后轮系驱动14、前轮系驱动15和前保险杠18与机架1设置为按照驱动行驶方式分布,风冷器7和润滑油箱体17与转向系统3、风冷器7、绞盘6、发动机11、变扭器12和分动器13设置为按照相互贯通方式分布并且绞盘6和滚杠装置9与汽车牵引鞍座8设置为按照排列方式分布在副车架2上,充气装置16与后轮系驱动14和前轮系驱动15设置为按照可接通式分布。
由机架1、转向系统3、驾驶室4、空气滤清器5、消音器10、发动机11、变扭器12、分动器13、后轮系驱动14、前轮系驱动15和前保险杠18组成行驶底盘,通过风冷器7和润滑油箱体17对行驶底盘的部件进行强制降温处理,通过绞盘6和滚杠装置9对石油井架的拖挂,通过汽车牵引鞍座8与机架1的连接方式的转化,实现了对挂车的牵引,通过充气装置16实现了对后轮系驱动14的轮胎和前轮系驱动15的轮胎的快速充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转向器33的输入流量设置为38L/min并且助力缸311的缸径设置为88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转向器33的输入流量设置为38-42L/min并且助力缸311的缸径设置为88-92mm。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转向器33的输入流量设置为42L/min并且助力缸311的缸径设置为92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行驶底盘和汽车牵引鞍座8,把汽车牵引鞍座8放到行驶底盘的容纳窗口中,使机架1与汽车牵引鞍座8组成平面,实现对货物的运载,把汽车牵引鞍座8安放在机架1上,通过牵引销与其它装置连接,实现对其它装置的牵引,不再直接使用行驶底盘,因此满足了不同的运载形式需要,提高了运输效率。
2、由于设计了副车架2,通过与机架1的连接,通过止推板22和由翼板21组成的部件的加固,提高了行驶底盘的骨架的强度。
3、由于设计了风冷器7、润滑油箱体17和充气装置16,通过风冷器7和润滑油箱体17对行驶底盘的部件进行强制性降温,满足了行驶底盘在高温环境的形式条件的需要,通过充气装置16,提高了后轮系驱动14和前轮系驱动15的性能可靠性能。
4、由于设计了绞盘6和滚杠装置9,通过底盘装置的联组,满足了对石油井架或石油钻机的转运。
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6、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满足载货和牵引的运输方式的行驶底盘和汽车牵引鞍座8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具有机架1的行驶底盘、设置为与机架1翻转式联接并且用于通过牵引销与其它装置联接的汽车牵引鞍座8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具有机架(1)的行驶底盘、设置为与机架(1)翻转式联接并且用于通过牵引销与其它装置联接的汽车牵引鞍座(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按照满足载货和牵引的运输方式把汽车牵引鞍座(8)与行驶底盘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汽车牵引鞍座(8)设置为包含有串轴(81)、翻转板(82)、底座(83)、鞍座(84)和把手(85)并且翻转板(82)的一个侧面部设置为通过串轴(81)与副车架(2)转动式联接、在翻转板(82)的另一个侧面部设置有把手(85),在翻转板(82)上设置有底座(83)并且鞍座(84)设置为与底座(83)联接,翻转板(82)设置为通过螺栓与副车架(2)可拆卸式联接并且翻转板(82)、底座(83)、鞍座(84)和把手(85)设置为与副车架(2)镶嵌式联接,
或串轴(81)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翻转板(82)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底座(83)设置为两个中间部拱起的板状体的组件并且内板状体设置为套装在外板状体中,把手(85)设置为U字形体,在副车架(2)设置有容纳窗口并且翻转板(82)、底座(83)、鞍座(84)和把手(85)的组件设置在副车架(2)的容纳窗口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副车架(2)、风冷器(7)、润滑油箱体(17)、充气装置(16)、绞盘(6)和滚杠装置(9),行驶底盘设置为还包含有转向系统(3)、驾驶室(4)、空气滤清器(5)、消音器(10)、发动机(11)、变扭器(12)、分动器(13)、后轮系驱动(14)、前轮系驱动(15)和前保险杠(18),
在机架(1)的前端端面部设置有前保险杠(18)并且在机架(1)的后端端面部设置有滚杠装置(9),在机架(1)的上端端面的前端端部设置有驾驶室(4)并且在机架(1)的上端端面的后端端部设置有副车架(2),在副车架(2)上设置有汽车牵引鞍座(8)并且在驾驶室(4)与副车架(2)之间设置有消音器(10)、空气滤清器(5)、风冷器(7)、绞盘(6)和润滑油箱体(17),在机架(1)的下端端面部的前端端部设置有前轮系驱动(15)并且在机架(1)的下端端面部的后端端部设置有后轮系驱动(14),在机架(1)上设置有转向系统(3)、发动机(11)、变扭器(12)和分动器(13)并且转向系统(3)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前轮系驱动(15)联接,发动机(11)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变扭器(12)的输入端联接,变扭器(12)的输出端设置为与分动器(13)的输入端联接并且分动器(13)的输出端分别设置为与后轮系驱动(14)和前轮系驱动(15)联接,充气装置(16)设置在机架(1)上并且风冷器(7)设置为与润滑油箱体(17)相对应分布,空气滤清器(5)和消音器(10)分别设置为与发动机(11)联接并且转向系统(3)的输入端设置在驾驶室(4)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机架(1)和副车架(2)分别设置为纵梁的截面为工字型的框架体并且在机架(1)和副车架(2)之间设置有止推板(22),止推板(22)分别设置在机架(1)的侧面部和副车架(2)的侧面部上并且止推板(22)分别设置为通过螺栓与机架(1)和副车架(2)联接,机架(1)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2)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翻边凸缘部并且机架(1)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螺栓联接、在机架(1)的上端端面部和副车架(2)的下端端面部的连接螺栓的侧面设置有翼板(21)并且翼板(21)分别设置在机架(1)的侧面部和副车架(2)的侧面部上,止推板(22)设置为中间部拱起的板状体并且翼板(21)设置为矩形条状体,
或止推板(22)和由翼板(21)组成的部件设置为沿机架(1)的横向中心线间隔式延伸分布,
或发动机(11)的输出功率设置为600马力,
或后轮系驱动(14)设置为双桥式轮系驱动,
或前轮系驱动(15)设置为单桥式轮系驱动,
或前保险杠(18)设置为呈曲折分布的杆状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转向系统(3)设置为包含有方向盘(31)、转向轴管(32)、转向器(33)、支架(34)、转向器摆臂(35)、转向轴头(36)、紧固卡箍(37)、转向拉杆(38)、车桥摆臂(39)、车桥转向梯形杆(310)、助力缸(311)和转向液压控制器并且转向器(33)设置为通过支架(34)与机架(1)联接,转向轴管(32)的一端端部设置为与方向盘(31)联接并且转向轴管(32)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器(33)的输入端部联接,转向器摆臂(35)的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器(33)的输出端部联接并且转向器摆臂(35)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通过紧固卡箍(37)与转向拉杆(38)的一端端部联接,转向拉杆(38)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通过紧固卡箍(37)与车桥摆臂(39)的一端端部联接,车桥摆臂(39)的另一端端部设置为与转向轴头(36)联接,车桥摆臂(39)设置为与转向车桥的轴管转动式联接并且在转向车桥的轴管与转向轴头(36)之间设置有助力缸(311),在两个转向轴头(36)之间设置有车桥转向梯形杆(310)并且车桥转向梯形杆(310)的两端端部分别设置为与转向轴头(36)铰接式联接,转向液压控制器设置为与助力缸(311)连通,
或转向液压控制器设置为包含有换向阀(313)、流量阀(314)、助力叶片泵(315)和过滤器Ⅰ(316)并且助力叶片泵(315)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液压油液箱体连通,助力叶片泵(315)的输出端口设置为通过流量阀(314)与换向阀(313)的进油端口连通并且换向阀(313)的回油端口设置为通过过滤器Ⅰ(316)与液压油液箱体连通,换向阀(313)的右转向高压输出端口和左转向高压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右转向的助力缸(311)和左转向的助力缸(311)连通,
或转向器(33)的输入流量设置为38-42L/min并且助力缸(311)的缸径设置为88-92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绞盘(6)设置在副车架(2)的前端端面部并且绞盘(6)设置为与机架(1)联接,在绞盘(6)上设置有图像监视装置并且图像监视装置的其中一个图像拾取摄像头设置为与绞盘(6)的卷扬筒相对应分布、图像监视装置的其中一个图像拾取摄像头设置为与钢丝绳的运动方向相对应分布,图像监视装置设置为包含有两路图像显示的转换器并且图像监视装置的显示屏设置在驾驶室(4)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风冷器(7)设置为包含有取力传动轴(71)、油泵(72)、液压马达(73)、溢流阀(74)、油箱(75)和风冷器液压控制器并且油泵(72)的转动轴设置为通过取力传动轴(71)与发动机(11)的输出端联接,油泵(72)的输出端口设置为通过溢流阀(74)与液压马达(73)的输入端口连通并且油泵(72)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液压马达(73)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并且溢流阀(74)的溢流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风冷器液压控制器设置为与油泵(72)连通并且液压马达(73)的叶片设置为与润滑油箱体(17)相对应分布,
或风冷器液压控制器设置为包含有液位计(702)、驱动油泵Ⅰ(703)、单向阀(705)、先导阀(706)、液控换向阀(707)、电源(708)、延时开关(709)、驱动油泵Ⅱ(710)、过滤器Ⅱ(711)、空气滤清器(712)和截止阀(713)并且在油箱(75)上分别设置有液位计(702)和空气滤清器(712),驱动油泵Ⅰ(703)的输入端口设置为与油箱(75)连通并且驱动油泵Ⅰ(703)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单向阀(705)的输入端口连通,单向阀(705)的输出端口和驱动油泵Ⅱ(710)的输出端口分别设置为与先导阀(706)的输入端口连通并且先导阀(706)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液控换向阀(707)的输入端口连通,液控换向阀(707)的输出端口设置为与液压马达(73)的控制端口连通并且液控换向阀(707)的电控制端头设置为与电源(708)和延时开关(709)串联式连接,驱动油泵Ⅱ(710)的输入端口设置为通过过滤器Ⅱ(711)与油箱(75)连通并且在驱动油泵Ⅰ(703)的输入端口和驱动油泵Ⅱ(710)的输入端口分别设置为通过截止阀(713)与油箱(75)连通,在单向阀(705)的输入端口与油箱(75)之间和先导阀(706)与油箱(75)之间设置有溢流阀(74),
或润滑油箱体(17)设置为扁形箱状体并且转向系统(3)、风冷器(7)、绞盘(6)、发动机(11)、变扭器(12)和分动器(13)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滚杠装置(9)设置为包含有托座(91)、支座(92)、滚轮(93)和转辊(94)并且托座(91)设置在机架(1)的后端端面部,托座(91)与机架(1)设置为呈V字形分布并且转辊(94)设置在托座(91)与机架(1)之间,支座(92)设置在副车架(2)的后端端面部并且在支座(92)上设置有滚轮(93),滚轮(93)设置为与支座(92)铰接式联接并且滚轮(93)设置为与转辊(94)接触式联接,转辊(94)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延伸在副车架(2)的上端端面部的高端,
或托座(91)设置为U字形槽板并且在托座(91)的一个侧面部的端部设置有斜面体,支座(92)设置为具有双耳部的座状体并且滚轮(93)设置在双耳部中,滚轮(93)设置有圆形盘状体并且转辊(94)设置为具有中空腔体的筒状体,
或充气装置(16)设置为车载充气泵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其特征是:机架(1)和副车架(2)设置为按照叠加方式分布并且转向系统(3)、驾驶室(4)、空气滤清器(5)、消音器(10)、发动机(11)、变扭器(12)、分动器(13)、后轮系驱动(14)、前轮系驱动(15)和前保险杠(18)与机架(1)设置为按照驱动行驶方式分布,风冷器(7)和润滑油箱体(17)与转向系统(3)、风冷器(7)、绞盘(6)、发动机(11)、变扭器(12)和分动器(13)设置为按照相互贯通方式分布并且绞盘(6)和滚杠装置(9)与汽车牵引鞍座(8)设置为按照排列方式分布在副车架(2)上,充气装置(16)与后轮系驱动(14)和前轮系驱动(15)设置为按照可接通式分布。
CN201621250733.1U 2016-11-22 2016-11-22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Active CN206171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0733.1U CN206171594U (zh) 2016-11-22 2016-11-22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0733.1U CN206171594U (zh) 2016-11-22 2016-11-22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71594U true CN206171594U (zh) 2017-05-17

Family

ID=58686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50733.1U Active CN206171594U (zh) 2016-11-22 2016-11-22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715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709A (zh) * 2016-11-22 2017-02-15 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709A (zh) * 2016-11-22 2017-02-15 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9266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reduce the aerodynamic force on a vehicle
US20200032478A1 (en) Hydrovac
CN105150862B (zh) 一种电动游览车
CN101384443A (zh) 轻型陆地车辆
CN105034923B (zh) 商品车辆运输厢式半挂车
CN206171594U (zh)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CN100529307C (zh) 环拱型分体式轿箱立体车库
CN202879314U (zh) 煤矿用防爆式电缆运输车
CN102211539B (zh) 微型道路牵引清障车
CN206288099U (zh) 基于双向驾驶的隧道运输车装置
CN101544244B (zh) 用于汽车的折叠式车架
CN106394709A (zh) 基于载重和牵引的底盘装置
CN2907210Y (zh) 铰接式拖拉机
CN202187713U (zh) 一种轮式通井机
CN206243285U (zh) 一种高效排水的拆卸式汽车导流罩
CN201472475U (zh) 用于汽车的折叠式车架
CN201729112U (zh) 微型道路牵引清障车
CN209347980U (zh) 抢险救援消防车的伸缩式吊臂水炮灭火装置
CN209240952U (zh) 一种用于清障救援的专用车辆
CN205895128U (zh) 一种双游吊系统水井钻机
CN100529308C (zh) 悬臂式载车台立体车库
CN201129048Y (zh) 环拱型分体式轿箱立体车库
CN109094446A (zh) 一种用于清障救援的专用车辆
CN1210488C (zh) 轮式液压通井机
CN208396379U (zh) 双层立体停车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