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68061U - 倒三轮前悬架机构 - Google Patents
倒三轮前悬架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68061U CN206068061U CN201620605355.8U CN201620605355U CN206068061U CN 206068061 U CN206068061 U CN 206068061U CN 201620605355 U CN201620605355 U CN 201620605355U CN 206068061 U CN206068061 U CN 2060680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ring
- arm
- lower cantalever
- hinged
- upper canti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9087 diges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包括转向立管,转向立管上连接有上悬臂组件和下悬臂组件;上悬臂组件和下悬臂组件两端通过左转向臂管和右转向臂管活动连接,左转向臂管和右转向臂管内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柱;转向柱下端连接有转向臂组件,转向臂组件连接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摇臂、第一减震器和连杆;摇臂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下端铰接,摇臂中部设有铰接座,摇臂上还设有用来安装车轮的孔;第一减震器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铰接,第二端与铰接座铰接;连杆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铰接,第二端与摇臂第二端铰接。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行驶不稳定,舒适性差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上采用的前悬架有液压筒式和机械减震式结构,液压筒式前悬架加工较难,制造成本较高,难以在各种档次的摩托车上使用。机械减震式使用相对较多,其主要是由支架总成、底摇臂和压簧或拉簧构成,一般的结构是压簧在前,支架在后,车轮的轮轴通过底摇臂安装在整个悬架前方,也有少数结构的车轮是安装在后方。这种结构由于车轮安装位置决定了悬架的受力平衡位置,不能很好地消化行驶中的震动冲击力,致使摩托车行驶起来不稳定,舒适性差,并且压簧受力较大,容易疲劳,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行驶不稳定,舒适性差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包括转向立管,所述转向立管上连接有上悬臂组件和下悬臂组件;所述上悬臂组件和下悬臂组件两端通过左转向臂管和右转向臂管活动连接,所述左转向臂管和右转向臂管内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柱;所述转向立管上还连接有转向拨叉座,该转向拨叉座的下端固定有转向拨叉支管,所述转向拨叉支管下端与第一十字拨叉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十字拨叉的两侧分别活动连接有左转向拉杆和右转向拉杆,所述左、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通过两个第二十字拨叉与转向柱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向柱下端连接有转向臂组件,所述转向臂组件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摇臂、第一减震器和连杆;所述摇臂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下端铰接,所述摇臂中部设有铰接座,所述摇臂上还设有用来安装车轮的孔;所述第一减震器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铰接,第二端与铰接座铰接;所述连杆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铰接,第二端与摇臂第二端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悬臂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转向立管两侧的左前上悬臂、左后上悬臂、右前上悬臂和右后上悬臂。
进一步地,所述下悬臂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转向立管两侧的左前下悬臂、左后下悬臂、右前下悬臂和右后下悬臂。
进一步地,所述左前上悬臂与左前下悬臂平行,左后上悬臂与左后下悬臂平行,所述右前上悬臂和右前下悬臂平行,右后上悬臂和右后下悬臂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左前下悬臂和左后下悬臂之间设有左减震安装块,所述右前下悬臂和右后下悬臂之间设有右减震安装块,所述左减震安装块上固定有左减震支耳,右减震安装块上固定有右减震支耳,所述左减震支耳和右减震支耳之间连接有第二减震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转向时灵活性好:转向时,车轮可以随车架重心的变化而朝一侧倾斜,形成侧倾的转向模式,减小了车轮的转向半径,使得转向时的操作更灵活。
2、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使机动车行驶更加平稳,可靠性和舒适性更好。
3、避免了车轮侧翻:通过在减震机构中设置连杆,使连杆、摇臂与转向臂组件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避免了刹车时车轮不稳定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零件标号说明
1 转向立管
2 上悬臂组件
21 左前上悬臂
22 左后上悬臂
23 右前上悬臂
24 右后上悬臂
3 下悬臂组件
31 左前下悬臂
32 左后下悬臂
33 右前下悬臂
34 右后下悬臂
41 左转向臂管
42 右转向臂管
51 转向柱
6 转向拨叉座
7 转向拨叉支管
81 第一十字拨叉
82、83 第二十字拨叉
91 左转向拉杆
92 右转向拉杆
11、12 转向臂组件
102 第一减震器
103 连杆
104 摇臂
13 左减震安装块
14 右减震安装块
15 左减震支耳
16 右减震支耳
17 第二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为了能够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包括转向立管1,转向立管1用于与三轮车的车架连接,安装时,转向立管1安装在车架的正中心位置。
在转向立管1上分别连接有上悬臂组件2和下悬臂组件3,上悬臂组件2和下悬臂组件3一上一下对应的安装在转向立管1上。
在本实施例中,上悬臂组件2包括对称地安装在转向立管1两侧的左前上悬臂21、左后上悬臂22、右前上悬臂23和右后上悬臂24。下悬臂组件3包括对称地安装在转向立管1两侧的左前下悬臂31、左后下悬臂32、右前下悬臂33和右后下悬臂34。安装时,所述左前上悬臂21与左前下悬臂31平行,左后上悬臂22与左后下悬臂32平行,右前上悬臂23和右前下悬臂33平行,右后上悬臂24和右后下悬臂34平行。
左前上悬臂21和左前下悬臂31与左转向臂管41前端面铰接,左后上悬臂22和左后下悬臂32均与左转向臂管后端面41铰接。右前上悬臂23和右前下悬臂33与右转向臂管42前端面铰接,右后上悬臂24和右后下悬臂34与右转向臂管42后端面铰接。
在左转向臂管41和右转向臂管42内各安装有一个转向柱51。转向立管1上还连接有转向拨叉座6,转向拨叉座6的下端固定有转向拨叉支管7,转向拨叉支管7下端与第一十字拨叉81可转动连接,在第一十字拨叉81的两侧分别活动连接有左转向拉杆91和右转向拉杆92,左、右转向拉杆9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十字拨叉82、83与左、右侧转向柱51可转动连接;转向柱51上连接有转向臂组件11、12,转向臂组件呈倒L型结构。
转向臂组件11、12连接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包括摇臂104、第一减震器102和连杆103。摇臂104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11下端铰接,摇臂104中部设有铰接座,摇臂104上还设有用来安装车轮轴的孔。第一减震器102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11铰接,第二端与铰接座铰接。连杆103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11铰接,第二端与摇臂104第二端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左前下悬臂31和左后下悬臂32之间连接有左减震安装块13,右前下悬臂33和右后下悬臂34之间连接有右减震安装块14,左减震安装块13上固定有左减震支耳15,在右减震安装块14上固定有右减震支耳16,左减震支耳15和右减震支耳16之间连接有第二减震器17。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5)
1.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立管,所述转向立管上连接有上悬臂组件和下悬臂组件;
所述上悬臂组件和下悬臂组件两端通过左转向臂管和右转向臂管活动连接,所述左转向臂管和右转向臂管内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柱;
所述转向立管上还连接有转向拨叉座,该转向拨叉座的下端固定有转向拨叉支管,所述转向拨叉支管下端与第一十字拨叉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十字拨叉的两侧分别活动连接有左转向拉杆和右转向拉杆,所述左、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通过两个第二十字拨叉与转向柱可转动连接;
所述转向柱下端连接有转向臂组件,所述转向臂组件连接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摇臂、第一减震器和连杆;所述摇臂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下端铰接,所述摇臂中部设有铰接座,所述摇臂上还设有用来安装车轮的孔;所述第一减震器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铰接,第二端与铰接座铰接;所述连杆第一端与转向臂组件铰接,第二端与摇臂第二端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悬臂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转向立管两侧的左前上悬臂、左后上悬臂、右前上悬臂和右后上悬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悬臂组件包括分别连接在转向立管两侧的左前下悬臂、左后下悬臂、右前下悬臂和右后下悬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上悬臂与左前下悬臂平行,左后上悬臂与左后下悬臂平行,所述右前上悬臂和右前下悬臂平行,右后上悬臂和右后下悬臂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倒三轮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下悬臂和左后下悬臂之间设有左减震安装块,所述右前下悬臂和右后下悬臂之间设有右减震安装块,所述左减震安装块上固定有左减震支耳,右减震安装块上固定有右减震支耳,所述左减震支耳和右减震支耳之间连接有第二减震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05355.8U CN206068061U (zh) | 2016-06-20 | 2016-06-20 | 倒三轮前悬架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05355.8U CN206068061U (zh) | 2016-06-20 | 2016-06-20 | 倒三轮前悬架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68061U true CN206068061U (zh) | 2017-04-05 |
Family
ID=58421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0535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68061U (zh) | 2016-06-20 | 2016-06-20 | 倒三轮前悬架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6806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00258A (zh) * | 2017-10-18 | 2018-01-19 | 重庆汉雪科技有限公司 | 倒三轮转向侧倾机构 |
-
2016
- 2016-06-20 CN CN201620605355.8U patent/CN20606806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00258A (zh) * | 2017-10-18 | 2018-01-19 | 重庆汉雪科技有限公司 | 倒三轮转向侧倾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48818B1 (en) | Independent suspension with multiple supporting points | |
CN101229764B (zh) | 扭杆式汽车悬挂装置 | |
KR100489771B1 (ko) | 차량의 스윙 아암식 현가(懸架) 장치 | |
CN204526704U (zh) | 横置多片板簧带平衡杆后桥总成 | |
CN204506396U (zh) | 横置多片板簧的断开式独立悬挂后桥总成 | |
CN206068061U (zh) | 倒三轮前悬架机构 | |
CN108001145A (zh) | 一种简单稳定的车辆后独立悬架 | |
CN202169855U (zh) | 后桥总成 | |
CN102390468B (zh) | 机动车踏板的减震结构 | |
TWM590560U (zh) | 電動車 | |
CN201951638U (zh) | 儿童三轮车 | |
CN209176845U (zh) | 机车双轮平衡悬吊系统 | |
CN208453090U (zh) | 一种副车架 | |
CN201161539Y (zh) | 扭杆式汽车悬挂装置 | |
CN2934049Y (zh) | 一种机动车双摇臂式前悬架 | |
US7690665B2 (en) | Rear bicycle frame structure | |
CN102358129A (zh) | 轿车后桥结构 | |
CN101941366B (zh) | 扭杆式汽车悬挂装置 | |
CN203497100U (zh) | 一种车辆前轮悬挂及车把总承的组合结构 | |
CN201792947U (zh) | 双前轮自行车转向机构 | |
CN102190036A (zh) | 速克达摩托车的车架 | |
CN202294846U (zh) | 平板车单排轮减震缓冲悬架装置 | |
CN111038639A (zh) | 机车双轮平衡悬吊系统 | |
CN201971060U (zh) | 全地型四轮娱乐车前轮独立悬挂的加长主销轴 | |
CN201961481U (zh) | 三轮摩托车前减震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