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97875U -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97875U
CN205997875U CN201620834256.7U CN201620834256U CN205997875U CN 205997875 U CN205997875 U CN 205997875U CN 201620834256 U CN201620834256 U CN 201620834256U CN 205997875 U CN205997875 U CN 2059978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hamber
pressure passage
passage
output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342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a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a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a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a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3425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978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978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9787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包括主气阀,其开启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关闭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是整个模块中最主要的部件,靠内部预控压力进行开启和关闭动作,其与阀体内多个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实现本单独缓解控制模块的功能,与阀体内部元件形成多个容积腔;膜片组件,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主气阀的开启、关闭;至少两个电磁阀等。本实用新型简单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集成性好,控制精度高,压力输出迅速,密封性好,并有压力监测功能,大大的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

Description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列车在交通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列车制动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各种突发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目前,国内的和谐号电力机车制动控制器主要有自动制动控制器和单独制动控制器,俗称大小闸,大闸是用来控制整个车辆的制动和缓解,而小闸是用来控制机车的制动和缓解。
电力机车小闸手柄有一个侧压单独缓解的功能,当手柄侧压一次,机车单独缓解,这就需要一个控制模块来执行手柄的侧压单缓命令,而这个控制模块在接收到侧压单缓命令后,将控制作用管压力控制单元的单缓气阀将机车作用管的制动压力排至大气,实现机车制动单独缓解。
通过电气逻辑控制,手柄侧压一次,机车逻辑控制模块控制电磁阀的继电器得电,电磁阀接通,将作用管压力排空,这种技术的确定是控制精度不高,且需要逻辑控制模块、继电器和电磁阀的组合控制,故障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简单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集成性好,控制精度高,压力输出迅速,密封性好,并有压力监测功能,大大的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 指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包括:
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根据预控压力控制下面主气阀的开启、关闭;
主气阀,其开启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关闭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是整个模块中最主要的部件,靠内部预控压力进行开启和关闭动作,其与阀体内多个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实现本单独缓解控制模块的功能,与阀体内部元件形成多个容积腔;
至少两个电磁阀,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作用管控制模块单独缓解气阀的预控压力。
优选地,所述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还包括下阀盖、第一弹簧、下阀垫、下阀口、上阀口、上阀垫、中间阀体、第二弹簧、阀盖、控制电路板、罩壳、转接板、阀体、测压接头、罩壳上凸块、罩壳固定件、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出压力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一输入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多个容积腔包括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至少两个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下阀盖与第一弹簧连接,下阀盖位于下阀垫下方,下阀口位于下阀垫上方,下阀口位于上阀口下方,上阀垫位于下阀垫上方,中间阀体与第二弹簧连接,阀盖位于中间阀体上方,膜片组件与主气阀连接,主气阀位于阀盖一侧,第一电磁阀位于阀盖上方,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都与转接板连接,第一电磁阀位于第二电磁阀左侧,控制电路板置于罩壳内部,阀体与罩壳连接,测压接头位于阀体上,罩壳上凸块、罩壳固定件都固定于罩壳上,罩壳上凸块位于罩壳固定件上方,第一排气通道位于第二输出压力通道和第一输入压力通道之间,第二排气通道位于第三排气通道一侧,第一输出 压力通道位于第一输入压力通道和第二输入压力通道之间,第二输出压力通道位于第一排气通道一侧,第三排气通道位于第二排气通道和第四排气通道之间,第四排气通道位于第三排气通道另一侧,第一输入压力通道位于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一输出压力通道之间,第二输入压力通道位于第一输出压力通道一侧,第一腔位于第二腔上方,第一腔与主气阀连接,第三腔位于第一腔下方,第四腔位于第五腔上方,第五腔与下阀盖连接,第二输出压力通道与第四腔连接,第二排气通道与第三腔连接,第二输入压力通道与第五腔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间阀体设有凹槽。
优选地,所述中间阀体侧边设有通孔。
优选地,所述罩壳顶部设有三个通孔。
优选地,所述罩壳上装有航空插头,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个插头、第二电磁阀的一个插头都连接在电路控制板上,电路控制板上的多根连接线连接在所述航空插头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气阀通过内部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控制,简单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模块化设计,集成性好;能够与作用管压力控制单元(ZYCU)配合快速稳定的实现均衡压力备份;能实现机车单独缓解功能,控制精度高,压力输出迅速,密封性好,并有压力监测功能,大大的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去除罩壳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包括:
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主气阀的开启、关闭;
主气阀,其开启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关闭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是整个模块中最主要的部件,靠内部预控压力进行开启和关闭动作,其与阀体内多个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实现本单独缓解控制模块的功能,与阀体内部元件形成多个容积腔;
至少两个电磁阀,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作用管控制模块单独缓解气阀的预控压力。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包括下阀盖1、第一弹簧2、下阀垫3、下阀口4、上阀口5、上阀垫6、中间阀体7、第二弹簧8、阀盖9、膜片组件10、主气阀11、第一电磁阀12、控制电路板13、罩壳14、转接板15、第二电磁阀16、阀体17、测压接头18、罩壳上凸块19、罩壳固定件20、第一排气通道21、第二排气通道22、第一输出压力通道23、第二输出压力通道24、第三排气通道25、第四排气通道26、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第一腔31、第二腔32、第三腔33、第四腔34、第五腔35,下阀盖1与第一弹簧2连接,下阀盖1位于下阀垫3下方,下阀口4位于下阀垫3上方,下阀口4位于上阀口5下方,上阀垫6位于下阀垫3上方,中间阀体7与第二弹簧8连接,阀盖9位于中间阀体7上方,膜片组件10与主气阀11连接,主气阀11位于阀盖9一侧,第一电磁阀12位于阀盖9上方,第一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6都与转接板15连接,第一电磁阀12位于第二电磁阀16左侧,控制电路板13置于罩壳14内部,阀体17与罩壳14连接,测压接头18位于阀体17上,罩壳上凸块19、罩壳固定件20都固定于罩壳14上,罩壳上凸块19位于罩壳固定件20上方,第一排气通道21位于第二输出压力通道24和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之间, 第二排气通道22位于第三排气通道25一侧,第一输出压力通道23位于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和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之间,第二输出压力通道24位于第一排气通道21一侧,第三排气通道25位于第二排气通道22和第四排气通道26之间,第四排气通道26位于第三排气通道25另一侧,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位于第一排气通道21和第一输出压力通道23之间,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位于第一输出压力通道23一侧,第一腔31位于第二腔32上方,第一腔31与主气阀11连接,第三腔33位于第一腔31下方,第四腔34位于第五腔35上方,第五腔35与下阀盖1连接,第二输出压力通道24与第四腔34连接,第二排气通道22与第三腔33连接,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与第五腔35连接。
中间阀体7设有凹槽,这样方便弹簧放置。
中间阀体7侧边设有通孔,这样排气性好。
罩壳14顶部设有三个通孔,这样方便安装指示灯。
罩壳14上装有航空插头,第一电磁阀12的一个插头、第二电磁阀16的一个插头都连接在控制电路板13上,控制电路板13上的多根连接线连接在所述航空插头上,这样方便使用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下阀盖1、阀盖9方便在没有压力时盖住腔体。第一弹簧2、第二弹簧8增强稳定性。中间阀体7、主气阀11、阀体17方便控制压力。控制电路板13方便把各电子元件联成电路。罩壳14保护装置。转接板15方便元件连接。测压接头18简单可靠,方便外接压力显示设备。罩壳上凸块19增强结构稳定性。罩壳14固定件稳态性好,增强结构稳定性能。第一排气通道21、第二排气通道22、第三排气通道25、第四排气通道为排气通道26,连接大气。第一输出压力通道23方便连接气阀和预控压力通道。第二输出压力通道24连接制动管压力控制单元。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用于向本实用新型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本实用新型输出压力,排气通道与大气相连,预控压力通道用 于气阀的信号压力的控制,阀体17上还包含有测压接头18的安装螺纹孔。膜片组件10根据预控压力控制所述主气阀11的开启、关闭,主气阀11的开启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主气阀11的关闭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作用管控制模块单独缓解气阀的预控压力。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连接风源。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连接作用管压力控制单元。主气阀11是整个模块中最主要的部件,主气阀11靠内部预控压力进行开启和关闭动作,其与阀体17内多个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实现本单独缓解控制模块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情况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均衡压力备份情况,第一电磁阀12得电后,其进口和出口相通,压力从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到第一电磁阀12的进口,再到第一电磁阀12的出口,然后进入第一腔31,主气阀11动作,膜片组件10下移,上阀口5和上阀垫6紧密贴合,下阀口4和下阀垫3脱离,第四腔34和第五腔35连通,第二腔32和第三腔33不连通;同时,均衡压力备份这个逻辑功能需要作用管压力控制模块配合控制,管压力控制模块产生与均衡压力相同的定压输出至单独缓解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定压由第二输入压力通道28进入第五腔35,然后进入第四腔34,再到第二输出压力通道24,输出至均衡风缸压力控制模块。
二,单独缓解情况,发出单独缓解命令后,第二电磁阀16得电动作,压力由第一输入压力通道27到第二电磁阀16的进口,再到第二电磁阀16的出口,然后进入第一输出压力通道23,再进入作用管压力控制单元,通过监测作用管压力控制元作用管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显示值来判断第二电磁阀16的通电时间,压力为0时,机车单独缓解完全,第二电磁阀16失电,上述过程实现机车的单独缓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简单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集成性好, 控制精度高,压力输出迅速,密封性好,并有压力监测功能,大大的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指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包括:
膜片组件,置于一个阀体内部,膜片组件上方为预控压力,下方与大气连通;根据预控压力控制下面主气阀的开启、关闭;
主气阀,其开启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连通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断开,关闭控制输入与输出压力通道的断开以及输出压力通道和大气通道的连通,是整个模块中最主要的部件,靠内部预控压力进行开启和关闭动作,其与阀体内多个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实现本单独缓解控制模块的功能,与阀体内部元件形成多个容积腔;
至少两个电磁阀,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所述气阀的开启和关闭,一个电磁阀用以控制作用管控制模块单独缓解气阀的预控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还包括下阀盖、第一弹簧、下阀垫、下阀口、上阀口、上阀垫、中间阀体、第二弹簧、阀盖、控制电路板、罩壳、转接板、阀体、测压接头、罩壳上凸块、罩壳固定件、第一排气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出压力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一输入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多个容积腔包括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至少两个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下阀盖与第一弹簧连接,下阀盖位于下阀垫下方,下阀口位于下阀垫上方,下阀口位于上阀口下方,上阀垫位于下阀垫上方,中间阀体与第二弹簧连接,阀盖位于中间阀体上方,膜片组件与主气阀连接,主气阀位于阀盖一侧,第一电磁阀位于阀盖上方,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都与转接板连接,第一电磁阀位于第二电磁阀左侧,控制电路板置于罩壳内部,阀体与罩壳连接,测压接头位于阀体上,罩壳上凸块、罩壳固定件都固定于罩壳上,罩壳上凸块位于罩壳固定件上方,第一排气通道位于第二输出压力通道和第一输入压力 通道之间,第二排气通道位于第三排气通道一侧,第一输出压力通道位于第一输入压力通道和第二输入压力通道之间,第二输出压力通道位于第一排气通道一侧,第三排气通道位于第二排气通道和第四排气通道之间,第四排气通道位于第三排气通道另一侧,第一输入压力通道位于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一输出压力通道之间,第二输入压力通道位于第一输出压力通道一侧,第一腔位于第二腔上方,第一腔与主气阀连接,第三腔位于第一腔下方,第四腔位于第五腔上方,第五腔与下阀盖连接,第二输出压力通道与第四腔连接,第二排气通道与第三腔连接,第二输入压力通道与第五腔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阀体设有凹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阀体侧边设有通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顶部设有三个通孔。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上装有航空插头,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个插头、第二电磁阀的一个插头都连接在电路控制板上,电路控制板上的多根连接线连接在所述航空插头上。
CN201620834256.7U 2016-08-03 2016-08-03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978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34256.7U CN205997875U (zh) 2016-08-03 2016-08-03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34256.7U CN205997875U (zh) 2016-08-03 2016-08-03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97875U true CN205997875U (zh) 2017-03-08

Family

ID=58199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3425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97875U (zh) 2016-08-03 2016-08-03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978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3100A (zh) * 2018-08-30 2019-01-15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控制装置
CN109882596A (zh) * 2017-12-06 2019-06-14 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mems微流控芯片的气动比例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2596A (zh) * 2017-12-06 2019-06-14 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mems微流控芯片的气动比例阀
CN109213100A (zh) * 2018-08-30 2019-01-15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97875U (zh) 电力机车单独缓解控制装置
CN207345510U (zh) 一种汽车用智能型高压控制盒
CN103303282B (zh) 车辆制动系统
CN207609646U (zh) 一种新型液压站
CN206664298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电池控制器
CN205956463U (zh) 一种轨道列车制动系统的新型三通阀
CN207871315U (zh) 一种电池箱报警及灭火的自动控制系统的灭火主机装置
CN205997894U (zh) 电力机车平均管压力控制装置
CN106218623A (zh) 一种电力机车列车管压力控制模块
CN201237410Y (zh) 一种冷媒回收加注设备的模块集成化管路装置
CN205440326U (zh) 一种多通道集成式abs后桥制动装置
CN207173621U (zh) 一种轨道车辆截断塞门总成
CN205951945U (zh) 电力机车作用管压力控制装置
CN106167011A (zh) 电力机车作用管压力控制装置
CN208299257U (zh) 一体式防爆柜
CN210141974U (zh) 一种气密性检查机
CN205951950U (zh) 一种电力机车列车管压力控制模块
CN204664472U (zh) 一种安装在供热管道上的智能锁控阀
CN209045708U (zh) 一种电池巡检机箱
CN109835319B (zh) 一种空气系统增压制动装置
CN208220476U (zh) 一种乘客门快速逃生系统
CN205951943U (zh) 一种压力制动控制模块
CN106004824A (zh) 车辆刹车自动滴水系统
CN202531918U (zh) 气动组合开关
CN207740528U (zh) 一种暖通控制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