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31815U -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31815U
CN206131815U CN201621146457.4U CN201621146457U CN206131815U CN 206131815 U CN206131815 U CN 206131815U CN 201621146457 U CN201621146457 U CN 201621146457U CN 206131815 U CN206131815 U CN 206131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hell side
pass partition
side pass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464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乾龙
黄章义
唐育辉
郭诗迪
徐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6211464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31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31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3181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具有内部空腔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多根换热管(2),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载冷剂入口(3)、载冷剂出口(4)、冷媒入口(5)和冷媒出口(6),在所述壳体内部从其横向一端朝其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9)、两相区(10)和过冷区(11)。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冷媒在壳程分程隔板分隔成的上述三个区内分别地沿横向进行流动,使得冷媒沿横向分布得更加均匀,防止了在不同换热管之间换热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还实现了各个壳程内的充分换热,减小了冗余空间,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目前的满液式冷凝器,一般是换热管与圆筒形壳体组成,管程方面一般是多流程,而壳程则是单壳程。要增大换热量只能增大壳体内径,问题在于:
1.冷媒一般走壳程,冷媒水走管程,冷媒侧的换热实际属于相变换热,水侧换热不属于相变换热;
2.冷媒走向实际同时存在轴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冗余空间过大,严重制约冷媒流速;
3.冷媒的轴向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以上三点严重制约满液式冷凝器的换热能力
与本实用新型相似的专利为一种多壳程逆流增速型管壳式换热器(专利号为CN201020547818.2)
该专利的多壳程技术方案的缺陷在于;
1.没有考虑冷媒侧的相变换热问题,导致实际各换热阶段的换热能力不均;
2.壳程数受限于管程的流程数,一般机组最多使用到双流程,再增加流程会导致换热器的水阻力大幅增加,进而增加水路系统水泵的功耗影响整个水路系统的寿命。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存在不同的换热管段之间换热不均匀、各段换热管换热不充分,壳管换热的冗余空间较大、严重制约冷媒流速、导致换热效率较低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存在不同的换热管段之间换热不均匀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包括具有内部空腔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多根换热管,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载冷剂入口、载冷剂出口、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在所述壳体内部从其横向一端朝其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
优选地,所述过热区与所述冷媒的气体过热冷却换热阶段相对应、所述两相区与所述冷媒的两相冷凝换热阶段相对应、所述过冷区与所述冷媒的液态过冷冷却换热阶段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沿水平方向的轴线,至少两个所述壳程分程隔板包括第一壳程分程隔板和第二壳程分程隔板,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平行设置、且均沿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沿竖向成上下布置,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位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的上方,所述内部空腔被第一、第二壳程分程隔板沿竖向从上至下地分隔成所述过热区、所述两相区和所述过冷区。
优选地,所述载冷剂入口和载冷剂出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横向端上且分别与所述换热管相连通;
所述冷媒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顶部靠近所述第一横向端,所述冷媒出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底部靠近所述壳体的第二横向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端上,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二横向端相延伸、且与所述第二横向端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向端上,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一横向端相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横向端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
优选地,在所述过热区与所述两相区相接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在所述两相区与所述过冷区相接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过热区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能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测 出的温度和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测出的压力而进行相应的变化;
和/或,所述两相区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可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出的温度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测出的压力而进行相应的变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通过在所述壳体内部从所述壳体的横向一端朝着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从上至下地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能够使得冷媒在壳程分程隔板分隔成的上述三个区内分别地沿横向进行流动,使得冷媒沿横向分布得更加均匀,防止了在不同换热管之间换热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换热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通过在所述壳体内部从所述壳体的横向一端朝着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从上至下地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有效地将壳程一分为三,将过热冷凝、两相冷凝、过冷冷凝独立开来,分别与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相对应,使得各自分区能够在相应的壳程内与换热管之间进行充分地换热,有效地提高了换热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通过在所述壳体内部从所述壳体的横向一端朝着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从上至下地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能够使得冷媒几乎能流过壳体内部空腔的每一处位置,有效地减小和防止例如右上端及左下端等区域由于没有冷媒流过而致使形成冗余空间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流速,提高了换热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通过在过热区和两相区之间、以及两相区与过冷区之间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方式,能够检测出经过过热区换热后的冷媒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还是处于过热状态、从而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换热管的数量以使得过热区的尽头恰好为冷媒的饱和状态,还能够检测出经过两相区换热后的冷媒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还是 处于过冷状态、从而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换热管的数量以使得两相区的尽头恰好为冷媒的液态饱和状态,起到有效的控制调节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压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壳体在其内部沿与端面平行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壳体的侧面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壳体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2—换热管,3—载冷剂入口,4—载冷剂出口,5—冷媒入口,6—冷媒出口,7—第一壳程分程隔板,8—第二壳程分程隔板,9—过热区,10—两相区,11—过冷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包括具有内部空腔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多根换热管2,在所述壳体1上设有载冷剂入口3、载冷剂出口4、冷媒入口5和冷媒出口6,在所述壳体1内部从其横向一端朝其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9、两相区10和过冷区11。至少两个所述壳程分程隔板沿竖向方向平行排列地布置。在壳体的至少一横向端设置有管板,。所述壳体为圆筒状,其轴线沿水平方向。
通过在所述壳体内部从所述壳体的横向一端朝着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从上至下地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能够使得冷媒在壳程分程隔板分隔成的上述三个区内分别地沿横向进行流动,使得冷媒沿横向分布得更加均匀,防止了在不同换热管之间换热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换热效率;且还有效地将壳程一分为三,将过热冷凝、两相冷凝、过冷冷凝独立开来,分别与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相对应,使得各自分区能够在相应的壳程内与换热管之间进行 充分地换热,有效地提高了换热效率;还能使得冷媒几乎能流过壳体内部空腔的每一处位置,有效地减小和防止例如图3中右上端及左下端等区域由于没有冷媒流过而致使形成冗余空间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流速,提高了换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过热区与所述冷媒的气体过热冷却换热阶段相对应、所述两相区与所述冷媒的两相冷凝换热阶段相对应、所述过冷区与所述冷媒的液态过冷冷却换热阶段相对应。
通过将过热区与冷媒的气体过热冷却阶段对应,能够使得冷媒在流经该区域时能够完全地保证是处于气体过热冷却放热的过程、使得该阶段能够充分地换热;同样将两相区与冷媒的两相冷凝换热阶段对应,能够使得冷媒在流经该区域时能够完全地保证是处于两相冷凝放热的过程、使得该阶段能够充分地换热;将过冷区与冷媒的气体过冷冷却阶段对应,能够使得冷媒在流经该区域时能够完全地保证是处于气体过冷冷却放热的过程、使得该阶段能够充分地换热。从而将三个放热过程人为地划分开来,使得每个过程在相应的壳程内独立地进行换热,通过精确的确定饱和气态、饱和液态两个相变点作为过热区、两相区、过冷区的分界点,在结构上使这三个区间独立换热,互不干扰:
第一在结构上杜绝了冷媒分布不均问题,尤其是过热区以及两相区的大面积存在的冷媒分布不均,从而增加了过热区和两相区的换热效率;第二增加了液态冷媒的换热区间,大幅度增加换热过冷度;第三在性能上通过降低冷媒流向截面积增加了壳管内冷媒流速,降低换热管表面边界层厚度,提高了换热管的换热系数;第四精确计算每个区间的分界点,将各相换热区间独立开来,将复杂的相变换热变成了简单的单相换热,大大简化了换热器理论设计计算和实际实验测试验证,更有助于实现充分换热这个目标;能够达到充分换热的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多个所述壳程分程隔板沿水平方向延伸、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腔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空间,上部空间(即过热区)对应于所述冷媒的气体过热冷却换热阶段、中部空间(即两相区)对应于所述冷媒的两相冷凝换热阶段、下部空间(即过冷区)对应于所述冷媒的液态过冷冷却换热阶段。
优选地,所述壳体1具有沿水平方向的轴线,至少两个所述壳程分程隔板包括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和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平行设置、且均沿所述壳体1的轴线方向延伸。这是 本实用新型的壳程分程隔板的优选个数和优选布置方式,将其选择为两个且沿壳体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设置,能够使得通过其而将壳体分成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壳程,即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为均匀换热、分段式换热提供了条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沿竖向成上下布置,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位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的上方,所述内部空腔被第一、第二壳程分程隔板沿竖向从上至下地分隔成所述过热区、所述两相区和所述过冷区。即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相对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靠近所述壳体1的顶部,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相对于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靠近所述壳体1的底部。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第一壳程分程隔板和第二壳程分程隔板的优选布置方式,第一壳程分程隔板位于第二壳程分程隔板的上方,从而使得过热区形成于第一壳程分程隔板与壳体顶部之间的空间、两相区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壳程分程隔板之间的空间、过冷区形成于第二壳程分程隔板与壳体的底部之间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载冷剂入口3和载冷剂出口4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第一横向端上且分别与所述换热管2相连通;
所述冷媒入口5设置于所述壳体1顶部靠近所述第一横向端,所述冷媒出口6设置于所述壳体1底部靠近所述壳体1的第二横向端。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载冷剂出入口和冷媒出入口的优选布置位置,将载冷剂入口和出口布置于壳体的同一横向端能够使得管程至少为两个,有效地提高了管程,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提高载冷剂与冷媒之间的换热面积);将冷媒入口设置于壳体顶部、出口设置于壳体底部能够使得能够利用重力将冷媒导入,有效地节省了能量,且将冷媒入口设置于靠近第一横向端、出口设于靠近第二横向端,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冷媒的流动距离,加大换热面积,当然也可以将冷媒入口设置于靠近第二横向端、出口设置于靠近第一横向端。
但是该种结构如果不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壳程分程隔板的话,那么冷媒入口进入的冷媒根据流动阻力最小的路径进行流动的原理,冷媒自动会选择直线路程从冷媒出口流出,那么此时壳体内部便会存在非常多的冗余空间,即冷媒几乎不经过的空间,在该冗余空间内有换热管通过、却没有冷媒流过,极大地损失了换热利用率,尤其是在与入口和出口距离最远的左下角和右上角的位置, 如图3所示。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端上,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二横向端相延伸、且与所述第二横向端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这是第一壳程分程隔板的优选布置位置和布置方式,由于冷媒入口位于左上角、因此通过第一壳程分程隔板的引导作用使得流进壳体中的冷媒沿着该分程隔板的横向进行流动,并在右端处的第一预设距离处流出该过热区,完成了过热区的形成和冷媒的流出过程。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向端上,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一横向端相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横向端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这是第二壳程分程隔板的优选布置位置和布置方式,由于冷媒从第一壳程分程隔板的右端(第二横向端)流进、因此通过第二壳程分程隔板的引导作用使得流进壳体中的冷媒沿着该第二壳程分程隔板的横向进行流动,并在左端处的第一预设距离处流出该两相区,完成了两相区的形成和冷媒的流出过程;且通过第二壳程分程隔板与壳体底部之间空间的横向导向,使得经过过热和两相换热后的冷媒在该区间进行过冷冷却,最终通过位于靠近右端(即第二横向端)的冷媒出口进行流出,完成了过冷区的形成和冷媒的流出过程。
优选地,在所述过热区与所述两相区相接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在所述两相区与所述过冷区相接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通过在过热区和两相区之间、以及两相区与过冷区之间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方式,能够检测出经过过热区换热后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从而可计算出其饱和温度,进而判断该处状态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还是仍然处于过热状态,同样也能够检测出经过两相区换热后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从而可计算出其饱和温度,进而判断该处状态是否已经达到过冷状态还是仍然处于饱和两相状态。
优选地,所述过热区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能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测出的温度和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测出的压力而进行相应的变化;若实测温度大于饱和温度时,则需增多所述过热区中所述换热管的数量;若实测温度与饱和温度相等时,再继续判断该处的干度,若干度<1则表示过热区放热程度过大、需减小过热区中换热管的数量;
和/或,所述两相区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可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出 的温度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测出的压力而进行相应的变化;若实测温度小于饱和温度时,则减小所述两相区中所述换热管的数量;若实测温度与饱和温度相等时,再继续判断该处的干度,若干度>0则表示两相区放热程度不足、需增大两相区中换热管的数量。
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换热管的数量以使得过热区的尽头恰好为冷媒的气态饱和状态、两相区的尽头恰好为冷媒的液态饱和状态,从而优化地保证每个区间里的换热均为单独的换热方式(即只存在过冷换热、两相换热或是过冷换热),从而为每个壳程内形成充分的换热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满液式壳管换热器为满液式壳管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由于包括前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能够使得冷媒在壳程分程隔板分隔成上述三个区内分别地沿横向进行流动,使得冷媒沿横向分布得更加均匀,防止了在不同换热管之间换热不均匀的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换热效率;还有效地将壳程一分为三,将过热冷凝、两相冷凝、过冷冷凝独立开来,分别与过热区、两相区和过冷区相对应,使得各自分区能够在相应的壳程内与换热管之间进行充分地换热,有效地提高了换热效率;还能够使得冷媒几乎能流过壳体内部空腔的每一处位置,有效地减小和防止例如右上端及左下端等区域由于没有冷媒流过而致使形成冗余空间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流速,多方面的提高了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由于包括前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通过在过热区和两相区之间、以及两相区与过冷区之间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方式,能够检测出经过过热区换热后的冷媒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还是处于过热状态、从而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换热管的数量以使得过热区的尽头恰好为冷媒的饱和状态,还能够检测出经过两相区换热后的冷媒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还是处于过冷状态、从而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换热管的数量以使得两相区的尽头恰好为冷媒的液态饱和状态,起到有效的控制调节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优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管内部增加隔板的方式将换热器冷凝换热的过热冷 凝、两相冷凝、过冷冷凝隔离开来充分换热。大幅提升冷凝器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1.综合考虑冷凝相变换热的各个阶段,使之充分换热;
2.使冷媒的壳体内轴向分布更加均匀;
3.充分利用圆筒形壳体的冗余换热空间
有益效果:
通过在壳管内部增加隔板将换热器冷凝换热的过热冷凝、两相冷凝、过冷冷凝隔离开来充分换热,同时使得冷媒均匀分布换热管的轴向两端。大幅提升冷凝器换热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目前通用的空调运行压焓图,a点到b点为压缩机的压缩过程,b点到e点为冷凝放热过程,e点到f点为节流降压过程,f点到a点为蒸发吸热过程。我们重点要说明的是b点到e点的冷凝放热过程,图中红线为冷媒介质的饱和线,以m点为分界,左侧红线为液态饱和线,右侧红线为气态饱和线,液态饱和线左侧的区域为为过冷液态区域,气态饱和线右侧的区域为过热气态区域,液态饱和线与气态饱和线中间的区域为两相蒸汽区。
那么b点到e点的冷凝放热过程实际被分割成了三个部分,既b点到c点的过热冷凝,高温高压冷媒逐渐降温失去了过热度,向饱和气态靠拢;c点到d点的两相冷凝,完全失去了过热度的气态冷媒进一步降温,变化为蒸汽状态(既两相区,气态与液态共存的蒸汽状态),逐步向饱和液态线靠拢;d点到e点的过冷冷凝,完全变成液态状态的冷媒进一步降温,产生了过冷度,而对于整体换热系统来讲,过冷度越大,换热就越充分。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壳管的端面截面图,再布管方面将换热管按照上中下三部分布管,分别对应图1所描述的b点到c点的过热区、c点到d点的两相区、d点到e的过冷区,在这个三个区域中间安装两块隔板,将这个三个换热区彻底独立开来。
图3为壳管的侧面截面图,隔板并不是完全封死,而是留下各个换热区互相流动的通道,这样一段壳程式就变成了三段壳程式。冷媒从上侧流入先从壳管过热区的左侧流到右侧,既过热冷凝过程;再向下流从两相区的右侧流到左侧,既两相冷凝过程;然后从过冷区的左侧流到右侧最后从下侧流出,既过冷 冷凝。
以上即为三段壳程式冷凝换热,
1.以往壳管右上侧冷媒分布过少,左侧冷媒分布过多引发的换热不均(从图3来看),壳管换热不够充分问题将彻底解决;
2.壳程一分为三,将过热冷凝、两相冷凝、过冷冷凝独立开来,各自每个壳程独立充分地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
3.彻底消除了壳管换热冗余空间。
以此壳管冷凝器的换热能力将得到大幅改善,提高机组能效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部空腔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多根换热管(2),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载冷剂入口(3)、载冷剂出口(4)、冷媒入口(5)和冷媒出口(6),在所述壳体内部从其横向一端朝其横向另一端延伸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壳程分程隔板,将所述内部空腔沿竖向至少分隔成依次相连通的过热区(9)、两相区(10)和过冷区(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区与所述冷媒的气体过热冷却换热阶段相对应、所述两相区与所述冷媒的两相冷凝换热阶段相对应、所述过冷区与所述冷媒的液态过冷冷却换热阶段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沿水平方向的轴线,至少两个所述壳程分程隔板包括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和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平行设置、且均沿所述壳体(1)的轴线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沿竖向成上下布置,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位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的上方,所述内部空腔被第一、第二壳程分程隔板沿竖向从上至下地分隔成所述过热区、所述两相区和所述过冷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冷剂入口(3)和载冷剂出口(4)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第一横向端上且分别与所述换热管(2)相连通;
所述冷媒入口(5)设置于所述壳体(1)顶部靠近所述第一横向端,所述冷媒出口(6)设置于所述壳体(1)底部靠近所述壳体(1)的第二横向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程分程隔板(7)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端上,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二横向端相延伸、且与所述第二横向端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程分程隔板(8)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横向端上,另一端朝着所述第一横向端相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横向端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2,4-7之一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热区与所述两相区相接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在所述两相区与所述过冷区相接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区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能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测出的温度和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测出的压力而进行相应的变化;
和/或,所述两相区中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能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出的温度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测出的压力而进行相应的变化。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满液式壳管换热器。
CN201621146457.4U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31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46457.4U CN206131815U (zh)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46457.4U CN206131815U (zh)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31815U true CN206131815U (zh) 2017-04-26

Family

ID=58576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46457.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31815U (zh) 2016-10-21 2016-10-21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3181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6896A (zh) * 2017-11-17 2018-02-23 四川沃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冷却的壳程换热器
CN113401039A (zh) * 2021-07-22 2021-09-17 上海择诺物流有限公司 一种冷链运输车及冷链物流监控方法
CN116105404A (zh) * 2023-02-17 2023-05-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CN116105404B (zh) * 2023-02-17 2024-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6896A (zh) * 2017-11-17 2018-02-23 四川沃姆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冷却的壳程换热器
CN113401039A (zh) * 2021-07-22 2021-09-17 上海择诺物流有限公司 一种冷链运输车及冷链物流监控方法
CN116105404A (zh) * 2023-02-17 2023-05-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CN116105404B (zh) * 2023-02-17 2024-04-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91722B (zh) 一种冷水机组
CN211120739U (zh) 一种压缩气体冷冻式干燥机换热除水的结构
CN102052807A (zh) 一种冷凝器
CN217817557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1408388A (zh) 一种蓄热换热器
CN104990315A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
CN206131815U (zh)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5102447U (zh) 一种压缩机冷却制冷系统
CN210107818U (zh)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及其制冷系统
CN204154153U (zh) 一种经纬交错管换热器
CN105066519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具有该干式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202928174U (zh) 一种冷水机组
CN209240827U (zh) 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03478730U (zh) 一种卧式管壳式水冷冷凝器
CN204757476U (zh) 一种高效冷凝器
CN102980431A (zh) 蒸发传热管
CN106482549A (zh) 一种满液式壳管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113093U (zh) 板管冰蓄冷装置
CN100538213C (zh) 冷凝器
CN109059359A (zh) 一种压缩机及压缩机制冷系统
CN101153760A (zh) 空调回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8720589U (zh) 一种压缩机及压缩机制冷系统
CN105716440B (zh) 一种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板式冷凝器
CN209341634U (zh) 一种制冷用纯逆流干式蒸发器
CN106839824A (zh) 基于蛇形冷凝管的液体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