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48856U -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48856U
CN205948856U CN201620722012.XU CN201620722012U CN205948856U CN 205948856 U CN205948856 U CN 205948856U CN 201620722012 U CN201620722012 U CN 201620722012U CN 205948856 U CN205948856 U CN 2059488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kettle
cooling
cooling tube
coi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2201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un Yi Ta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un Yi Ta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un Yi Ta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un Yi Tai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2201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488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488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4885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冷却系统冷却不均匀的缺点,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内设有冷却管组,冷却管组包括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以及位于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之间的第三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包括位于釜体底部的第一进水管、位于釜体上部的第一出水管以及第一盘管;所述第二冷却管包括位于釜体上部的第二进水管、位于釜体底部的第二出水管以及第二盘管;所述第三冷却管包括第三进水管、第三出水管以及绕釜体呈蛇形设置的第三盘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均与进水池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调和釜的冷却系统釜体内上部和下部温度降低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外加剂加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外加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各种外加剂原料在调和釜内搅拌均匀,在搅拌的过程中,调和釜内各类物料反应会集聚大量的反应热,因此需要对调和釜体内进行降温,现有的降温冷却方式是由双根盘旋在反应釜体内壁上细水管线来控制,细水管管径大都小于25厘米,水管线的进水口在底部,出水口在顶部,若是反应釜体内的温度过高,反应釜体内体积过大,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出水口出水,冷却水在反应釜体上部的温度会升高,就这造成在反应釜体上部冷却效果较差,对上部温度控制不够理想,就会增加蒸汽的蒸发量。这种温度控制方式存在方式单一,降温速度慢,能耗较大等缺点。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公开号为CN20381663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外加剂反应釜温度控制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反应釜体、搅拌轴杆、盘旋冷却管和带动搅拌轴杆转动的电动机,搅拌轴杆中部设置有搅拌架,搅拌轴杆的底端设有V形结构的下叶片,搅拌轴杆的上端设有倒V形结构的上叶片;反应釜体内沿其内壁设有盘旋冷却管,盘旋冷却管底部进水口通过管道与水泵连接;反应釜体内设有至少三个温度传感器且分别设置在反应釜体内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温度传感器分别通过线路与设置在反应釜体外的温度显示屏和电机转速控制器连接,电机转速控制器通过线路与电动机相连。
这种反应釜温度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电机转速的快慢,实现物料与冷却管的快速结合,从而提高降温速度,但是其盘旋冷却管设置为单根,在冷却时冷却管内靠近进水口处的水温较低,而靠近出水口处的水温较高,因此依然会造成釜体上部和下部的温度依然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具有釜体内上部和下部温度降低更加均匀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内设有冷却管组,所述冷却管组包括与所述釜体内壁相贴合的第一冷却管、位于所述第一冷却管内侧的第二冷却管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之间的第三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包括位于釜体底部的第一进水管、位于釜体上部的第一出水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且绕所述釜体呈螺旋状设置的第一盘管;所述第二冷却管包括位于釜体上部的第二进水管、位于釜体底部的第二出水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且绕所述釜体呈螺旋状设置的第二盘管;所述第三冷却管包括第三进水管、第三出水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和第三出水管且绕所述釜体呈蛇形设置的第三盘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均与进水池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温时,第一冷却管内的冷却水由位于釜体下方的第一进水管进入釜体内,这样冷却水在位于下方时温度较低,对釜体内位于下部的物料降温较为明显;第二冷却管内的冷却水有位于釜体上方的第二进水管进入釜体内,这样冷却水在位于上方时温度较低,对釜体内位于上部的物料降温较为明显;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相互配合,使位于上部和位于下部的物料进行同步降温,从而使釜体内的温度分布的更加均匀;而第三冷却管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式为:由第三进水管进入,在第三盘管内先由上至下流动后再由下至上循环流动多次,最终从第三出水管流出;这样第三冷却管内的冷却水对釜体内位于上部和下部的物料进行循环的降温,从而进一步提高釜体内温度分布的均匀度;通过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和第三冷却管的组合使用,使釜体内位于上部和下部的物料温度降低的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盘管连通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连通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盘管内流通的冷却水可以流入第一连通管内,从而增加了第一盘管的冷却面积,同时第一连通管连通第一盘管内的各层,使冷却水在第一盘管内分布的更加均匀,提高了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盘管连通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二连通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盘管内流通的冷却水可以流入第二连通管内,从而增加了第二盘管的冷却面积,同时第二连通管连通第二盘管内的各层,使冷却水在第二盘管内分布的更加均匀,提高了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盘管连通有多根绕釜体内壁呈环形设置的第三连通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盘管内流通的冷却水可以流入第三连通管内,从而增加了第三盘管的冷却面积,同时第三连通管连通第三盘管内的各相邻的纵管,使冷却水在第三盘管内分布的更加均匀,提高了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的直径均为35-4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的直径在35-45mm之间时,即可以保证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内冷却水的流量满足降温所需的冷却水量,均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又可以使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总的直径较为合理,占据釜体内的总体积不至于过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的直径均为30-3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的直径在30-35mm之间时,可以保证第一盘管之间、第二盘管之间以及第三盘管之间的冷却水的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盘管、第三盘管、第二盘管依次紧贴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相互贴合出可以形成热交换,提高了降温效果和降温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和第三出水管均连通有蓄水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经第一盘管、第二盘管和第三盘管后温度升高,存储在蓄水池内既可以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使这部分水冷却后再次作为冷却水使用,又可以作为其他生产过程的水源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和第三冷却管,使釜体内位于上部和下部的物料同时进行降温,从而使釜体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物料化学反应时更加稳定,提高了外加剂的品质;
其二,设置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其三,设置蓄水池,实现了冷却水的重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釜体;2、冷却管组;21、第一冷却管;211、第一进水管;212、第一出水管;213、第一盘管;214;第一连通管;22、第二冷却管;221、第二进水管;222、第二出水管;223、第二盘管;224、第二连通管;23、第三冷却管;231、第三进水管;232、第三出水管;233、第三盘管;234、第三连通管;3、进水池;4、蓄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如图1所示,釜体1内设有冷却管组2,包括与釜体1内壁相贴合的第一冷却管21、位于第一冷却管21内侧的第二冷却管22以及位于第一冷却管21和第二冷却管22之间的第三冷却管23。
如图1所示,第一冷却管21包括与进水池3相通的第一进水管211、与蓄水池4相通的第一出水管212、位于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一出水管212之间的第一盘管213、以及多根竖直设置在第一盘管213之间且与第一盘管213相通的第一连通管214;第一进水管211位于釜体1的底部,从而在第一冷却管21内的冷却水由釜体1底部相釜体1顶部流动;第一盘管213呈螺旋状设置,第一盘管213通过焊接或钢索扣接的方式固定在釜体1的内壁上,第一盘管213的直径为35-45mm;第一连通管214的直径为30-35mm,第一连通管214连通在第一盘管213之间,从而第一盘管213内的冷却水可以流通至第一连通管214内,增大了第一盘管213的冷却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如图1所示,第二冷却管22包括与进水池3相通的第二进水管221、与蓄水池4相通的第二出水管222、位于第二进水管221和第二出水管222之间的第二盘管223、以及多根竖直设置在第二盘管223之间且与第二盘管223相通的第二连通管224;第二进水管221位于釜体1的上部,从而在第二冷却管22内的冷却水由釜体1上部相釜体1底部流动;第二盘管223呈螺旋状设置,第二盘管223的直径为35-45mm;第二连通管224的直径为30-35mm,第二连通管224连通在第二盘管223之间,从而第二盘管223内的冷却水可以流通至第二连通管224内,增大了第二盘管223的冷却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如图1所示,第三冷却管23包括与进水池3相通的第三进水管231、与蓄水池4相通的第三出水管232、位于第三进水管231和第三出水管232之间的第三盘管233、以及多根绕釜体1内壁呈环形设置且与第三盘管233相通的第三连通管234;第三盘管233呈蛇形设置,即在第一盘管213和第二盘管223之间竖直设置多根水管,相邻水管之间依次首尾相连,第三盘管233的直径为35-45mm;第三连通管234的直径为30-35mm,第三连通管234连通在第三盘管233之间,从而第三盘管233内的冷却水可以流通至第三连通管234内,增大了第三盘管233的冷却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
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第一盘管213、第二盘管223和第三盘管233之间的热交换能力,第一盘管213、第三盘管233和第二盘管223依次紧贴在一起,且第一盘管213、第三盘管233和第二盘管223相互之间通过焊接或钢索扣接的方式相互固定。
在降温时,第一冷却管21、第二冷却管22和第三冷却管23通过进水池3通入冷却水,第一冷却管21内的冷却水由位于釜体1下方的第一进水管211进入釜体1内,这样冷却水在位于下方时温度较低,对釜体1内位于下部的物料降温较为明显;第二冷却管22内的冷却水有位于釜体1上方的第二进水管221进入釜体1内,这样冷却水在位于上方时温度较低,对釜体1内位于上部的物料降温较为明显;第一冷却管21和第二冷却管22相互配合,使位于上部和位于下部的物料进行同步降温,从而使釜体1内的温度分布的更加均匀;而第三冷却管23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式为:由第三进水管231进入,在第三盘管233内先由上至下流动后再由下至上循环流动多次,最终从第三出水管232流出;这样第三冷却管23内的冷却水对釜体1内位于上部和下部的物料进行循环的降温,从而进一步提高釜体1内温度分布的均匀度;最终第一冷却管21、第二冷却管22和第三冷却管23中的冷却水均通过蓄水池4中,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使这部分水冷却后再次作为冷却水使用,或者作为其他生产过程的水源使用;通过第一冷却管21、第二冷却管22和第三冷却管23的组合使用,使釜体1内位于上部和下部的物料温度降低的更加均匀。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包括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内设有冷却管组(2),所述冷却管组(2)包括与所述釜体(1)内壁相贴合的第一冷却管(21)、位于所述第一冷却管(21)内侧的第二冷却管(2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冷却管(21)和第二冷却管(22)之间的第三冷却管(23);所述第一冷却管(21)包括位于釜体(1)底部的第一进水管(211)、位于釜体(1)上部的第一出水管(212)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一出水管(212)且绕所述釜体(1)呈螺旋状设置的第一盘管(213);所述第二冷却管(22)包括位于釜体(1)上部的第二进水管(221)、位于釜体(1)底部的第二出水管(222)以及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221)和第二出水管(222)且绕所述釜体(1)呈螺旋状设置的第二盘管(223);所述第三冷却管(23)包括第三进水管(231)、第三出水管(232)以及连通所述第三进水管(231)和第三出水管(232)且绕所述釜体(1)呈蛇形设置的第三盘管(233);所述第一进水管(211)、第二进水管(221)和第三进水管(231)均与进水池(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管(213)连通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连通管(2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管(223)连通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二连通管(2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盘管(233)连通有多根绕釜体(1)内壁呈环形设置的第三连通管(2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管(213)、第二盘管(223)和第三盘管(233)的直径均为35-4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通管(214)、第二连通管(224)和第三连通管(234)的直径均为30-3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管(213)、第三盘管(233)、第二盘管(223)依次紧贴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212)、第二出水管(222)和第三出水管(232)均连通有蓄水池(4)。
CN201620722012.XU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488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22012.XU CN205948856U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22012.XU CN205948856U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48856U true CN205948856U (zh) 2017-02-15

Family

ID=57970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22012.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48856U (zh) 2016-07-08 2016-07-08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4885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4692A (zh) * 2017-08-11 2017-11-03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间壁式焦炉煤气冷却装置及方法
CN108601305A (zh) * 2018-05-29 2018-09-28 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水冷背板系统
CN114485214A (zh) * 2022-01-26 2022-05-13 安徽科技学院 一种白炭黑生产用余热回收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4692A (zh) * 2017-08-11 2017-11-03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间壁式焦炉煤气冷却装置及方法
CN107314692B (zh) * 2017-08-11 2023-06-16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间壁式焦炉煤气冷却装置及方法
CN108601305A (zh) * 2018-05-29 2018-09-28 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水冷背板系统
CN108601305B (zh) * 2018-05-29 2024-03-15 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水冷背板系统
CN114485214A (zh) * 2022-01-26 2022-05-13 安徽科技学院 一种白炭黑生产用余热回收装置
CN114485214B (zh) * 2022-01-26 2023-05-02 安徽科技学院 一种白炭黑生产用余热回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48856U (zh) 一种调和釜的冷却系统
CN106369812A (zh) 一种预即双模热水器
CN205717928U (zh) 换热器及相变蓄热式热水器
CN204380586U (zh) 一种高效搅拌式合成罐
CN206094990U (zh) 多层套管式预热器
CN206371435U (zh) 一种节能加热锅
CN202440743U (zh) 拌和站沥青加热装置
CN206982964U (zh) 一种养护混凝土预制件的系统
CN207006323U (zh) 一种生活用水与采暖热水集成热泵系统
CN206577657U (zh) 一种溶解装置
CN206404756U (zh) 一种多功用外循环釜系统
CN206230393U (zh) 磨液循环利用装置及抛光机
CN105062871B (zh) 一种用于干式厌氧发酵的加热系统
CN211026029U (zh) 一种胶水生产系统
CN209123735U (zh) 均质乳化机冷却装置
CN206027619U (zh) 调和釜冷却系统
CN209013459U (zh) 一种建筑防水材料生产用流体加热装置
CN208288012U (zh) 一种导热油加热低损耗搅拌反应釜
CN204182379U (zh) 一种反应釜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CN208863515U (zh) 一种蛋液恒温加热系统
CN206996549U (zh) 一种沥青氧化反应釜
CN209370818U (zh) 稀油站
CN103471249B (zh) 一种热泵热水器水箱
CN207350991U (zh) 一种全封闭换热循环水系统
CN206622102U (zh) 一种异长叶烯的生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