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0249U -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90249U CN205790249U CN201620512707.5U CN201620512707U CN205790249U CN 205790249 U CN205790249 U CN 205790249U CN 201620512707 U CN201620512707 U CN 201620512707U CN 205790249 U CN205790249 U CN 2057902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plate
- plate
- lug
- horizontal
- cl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包括工作台板、设置在工作台板上的定位台机构,所述定位台机构包括工装基座、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横向夹紧机构包括至少四组滑动设置工装基座上的横向夹板及能够带动横向夹板相对运动的横向夹紧驱动装置,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形成多个横向分布并能够放入极板组的定位空间;纵向定位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上的纵向定位板及能够带动纵向定位板相对于定位空间侧面移动的纵向定位驱动装置,通过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能够对放置在极板组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定位,使其能够精确的与电池盒对齐,且无需人手操作,提高电池的组装效率、降低用工成本,且定位精度高,更为的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电池的装配机构,特别是一种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铅酸电池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将包板完成后的极板组按一定的次序及方向插入工装装置后再压入至电池壳内,该过程称为入壳工序,在将多个极板组的压入至电池壳前需要通过工装装置对极板组进行整位,以保证极板组能够顺利的压入电池壳内,传统的工装装置通过人手的对极板组进行整位,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流水线作业时、工人配备多、成本高,且整位的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包括工作台板、设置在工作台板上的定位台机构,所述定位台机构包括工装基座、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所述横向夹紧机构包括至少四组滑动设置工装基座上的横向夹板及能够带动横向夹板相对运动的横向夹紧驱动装置,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形成多个横向分布并能够放入极板组的定位空间;所述纵向定位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上的纵向定位板及能够带动纵向定位板相对于定位空间侧面移动的纵向定位驱动装置。
所述横向夹板配置有四组,其分别为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第四夹板,四组横向夹板形成三个的定位空间。
所述横向夹紧驱动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固定在工装基座两侧的横向夹紧气缸,两个横向夹紧气缸的顶杆分别连接至第一夹板、第四夹板。
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配置有弹簧。
所述横向夹板通过若干横向设置的导向柱机构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上,所述弹簧套设在导向柱机构上。
所述纵向定位驱动装置为一纵向定位气缸,所述纵向定位板通过若干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上,所述纵向定位气缸固定在工装基座前端且其顶杆连接至纵向定位板。
还包括极耳辅助定位装置,所述极耳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升降机构及至少一组设置在定位升降机构上的极耳夹紧定位机构,所述定位升降机构配置有升降架,所述极耳夹紧定位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升降架上的内侧极耳夹板和外侧极耳夹板、及能够带动内侧极耳夹板和外侧极耳夹板相对运动的极耳夹紧驱动装置。
所述定位升降机构包括定位升降气缸,所述定位升降气缸通过一机架设置在工作台板上方,所述升降架通过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机架上,所述定位升降气缸的顶杆连接至升降架。
所述极耳夹紧定位机构配置有两组,所述极耳夹紧驱动装置为一极耳夹紧气缸,所述极耳夹紧气缸的缸体固定在外侧极耳夹板上,所述极耳夹紧气缸的顶杆连接至升降架上,所述外侧极耳夹板上设置有连接至另一极耳夹紧定位机构的内侧极耳夹板上的联动柱。
所述内侧极耳夹板和外侧极耳夹板通过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升降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包括工作台板、设置在工作台板上的定位台机构,所述定位台机构包括工装基座、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所述横向夹紧机构包括至少四组滑动设置工装基座上的横向夹板及能够带动横向夹板相对运动的横向夹紧驱动装置,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形成多个横向分布并能够放入极板组的定位空间;所述纵向定位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上的纵向定位板及能够带动纵向定位板相对于定位空间侧面移动的纵向定位驱动装置,通过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能够对放置在极板组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定位,使其能够精确的与电池盒对齐,且无需人手操作,提高电池的组装效率,且定位精度高,更为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横向夹紧机构和纵向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横向夹紧机构和纵向定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横向夹紧机构和纵向定位机构的分解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极耳辅助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极耳辅助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图1至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包括工作台板11、设置在工作台板11上的定位台机构30,所述定位台机构30包括工装基座31、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所述横向夹紧机构包括至少四组滑动设置工装基座31上的横向夹板及能够带动横向夹板相对运动的横向夹紧驱动装置,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形成多个横向分布并能够放入极板组90的定位空间;所述纵向定位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31上的纵向定位板32及能够带动纵向定位板32相对于定位空间侧面移动的纵向定位驱动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工作台板11上开设有极板组出口110,方便极板组的向下压出,工作台板11滑动设置在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作台12上,在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作台12上设置有与极板组出口110对应的遮板120,以便极板组在进行工装定位时,不会掉落。
在本实施例中,工装装置每次能够对三组的极板组90进行定位,故所述横向夹板配置有四组,其分别为第一夹板331、第二夹板332、第三夹板333、第四夹板334,四组横向夹板形成三个的定位空间。
如图所示,所述横向夹紧驱动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固定在工装基座31两侧的横向夹紧气缸34,两个横向夹紧气缸34的顶杆分别连接至第一夹板331、第四夹板334,当极板组90装入定位空间后,横向夹紧气缸34推动第一夹板331、第四夹板334,即可将三组的极板组90横向的夹紧,作为优选的,在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配置有弹簧35,使得横向夹紧气缸34后移时,第一夹板331、第二夹板332、第三夹板333、第四夹板334能够张开大致相同并能够放入极板组90的距离,方便下一批的极板组90的装入。
作为优选的,所述横向夹板通过若干横向设置的导向柱机构335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31上,所述弹簧35套设在导向柱机构335上并顶压在相邻的横向夹板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纵向定位驱动装置为一纵向定位气缸36,所述纵向定位板32通过若干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31上,所述纵向定位气缸36固定在工装基座31前端且其顶杆连接至纵向定位板32,通过纵向定位气缸36能够带动纵向定位板32纵向的压紧定位极板组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装基座31为一方形框架结构,定位空间贴近后端,并配置有贯穿横向夹板的纵向固定板321,故配置一组的纵向定位板32进行压紧即可定位,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配置两组能够相对运动的纵向定位板32,在方形框架结构的工装基座31中部形成定位空间,同样的所述的横向夹紧气缸34可仅配置一组,使得定位空间贴近于工装基座31的侧边,在此不作一一详述。
作为优选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极耳辅助定位装置,所述极耳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升降机构301及至少一组设置在定位升降机构301上的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所述定位升降机构301配置有升降架371,所述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包括滑动设置在升降架371上的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及能够带动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相对运动的极耳夹紧驱动装置,通过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的相对运动能够定位单侧的极耳901,通过定位极耳901对极板组90进行辅助定位,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同时,对极耳901定位后有利于后续的跨桥焊接工序(极耳焊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定位升降机构301包括定位升降气缸372,所述定位升降气缸372通过一机架1设置在工作台板11上方,所述升降架371通过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定位升降气缸372的顶杆连接至升降架371。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配置有两组,能够同时的对极板组90的双侧极耳901进行定位,所述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通过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升降架371上,所述极耳夹紧驱动装为一极耳夹紧气缸383,所述极耳夹紧气缸383的缸体固定在外侧极耳夹板382上,所述极耳夹紧气缸383的顶杆连接至升降架371上,所述外侧极耳夹板382上设置有连接至另一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内侧极耳夹板381上的联动柱38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联动柱384贯穿同一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内侧极耳夹板381后连接至另一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内侧极耳夹板381,使得其中一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外侧极耳夹板382能够与另一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内侧极耳夹板381联动,通过在两组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外侧极耳夹板382上设置极耳夹紧气缸383,即可同时实现两组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同时的夹紧或松开,实现极板组90的双侧极耳901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能够对放置在极板组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定位,并通过极耳辅助定位装置辅助定位,使其能够精确的与电池盒对齐,且无需人手操作,提高电池的组装效率、降低用工成本,且定位精度高,更为的安全可靠。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的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极耳辅助定位装置可采用与本实施例不同的驱动方式,如丝杆驱动、直齿条驱动等,在此不作一一详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变换或相应的改动,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板(11)、设置在工作台板(11)上的定位台机构(30),所述定位台机构(30)包括工装基座(31)、横向夹紧机构、纵向定位机构,所述横向夹紧机构包括至少四组滑动设置工装基座(31)上的横向夹板及能够带动横向夹板相对运动的横向夹紧驱动装置,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形成多个横向分布并能够放入极板组(90)的定位空间;所述纵向定位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31)上的纵向定位板(32)及能够带动纵向定位板(32)相对于定位空间侧面移动的纵向定位驱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夹板配置有四组,其分别为第一夹板(331)、第二夹板(332)、第三夹板(333)、第四夹板(334),四组横向夹板形成三个的定位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夹紧驱动装置包括两个分别固定在工装基座(31)两侧的横向夹紧气缸(34),两个横向夹紧气缸(34)的顶杆分别连接至第一夹板(331)、第四夹板(334)。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横向夹板之间配置有弹簧(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夹板通过若干横向设置的导向柱机构(335)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31)上,所述弹簧(35)套设在导向柱机构(335)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定位驱动装置为一纵向定位气缸(36),所述纵向定位板(32)通过若干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工装基座(31)上,所述纵向定位气缸(36)固定在工装基座(31)前端且其顶杆连接至纵向定位板(3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极耳辅助定位装置,所述极耳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定位升降机构(301)及至少一组设置在定位升降机构(301)上的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所述定位升降机构(301)配置有升降架(371),所述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包括滑动设置在升降架(371)上的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及能够带动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相对运动的极耳夹紧驱动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升降机构(301)包括定位升降气缸(372),所述定位升降气缸(372)通过一机架(1)设置在工作台板(11)上方,所述升降架(371)通过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定位升降气缸(372)的顶杆连接至升降架(37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配置有两组,所述极耳夹紧驱动装置为一极耳夹紧气缸(383),所述极耳夹紧气缸(383)的缸体固定在外侧极耳夹板(382)上,所述极耳夹紧气缸(383)的顶杆连接至升降架(371)上,所述外侧极耳夹板(382)上设置有连接至另一极耳夹紧定位机构(302)的内侧极耳夹板(381)上的联动柱(38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极耳夹板(381)和外侧极耳夹板(382)通过导柱装置滑动设置在升降架(371)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12707.5U CN205790249U (zh) | 2016-05-30 | 2016-05-30 |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12707.5U CN205790249U (zh) | 2016-05-30 | 2016-05-30 |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90249U true CN205790249U (zh) | 2016-12-07 |
Family
ID=58137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512707.5U Active CN205790249U (zh) | 2016-05-30 | 2016-05-30 |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790249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61800A (zh) * | 2018-03-19 | 2018-08-28 | 中山市盛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入壳机 |
CN113725456A (zh) * | 2021-07-14 | 2021-11-30 | 厦门微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电池整体下压装配装置 |
CN115723078A (zh) * | 2021-08-31 | 2023-03-03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具有自动导入定位的电芯模组入箱装配夹紧装置 |
-
2016
- 2016-05-30 CN CN201620512707.5U patent/CN20579024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61800A (zh) * | 2018-03-19 | 2018-08-28 | 中山市盛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入壳机 |
CN108461800B (zh) * | 2018-03-19 | 2024-04-12 | 中山市盛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入壳机 |
CN113725456A (zh) * | 2021-07-14 | 2021-11-30 | 厦门微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电池整体下压装配装置 |
CN115723078A (zh) * | 2021-08-31 | 2023-03-03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具有自动导入定位的电芯模组入箱装配夹紧装置 |
CN115723078B (zh) * | 2021-08-31 | 2024-11-19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具有自动导入定位的电芯模组入箱装配夹紧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51048U (zh) | 链条四角铆头机 | |
CN205551860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焊接夹具 | |
CN205790249U (zh) | 铅酸电池入壳机的工装装置 | |
CN104227458A (zh) | 一种轴承盖多工位自定心旋转夹具 | |
CN202356813U (zh) | 一种焊接工装 | |
CN203197526U (zh) | 一种自动组装机 | |
CN201044932Y (zh) | 一体式制罐设备 | |
CN202079191U (zh) | 冲床的多工位送料装置 | |
CN104707879A (zh) | 挂车桥自动数字校直机 | |
CN206047696U (zh) | 一种工件定位压紧装置 | |
CN205085558U (zh) | 自动下料机构 | |
CN208800705U (zh) | 一种带有机器人搬运装置的冲压生产机构 | |
CN203565704U (zh) | 一种全气动步进送料装置 | |
CN202224861U (zh) | 一种用于焊接电梯安全钳的装置 | |
CN207447172U (zh) | 一种用于电芯极耳预折弯的周转夹爪 | |
CN204089016U (zh) | 一种多工位自动母线机 | |
CN206665066U (zh) | 一种包装送料机构 | |
CN201676974U (zh) | 太阳能热水器外桶两端自动缩口机 | |
CN204396737U (zh) | 一种电视框架折弯机 | |
CN102950398B (zh) | 一种电梯安全钳的焊接装置 | |
CN203616107U (zh) | 带滑台的立式阀门试验台 | |
CN202684411U (zh) | 副车架焊接工装 | |
CN207639089U (zh) | 一种pcb与外壳的组装治具 | |
CN202862041U (zh) | 汽车右侧围后下饰板总成夹具 | |
CN205733957U (zh) | 旋转压紧式终端盒夹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