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52672U -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52672U
CN205752672U CN201620435580.1U CN201620435580U CN205752672U CN 205752672 U CN205752672 U CN 205752672U CN 201620435580 U CN201620435580 U CN 201620435580U CN 205752672 U CN205752672 U CN 205752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et casing
conductor wire
electric connector
interior jacke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355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沈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ongy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355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526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52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5267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电连接器包括内筒套、接触端子、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接触端子的长度大于内筒套的长度,接触端子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各导电线穿过内筒套且各导电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露出至内筒套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各导电线的第一端朝向内筒套的外壁弯折并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在内筒套的外壁上;各导电线的第二端朝向内筒套的外壁弯折并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在内筒套的外壁上。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在制造过程中不会造成浪费材料,且相邻的导电线之间的排列可以设计的更加紧密,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有效的电接触面积,能够将电连接器的结构设计得更小。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大电流连接器中,通常使用到的一种电连接器是由接触铜片和内筒套构成的,在相同尺寸结构的条件下,接触铜弹片与内筒套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可以使得该电连接器结构的载流能力更强,即发热功率会越大,从而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电连接器结构的尺寸可以做得更小。
美国专利US4657335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参阅图15所示为该种电连接器的接触铜弹片,接触铜弹片的厚度为t,栅栏的筋的宽度为d1,相邻的两个筋之间的镂空的宽度d2,栅栏一共有n个筋,料宽为D,料长为C,设定C、D、t、d1为固定值,(d2越小,n越多,将来做成的扭簧母端子和公端子直接接触的面积越大,连接器的接触电阻越小)。但是由于冲压工艺的限制,d2必须大于等于1.2t,例如在0.6毫米厚的铜料带,下料宽度最低为0.8毫米,栅栏上的铜肋条宽度为0.8毫米。有50%的铜带得面积被下料去掉了,只保留了一半的面积可以作为功能面接触面,所以目前工艺限制了接触筋的数量和接触面积,此为一个技术瓶颈。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使用有上述接触铜弹片该类电连接器由于其结构设计的局限性,至少存在以下缺点:一、需要进行冲压工序,筋与筋之间的材料会被冲压掉形成废料,造成材料浪费大;二、结构尺寸固定的情况下,有效的电连接接触面积无法进一步增加;三、发热功率固定的情况下,结构尺寸无法进一步设计得更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制造时材料浪费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电连接器,包括内筒套、接触端子、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接触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筒套的长度,所述接触端子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各所述导电线穿过所述内筒套且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露出至所述内筒套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内筒套的外壁弯折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内筒套的外壁弯折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
优选地,各所述导电线沿所述内筒套的圆周方向倾斜与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形成0°<α≤30°的夹角。
优选地,各所述导电线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为第一外筒套,所述第一外筒套沿所述内筒套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内筒套外并压紧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为第二外筒套,所述第二外筒套沿所述内筒套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内筒套外并压紧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筒套的长度大于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外壁部分的长度;所述第二外筒套的长度大于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外壁部分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导电线的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其接触端子由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组成,相邻的导电线之间不需要进行冲压,避免因为冲压而造成浪费材料,从而可以节省制造成本;且相邻的导电线之间的排列可以设计的更加紧密,理论上能够把相邻的导电线之间的间距降低到零距离,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有效的电接触面积,接触端子在载流过程中会出现发热,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的发热功率,进而可以降低接触端子的体积依然能够保证其发热功率,那么使用该接触端子组装成的电连接器的结构也可以设计得更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组装如上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包括插入轴和与所述插入轴连接且用于将各所述导电线定位形成桶状结构的定位件。
优选地,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套接于所述插入轴外侧面的环形卡盘,所述环形卡盘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且与所述插入轴的中轴线平行的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环形卡盘有两个,两个所述环形卡盘间隔设置。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组装上述的电连接器,通过定位件对每条导电线进行定位,使得各导电线形成环形的桶状结构,然后再通过插入轴插入到内筒套内,完成对各导电线的初步安装,这样能够确保各导电线在内筒套排列有序,不出现凌乱,对各导电线的两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剖切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导电线安装于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安装于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通过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的作用下穿过内筒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第一端通过圆锥形治具驱使其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第一端完成弯折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于内筒套外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第二端通过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驱使其旋转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第二端通过圆锥形治具驱使其弯折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第二端完成弯折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与公针连接时的剖切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现有技术的接触铜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内筒套 20—接触端子 21—导电线
30—第一固定件 40—第二固定件 50—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51—插入轴 52—环形卡盘 60—圆锥形治具
70—公针 5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4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内筒套10、接触端子20、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所述接触端子20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筒套10的长度,所述接触端子20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各所述导电线21穿过所述内筒套10且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露出至所述内筒套10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弯折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30固定在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上;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弯折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40固定在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接触端子20由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组成,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不需要进行冲压,避免因为冲压而造成浪费材料,从而可以节省制造成本;且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排列可以设计的更加紧密,理论上能够把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降低到零距离,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20有效的电接触面积,接触端子20在载流过程中会出现发热,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20的发热功率,进而可以降低接触端子20的体积依然能够保证其发热功率,那么使用该接触端子20组装成的电连接器的结构也可以设计得更小。
本实施例中,内筒套10优选采用铜质材料制成,导电线21优选为铜丝线,铜质材料制成的内筒套10和导电线21导电效果更佳。
具体的,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的作用分别是将弯折的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在内筒套10的外壁上,这样确保各导电线21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结合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一般作为母端使用,当有公针70插入到内筒套10内时,公针70与接触端子20电性连接,也即是公针70与各导电线21电性连接,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越小,与公针70的有效接触面积就越大,形成的载流能力就更强,在接触端子20面积固定的前停下,可以有效提升载流能力;如果发热功能的要求固定,那么可以将接触端子20的面积设计得更小,整个电连接器的体积也就更小。
本实施例中,一般用温升衡量,在电流大小相同条件下,根据P=I2*R可知(其中,P表示功率、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R越大,发热功率越大,而R与电接触面积成反比关系,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端子20由于可以将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设计得趋于零,相当于在单位面积内的接触端子20增大了电接触面积,提升接触端子20的载流能力,使R变小,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20的发热功率。
结合图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电线21沿所述内筒套10的圆周方向倾斜与所述内筒套10的中轴线形成0°<α≤30°的夹角。具体的,该角度范围值的设计,可以确保各导电线21并排形成更加均匀的桶状结构,形状规则匀称,使用时与公针70的电性接触更好,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现象。
结合图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电线21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10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具体的,该种结构设计可以确保形成桶状结构各导电线21的中部向内筒套10的中轴线凹陷形成一个收腰的结构,那么当公针70插入内筒套10时,能够有效地确保该凹陷的收腰结构能够与公针70接触,从而确保电性接触的良好性,能够进一步避免电性接触不良的现象出现。
结合图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30为第一外筒套,所述第一外筒套沿所述内筒套10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内筒套10外并压紧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上。具体的,第一外筒套直接从内筒套10的第一端朝向内筒套10的第二端方向套,将弯折抵接在内筒套10的外壁的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固定在内筒套10的外壁上,从而完成对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的固定安装,通过第一内筒套10的压紧作用,对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的固定稳定性非常好。
结合图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件40为第二外筒套,所述第二外筒套沿所述内筒套10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内筒套10外并压紧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上。同理的,第二外筒套直接从内筒套10的第二端朝向内筒套10的第一端方向套,将弯折抵接在内筒套10的外壁的各导电线21的第二端固定在内筒套10的外壁上,从而完成对各导电线21的第二端的固定安装,通过第二内筒套10的压紧作用,对各导电线21的第二端的固定稳定性非常好。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筒套和第二外筒套优选采用铜质材料制成,铜质材料制成的第一外筒套和第二外筒套导电效果更佳。
结合图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筒套的长度大于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10外壁部分的长度;所述第二外筒套的长度大于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10外壁部分的长度。具体的,该种结构设计可以确保第一外筒套和第二外筒套能够完全封盖住抵接在内筒套10外壁上的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确保将该电连接器安装在电器产品上时,避免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与其他元器件产生接触,从而避免其他元器件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工作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线21的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具体的,根据设计的需要可以选用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的导电线21组成形成接触端子20,这样可以使得产品多样化。
结合图4~12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其用于组装如上述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包括插入轴51和与所述插入轴连接且用于将各所述导电线定位形成桶状结构的定位件(图未示)。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组装上述的电连接器,通过定位件对每条导电线21进行定位,使得各导电线21形成环形的桶状结构,然后再通过插入轴51插入到内筒套10内,完成对各导电线21的初步安装,这样能够确保各导电线21在内筒套10排列有序,不出现凌乱,对各导电线21的两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套接于所述插入轴51外侧面的环形卡盘52,所述环形卡盘52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且与所述插入轴51的中轴线平行的的卡槽521。具体的,环形卡盘52为圆形状,这样在其外侧面开设环形分布的卡槽521,能够很好地将各导电线21卡接形成环形桶状结构,当将插入轴51插入到内筒套10内时,各导电线21即形成与内筒套21的内壁适配的环形桶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环形卡盘52有两个,两个所述环形卡盘52间隔设置。具体的,这样能够定位对各导电线21靠近其两端的位置,从而确保对导电线21的定位效果更佳。
结合图1~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连接器的安装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接触端子20,所述接触端子20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结合图3~5所示;
S2、提供一内筒套10,将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各所述导电线21穿过所述内筒套10,且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露出至所述内筒套10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结合图6所示;
S3、提供一第一固定件30,朝向靠近所述内筒套10第一端的外壁弯折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30将弯折的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上,结合图9所示;
S4、提供一第二固定件40,朝向靠近所述内筒套10第二端的外壁弯折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40将弯折的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内筒套10的外壁上,结合图1所示。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由于其接触端子20采用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21组成,一方面接触端子20的导电线21之间无需进行冲压工序,可以减少因为冲压而带来的材料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将相邻的导电线21之间的间距设计得趋于零,从而能够增加整个接触端子20有效的电接触面积,接触端子20在载流过程中会出现发热,从而可以改变接触端子20的发热功率,进而可以降低接触端子20的体积依然能够保证其发热功率,那么制造出使用有该接触端子20的电连接器的结构会更小。
进一步地,结合图10所示,在所述步骤S3之后、所述步骤S4之前,还包括步骤S3.1、沿所述内筒套10的圆周方向扭转各所述导电线21的第二端,使得各所述导电线21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10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具体的,通过该步骤可以将形成桶状结构的各导电线21的中部向内凹设形成收腰结构,这样可以确保与插入内筒套10内的公针70形成有效的电性接触,避免电性接触不良的现象出现。
进一步地,结合图3~5所示,所述步骤S2中,提供一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包括插入轴51和套接于所述插入轴51上且间隔分布的组成定位件的两个环形卡盘52,各所述环形卡盘52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的卡槽521,各所述导电线21分别对应卡接于两位置对应的所述卡槽521上;将卡接有各所述导电线21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穿过所述内筒套10。具体的,通过该每条导电线21逐条卡接在对应的两个环形卡盘52的卡槽521上,各导电线21在环形卡盘52上形成平行排列成桶状的结构,这样将若干导电线21穿插过内筒套10,能够确保各导电线21在内筒套10排列有序,不出现凌乱,对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的固定也更加方便。
其中,结合图5所示,扭转各导电线21的工具即可以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通过扭转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50的插入轴51来带动环形卡盘52转动,环形卡盘52再带动各导电线21扭转。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8和图11~12所示,对于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弯折,可以采用圆锥形治具60伸入到各导电线21形成的桶状结构内,然后随着圆锥形治具60的持续伸入,可以抵压各导电线21使得其弯折,最后再通过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将各导电线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在内筒套10的外壁上,从而完成对各导电线21的固定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电连接器,包括内筒套、接触端子、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接触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筒套的长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包括若干根平行排列成桶状的导电线,各所述导电线穿过所述内筒套且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露出至所述内筒套的第一端外和第二端外;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朝向所述内筒套的外壁弯折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内筒套的外壁弯折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线沿所述内筒套的圆周方向倾斜与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形成0°<α≤30°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线的中部朝向所述内筒套的中轴线凹设成弧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为第一外筒套,所述第一外筒套沿所述内筒套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内筒套外并压紧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为第二外筒套,所述第二外筒套沿所述内筒套的第二端套设于所述内筒套外并压紧各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的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筒套的长度大于所述导电线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外壁部分的长度;所述第二外筒套的长度大于所述导电线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内筒套外壁部分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的截面呈多边形状、圆形状或者椭圆形状。
8.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组装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包括插入轴和与所述插入轴连接且用于将各所述导电线定位形成桶状结构的定位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至少一个套接于所述插入轴外侧面的环形卡盘,所述环形卡盘上开设有若干个环形分布且与所述插入轴的中轴线平行的的卡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卡盘有两个,两个所述环形卡盘间隔设置。
CN201620435580.1U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526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5580.1U CN205752672U (zh)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35580.1U CN205752672U (zh)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52672U true CN205752672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65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3558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52672U (zh) 2016-05-13 2016-05-13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526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993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深圳龙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6993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深圳龙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107369939B (zh) * 2016-05-13 2023-09-22 深圳龙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98296B2 (ja) 接続部材
EP2101376B1 (en) Connection member and harness connector
CN107004822A (zh) 电池配线模块
JP6170619B2 (ja) 接地クランプを備えたウエハコネクタ
EP0279508A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US4596440A (en) Electrical probe contact
EP2784878A1 (en) Female connector
EP2626953A1 (en) Terminal fitting
JPS5951491A (ja) リブケ
CN105846203B (zh) 接触铜弹片和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205752672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213817411U (zh) 一种触点式安装的电机端盖结构
CN205828741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107369939A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JP2916570B2 (ja) 電気接続端子
CN205004532U (zh) 电源连接器
US6179669B1 (en) Molded receptacle for a daisy chain power cord assembly
CN110767453A (zh) 一种母排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电容母排
CN104022388B (zh) 孔式端子
CN206259526U (zh) 导电端子和连接器
CN201985294U (zh) 端子结构及使用该端子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EP4024616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ontact
CN107369938A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210668107U (zh) 一种电容母排
CN220420940U (zh) 一种矩形插孔及大电流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