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03876U - 蓄电池连接条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连接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03876U CN206003876U CN201621050880.4U CN201621050880U CN206003876U CN 206003876 U CN206003876 U CN 206003876U CN 201621050880 U CN201621050880 U CN 201621050880U CN 206003876 U CN206003876 U CN 2060038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rew
- conductor
- terminal head
- electric
-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电池连接条,包括第一端子头、第二端子头、导电件和绝缘套,所述导电件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头,所述导电件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头。所述绝缘套套接于所述导电件。所述第一端子头和所述第二端子头均位于所述绝缘套外部。当极柱螺丝分别穿过第一端子头和第二端子头与电池极柱连接时,极柱螺丝的头部不受到绝缘套的遮挡。如此,测试仪线夹能够稳定地夹紧极柱螺丝的头部,实现测试仪线与蓄电池的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蓄电池连接条。
背景技术
传统蓄电池连接条的保护套不仅包裹连接条端子头的侧部,而且当极柱螺丝穿过端子头与电池极柱连接时,保护套高于极柱螺丝的顶部。当进行内阻测试时,由于蓄电池连接条的保护套高于极柱螺丝顶部,保护套遮挡极柱螺丝,使得测试仪线夹无法伸入保护套,无法夹紧极柱螺丝。为此,通常的做法是工作人员将内阻测试仪线夹顶在电池极柱。然而,这种测试方法不符合测试要求。因为测试仪线与电池极柱的连接不稳定,造成测试误差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测试仪线与蓄电池组连接的蓄电池连接条。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电池连接条,包括第一端子头、第二端子头、导电件和绝缘套,所述导电件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头,所述导电件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头;所述绝缘套套接于所述导电件;所述第一端子头和所述第二端子头均位于所述绝缘套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件一端朝所述导电件一侧折弯,所述导电件另一端朝所述导电件同一侧折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端子头设有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所述第一螺丝和所述第二螺丝均为多角螺丝,所述第一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用以与电池极柱连接,所述第二螺丝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用以与电池极柱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丝和所述第二螺丝均为四角螺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绝缘帽和第二绝缘帽,所述第一绝缘帽和所述第二绝缘帽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导电件,所述第一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一螺丝头部,所述第二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二螺丝头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一端子头,所述第二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二端子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头、所述第二端子头和所述导电件一体成型。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上述的蓄电池连接条,第一端子头和第二端子头均位于绝缘套外部。当极柱螺丝分别穿过第一端子头和第二端子头与电池极柱连接时,极柱螺丝的头部不受到绝缘套的遮挡,方便与测试仪线夹连接。如此,测试仪线夹能够稳定地夹紧极柱螺丝的头部,实现测试仪线与蓄电池的连接。
2、上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导电件一端朝导电件一侧折弯,导电件另一端朝导电件同一侧折弯,使得导电件形成凹形。当蓄电池连接条用于连接蓄电池组时,由于导电件为凹形,套接于其上的绝缘套位置下沉,所以极柱螺丝更不会受到绝缘套的遮挡。
3,上述的蓄电池连接条配有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相对于传统的六角螺丝,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均为四角螺丝,使得测试仪线夹与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的接触面积更大,连接更加紧固。此外,足够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能够减小测试线夹与电池极柱间的接触电阻,从而减小接触电阻带来的测量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组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组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组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组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端子头,200、第二端子头,300、绝缘套,400、第一螺丝,500、第二螺丝,601、第一绝缘帽,602、第二绝缘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蓄电池连接条包括第一端子头100、第二端子头200、导电件和绝缘套300。导电件一端电性连接第一端子头100,导电件另一端电性连接第二端子头200。绝缘套300套接于导电件。第一端子头100和第二端子头200均位于绝缘套300外部。
由于电池和内阻仪的电阻比较小,导致测试瞬间放点电流大。为保护工作人员和测试仪器的安全,内阻测试仪线夹通常比较大。传统的蓄电池连接条,第一端子头和第二端子头位于绝缘套内,仪线夹无法伸入绝缘套内夹接第一端子头和第二端子头。而上述的蓄电池连接条,第一端子头100和第二端子头200裸露在绝缘套300外部,不受到绝缘套300的遮挡。当极柱螺丝分别穿过第一端子头100和第二端子头200与电池极柱连接时,极柱螺丝的头部裸露在绝缘套300外部。内阻测试仪线夹能够稳定地夹紧极柱螺丝的头部,实现测试仪线与蓄电池的连接。因此,相比传统的蓄电池连接条,所述蓄电池连接条方便测试仪线与蓄电池的连接。
导电件与绝缘套300能够弯曲折弯,从而实现蓄电池之间能够软连接。比如,导电件一端朝导电件一侧折弯,导电件另一端朝导电件同一侧折弯,使得导电件形成凹形。由于导电件为凹形,当蓄电池连接条用于连接蓄电池组时,套接于其上的绝缘套300位置下沉,绝缘套300高度低于极柱螺丝,所以极柱螺丝更不会受到绝缘套300的遮挡。
第一端子头100和第二端子头200分别用于与电池极柱电性连接。比如,第一端子头和第二端子头分别焊接于电池极柱上。再比如,第一端子头100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端子头200设有第二通孔。通过螺丝分别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电池极柱连接,第一端子头100和第二端子头200实现与电池极柱电性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蓄电池连接条还配有第一螺丝400和第二螺丝500。第一螺丝400和第二螺丝500均为多角螺丝。第一螺丝400穿过第一通孔用以与电池极柱连接。第一螺丝400头部与第一螺丝400螺杆分别位于第一通孔两侧。第二螺丝500穿过第二通孔用以与电池极柱连接。第二螺丝500头部和第二螺丝500螺杆分别位于第二通孔两侧。
当需要进行电池采集电压时,传统的蓄电池保护套侧面引出一个小的金属条,用以连接电压采集电缆。然而,该连接方法容易导致接触不良,造成经常误发电池电压低的告警信号,影响电池正常运行,增加了维护工作量。
如今,电压采集电缆线耳能够分别通过第一螺丝400和第二螺丝500压接在电池极柱上,从而实现电压采集电缆与电池极柱良好连接,避免误发告警信号。
第一螺丝400和第二螺丝500均为四角螺丝。相对于传统的六角螺丝,第一螺丝400和第二螺丝500均为四角螺丝,使得测试仪线夹与第一螺丝400和第二螺丝500的接触面积更大,连接更加紧固。此外,足够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能够减小测试线夹与电池极柱间的接触电阻,从而减小接触电阻带来的测量误差。
如图4所示,所述蓄电池连接条还包括第一绝缘帽601和第二绝缘帽602。第一绝缘帽601和第二绝缘帽602可拆卸地连接于导电件。第一绝缘帽601能够罩住第一螺丝400头部,第二绝缘帽602能够罩住第二螺丝500头部。如此,第一绝缘帽601和第二绝缘帽602分别保护第一螺丝400和第二螺丝500不受外部环境的锈蚀。
第一绝缘帽601能够罩住第一端子头100。第二绝缘帽602能够罩住第二端子头200。如此,第一绝缘帽601和第二绝缘帽602分别保护第一端子头100和第二端子头200不受外部环境的锈蚀。
在生产制造方面,第一端子头100、第二端子头200和导电件一体成型。绝缘套300再套接于导电件。如此,蓄电池连接条具有生产效率高和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子头、第二端子头、导电件和绝缘套,所述导电件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头,所述导电件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头;所述绝缘套套接于所述导电件;所述第一端子头和所述第二端子头均位于所述绝缘套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一端朝所述导电件一侧折弯,所述导电件另一端朝所述导电件同一侧折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端子头设有第二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所述第一螺丝和所述第二螺丝均为多角螺丝,所述第一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用以与电池极柱连接,所述第二螺丝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用以与电池极柱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丝和所述第二螺丝均为四角螺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帽和第二绝缘帽,所述第一绝缘帽和所述第二绝缘帽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导电件,所述第一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一螺丝头部,所述第二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二螺丝头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一端子头,所述第二绝缘帽能够罩住所述第二端子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池连接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头、所述第二端子头和所述导电件一体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0880.4U CN206003876U (zh) | 2016-09-12 | 2016-09-12 | 蓄电池连接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0880.4U CN206003876U (zh) | 2016-09-12 | 2016-09-12 | 蓄电池连接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03876U true CN206003876U (zh) | 2017-03-08 |
Family
ID=58193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50880.4U Active CN206003876U (zh) | 2016-09-12 | 2016-09-12 | 蓄电池连接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0387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71096A1 (fr) * | 2017-09-13 | 2019-03-15 | Psa Automobiles Sa | Systeme de protection et d’isolation d’une barre omnibu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CN111095606A (zh) * | 2017-09-13 | 2020-05-01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紧固机动车辆的汇流条的系统 |
-
2016
- 2016-09-12 CN CN201621050880.4U patent/CN2060038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71096A1 (fr) * | 2017-09-13 | 2019-03-15 | Psa Automobiles Sa | Systeme de protection et d’isolation d’une barre omnibu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WO2019053353A1 (fr) * | 2017-09-13 | 2019-03-21 | Psa Automobiles Sa | Systeme de protection et d'isolation d'une barre omnibu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CN111095607A (zh) * | 2017-09-13 | 2020-05-01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保护机动车辆的汇流条并使其绝缘的系统 |
CN111095606A (zh) * | 2017-09-13 | 2020-05-01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紧固机动车辆的汇流条的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73891A (zh) | 蓄电池状态检测传感器 | |
CN206003876U (zh) | 蓄电池连接条 | |
CN104535804A (zh) | 一种便携式电流互感器测试钳 | |
CN204439667U (zh) | 一种便携式电流互感器测试钳 | |
CN105280869B (zh) | 一种组合式蓄电池端子连接片 | |
CN212111656U (zh) | 一种用于测量带电光伏方阵绝缘电阻的测试装置 | |
CN204315654U (zh) | 聚合物锂电池串并联线路固定板 | |
CN202649414U (zh) | 一种接触电阻测试装置 | |
CN110474078A (zh) | 一种软包标准模组及组装方法 | |
CN102589825B (zh) | 一种检测铅酸蓄电池密封性能的检测装置 | |
CN204271152U (zh) | 一种智能蓄电池上盖 | |
CN205828523U (zh) | 单极柱方形电芯结构 | |
CN209570676U (zh) | 一种锂电池测试工装 | |
CN209652430U (zh) | 阴极保护导线与被保护体的免焊接安装装置 | |
CN204348806U (zh) | 一种蓄电池端子连接片 | |
CN202050014U (zh) | 一种蓄电池端子连接保护装置 | |
CN207020242U (zh) | 一种接触式高压验电器 | |
CN107907733A (zh) | 一种接触式高压验电器 | |
CN220544688U (zh) | 一种具有电路分析功能的浪涌保护器 | |
CN206096229U (zh) | 一种铅酸蓄电池镉压测试仪 | |
CN104407180A (zh) | 避雷器带电测试专用线夹 | |
CN211905649U (zh) | 一种罩式ftu便携式故障检测箱 | |
CN104297550A (zh) | 杆式钳形电流测量仪 | |
CN214150985U (zh) | 一种保护效果好的电池检测装置 | |
CN211905436U (zh) | 一种内置测试线的高空接线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