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58685U -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58685U
CN205758685U CN201620506548.8U CN201620506548U CN205758685U CN 205758685 U CN205758685 U CN 205758685U CN 201620506548 U CN201620506548 U CN 201620506548U CN 205758685 U CN205758685 U CN 2057586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mbrella
sclerite
fixture
fixing devic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0654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振
何耀华
蒋向英
任永信
张群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袁振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袁振 filed Critical 袁振
Priority to CN20162050654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586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586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5868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该骨折块固定装置,包括:能够在撑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的伞状固定件;能够推动收起状态的伞状固定件穿过骨头上的骨隧道和骨折块上的通道、能够使伞状固定件从收起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并且能够与伞状固定件可选择的脱离的顶杆;至少三根牵引线,每根牵引线的顶端均连接于伞状固定件,尾端用于与其他牵引线的尾端在骨隧道的外口打结。伞状固定件能够从骨折块的相反于骨头的一侧给予骨折块多个作用力,且作用力的方向不同,能够防止骨折块旋转,进而在多个方向稳固地将骨折块固定在骨头表面。

Description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前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为十字韧带损伤的特殊类型,往往由于外伤或肌肉强力收缩引起,导致腱骨附着部的骨性部分与周边骨组织分离,以保守治疗为主,严重患者或保守治疗不佳需采用手术治疗,切开手术因为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后遗症多现已被绝大多数医院摒弃,而关节镜下技术固定前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由于创伤小,恢复快被大众普遍接受,关节镜下手术中均采用环抱法固定,如打结反折交挂及不打节反折交挂。配合以胫骨表面的打结固定,使得骨折块固定。
但此种方法由于骨折块固定点为两个,不容易控制各个方向的稳定性,若骨折块和骨面不完全匹配(往往不匹配),在以后的运动中有翻转的可能。术后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韧带松弛,这可能与骨折块固定不牢靠有关。此外,手术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特别是后交叉止点固定,耗时更长。减少术中时间并牢固固定骨折块成为了医师及患者共同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使骨折块固定稳固的骨折块固定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包括:能够在撑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的伞状固定件;能够推动收起状态的伞状固定件穿过骨头上的骨隧道和骨折块上的通道、能够使伞状固定件从收起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并且能够与伞状固定件可选择的脱离的顶杆;至少三根牵引线,每根牵引线的顶端均连接于伞状固定件,尾端用于与其他牵引线的尾端在骨隧道的外口打结。
根据本实用新型,伞状固定件包括至少三个伞撑、中心杆、滑套和至少三根伞骨,至少三根伞骨的顶端均可转动的连接于中心杆的顶端,滑套可滑动的套设在中心杆上,伞撑的两端分别与滑套和伞骨可转动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顶杆包括内杆和可滑动的套设在内杆上的外杆;内杆与中心杆可拆卸的连接,外杆能够推动滑套在中心杆上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内杆与中心杆螺纹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顶杆还包括锁止机构,锁止机构能够在阻止外杆在内杆上纵向滑动的锁止位置和允许外杆在内杆上纵向滑动的释放位置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至少三个伞撑、至少三个伞骨和至少三根牵引线分别关于伞状固定件的中心轴线均匀的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牵引线的顶端连接于伞撑或伞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有牵引线的尾端通过微型钢板拉紧打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包括伞状固定件、顶杆和至少三根牵引线。固定件能够在撑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顶杆能够推动收起状态的伞状固定件穿过骨头上的骨隧道和骨折块上的通道、能够使伞状固定件从收起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并且能够与伞状固定件可选择的脱离,每根牵引线的顶端均连接于伞状固定件,尾端用于与其他牵引线的尾端在骨隧道的外口打结。伞状固定件能够从骨折块的相反于骨头的一侧(例如韧带侧)作用于骨折块,使得骨折块向上的回缩力变为向下的压力,使得骨块更加稳固的固定于骨折端,而且由于有多个作用力,且作用力的方向不同,能够防止骨折块旋转,进而在多个方向稳固地将骨折块固定在骨头表面。由于伞骨之间有间隙,对肌腱血供的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骨折块固定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使用图1中的骨折块固定装置的过程示意图。
图中:
1:伞状固定件;2:顶杆;3:牵引线;4:微型钢板;11:伞面;12:伞撑;13:中心杆;14:滑套;15:伞骨;21:内杆;22:外杆;101:骨头;102:骨隧道;103:骨折块;104: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骨折块固定装置包括伞状固定件1、顶杆2和至少三根牵引线3。伞状固定件1能够在撑开状态(如图3和4)和收起状态(如图1和2)之间切换。顶杆2能够推动收起状态的伞状固定件1穿过骨头101上的骨隧道102和骨折块103上的通道104、能够使伞状固定件1从收起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并且能够与伞状固定件1可选择的脱离。每个牵引线3的顶端均连接于伞状固定件1,尾端用于与其他牵引线3的尾端在骨隧道102的骨隧道102的外口打结。
参照图2至图5,采用图1示出的骨折块固定装置的过程为:
S1、在骨折块103上建立通道104,在骨头101上建立骨隧道102;
S2、采用顶杆2推动收起状态的伞状固定件1依次穿过骨隧道102和通道104(即依次穿过骨隧道102的外口、内口和需要固定的骨折块101中的通道104),同时牵引线3跟随伞状固定件1穿入骨隧道102和通道104;
S3、采用顶杆2驱动伞状固定件1从收起状态切换为撑开状态;
S4、将顶杆2与伞状固定件1脱离并从通道102中取出顶杆2;
S5、拉紧所有牵引线3,并将所有牵引线3的尾端在骨隧道102的外口打结。
由此,伞状固定件1能够从骨折块103的相反于骨头的一侧(例如韧带侧)作用于骨折块103,使得骨折块103向上的回缩力变为向下的压力,使得骨块更加稳固的固定于骨折端,而且由于有多个作用力,且作用力的方向不同,能够防止骨折块103旋转,进而在多个方向稳固地将骨折块103固定在骨头101表面。进一步,采用该骨折块固定装置,具有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精度、降低二次手术可能性、降低手术感染风险以及美观的优点。
以前叉韧带止点重建术为例,现有手术中需要建立环抱装置需要通过前叉定位器建立两条骨隧道,分别在骨折块的两端穿出(两条隧道需要在一个切口内建立,相较于伞装固定器的一个切口来说,体表切口长),建立隧道后先通过夹线器骨隧道把线一头送入关节腔,再使用夹线器通过前内侧或者前外侧操作通道把线头从前叉韧带后方,更换观察和操作通道,使用夹线器在把韧带后方的线送入关节前方,使用夹线器将两根线引出关节外并打半结,后通过各自骨隧道拉出至骨隧道的外口。而伞状固定件能够通过带孔的前叉定位器压住骨折块同时完成了胫骨上隧道钻孔和游离骨折块钻孔,用建立一条隧道时间完成了上述所有的步骤,这就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精确度,由于手术时间短,不需要频繁穿刺关节腔,减少了感染的可能;现有技术在两根线拉出至骨隧道外口后需在骨桥上打结。而伞状固定件由于没有骨桥,在微型钢板上打结;由于传统手术中骨折块固定点为两个,不容易控制各个方向的稳定性,若骨折块和骨面不完全匹配(往往不匹配),在以后的运动中有翻转的可能。术后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韧带松弛,这可能与骨折块固定不牢靠有关。而伞状固定件通过多个方向的作用力将骨折块牢牢固定在骨头表面,使得骨骨接触,提高了愈合率,降低了二次手术可能性。
继续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伞状固定件1包括伞面11、至少三个伞撑12、中心杆13、滑套14和至少三根伞骨15。伞面11支撑在伞骨15上,至少三根伞骨15的顶端均可转动的连接于中心杆13的顶端,例如中心杆13的顶端构造为圆柱形,圆柱的外周与伞骨的顶端铰接。滑套14可滑动的套设在中心杆13上,伞撑12的一端与滑套14可转动的连接(例如铰接),伞撑12的另一端与伞骨15可转动的连接(例如铰接)。由此,伞面11、伞撑12和伞骨15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提供多点作用力。本实用新型中的伞状固定件1包括所有能够像雨伞那样收起和撑开的固定件,只要该固定件在收起时适于穿过骨隧道和骨折块上的通道、在撑开时能够提供多于两个的作用点即可。因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伞面11,而伞撑12和伞骨15中的至少一个也能够提供多点作用力。
其中,中心杆13的长度不易过长,伞状固定件1在收起状态时,中心杆13略微凸出滑套14即可,中心杆13凸出滑套14的部分用于与顶杆2连接。
进一步,顶杆2包括内杆21和外杆22,外杆22可滑动的套设在内杆21上。内杆21与中心杆13可拆卸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螺纹连接。外杆22能够推动滑套14在中心杆13上滑动,即外杆22能够从内杆21滑动至中心杆13上、并继续在中心杆13上滑动;外杆22在中心杆13上滑动的过程中,会抵靠到滑套14,进而带动滑套14向前(指向伞面11的顶部)运动。
在滑套14向前运动的过程中,伞撑12也随之运动,伞面11被渐渐撑开,伞状固定件1从收起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可采用滑套14与中心杆13的紧密配合保持伞状固定件1处于撑开状态,即通过滑套14和中心杆13之间的静摩擦力保持伞状固定1处于撑开状态;或在中心杆13和滑套14上分别设置到位弹片和卡槽,通过到位弹片卡入卡槽来保持伞状固定件1处于撑开状态。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内杆21与中心杆13的接合来实现推动收起状态的伞状固定件1穿过骨头101上的通道102和骨折块103上的通道104的作用,通过外杆22在内杆21和中心杆13上滑动并推动滑套14向前运动来实现使伞状固定件1从收起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通过内杆21与中心杆13可拆卸的连接以及外杆22套设在内杆21上来实现与伞状固定件1可选择的脱离的作用。
优选地,顶杆2还可包括锁止机构(图中未示出),锁止机构能够在阻止外杆22在内杆21上纵向(沿内杆/外杆的延伸方向)滑动的锁止位置和允许外杆22在内杆21上纵向滑动的释放位置之间切换。这样,在内杆21推动中心杆13时,锁止机构位于锁止位置,外杆22跟随内杆21一起运动,但外杆22不与滑套14接触;在需外杆22推动滑套时,锁止机构位于释放位置,外杆22可单独向前运动推动滑套14。锁止机构的具体结构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多种结构实现。例如,在外杆22上设有可转动的卡扣,在内杆21上设有卡槽,当卡扣转动到伸入卡槽后,锁止机构位于锁止位置;当卡扣转动出卡槽时,锁止机构位于释放位置。当然,为了方便操作,锁止机构的设置位置位于顶杆尾端,以方便操作者用手控制锁止机构在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更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三根牵引线3、至少三个伞撑12和至少三个伞骨15分别关于伞状固定件1的中心轴线均匀的布置,这样能够使伞状固定件1对骨折块103形成更加均匀的作用力。伞骨15、伞撑12和牵引线3的数量可相关联地设置,优选地保证三者均匀设置且至少设置三个。在本实施例中,以三个牵引线3、三个伞撑12和三个伞骨15为例(在图中一个伞撑、一个伞骨和一个牵引线因视角而被其他结构挡住),牵引线3的顶端连接于伞撑12。当然,牵引线3可连接于伞骨15。优选地,所有牵引线3同时连接在伞骨15上或同时连接在伞撑12上。
更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骨头101的外侧设置微型钢板4,所有牵引线3的尾端通过微型钢板4拉紧打结。
优选地,伞状固定件1和牵引线3为可吸收材料。例如伞状固定件1的材料可为交大镁合金系列(Jiao Da bio-magnesium series,JDBM),其是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计开发的生物相容性好、强度和塑韧性相匹配、腐蚀行为近乎均匀的新型高性能生物医用Mg-Nd-Zn-Zr(平衡-3-0.2-0.4wt.%)基合金系列,我们所用材料JDBM1具有高强度和中等塑性,适用于骨科。JDBM在体内90天时基本完好,在180天时降解少于40%。牵引线3可为强生公司0号的PDSII等等。当然,伞状固定件1和牵引线3为可吸收材料也可为不可吸收材料。
如下以应用于前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为例进一步描述。
步骤S0,建立关节内常规入路后清理关节腔内积血,清理骨折块103周边软组织,用探勾试行将骨折块103复位,通过清理及去除骨质使得骨折块103与骨床匹配。
步骤S1:使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在骨头101(即胫骨)上建立骨隧道102,并在骨折块103上建立通道104。骨隧道102和骨折块上的通道104是同时建立的,有利于放入克氏针并置入伞装固定器。
步骤S2:使锁止机构位于锁止位置,推动内杆21,进而推动中心杆13带动收起状态的伞状固定件1依次穿过通道102和通道104,此时,外杆22与内杆21一起向前,由于锁止机构,外杆22不能对滑套14有推动作用;同时牵引线3跟随伞状固定件1穿入通道102和通道104。当伞状固定件1全部穿出通道104后执行步骤S3。
步骤S3:使锁止机构位于释放位置,推动外杆22,进而推动滑套14向前运动,伞状固定件1从收起状态切换为撑开状态。
步骤S4:抵住外杆、牵拉住牵引线3并转动内杆21,内杆21与伞状固定件1脱离,从通道102中取出顶杆2(即内杆21和外杆22全部取出)。
步骤S5:拉紧所有牵引线3,所有牵引线3的尾端在骨隧道102的外口通过微型钢板4打结。在骨隧道102的外口上打结,变骨折块向上的拉力为向骨折块向下的压力,使得骨折早期愈合。
至此,骨折块103牢固的固定在胫骨表面。
伞状固定件1的大小可根据患者伤处的情况选择,本实用新型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和固定骨折块的方法还可应用于除前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以外的其他骨折的固定。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在撑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的伞状固定件(1);
能够推动收起状态的所述伞状固定件(1)穿过骨头(101)上的骨隧道(102)和骨折块(103)上的通道(104)、能够使所述伞状固定件(1)从收起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并且能够与所述伞状固定件(1)可选择的脱离的顶杆(2);
至少三根牵引线(3),每根所述牵引线(3)的顶端均连接于所述伞状固定件(1),尾端用于与其他所述牵引线(3)的尾端在所述骨隧道(102)的外口打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伞状固定件(1)包括至少三个伞撑(12)、中心杆(13)、滑套(14)和至少三根伞骨(15),所述至少三根伞骨(15)的顶端均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中心杆(13)的顶端,所述滑套(14)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中心杆(13)上,所述伞撑(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套(14)和所述伞骨(15)可转动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杆(2)包括内杆(21)和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内杆(21)上的外杆(22);
所述内杆(21)与所述中心杆(13)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外杆(22)能够推动所述滑套(14)在所述中心杆(13)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杆(21)与所述中心杆(13)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杆(2)还包括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能够在阻止所述外杆(22)在所述内杆(21)上纵向滑动的锁止位置和允许所述外杆(22)在所述内杆(21)上纵向滑动的释放位置之间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伞撑(12)、所述至少三个伞骨(15)和所述至少三根牵引线(3)分别关于所述伞状固定件(1)的中心轴线均匀的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引线(3)的顶端连接于所述伞撑(12)或所述伞骨(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有牵引线(3)的尾端通过微型钢板(4)拉紧打结。
CN201620506548.8U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586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6548.8U CN205758685U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06548.8U CN205758685U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58685U true CN205758685U (zh) 2016-12-07

Family

ID=59979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06548.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758685U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5868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9660A (zh) * 2016-05-30 2016-09-07 袁振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及固定骨折块的方法
CN107307889A (zh) * 2017-07-25 2017-11-03 张强 关节镜下辅助牵引器
CN110403687A (zh) * 2019-07-30 2019-11-05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一种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微创固定装置
CN107307889B (zh) * 2017-07-25 2024-06-07 张强 关节镜下辅助牵引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9660A (zh) * 2016-05-30 2016-09-07 袁振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及固定骨折块的方法
CN105919660B (zh) * 2016-05-30 2019-03-15 苏州市立医院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及固定骨折块的方法
CN107307889A (zh) * 2017-07-25 2017-11-03 张强 关节镜下辅助牵引器
CN107307889B (zh) * 2017-07-25 2024-06-07 张强 关节镜下辅助牵引器
CN110403687A (zh) * 2019-07-30 2019-11-05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一种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微创固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9660B (zh)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及固定骨折块的方法
JP6874095B2 (ja) 組織捕捉骨アンカ
US10561410B2 (en) Transosteal anchoring methods for tissue repair
CN103385741B (zh) 使用圈套组件和软锚钉固定组织的系统、装置和方法
Morgan The “all-inside” meniscus repair
US8591580B2 (en) Folded ligament graft
AU200224733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xing a graft in a bone tunnel
Sonnery-Cottet et a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the single–anteromedial bundle biological augmentation (SAMBBA) technique
US808001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xing a graft in a bone tunnel
JP5122122B2 (ja) 一体式固定装置による関節鏡視下インプラントとその使用方法
CN104487004A (zh) 用于把组织附接到骨头上的多缝合线无结锚钉和相关方法
US20040199166A1 (en) AC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using retrodrill
AU200235929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xing a graft in a bone tunnel
CN205758617U (zh) 一种前交叉韧带定位导向器
CN205758685U (zh) 一种骨折块固定装置
Uchida et al. All-inside suture repair for isolated radial tears at the midbody of the lateral meniscus
CN203220425U (zh) 一种加强型交叉韧带内固定系统
Daggett et al. Percutaneou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pair with needle arthroscopy and biological augmentation
Fu et a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quadruple hamstring
CN210962257U (zh) 一种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微创固定装置
CN210843402U (zh) 一种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
RU2500356C1 (ru) Способ наложения сухожильного шва
CN100360090C (zh) 反向韧带挤压固定装置
CN106264634B (zh) 一种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系统
CN206548551U (zh) 一种用于韧带重建的固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07

Address after: 215000, No. 26, South Street, Suzhou District, Jiangsu, Suzhou

Co-patentee after: Yuan Zhen

Patentee after: Suzhou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dress before: 303, 215000, building 18, four district, Tsing yuan cour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Yuan Zhen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