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86075U - 一种仰卧推力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仰卧推力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86075U
CN205886075U CN201620785376.2U CN201620785376U CN205886075U CN 205886075 U CN205886075 U CN 205886075U CN 201620785376 U CN201620785376 U CN 201620785376U CN 205886075 U CN205886075 U CN 205886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r
fixedly connected
gripper shoe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853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振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kang City Yingzi Fitness Cul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kang City Yingzi Fitness Cul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kang City Yingzi Fitness Cul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kang City Yingzi Fitness Cul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853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86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86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8607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一种仰卧推力架,包括底板、支架装置、顶靠装置、支撑板装置、垫块装置及滚轮装置,底板上设有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三支架及第一滚轮,顶靠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顶靠杆、固定环、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及第二滚轮,支撑板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弹性板、第二支撑板、定位架、弯曲板、第三横杆及第三滚轮,垫块装置包括海绵垫、竖板及第四支架,滚轮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弹簧、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左侧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弹簧上方的移动杆、设置于所述移动杆上端的第四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滚轮上的拉线。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使用者仰卧起坐训练过程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防止在仰卧起坐中受伤。

Description

一种仰卧推力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仰卧推力架。
背景技术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锻炼是现代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娱悦身心、适应社会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有许多人利用早晚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满足不了这种愿望。许多运动员在仰卧起坐训练中经常发生受伤现象,给运动生涯带来许多不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仰卧推力架。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仰卧推力架,所述仰卧推力架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右侧的顶靠装置、位于所述顶靠装置上方的支撑板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右侧的垫块装置及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上方的滚轮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右侧的第二支架,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一侧的第三支架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滚轮,所述顶靠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方的顶靠杆、设置于所述顶靠杆上的固定环、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的第二横杆及设置于所述顶靠杆上端的第二滚轮,所述支撑板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右侧的弹性板、位于所述弹性板右侧的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方的定位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方的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左侧的第三横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杆左侧的第三滚轮,所述垫块装置包括海绵垫、位于所述海绵垫右侧的竖板及位于所述竖板右侧的第四支架,所述滚轮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收容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内的弹簧、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左侧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弹簧上方的移动杆、设置于所述移动杆上端的第四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滚轮上的拉线。
所述第一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呈竖直状。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轴转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顶靠杆呈长方体,所述顶靠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顶靠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
所述固定环呈半圆环状,所述固定环的两端与所述顶靠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顶靠杆轴转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呈长方体,所述弹性板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支撑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滚轮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
所述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架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弯曲板呈半圆环状,所述弯曲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轴转连接。
所述海绵垫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垫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板呈长方体,所述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垫的右表面与所述竖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竖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表面设有第四凹槽,所述弹簧设有两个,所述弹簧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呈长方体且上竖直放置,所述移动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杆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四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四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移动杆轴转连接,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滚轮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仰卧推力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使用者仰卧起坐训练过程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防止在仰卧起坐中受伤,可以对一些不善于进行仰卧起坐的人群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使得使用者得到较好的锻炼,降低其锻炼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仰卧推力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仰卧推力架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仰卧推力架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架装置2、位于所述支架装置2右侧的顶靠装置3、位于所述顶靠装置3上方的支撑板装置4、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4右侧的垫块装置5及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4上方的滚轮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架1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1右侧的第二支架12。所述第一支架11呈Z字形,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架1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上端呈竖直状。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2设有两个,所述支架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杆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一侧的第三支架22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上的第一滚轮23。所述第一支撑杆2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支架22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22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23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滚轮23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2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23可以在所述第一通孔21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顶靠装置3包括第二支撑杆3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1上方的顶靠杆32、设置于所述顶靠杆32上的固定环33、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1左侧的第一横杆34、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1右侧的第二横杆35及设置于所述顶靠杆32上端的第二滚轮36。所述第二支撑杆3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311,所述第一凹槽311呈长方体状。所述顶靠杆32呈长方体,所述顶靠杆32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1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顶靠杆32可以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上端旋转,所述顶靠杆32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固定环33呈半圆环状,所述固定环33的两端与所述顶靠杆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34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4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架2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35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轮36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滚轮3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顶靠杆3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36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装置4包括第一支撑板4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右侧的弹性板42、位于所述弹性板42右侧的第二支撑板43、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下方的定位架44、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上方的弯曲板45、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左侧的第三横杆46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杆46左侧的第三滚轮47。所述第一支撑板4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42呈长方体,所述弹性板42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42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4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及第二支撑板43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弹性板4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弹性板42可以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二支撑板4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架11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滚轮36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下表面上。所述定位架44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4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架44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下表面上,从而对所述第二支撑板4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弯曲板45呈半圆环状,所述弯曲板45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用者可以将腿部防止在所述弯曲板45上,对腿部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三横杆4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4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46的左端设有第三凹槽461,所述第三凹槽46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滚轮47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47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滚轮47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461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46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47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46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垫块装置5包括海绵垫51、位于所述海绵垫51右侧的竖板52及位于所述竖板52右侧的第四支架53。所述海绵垫51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垫5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用者可以将背部靠在所述海绵垫51上,从而减少使用者的不适感。所述竖板52呈长方体,所述竖板5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垫51的右表面与所述竖板5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53呈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53的一端与所述竖板5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5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滚轮装置6包括第三支撑杆61、收容于所述第三支撑杆61内的弹簧62、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61左侧的第五支架63、位于所述弹簧62上方的移动杆64、设置于所述移动杆64上端的第四滚轮65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滚轮65上的拉线66。所述第三支撑杆6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6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61的上表面设有第四凹槽611,所述第四凹槽611呈长方体状。所述弹簧62设有两个,所述弹簧62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611内,所述弹簧62的下端与所述第四凹槽61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2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杆6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63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6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6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6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64呈长方体且上竖直放置,所述移动杆64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611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移动杆64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移动杆64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641,所述第五凹槽641呈长方体状,使用者的脚部可以穿过所述第五凹槽641。所述第四滚轮65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滚轮65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641内且与所述移动杆64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四滚轮65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641内旋转。所述拉线66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滚轮65固定连接,所述拉线66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环33固定连接,所述拉线66顶靠在所述第三滚轮47上,且穿过第一通孔211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23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仰卧推力架使用时,首先使用者的背部靠在所述海绵垫51上,同时将腿部放置在弯曲板45上,然后将脚部穿过第五凹槽641顶靠在所述第四滚轮65上。然后使用者开始做仰卧起坐,当使用者在做仰卧起坐时,其脚部向上推动第四滚轮65,同时腿部顶靠在弯曲板45上,所述弯曲板45对腿部起到支撑的作用,然后第四滚轮65带动所述移动杆64向上移动,所述弹簧62被拉伸,所述移动杆64在所述第四凹槽611内向上滑动,然后带动拉线66被拉紧,所述第三滚轮47及第一滚轮23滚动,所述拉线66向左侧拉动固定环33,使得所述顶靠杆32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上端逆时针旋转,使得所述第二滚轮36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43的下表面上,对所述第二支撑板43起到支撑作用,然后第二支撑板43开始向上移动,所述弹性板42发生弯曲,进而使得靠在海绵垫51上的使用者的背部抬起,对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降低使用者的健身强度。直至使用者的脚部抬到一定高度,然后脚部向下移动,同时背部向下顶靠海绵垫51,使得第二支撑板43逐渐的恢复至原状,同时所述第四滚轮65及移动杆64向下移动,直至恢复至原状。然后使用者可以再次向上抬动第四滚轮65,不断的重复上述步骤,从而可以使得身体得到较好的锻炼。至此,本实用新型仰卧推力架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推力架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右侧的顶靠装置、位于所述顶靠装置上方的支撑板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右侧的垫块装置及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上方的滚轮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右侧的第二支架,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一侧的第三支架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滚轮,所述顶靠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方的顶靠杆、设置于所述顶靠杆上的固定环、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左侧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的第二横杆及设置于所述顶靠杆上端的第二滚轮,所述支撑板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右侧的弹性板、位于所述弹性板右侧的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方的定位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方的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左侧的第三横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杆左侧的第三滚轮,所述垫块装置包括海绵垫、位于所述海绵垫右侧的竖板及位于所述竖板右侧的第四支架,所述滚轮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收容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内的弹簧、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左侧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弹簧上方的移动杆、设置于所述移动杆上端的第四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四滚轮上的拉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呈竖直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轴转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顶靠杆呈长方体,所述顶靠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顶靠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呈半圆环状,所述固定环的两端与所述顶靠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顶靠杆轴转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呈长方体,所述弹性板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支撑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滚轮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架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上,所述弯曲板呈半圆环状,所述弯曲板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轴转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垫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垫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板呈长方体,所述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垫的右表面与所述竖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竖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仰卧推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表面设有第四凹槽,所述弹簧设有两个,所述弹簧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呈长方体且上竖直放置,所述移动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杆的上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四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四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移动杆轴转连接,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滚轮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
CN201620785376.2U 2016-07-25 2016-07-25 一种仰卧推力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86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85376.2U CN205886075U (zh) 2016-07-25 2016-07-25 一种仰卧推力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85376.2U CN205886075U (zh) 2016-07-25 2016-07-25 一种仰卧推力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86075U true CN205886075U (zh) 2017-01-18

Family

ID=57785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8537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86075U (zh) 2016-07-25 2016-07-25 一种仰卧推力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860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7966A (zh) * 2018-05-23 2020-06-23 白宏周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健身用卧推架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7966A (zh) * 2018-05-23 2020-06-23 白宏周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健身用卧推架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5765B (zh) 一种健美操柔韧性辅助训练装置
CN211798629U (zh) 一种健美操用弯曲训练辅助装置
CN208287395U (zh) 一种骨科医疗康复腿部训练装置
JP2021019852A (ja) 下肢筋力トレーニング装置
CN205886087U (zh) 一种腿肌训练设备
CN203291448U (zh) 一种新型减震跑步机
CN205886075U (zh) 一种仰卧推力架
CN208611677U (zh) 一种新型腹肌锻炼设备
CN206604114U (zh) 一种体育舞蹈训练器
CN206045291U (zh) 一种家庭用多功能健身椅
CN211328065U (zh) 一种健美操训练架
CN205042036U (zh) 健身车桌子
CN207323962U (zh) 深蹲机
CN203954532U (zh) 一种可升降式不稳定俯卧撑训练器
CN114259697B (zh) 蜜桃臀臀雕补差以及臀综合训练的设备
CN205339998U (zh) 一种和桌体连接的坐姿腿部锻炼器
CN2317895Y (zh) 平衡运动健身器
CN114796983A (zh) 一种体育教学使用的体能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1912661U (zh) 一种跳高训练装置
CN205886088U (zh) 一种卧式曲腿训练装置
CN205796392U (zh) 一种可调式腿部健身器材
CN205127293U (zh) 体育锻炼用仰卧起坐训练装置
CN205683254U (zh) 一种神经科专用康复手扶车
CN211724553U (zh) 一种体操用柔韧性训练装置
CN112774130A (zh) 一种体育舞蹈用压腿训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