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78404U -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78404U
CN205978404U CN201620952132.9U CN201620952132U CN205978404U CN 205978404 U CN205978404 U CN 205978404U CN 201620952132 U CN201620952132 U CN 201620952132U CN 205978404 U CN205978404 U CN 205978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mp
gear
detection device
housing
vehic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521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shan Rui C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shan Rui C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shan Rui C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shan Rui C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9521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784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78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78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着结构复杂的问题。本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设置在车辆的换挡杆处,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上述壳体内连接有陀螺仪传感器和信号发射器,陀螺仪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相联且信号发射器能将陀螺仪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发射至信号接收器,上述壳体外侧与换挡杆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联。本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结构紧凑。

Description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驾考时,需要即时的检测车辆的挡位。现有的驾考中通常是监考人员坐在副驾上,通过目测的方式查看参考者的挡位切换状态。
这种考试方式,监考人员的主观性太强,而且驾考也显得浪费人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设计出了能自动检测车辆挡位的监考装置,但是,上述的监考装置使用的是多个传感器配合,其结构复杂,成本比较高。
中国专利其公开号CN102748463A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的挡位检测装置,输出对应于变速杆的操作的信号,并根据信号的组合式样来检测变速杆所处挡位,该组合式样根据变速杆所处挡位而变化,其中,组合式样由正常式样和异常式样构成,正常式样包含通常挡位和中间挡位,通常挡位包括行驶挡和非行驶挡,中间挡位为介于相邻通常挡位间的挡位,该装置包括:第一判定机构,在组合式样符合正常式样的任一挡位时判定符合该式样的挡位为变速杆所处挡位;第二判定机构,在组合式样为不符合正常式样的任一挡位的异常式样且与正常式样的挡位仅一个信号不同的式样时判定符合该正常式样的挡位为变速杆所处挡位。由此,在组合式样为异常式样时,也能够判定此时的挡位为通常挡位和中间挡位中的哪一挡位。
但是,上述的检测装置也存在着结构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能准确检测车辆挡位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设置在车辆的换挡杆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上述壳体内连接有陀螺仪传感器和信号发射器,陀螺仪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相联且信号发射器能将陀螺仪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发射至信号接收器,上述壳体外侧与换挡杆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联。
陀螺仪的原理: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人们根据这个道理,用它来保持方向。然后用多种方法读取轴所指示的方向,并自动将数据信号传给控制系统。骑自行车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轮子转得越快越不容易倒,因为车轴有一股保持水平的力量。现代陀螺仪可以精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方位的仪器,它在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传统的惯性陀螺仪主要部分有机械式的陀螺仪,而机械式的陀螺仪对工艺结构的要求很高。70年代提出了现代光纤陀螺仪的基本设想,到八十年代以后,光纤陀螺仪就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激光谐振陀螺仪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光纤陀螺仪具有结构紧凑,灵敏度高,工作可靠。光纤陀螺仪在很多的领域已经完全取代了机械式的传统的陀螺仪,成为现代导航仪器中的关键部件。光纤陀螺仪同时发展的除了环式激光陀螺仪外。
本检测装置创造性的采用陀螺仪传感器准确的检测换挡杆的位置以及角度变化,当然,上述检测到的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稳定的向外界的信号接收器发射。
另外,陀螺仪传感器和信号发射器都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又是连接在换挡杆上的,整个装置结构还显得比较紧凑。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的壳体呈长方体形,且壳体上端开口,所述壳体的端口处连接有能开闭的盖板。
由于端盖能开闭,因此,陀螺仪传感器和信号发射器能稳定的安装在壳体内。
当然,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盖板是关闭状态的。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在壳体侧部的扣片一和扣片二,上述扣片一与扣片二与壳体为一体式结构且均为塑料材料,上述扣片一和扣片二的内侧均与换挡杆相匹配,上述扣片一和扣片二之间形成扣合部且扣合部尺寸略小于换挡杆外径,上述扣合部连接在换挡杆上。
通过扣合部能将壳体稳定的连接在换挡杆上。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扣片一外端与扣片二外端之间具有间隙,且扣片一和扣片二具有弹性。
由于扣片一和扣片二均具有弹性,因此,通过扣合部始终具有牢固定位在换挡杆上的趋势。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扣片一内侧具有用于增加与换挡杆之间摩擦力的接触结构。
通过接触结构增加扣片一与换挡杆之间的摩擦力,也就是说,提高了壳体与换挡杆之间的牢固性。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接触结构包括扣片一内侧的滚花。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的接触结构包括扣片一内侧凸出的若干凸条。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扣片一与换挡杆之间具有柔性的垫片。
垫片能有效的消除扣合部与换挡杆之间的间隙,进一步提高其连接牢固性。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的垫片为橡胶材料。
在上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中,所述的垫片为布料。
当然,扣合片二也采用与扣合片一相同的结构提高与换挡杆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采用陀螺仪传感器能稳定准确的检测换挡杆的位置,从而能准确的检测车辆的行驶挡位。它能有效且稳定的检测驾考车辆的准确挡位,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同时,扣合部的设置还能使壳体稳定的连接在换挡杆上,其稳定性还比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挡杆;2、壳体;2a、扣片一;2b、扣片二;2c、扣合部;3、垫片;4、陀螺仪传感器;5、信号发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设置在车辆的换挡杆1处,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2,上述壳体2内连接有陀螺仪传感器4和信号发射器5,陀螺仪传感器4与信号发射器5相联且信号发射器5能将陀螺仪传感器4检测到的信号发射至信号接收器,上述壳体2外侧与换挡杆1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联。
所述的壳体2呈长方体形,且壳体2上端开口,所述壳体2的端口处连接有能开闭的盖板。
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在壳体2侧部的扣片一2a和扣片二2b,上述扣片一2a与扣片二2b与壳体2为一体式结构且均为塑料材料,上述扣片一2a和扣片二2b的内侧均与换挡杆1相匹配,上述扣片一2a和扣片二2b之间形成扣合部2c且扣合部2c尺寸略小于换挡杆1外径,上述扣合部2c连接在换挡杆1上。
所述扣片一2a外端与扣片二2b外端之间具有间隙,且扣片一2a和扣片二2b具有弹性。
所述扣片一2a内侧具有用于增加与换挡杆1之间摩擦力的接触结构。
所述的接触结构包括扣片一2a内侧的滚花。根据实际情况,所述的接触结构包括扣片一2a内侧凸出的若干凸条也是可行的。
所述扣片一2a与换挡杆1之间具有柔性的垫片3。
所述的垫片3为橡胶材料。根据实际情况,所述的垫片3为布料也是可行的。
当然,扣片二2b与换挡杆之间也采用上述类似的结构用于增加连接稳定性,在此不再赘述。
陀螺仪的原理: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人们根据这个道理,用它来保持方向。然后用多种方法读取轴所指示的方向,并自动将数据信号传给控制系统。骑自行车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轮子转得越快越不容易倒,因为车轴有一股保持水平的力量。现代陀螺仪可以精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方位的仪器,它在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传统的惯性陀螺仪主要部分有机械式的陀螺仪,而机械式的陀螺仪对工艺结构的要求很高。70年代提出了现代光纤陀螺仪的基本设想,到八十年代以后,光纤陀螺仪就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激光谐振陀螺仪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光纤陀螺仪具有结构紧凑,灵敏度高,工作可靠。光纤陀螺仪在很多的领域已经完全取代了机械式的传统的陀螺仪,成为现代导航仪器中的关键部件。光纤陀螺仪同时发展的除了环式激光陀螺仪外。
本检测装置创造性的采用陀螺仪传感器准确的检测换挡杆的位置以及角度变化,当然,上述检测到的信号通过信号发射器稳定的向外界的信号接收器发射。
另外,陀螺仪传感器和信号发射器都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又是连接在换挡杆上的,整个装置结构还显得比较紧凑。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设置在车辆的换挡杆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上述壳体内连接有陀螺仪传感器和信号发射器,陀螺仪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相联且信号发射器能将陀螺仪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发射至信号接收器,上述壳体外侧与换挡杆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呈长方体形,且壳体上端开口,所述壳体的端口处连接有能开闭的dan盖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机构包括连接在壳体侧部的扣片一和扣片二,上述扣片一与扣片二与壳体为一体式结构且均为塑料材料,上述扣片一和扣片二的内侧均与换挡杆相匹配,上述扣片一和扣片二之间形成扣合部且扣合部尺寸略小于换挡杆外径,上述扣合部连接在换挡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片一外端与扣片二外端之间具有间隙,且扣片一和扣片二具有弹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片一内侧具有用于增加与换挡杆之间摩擦力的接触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结构包括扣片一内侧的滚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结构包括扣片一内侧凸出的若干凸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片一与换挡杆之间具有柔性的垫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片为橡胶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片为布料。
CN201620952132.9U 2016-08-25 2016-08-25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Active CN205978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52132.9U CN205978404U (zh) 2016-08-25 2016-08-25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52132.9U CN205978404U (zh) 2016-08-25 2016-08-25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78404U true CN205978404U (zh) 2017-02-22

Family

ID=58036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52132.9U Active CN205978404U (zh) 2016-08-25 2016-08-25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7840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6224A (zh) * 2017-07-14 2017-11-17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测量汽车挡位角度的系统
CN111751566A (zh) * 2020-06-29 2020-10-09 上海英恒电子有限公司 换挡器及换挡器位置检测方法
CN112161054A (zh) * 2020-09-30 2021-01-01 易显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汽车档位传感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6224A (zh) * 2017-07-14 2017-11-17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测量汽车挡位角度的系统
CN111751566A (zh) * 2020-06-29 2020-10-09 上海英恒电子有限公司 换挡器及换挡器位置检测方法
CN112161054A (zh) * 2020-09-30 2021-01-01 易显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汽车档位传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78404U (zh) 车辆的挡位检测装置
CN101893456B (zh) 一种环路型光纤传感器
CN104053562A (zh) 车轮位置检测器及具有该车轮位置检测器的轮胎充气压力检测器
CN104024004A (zh) 车轮位置检测器以及具有该车轮位置检测器的轮胎充气压力检测器
CN204903792U (zh) 遮光片、透镜组及影像镜头
CN103661773A (zh) 基于无线力矩检测的中置系统
CN209356189U (zh) 一种刹车数据采集装置、交通工具及车用轮胎
CN104198014B (zh) 基于暗场检测的光纤宏弯耦合结构液位探头
CN205482803U (zh) 一种基于空芯光纤与腔衰荡结构的光纤位移检测系统
CN104913822A (zh) 抗自然光干扰的智能燃气表及燃气采样检测方法
CN108036858A (zh) 一种高精度两用温度测量仪
CN209704251U (zh) 尾门锁总成及自吸式尾门锁
CN100543498C (zh) 隧道掌子面前方探水感应装置
CN108132062A (zh) 基于四分频四态调制的光纤陀螺光路功率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8597236A (zh) 一种基于高灵敏度压感元件的高速交通车辆测速装置
CN206504119U (zh) 一种基于马赫曾德干涉的光纤环泄露监测传感器
CN104062251A (zh) 一种采用空间反射结构的光纤传输式长光程激光气体传感器
CN103697920A (zh) 一种光纤传感头和基于该传感头的测量液体折射率的光纤传感系统及方法
CN204871268U (zh) 自移动机器人
CN103884417B (zh) 无膜片全光纤拾音器传感探头、传感探头组及传感方法
CN208922356U (zh) 一种电动车道路测试系统
CN102680053B (zh) 大储油罐油、水、乳化层界面光学阵列图像模糊检测方法
CN209495654U (zh) 用于连接叉和调整臂装配的测试装置
CN107218876A (zh) 汽车前保险杠与翼子板的匹配检测装置及匹配检测方法
CN100478722C (zh) 光纤光栅轮轴识别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