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30757U -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30757U
CN205730757U CN201620574941.0U CN201620574941U CN205730757U CN 205730757 U CN205730757 U CN 205730757U CN 201620574941 U CN201620574941 U CN 201620574941U CN 205730757 U CN205730757 U CN 2057307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buffering
dust
cooler bin
electric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5749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新
王雪平
左智东
唐礼辉
李常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yang Wangfa Ti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yang Wangfa Ti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yang Wangfa Ti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yang Wangfa Ti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5749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307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307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3075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包括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及炉顶集尘罩,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包括连有风管的集尘柜,风管连接风机及缓冲冷却箱,缓冲冷却箱开设多个排风口,排风口连接除尘布袋,缓冲冷却箱上方设有支杆,除尘布袋顶端与支杆连接,缓冲冷却箱设清灰门;炉顶集尘罩包括侧门、前门、后板、顶罩、前立柱、后立柱及导轨,导轨前端由前立柱提供支撑、后端由后立柱提供支撑,顶罩设于导轨上方,侧门设于导轨正下方,前门设于两根前立柱之间并连接于前立柱,后板设于后立柱之间并与之固定连接,侧门包括固定连接于导轨的固定门板及可沿导轨前后推动的活动门板,活动门板顶部设有连接导轨的第一滚轮,顶罩开设集尘口,顶罩上方吊设吸尘管。

Description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除尘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电炉炼锡的过程中,炉顶常会冒出一定量的炉气和烟尘,特别是当炉料含水率超标时容易出现爆喷的情况,爆喷现象对生产安全威胁极大,若不能及时控制甚至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在爆喷情况发生的同时将产生大量的烟尘,此外,在电炉放锡/放渣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含锡烟尘,上述含锡烟尘弥散在空气中,造成生产车间空气污染,严重危害工人身体健康。
为了避免烟尘扩散及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业内最常见的做法为:1、设置一可移动的半密闭罩,将电炉及锡池完全罩住,同时在电炉旁边建一密闭房间,将烟气引入该密闭房间中让其中的固体颗粒自然沉降或喷雾加速其沉降。2、将上述半密闭罩中的烟气引入一大型的旋风除尘器中,通过旋风除尘器沉降回收烟尘中的固体颗粒。
上述做法虽然能够实现对烟尘中的固体颗粒回收,但是其还存在以下缺陷:整个回收系统体积庞大(庞大的半密闭罩+大型的沉降房/大型旋风除尘器,导致整个烟尘回收系统所占空间极大),过于庞大的体积还增加了烟尘回收系统的安装难度和建设投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较小、安装方便且成本较低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包括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及炉顶集尘罩,所述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包括罩住锡池的集尘柜,所述集尘柜上连接有风管,所述风管连接有风机及缓冲冷却箱,所述风机将烟尘吹入缓冲冷却箱中,所述缓冲冷却箱上开设有多个排风口,所述排风口连接有除尘布袋,所述缓冲冷却箱的上方设有用于悬吊除尘布袋的支杆,所述除尘布袋的顶端与支杆连接,所述缓冲冷却箱上设有可打开的清灰门;
所述炉顶集尘罩包括侧门、前门、后板、顶罩、两根前立柱、两根后立柱及两条由前至后平行设置的导轨,所述导轨的前端由前立柱提供支撑、后端由后立柱提供支撑,所述顶罩设于导轨上方并与导轨连接,所述侧门设于导轨正下方并与导轨连接,所述前门为设于两根前立柱之间的对开门且通过铰链连接于前立柱,所述后板设于两根后立柱之间并与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侧门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导轨的固定门板及一可沿导轨前后推动的活动门板,所述活动门板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导轨的第一滚轮,所述顶罩上开设有集尘口,所述顶罩的上方吊设有与风机及风管相通的吸尘管。
其中,所述缓冲冷却箱内水平设置一隔层,所述隔层将缓冲冷却箱内部空间分隔成位于其下方的第一缓冲冷却区及位于其上方的 第二缓冲冷却区,所述风机将烟尘吹入第一缓冲冷却区中,所述隔层上开设有多个连通第一缓冲冷却区和第二缓冲冷却区的出风口。
其中,所述排风口设于缓冲冷却箱的顶部,所述出风口的轴线与排风口的轴线错开设置。
其中,所述隔层中设有蛇形盘管,所述蛇形盘管中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水。
进一步,所述缓冲冷却箱由红砖在地面上砌成,所述地面即为缓冲冷却箱的箱底面。
其中,所述顶罩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导轨的固定罩及一可沿导轨前后推动的活动罩,所述活动罩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导轨的第二滚轮。
其中,所述集尘口开设在活动罩上,所述吸尘管的底端连接一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三滚轮,所述第三滚轮抵靠在活动罩上。
进一步,所述吸尘管的底端还连接有一由耐热橡胶制成的裙边,所述裙边的底端抵靠在活动罩上。
优选的,所述导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在第一导轨上,所述第二导轨的宽度小于第一导轨的宽度,所述导轨的横截面整体呈“凸”字形,所述固定门板固定连接于第一导轨,所述固定罩固定连接于第二导轨,所述活动门板的顶部设有一顶端延伸至第一导轨上方的连杆,所述第一滚轮可转动连接于连杆的顶端,所述第一滚轮的外周面抵靠住第一导轨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滚轮的外周面抵靠住第二导轨的上表面。
进一步,所述活动门板及前门的底部设有脚轮,所述吸尘管为可伸缩的波纹管。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中,炉顶集尘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安装使用,首先将前立柱、后立柱固定安装在电炉的顶部作业平台上,然后安装导轨,之后安装侧门、后板、前门及顶罩,上述侧门、后板、前门及顶罩在电炉的上方形成一个封闭空间,电炉产生的烟尘通过顶罩上开设的集尘口再经吸尘管吸入风管中,然后与集尘柜中的烟尘一起通过风机送入缓冲冷却箱中冷却,高温烟尘进入缓冲冷却箱后速度及温度降低,此时烟尘中的一部分固体颗粒(粒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发生沉降,接着温度降低的烟尘经排风口往上进入除尘布袋,在除尘布袋的过滤作用下,洁净空气从布袋纤维的空隙中排出,固体颗粒被隔挡在布袋内并最终由排风口掉落至缓冲冷却箱中,最后打开清灰门即可将沉降下来的粉粒清扫出来,从而实现对烟尘中的固体颗粒过滤回收。
上述炉顶集尘罩设于电炉顶部的作业平台上、集尘柜罩设于锡池上方,二者相加的体积也比现有技术中半密闭罩的体积要小得多,由于炉顶集尘罩及集尘柜体积较小,安装时无需大型的吊装设备,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同时该电炉烟尘回收系统仅采用缓冲冷却箱及设于该缓冲冷却箱上方的除尘布袋实现对高温电炉烟尘中的固体颗粒回收,其体积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沉降房要小得多,其结构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除尘器(甚至布袋除尘器)也要简单得多,故该电炉烟尘回收系统整体体积相比现有技术要小很多,建设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炉顶集尘罩安装于电炉顶部作业平台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锡池烟尘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炉顶集尘罩中侧门与导轨、前门与前立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炉顶集尘罩中侧门与导轨、顶罩与导轨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2所示锡池烟尘回收装置中除尘布袋与缓冲冷却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缓冲冷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A1——集尘柜 A2——风管 A3——风机
A4——缓冲冷却箱 A5——除尘布袋 A6——支杆
A7——蛇形盘管 A1a——对开门 A4a——排风口
A4b——清灰门 A4c——隔层 A4d——第一冷却区
A4e——第二冷却区 A4c1——出风口;
B1——侧门 B2——前门 B3——后板
B4——顶罩 B5——前立柱 B6——后立柱
B7——导轨 B8——吸尘管 B9——脚轮
B1a——固定门板 B1b——活动门板 B4a——固定罩
B4b——活动罩 B7a——第一导轨 B7b——第二导轨
B8a——支架 B8b——第三滚轮 B8c——裙边
B1b1——第一滚轮 B1b2——连杆 B4b1——第二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7所示,一种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包括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及炉顶集尘罩,上述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包括罩住锡池的集尘柜A1,集尘柜A1上连接有风管A2,风管A2连接有风机A3及缓冲冷却箱 A4,风机A3将烟尘吹入缓冲冷却箱A4中,缓冲冷却箱A4上开设有多个排风口A4a,排风口A4a连接有除尘布袋A5,缓冲冷却箱A4的上方设有用于悬吊除尘布袋A5的支杆A6,除尘布袋A5的顶端与支杆A6连接,缓冲冷却箱A4上设有可打开的清灰门A4b;
炉顶集尘罩包括侧门B1、前门B2、后板B3、顶罩B4、两根前立柱B5、两根后立柱B6及两条由前至后平行设置的导轨B7,导轨B7的前端由前立柱B5提供支撑、后端由后立柱B6提供支撑,顶罩B4设于导轨B7上方并与导轨B7连接,侧门B1设于导轨B7正下方并与导轨B7连接,前门B2为设于两根前立柱B5之间的对开门且通过铰链连接于前立柱B5,后板B3设于两根后立柱B6之间并与后立柱B6固定连接,侧门B1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导轨B7的固定门板B1a及一可沿导轨B7前后推动的活动门板B1b,活动门板B1b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导轨B7的第一滚轮B1b1,顶罩B4上开设有集尘口,顶罩B4的上方吊设有与风机A3及风管A2相通的吸尘管B8。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中,炉顶集尘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安装使用,首先将前立柱B5、后立柱B6固定安装在电炉的顶部作业平台上,然后安装导轨B7,之后安装侧门B1、后板B3、前门B2及顶罩B4,上述侧门B1、后板B3、前门B2及顶罩B4在电炉的上方形成一个封闭空间,电炉产生的烟尘通过顶罩B4上开设的集尘口再经吸尘管B8吸入风管A2中,然后与集尘柜A1中的烟尘一起通过风机A3送入缓冲冷却箱A4中冷却,高温烟尘进入缓冲冷却箱A4后速度及温度降低,此时烟尘中的一部分固体颗粒(粒度较大 的固体颗粒)发生沉降,接着温度降低的烟尘经排风口A4a往上进入除尘布袋A5,在除尘布袋A5的过滤作用下,洁净空气从布袋纤维的空隙中排出,固体颗粒被隔挡在布袋内并最终由排风口A4a掉落至缓冲冷却箱A4中,最后打开清灰门A4b即可将沉降下来的粉粒清扫出来,从而实现对烟尘中的固体颗粒过滤回收。
上述炉顶集尘罩设于电炉顶部的作业平台上、集尘柜罩A1设于锡池上方,二者相加的体积也比现有技术中半密闭罩的体积要小得多,由于炉顶集尘罩及集尘柜A1体积较小,安装时无需大型的吊装设备,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同时该电炉烟尘回收系统仅采用缓冲冷却箱A4及设于该缓冲冷却箱A4上方的除尘布袋A5实现对高温电炉烟尘中的固体颗粒回收,其体积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沉降房要小得多,其结构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除尘器(甚至布袋除尘器)也要简单得多,故该电炉烟尘回收系统整体体积相比现有技术要小很多,建设成本较低。
见图8所示,缓冲冷却箱A4内水平设置一隔层A4c,隔层A4c将缓冲冷却箱A4内部空间分隔成位于其下方的第一缓冲冷却区A4d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二缓冲冷却区A4e,风机A3将烟尘吹入第一缓冲冷却区A4d中,隔层A4c上开设有多个连通第一缓冲冷却区A4d和第二缓冲冷却区A4d的出风口A4c1。通过在缓冲冷却箱A4内设置隔层A4c将缓冲冷却箱A4内部空间分割成第一缓冲冷却区A4d和第二缓冲冷却区A4d,增加了烟尘在缓冲冷却箱A4中的停留时间,提高了缓冲冷却箱A4对烟尘的冷却效果及烟尘中固体颗粒的沉降率。
进一步,如图8所示,排风口A4a设于缓冲冷却箱A4的顶部,出风口A4c1的轴线与排风口A4a的轴线错开设置。出风口A4c1的轴线与排风口A4a的轴线错开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烟尘在缓冲冷却箱A4中的停留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缓冲冷却箱A4对烟尘的冷却效果及烟尘中固体颗粒的沉降率。
见图8所示,隔层A4c中还设有蛇形盘管A7,蛇形盘管A7中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水。在该实施方案中,蛇形盘管A7起到了冷却管的作用,通过在隔层A4c中设置蛇形盘管A7,更进一步提高了缓冲冷却箱A4对烟尘的冷却效果。
为了更好地降低烟尘温度,提高烟尘中的固体颗粒在缓冲冷却箱4中的沉降效果及降低整个缓冲冷却箱4的制造成本,上述缓冲冷却箱4可以用红砖在地面上砌成,如此一来,地面即为缓冲冷却箱4的箱底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和4所示,更进一步地,顶罩B4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导轨B7的固定罩B4a及一可沿导轨B7前后推动的活动罩B4b,活动罩B4b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导轨B7的第二滚轮B4b1。在该实施方案中,顶罩B4被设置成可打开的结构能够带来以下好处:在顶罩不可打开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电炉的电极能够从炉膛内抽出,顶罩距离电炉顶部作业平台表面的高度必须大于电极的长度(即集尘罩的总体高度一定要大于电极的长度,否则电极的一端已经抵靠住顶罩B4了,而另一端还在炉膛中),而将顶罩B4设置成可打开的结构后,当需要抽出电极时,打开活动罩B4b,电极可 以从活动罩B4b打开后形成的空隙中抽出,从而避免了顶罩B4阻碍电极抽出的情况,由此一来,集尘罩的总体高度将不受限制(例如可以小于电极的高度),从而使得该电炉集尘罩的体积可以做得更小。
进一步,上述集尘口开设在活动罩B4b上,吸尘管B8的底端连接一支架B8a,支架B8a上设有第三滚轮B8b,第三滚轮B8b抵靠在活动罩B4b上。在吸尘管B8的底端连接带滚轮的支架B8a可以减少活动罩B4b运动时与吸尘管B8的底端的摩擦力,降低吸尘管B8底端的磨损。
更进一步地,在吸尘管B8的底端还连接有一由耐热橡胶制成的裙边B8c,裙边B8c的底端抵靠在活动罩B4b上。在吸尘管B8的底端设置裙边B8c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提高吸尘管B8与集尘口之间的气密性,防止烟尘从吸尘管B8与集尘口衔接处外泄。
作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前述导轨B7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轨B7a和第二导轨B7b,第二导轨B7b安装在第一导B轨7a上,第二导轨B7b的宽度小于第一导轨B7a的宽度,导轨B7的横截面整体呈“凸”字形,固定门板B1a固定连接于第一导轨B7a,固定罩B4a固定连接于第二导轨B7b,活动门板B1b的顶部设有一顶端延伸至第一导轨B7a上方的连杆B1b2,第一滚轮B1b1可转动连接于连杆B1b2的顶端,第一滚轮B1b1的外周面抵靠住第一导轨B7a的上表面,第二滚轮B4b1的外周面抵靠住第二导轨B7b的上表面。上述导轨B7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且其与侧门B1 及顶罩B4的连接方式极为简洁,安装非常简便。
进一步,上述在活动门板B1b及前门B2的底部还设有脚轮B9,上述吸尘管B8优选为可伸缩的波纹管。通过电炉顶部作业平台对脚轮B9的支撑可以降低连杆B1b2及铰链的受力,使得活动门板B1b及前门B2的打开更轻松、顺畅。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Claims (10)

1.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包括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及炉顶集尘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锡池烟尘回收装置包括罩住锡池的集尘柜(A1),所述集尘柜(A1)上连接有风管(A2),所述风管(A2)连接有风机(A3)及缓冲冷却箱(A4),所述风机(A3)将烟尘吹入缓冲冷却箱(A4)中,所述缓冲冷却箱(A4)上开设有多个排风口(A4a),所述排风口(A4a)连接有除尘布袋(A5),所述缓冲冷却箱(A4)的上方设有用于悬吊除尘布袋(A5)的支杆(A6),所述除尘布袋(A5)的顶端与支杆(A6)连接,所述缓冲冷却箱(A4)上设有可打开的清灰门(A4b);
所述炉顶集尘罩包括侧门(B1)、前门(B2)、后板(B3)、顶罩(B4)、两根前立柱(B5)、两根后立柱(B6)及两条由前至后平行设置的导轨(B7),所述导轨(B7)的前端由前立柱(B5)提供支撑、后端由后立柱(B6)提供支撑,所述顶罩(B4)设于导轨(B7)上方并与导轨(B7)连接,所述侧门(B1)设于导轨(B7)正下方并与导轨(B7)连接,所述前门(B2)为设于两根前立柱(B5)之间的对开门且通过铰链连接于前立柱(B5),所述后板(B3)设于两根后立柱(B6)之间并与后立柱(B6)固定连接,所述侧门(B1)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导轨(B7)的固定门板(B1a)及一可沿导轨(B7)前后推动的活动门板(B1b),所述活动门板(B1b)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导轨(B7)的第一滚轮(B1b1),所述顶罩(B4)上开设有集尘口,所述顶罩(B4)的上方吊设有与风机(A3)及风管(A2)相通的吸尘管(B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冷却箱(A4)内水平设置一隔层(A4c),所述隔层(A4c)将缓冲冷却箱(A4)内部空间分隔成位于其下方的第一缓冲冷却区(A4d)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二缓冲冷却区(A4e),所述风机(A3)将烟尘吹入第一缓冲冷却区(A4d)中,所述隔层(A4c)上开设有多个连通第一缓冲冷却区(A4d)和第二缓冲冷却区(A4d)的出风口(A4c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A4a)设于缓冲冷却箱(A4)的顶部,所述出风口(A4c1)的轴线与排风口(A4a)的轴线错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层(A4c)中设有蛇形盘管(A7),所述蛇形盘管(A7)中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冷却箱(A4)由红砖在地面上砌成,所述地面即为缓冲冷却箱(A4)的箱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罩(B4)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导轨(B7)的固定罩(B4a)及一可沿导轨(B7)前后推动的活动罩(B4b),所述活动罩(B4b)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导轨(B7)的第二滚轮(B4b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口开设在活动罩(B4b)上,所述吸尘管(B8)的底端连接一支架 (B8a),所述支架(B8a)上设有第三滚轮(B8b),所述第三滚轮(B8b)抵靠在活动罩(B4b)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管(B8)的底端还连接有一由耐热橡胶制成的裙边(B8c),所述裙边(B8c)的底端抵靠在活动罩(B4b)上。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B7)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导轨(B7a)和第二导轨(B7b),所述第二导轨(B7b)安装在第一导轨(B7a)上,所述第二导轨(B7b)的宽度小于第一导轨(B7a)的宽度,所述导轨(B7)的横截面整体呈“凸”字形,所述固定门板(B1a)固定连接于第一导轨(B7a),所述固定罩(B4a)固定连接于第二导轨(B7b),所述活动门板(B1b)的顶部设有一顶端延伸至第一导轨(B7a)上方的连杆(B1b2),所述第一滚轮(B1b1)可转动连接于连杆(B1b2)的顶端,所述第一滚轮(B1b1)的外周面抵靠住第一导轨(B7a)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滚轮(B4b1)的外周面抵靠住第二导轨(B7b)的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炉烟尘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门板(B1b)及前门(B2)的底部设有脚轮(B9),所述吸尘管(B8)为可伸缩的波纹管。
CN201620574941.0U 2016-06-15 2016-06-15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307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74941.0U CN205730757U (zh) 2016-06-15 2016-06-15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574941.0U CN205730757U (zh) 2016-06-15 2016-06-15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30757U true CN205730757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85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57494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30757U (zh) 2016-06-15 2016-06-15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307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0125A (zh) * 2019-03-22 2019-06-18 贾玉东 电阻炉烟气收集装置、收集系统及直槽型电阻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0125A (zh) * 2019-03-22 2019-06-18 贾玉东 电阻炉烟气收集装置、收集系统及直槽型电阻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30757U (zh) 电炉烟尘回收系统
CN202902886U (zh) 电弧炉屋顶式环流罩和烟尘幕墙组合除尘装置
CN202157053U (zh) 一种推焦机机侧除尘装置
CN109666487A (zh) 一种焦炉封闭及通风除尘装置及方法
CN201002045Y (zh) 一种安全节能型煤粉制备装置
CN205730756U (zh) 电炉烟尘过滤回收装置
CN208983868U (zh) 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出料功能的中频炉
CN209156108U (zh) 大型金属破碎线配套用双除尘系统
CN105709558A (zh) 低压脉冲除尘器
CN207599714U (zh) 一种固体垃圾焚烧炉
CN215725205U (zh) 一种用于铝锭生产加工的再生铝回收熔炼装置
CN202032902U (zh) 一种氩氧脱碳炉除尘及余热利用系统
CN207763511U (zh) 一种铝熔炼保温炉炉门气幕收尘罩
CN205598863U (zh) 一种脉冲袋式除尘装置
CN201512495U (zh) 一种可移动式焦炉除尘罩
CN210826050U (zh) 一种干熄焦除尘风道结构
CN205019904U (zh) 一种铝铸造车间的除尘系统
CN209689401U (zh) 冶金炉的集烟罩
CN207430869U (zh) 一种炉前出料口除尘罩
CN206700959U (zh) 一种铝铸造车间的除尘系统
CN201136851Y (zh) 焦炉除尘系统
CN102052856A (zh) 一种氩氧脱碳炉除尘及余热利用系统
CN205821237U (zh) 一种焦炉用除尘器
CN205664651U (zh) 电炉集尘罩
CN205858526U (zh) 沙漠空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