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38401U -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 Google Patents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38401U
CN205838401U CN201620658173.7U CN201620658173U CN205838401U CN 205838401 U CN205838401 U CN 205838401U CN 201620658173 U CN201620658173 U CN 201620658173U CN 205838401 U CN205838401 U CN 205838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ib
end portion
axial end
attachment structur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581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玉龙
孟进军
肖猛
刘玉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16206581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38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38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3840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臂架,其包括第一臂架、第二臂架和臂架连接结构,其中,臂架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臂架的第一轴向端部连接,臂架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臂架的第二轴向端部连接,且臂架连接结构的连接于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之间的分隔结构与第一轴向端部的端面和第二轴向端部的端面分别接触,这样臂架所受的轴向载荷可以通过第一主弦杆及第二主弦杆与分隔结构的接触面来承担,也即使得臂架所受的载荷不再全部由销轴承担,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组合臂架的受力状态,且更有利于组合臂架轴向力的传递。

Description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能源和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快速发展,工程中模块化、大型化和一体化吊装要求不断提高,对起重机械的起重量和起重力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臂架系统由多个臂架组装形成,作为起重设备的主要承力件,臂架系统自身的结构形式、承载能力等特性直接影响整机的使用性能及起重性能。
图1a和图1b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两臂架的组合结构。由图1a和图1b可知,现有技术中,臂架系统包括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第一臂架1’的主弦杆11’端部设有接头3’,第二臂架2’的主弦杆11’的端部也对应设有接头3’,且两个接头3’上均设有销孔,这样将两个接头3’对接并将销轴4’穿过两个接头3’上的销孔,即可实现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之间的连接。如图1b所示,接头3’是焊接在主弦杆11’上的,接头3’与主弦杆11’在A’区域通过大量高强度的焊丝进行固定连接。
这种现有的臂架系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臂架所受的载荷(主要是拉力和压力),均仅通过销轴4’承担,对销轴4’的要求较高,导致臂架系统的受力状态较差;
(2)接头3’焊接在主弦杆11’上,且由于焊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焊接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整形处理,加工成本较高,劳动强度较大;而且,对A’区域的焊缝质量要求较高,易因焊缝原因造成安全隐患;
(3)现有的接头3’必须经锻造或铸造而成,需要专用的模具,加工制造成本较高,且这种接头3’重量较重,影响臂架系统整体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臂架系统,所受载荷全部由销轴承担,受力状态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臂架。该组合臂架包括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第一臂架包括具有第一轴向端部的第一主弦杆,第二臂架包括具有第二轴向端部的第二主弦杆,而且,该组合臂架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轴向端部与第二轴向端部之间的臂架连接结构,臂架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和分隔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轴向端部连接;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轴向端部连接;分隔结构连接于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之间,且分隔结构的位于第一连接结构一侧的第一表面与第一轴向端部的端面接触,分隔结构的位于第二连接结构一侧的第二表面与第二轴向端部的端面接触。
可选地,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轴向端部可拆卸连接;和/或,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轴向端部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第一连接结构上设有第一销孔,第一轴向端部上对应设有第二销孔,臂架连接结构还包括与第一销孔及第二销孔配合的第一销轴,第一销轴穿过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实现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一轴向端部的可拆卸连接;和/或,第二连接结构上设有第三销孔,第二轴向端部上对应设有第四销孔,臂架连接结构还包括与第三销孔及第四销孔配合的第二销轴,第二销轴穿过第三销孔和第四销孔实现第二连接结构与第二轴向端部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第一轴向端部具有第一腔体结构,第一连接结构插入第一腔体结构内;和/或,第二轴向端部具有第二腔体结构,第二连接结构插入第二腔体结构内。
可选地,第一腔体结构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沿着第一主弦杆的轴向设置并分隔第一腔体结构使第一腔体结构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隔板的厚度,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分别插入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和/或,第二腔体结构内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沿着第二主弦杆的轴向设置并分隔第二腔体结构使第二腔体结构内具有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三插板和第四插板,第三插板和第四插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二隔板的厚度,第三插板和第四插板分别插入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
可选地,组合臂架还包括第一挡板,第一挡板设置于第一腔体结构的远离第一表面的一端;和/或,组合臂架还包括第二挡板,第二挡板设置于第二腔体结构的远离第二表面的一端。
可选地,第一连接结构具有第一中空腔室,第一中空腔室与第一轴向端部的外表面配合,第一连接结构套设于第一轴向端部的外表面上;和/或,第二连接结构具有第二中空腔室,第二中空腔室与第二轴向端部的外表面配合,第二连接结构套设于第二轴向端部的外表面上。
可选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轴向端部伸入第一凹槽内且第一轴向端部的端面与第一凹槽的底壁相接触;和/或,第二表面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轴向端部伸入第二凹槽内且第二轴向端部的端面与第二凹槽的底壁相接触。
可选地,第一凹槽的侧壁也与第一轴向端部接触;和/或,第二凹槽的侧壁也与第二轴向端部接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械,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臂架。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臂架,其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通过臂架连接结构连接,且第一臂架的第一主弦杆的端面和第二臂架的第二主弦杆的端面分别与臂架连接结构的分隔结构的两侧表面接触,这样臂架所受的轴向载荷可以通过第一主弦杆及第二主弦杆与分隔结构的接触面来承担,也即使得臂架所受的载荷不再全部由销轴承担,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组合臂架的受力状态,且更有利于组合臂架轴向力的传递。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示出现有技术中的两臂架组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1b示出图1a中的接头与第一臂架的组合结构的俯视图。
图2a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合臂架的主视图。
图2b示出图2a的俯视图。
图2c示出图2a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a示出图2a中的第一臂架的主视图。
图3b示出图3a的俯视图。
图4a示出图2a中的第二臂架的主视图。
图4b示出图4a的俯视图。
图5a示出图2a中的臂架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图5b示出图5a的俯视图。
图中:
1’、第一臂架;2’、第二臂架;3’、接头;4’、销轴;11’、主弦杆;
1、第一臂架;2、第二臂架;3、臂架连接结构;
11、第一主弦杆;111、第一轴向端部;112、第一挡板;114、第一隔板;
21、第二主弦杆;211、第二轴向端部,212、第二挡板;214、第二隔板;
31、第一连接结构;311、第一插板;312、第二插板;
32、第二连接结构;321、第三插板;322、第四插板;
33、分隔结构;331、第一表面;332、第二表面;
34、第一销轴;
35、第二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实用新型中,以臂架的高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以臂架的宽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并以臂架的长度方向作为左右方向。
图2a-5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组合臂架的结构。参照图2a-5b,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组合臂架,包括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其中,第一臂架1包括具有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第一主弦杆11,第二臂架2包括具有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第二主弦杆21;且该组合臂架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轴向端部111与第二轴向端部211之间的臂架连接结构3,该臂架连接结构3包括第一连接结构31、第二连接结构32和分隔结构33,其中:第一连接结构31与第一轴向端部111连接;第二连接结构32与第二轴向端部211连接;分隔结构33连接于第一连接结构31和第二连接结构32之间,且分隔结构33的位于第一连接结构31一侧的第一表面331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端面接触,分隔结构33的位于第二连接结构32一侧的第二表面332与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臂架,其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通过臂架连接结构3连接,且第一臂架1的第一主弦杆11的端面和第二臂架2的第二主弦杆21的端面分别与臂架连接结构3的分隔结构33的两侧表面接触,这样臂架所受的轴向载荷可以由第一主弦杆11及第二主弦杆21与分隔结构33的接触面来承担,也即使得臂架所受的载荷不再全部由销轴承担,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组合臂架的受力状态,且更有利于组合臂架轴向力的传递。
此外,为了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接头焊接于主弦杆上所造成的劳动强度大以及安全隐患较高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结构31可以与第一轴向端部111可拆卸连接;和/或,第二连接结构32可以与第二轴向端部211可拆卸连接。基于此,臂架连接结构3与第一臂架1和/或第二臂架2之间可拆卸连接,不仅拆装更加方便,且由于臂架连接结构3无需焊接在一臂架1和/或第二臂架2上,因此可以省去焊接以及焊后整形操作,减轻劳动强度,并避免因焊缝原因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得组合臂架的生产加工过程更加容易控制。
下面结合图2a-5b所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2a-5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组合臂架包括第一臂架1、第二臂架2和臂架连接结构3,其中,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通过臂架连接结构3实现连接。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臂架1包括具有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第一主弦杆11,第一臂架1通过第一主弦杆11的第一轴向端部111与臂架连接结构3连接。
由图3b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端部111具有第一腔体结构,第一腔体结构内设有第一隔板114,第一隔板114沿着第一主弦杆11的轴向设置并将第一腔体结构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第一隔板114沿第一主弦杆111的轴向设置时,第一隔板114的板面可以水平设置,也即将第一腔体结构分隔为上下分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或者,第一隔板114的板面也可以竖直设置,也即如图3b所示,将第一腔体结构分隔为前后分布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该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隔板114将第一腔体结构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使得臂架连接结构3可以通过插入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来与第一轴向端部111对接,这样可以基于较为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臂架1与臂架连接结构3较为牢固的连接,也有利于轴向力的传递,有助于改善组合臂架的受力状态。但应当理解的是,第一腔体结构内的腔室设置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腔体结构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隔板114,也即第一腔体结构可以只具有一个腔室,或者,第一腔体结构还可以被分隔为更多的腔室,只要臂架连接结构3能够插入第一腔体结构中即可。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臂架2包括具有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第二主弦杆21,第二臂架2通过第二主弦杆21的第二轴向端部211与臂架连接结构3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轴向端部211采用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类似的结构。由图4b可知,该实施例的第二轴向端部211具有第二腔体结构,第二腔体结构内设有第二隔板214,第二隔板214沿着第二主弦杆21的轴向设置并将第二腔体结构分隔为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
与第一隔板114的设置类似地,第二隔板214沿第一主弦杆211的轴向设置时,第二隔板214的板面可以水平设置,也即将第二腔体结构分隔为上下分布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或者,第二隔板214的板面也可以竖直设置,也即如图3b所示,将第二腔体结构分隔为前后分布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
该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隔板214将第二腔体结构分隔为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使得臂架连接结构3可以通过插入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来与第二轴向端部211对接,这样可以基于较为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二臂架2与臂架连接结构3较为牢固的连接,也有利于轴向力的传递,有助于改善组合臂架的受力状态。但同样应当理解的是,第二腔体结构内的腔室设置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二腔体结构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隔板214,也即第二腔体结构只具有一个腔室,或者,第二腔体结构中还可以被分隔为更多的腔室,只要臂架连接结构3能够插入第二腔体结构中即可。
如图2b、图5a和图5b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臂架连接结构3连接于第一轴向端部111和第二轴向端部211之间,其包括第一连接结构31、第二连接结构32、分隔结构33、第一销轴34和第二销轴35。
其中,第一连接结构31与第一轴向端部111连接,并由第一销轴34固定。
由图5b可知,该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结构31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插板311和第二插板312,第一插板311和第二插板312分别与位于第一轴向端部111上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配合,这样第一插板311插入第一腔室中且第二插板321插入第二腔室中,可以实现第一连接结构31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对接。而为了保证第一插板311和第二插板312能够分别顺利地插入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中,第一插板311和第二插板312之间的间隔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一隔板114的厚度。
结合图2b和图5b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31上设有第一销孔,第一轴向端部111上对应设有第二销孔,第一销轴34与第一销孔及第二销孔配合,这样第一销轴34穿过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可以实现第一连接结构31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可拆卸连接。
第二连接结构32与第二轴向端部211连接,并由第二销轴35固定。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31采用与第一连接结构31类似的结构。
如图5b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结构32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三插板321和第四插板322,第三插板321和第四插板322分别与位于第二轴向端部211上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配合,这样第三插板321插入第三腔室中且第四插板322插入第四腔室中,可以实现第二连接结构32与第二轴向端部211的对接。而为了保证第三插板321和第四插板322能够分别顺利地插入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中,第三插板321和第四插板322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二隔板214的厚度。
结合图2b和图5b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32上设有第三销孔,第二轴向端部211上对应设有第四销孔,第二销轴35与第三销孔及第四销孔配合,这样第二销轴35穿过第三销孔和第四销孔可以实现第二连接结构32与第二轴向端部211的可拆卸连接。
由于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主弦杆11与第一连接结构31之间可拆卸连接,且第二主弦杆21与第二连接结构32之间可拆卸连接,因此,臂架连接结构3与第一臂架1及第二臂架2之间均无需焊接,不仅可以省去相应的焊接操作及焊后整形处理,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避免因焊接原因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组合臂架的工作安全性;且可拆卸的臂架连接结构3不会增加臂架自身的重量,可以避免因增加臂架自身重量而影响组合臂架的起重性能。
分隔结构33连接于第一连接结构31和第二连接结构32之间,且通过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端面和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端面接触来分担轴向力。
如图2c和图5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分隔结构33包括第一表面311和第二表面322,其中:第一表面311位于第一连接结构31一侧,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端面接触;第二表面322位于第二连接结构32一侧,与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端面接触。基于此,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与臂架连接结构3之间均形成接触区域,从而当组合臂架受到轴向力时,其中尤其当受到压力时,轴向力可以由这两处接触区域来承担,使得组合臂架所受的载荷不再全部由第一销轴34和第二销轴35承担,进而可以改善组合臂架的受力状态,减轻第一销轴34和第二销轴35的负荷,降低对第一销轴34和第二销轴35的要求;而且,这样设置也使得组合臂架所受载荷可以沿着这两处接触区域直接传递至第一主弦杆11和第二主弦杆21上,因此,这也更有利于组合臂架轴向力的传递。
此外,为了便于对第一轴向端部111和第二轴向端部211进行限位,如图2c和图5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表面331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轴向端部111伸入第一凹槽内且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端面与第一凹槽的底壁相接触,这样第一轴向端部111能够伸入分隔结构33内一定距离,分隔结构33的第一表面331不仅可以通过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端面接触来实现轴向力的传递,还可以起到限制第一轴向端部111侧向位移的作用,使得第一臂架1与臂架连接结构3之间的连接更稳定;类似地,第二表面332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轴向端部211伸入第二凹槽内且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端面与第二凹槽的底壁相接触,这样第二轴向端部211可以伸入分隔结构33内一定距离,分隔结构33的第二表面332不仅可以通过与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端面接触来实现轴向力的传递,还可以起到限制第二轴向端部211侧向位移的作用,使得第二臂架2与臂架连接结构3之间的连接更稳定。
而为了实现对第一轴向端部111和第二轴向端部211更好的限位,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凹槽的侧壁也与第一轴向端部111接触,且第二凹槽的侧壁也与第二轴向端部211也接触,这样能够更有效地限制第一轴向端部111和第二轴向端部211的侧向位移,避免第一轴向端部111和第二轴向端部211发生侧向移动,使第一臂架1及第二臂架2与臂架连接结构3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以进一步改善组合臂架的性能。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第一臂架1的第一腔体结构内还设有第一挡板112,该第一挡板112设置于第一腔体结构的远离第一表面331的一端;类似地,如图4a所示,第二臂架2的第二腔体结构内还设有第二挡板212,该第二挡板212设置于第二腔体结构的远离第二表面332的一端。通过设置第一挡板112,使得第一腔体结构的远离第一表面331的一端封闭,这样更便于在组合臂架的组装过程中对第一连接结构31进行定位,使第一连接结构31上的第一销孔与第一臂架1上的第二销孔对齐,快速实现第一臂架1与臂架连接结构3的定位对接;而且,对第一腔体结构进行封闭的第一挡板112,也便于将载荷传递至整个第一主弦杆11上,使得第一主弦杆11的轴向和周向均能够分担载荷。类似地,通过设置第二挡板212,使得第二腔体结构的远离第二表面332的一端的封闭,这样也更便于在组合臂架的组装过程中对第二连接结构32进行定位,使第二连接结构32上的第三销孔与第二臂架2上的第四销孔对齐,快速实现第二臂架2与臂架连接结构3的定位对接;而且,对第二腔体结构进行封闭的第二挡板212,也便于将载荷传递至整个第二主弦杆21上,使得第二主弦杆21的轴向和周向均能够分担载荷。因此,该实施例设置第一挡板112和第二挡板212有助于加快装配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可见,该实施例的组合臂架,其改变现有的臂架间连接方式,不再采用传统的焊接于臂架上的接头来实现两个臂架的连接,而是采用独立于臂架的臂架连接结构3来实现两个臂架的连接,可以灵活方便地满足起重机械不同工况的吊装需求,其好处如下:
(1)臂架连接结构3的分隔结构3与两个臂架的主弦杆的端面均接触,两个接触区域可以承担组合臂架所受的轴向力,使得销轴不受力,或仅受较小的力,因此,该实施例可以减少销轴的受力,改善组合臂架的受力状态,且由于轴向力可以沿着接触区域直接传递给臂架的主弦杆,因此,有利于组合臂架的载荷传递,组合臂架的受力效果较好;
(2)臂架连接结构3与臂架可拆卸连接,使得臂架主弦杆上无多余的焊接,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焊接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且臂架连接结构3不会增加臂架自身的重量,可以避免因增加臂架自身重量而影响组合臂架的起重性能;
(3)臂架连接结构3的结构较为简单,无需锻造或铸造即可加工完成,可以避免大量专用磨具的制作,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较低。
在图2a-5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端部111具有第一腔体结构,第一连接结构31通过插入第一腔体结构内而与第一轴向端部111对接;且第二轴向端部211具有第二腔体结构,第二连接结构32通过插入第二腔体结构内而与第二轴向端部211对接。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臂架连接结构3与第一臂架1及第二臂架2之间的对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图2a-5b所示对接方式的一种替代方式,第一连接结构31可以设置为具有第一中空腔室,第一中空腔室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外表面配合,第一连接结构31套设于第一轴向端部111的外表面上;且第二连接结构32设置为具有第二中空腔室,第二中空腔室与第二轴向端部211的外表面配合,第二连接结构32套设于第二轴向端部211的外表面上,也即在该替代方式中,第一连接结构31通过套设于第一轴向端部111外表面而与第一轴向端部111对接,第二连接结构32通过套设于第二轴向端部211外表面而与第二轴向端部211对接。这两种对接方式,无论是通过插入来实现对接,还是通过套设来实现对接,由于均需要设置腔体结构,因此,这两种对接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接头对接的对接方式,可以减轻组合臂架的重量,有助于改善组合臂架的起重性能。
此外,在图2a-5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31和第二连接结构32采用类似的结构,且相应地,第一轴向端部111和第二轴向端部211采用类似的结构,这样使得组合臂架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加工和装配,但实际上,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结构31和第二连接结构32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相应地,第一轴向端部111和第二轴向端部211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这些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臂架可以应用于起重机等起重机械。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械,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臂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组合臂架,包括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所述第一臂架(1)包括具有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第一主弦杆(11),所述第二臂架(2)包括具有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第二主弦杆(21),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臂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之间的臂架连接结构(3),所述臂架连接结构(3)包括第一连接结构(31)、第二连接结构(32)和分隔结构(3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连接;所述分隔结构(3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之间,且所述分隔结构(33)的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一侧的第一表面(331)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端面接触,所述分隔结构(33)的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一侧的第二表面(332)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端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上设有第一销孔,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上对应设有第二销孔,所述臂架连接结构(3)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销孔及所述第二销孔配合的第一销轴(34),所述第一销轴(34)穿过所述第一销孔和所述第二销孔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的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上设有第三销孔,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上对应设有第四销孔,所述臂架连接结构(3)还包括与所述第三销孔及所述第四销孔配合的第二销轴(35),所述第二销轴(35)穿过所述第三销孔和所述第四销孔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的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具有第一腔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插入所述第一腔体结构内;和/或,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具有第二腔体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插入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结构内设有第一隔板(114),所述第一隔板(114)沿着所述第一主弦杆(11)的轴向设置并分隔所述第一腔体结构使所述第一腔体结构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插板(311)和第二插板(312),所述第一插板(311)和所述第二插板(312)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隔板(114)的厚度,所述第一插板(311)和所述第二插板(312)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和/或,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内设有第二隔板(214),所述第二隔板(214)沿着所述第二主弦杆(21)的轴向设置并分隔所述第二腔体结构使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内具有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三插板(321)和第四插板(322),所述第三插板(321)和所述第四插板(322)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隔板(214)的厚度,所述第三插板(321)和所述第四插板(322)分别插入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臂架还包括第一挡板(112),所述第一挡板(112)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结构的远离所述第一表面(331)的一端;和/或,所述组合臂架还包括第二挡板(212),所述第二挡板(212)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结构的远离所述第二表面(332)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具有第一中空腔室,所述第一中空腔室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的外表面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的外表面上;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具有第二中空腔室,所述第二中空腔室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的外表面配合,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的外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331)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相接触;和/或,所述第二表面(332)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也与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11)接触;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也与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11)接触。
10.一种起重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组合臂架。
CN201620658173.7U 2016-06-28 2016-06-28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38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58173.7U CN205838401U (zh) 2016-06-28 2016-06-28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58173.7U CN205838401U (zh) 2016-06-28 2016-06-28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38401U true CN205838401U (zh) 2016-12-28

Family

ID=57620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58173.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838401U (zh) 2016-06-28 2016-06-28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384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58505A (zh) * 2016-06-28 2016-08-17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58505A (zh) * 2016-06-28 2016-08-17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CN105858505B (zh) * 2016-06-28 2017-10-2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58505B (zh)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CN205838401U (zh) 组合臂架和起重机械
CN113562087B (zh) 履带底盘装置及履带起重机
CN103883156B (zh) 一种山区抱杆组塔用多向联板
CN207484557U (zh) 一种组合式安装的挖掘机配重
CN106219152A (zh) 一种刮板机用整体铸造过渡槽
CN209941764U (zh) 挖掘机动臂及挖掘机
US10072392B2 (en) Boom foot design with protruding flanges
CN103046650B (zh) 一种用于连接建筑钢柱与钢管桁架的大抗推力销轴结构
CN205222538U (zh) 一种转台和工程机械
CN104533490B (zh) 稳定型左右式端头支架
JP5862530B2 (ja) 起伏部材の案内ブラケット、起伏部材の連結方法、及びジブの連結方法
EP3192928B1 (en) Arm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CN204236565U (zh) 组合式车架和组合式起重机
CN206903658U (zh) 功能模块组合式采煤机
CN201857621U (zh) 挖掘机动臂
CN201694762U (zh) 塔机起重臂臂架的组合式接头
CN105600690A (zh) 起重机及其配重系统
CN207735545U (zh) 一种可快速浇注的移动式牵引销锻坯件
CN205312932U (zh) 复合接头和臂架
CN202969595U (zh) 一种用于连接建筑钢柱与钢管桁架的大抗推力销轴结构
CN109930639A (zh) 一种挖掘机动臂及挖掘机
CN218536838U (zh) 一种调平大偏载及高质心承载型车架
CN213016416U (zh) 一种液压支架用十字头
CN218509888U (zh) 一种多功能钢构件组合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2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