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90965U - 现浇复合墙体 - Google Patents

现浇复合墙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90965U
CN206090965U CN201621022805.7U CN201621022805U CN206090965U CN 206090965 U CN206090965 U CN 206090965U CN 201621022805 U CN201621022805 U CN 201621022805U CN 206090965 U CN206090965 U CN 206090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anel
steel wire
inner core
c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28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ZHOU JIE TE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ZHOU JIE TE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ZHOU JIE TE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ZHOU JIE TE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228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90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90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90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nels For Use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现浇复合墙体,涉及建筑墙体技术领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现浇复合墙体,浇筑完成后,无法保证墙体表面平整且容易产生形变的问题。该现浇复合墙体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组合面板、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外侧的侧压模组和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之间的填充内芯;填充内芯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钢丝。该现浇复合墙体主要应用于现浇复合墙体的生产制造中。

Description

现浇复合墙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墙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现浇复合墙体。
背景技术
墙体是由墙和楼板组成承重体系的房屋结构。墙既作承重构件,又作房间的隔断,是居住建筑中最常用且较经济的结构形式。墙体结构多用于住宅、公寓、也可用于办公楼、学校等公用建筑。墙体结构的承重墙可用砖、砌块、预制或现浇混凝土做成。楼板可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槽形板、实心板等;也可使用预制与现浇叠合式楼板、全现浇式楼板等形式。
其中,现浇式墙体结构采用混凝土现浇,即在施工现场支起模具,模具一般为相对设置的两块面板,面板外侧交叉设置若干钢管或龙骨,并用对拉螺栓夹紧,保证钢管或龙骨与面板紧密贴合,面板内侧在对拉螺栓上套设套管,套管用于支撑两块面板,以保证面板在受压过程中不会发生形变,再向面板中浇入混凝土,与传统的砖、砌块墙体相比,现浇式墙体劳动强度小,用工量小;与预制混凝土墙体相比,现浇式墙体施工简单,无需大型吊装设备,因此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现有建筑墙体的主要形式之一。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现浇复合墙体,两块面板之间仅依靠套管支撑,两块面板间的受力点较少,且受力面积较小,然而为了保证浇筑完成后,墙体表面平整,必然需要夹紧面板外部的钢管或龙骨等紧固部件,套管无法满足支撑两块面板的要求,容易造成面板变形,进而导致墙体在浇筑完成后表面有弧度;因此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现浇复合墙体,无法保证浇筑完成后,墙体表面平整,且容易产生形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现浇复合墙体,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现浇复合墙体,无法保证浇筑完成后,墙体表面平整,且容易产生形变的问题。
一种现浇复合墙体,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所述内墙、所述隔间墙、所述外墙以及所述屋顶墙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组合面板、设置在两块所述组合面板外侧的侧压模组和设置在两块所述组合面板之间的填充内芯;所述填充内芯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钢丝、钢筋或轻钢龙骨。
实际应用时,所述填充内芯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所述钢丝,所述内墙和所述隔间墙内的所述钢丝多列平行设置;所述隔间墙内的部分所述填充内芯还固设有吊环螺栓,所述钢丝穿设于所述吊环螺栓上;所述外墙和所述屋顶墙内的所述钢丝包括: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且所述纵向钢丝和所述横向钢丝交错设置;所述屋顶墙内的部分所述填充内芯还包括所述吊环螺栓,所述横向钢丝或所述纵向钢丝穿设于所述吊环螺栓上。
其中,所述内墙的所述钢丝和所述隔间墙的所述钢丝均穿设在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上,多个所述填充内芯等间距设置,相平行的所述钢丝等间距设置;所述外墙的所述纵向钢丝和所述屋顶墙的所述纵向钢丝均穿设在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上,多个所述填充内芯等间距设置,且所述纵向钢丝和所述横向钢丝的交错处均设置有所述填充内芯,相平行的所述钢丝等间距设置。
具体地,所述钢丝末端设置有张紧器;所述外墙、所述隔间墙和所述内墙还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钢丝的膨胀螺栓;所述外墙与所述张紧器、所述隔间墙与所述张紧器以及所述内墙与所述张紧器之间均固定连接;或所述张紧器与所述吊环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张紧器、所述膨胀螺栓以及所述吊环螺栓配合张紧所述钢丝。
进一步地,所述内墙包括“L”形墙、“T”形墙、“十”字形墙;所述“L”形墙包括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且两组所述组合面板呈“L”形设置,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为“L”形;所述“T”形墙包括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且两组所述组合面板呈“T”形设置,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为“T”形;所述“十”字形墙包括四组所述组合面板,且四组所述组合面板呈“十”字形设置,设置于四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两两一组,每组的两个所述填充内芯上下堆叠且垂直设置;各组所述组合面板内的所述填充内芯与该组所述组合面板相平行。
其中,所述屋顶墙包括两组镜像对称设置的所述组合面板,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为“人”字形。
实际应用时,顶梁与所述外墙、地基与所述外墙、下层楼板与所述外墙以及侧梁与所述外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C”形钢;所述顶梁与所述内墙、所述地基与所述内墙、所述下层楼板与所述内墙以及所述侧梁与所述内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所述“C”形钢;所述侧梁与所述隔间墙、所述地基与所述隔间墙以及所述下层楼板与所述隔间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所述“C”形钢,且所述隔间墙顶端设置有所述“C”形钢;所述屋顶墙外边侧设置有所述“C”形钢;多个所述填充内芯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固定插设于该所述“C”形钢内。
其中,所述内墙上还开设有门安装孔或窗安装孔;所述门安装孔下边沿与所述内墙下边沿重合;所述门安装孔的上、左、右三侧和所述窗安装孔四周均设置有所述“C”形钢;所述门安装孔的上、左、右三侧均等间距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且所述填充内芯固定插设于所述“C”形钢内;所述窗安装孔的四周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且所述填充内芯固定插设于所述“C”形钢内。
实际应用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还包括:浇筑口和测压口;每组所述组合面板顶部均设置有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且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相对设置在每组所述组合面板的两端;所述“T”形墙的一个所述测压口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所述“L”形墙和所述“十”字形墙的多个所述测压口均设置于多组所述组合面板的交界处;所述屋顶墙的每组所述组合面板均设置有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且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均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位于所述组合面板的两端。
实际应用时,所述填充内芯均为木质内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组合面板、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外侧的侧压模组和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之间的填充内芯;填充内芯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钢丝、钢筋或轻钢龙骨。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由于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多种形式,且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的侧压模组能够挤压组合面板,降低组合面板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形变的几率,组合面板包括模板和面板,浇筑时侧压模组抵设在模板上,模板抵设在面板上,从而保证面板受力更均匀,不易发生形变,并且填充内芯以及穿设于填充内芯上的钢丝、钢筋或轻钢龙骨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内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稳定性,降低浇筑完成后、墙体发生形变的几率,同时由于组合面板内侧设置有填充内芯,因此填充内芯能够起到支撑组合面板的作用,从而降低在浇筑过程中因侧压模组的挤压导致组合面板变形的几率,进而导致浇筑完成后墙体表面不平整,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能够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现浇复合墙体,无法保证浇筑完成后,墙体表面平整,且容易产生形变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外墙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外墙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C”形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L”形墙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T”形墙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十”字形墙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E-E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带有门安装孔的内墙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G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带有窗安装孔的内墙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隔间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浇筑口部分局部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屋顶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2为图20中J-J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组合面板,11-模板,12-面板,13-侧压模组,131-背楞,132-竖肋,133-角钢,134-对拉锁紧螺杆,135-穿连套,136-肋管,137-垫片;
20-填充内芯,21-吊环螺栓,
30-钢丝,31-张紧器,32-膨胀螺栓;
40-“C”形钢,41-橡胶海绵;
50-顶梁,51-地基,52-下层楼板,53-侧梁;
60-门安装孔,61-窗安装孔;
70-浇筑口,71-测压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外墙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外墙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C”形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L”形墙的俯视剖视示意图;图9为图8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T”形墙的俯视剖视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十”字形墙的俯视剖视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E-E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带有门安装孔的内墙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5为图13中G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带有窗安装孔的内墙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隔间墙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9为图17中浇筑口部分局部示意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屋顶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2为图20中J-J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3、图4、图5、图8、图10、图11、图13、图16、图17、图20以及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现浇复合墙体,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组合面板10、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10外侧的侧压模组13和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10之间的填充内芯20;填充内芯20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钢丝30、钢筋或轻钢龙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中,如图1、图3、图4、图5、图8、图10、图11、图13、图16、图17、图20以及图22所示,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组合面板10、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10外侧的侧压模组13和设置在两块组合面板10之间的填充内芯20;填充内芯20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钢丝30、钢筋或轻钢龙骨。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由于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多种形式,且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的侧压模组13能够挤压组合面板10,降低组合面板10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形变的几率,组合面板10包括模板11和面板12,浇筑时侧压模组13抵设在模板11上,模板11抵设在面板12上,从而保证面板12受力更均匀,不易发生形变,并且填充内芯20以及穿设于填充内芯20上的钢丝30、钢筋或轻钢龙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内形成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稳定性,降低浇筑完成后、墙体发生形变的几率,同时由于组合面板10内侧设置有填充内芯20,因此填充内芯20能够起到支撑组合面板10的作用,从而降低在浇筑过程中因侧压模组13的挤压导致组合面板10变形的几率,进而导致浇筑完成后墙体表面不平整,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能够缓解现有技术中的现浇复合墙体,无法保证浇筑完成后,墙体表面平整,且容易产生形变的问题。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面板12规格为1220*2440*6硅酸钙板,模板11规格为1220*2440*12建筑模板,外墙墙体的面板12与内墙(以及隔间墙)墙体有差异,外墙外侧(即朝向室外空间的一侧)面板12和屋顶墙内侧(即朝向室内空间的一侧)面板12用8mm高密度水泥板。面板12与面板12的连接处由于本身允许的尺寸偏差会存在一连接缝,因而在面板12安装前需用塑料薄膜将细缝封合,再装模板11、竖肋132、肋管136和背楞131等等。
此外,为了实现从外侧对组合面板10均匀施加压力的目的,如图1、图3、图4、图8、图9、图10、图11、图20所示,侧压模组13包括,对应设置在墙体两侧的、且相互垂直设置的背楞131和竖肋132,竖肋132均匀分布且压设在组合面板10外侧,背楞131均匀分布且压设在竖肋132上,且墙体两侧的背楞131通过对拉锁紧螺杆134连接并锁紧,从而使组合面板10受到均匀的压力,并且为了保证浇筑完成后,对拉锁紧螺杆134能够顺利从墙体中取出,在两块相对设置的组合面板10之间还设置有穿连套135,穿连套135一般为木质材料,穿连套135同时能够起到支撑两块组合面板10的作用。
其中,如图20-图21所示,屋顶墙内侧(即朝向室内的一侧)的模板11为多块,采用Q235钢材质,并设置于多个竖肋132之间,模板11与背楞131之间增设肋管136,用于支撑模板11,同时竖肋132与背楞131之间设置有垫片137,从而保证竖肋132与背楞131紧密贴合。
另外,现场浇筑时,需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外侧布置支撑结构,减少在浇筑过程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发生倾斜和移位的情况的发生,其中,屋顶墙现场施工时需支设屋顶支架(立柱、横纵架等)支撑屋顶墙结构后再浇筑,浇筑的浆料一般为水泥+EPS(Expanded Polystyrene聚苯乙烯泡沫)。
实际应用时,为了使墙体结构更稳定,如图5、图13、图16、图17、图18、图22所示,填充内芯20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钢丝30,内墙和隔间墙内的钢丝30多列平行设置;采用此种设置能够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墙体的强度;由于隔间墙的顶端不与顶梁(或上层楼板)接触,因此隔间墙内的部分填充内芯20(即设置在隔间墙顶部的填充内芯20)还固设有吊环螺栓21,钢丝30穿设于吊环螺栓21上,从而实现穿设钢丝30的目的,保证墙体的强度;同时由于外墙和屋顶墙(相对于内墙和隔间墙)属于外侧墙体,因此外墙和屋顶墙需要达到更高强度,以应对外部载荷(例如:风载荷等),外墙和屋顶墙内的钢丝30包括: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且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交错设置;同时由于屋顶墙的边侧均不与顶梁、上层楼板、侧梁、下层楼板或地基接触,因此屋顶墙内的部分填充内芯20(即设置在边侧以及两组组合面板交界处的填充内芯20)还包括吊环螺栓21,横向钢丝或纵向钢丝穿设于吊环螺栓21上,从而保证墙体的强度。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墙和屋顶墙的墙体强度,外墙和屋顶墙内相邻两根平行的钢丝30的间距,相对于内墙和隔间墙内相邻两根平行的钢丝30的间距更紧密(一般为400毫米左右),从而保证外墙和屋顶墙内的钢丝30排列更紧密,墙体强度更高。
其中,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在使用中受力均匀,如图5、图13、图16、图17、图22所示,内墙的钢丝30和隔间墙的钢丝30均穿设在多个填充内芯20上,多个填充内芯20等间距设置,相平行的钢丝30等间距设置;外墙的纵向钢丝和屋顶墙的纵向钢丝均穿设在多个填充内芯20上,多个填充内芯20等间距设置,且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的交错处均设置有填充内芯20,相平行的钢丝30等间距设置。采用此种设置,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内部结构均匀排列,以减少由于局部钢丝30或填充内芯20分布过于稀疏、导致局部抗压能力过弱,进而导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在使用中受力不均匀而减短使用寿命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为了张紧钢丝30、提高钢丝30在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钢丝30在浇筑过程中移位的几率,如图2、图4、图6、图14、图15、图18所示,钢丝30末端设置有张紧器31;外墙、隔间墙和内墙还设置有用于穿设钢丝的膨胀螺栓32,膨胀螺栓32与顶梁50、上层楼板、地基51、下层楼板52或侧梁53连接;外墙与张紧器31、隔间墙与张紧器31以及内墙与张紧器31之间均固定连接(即张紧器31固定连接在顶梁50、上层楼板、地基51、下层楼板52或侧梁53上);或张紧器31与吊环螺栓21固定连接;张紧器31、膨胀螺栓32以及吊环螺栓21配合张紧钢丝,从而保证钢丝30在浇筑过程中始终张紧,从而提高本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强度。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张紧钢丝30后,需调节各填充内芯20的位置,并用自攻螺丝将填充内芯20与面板12固定,使填充内芯20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内均匀分布。
此处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钢筋由于强度较高,无需使用张紧器31张紧,选取合适的尺寸(与相对的两根“C”形钢40之间的距离相等或略小于相对的两根“C”形钢40之间的距离)后,可直接与相对的两根“C”形钢40或相对设置的两个膨胀螺栓32固定连接。轻钢龙骨由于本身能够承受拉力与压力,也可直接与相对的两根“C”形钢固定连接,亦无需设置张紧器31,因此使用钢筋以及轻钢龙骨能够有效减少墙体内结构的复杂程度,便于施工。进一步地,为了满足不同建筑的实际情况,如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内墙包括“L”形墙、“T”形墙、“十”字形墙;“L”形墙包括两组组合面板10(每组组合面板10包括两块相对设置的组合面板10),且两组组合面板10呈“L”形设置,为了保证两组组合面板10的交界处在浇筑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形变,设置于两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的填充内芯20为“L”形,“L”形填充内芯20能够同时支撑两组组合面板10;“T”形墙包括两组组合面板10,且两组组合面板10呈“T”形设置,为了保证两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在浇筑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形变,设置于两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的填充内芯20为“T”形,“T”形填充内芯20能够同时支撑两组组合面板10;“十”字形墙包括四组组合面板10,且四组组合面板10呈“十”字形设置,设置于四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的填充内芯20两两一组,每组的两个填充内芯20上下堆叠且垂直设置;各组组合面板10内的填充内芯20与该组组合面板10相平行,两块上下堆叠且垂直设置的填充内芯20能够同时支撑四组组合面板10。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了保证“L”形墙在浇筑过程中,两组组合面板10连接稳固,如图9所示,在两组组合面板10连接处加设竖肋132,同时两组组合面板10外侧的背楞131使用角钢133连接,从而保证两组组合面板10连接稳固,保证在浇筑过程中,两组组合面板10不会分离。
其中,为了降低屋顶墙的两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形变的几率,如图20所示,屋顶墙包括两组镜像对称设置的组合面板10,设置于两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的填充内芯20为“人”字形。
实际应用时,为了使墙体整体结构更稳定,如图2、图4、图5、图6、图7、图12、图13、图16、图17、图22所示,顶梁50(或上层楼板)与外墙、地基51与外墙、下层楼板52与外墙以及侧梁53与外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C”形钢40;顶梁50(或上层楼板)与内墙、地基51与内墙、下层楼板52与内墙以及侧梁53与内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C”形钢40;侧梁53与隔间墙、地基51与隔间墙以及下层楼板52与隔间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C”形钢40,且隔间墙顶端设置有“C”形钢40;屋顶墙外边侧设置有“C”形钢40;多个填充内芯20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固定插设于该“C”形钢40内,“C”形钢40能够起到框架作用,提高本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的整体强度,同时“C”形钢40更利于填充内芯20与之固定。
此外,为了适应建筑伸缩缝,如图7所示,“C”形钢40上设置有橡胶海绵41,建筑伸缩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施工缝方向的适当部位设置的一条构造缝,橡胶海绵41具有弹性,能够根据墙体的胀缩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缓解因气候温度变化导致墙体损坏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填充墙体与“C”形钢40之间的缝隙,改善墙体漏风的情况。
其中,为了满足在不同房间之间通行的要求,如图13、图16所示,内墙上还开设有门安装孔60或窗安装孔61;门安装孔60下边沿与内墙下边沿重合;同时为了提高门安装孔60和窗安装孔61的强度,门安装孔60的上、左、右三侧和窗安装孔61四周均设置有“C”形钢40;同时,为了保证在浇筑过程中,门安装孔60或窗安装孔61不容易发生偏移,门安装孔60的上、左、右三侧均等间距间隔设置有多个填充内芯20,且填充内芯20固定插设于“C”形钢40内;窗安装孔61的四周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填充内芯20,且填充内芯20固定插设于“C”形钢40内,当钢丝30穿设过填充内芯20并张紧后,填充内芯20既能支撑两块相对设置的组合面板10,同时也对“C”形钢40起到固定作用,门安装孔60和窗安装孔61的位置即固定,保证门安装孔60或窗安装孔61在浇筑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偏移。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安装门安装孔60或窗安装孔61前,需要先确定门安装孔60或窗安装孔61的尺寸,并将“C”形钢40按照确定的尺寸固定,以便于确定填充内芯20的安装位置。
实际应用时,为了使浇筑效果更好,降低浇筑不均匀的情况发生的几率,如图1、图8、图10、图11、图17、图19、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复合墙体还包括:浇筑口70和测压口71;测压口71可设置压力传感器,每组组合面板10顶部均设置有浇筑口70和测压口71;且浇筑口70和测压口71相对设置在每组组合面板10的两端;“T”形墙的一个测压口71设置于两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L”形墙和“十”字形墙的多个测压口71均设置于多组组合面板10的交界处;屋顶墙的每组组合面板10均设置有浇筑口70和测压口71,且浇筑口70和测压口71均设置于两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浇筑口70和测压口71位于组合面板10的两端,浆料从浇筑口70灌入两块相对设置的组合面板10之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浇筑口对应的组合面板10底端,随着浇筑过程的进行,浆料在两块组合面板10之间不断堆积,直到堆积至与浇筑口70相对的组合面板10顶端的另一端,即说明两块组合面板10之间已经填满浆料,浇筑完成,因此将测压口71设置在与浇筑口70相对的组合面板10顶端的另一端,当从测压口71处观察到有浆料溢出,或测压口71处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浆料对它的压力达到预设值,即说明浇筑完成。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于“L”形墙、“T”形墙、“十”字形墙以及屋顶墙来说,由于多组组合面板10交界处结构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将至少一个测压口71开设与多组组合面板10的交界处,从而保证多组组合面板10的交界处填满浆料。
实际应用时,为了节约成本,填充内芯20均为木质内芯,钢丝直径为3毫米,钢筋的直径为6毫米,并且所有填充内芯20与面板12接触面均经过刨光,并保证在允许公差内的平行度和平面度要求,从而保证填充内芯20与面板12紧密贴合。
此外,填充内芯20还可以为硬质塑料,或其他任何能够满足要求的材料均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墙、隔间墙、外墙以及屋顶墙,所述内墙、所述隔间墙、所述外墙以及所述屋顶墙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组合面板、设置在两块所述组合面板外侧的侧压模组和设置在两块所述组合面板之间的填充内芯;
所述填充内芯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钢丝、钢筋或轻钢龙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内芯穿设有横向和/或纵向布置的所述钢丝,所述内墙和所述隔间墙内的所述钢丝多列平行设置;所述隔间墙内的部分所述填充内芯还固设有吊环螺栓,所述钢丝穿设于所述吊环螺栓上;
所述外墙和所述屋顶墙内的所述钢丝包括: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且所述纵向钢丝和所述横向钢丝交错设置;所述屋顶墙内的部分所述填充内芯还包括所述吊环螺栓,所述横向钢丝或所述纵向钢丝穿设于所述吊环螺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的所述钢丝和所述隔间墙的所述钢丝均穿设在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上,多个所述填充内芯等间距设置,相平行的所述钢丝等间距设置;
所述外墙的所述纵向钢丝和所述屋顶墙的所述纵向钢丝均穿设在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上,多个所述填充内芯等间距设置,且所述纵向钢丝和所述横向钢丝的交错处均设置有所述填充内芯,相平行的所述钢丝等间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末端设置有张紧器;
所述外墙、所述隔间墙和所述内墙还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钢丝的膨胀螺栓;
所述外墙与所述张紧器、所述隔间墙与所述张紧器以及所述内墙与所述张紧器之间均固定连接;或所述张紧器与所述吊环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张紧器、所述膨胀螺栓以及所述吊环螺栓配合张紧所述钢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包括“L”形墙、“T”形墙、“十”字形墙;
所述“L”形墙包括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且两组所述组合面板呈“L”形设置,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为“L”形;
所述“T”形墙包括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且两组所述组合面板呈“T”形设置,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为“T”形;
所述“十”字形墙包括四组所述组合面板,且四组所述组合面板呈“十”字形设置,设置于四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两两一组,每组的两个所述填充内芯上下堆叠且垂直设置;各组所述组合面板内的所述填充内芯与该组所述组合面板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墙包括两组镜像对称设置的所述组合面板,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的所述填充内芯为“人”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顶梁与所述外墙、地基与所述外墙、下层楼板与所述外墙以及侧梁与所述外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C”形钢;
所述顶梁与所述内墙、所述地基与所述内墙、所述下层楼板与所述内墙以及所述侧梁与所述内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所述“C”形钢;
所述侧梁与所述隔间墙、所述地基与所述隔间墙以及所述下层楼板与所述隔间墙的交界处均设置有所述“C”形钢,且所述隔间墙顶端设置有所述“C”形钢;
所述屋顶墙外边侧设置有所述“C”形钢;
多个所述填充内芯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固定插设于该所述“C”形钢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上还开设有门安装孔或窗安装孔;
所述门安装孔下边沿与所述内墙下边沿重合;
所述门安装孔的上、左、右三侧和所述窗安装孔四周均设置有所述“C”形钢;
所述门安装孔的上、左、右三侧均等间距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且所述填充内芯固定插设于所述“C”形钢内;
所述窗安装孔的四周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所述填充内芯,且所述填充内芯固定插设于所述“C”形钢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浇筑口和测压口;
每组所述组合面板顶部均设置有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
且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相对设置在每组所述组合面板的两端;
所述“T”形墙的一个所述测压口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
所述“L”形墙和所述“十”字形墙的多个所述测压口均设置于多组所述组合面板的交界处;
所述屋顶墙的每组所述组合面板均设置有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且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均设置于两组所述组合面板交界处,所述浇筑口和所述测压口位于所述组合面板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内芯均为木质内芯。
CN201621022805.7U 2016-08-31 2016-08-31 现浇复合墙体 Active CN206090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805.7U CN206090965U (zh) 2016-08-31 2016-08-31 现浇复合墙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2805.7U CN206090965U (zh) 2016-08-31 2016-08-31 现浇复合墙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90965U true CN206090965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78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2805.7U Active CN206090965U (zh) 2016-08-31 2016-08-31 现浇复合墙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909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3387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柳州市杰特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现浇复合墙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3387A (zh) * 2016-08-31 2016-12-07 柳州市杰特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现浇复合墙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8258B (zh) 大跨度半球形钢筋混凝土穹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2691366B (zh) 预制砼自保温剪力墙及装配式砼建筑剪力墙结构
CN108951962A (zh) 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外墙及施工方法
CN207660136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键槽连接结构
CN112878535B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2809892U (zh) 预制砼自保温剪力墙及装配式砼建筑剪力墙结构
CN107060104B (zh) 一种装配式钢框混凝土盒式单元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7812741U (zh) 预制钢构叠合剪力墙
CN107642179A (zh) 装配式框剪结构钢板键槽连接结构及拼装方法
CN207314655U (zh) 一种预制保温内填充混凝土墙板
CN204112525U (zh) 高强度混凝土预制框架内嵌带竖缝预制剪力墙结构
CN211286074U (zh) 预制轻质高强泡沫混凝土填充墙板外墙自保温系统
CN111749364B (zh) 一种基于c型钢的装配式复合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01298793A (zh) 一种用于现浇空腹楼盖的空心体
CN206090965U (zh) 现浇复合墙体
CN208618627U (zh) 一种预制楼板及其连接结构
CN207582763U (zh) 带槽式预埋件的双向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
CN207160360U (zh) 组合楼承板及建筑结构
CN110093948A (zh) 适用于快速施工的变截面管廊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749366B (zh) 一种基于钢管的装配式复合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05954910U (zh) 梁柱一体化墙板
CN104895379A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水池及其施工方法
CN211714269U (zh) 一种水泥纤维空心条板及全现浇免拆模建筑结构
CN211737147U (zh) 一种超大断面隧道预制分块拼装连接装置
CN109318363B (zh) 装配式建筑外墙板的制备方法及外墙自保温系统装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