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22817U - L型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L型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22817U
CN206022817U CN201620790264.6U CN201620790264U CN206022817U CN 206022817 U CN206022817 U CN 206022817U CN 201620790264 U CN201620790264 U CN 201620790264U CN 206022817 U CN206022817 U CN 206022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t yearn
connecting portion
terminal
coaxial cable
pede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902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照仁
水村晶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22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2281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其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该L型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端子,具有一端子本体和一芯线连接部,芯线连接部在组装过程中压靠于同轴线缆的一芯线;一基座,具有一基座本体以及一按压部,基座本体收容安装的端子本体,按压部在端子的芯线连接部的相反侧从基座本体向上方延伸;以及一外部导体,具有一收容部和一盖部,收容部用于收容基座,盖部在基座的按压部的同一侧从收容部向上方延伸;芯线连接部在组装过程中插入同轴线缆的一侧从端子本体向上倾斜地延伸,芯线连接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本实用新型的L型同轴连接器能连接于外径等于对接高度的一同轴线缆。

Description

L型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于一同轴线缆的端部的L型同轴连接器以及用于制造这种连接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L型同轴连接器中,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大体垂直于该连接器与相对的连接器对接的方向。L型同轴连接器具有:一端子,连接于同轴线缆的芯线;一基座,收容端子;以及一外部导体,收容基座并连接于同轴线缆的屏蔽线。同轴连接器的芯线可通过焊接、夹接或压接连接所述端子。
在焊接和夹接的方式中,与端子连接的端部的芯线必须从同轴线缆的内部绝缘体露出。结果,芯线的露出的端部必须经受质量控制。焊接取决于作业技能且质量经受各种变化。在压接的方式中,端子的芯线连接部刺破内部绝缘体并压接(forced into)芯线。这里,芯线的端部不必从内部绝缘体预先露出,且由于连接过程不需要过多的作业技能,因此,芯线的端部的质量很少变化(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
[专利文件1]JP2010-80262A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变得越来越小型化,越来越需要具有较低的高度的L型同轴连接器。例如,存在对这样一种低高度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需求,该L型同轴连接器的对接高度(在与相对的连接器对接的方向上的高度)等于同轴线缆的外径(外皮的外径)。换句话说,存在对这样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的需求,该L型同轴连接器能够连接于外径等于对接高度的一同轴线缆。专利文件1中所示的L型同轴连接器包括外部导体,所述外部导体不仅具有覆盖基座的上方的一盖部,还具有一夹接部,所述夹接部从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在组装中,夹接部向内侧弯折以从下方覆盖基座。结果,L型同轴连接器的对接高度高于同轴线缆的外径且不能满足上述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连接到外径与对接高度相等的一同轴线缆同时端子压靠该同轴线缆的芯线的L型同轴连接器,并提供一种制造这种连接器的方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案是提供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其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的一延伸方向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端子,具有一端子本体以及一芯线连接部,所述芯线连接部在组装过程中压靠于所述同轴线缆的一芯线;一基座,具有一基座本体以及一按压部,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安装的所述端子本体,所述按压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的相反侧从所述基座本体向上方延伸;以及一外部导体,具有一收容部以及一盖部,所述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基座,所述盖部在所述基座的按压部的同一侧从所述收容部向上方延伸。所述芯线连接部在组装过程中插入所述同轴连接器的一侧从所述端子本体向上倾斜地延伸,所述芯线连接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
优选地,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具有:一凹槽,处于与所述端子本体的边界处,用于在所述芯线连接部被向下压时作为一支点。
此外,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优选在所述端子本体的相反侧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
此外,所述基座优选包括:一支撑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支撑部优选位于所述芯线连接部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案是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其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的一延伸方向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包括:一同轴线缆;一端子,具有一端子本体以及一芯线连接部,所述芯线连接部压靠在所述同轴线缆的一芯线;一基座,具有一基座本体以及一按压部,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安装的所述端子本体,所述按压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的相反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及一外部导体,具有一收容部以及一盖部,所述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基座,所述盖部在所述基座的按压部的同一侧从所述收容部沿所述同轴线缆 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基座包括:一支撑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同轴线缆的下侧由所述支撑部支撑,而所述同轴线缆的上侧被压靠在所述芯线连接部。
此外,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优选在所述端子本体的相反侧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案是一种用于制造一L型同轴连接器的方法,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的一延伸方向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端子,具有一端子本体以及一芯线连接部,所述芯线连接部在组装过程中压靠在所述同轴线缆的一芯线;一基座,具有一基座本体以及一按压部,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安装的所述端子本体,所述按压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的相反侧从所述基座本体向上延伸;以及一外部导体,具有一收容部以及一盖部,所述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基座,所述盖部在所述基座的按压部的同一侧从所述收容部向上延伸。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盖部在组装过程中被朝向所述收容部弯折时,所述盖部连同所述按压部一起被弯折,从而被所述按压部向下压的所述芯线连接部压靠在所述芯线。
在所述方法中,所述基座优选具有:一支撑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支撑部优选从下方支撑所述同轴线缆。
本实用新型使当端子压靠芯线时以对接高度等于一同轴线缆的一外径且能连接于同轴线缆的一L型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更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L型同轴连接器连接于一同轴线缆之前的一立体图。
图2是L型同轴连接器连接于一同轴线缆之后的一立体图。
图3(a)是一端子的一俯视图,图3(b)是端子的一前视图,图3(c)是端子的一右视图,图3(d)是端子的一后视图,而图3(e)是端子的一仰视图。
图4是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5(a)是一基座的一俯视图,图5(b)是基座的一前视图,图5(c)是基座的一右视图,图5(d)是基座的一后视图,而图5(e)是基座的一仰视图。
图6是基座的一立体图。
图7(a)是一外部导体的一俯视图,图7(b)是外部导体的一前视图,图7(c)是外部导体的一右视图,图7(d)是外部导体的一后视图,而图7(e)是外部导体的一仰视图。
图8是外部导体的一立体图。
图9是示出端子压入基座的一立体图。
图10(a)-图10(b)是用于说明在自动组装过程中的端子压入步骤的视图,其中图10(a)是压入步骤之前的一立体图,而图10(b)是压入步骤之后的一立体图。
图11是一立体图,示出在自动组装过程中多个端子连续或同时压入。
图12是一立体图,示出基座安装于外部导体的步骤。
图13是一立体图,示出在自动组装过程中的多个基座连续或同时安装。
图14(a)-图14(c)是一组图,用于说明在外部导体的盖部被弯折时端子的芯线连接部如何压靠在同轴线缆的芯线上,其中,图14(a)是盖部被弯折之前的一A-A断面图,图14(b)是盖部被弯折时的一A-A断面图,而图14(c)是盖部被弯折之后的一A-A断面图。
图15(a)-图15(c)是一组图,用于说明在外部导体的盖部被弯折时外部导体的加强部如何与同轴线缆的屏蔽线接触,其中,图15(a)是盖部被弯折之前的一B-B断面图,图15(b)是盖部被弯折时的一B-B断面图,而图15(c)是盖部被弯折之后的一B-B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L型同轴连接器 2:同轴线缆
2a:内部绝缘体露出部 2b:屏蔽线露出部
3:芯线 4:内部绝缘体
5:屏蔽线 6:外皮
11:基座 12:基座本体
12a:压入凹部 12b:接点开口部
12c:接合凸起 13:线缆设置部
13a:抵接面部 13b:底面部(支撑部)
13c:侧壁部 13d:接合爪部
14:按压部 19:分离部
51:端子 52:端子本体
52a:压入部 52b:接点部
53:芯线连接部 53a:基部
53b:第一弯折部 53c:第二弯折部
53d:芯线导入槽 53e:凹槽
59:分离部 61:外部导体
62:收容部 62a:接点部
62b:接合凹部 62c:接合凹部
62d:加强部 62e:凹凸面
63:盖部 63a:弯折部
63b:第一接合部 63c:第二接合部
63d:接合爪 63e:接合爪
64:屏蔽线夹接部 64a:上面部
64b:夹接部 65:外皮夹接部
65a:圆弧部 65b:夹接部
65c:凹凸面 69:分离部
C1、C2、C3:料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是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在该实施例的整个说明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此外,在L型同轴连接器的说明中,同轴线缆插入的表面称为正面,相反侧的表面是背面;当从正面观察时,在右侧连续的表面是右侧面;当从正面观察时,从左侧连续的表面是左侧面;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的表面是下面,而相反的表面是上面。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从后面朝向前面延伸的方向是前方,相反的方向是后方;从下面朝向上面延伸的方向是上方,相反的方向是下方;从右侧面朝向 左侧面延伸的方向是左侧方,而相反的方向是右侧方。然而,应理解的是,当L型同轴连接器的取向改变时,这些表面和方向也相应地改变。
[L型同轴连接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L型同轴连接器1中,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同轴线缆2的延伸方向X大体垂直于该连接器与一相对的连接器对接的方向Z。本连接器包括:一基座11;一端子51;以及一外部导体61。与L型同轴连接器1连接的同轴线缆2包括:一芯线3;一内部绝缘体4,覆盖在芯线3的外周侧;一屏蔽线5,编织在内部绝缘体4的外周上;以及一外皮6,覆盖在屏蔽线5的外周侧。
[端子]
如图3(a)至图4所示,端子51通过冲压弯折一导电板材形成,且包括一端子本体52;以及一芯线连接部53,在组装时插入同轴线缆2且在组装时被同轴线缆2的芯线3压靠的一侧从端子本体52向上方倾斜地延伸。
端子本体52具有:一压入部52a,压入基座11;以及一对接点部52b,从压入部52a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延伸。当L型同轴连接器1与相对的连接器对接时,接点部52b与相对的连接器的一内侧接点接触且建立一电连接。
芯线连接部53具有:一基部53a,从与端子本体52的边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一第一弯折部53b,从基部53a的前端向下方弯折一45°角方向(相对基部53a的方向);一第二弯折部53c,从第一弯折部53b的前端向下弯折一45°角方向(相对第一弯折部53b的方向);以及一芯线导入槽53d,以穿过第二弯折部53c和第一弯折部53b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的一狭缝形状形成。换句话说,芯线连接部53具有在与端子本体52的相反侧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所形成的一形状。此外,第二弯折部53c的前端从芯线导入槽53d朝向芯线连接部53的横向的外侧逐渐锥化(tapered,变细)。
在组装过程中芯线连接部53被向下压,以将压力施加于同轴线缆2的芯线3。更具体地,当芯线3被夹接在芯线导入槽53d内时,第二弯折部53c的前端部刺破同轴线缆2的内部绝缘体4,且芯线连接部53连接于同轴线缆2的芯线3。由于第二弯折部53c的前端逐渐锥化,所以内部绝缘体4被可靠地导入芯线导入槽53d且容易被刺破。
在本实施例中,芯线连接部53还具有:一凹槽53e,处于与端子本体52 的边界处,用于在芯线连接部53被向下压时作为一支点。由于凹槽53e,所以当芯线连接部53在组装过程中被向下压时,向下压的负荷能减小且端子51能被适当地弯折在预定位置。
[基座]
如图5(a)至图6所示,基座11是一树脂成型部件且具有:一基座本体12,端子51的端子本体52安装在基座本体12内;一线缆设置部13,形成在基座本体12(在芯线连接部53的延伸方向)的前方;以及一按压部14,从基座本体12的后方向上方延伸。
基座本体12具有:一压入凹部12a,端子本体52的压入部52a从上方压入该压入凹部12a;接点开口部12b,用于使压入的端子本体52的接点部52b从下方露出;以及接合凸部12c,从上端部突出到左右外侧方。从基座本体12的后方向上方延伸的按压部14还基于作为支点的基端部的弹性变形而向前方弯折在自身上。
线缆设置部13是在组装过程中安置同轴线缆2的前端部的部分,且具有:一抵接面部13a,抵接同轴线缆2的芯线3的前端面和内部绝缘体4的前端面;一底面部13b,作为一支撑部,用于支撑内部绝缘体4的下面侧;左右侧壁部13c,覆盖内部绝缘体4的左右侧;以及接合爪部13d,从侧壁部13c的外侧面突出。
[外部导体]
如图7(a)至图8所示,外部导体61通过冲压弯折一导电板材形成,且包括:一收容部62,用于收容基座11;一盖部63,在基座11的按压部14的同一侧于收容部62的后部从收容部62的上缘向上方延伸;一屏蔽线夹接部64,形成于盖部63的前端侧,用于在组装过程中夹接同轴线缆2的屏蔽线5;以及一外皮夹接部65,用于在组装过程中夹接同轴线缆2的外皮6。
当从上方观察时,收容部62具有一U字形状,且能使基座11从上方进行安装。收容部62包括:一接点部62a,当相对的连接器与L型同轴连接器1对接时,接点部62a与相对的连接器的外侧接点接触且建立一电连接;一接合凹部62b,用于在组装过程中接合基座11的接合凸部12c;以及一接合凹部62c,用于在组装过程中接合基座11的接合爪部13d。收容部62还具有从前端(即自由端)向前方延伸的左右加强部62d,且左右加强部62d设置 为在组装过程中面向屏蔽线5的左右侧面。一凹凸面62e形成在各加强部62d的内侧,以与屏蔽线5接触且防止同轴线缆2脱出。
盖部63具有位于基部处的一弯折部63a,且在组装过程中,盖部63利用弯折部63a作为支点向前方(在收容部62侧)弯折,以覆盖收容部62的上方。在盖部63组装时向下方延伸的第一接合部63b和第二接合部63c均形成在盖部63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一接合部63b均具有一接合爪63d,以能在左右支撑收容部62,而两个第二接合部63c均具有一接合爪63e,当盖部63弯折时,接合爪63e接合收容部62的下缘并保持盖部63处于弯折状态。
屏蔽线夹接部64具有:一上面部64a,当盖部63被弯折时,上面部64a沿屏蔽线5的上面延伸;以及左右夹接部64b,当从左右外侧方向中央侧弯折(包夹)时,从上面部64a的左右两端且沿屏蔽线5的左右侧面向下方延伸,以夹接屏蔽线5。在左右夹接部64b弯折之前,左右夹接部64b均具有一向外扩的形状,且左右夹接部64b不是等间隔延伸而是相对夹接部64b的基部侧朝向前端侧变宽。
当盖部63被弯折时,外皮夹接部65具有:一圆弧部65a,延伸到外皮6的上侧;以及左右夹接部65b,当从左右外侧方朝向中央侧被弯折(包夹)时,从圆弧部65a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延伸到外皮6的左右侧面,以夹接外皮6。左右夹接部65b在被弯折前,各具有一向外扩的形状,且左右夹接部65b不是等间隔延伸而是朝向前端侧变宽。一凹凸面65c形成在外皮夹接部65的内侧,以与外皮6接触且阻止同轴线缆2脱出。
[组装过程]
下面是参照图9至图15(c)的L型同轴连接器1的组装过程的说明。在同轴线缆2中,内部绝缘体露出部2a露出于内部绝缘体4的外周面而屏蔽线露出部2b露出于屏蔽线5的外周面,内部绝缘体露出部2a和屏蔽线露出部2b从前端侧顺序相继加工而成。
[端子压入步骤]
如图9和图10(a)所示,当组装L型同轴连接器1时,将端子51从上方压入基座11的基座本体12。如图10(a)至图11所示,当端子压入步骤通过一自动组装设备执行时,端子51制造有连接的一料带C1,一分离部59形成于料带C1和端子51之间以用于最终的分离;基座11制造有连接的一料带C2,且一分离部19形成在料带C2和基座11之间以用于最终的分离。当多个端子51和基座11在自动组装设备处以相同间距连续供给时,在端子51已被自动压入基座11之后,端子51与料带C1分离。
[基座安装步骤]
如图12所示,在端子压入步骤之后,已压入有端子51的基座11从上方安装于外部导体61的收容部62中。此时,基座11的接合凸部12c接合外部导体61的接合凹部62b,且基座11的接合爪部13d接合外部导体61的接合凹部62c,以将基座11相对外部导体61定位且阻止脱开。如图13所示,当该基座安装步骤由一自动组装设备执行时,外部导体61制造有连接的一料带C3,且一分离部69形成在料带C3和外部导体61之间以用于最终的分离。已在端子压入步骤中压入有端子51的基座11仍旧连接于料带C2,但是料带C2将被分离。当在自动组装设备处一基座11以与外部导体61相同的间距连续供给时,基座11自动安装于外部导体61,且基座11和外部导体61分别与料带C2、C3分离,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L型同轴连接器1。
[外部导体弯折步骤]
如图14(a)所示,当一同轴线缆2连接于L型同轴连接器1时,同轴线缆2的前端部(内部绝缘体露出部2a)插入线缆设置部13中。此时,同轴线缆2的芯线3的前端面和内部绝缘体4的前端面抵接线缆设置部13的抵接面部13a,且内部绝缘体4的下面侧由底面部13b支撑。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当同轴线缆2的前端部已设置在基座11的线缆设置部13内时,将外部导体61的盖部63向前方(在收容部62侧)弯折。当将盖部63向前方弯折时,基座11的按压部14压靠在盖部63的下面上且按压部14也一起被弯折。按压部14将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向下压。如图14(c)所示,被按压部14向下压的芯线连接部53以形成于基端部处的凹槽53e作为支点向下方弯折,且前端部刺破同轴线缆2的内部绝缘体4。当芯线3被夹接于芯线导入槽53d内时,芯线3随后被连接。由于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如上述所述地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所以内部绝缘体4被良好地刺破,且前端部(第二弯折部53c)以90°角方向压靠芯线3。当外部导体61的盖部63已弯折到预定的下限位置时,形成于盖部63的第二接合部63c的接合爪63e接合收容部62的下缘而保持弯折状态。 芯线连接部53弯折的各角度取决于同轴线缆2和端子51的类型和尺寸。
如图15(a)-15(c)所示,在外部导体弯折步骤中,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压靠同轴线缆2的芯线3,且外部导体61的加强部62d与同轴线缆2的屏蔽线5接触。然后,如图15(a)所示,形成于外部导体61上的左右加强部62d经由约等于同轴线缆2的外皮6的外径的一间隔彼此相对或经由比同轴线缆2的屏蔽线5的外径大的一间隔彼此相对。当同轴线缆2的前端部被安置在基座11的线缆设置部13内时,左右加强部62d分别经由一间隙与屏蔽线5的左右侧面部相对。当盖部63随后向前弯折时,如图15(b)和图15(c)所示,形成于盖部63的前端侧的屏蔽线夹接部64被推向加强部62d的中央侧并接触屏蔽线5,这是由于左右夹接部64b在其弯折之前均具有一向外扩的形状且左右夹接部64b不是从夹接部64b的基部等间隔地延伸而是向前端侧变宽,且由于左右夹接部64b的基部侧的间隔窄于左右加强部62d的前端侧的间隔。在这种方式下,形成于两个加强部62d的内侧的凹凸面62e能接触屏蔽线5,以提高L型同轴连接器1的线缆2的拉拔强度和拔出强度且可靠地保持同轴线缆2。
[线缆夹接步骤]
如所示图15(c),在盖部63已弯折后,线缆2被屏蔽线夹接部64和外皮夹接部65二者夹接。更具体地,两个屏蔽线夹接部64的前端侧从左右外侧方朝向中央侧弯折以夹接屏蔽线5,而两个外皮夹接部65的前端侧从左右外侧方朝向中央侧弯折以夹接外皮6。在这个步骤之后,L型同轴连接器1的组装完成。如图14(c)所示,组装完成后,基座11在对接方向的高度小于同轴线缆2的屏蔽线5的外径,且外部导体61在对接方向的高度大体等于同轴线缆2的外皮6的外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是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L型同轴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2的一延伸方向X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Z,该L型同轴连接器1包括:一端子51,具有一端子本体52以及一芯线连接部53,芯线连接部53在组装过程中压靠于同轴线缆的一芯线3;一基座11,具有一基座本体12以及一按压部14,基座本体12收容所安装的端子本体52,按压部14在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的相反侧从基座本体12向上方延伸;以及一外部导体61,具有一收容部62以及一盖部63, 收容部62用于收容基座11,盖部63在基座11的按压部14的同一侧从收容部62向上方延伸;芯线连接部53在组装过程中插入同轴线缆2的一侧从端子本体52向上倾斜地延伸,且芯线连接部53的前端由此向下方延伸。
由于端子51的线连接部53还具有:一凹槽53e,处于与端子本体52的边界处,用于在芯线连接部53被向下压时作为一支点,所以在组装过程中当芯线连接部53被向下压时,向下压的负荷能减小且端子51能被正确地弯折在预定位置。
由于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还在端子本体52的相反侧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所以当芯线连接部53被向下压时,同轴线缆2的内部绝缘体4被良好地刺破,且前端部(第二弯折部53c)以90°角方向压靠芯线3。
基座11还包括:一支撑部13b,于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侧从基座本体12沿同轴线缆2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支撑部13b位于芯线连接部53的下方。结果,同轴线缆2和芯线连接部53能容易且可靠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案是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1,L型同轴连接器1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2的一延伸方向X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Z,该L型同轴连接器1包括:一同轴线缆2;一端子51,具有一端子本体52以及一芯线连接部53,芯线连接部53压靠在同轴线缆2的一芯线3;一基座11,具有一基座本体12以及一按压部14,基座本体12收容安装的端子本体52,按压部14在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的相反侧从基座本体12沿同轴线缆2的延伸方向X延伸;以及一外部导体61,具有一收容部62以及一盖部63,收容部62用于收容基座11,盖部63在基座11的按压部14的同一侧从收容部62沿同轴线缆2的延伸方向X延伸;基座11包括一支撑部13b,支撑部13b在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侧从基座本体12沿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X延伸,同轴线缆2的下侧由支撑部13b支撑,而同轴线缆2的上侧由此被芯线连接部53压靠。结果,能实现一L型同轴连接器,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具有比相同类型的使一外部导体从上方和下方覆盖基座的传统连接器显著低的高度,且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能连接于外径等于对接高度的一同轴线缆2。
由于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还在端子本体52的相反侧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所以当芯线连接部53被向下压时,同轴线缆2的内部绝缘 体4被良好地刺破,且前端部(第二弯折部53c)以90°角方向压靠芯线3。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一L型同轴连接器的方法,L型同轴连接器1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2的一延伸方向X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Z,L型同轴连接器1包括:一端子51,具有一端子本体52以及一芯线连接部53,芯线连接部53在组装过程中压靠在同轴线缆2的一芯线3;一基座11,具有一基座本体12以及一按压部14,基座本体12收容安装的端子本体52,按压部14在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的相反侧从基座本体12向上延伸;以及一外部导体61,具有一收容部62以及一盖部63,收容部62用于收容基座11,盖部63在基座11的按压部14的同一侧从收容部62向上延伸;且所述方法包括当盖部63在组装过程中被朝向收容部62弯折时,按压部14连同盖部63被一起弯折,从而被按压部14向下压的芯线连接部53压靠在芯线3。结果,能容易地制造一L型同轴连接器,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具有比相同类型的使一外部导体从上方和下方覆盖基座的传统连接器显著低的高度,且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能连接于外径等于对接高度的一同轴线缆2。
在所述制造方法中,基座11包括:一支撑部13b,在端子51的芯线连接部53侧从基座本体12沿同轴线缆2的延伸方向X延伸,且支撑部13b从下方支撑同轴线缆。结果,同轴线缆2和芯线连接部53可容易且可靠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已如上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上述的实施例。基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各种变型都是可能的并且这些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的一延伸方向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包括:
一端子,具有一端子本体以及一芯线连接部,所述芯线连接部在组装过程中压靠于所述同轴线缆的一芯线;
一基座,具有:一基座本体,收容安装的所述端子本体;以及一按压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的相反侧从所述基座本体向上方延伸;以及
一外部导体,具有: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基座;以及一盖部,在所述基座的按压部的同一侧从所述收容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芯线连接部在组装过程中插入所述同轴线缆的一侧从所述端子本体向上倾斜地延伸,所述芯线连接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具有:一凹槽,处于与所述端子本体的边界处,用于在所述芯线连接部被向下压时作为一支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在所述端子本体的相反侧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一支撑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芯线连接部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一支撑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芯线连接部的下方。
6.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连接的一同轴线缆的一延伸方向大体垂直于与一相对的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同轴连接器包括:
一同轴线缆;
一端子,具有一端子本体以及一芯线连接部,所述芯线连接部压靠在所述同轴线缆的一芯线;
一基座,具有:一基座本体,收容安装的所述端子本体;以及一按压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的相反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及
一外部导体,具有: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述基座;以及一盖部,在所述基座的按压部的同一侧从所述收容部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基座包括:一支撑部,在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侧从所述基座本体沿所述同轴线缆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同轴线缆的下侧由所述支撑部支撑,而所述同轴线缆的上侧被压靠在所述芯线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L型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芯线连接部在所述端子本体的相反侧以45°角方向向下方弯折两次。
CN201620790264.6U 2015-07-24 2016-07-25 L型同轴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228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6842 2015-07-24
JP2015146842A JP6702665B2 (ja) 2015-07-24 2015-07-24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22817U true CN206022817U (zh) 2017-03-15

Family

ID=57949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9026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22817U (zh) 2015-07-24 2016-07-25 L型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02665B2 (zh)
CN (1) CN20602281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5623A (zh) * 2018-05-15 2018-10-23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线缆同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7843A (ja) 2017-02-02
JP6702665B2 (ja) 2020-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4472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7402089B1 (en) Contact with enhanced transition region
CN107645108A (zh) 具有视窗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使用该同轴连接器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CN103503249B (zh) 压接金属模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0551470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JPH07312252A (ja) 電気用端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24650B2 (ja) 金具付導電シート
JPH0594849A (ja) シールドケース
CN101971437A (zh) 环状材料、制造内导体端子的方法以及同轴连接器
CN205882333U (zh) L型同轴连接器
CN105071087A (zh) 电机端子、电源线固定组件、电机及其电源线的固定方法
JP2012048837A (ja) 端子圧着方法および端子圧着装置
CN206022817U (zh) L型同轴连接器
JP2017143028A (ja) 雌型端子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7103023A (ja) 端子金具の接続方法
CN115954722B (zh) 一种具有纠正插入方向和自耦合连接作用的hdmi连接器
US8312625B2 (en) Method of crimping terminal
CN106602320A (zh) 加高型 Type‑C 插座连接器及其生产组装方法
CN203871528U (zh) 接头连接器组件
CN205509073U (zh) 薄型化电连接器
JP2018041549A (ja) 圧着端子
CN207199872U (zh) 一种四芯高压金属连接器
CN102904084A (zh) 导电端子和具有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04885548U (zh) 一种电连接器
US20100120298A1 (en) Terminal fitting a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