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25369U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125369U CN206125369U CN201621159052.4U CN201621159052U CN206125369U CN 206125369 U CN206125369 U CN 206125369U CN 201621159052 U CN201621159052 U CN 201621159052U CN 206125369 U CN206125369 U CN 2061253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febuoy
- shaped
- propeller
- life buoy
- piggyback p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救生圈本体为U形,其上安装有发热装置、提供动力的推进器和控制救生圈运动的遥控器;救生圈本体及其上的动力舱对称设置,推进器可转动地安装于动力舱内。当出现落水者时,拯救人员将救生圈本体放入水中,然后通过遥控器即可控制救生圈移动至落水者处,更加快捷地对落水者进行施救,同时救生圈的发热装置可以帮助落水者恢复体温;且通过动力舱和推进器的设置,救生圈可以任一面放置于水上进行移动。通过该救生圈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援速度,保护落水者,提高其安全性和生还几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圈,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保温功能和动力系统的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救生圈的形状为环状,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环状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当有人意外落水或在海上救援时,拯救人员需要开船至落水者附近或海难现场,然后将救生圈抛洒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抓取到救生圈后才能较为安全地继续等待救援,拯救人员也才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和更加安全地实施救援。
现有的救生圈都是需要人工抛洒,这一方面要求拯救人员必须赶到落水现场,但若现场环境不利于救援艇航行,则极为影响救援工作,甚至无法顺利实施救援,而若需要同时对多名落水者施加救援,则需要反复移动至各个落水者位置,然后分别抛洒救生圈,导致救援速度缓慢;另一方面,救生圈一般都较为厚重,而重量较轻的又容易受风力或空气阻力影响,导致救生圈抛洒的准确性极难控制,而又因落水者大多都是不会游泳的,一些会游泳的落水者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也会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如果拯救人员不能顺利将救生圈抛洒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就无法抓得住救生圈,即使拯救人员有多余的救生圈进行重新抛洒,也必将极大地耽误救援工作。另外,落水者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直浸泡在水中,而水的温度较低,长时间浸泡很容易就会带走人体的大量热量,导致人体体力流失、身体僵硬、精神萎靡,在这种情况下,落水者很可能因为体力不足或身体僵硬而无法抓牢救生圈,或者即使取得救生圈,却因为体温降低和热量的持续流失而发生意外。还有,现有的救生圈缺乏必要的照明设备,若救援现场处于夜晚或光线不足时,单依靠救生船或拯救人员携带的照明设备难以满足照明需要,且这些照明设备的携带也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带有保温功能和动力系统的救生圈,以提高救援速度和落水者的生还几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救生圈本体为U形,其上安装有发热装置和提供动力的推进器,还有控制推进器工作的遥控器,遥控器通过无线信号控制推进器工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遥控器通过对推进器的作用控制救生圈本体在水中的移动,例如控制其前进、后退或转向。当因意外情况发生而需要实施救援时,拯救人员将救生圈本体放入水中,然后通过遥控器控制其移动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即可方便地抓取到救生圈,然后,救生圈通过发热装置使得其本体发热,将热量传递至落水者,以便落水者等待救援,或者再通过动力系统的作用将落水者带至更加适合进行后续救援的地方。该种救生圈带有动力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其运动而使救生圈快速、准确地移动至落水者旁边;同时,因为救生圈的体积较为小巧且吃水浅,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水环境,极大地减小了因环境影响而无法实施救援的可能性;落水者抓取到救生圈后,可以通过动力系统将其带返至救生船,甚至直接带回至浅水区或岸边,极大地提高了救援速度;若有多人等待救援时,可以通过不同人员控制不同救生圈对各个落水者进行施救,以提高救援速度;还有,通过发热装置的设置可以帮助落水者保持体温,以使其保存体力和身体灵活性,以便救援工作的后续展开,或者使落水者可以更加牢固地抓稳救生圈,以配合控制救生圈带落水者移动。所以,通过该救生圈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援速度,保护落水者,提高其安全性和生还几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保温动力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保温动力救生圈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保温动力救生圈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所示保温动力救生圈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保温动力救生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1,救生圈本体为U形,其上安装有发热装置、提供动力的推进器2和储电池,还有控制推进器工作的遥控器,遥控器通过无线信号控制推进器工作。
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救生圈本体1的U形底部末端为圆头状;设平衡于U形所在纸面的平面为横向平面,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纵向,救生圈本体纵向中心点所在的横向平面为横向中心平面,则救生圈本体1沿横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救生圈本体1的U形侧边中部的直径大于U形侧边两端的直径。通过该种形状的设置可以使救生圈更加容易控制方向,同时提高救生圈的平衡性和行进速度,也更便于落水者趴卧或抓握。
发热装置可以有两个,分别安装于救生圈本体1的U形底端和U形侧边的交接处,因为该位置为落水者抱着救生圈时的主要接触位置,将发热装置设置于该处,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对落水者提供热量,也可以减小不必要的热量损耗,降低所需的能耗,这也有利于储电池将更多的能量用于动力系统航行,提高其航行能力。除此之外,发热装置也可以安装于救生圈本体1的U形底端,另有传递热量的导热棒与发热装置连接,且导热棒从救生圈本体的U形底端延伸至U形侧边,使得导热效果更好,更容易也更全面地对落水者传递热量,以保证落水者的安全。
有两个所述的推进器2,两推进器对称地安装于救生圈本体1的两 U形侧边上,这可以提高救生圈的航行能力,使得方向更加容易控制,行进速度更高。
另外,救生圈本身为对称结构,若推进器的安装位置不当,将极为影响救生圈的平衡性,若此时将救生圈从高处抛入水中,推进器的工作位置很可能位于水面上,导致救生圈无法顺利工作,导致救生圈放入水中时需要很小心地区分正反面,又或者救生圈在水上移动时因波浪或风力的影响而发生翻转,也将导致救生圈无法工作。有鉴于此,可采用下述方案解决:救生圈本体1的U形侧边内开有动力舱3,U形侧边的顶面和底面均开有连通动力舱的进水口4,U形侧边的末端开有连通动力舱的喷水口5,推进器2安装于动力舱内,且推进器的出水口朝向喷水口,推进器出水口的一端通过转轴6铰接于动力舱内,且转轴位于救生圈本体的横向中心平面上,推进器进水口绕转轴转动地朝向其中一个进水口;动力舱3为V形,救生圈本体1的进水口4设置于V形两侧边的末端,喷水口5设置于V形底端,转轴6设置于V形的对称中心线上;另外,救生圈本体1的U形侧边中部的直径大于U形侧边两端的直径,推进器2进水口所在的纵向位置为U形侧边的直径最大处。通过该种结构推进器,当将救生圈抛入水中时,或当遇到波浪或风力影响而翻转时,推进器都可以自行调整朝向,如图4所示,推进器可以绕转轴沿弧线P转动,这极大地提高了救生圈的操作便利性和工作稳定性;救生圈本体U形侧边的直径和推进器位置的设置,可以使得设备机构更加紧凑,其运动更加平稳和快速。
储电池可以设置于救生圈本体1的U形底端,也可以将两个储电池分别设置于救生圈本体1的两U形侧边,这可以使救生圈的具体结构、重量或电量需求而设置,以提高救生圈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救生圈本体1的两侧均安装有用于手握的把手绳7,通过把手绳的设置,更便于落水者的抓握。
救生圈本体1内安装有GPS定位系统,还有接收GPS定位系统的位置信号的监控装置;监控装置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遥控器集成为一体。通过监控装置监控救生圈的工作情况,使之实现无人机方式的无人救援,极大地降低了人员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在落水环境不利于救生船航行的情况下,可以更加方便和准确地实施救援;而将监控装置和遥控器集成为一体,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户外操作。
救生圈本体1上安装有闪烁的信号灯,以使落水者——特别是在雾气浓烈的水上环境中——更加容易看到救生圈,同时提高其求生意志;救生圈本体1上还安装有供电量警报灯,警报灯连接储电池,当储电池电量过低时警报灯发出警报信号以提醒使用者对救生圈进行充电。
救生圈本体1上安装有照明灯8,照明灯设置于救生圈本体的U形底部末端,使得救生圈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照明,适应低光照环境,提高救援能力。
Claims (10)
1.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体(1),其特征在于:救生圈本体为U形,其上安装有发热装置、提供动力的推进器(2)和储电池,还有控制推进器工作的遥控器,遥控器通过无线信号控制推进器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本体(1)沿横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本体(1)的U形侧边中部的直径大于U形侧边两端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有两个发热装置,分别安装于救生圈本体(1)的U形底端和U形侧边的交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发热装置安装于救生圈本体(1)的U形底端,另有传递热量的导热棒与发热装置连接,且导热棒从救生圈本体的U形底端延伸至U形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本体(1)的U形侧边内开有动力舱(3),U形侧边的顶面和底面均开有连通动力舱的进水口(4),U形侧边的末端开有连通动力舱的喷水口(5),推进器(2)安装于动力舱内,且推进器的出水口朝向喷水口,推进器出水口的一端通过转轴(6)铰接于动力舱内,且转轴位于救生圈本体的横向中心平面上,推进器进水口绕转轴转动地朝向其中一个进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动力舱(3)为V形,救生圈本体(1)的进水口(4)设置于V形两侧边的末端,喷水口(5)设置于V形底端,转轴(6)设置于V形的对称中心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本体(1)的两侧均安装有用于手握的把手绳(7)。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本体(1)内安装有GPS定位系统,还有接收GPS定位系统的位置信号的监控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保温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本体(1)上安装有照明灯,照明灯设置于救生圈本体的U形底部末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59052.4U CN206125369U (zh) | 2016-11-01 | 2016-11-01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59052.4U CN206125369U (zh) | 2016-11-01 | 2016-11-01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25369U true CN206125369U (zh) | 2017-04-26 |
Family
ID=58574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159052.4U Active CN206125369U (zh) | 2016-11-01 | 2016-11-01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12536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9500A (zh) * | 2016-11-01 | 2017-02-08 | 珠海蓝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CN108674608A (zh) * | 2018-06-02 | 2018-10-19 | 舟山巨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救生设备 |
-
2016
- 2016-11-01 CN CN201621159052.4U patent/CN20612536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9500A (zh) * | 2016-11-01 | 2017-02-08 | 珠海蓝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CN108674608A (zh) * | 2018-06-02 | 2018-10-19 | 舟山巨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救生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79500A (zh)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
CN206125373U (zh) | 一种可定位动力救生圈 | |
KR101482486B1 (ko) | 원격 제어되는 동력 구조 부표 | |
CN207208405U (zh) | 一种无线遥控救生无人艇 | |
CN207595219U (zh) | 一种可遥控救生圈 | |
CN208007250U (zh) | 一种自带动力可遥控的救生圈 | |
CN108545161A (zh) | 一种基于云服务器和救助终端的水上智能救生系统 | |
CN206476070U (zh) | 一种智能水上应急救生装置 | |
CN109263836A (zh) | 一种自带动力系统的可遥控救生圈 | |
CN206734588U (zh) | 一种潜泳器 | |
CN101549746A (zh) | 舷外快速救生系统 | |
CN206125369U (zh) | 一种保温动力救生圈 | |
CN112660334A (zh) | 救援装置 | |
CN108891560A (zh) | 一种能水陆两用超远距离快速自动靶向救生装置和使用方法 | |
CN206926793U (zh) | 一种热成像红外搜索的动力救生器 | |
CN105818943B (zh) | 应用于舰载直升机的海上落水伤员无人化救捞装置 | |
CN212149247U (zh) | 救援装置 | |
CN205589438U (zh) | 应用于舰载直升机的海上落水伤员无人化救捞装置 | |
TWM565167U (zh) | 水面動力救生圈 | |
CN208715446U (zh) | 一种船用多功能救生衣 | |
CN209391119U (zh) | 水中救生腰带 | |
CN211568255U (zh) | 一种十字形水上救生用具 | |
CN207274515U (zh) | 一种无人机水上应急救援装置 | |
CN212637858U (zh) | 一种水上救援飞翼 | |
CN215972041U (zh) | 一种适用于航海的智能救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13 Address after: 230001 Zhongxin Netan Building, 11th Floor 1102-B078, at the junction of Innovation Avenue and Wangjiangxi Road, Hefei High-tech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Youshida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9031 Room 110-25, 18 Creative Valley, 1889 Huandao East Road, Hengqin New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uhai blue Cre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