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46665U - 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以及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 - Google Patents

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以及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46665U
CN206046665U CN201490001192.1U CN201490001192U CN206046665U CN 206046665 U CN206046665 U CN 206046665U CN 201490001192 U CN201490001192 U CN 201490001192U CN 206046665 U CN206046665 U CN 2060466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gear
sliding members
equipment
gear sliding
rolled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900011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塞德尔
V·孔策
M·朗格尤尔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S Siemag AG
Original Assignee
SMS Siemag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S Siemag AG filed Critical SMS Siemag A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466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466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45/00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45/004Heating the produ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9/00Arrangements for mov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controlling its movement,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39/02Feeding or supporting work; Braking or tensioning arrangements, e.g. thread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9/00Arrangements for mov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controlling its movement,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39/14Guiding, positioning or aligning work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2)的温度提高的设备(1),所述设备(1)具有:加热装置(3),该加热装置包括用于沿着加热区间(8)加热轧件(2)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和输送装置(15),该输送装置包括作为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18)的传动滚轮元件和/或辊道滚轮元件(27、28),以用于使轧件(2)沿着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运动,其中,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在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上布置成分别通过自由空间(10、11、12)彼此间隔开,并且其中,在自由空间(10、11、12)中分别布置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和/或相对而置的侧向引导元件(60、61),以避免输送的轧件(2)与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接触。

Description

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以及用于制造和/ 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该设备具有: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用于沿着加热区间加热轧件的感应加热元件;和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包括作为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的传动滚轮元件和/或辊道滚轮元件,以用于使轧件沿着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运动,其中,感应加热元件在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上布置成分别通过自由空间彼此间隔开。
此外,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其具有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经充分已知尤其这种类型的设备,其用于以期望的方式加热细长的金属轧件,例如带材、铸锭等。在此,细长的金属轧件常常必须经过一系列感应加热元件,这些感应加热元件具有相对窄地选择的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以便可尽可能靠近感应加热元件引导细长的金属轧件,由此,可实现加热装置的尽可能高的效率。这特别是适合应借助于纵向场感应加热加热具有例如8mm至30mm的厚度的较薄的带材的情况。已知的是,(在输送方向上观察)在相应的感应加热元件区间之前,在短的加热区间上,例如利用带材矫直机或校平机和/或借助于在带材头部处的切头来减小细长的金属轧件的可能的不平度、弯曲和/或带滑动(Bandskis)。然而,根据相应设备的主要边界条件总是还可能存在弯曲、带滑动等。此外,在较长的、例如3m长的感应加热元件区间之内,例如由于从细长的金属轧件的上侧到下侧的不均匀加热或非对称的温度损失可 改变或提高细长的金属轧件的弯曲。此外,在布置在之后的设备中存在干扰时、在轧件输送期间的质量流干扰时、在轧件输送期间的电力故障时等等,在感应加热元件区间的区域中可形成带回环。
这些仅仅示例性地解释的效应可导致,细长的金属轧件与感应加热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形成接触并且可不利地损坏加热装置。
为了减小在感应加热元件区间之内在细长的金属轧件和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接触风险,从文献CA 2 633 942 C中已知一种包括具有感应加热元件的带棱边加热装置的设备,感应加热元件布置在设备的加热区间的纵向中心线两侧。不仅在感应加热元件之前而且在其之后都布置有用于使轧件平整的校平机的构件。这些构件附加地还通过校平机的细长的中间构件相互连接,从而校平机整体沿着感应加热元件区间连续地从在感应加热元件区间之前的输入区域延伸直至在感应加热元件区间之后的输出区域中。通过如此构造的校平机,可在加热轧件的棱边区域期间进一步使轧件平整。然而,由于设计成连续的校平机,该设备结构很大。此外,借助于如此设计的校平机,特别是在较薄的轧件、例如较薄的带材等情况下不能排除,尽管存在中间构件,较薄的轧件的侧向区域在相应的变形时还是与感应加热元件形成接触。就此而言,在所阐述的文献中示出的设备绝不适合借助于纵向场感应使较薄的轧件的温度提高。此外,该校平机不利地损害了轧件的加热,因为细长的中间构件布置在加热区间中间。由此,该中间构件也不利地暴露在很高的热作用下。由于校平机的细长的中间构件的位置,该结构此外仅仅适合与带棱边加热装置相互配合。在面式地从一侧到另一侧连续的感应加热元件中,甚至无法应用从文献CA 2 633 942 C中已知的校平机。
此外,从日本文献JP 11 123 438 A中已知另一热轧制设备,其具有带有多个感应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以用于加热细长的金属轧件。在此,细长的金属轧件沿输送方向被输送通过感应加热线圈的各个间隙。为了排除细长的金属轧件无意地撞到感应加热线圈的内侧上的风险,在感应加热线圈中的每一个和细长的金属轧件的上 侧以及下侧之间分别布置两个或多个管元件。在每个感应加热线圈中布置在细长的金属轧件上侧和下侧的管元件以其纵向延伸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输送方向伸延,并且以彼此间隔开的方式横向于输送方向并排布置。在此,管元件U形地弯曲并且以其端部远离相应的感应加热线圈。在端部上设置有冷却介质联接部,因为管元件被冷却介质穿流,以对其进行冷却。这也是强制要求的,因为在感应场的区域中管元件布置在感应加热线圈的内侧和细长的金属轧件之间。由此,其直接暴露在相应的热负载下。也不利的是,由此不利地损害了感应装置的加热功率。此外,附加地通过管元件使感应器通道尺寸变窄。
此外,由EP 0 810 044 A1已知尤其一种用于制造热轧制的钢板的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多个加热装置,在加热装置之间布置侧向引导元件,以侧向地引导钢坯。由EP 1707 282 A1已知另一种用于制造钢板的具有感应加热单元的设备,其中,在感应加热单元之间布置按压滚轮和/或传动滚轮,借助按压滚轮和/或传动滚轮在感应加热元件之间引导钢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标是,如下改进用于为细长的金属轧件、特别是较薄的金属带材、例如薄钢带材加热的设备,即,可大面积地避免通过细长的金属轧件接触且可能损坏特别是感应加热元件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标通过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实现,该设备具有: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用于沿着加热区间加热轧件的感应加热元件;和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包括作为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的传动滚轮元件或辊道滚轮元件,以用于使轧件沿着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运动,其中,感应加热元件在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上布置成分别通过自由空间彼此间隔开,并且其中,分别有转向器滑动元件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自由空间中,以避免被输 送的轧件与感应加热元件接触。
通过特别是如此在两个在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上相继布置的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转向器滑动元件,使得实际的加热区间没有干扰性构件,由此,特别是在加热区间中保证了细长的金属轧件的面式加热和由于最小通道尺寸带来的有效加热。尽管如此,特别地抑制了如下风险,即,细长的金属轧件在其被输送通过加热区间期间无意地与感应加热元件中的一个撞在一起,例如在热轧制宽带机组处。适宜地,特别是使得较薄的带材等通过加热区间的带材输送变得更可靠。
这同样适用于当设备包括侧向引导元件时,侧向引导元件在自由空间中相对而置并且布置在直接相邻的两个感应加热元件之间。借助于如此布置的侧向引导元件,良好地保证了被输送的轧件横向于加热区间的侧向引导。在此,仅仅通过感应加热元件中断引导可能性。
通过使转向器滑动元件优选地完全布置在两个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相应的自由空间中,有利地,转向器滑动元件不会不利地影响作用到轧件上的感应加热元件的加热功率,因为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在感应加热元件旁边并且不是布置在感应加热元件和轧件之间。就此而言,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在相应的感应加热元件的相应的加热面之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中,措辞“完全地”表示,特别是转向器滑动元件的与轧件相互作用的转向器滑动面或其他的与此相关的区域都布置在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自由空间的区域之内。
由此有利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在感应加热元件的面对轧件的面之外。
由此,与至今在现有技术中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可实现明显更可靠的运行。由此,轧制设备可整体地更可靠地运行,由此,在用于制造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相应的精轧机组处也可提高输出功率。
在此,自由空间和感应加热元件在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上彼此交替地布置,即,其彼此更替地布置。
该目标也通过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实现,其具有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其中,精轧机组包括根据在此描述的特征中的任一项的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
特别地,当精轧机组包括连续铸造轧制设备时,由于在用于使温度提高的设备的加热区间的区域中的问题的干扰可导致整个生产停止,例如在连续轧制带材时的铸造中断。就此而言有利的是,在此的设备与这种连续铸造轧制设备相结合地使用。
措辞“细长的金属轧件”在此表示通过热轧制制成的金属带材、确切地说钢带或者金属或金属板、铸锭、铸造流等,其应经受温度提高以继续加工。
为了如此提高温度,该设备具有带有多个感应加热元件、优选地纵向场感应加热件的加热装置。由此,措辞“加热装置”特别地也优选地涉及纵向场感应加热件,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中应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由此尤其好地适合用于使具有大于6mm轧件厚度的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中,措辞“转向器滑动元件”表示这样的元件,即,利用该元件实现,保持被输送的轧件与感应加热元件间隔开,而没有由于马达驱动或者由于轧件的运动引起明显的自身运动、例如旋转运动。
由此,转向器滑动元件的特征特别是在于,转向器滑动元件设计成相对于被输送的轧件优选完全固定且特别是不可相对转动,特别是当被输送的轧件与转向器滑动元件有效接触时,当轧件沿输送方向运动或被输送通过加热区间时。就此而言,转向器滑动元件以制动的方式影响轧件的运动。
输送装置的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与该转向器滑动元件有如下区别,即,输送元件有利于且甚至促进轧件通过加热区间的运动。 由此,主动的输送元件例如包括马达驱动的传动滚轮元件,借助于该传动滚轮元件可使轧件加速。而被动的输送元件例如包括辊道滚轮元件,轧件可在该辊道滚轮元件上滚动。
优选的备选的实施变型方案规定,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在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中的一个和感应加热元件中的一个之间。在此,转向器滑动元件优选地如此位于传动滚轮元件和/或辊道滚轮元件和感应加热元件的高度上,使得不仅特别好地保持细长的金属轧件与各感应加热元件的距离,而且此外细长的金属轧件也可被有利地输送到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如果存在的话)处。
可理解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可不同地设计。然而特别有利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包括相对于被输送的轧件固定的转向器头部部分。转向器滑动元件可以该转向器头部部分仅仅部分地伸入加热区间中。
转向器滑动元件、确切地说与其相关的转向器头部部分尤其可作为抗变形的板元件存在或者由多个板元件组成。
或者转向器滑动元件、确切地说与其相关的转向器头部部分可实施成至少一个窄的肋部元件的形式。如果设置多个肋部元件,在各肋部元件之间可布置有阻热板或阻热垫,由此,有利地可实现两种功能,即,一方面转向器滑动元件的功能,并且另一方面阻热单元的功能。
此外,转向器滑动元件可由耐热的材料制成。
优选地,至少转向器头部部分在内部被液体冷却,从而相对于由例如被加热的铸锭或热的板等的辐射热引起的剧烈加热,更好地保护转向器头部部分。
优选地,借助于柔性的软管连接部进行特别是可调整的转向器头部部分的冷却介质输送。
此外,特别有利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包括具有提升倾斜部 的斜面,从而可使轧件更好地转向规定的输送平面。
当转向器滑动元件以其长侧横向于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布置在自由空间中时,可多方面地尤其好地保护相应的感应加热元件以防与轧件碰撞。
特别适宜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以在加热区间宽度上延伸大于60%、优选地大于90%的方式布置。即,在此,转向器滑动元件横向于加热区间、确切地说优选地横向于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延伸。
如果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在两个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处在加热区间的输送平面之上和/或之下的自由空间中,轧件不仅可相对于上部的感应加热元件区域而且可相对于下部的感应加热元件区域有利地被引导通过加热区间。
此外更有利的是,至少两个转向器滑动元件作为转向器单元(相对于加热区间)沿竖向相对而置地布置。通过这种类型的布置可尤其好地保护上部和下部存在的感应加热元件不受机械损坏。
通常,在两个感应加热元件之间,在下侧上的辊道滚轮元件和在上侧上的转向器滑动元件相对而置。
此外有利的是,由沿竖向相对而置的转向器滑动元件组成的多个转向器单元形成沿着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伸延的高度限制装置。通过该高度限制装置,可尤其好地限制加热区间的通道高度,从而非常好地保护上部的以及下部的感应加热元件区域不受机械损坏。
此外有利的是,至少两个转向器滑动元件作为转向器单元(相对于加热区间)与辊道滚轮元件相对而置地布置。
此外,另一优选的布置方案规定,转向器滑动元件和感应加热元件沿着加热区间彼此交替地布置。通过该交替的布置方案可保证,(在输送方向上或在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上观察),不仅在相应的感应加热元件之前而且在相应的感应加热元件之后布置有转向器滑动元件,由此,还可进一步改善对各个感应加热元件的保护。
可理解的是,可不同地选择转向器滑动元件相对于最近的感应加热元件的位置。然而已证实,当设备的特征在于在转向器滑动元件和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水平距离AHori、感应加热元件 距离AINDHori和转向器滑动元件宽度B时,其中,AHori=1/2×(AINDHori-B)=(0至25%)×AINDHori,可尤其有利地调整转向器滑动元件的位置。
特别是证实为有利的是,在输送方向上观察,特别是下部的输送元件与最近的感应加热元件或随后多个感应加热元件布置成间隔开小于100mm、优选地小于40mm。
此外,当设备的特征在于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以及在上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和下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或下部的输送元件之间的竖向距离AVertA或AVertF时,其中,AVertA或AVertF≤HIND,还可更好地防止轧件与感应加热元件中的一个的碰撞。
此外证实为有利的是,在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200mm、优选地<80mm时,在自由空间中的一个中布置至少一个转向器滑动元件。由此可更好地减少在轧件处出现的或已经存在的不平度。
此外有利的是,设备的特征在于在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和轧件厚度h之间的差Δx,其中,Δx=HIND–h≤125mm。
同样有利的是,轧件厚度h与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的比例V,其中V=(h/HIND)≤0.5或优选地V=(h/HIND)≤0.25。
特别是当转向器滑动元件包括传动滚轮元件和/或辊道滚轮元件时,可进一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的结构构造。
此外有利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可相对于加热区间的输送平面进行高度调整和/或可相对于感应加热元件相对移位。
有利地,设备的特征附加地可在于在侧向引导元件和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水平距离AHoriS、感应加热元件通道宽度BIND和侧向引导通道宽度BF,其中,AHoriS=1/2×(BIND-BF)=(0至25%)×BIND
此外非常有利的是,由水平地相对而置的侧向引导元件组成的多个侧向引导单元形成沿着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伸延的宽度限制装置。通过该宽度设置装置可特别良好地限制加热区间的通道宽度,从而轧件也可在输送平面之内侧向地良好地被引导。
理想地,引导部的宽度设定成比感应加热元件的宽度内部尺寸稍窄,优选地小于等于100mm。
此外有利的是,侧向引导元件不变地固定在最大位置中。或者宽度内部尺寸可根据轧件宽度优选地成组地调整。
此外,侧向引导元件也可以不经冷却的方式由耐高温的材料制成。或者,其在内部被冷却。
可理解的是,这里的转向器滑动元件或转向器单元以及侧向引导元件或侧向引导单元可共同地或单个地在结构上设计成多样的。
当由至少两个沿竖向相对而置的转向器滑动元件组成的转向器单元和/或由两个水平相对而置的侧向引导元件组成的侧向引导单元共同地或者分别单独地至少部分地形成轧件进入漏斗部时,可保证充分可靠地引导通过加热区间或经过感应加热元件。此外,在由至少一个转向器滑动元件和沿竖向相对而置的辊道滚轮元件组成的引导部方面,这也是同样适用的。
在此,转向器单元和与转向器单元对应的侧向引导单元可形成一个整体,但是也可分别独立地构造。
在这一点上还应提到的是,与在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上使用的加热装置相结合可应用不同类型的感应加热元件,其特别是呈封闭的或敞开的结构形式。
在呈封闭的结构形式的感应加热元件中,细长的金属轧件通常必须被输送通过感应加热元件的矩形环状的刚性的框架的开口。为了轧件能无问题地到达该框架的开口中,轧件的带头部事先被剪切机切割,和/或轧件被引导通过由例如3个至5个矫直滚轮组成的独立的带材矫直机。在加热区间之前和之内,在优选地每个感应加热元件之间,在上部且如有可能在下部布置转向器滑动元件,和/或在加热区间的两侧上布置附加的侧向引导元件,以由此更加运行可靠地设计通过加热区间的输送。通过该措施,几乎形成了隧道,其在上部、下部且如有可能也在侧部良好地防止了轧件到达感应加热元件或其他构件上,或者甚至挂在感应加热元件处。因此,转向器滑 动元件与侧向引导元件(一者)以及感应加热元件(另一者)在其布置方案中在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的方向上交替。作为转向器滑动元件的备选或附加,如有可能,输送元件也可布置在各感应加热元件之前和/或各感应加热元件之间,以由此改善轧件被推过加热区间和/或实现轧件特别是在自由空间的区域中的指向、按压或对中。
另一方面,也可使用呈敞开的结构形式的分体的和优选地可调整的感应加热元件,其由两个半部、特别是下部件和上部件组成,下部件和上部件可C形地包围轧件。在此,通过在空间上分离地布置的感应加热元件半部产生相应的电磁纵向场。由此,在封闭的罩壳之内在轧件的一侧实现相应的电流回引。相对于封闭的感应加热元件,分体式感应加热元件具有的优点是,可调整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也就是说,上部的和下部的感应加热元件半部、确切地说感应加热元件的上部件和下部件可布置成相对于彼此物理运动。在该实施方案中,例如可很好地省去在加热区间之前的校平机或带材矫直机或剪头机,或者在使用所有措施时附加地提高输送安全性。特别适用的是,涉及在连续铸造轧制设备中的具有感应加热元件的加热装置,在其中,带材头部长度与整个的连续的带材长度相比非常小。在此,必须尤其可靠地引导带材头部穿过加热区间,其中,这有利地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在当前带材头部位置的区域中进一步打开感应加热元件,以允许滑动、带材弯曲等。紧接着,尤其当在加热区间的区域中形成相应的带材拉力时,再次关闭各感应加热元件,将其调整到运行位置上并且紧接着将其激活。在纵向场感应器原理中,可将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设定成非常窄,由此,可有利地提高感应加热元件的效率,并且由此提高作用到轧件上的整个加热功率。附加地提供这样的安全性,即,在任意形式的干扰或轧件偏转时可使相应的感应加热元件移开,由此可更好地防止由于与轧件接触产生的进一步的机械损害。在加热区间之前且特别是在其之内,补充地,在上部且如有可能在下部布置转向器滑动元件,并且如有可能附加地在两侧上在优选地现有感应加热元件中的每个 之间布置侧向引导元件,以由此特别可靠地输送通过加热区间,并且在上方、下方和侧向避免轧件挂在或碰到感应加热元件中的一个上。特别有利的是,在干扰的情况下可很大程度地打开感应加热元件。这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例如可完全抬起上部的感应加热元件半部或者使其上摆。备选地或附加地,感应加热元件可横向于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侧向平移地驶出。
可理解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以及附加的侧向引导元件几乎可任意地集成在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中或者固定在其中。例如,转向器滑动元件和感应加热元件可固定在共同的支撑机架处。由此,它们理想地布置成可共同地调整高度、可侧向地横向于加热区间的纵向延伸移动或者摆开。备选地,也可实现独立地调整转向器滑动元件、侧向引导元件以及感应加热元件的位置。此外,同样可设想,转向器滑动元件占据固定的位置,即,位置固定地布置在设备中,那么其中,仅仅可相应地调整感应加热元件。
就此而言,特别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可布置成位置固定、可逐级地或连续地调整高度。
由此有利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成可沿竖向调整。
在此适宜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成可单独地或者在机架中与可调整的感应加热元件一起沿竖向调整。
转向器滑动元件以及侧向引导元件有利地可由铁素体的或者优选地由奥氏体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镍基合金、铬镍铁合金)制成,但是也可由耐火混凝土、陶瓷等制成。
因此有利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由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和/或被内部冷却,其中,经受冷却的转向器滑动元件的冷却介质输送部具有软管连接部。
软管连接部可结构简单地实现相对于可沿竖向调整高度的转向器滑动元件的柔性联接。
此外有利的是,转向器滑动元件和侧向引导元件相对于其他的金属构件电绝缘。或者,采取用于中断感应电流回路的其他措施。
优选地,不仅转向器滑动元件且如有可能同样侧向引导元件可在内部通过液体冷却,而且其他的输送元件、例如传动滚轮元件、辊道滚轮元件和同样按压滚轮元件可在内部通过液体冷却。
此外有利的是,设备同样包括用于校正轧件的矫直装置。然而,当加热装置包括分体式感应加热元件时,也可有利地省去这种类型的矫直装置。
有利地,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设备,可与感应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无关地、总是更加运行可靠地避免在细长的金属轧件和感应加热元件之间的不期望的接触。
此外,也特别好地减小了细长的金属轧件的常见损坏的风险,例如,细长的金属轧件在带材头部处已经卡在加热区间之内。
根据附图和以下描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性,在附图和描述中示例性地示出并描述了用于提高温度的设备,该设备具有感应加热元件和相对于输送的轧件不可运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该转向器滑动元件布置在通过沿着加热区间相继布置的感应加热元件形成的自由空间中。
附图说明
在各个附图中,在其功能方面至少基本上一致的组件在此可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其中,不必在所有的附图中对这些组件编号并解释。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温度提高设备的侧视图,其具有沿着加热区间相继布置的且环形封闭的、一体的感应加热元件和布置在其之间的转向器滑动元件;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附加安装的侧向引导元件的图1中的设备的横截面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和图2中的温度提高设备的侧视图,其具有沿着加热区间相继布置的且两件式的以及由此备选的感应加热元件(在各自的感应器半部之内回引电流);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3中的设备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与图1至图4中的温度提高设备相关的可能的加热区间的示例性的俯视图,其具有相继布置的感应加热元件和布置在其之间的转向器滑动元件和侧向引导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2的温度提高的设备1具有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总共包括四个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四个感应加热元件4至7沿着加热装置3的加热区间8,或者换句话说沿着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相继布置,从而通过四个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的整体建立纵向场感应加热件(在此没有特别编号)。四个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如此彼此排列在设备1处,即,它们布置成沿着加热区间8通过水平距离AINDHori彼此间隔开,由此,在两个感应加热元件4和5之间得到相应的前部自由空间10,在两个感应加热元件5和6之间得到相应的中间自由空间11,并且在两个感应加热元件6和7之间最终还得到相应的后部自由空间12。
此外,设备1具有输送装置15,细长的金属轧件2借助于该输送装置15在水平取向的输送平面16中沿着输送方向17运动通过加热区间8,并且相应地运动经过感应加热元件4至7。在该实施例中,输送装置15为此不仅配备有主动的输送元件18,也配备有被动的输送元件18(仅仅示例性地编号)。
作为主动的输送元件18,在此,前部的传动单元21的传动滚轮元件19和20设置在加热区间8的输入区域22处,并且在加热区间8的输出区域23处设置后部的传动单元26的下部的传动滚轮元件24和按压滚轮元件25。
作为被动的输送元件18,在输送平面16之下设置两个辊道滚轮元件27和28。
在该实施例中,四个感应加热元件4至7分别实施成封闭的结 构形式,也就是说,具有带有固定的轧件通过开口31的矩形环状的罩壳部件30(特别是参见图2)。这意味着,各个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的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彼此位置固定地布置并且由此刚性地相互连接。
为了在输送方向17上运动通过加热区间8的可能弯曲的轧件2仍然运行可靠地无接触地输送通过四个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的固定的轧件通过开口31,并且轧件刚好不与四个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的上部件32或下部件33机械接触,设备1具有相对于被输送的轧件2固定地布置的多个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和41,其布置在感应加热元件4、5以及6之间的自由空间10和11中,并且附加地或备选地布置在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18和感应加热元件4、5以及6之间。
在上部和下部相应沿竖向相对而置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和35以及36、37和38以及39、40和41分别形成转向器单元(未详细编号)。
由此,相应的转向器单元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和感应加热元件4、5、6、7沿着加热区间8彼此更替地、确切地说交替地相继布置。
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和41的特征分别在于板形的转向器头部部分42(仅仅示例性地编号),其布置成比感应加热元件4至7更加靠近输送平面16。仅仅由此就减小了轧件2撞上感应加热元件4至7的风险。
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和41的相应的板形的转向器头部部分42具有带有提升倾斜部44的斜面43(同样仅仅示例性地编号),提升倾斜部44与输送方向17相反地取向。
理想地,斜面43和输送平面16包夹例如大于5°或大于10°的角度。这意味着,提升倾斜部44和输送平面16彼此具有角度且布置成彼此不平行地伸延。
就此而言,至少两个沿竖向相对而置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和35、 以及36和38、以及39和41利用其转向器头部部分42始终产生漏斗形的进入区域45(前部的转向器单元)、46(中间的转向器单元)和47(后部的转向器单元),从而被输送的轧件2在其沿着加热区间8在输送方向17上运动时可通过配备有斜面43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和41有利地偏转。
通过以下方式避免沿输送方向17运动的轧件2在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和41的面对输送平面16的棱边48处歪斜或挂住,即,使斜面43的至少一个初始区域49在竖向方向50上位于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的后方,或者至少在与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中的一个的面对输送平面16的内侧51相同的高度上。
换句话也就是说,各个转向器滑动元件34至41的面对输送平面16的棱边48布置成比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的相应的内侧51更加远离输送平面16。
由此减小轧件2由于与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或41中的一个的机械接触而继续弯曲或弯折,并且由此在加热区间8之内产生回环等的风险。
如特别是可从根据图2的图示中很好地看出的那样,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和41利用其相应的长侧55横向于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延伸。
在此,各个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或41几乎在设备1的整个加热区间宽度56上延伸,使得横向于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保证了轧件2的非常好且运行可靠的面式引导。
在该实施例中,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或至少其相应的转向器头部部分42设计成通过液体冷却。这通过示例性地示出的且标出的冷却介质管路57、58和59示出。
此外,设备1的特征在于在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或41和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中的一个之间的水平距离AHori(仅仅示例性地示出)、感应加热元件距离 AINDHori和转向器滑动元件宽度B,它们彼此有以下关系:AHori=1/2×(AINDHori-B)=(0至25%)×AINDHori。在该实施例中,AHori小于40mm。
设备1的特征还在于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以及在上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5或38或41和下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或36和37或39和40之间的竖向距离AVertA,或者在上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8或41和下部的输送元件27和28中的一个之间的另一竖向距离AVertF,其中,AVertA或AVertF≤HIND。在该实施例中,HIND小于80mm。
不仅可保证轧件2相对于感应加热元件4至7的无碰撞的竖向引导,而且也可保证侧向的水平引导,因为除了已经描述的布置在输送平面16之上和之下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之外,设备1此外还包括侧向引导元件60和61(在此仅仅示例性地编号),其分别布置在两个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4和5或5和6之间的自由空间10、11或12之内,如特别地可非常好地从根据图5的图示中看出的那样。
每两个直接相对而置的侧向引导元件60和61共同形成侧向引导单元,那么其中,由水平相对而置的侧向引导元件60和61组成的多个侧向引导单元形成沿着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伸延的宽度限制装置。
两个侧向引导元件60、61利用其相应的纵向侧63(见图5)与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对准,其中,侧向引导元件60和61以其纵向侧63完全布置在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之间的相应的自由空间10、11或12中。侧向引导元件60和61也具有带有提升侧向倾斜部65的侧向斜面64,其初始区域66在水平的方向67上位于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的后方或者至少在与感应加热元件4、5、6和7中的一个的面对加热区间8的侧部68相同的高度上。
就此而言,从中总共得到三个轧件进入漏斗部(未详细编号),其通过由至少两个沿竖向相对而置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和35(前部 的轧件进入漏斗部)或36和38(中间的轧件进入漏斗部)或39和41(后部的轧件进入漏斗部)组成的转向器单元和附加地分别通过由两个水平相对而置的侧向引导元件60、61组成的侧向引导单元实现。
无论如何,设备1的特征在于,在侧向引导元件60或61和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4、5、6或7之间的水平距离AHoriS、感应加热元件通道宽度BIND和侧向引导元件通道宽度BF,它们彼此存在下列关系:AHoriS=1/2×(BIND-BF)=(0至25%)×BIND
两个侧向引导元件60和61分别定义可有效使用的加热区间宽度Beff,其小于感应加热元件4至7的内部尺寸BIND,如根据图5的图示示出的那样。
由于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特别固定地预定了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并且其不可调整,设备1还配备有包括5个矫直辊71(仅仅示例性地编号)的传统校平机70,其布置在实际的加热区间8之前。借助于校平机70,细长的金属轧件2在其到达前部的传动单元21之前以已知的方式被整平。
在图3和图4中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其中,下文基本上仅仅解释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见图1和图2)不同的特征。
对此备选地,当加热装置3以敞开的结构形式配备有其他的感应加热元件104、105、106和107时,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设备1中可很好地省去这种类型的校平机70。也就是说,感应加热元件104、105、106和107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它们可如此相对于彼此移位,使得能可变地调整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
为此,感应加热元件4至7支承在设备1的在此未详细示出的机架中,从而感应加热元件的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也可彼此独立地进行根据竖向箭头72(仅仅示例性地编号)的竖向运动。
此外,至少上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5、38、41和73也可彼此独立地进行根据另一竖向箭头74(仅仅示例性地编号)的竖向运动, 从而其可相对于下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36、37、39和40以及相对于辊道滚轮元件27和28调整高度。感应加热元件104至107可侧向地根据箭头方向75彼此独立地移动,并且上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5、38、41和73可侧向地根据箭头方向76彼此独立地移动。
在这一点上应明确指出的是,以上、确切地说在权利要求和/或附图中描述的解决方案的特征必要时也可以相互组合,以便可相应地累加地实施或实现所解释的特征、效果和优点。
可理解的是,以上解释的实施例仅仅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的第一设计方案。就此而言,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不限制在这些实施例上。
附图标记列表
1 设备
2 轧件
3 加热装置
4 第一感应加热元件
5 第二感应加热元件
6 第三感应加热元件
7 第四感应加热元件
8 加热区间
9 纵向延伸
10 前部自由空间
11 中间自由空间
12 后部自由空间
15 输送装置
16 输送平面
17 输送方向
18 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
19 下部的传动滚轮元件
20 上部的传动滚轮元件
21 前部的传动单元
22 输入区域
23 输出区域
24 后下部的传动滚轮元件或辊道滚轮元件
25 按压滚轮元件
26 后部的传动单元
27 前部的辊道滚轮元件
28 后部的辊道滚轮元件
30 矩形环状的罩壳部件
31 固定的轧件通过开口
32 下部件
33 上部件
34 第一转向器滑动元件
35 第二转向器滑动元件
36 第三转向器滑动元件
37 第四转向器滑动元件
38 第五转向器滑动元件
39 第六转向器滑动元件
40 第七转向器滑动元件
41 第八转向器滑动元件
42 转向器头部部分
43 斜面
44 提升倾斜部
45 前部的漏斗形的进入区域
46 中间的漏斗形的进入区域
47 后部的漏斗形的进入区域
48 棱边
49 初始区域
50 竖向方向
51 内侧
55 长侧
56 加热区间宽度
57 第一冷却介质管路
58 第二冷却介质管路
59 另一冷却介质管路
60 左侧的侧向引导元件
61 右侧的侧向引导元件
63 纵向侧
64 侧向斜面
65 提升侧向倾斜部
66 初始区域
67 水平方向
68 侧部
70 校平机
71 矫直辊
72 竖向箭头
73 第九转向器滑动元件
74 其他的竖向箭头
75 箭头方向
76 箭头方向
104 另一第一感应加热元件
105 另一第二感应加热元件
106 另一第三感应加热元件
107 另一第四感应加热元件
AHori 水平距离
AINDHori 感应加热元件距离
B 转向器元件宽度
AvertA 上部的转向器元件/下部的转向器元件的竖向距离
AvertF 转向器元件/输送元件的另一竖向距离
HIND 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
AHoriS 水平距离
BF 侧向引导元件通道宽度
V 比例
H 轧件厚度
Beff 带宽度
BIND 感应加热元件通道宽度

Claims (23)

1.一种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2)的温度提高的设备(1),所述设备具有:加热装置(3),该加热装置包括用于沿着加热区间(8)加热轧件(2)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和输送装置(15),该输送装置包括作为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18)的传动滚轮元件和/或辊道滚轮元件(27、28),以用于使所述轧件(2)沿着所述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运动,其中,所述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在所述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上布置成分别通过自由空间(10、11、12)彼此间隔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由空间(10、11、12)中分别布置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以避免输送的轧件(2)与所述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布置在所述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的面对所述轧件(2)的面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布置在所述主动的或被动的输送元件(18)中的一个和所述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中的一个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包括相对于输送的轧件(2)固定的转向器头部部分(4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以其长侧(55)横向于所述加热区间(8)的纵向延伸(9)布置在两个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之间的自由空间(10、 11、12)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以在加热区间宽度(56)上延伸大于60%的方式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以在加热区间宽度(56)上延伸大于90%的方式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布置在两个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之间的、处于所述加热区间(8)的输送平面(16)之上和/或之下的自由空间(10、11、12)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8、39-41)作为转向器单元相对于加热区间(8)沿竖向相对而置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转向器滑动元件(38、41、73)作为转向器单元相对于加热区间(8)与辊道滚轮元件(27、28、24)相对而置地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和所述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沿着所述加热区间(8)彼此交替地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和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之间的水平距离AHori、感应加热元件距离AINDHori和转向器滑动元件宽度B,其中,AHori=1/2×(AINDHori-B)=(0至25%)×AINDHori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与最近的感 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布置成间隔开小于10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与最近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布置成间隔开小于4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以及在上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5、38、41、73)和下部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36、37、39、40)或下部的输送元件(24、27、28)之间的竖向距离AVertA或AVertF,其中,AVertA或AVertF≤HIND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在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200mm时,在所述自由空间(10、11、12)中的一个中布置有至少一个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在感应加热元件通道高度HIND<80mm时,在所述自由空间(10、11、12)中的一个中布置有至少一个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在侧向引导元件(60、61)和直接相邻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之间的水平距离AHoriS、感应加热元件通道宽度BIND和侧向引导通道宽度BF,其中,AHoriS=1/2×(BIND-BF)=(0至25%)×BIND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由至少两个沿竖向相对而置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组成的转向器单元和/或由两个水平相对而置的侧向引导元件(61、60)组成的侧向引导单元共同地或者分别单独地至少部分地形成轧件进入漏斗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 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布置成能沿竖向调整。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布置成能单独地或者在机架中与能调整的感应加热元件(4、5、6、7;104、105、106、107)一起沿竖向调整。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由耐热的材料制成和/或被内部冷却,其中,被冷却的转向器滑动元件(34、35、36、37、38、39、40、41、73)的冷却介质输送部具有软管连接部。
23.一种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2)的精轧机组,其具有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精轧机组包括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2)的温度提高的设备(1)。
CN201490001192.1U 2013-11-29 2014-09-12 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以及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 Active CN2060466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224547.5A DE102013224547A1 (de) 2013-11-29 2013-11-29 Vorrichtung zur Temperaturerhöhung von länglichem metallischem Walzgut und Fertigstraße zum Erzeugen und/oder Bearbeiten von länglichem metallischem Walzgut
DE102013224547.5 2013-11-29
PCT/EP2014/069470 WO2015078604A1 (de) 2013-11-29 2014-09-12 VORRICHTUNG ZUR TEMPERATURERHÖHUNG VON LÄNGLICHEM METALLISCHEM WALZGUT UND FERTIGSTRAßE ZUM ERZEUGEN UND/ODER BEARBEITEN VON LÄNGLICHEM METALLISCHEM WALZGU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46665U true CN206046665U (zh) 2017-03-29

Family

ID=51539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90001192.1U Active CN206046665U (zh) 2013-11-29 2014-09-12 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以及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0134B2 (zh)
EP (1) EP3074149B1 (zh)
KR (1) KR101811825B1 (zh)
CN (1) CN206046665U (zh)
DE (1) DE102013224547A1 (zh)
RU (1) RU2643751C2 (zh)
WO (1) WO20150786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22345B1 (de) * 2019-03-29 2020-11-15 Primetals Technologies Austria GmbH Heizungsvorrichtung zum induktiven Erhitzen eines Flachstahlstreifens in einem Warmwalzwerk
CN110238333A (zh) * 2019-05-20 2019-09-17 常熟市龙特耐磨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钢球轧机生产线的送料定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77867A (en) * 1973-06-18 1975-04-15 Nippon Steel Corp Heating device set in the rolling mill
US5634360A (en) * 1992-09-21 1997-06-03 Ishikawajima-Harima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Guiding apparatus for roughing mill
RU2086317C1 (ru) * 1995-11-08 1997-08-10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Череповецкий сталепрокатный завод" Непрерывный прокатный стан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рофилей
US5927118A (en) * 1996-05-28 1999-07-27 Nkk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hot-rolled steel sheet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3337122B2 (ja) 1997-10-27 2002-10-21 川崎製鉄株式会社 熱間圧延設備及び熱間圧延方法
US6449996B1 (en) * 1998-03-19 2002-09-17 Kawasaki Steel Corporation Method of hot-rolling metal pieces
EP1707282A4 (en) * 2004-01-21 2007-11-28 Jfe Steel Corp HEAT TREATMENT DEVICE FOR STEEL PLATE AND STEEL PLATE MANUFACTURING STRIP WITH HEAT TREATMENT DEVICE
JP2007175755A (ja) * 2005-12-28 2007-07-12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DE102008010062A1 (de) 2007-06-22 2008-12-24 Sms Demag Ag Verfahren zum Warmwalzen und zur Wärmebehandlung eines Bandes aus Stah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81942A (ko) 2016-07-08
US10710134B2 (en) 2020-07-14
WO2015078604A1 (de) 2015-06-04
KR101811825B1 (ko) 2018-02-20
RU2643751C2 (ru) 2018-02-05
EP3074149A1 (de) 2016-10-05
EP3074149B1 (de) 2019-02-06
US20170001227A1 (en) 2017-01-05
DE102013224547A1 (de)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46665U (zh) 用于使细长的金属轧件的温度提高的设备以及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细长的金属轧件的精轧机组
KR100698502B1 (ko) 강판의 열연 방법 및 열연 장치
TWI552648B (zh) 金屬帶板之感應加熱裝置
CN105779879A (zh) 冷轧无取向电工钢薄带的生产方法
CN107075605A (zh) 用于连续处理金属带材的设备和方法
SE444775B (sv) Induktiv kantvermare
CN104263895B (zh) 一种保护气氛热处理炉进出口动态密封装置
CN205836743U (zh) 车辆用门防撞梁
RU2600773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грева стального листа
CN102869140B (zh) 感应加热装置
US20070051152A1 (en) Device for heating a metal strip, and apparatuses equipped with a device of this type, for producing hot-rolled metal strip
CN105312359B (zh) 低温退火带钢的板形控制方法
CN103031423A (zh) 一种提高无取向电工钢高效及高牌号产品性能的方法
CN107107171A (zh) 用于薄板坯的连铸设备
CN103882219A (zh) 一种硅钢热轧工序中板坯加热方法
CN101484594B (zh) 用于隔离电磁感应器的隔热屏,以及包括该屏的热处理设备
KR101988767B1 (ko) 스트립의 사행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20080236235A1 (en) Heat-Treatment Apparatus for Steel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Line of Steel Plate Having the Heat-Treatment Apparatus
CN209443039U (zh) 一种托架轴承纵向加热淬火感应器
CN104831039A (zh) 一种电工钢退火加热方法
EP3663417B1 (en) Cooling apparatus for metal strip and continuous heat treatment facility for metal strip
US4575053A (en) Continuous annealing apparatus
KR101424472B1 (ko) 강재 온도 조절장치
KR101435033B1 (ko) 소재온도조절장치
CN108326247A (zh) 用于在连铸装置中制造金属长材产品的工艺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