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30753U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30753U CN205930753U CN201620853512.7U CN201620853512U CN205930753U CN 205930753 U CN205930753 U CN 205930753U CN 201620853512 U CN201620853512 U CN 201620853512U CN 205930753 U CN205930753 U CN 2059307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emergency
- urgent
- train pipe
-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Safet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紧急阀,在阀体组成内设置有紧急活塞组成,所述紧急活塞组成与设置有中心通孔的紧急活塞杆连接,在所述紧急活塞杆下方设置有紧急夹芯阀,在所述紧急活塞组成与紧急阀座之间设置有稳定簧,所述紧急夹芯阀设置在放风阀导向杆上端,所述放风阀导向杆套接在与顶杆上部,在所述顶杆外周套接有放风阀簧,在所述顶杆下方设置有供气部夹芯阀。本实用新型除了具有普通紧急阀根据列车管减压速率实施紧急排风作用外,还具有在紧急排风的同时,使总风管进口与总风管出口气路沟通,复位后,总风管进口气路关闭,总风管出口与大气沟通;在列车管和紧急室充至定压后,当先导口与大气相通且通量大于一定限度时,使紧急阀发生紧急排风作用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铁路车辆用多功能紧急阀。
背景技术
现有铁路车辆的紧急阀仅具有根据列车管减压速率实施紧急排风的作用,在紧急排风时,无法实现总风管进口与总风管出口气路沟通,而复位后,总风管进口气路关闭,总风管出口与大气沟通的功能,而且在列车管和紧急室充至定压后,当先导口与大气相通且通量大于一定限度时,无法使急阀发生紧急排风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备一般紧急阀安定性、紧急灵敏度功能外,还具有更多功能的紧急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功能紧急阀,包括阀体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组成内设置有紧急活塞组成,所述紧急活塞组成与设置有中心通孔的紧急活塞杆连接,在所述紧急活塞杆的上、下部分别设置有径向孔,所述紧急活塞组成的上部腔室与紧急室连通,所述紧急活塞组成的下部腔室与列车管连通,在所述紧急活塞杆下方设置有紧急夹芯阀,所述紧急夹芯阀设置在紧急阀座的阀口处,在所述紧急活塞组成与紧急阀座之间设置有稳定簧,所述紧急夹芯阀设置在放风阀导向杆上端,所述放风阀导向杆套接在与顶杆上部,在所述顶杆外周套接有放风阀簧,所述放风阀导向杆下部腔室与先导口连通,在所述顶杆下方设置有供气部夹芯阀,所述供气部夹芯阀设置在供气套的阀口处,在所述供气部夹芯阀下方设置有先导阀簧,所述供气部夹芯阀的下部腔室与总风管进口连通,所述供气部夹芯阀的上部腔室与总风管出口连通,所述总风管出口通过顶杆的中心孔及径向孔与大气相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所述阀体组成包括上盖、紧急阀体、放风阀盖以及供气盖,所述紧急阀体的上、下端分别与上盖和放风阀盖密封连接,所述所述供气盖与放风阀盖下端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在所述紧急阀体上、与列车管连通处设置有滤尘网。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所述紧急活塞组成包括上活塞、下活塞以及模板,所述模板的内侧端压接在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其外侧端压接在上盖和紧急阀体之间,所述上活塞和下活塞套接在紧急活塞杆上且通过螺母与紧急活塞杆装配为一体结构,在所述紧急活塞杆上端面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所述紧急阀具有充气位、常用制动位、紧急制动位以及先导紧急制动位;
a、充气位:当列车充气缓解时,紧急阀处于充气位,列车管的压力空气及稳定簧先将紧急活塞组成压紧在上盖上,由于紧急活塞杆上部的密封圈与上盖密贴,因而紧急活塞杆上端的轴向中心孔口切断,列车管压力空气只能通过紧急活塞杆下端中心孔口,再经中心通孔垂向限制缩孔,最后经紧急活塞杆上部径向限制缩孔到紧急活塞组成上部腔室并向紧急室充气;列车管压力空气还经阀体内暗道到达放风阀导向杆下侧,抵消作用在紧急夹芯阀上的压力,与放风阀簧一起使紧急夹芯阀处于关闭状态;紧急室压力充至与列车管压力相等后,紧急活塞组成在稳定簧作用下,仍保持上部极端位置;总风经总风管进口到达供气部夹芯阀下侧,总风和先导阀簧的压力使供气部夹芯阀压紧供气套的阀口,总风在此等待;总风管出口经顶杆的中心孔和径向孔与大气相连通;
b、常用制动位:当列车施行常用制动,列车管以常用制动速率减压,紧急活塞组成下侧的列车管压力降低,两侧首先产生较小的压力差,克服稳定簧的反力,紧急活塞组成稍微下移,紧急活塞杆上端中心孔开放,保证紧急室压力空气经紧急活塞杆中心限孔向列车管逆流的速率与列车管减压速率保持一致,紧急活塞组成两侧不再形成更大的压力差,紧急活塞组成悬在此位,不再继续移动;列车管减压停止后,紧急室压力逆流到与列车管相等后,不再逆流,紧急活塞组成在稳定簧的作用下又恢复到上极端位置;供气部仍然保持充气位时的状态;
c、紧急制动位:当列车管以紧急制动速率急剧下降时,紧急室压力空气先按常用制动的通路进行逆流,但逆流速率达不到列车管的降压速率,在紧急活塞组成两侧形成更大的压差,紧急活塞组成继续下移,先推开紧急夹芯阀,打开列车管经紧急阀排大气的通路,列车管压力迅速降低,然后带动放风阀导向杆及顶杆下移,并推开供气部夹芯阀,顶杆上的橡胶圈下移关闭总风管出口排大气的通路,总风经打开的阀口,进入总风管出口,执行下一步控制功能;紧急室压力排尽后,各部件在先导阀簧、放风阀簧以及稳定簧的作用下复位,紧急阀回到充气位;
d、先导紧急制动位:当列车管和紧急室都充至定压时,先导口与大气相通,放风阀导向杆下方的压力空气迅速排向大气,由于阀体内暗道孔径受限,列车管和先导口之间补风速率小于排风速率,使紧急夹芯阀上下两侧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推动紧急夹芯阀离开密封面,原本处于保压状态的列车管压力空气从打开的密封面迅速排风,从而使列车管和紧急室之间形成巨大压差,紧急阀进入紧急制动位。
本实用新型外接列车管、紧急室、先导口、总风管进口以及总风管出口五条管路,在列车管定压500kPa或600kPa时均能正常工作,该该紧急阀除了具有普通紧急阀根据列车管减压速率实施紧急排风作用外,还能够具有在紧急排风的同时,使总风管进口与总风管出口气路沟通,而复位后,总风管进口气路关闭,总风管出口与大气沟通;在列车管和紧急室充至定压后,当先导口与大气相通且通量大于一定限度时,使紧急阀发生紧急排风作用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紧急活塞组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充气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常用制动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紧急制动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先导紧急制动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a为上盖,1b为紧急阀体,1c为放风阀盖,1d为供气盖,2为紧急活塞组成,2a为上活塞,2b为下活塞,2c为模板,2d为螺母,2e为密封圈,3为紧急活塞杆,4为紧急室,5为列车管,6为紧急夹芯阀,7为紧急阀座,8为稳定簧,9为放风阀导向杆,10为顶杆,11为放风阀簧,12为先导口,13为供气部夹芯阀,14为供气套,15为先导阀簧,16为总风管进口,17为总风管出口,18为滤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多功能紧急阀,包括阀体组成,所述阀体组成包括上盖1a、紧急阀体1b、放风阀盖1c以及供气盖1d,所述紧急阀体1b的上、下端分别与上盖1a和放风阀盖1c密封连接,所述所述供气盖1d与放风阀盖1c下端密封连接。
其中,在所述阀体组成内设置有紧急活塞组成2,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与设置有中心通孔的紧急活塞杆3连接,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包括上活塞2a、下活塞2b以及模板2c,所述模板2c的内侧端压接在上活塞2a和下活塞2b之间,其外侧端压接在上盖1a和紧急阀体1b之间,所述上活塞2a和下活塞2b套接在紧急活塞杆3上且通过螺母2d与紧急活塞杆3装配为一体结构,在所述紧急活塞杆3上端面设置有密封圈2e。
在所述紧急活塞杆3的上、下部分别设置有径向孔,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的上部腔室与紧急室4连通,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的下部腔室与列车管5连通,在所述紧急阀体1b上、与列车管5连通处设置有滤尘网18,在所述紧急活塞杆3下方设置有紧急夹芯阀6,所述紧急夹芯阀6设置在紧急阀座7的阀口处,在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与紧急阀座7之间设置有稳定簧8,所述紧急夹芯阀6设置在放风阀导向杆9上端,所述放风阀导向杆9套接在与顶杆10上部,在所述顶杆10外周套接有放风阀簧11,所述放风阀导向杆9下部腔室与先导口12连通,在所述顶杆10下方设置有供气部夹芯阀13,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设置在供气套14的阀口处,在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下方设置有先导阀簧15,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的下部腔室与总风管进口16连通,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的上部腔室与总风管出口17连通,所述总风管出口17通过顶杆10的中心孔及径向孔与大气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紧急阀具有充气位、常用制动位、紧急制动位以及先导紧急制动位。
a、充气位:如图3所示,当列车充气缓解时,紧急阀处于充气位,列车管5的压力空气及稳定簧8先将紧急活塞组成2压紧在上盖1a上,由于紧急活塞杆3上部的密封圈2e与上盖1a密贴,因而紧急活塞杆3上端的轴向中心孔口切断,列车管5压力空气只能通过紧急活塞杆3下端中心孔口,再经中心通孔垂向限制缩孔,最后经紧急活塞杆3上部径向限制缩孔到紧急活塞组成2上部腔室并向紧急室4充气,紧急活塞杆上端的径向限制缩孔控制充气速度,避免紧急室充气过快而引起意外的紧急制动;列车管5压力空气还经阀体内暗道到达放风阀导向杆9下侧,抵消作用在紧急夹芯阀6上的压力,与放风阀簧11一起使紧急夹芯阀6处于关闭状态;紧急室4压力充至与列车管5压力相等后,紧急活塞组成2在稳定簧8作用下,仍保持上部极端位置;总风经总风管进口16到达供气部夹芯阀13下侧,总风和先导阀簧15的压力使供气部夹芯阀13压紧供气套14的阀口,总风在此等待;总风管出口17经顶杆10的中心孔和径向孔与大气相连通。
b、常用制动位:如图4所示,当列车施行常用制动,列车管5以常用制动速率减压,紧急活塞组成2下侧的列车管压力降低,两侧首先产生较小的压力差,克服稳定簧8的反力,紧急活塞组成2稍微下移,紧急活塞杆3上端中心孔开放,保证紧急室4压力空气经紧急活塞杆3中心限孔向列车管5逆流的速率与列车管5减压速率保持一致,紧急活塞组成2两侧不再形成更大的压力差,紧急活塞组成2悬在此位,不再继续移动;列车管5减压停止后,紧急室4压力逆流到与列车管5相等后,不再逆流,紧急活塞组成2在稳定簧8的作用下又恢复到上极端位置;供气部仍然保持充气位时的状态。
c、紧急制动位:如图5所示,当列车管以紧急制动速率急剧下降时,紧急室4压力空气先按常用制动的通路进行逆流,但逆流速率达不到列车管5的降压速率,在紧急活塞组成2两侧形成更大的压差,紧急活塞组成2继续下移,先推开紧急夹芯阀6,打开列车管5经紧急阀排大气的通路,列车管5压力迅速降低,然后带动放风阀导向杆9及顶杆10下移,并推开供气部夹芯阀13,顶杆10上的橡胶圈下移关闭总风管出口17排大气的通路,总风经打开的阀口,进入总风管出口17,执行下一步控制功能;由于紧急活塞杆下端的中心孔被紧急夹芯阀阻断,紧急室压力空气只能从紧急活塞杆下端的径向缩孔进入列车管,最终排向大气,径向缩孔控制紧急室排气的时间,在紧急室4压力排尽后,各部件在先导阀簧15、放风阀簧11以及稳定簧8的作用下复位,也就是说,在紧急制动后的一定时间内,紧急阀回到充气位。
d、先导紧急制动位:如图6所示,当列车管5和紧急室4都充至定压时,先导口12与大气相通,放风阀导向杆9下方的压力空气迅速排向大气,由于阀体内暗道孔径受限,列车管5和先导口12之间补风速率小于排风速率,使紧急夹芯阀6上下两侧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推动紧急夹芯阀6离开密封面,原本处于保压状态的列车管5压力空气从打开的密封面迅速排风,从而使列车管5和紧急室4之间形成巨大压差,紧急阀进入紧急制动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多功能紧急阀,包括阀体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组成内设置有紧急活塞组成(2),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与设置有中心通孔的紧急活塞杆(3)连接,在所述紧急活塞杆(3)的上、下部分别设置有径向孔,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的上部腔室与紧急室(4)连通,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的下部腔室与列车管(5)连通,在所述紧急活塞杆(3)下方设置有紧急夹芯阀(6),所述紧急夹芯阀(6)设置在紧急阀座(7)的阀口处,在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与紧急阀座(7)之间设置有稳定簧(8),所述紧急夹芯阀(6)设置在放风阀导向杆(9)上端,所述放风阀导向杆(9)套接在与顶杆(10)上部,在所述顶杆(10)外周套接有放风阀簧(11),所述放风阀导向杆(9)下部腔室与先导口(12)连通,在所述顶杆(10)下方设置有供气部夹芯阀(13),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设置在供气套(14)的阀口处,在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下方设置有先导阀簧(15),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的下部腔室与总风管进口(16)连通,所述供气部夹芯阀(13)的上部腔室与总风管出口(17)连通,所述总风管出口(17)通过顶杆(10)的中心孔及径向孔与大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组成包括上盖(1a)、紧急阀体(1b)、放风阀盖(1c)以及供气盖(1d),所述紧急阀体(1b)的上、下端分别与上盖(1a)和放风阀盖(1c)密封连接,所述供气盖(1d)与放风阀盖(1c)下端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紧急阀体(1b)上、与列车管(5)连通处设置有滤尘网(18)。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紧急活塞组成(2)包括上活塞(2a)、下活塞(2b)以及模板(2c),所述模板(2c)的内侧端压接在上活塞(2a)和下活塞(2b)之间,其外侧端压接在上盖(1a)和紧急阀体(1b)之间,所述上活塞(2a)和下活塞(2b)套接在紧急活塞杆(3)上且通过螺母(2d)与紧急活塞杆(3)装配为一体结构,在所述紧急活塞杆(3)上端面设置有密封圈(2e)。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紧急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紧急阀具有充气位、常用制动位、紧急制动位以及先导紧急制动位;
a、充气位:当列车充气缓解时,紧急阀处于充气位,列车管(5)的压力空气及稳定簧(8)先将紧急活塞组成(2)压紧在上盖(1a)上,由于紧急活塞杆(3)上部的密封圈(2e)与上盖(1a)密贴,因而紧急活塞杆(3)上端的轴向中心孔口切断,列车管(5)压力空气只能通过紧急活塞杆(3)下端中心孔口,再经中心通孔垂向限制缩孔,最后经紧急活塞杆(3)上部径向限制缩孔到紧急活塞组成(2)上部腔室并向紧急室(4)充气;列车管(5)压力空气还经阀体内暗道到达放风阀导向杆(9)下侧,抵消作用在紧急夹芯阀(6)上的压力,与放风阀簧(11)一起使紧急夹芯阀(6)处于关闭状态;紧急室(4)压力充至与列车管(5)压力相等后,紧急活塞组成(2)在稳定簧(8)作用下,仍保持上部极端位置;总风经总风管进口(16)到达供气部夹芯阀(13)下侧,总风和先导阀簧(15)的压力使供气部夹芯阀(13)压紧供气套(14)的阀口,总风在此等待;总风管出口(17)经顶杆(10)的中心孔和径向孔与大气相连通;
b、常用制动位:当列车施行常用制动,列车管(5)以常用制动速率减压,紧急活塞组成(2)下侧的列车管压力降低,两侧首先产生较小的压力差,克服稳定簧(8)的反力,紧急活塞组成(2)稍微下移,紧急活塞杆(3)上端中心孔开放,保证紧急室(4)压力空气经紧急活塞杆(3)中心限孔向列车管(5)逆流的速率与列车管(5)减压速率保持一致,紧急活塞组成(2)两侧不再形成更大的压力差,紧急活塞组成(2)悬在此位,不再继续移动;列车管(5)减压停止后,紧急室(4)压力逆流到与列车管(5)相等后,不再逆流,紧急活塞组成(2)在稳定簧(8)的作用下又恢复到上极端位置;供气部仍然保持充气位时的状态;
c、紧急制动位:当列车管以紧急制动速率急剧下降时,紧急室(4)压力空气先按常用制动的通路进行逆流,但逆流速率达不到列车管(5)的降压速率,在紧急活塞组成(2)两侧形成更大的压差,紧急活塞组成(2)继续下移,先推开紧急夹芯阀(6),打开列车管(5)经紧急阀排大气的通路,列车管(5)压力迅速降低,然后带动放风阀导向杆(9)及顶杆(10)下移,并推开供气部夹芯阀(13),顶杆(10)上的橡胶圈下移关闭总风管出口(17)排大气的通路,总风经打开的阀口,进入总风管出口(17),执行下一步控制功能;紧急室(4)压力排尽后,各部件在先导阀簧(15)、放风阀簧(11)以及稳定簧(8)的作用下复位,紧急阀回到充气位;
d、先导紧急制动位:当列车管(5)和紧急室(4)都充至定压时,先导口(12)与大气相通,放风阀导向杆(9)下方的压力空气迅速排向大气,由于阀体内暗道孔径受限,列车管(5)和先导口(12)之间补风速率小于排风速率,使紧急夹芯阀(6)上下两侧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推动紧急夹芯阀(6)离开密封面,原本处于保压状态的列车管(5)压力空气从打开的密封面迅速排风,从而使列车管(5)和紧急室(4)之间形成巨大压差,紧急阀进入紧急制动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53512.7U CN205930753U (zh) | 2016-08-09 | 2016-08-09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853512.7U CN205930753U (zh) | 2016-08-09 | 2016-08-09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30753U true CN205930753U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7921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853512.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30753U (zh) | 2016-08-09 | 2016-08-09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3075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80649A (zh) * | 2016-08-09 | 2016-11-09 | 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
2016
- 2016-08-09 CN CN201620853512.7U patent/CN20593075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80649A (zh) * | 2016-08-09 | 2016-11-09 | 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CN106080649B (zh) * | 2016-08-09 | 2018-03-02 | 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80649B (zh)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
CN104819294B (zh) | 具有优越防水功能的电动车充电口密封结构 | |
CN207421373U (zh) | 一种应用于脉冲风洞的轴流式快速阀 | |
CN106641347A (zh) | 可泄压式单向阀 | |
CN205078540U (zh) | 快速排气的打刀缸 | |
CN205930753U (zh) | 一种多功能紧急阀 | |
CN107499300B (zh) | 多路预控中继阀 | |
CN206647571U (zh) | 一种二位四通高压电磁阀 | |
CN103925188B (zh) | 一种三级半高压打气泵 | |
CN201547249U (zh) | 高压气动截止阀 | |
CN205956463U (zh) | 一种轨道列车制动系统的新型三通阀 | |
CN106855143A (zh) | 一种膜片单向阀 | |
CN205239479U (zh) | 一种电控紧急制动阀 | |
CN204328099U (zh) | 铁路货车用充气阀 | |
CN111071288B (zh) | 一种铁路驻车制动控制阀 | |
CN207906549U (zh) | 一种灭火装置容器阀 | |
CN206383947U (zh) | 双比例中继阀 | |
CN207093642U (zh) | 氮气弹簧的超行程防护装置和氮气弹簧 | |
CN204153247U (zh) | 多功能安全阀 | |
CN205076229U (zh) | 保鲜盒 | |
CN204399160U (zh) | 三级变压柔刹助力继动阀 | |
CN208935489U (zh) | 一种充气安全阀 | |
CN207539421U (zh) | 一种先导式电磁阀 | |
CN104763831B (zh) | 一种安全阀 | |
CN207694186U (zh) | 自动充气篮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2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