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46004U - 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46004U
CN205846004U CN201620759299.3U CN201620759299U CN205846004U CN 205846004 U CN205846004 U CN 205846004U CN 201620759299 U CN201620759299 U CN 201620759299U CN 205846004 U CN205846004 U CN 2058460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light
light guide
area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592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宇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460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4600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01L33/60Reflec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有一基板、一发光模块以及一透镜结构,所述基板上形成有一凹杯结构,所述凹杯结构具有一基底平台及环绕所述基底平台的一弧形侧壁,所述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基底平台上,且部分由所述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弧形侧壁反射至所述透镜结构内,且所述透镜结构用以将射入所述透镜结构的光线导引出所述透镜结构外。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高聚旋光性及薄型化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发光二极管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照明系统中,例如居家照明、路灯照明或交通标志照明等。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包含有一发光二极管芯片及一透镜,发光二极管芯片用以发出光线,而透镜用以收敛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线。然而,为将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线收敛至特定角度内,需搭配具有长高形外形结构的透镜,因而限制发光二极管模块的高度,不利发光二极管模块朝薄型化的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高聚旋光性及薄型化的发光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有一基板、一发光模块以及一透镜结构,所述基板上形成有一凹杯结构,所述凹杯结构具有一基底平台及环绕所述基底平台的一弧形侧壁,所述发光模块设置于所述基底平台上。所述透镜结构包含有一结合部以及一导光部,所述结合部结合于所述基板且覆盖所述凹杯结构,所述导光部设置于所述结合部上。所述导光部包含有一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以及一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所述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具有一第一底面及一第一顶面,所述第一底面结合于所述结合部,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与所述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具有一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底面结合于所述第一顶面。其中部分由所述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弧形侧壁反射至所述透镜结构内,且所述导光部用以将射入所述透镜结构的光线导引出所述透镜结构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进一步具有一第二顶面,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底面的面积,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二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一底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二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一底面径向距离,所述第一顶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二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一顶面径向距离,且所述第一底面径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顶面径向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一底面径向距离等于0.2毫米,且所述第一顶面径向距离等于0.11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进一步具有一第二顶面,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底面的面积,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所述第二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且所述导光部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其与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同轴设置,所述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具有一第三底面及一第三顶面,所述第三底面结合于所述第二顶面,所述第三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顶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三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底面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三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二底面径向距离,所述第二顶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三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二顶面径向距离,且所述第二底面径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顶面径向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二底面径向距离等于0.2毫米,且所述第二顶面径向距离等于0.11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一底面的边缘、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及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共同位于一虚拟球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虚拟球面的半径等于1.9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发光模块的几何中心通过所述虚拟球面的球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虚拟球面的球心共点于所述弧形侧壁的几何中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所述第一底面的边缘、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及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彼此共轴球面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透镜结构的导光部是由多个截顶圆锥导光结构,且本实用新型透镜结构的导光部的出光面是由各截顶圆锥导光结构的底面、顶面及侧面所构成,因此本实用新型透镜结构的导光部的出光面非为一光滑连续的曲面,其可有效降低透镜结构的整体高度,不仅有利于透镜结构朝薄型化的方向发展并可将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收敛至特定角度内。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基板上的凹杯结构进一步可将部分由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反射至透镜结构内,以使透镜结构的导光部将射入透镜结构的光线导引出透镜结构外,以达到更佳的出光效果。有关本实用新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0 发光装置
3000 透镜结构
1 发光模块
10 出光轴
11 出光面
2 基板
3 凹杯结构
30 基底平台
31 弧形侧壁
310 几何中心
4 结合部
5 导光部
50 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501 第一底面
502 第一顶面
503 第一侧面
51 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511 第二底面
512 第二顶面
513 第二侧面
52 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521 第三底面
522 第三顶面
53 第四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54 第五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55 第六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56 第七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57 第八截顶圆锥导光结构
6 虚拟球面
60 半径
61 球心
B1、B2、B3、T1、T2 点
D 距离
X1 径向方向
C1 第一底面径向距离
D1 第一顶面径向距离
C2 第二底面径向距离
D2 第二顶面径向距离
L1、L2 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装置1000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装置1000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光装置100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发光装置1000包含有一发光模块1、一基板2及一透镜结构3000。基板2上形成有一凹杯结构3,凹杯结构3具有一基底平台30及环绕基底平台30的一弧形侧壁31,发光模块1设置于凹杯结构3内且位于基底平台30上。在此实施例中,发光模块1可为一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芯片,基板2可为一发光二极管基板。
进一步地,透镜结构3000包含有一结合部4以及一导光部5,结合部4结合于基板2且覆盖凹杯结构3的开口及发光模块1,以使发光模块1密封于凹杯结构3内,借此发光模块1所发出的光线L1便会通过结合部4与导光部5透射出发光装置1000外。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部4沿凹杯结构3的开口外缘延伸一距离D,以将发光模块1的一线缆(未绘示于图中)封装。导光部5设置在结合部4上,在此实施例中导光部5可与结合部4为一体成型。
另外,导光部5包含有一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一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以及一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具有一第一底面501及一第一顶面502,第一底面501结合于结合部4,且第一顶面502的面积小于第一底面501的面积(如图3所示)。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与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同轴设置,即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与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分别同轴于发光模块1的一出光轴10,其中出光轴10垂直于发光模块1的一出光面11且通过出光面11的几何中心。
如图3所示,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具有一第二底面511及一第二顶面512,第二底面511结合于第一顶面502,即第二底面511与第一顶面502为共平面,第二底面511的面积小于第一顶面502的面积,且第二顶面512的面积小于第二底面511的面积。进一步地,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与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同轴设置,即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与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分别同轴于发光模块1的出光轴10,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具有一第三底面521及一第三顶面522,第三底面521结合于第二顶面512,即第三底面521与第二顶面512为共平面,第三底面521的面积小于第二顶面512的面积,且第三顶面522的面积小于第三底面521的面积。
进一步地,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的第一底面501的边缘(即点B1)由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的第二底面511的边缘(即点B2)沿第二底面511的径向方向X1延伸出一第一底面径向距离C1,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的第一顶面502的边缘(即点T1)由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的第二底面511的边缘(即点B2)沿第二底面511的径向方向X1延伸出一第一顶面径向距离D1,其中第一底面径向距离C1大于第一顶面径向距离D1。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的第二底面511的边缘(即点B2)由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的第三底面521的边缘(即点B3)沿第三底面521的径向方向X1延伸出一第二底面径向距离C2,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的第二顶面512(即点T2)由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的第三底面521的边缘(即点B3)沿第三底面521的径向方向X1延伸出一第二顶面径向距离D2,其中第二底面径向距离C2大于第二顶面径向距离D2。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底面径向距离C1可等于第二底面径向距离C2,且第一顶面径向距离D1可等于第二顶面径向距离D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底面径向距离C1与第二底面径向距离C2均可等于0.2毫米,且第一顶面径向距离D1与第二顶面径向距离D2均可等于0.11毫米,但本实用新型不受此限。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的第一底面501的边缘(即点B1)、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的第二底面511的边缘(即点B2)及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的第三底面521的边缘(即点B3)共同位于一虚拟球面6上,即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的第一底面501的边缘(即点B1)、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的第二底面511的边缘(即点B2)及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的第三底面521的边缘(即点B3)彼此共轴球面设置,其中虚拟球面6的半径60可等于1.9毫米。另外,发光模块1的几何中心(即出光轴10)通过虚拟球面6的球心61。
除此之外,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侧面503,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二侧面513,第一侧面503连接第一底面501与第一顶面502,第二侧面513连接第二底面511与第二顶面512,而根据上述第一底面径向距离C1与第一顶面径向距离D1的结构设计,第一侧面503是一圆锥斜面且其斜率是由第一底面径向距离C1与第一顶面径向距离D1决定,且根据上述第二底面径向距离C2与第二顶面径向距离D2的结构设计,第二侧面513是一圆锥斜面且其斜率是由第二底面径向距离C2与第二顶面径向距离D2决定。
这样一来,第一侧面503及第二侧面513便可用以反射由发光模块1所射出的光线L1,以收敛发光模块1所发出的光线L1至特定角度(例如60度)内。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1000的透镜结构3000进一步包含有一第四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3、一第五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4、一第六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5、一第七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6以及一第八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7,而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2、第四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3、第五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4、第六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5、第七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6以及第八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7的结构设计及作用原理相同于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0与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51,为求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虚拟球面6的球心61进一步共点于凹杯结构3的弧形侧壁31的几何中心310,而部分由发光模块1所发出的光线L2可通过弧形侧壁31反射至透镜结构3000内,借此本实用新型透镜结构3000除了可将发光模块1所射出的光线L1收敛至特定角度内外,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可通过基板2的凹杯结构3的弧形侧壁31将光线L2反射至透镜结构3000内,以使透镜结构3000的导光部5将射入透镜结构3000的光线L2导引出透镜结构3000外,以达到更佳的出光效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透镜结构的导光部是由多个截顶圆锥导光结构,且本实用新型透镜结构的导光部的出光面是由各截顶圆锥导光结构的底面、顶面及侧面所构成,因此本实用新型透镜结构的导光部的出光面非为一光滑连续的曲面,其可有效降低透镜结构的整体高度,不仅有利于透镜结构朝薄型化的方向发展并可将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收敛至特定角度内。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基板上的凹杯结构进一步可将部分由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反射至透镜结构内,以使透镜结构的导光部将射入透镜结构的光线导引出透镜结构外,以达到更佳的出光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装置包含有:
一基板,其上形成有一凹杯结构,所述凹杯结构具有一基底平台及环绕所述基底平台的一弧形侧壁;
一发光模块,其设置于所述基底平台上;以及
一透镜结构,其包含有:
一结合部,其结合于所述基板且覆盖所述凹杯结构;以及
一导光部,其设置于所述结合部上,所述导光部包含有:
一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其具有一第一底面及一第一顶面,所述第一底面结合于所述结合部;以及
一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其与所述第一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具有一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底面结合于所述第一顶面;
其中部分由所述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弧形侧壁反射至所述透镜结构内,且所述导光部用以将射入所述透镜结构的光线导引出所述透镜结构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进一步具有一第二顶面,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底面的面积,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二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二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一底面径向距离,所述第一顶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二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一顶面径向距离,且所述第一底面径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顶面径向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径向距离等于0.2毫米,且所述第一顶面径向距离等于0.11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进一步具有一第二顶面,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底面的面积,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顶面的面积,所述第二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底面的面积,且所述导光部进一步包含有:
一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其与所述第二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同轴设置,所述第三截顶圆锥导光结构具有一第三底面及一第三顶面,所述第三底面结合于所述第二顶面,所述第三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顶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三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底面的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三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二底面径向距离,所述第二顶面的边缘由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沿所述第三底面的径向方向延伸出一第二顶面径向距离,且所述第二底面径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顶面径向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面径向距离等于0.2毫米,且所述第二顶面径向距离等于0.11毫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的边缘、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及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共同位于一虚拟球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球面的半径等于1.9毫米。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块的几何中心通过所述虚拟球面的球心。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球面的球心共点于所述弧形侧壁的几何中心。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的边缘、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及所述第三底面的边缘彼此共轴球面设置。
CN201620759299.3U 2015-07-28 2016-07-19 发光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460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4319 2015-07-28
TW104124319A TWI600858B (zh) 2015-07-28 2015-07-28 發光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46004U true CN205846004U (zh) 2016-12-28

Family

ID=576243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7372.1A Active CN106410013B (zh) 2015-07-28 2016-07-19 发光装置
CN201620759299.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46004U (zh) 2015-07-28 2016-07-19 发光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7372.1A Active CN106410013B (zh) 2015-07-28 2016-07-19 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6410013B (zh)
TW (1) TWI60085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0013A (zh) * 2015-07-28 2017-02-15 潘宇翔 发光装置
CN110021689A (zh) * 2019-04-28 2019-07-16 福建兆元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8996A (zh) * 2018-03-07 2018-09-14 广州硅能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cob光输出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535055A (ja) * 1999-10-18 2004-11-18 オブシェストボ エス オグラノチェノイ オトヴェツトヴェノスチウ “コルヴェト−ライツ” ルミネッセンスダイオード装置
CN2720646Y (zh) * 2004-07-29 2005-08-24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高功率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TWM324851U (en) * 2007-07-18 2008-01-01 Ching-Yi Wang High-brightness LED micro structure package
CN101881412A (zh) * 2009-05-05 2010-11-10 王川 新型led透镜
TWI441362B (zh) * 2011-10-05 2014-06-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發光模組及其發光裝置
TW201500775A (zh) * 2013-06-26 2015-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透鏡及使用該透鏡的光源裝置
CN104421832A (zh) * 2013-08-21 2015-03-18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及具有该透镜的发光元件
CN203880530U (zh) * 2014-05-30 2014-10-15 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灯
TWI600858B (zh) * 2015-07-28 2017-10-01 潘宇翔 發光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0013A (zh) * 2015-07-28 2017-02-15 潘宇翔 发光装置
CN106410013B (zh) * 2015-07-28 2020-03-10 潘宇翔 发光装置
CN110021689A (zh) * 2019-04-28 2019-07-16 福建兆元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4685A (zh) 2017-02-01
TWI600858B (zh) 2017-10-01
CN106410013B (zh) 2020-03-10
CN106410013A (zh) 201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92472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guiding member thereof
CN204187529U (zh) 可达到最大集光效果的照明装置
CN205846004U (zh) 发光装置
TWI534391B (zh) 光源導引結構及發光裝置
CN206072988U (zh) 透镜组合及应用透镜组合的照明装置
CN105202394A (zh) 透镜组合及应用透镜组合的照明装置
CN102829437B (zh) 光罩及具光罩的灯具
JP2012212047A (ja) 光学レンズ及び照明装置
TW201504563A (zh) 發光二極體模組
CN107293631B (zh) 发光二极管
JP6089107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広配光レンズ
JP2018061024A (ja)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205037137U (zh) 透镜组合及应用透镜组合的照明装置
CN205846009U (zh) 高聚光的透镜结构
CN103375767B (zh) 具挡余光结构之透镜及其模块
TWM474289U (zh) 雷射發光裝置
CN110320587B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101737709A (zh) 一种异形配光曲线发光二极管
JP2012212574A (ja) 光学レンズ及び照明装置
CN103003621B (zh) 照明装置
CN213395153U (zh) 一种侧打光导光柱透镜
CN109058825B (zh) 洗墙灯透镜、发光模块以及洗墙灯
CN212540966U (zh) 一种改进的反射式侧发光背光透镜
JP5425289B1 (ja) 照明装置
CN211600284U (zh) 一种薄型直下式背光源透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3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