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28741U -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28741U
CN205828741U CN201620440617.XU CN201620440617U CN205828741U CN 205828741 U CN205828741 U CN 205828741U CN 201620440617 U CN201620440617 U CN 201620440617U CN 205828741 U CN205828741 U CN 205828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et casing
conductor wire
electric connector
interior jacket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406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沈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4061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28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28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2874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电连接器,包括内筒套和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内筒套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各所述导电线设于所述内筒套内;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内筒套靠近所述内筒套的第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筒套靠近所述内筒套的第二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在制造过程中不会造成浪费材料,且相邻的导电线之间的排列可以设计的更加紧密,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有效的电接触面积,能够将电连接器的结构设计得更小。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大电流连接器中,通常使用到的一种电连接器是由接触铜片和内筒套构成的,在相同尺寸结构的条件下,接触铜弹片与内筒套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可以使得该电连接器结构的载流能力更强,即发热功率会越大,从而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电连接器结构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小。
美国专利US4657335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参阅图15所示为该种电连接器的接触铜弹片,接触铜弹片的厚度为t,栅栏的筋的宽度为d1,相邻的两个筋之间的镂空的宽度d2,栅栏一共有n个筋,料宽为D,料长为C,设定C、D、t、d1为固定值,(d2越小,n越多,将来做成的扭簧母端子和公端子直接接触的面积越大,连接器的接触电阻越小)。但是由于冲压工艺的限制,d2必须大于等于1.2t,例如在0.6毫米厚的铜料带,下料宽度最低为0.8毫米,栅栏上的铜肋条宽度为0.8毫米。有50%的铜带得面积被下料去掉了,只保留了一半的面积可以作为功能面接触面,所以目前工艺限制了接触筋的数量和接触面积,此为一个技术瓶颈。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使用有上述接触铜弹片该类电连接器由于其结构设计的局限性,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一、需要进行冲压工序,筋与筋之间的材料会 被冲压掉形成废料,造成材料浪费大;二、结构尺寸固定的情况下,有效的电连接接触面积无法进一步增加;三、发热功率固定的情况下,结构尺寸无法进一步设计得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制造时材料浪费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内筒套和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内筒套的长度,所述接触端子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各所述导电线设于所述内筒套内;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内筒套靠近所述内筒套的第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筒套靠近所述内筒套的第二端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各所述导电线沿所述内筒套的圆周方向倾斜与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形成0°<α≤30°的夹角。
优选地,各所述导电线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
优选地,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所述内筒套的内壁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电线为铜导电线。
优选地,所述的内筒套为铜内筒套。
优选地,所述的内筒套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夹紧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于所述内筒套的内壁的夹紧导套。
优选地,所述夹紧导套包括外环形片、内环形片和端部连接片,所述内环 形片位于所述外环形片内且与所述外环形片之间形成夹持槽,所述端部连接片连接于所述外环形片的端部与所述内环形片的端部之间;所述夹持槽夹持住所述导电线和所述内筒套,所述外环形片与所述内筒套的外壁抵接,所述内环形片与所述导电线抵接。
优选地,所述导电线的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其接触端子由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组成,相邻的导电线之间不需要进行冲压,避免因为冲压而造成浪费材料,从而可以节省制造成本;且相邻的导电线之间的排列可以设计的更加紧密,理论上能够把相邻的导电线之间的间距降低到零距离,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有效的电接触面积,接触端子在载流过程中会出现发热,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的发热功率,进而可以降低接触端子的体积依然能够保证其发热功率,那么使用该接触端子组装成的电连接器的结构也可以设计得更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组装如上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包括插入轴和与所述插入轴连接且用于将各所述导电线定位形成桶状结构的定位件。
优选地,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套接于所述插入轴外侧面的环形卡盘,所述环形卡盘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且与所述插入轴的中轴线平行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环形卡盘有两个,两个所述环形卡盘间隔设置。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组装上述的电连接器,通过定位件对每条导电线进行定位,使得各导电线形成环形的桶状结构,然后再通过插入轴插入到内筒套内,完成对各导电线的初步安装,这样能够确保各导电线在内 筒套排列有序,不出现凌乱,对各导电线的两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剖切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线安装于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安装于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通过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的作用下插入内筒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通过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的作用下插入内筒套时的剖切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位于内筒套内未与内铜套固定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第一端完成固定、第二端通过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驱使其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导电线在旋转时形成一定倾斜角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与公针连接时的剖切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电连接器的剖切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夹紧导套的剖切图。
图15为现有技术的接触铜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内筒套 20—接触端子 21—导电线
30—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31—插入轴 32—环形卡盘
40—公针 50—夹紧导套 51—外环形片
52—内环形片 53—端部连接片 54—夹持槽
3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4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 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内筒套10和接触端子20,所述接触端子20的长度小于所述内筒套10的长度,所述接触端子20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即可导电线21的长度小于内筒套10的长度,各所述导电线21设于所述内筒套10内;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与所述内筒套10靠近所述内筒套10的第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筒套10靠近所述内筒套10的第二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接触端子20由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组成,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不需要进行冲压,避免因为冲压而造成浪费材料,从而可以节省制造成本;且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排列可以设计的更加紧密,理论上能够把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降低到零距离,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20有效的电接触面积,接触端子20在载流过程中会出现发热,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20的发热功率,进而可以降低接触端子20的体积依然能够保证其发热功率,那么使用该接触端子20组装成的电连接器的结构也可以设计得更小。
结合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一般作为母端使用,当有公针40插入到内筒套10内时,公针40与接触端子20电性连接,也即是公针40与各导电线21电性连接,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越小,与公针40的有效接触面积就越大,形成的载流能力就更强,在接触端子20面积固定的前停下,可以有效提升载流能力;如果发热功能的要求固定,那么可以将接触端子20的面积设计得更小,整个电连接器的体积也就更小。
本实施例中,一般用温升衡量,在电流大小相同条件下,根据P=I2*R可知(其中,P表示功率、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R越大,发热功率越大,而R与电接触面积成反比关系,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端子20由于可以将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设计得趋于零,相当于在单位面积内的接触端子20增大了电接触面积,提升接触端子20的载流能力,使R变小,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20的发热功率。
结合图2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电线21沿所述内筒套10的圆周方向倾斜与所述内筒套10的中轴线形成0°<α≤30°的夹角。具体的,该角度范围值的设计,可以确保各导电线21并排形成更加均匀的桶状结构,形状规则匀称,使用时与公针40的电性接触更好,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现象。
结合图2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电线21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10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具体的,该种结构设计可以确保形成桶状结构各导电线21的中部向内筒套10的中轴线凹陷形成一个收腰的结构,那么当公针40插入内筒套10时,能够有效地确保该凹陷的收腰结构能够与公针40接触,从而确保电性接触的良好性,能够进一步避免电性接触不良的现象出现。
本实施例中,内筒套10优选采用铜质材料制成,导电线21优选为铜丝线 作为导电线21,铜质材料制成的内筒套10和导电线21的导电效果更佳。
具体的,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所述内筒套10的内壁焊接连接。通过将各导电线21焊接在内筒套10的内壁上,焊接连接可以确保各导电线21的两端与内筒套10的内壁连接后不易脱落,连接的稳定性非常好,这样确保各导电线21在使用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另外,通过将各导电线21焊接在内筒套10的内壁上,无需使用其他固定套件对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进行固定,不会增加整个电连接器的体积,体积小的电连接器的安装更加方便,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结合参阅图13~1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筒套10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夹紧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于所述内筒套10的内壁的夹紧导套50。具体的,夹紧导套50的作用是用于将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夹紧固定在内筒套10的内壁上,使得各导电线21固定在内筒套21的内部,形成一个电连接器。
结合参阅图13~14,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紧导套50包括外环形片51、内环形片52和端部连接片53,所述内环形片52位于所述外环形片51内且与所述外环形片51之间形成夹持槽54,所述端部连接片53连接于所述外环形片51的端部与所述内环形片52的端部之间;所述夹持槽54夹持住所述导电线21和所述内筒套10,所述外环形片51与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抵接,所述内环形片52与所述导电线21抵接。具体的,通过外环形片51和内环形片52之间形成的夹持槽53夹紧内筒套10和导电线21的端部,这样即完成将导电线21的端部与内筒套10的内壁固定连接,端部连接片53的作用一方面是连接外环形片51和内环形片52,另一方面是封闭住夹持槽53的外端,对内筒套10 和导电线21起到限位的作用。当然,夹持槽53的槽宽足够容纳内筒套10和导电线53,且能够通过外环形片51和内环形片52夹持紧内筒套10和导电线21。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线21的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具体的,根据设计的需要可以选用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的导电线21组成形成接触端子20,这样可以使得产品多样化。
结合图4~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其用于组装如上述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包括插入轴31和与所述插入轴31连接且用于将各所述导电线21定位形成桶状结构的定位件(图未示)。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组装上述的电连接器,通过定位件对每条导电线21进行定位,使得各导电线21形成环形的桶状结构,然后再通过插入轴31插入到内筒套10内,完成对各导电线21的初步安装,这样能够确保各导电线21在内筒套10排列有序,不出现凌乱,对各导电线21的两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套接于所述插入轴31外侧面的环形卡盘32,所述环形卡盘32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且与所述插入轴31的中轴线平行的卡槽321。具体的,环形卡盘32为圆形状,这样在其外侧面开设环形分布的卡槽321,能够很好地将各导电线21卡接形成环形桶状结构,当将插入轴31插入到内筒套10内时,各导电线21即形成与内筒套10的内壁适配的环形桶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环形卡盘32有两个,两个所述环形卡盘32间隔设置。具体 的,这样能够定位对各导电线21靠近其两端的位置,从而确保对导电线21的定位效果更佳。
结合图1~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连接器的安装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接触端子20,所述接触端子20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结合图3~5所示;
S2、提供一内筒套10,将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各所述导电线21插入所述内筒套10内,且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内筒套10内靠近所述内铜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位置,结合图8所示;
S3、将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内筒套10的内壁上,结合图2所示。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由于其接触端子20采用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组成,一方面接触端子20的导电线21之间无需进行冲压工序,可以减少因为冲压而带来的材料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将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设计得趋于零,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20有效的电接触面积,接触端子20在载流过程中会出现发热,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20的发热功率,进而可以降低接触端子20的体积依然能够保证其发热功率,那么制造出使用有该接触端子20的电连接器的结构会更小。
优选地,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内筒套10的内壁采用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结合图9所示,在所述步骤S3中,当对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完成焊接后,沿所述内筒套10的圆周方向扭转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 使得各所述导电线21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10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然后再焊接各导电线21的第二端。具体的,通过该操作步骤可以将形成桶状结构的各导电线21的中部向内凹设形成收腰结构,这样可以确保与插入内筒套10内的公针40形成有效的电性接触,避免电性接触不良的现象出现。
进一步地,结合图3~7所示,提供一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包括插入轴31和套接于所述插入轴31上且间隔分布的组成定位件的两个环形卡盘32,各所述环形卡盘32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的卡槽321,各所述导电线21分别对应卡接于两位置对应的所述卡槽321上;将卡接有各所述导电线21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插入所述内筒套10。具体的,通过该每条导电线21逐条卡接在对应的两个环形卡盘32的卡槽321上,各导电线21在环形卡盘32上形成平行排列成桶状的结构,这样将若干导电线21穿插过内筒套10,能够确保各导电线21在内筒套10排列有序,不出现凌乱,对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其中,结合图9所示,扭转各导电线21的工具即可以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通过扭转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30的插入轴31来带动环形卡盘32转动,环形卡盘32再带动各导电线21扭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电连接器,包括内筒套和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的长度小于所述内筒套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各所述导电线设于所述内筒套内;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内筒套靠近所述内筒套的第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筒套靠近所述内筒套的第二端的内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线沿所述内筒套的圆周方向倾斜与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形成0°<α≤30°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线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所述内筒套的内壁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为铜导电线;所述的内筒套为铜内筒套。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套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夹紧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于所述内筒套的内壁的夹紧导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导套包括外环形片、内环形片和端部连接片,所述内环形片位于所述外环形片内且与所述外环形片之间形成夹持槽,所述端部连接片连接于所述外环形片的端部与所述内环形片的端部之间;所述夹持槽夹持住所述导电线和所述内筒套,所述外环形片与所述内筒套的外壁抵接,所述内环形片与所述导电线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 的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9.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组装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包括插入轴和与所述插入轴连接且用于将各所述导电线定位形成桶状结构的定位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套接于所述插入轴外侧面的环形卡盘,所述环形卡盘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且与所述插入轴的中轴线平行的卡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卡盘有两个,两个所述环形卡盘间隔设置。
CN201620440617.XU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28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40617.XU CN205828741U (zh)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40617.XU CN205828741U (zh)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28741U true CN205828741U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57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40617.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28741U (zh)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287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9938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深圳龙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9938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深圳龙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7001B2 (en) Connection member and harness connector
CN102884682B (zh) 电接触元件
EP2117080A1 (en) Harness connection member
EP2345111B1 (en) Connectors with power and signal contact structures
US20090305568A1 (en) Connection Member and Harness Connection Body Using the Connection Member
CA2140059C (en) Multi-wire locking system
WO1980002892A1 (e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ors
CN205828741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105846203B (zh) 接触铜弹片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205752672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107369939B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205724070U (zh) 接触铜弹片和电连接器
CN206789764U (zh) 插孔组件以及电连接器
CN107369938A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201985294U (zh) 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CN217427146U (zh) 一种插座导电片排布结构
CN218513779U (zh) 一种压接式单股电缆连接器
CN110767453A (zh) 一种母排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电容母排
CN205846296U (zh) 接触铜弹片和电连接器
CN216872307U (zh) 栅层式大电流连接器端子、光伏接线盒及光伏组件
CN220420940U (zh) 一种矩形插孔及大电流连接器
CN205017264U (zh) 光伏接线盒和光伏接线组件
CA3030901A1 (en) Grounding connectors
CN217933197U (zh) 一种卷制导电衬套
CN215418080U (zh) 一种螺纹式连接端子及熔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