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90570U -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90570U
CN206090570U CN201620997688.XU CN201620997688U CN206090570U CN 206090570 U CN206090570 U CN 206090570U CN 201620997688 U CN201620997688 U CN 201620997688U CN 206090570 U CN206090570 U CN 206090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p casting
grouting
casting machine
annula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976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骥
魏建华
俞海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9976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90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90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90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桩基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注浆管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注浆管的管体上间隔固定设置有若干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每个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均固定连接一环形注浆器,所述环形注浆器通过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与所述注浆管构成连通,所述环形注浆器的环形体上开设有若干注浆孔,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环形注浆器之间的连通状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实现桩身侧面由下而上逐级注浆,显著提高单桩承载力;具有设备简单、可操作性强、造价低、节约工期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桩基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背景技术
灌注桩后注浆工艺是通过预设于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器注入水泥浆,对桩端、桩侧土体进行加固,从而大幅提高单桩承载力的一种工艺。后注浆工艺目前在工民建工程、市政工程等都有较广泛的使用。
灌注桩承载力的提高幅度取决于后注浆的效果。目前使用的注浆器与注浆方法种类繁多,不同的注浆器及注浆方法得到的效果也不相同。
对于桩侧后注浆装置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注浆器设计较为简单,但每个标高注浆器均需一根竖向注浆管与地面相连,竖向注浆管众多施工较为麻烦,同时也增加工程造价,耽误工期。另一类是竖向只采用1-2根注浆管,但为控制在不同标高注浆,注浆器设计较为复杂,此类注浆器缺点在于操作繁琐、容易失效、造价昂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在高度不同的桩身截面上分别安装具有压力控制装置的环形注浆器,通过改变注浆压力控制不同标高的环形注浆器进行注浆,实现沿桩身侧面由下而上的逐级注浆。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包括压力泵、注浆软管、浆液池和注浆管,所述压力泵和所述浆液池之间通过所述注浆软管连通,所述注浆管与所述压力泵之间通过所述注浆软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注浆管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注浆管的管体上间隔固定设置有若干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每个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均固定连接一环形注浆器,所述环形注浆器通过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与所述注浆管构成连通,所述环形注浆器的环形体上开设有若干注浆孔,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环形注浆器之间的连通状态。
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包括一压力控制开关,所述压力控制开关设置在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环形注浆器之间并控制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环形注浆器之间的连通状态。
沿所述注浆管的高度方向由下至上,每个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的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的极限受压强度逐级增大,实现通过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环形注浆器自下而上逐级注浆。
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由三通管构成,所述三通管固定安装在所述注浆管上且所述三通管的竖直进口均与所述三通管相连通,所述三通管的水平出口与所述环形注浆器相连接固定并构成连通,所述压力控制开关固定安装在所述三通管的水平出口处。
所述三通管内固定安装有逆止阀。
所述环形注浆器四周包裹有橡胶膜,所述橡胶膜覆盖所述注浆孔。
所述注浆管由两根及两根以上的金属管并联构成,所述金属管呈对称状布置在所述环形注浆器的环向。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实现桩身侧面由下而上逐级注浆,显著提高单桩承载力;具有设备简单、可操作性强、造价低、节约工期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侧向注浆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图中标记1-9分别表示为:灌注桩1、注浆管2、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环形注浆器4、注浆软管5、压力泵6、浆液池7、压力控制开关8、注浆孔9。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桩侧后注浆装置用于对灌注桩1的桩侧进行后注浆,以提高灌注桩1的单桩承载力。
桩侧后注浆装置包括地面注浆装置,地面注浆装置指的是在注浆工程中位于地面上的装置,包括注浆软管5、压力泵6和浆液池7,其中注浆软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压力泵6和浆液池7以使两者相连通,浆液池7内放置有用于注浆的浆液,压力泵6用于给浆液压力以实现压力注浆。
如图1所示,压力泵6通过另一根注浆软管5与两根注浆管2相连通。两根注浆管2的延伸方向与灌注桩1的桩身方向相同。两根注浆管2之间设置有四组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以及环形注浆器4。侧向注浆装置3固定安装在注浆管2上且两者之间构成连通,环形注浆器4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侧向注浆装置3相连接固定并构成连通。四组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以及环形注浆器4沿灌注桩1的桩身高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以实现灌注桩1不同高度的桩身截面的注浆,提高注浆的均匀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位于环形注浆器4两侧的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的主体均为一三通管,三通管的两竖直进口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侧对应的注浆管2上且均构成连通,而两侧的三通管的水平出口分别固定连接于环形注浆器4两侧的对称位置上,以提高环形注浆器4的注浆均匀性。在环形注浆器4的环形体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注浆孔9。在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的三通管的水平出口处固定安装有压力控制开关8,压力控制开关8可控制注浆管2与环形注浆器4之间的连通状态,即注浆管2的注浆压力超过压力控制开关8的压力极限值时,注浆管2与环形注浆器4之间形成连通,反之,当注浆管2的注浆压力小于压力控制开关8的压力极限值时,注浆管2与注浆器4之间断开,浆液无法经过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进入环形注浆器4。
在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内固定安装压力控制开关8的目的在于实现沿灌注桩1的桩身高度方向由下而上的逐级注浆。具体而言,在图1中所示的四组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内分别固定安装有压力控制开关8,但沿灌注桩1的桩身高度方向,压力控制开关8的压力极限值由下至上逐级增大,即位于上方的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内的压力控制开关8的压力极限值大于位于其下方的注浆控制装置3内的压力控制开关8的压力极限值。这样一来,可通过压力泵6逐步增大注浆压力,以使注浆压力逐一超过各压力控制开关8的压力极限值,而各压力控制开关8的压力极限值又是由下至上依次增大的,因此也就实现了沿灌注桩1的桩身高度方向由下而上的逐级注浆。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在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的三通管的水平出口处还可安装逆止阀,防止浆液逆流。
压力控制开关8可由不同厚度金属片、不同耐压强度的橡胶膜连接构成,达到极限压力后打开。
在环形注浆器4的四周包裹橡胶膜,橡胶膜覆盖注浆孔9,当注浆达到对应的压力时,浆液可冲破橡胶膜压入桩侧完成注浆,避免灌注桩1在浇筑时所浇筑的浆液通过注浆孔9流入环形注浆器4,造成环形注浆器4堵塞。
注浆管2可由图1所示的两根或两根以上的金属管并联构成,金属管沿环形注浆器4的环向对称布置,以尽量保证环形注浆器4上各注浆孔9的注浆压力相等,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形注浆器4的注浆均匀性。
本实施例在具体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绑扎灌注桩1的钢筋笼的同时,将注浆管2、侧向注浆控制装置3以及环形注浆器4固定在钢筋笼上。安装时注意区分不同压力控制开关8的位置,根据极限受压强度的大小,由小到大,从灌注桩1的底部由下往上逐级安装。
第二步:灌注桩1成孔、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此时,环形注浆器4上的注浆孔9均暴露于灌注桩1的桩身表面。
第三步:灌注桩1成桩若干天后,利用地面注浆装置对注浆管2进行逐级注浆。
第四步:控制压力泵6的注浆压力,当注浆压力达到第一级时,第一级注浆压力指的是大于位于灌注桩1最下端的压力控制开关8的极限受压强度,同时小于其上方的压力控制开关8的极限受压强度的注浆压力。此时,位于灌注桩1最下端的压力控制开关8打开,浆液冲破注浆孔9外的橡胶膜,环形注浆器4对此标高桩侧进行注浆。
第五步:注浆量达到设定值后,通过压力泵6将注浆压力增加至第二级,此时沿灌注桩1桩身高度方向由下至上的第二个压力控制开关8打开,浆液冲破注浆孔9外的橡胶膜,环形注浆器4对此标高桩侧进行注浆。
第六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最后一级环形注浆器4注浆完成,移除地面注浆装置,封闭注浆管2。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如:各部件具体的结构形式、型号、尺寸大小、数量等,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Claims (7)

1.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包括压力泵、注浆软管、浆液池和注浆管,所述压力泵和所述浆液池之间通过所述注浆软管连通,所述注浆管与所述压力泵之间通过所述注浆软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注浆管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注浆管的管体上间隔固定设置有若干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每个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均固定连接一环形注浆器,所述环形注浆器通过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与所述注浆管构成连通,所述环形注浆器的环形体上开设有若干注浆孔,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环形注浆器之间的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包括一压力控制开关,所述压力控制开关设置在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环形注浆器之间并控制所述注浆管与所述环形注浆器之间的连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注浆管的高度方向由下至上,每个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的所述压力控制开关的极限受压强度逐级增大,实现通过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环形注浆器自下而上逐级注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注浆控制装置由三通管构成,所述三通管固定安装在所述注浆管上且所述三通管的竖直进口均与所述三通管相连通,所述三通管的水平出口与所述环形注浆器相连接固定并构成连通,所述压力控制开关固定安装在所述三通管的水平出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内固定安装有逆止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注浆器四周包裹有橡胶膜,所述橡胶膜覆盖所述注浆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由两根及两根以上的金属管并联构成,所述金属管呈对称状布置在所述环形注浆器的环向。
CN201620997688.X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Active CN206090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97688.XU CN206090570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97688.XU CN206090570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90570U true CN206090570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78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97688.XU Active CN206090570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905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4925A (zh) * 2017-10-31 2018-03-1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一种预留注浆管路的后注浆现浇薄壁管桩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4925A (zh) * 2017-10-31 2018-03-1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一种预留注浆管路的后注浆现浇薄壁管桩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0046B (zh) 超高钢管混凝土柱导管法混凝土浇筑装置的浇筑方法
CN104179174B (zh) 一种多孔注浆管异形桩及其成桩方法
CN105804410A (zh)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连接用分仓压力注浆方法
CN109138011B (zh)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偏方法
CN107338801B (zh) 预应力装配式组合挡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7059920A (zh) 黄土层管廊施工工艺
CN102587663A (zh) 一种超高层建筑钢管柱混凝土施工工艺
CN102644284A (zh) 桩底后注浆方法及装置
CN104652417A (zh) 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波形板桩和成型模具及其生产方法
CN110042828A (zh) 一种灌注桩钢筋笼定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133575A (zh) 在地下连续墙体表面浇筑内衬的吊模支护装置和施工方法
CN105714678B (zh) 一种复合式重力锚碇
CN103603337A (zh) 注浆预制桩及注浆方法
CN205742201U (zh) 一种注浆管路装置及锥型异形桩
CN206090570U (zh) 一种桩侧后注浆装置
CN109267749B (zh) 一种应用于厚淤泥层的混凝土预制模板施工工艺
CN204152530U (zh) 涌水隧道掌子面止水墙
CN105155575B (zh) 一种钢管内嵌非开挖悬臂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04120723A (zh) 冲掏静压沉桩方法
CN105201009B (zh) 一种用于河道的杆塔基础负压施工法
CN207944455U (zh) 去泥皮装置
CN104452746A (zh) 一种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
CN107268617A (zh) 一种抗浮锚杆后施工工艺及装置
CN105220683B (zh) 一种工字钢接头式地下连续墙绕流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4139190U (zh) 一种可吊装预制砖胎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32 18, building 681, Xiao Mu Qi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00032 18, building 681, Xiao Mu Qi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