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23814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23814U
CN205723814U CN201620624195.1U CN201620624195U CN205723814U CN 205723814 U CN205723814 U CN 205723814U CN 201620624195 U CN201620624195 U CN 201620624195U CN 205723814 U CN205723814 U CN 205723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cell
pin
insulating boot
extension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241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承友
郭志君
邓平华
王鹏
郑于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241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23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23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238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电芯、两个引脚及两个极柱。电芯具有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主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两个引脚中各引脚具有:固定部,与对应的极耳固定电连接;以及连接部,位于固定部的上侧。两个极柱分别与对应引脚的连接部固定电连接。其中,至少一个引脚的固定部具有:延伸部,位于固定部的底端;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至少一个绝缘罩,各绝缘罩至少包覆对应引脚的延伸部沿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各绝缘罩至少一部分沿宽度方向的外侧超出对应引脚沿宽度方向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绝缘罩能降低电芯短路的风险,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等优点,在移动电话、数码摄像机和手提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且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交通工具及储能设施等大中型电动设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日益完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同时电动汽车对为其提供能量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要求比较低,但对电芯瞬间或短时间内输出的功率要求较高,同时一般混合动力电池的尺寸较小。
在现有的卷绕式电芯中,通过卷绕将阴极极片、隔离膜、阳极极片卷绕成为一个整体,参照图1,电芯1的两个极耳12分别处于宽度方向W两侧。一般地,顶盖两个极柱3分别引出引脚2,引脚2与电芯1的极耳12进行装配,从而实现将电芯1与外面连通。对于电芯厚度较小的电芯,特别是厚度尺寸在5mm~17mm左右的电芯,极柱3上仅有一个引脚2。电芯1与顶盖进行超声波焊接后,通过在外侧包一层绝缘膜(未示出)实现电芯1与壳体(未示出)之间的绝缘,一般地,绝缘膜的厚度为0.03mm~0.2mm。
一般地,引脚2在与极耳12焊接前属于悬臂梁式,仅一端与顶盖装配固定,而另一端处于自由状态。一般地,引脚2与极耳12通过超声波焊接进行装配,在进行超声波焊接后,引脚会出现向外扩的变形(如图2虚线部分所示),导致两个引脚2之间沿宽度方向W的距离增大,使得电芯1在入壳时易与壳体接触,绝缘膜与壳口发生刮擦,甚至导致绝缘膜破损,使得电芯短路的风险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降低电芯入壳时电芯与壳体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电芯、两个引脚及两个极柱。电芯具有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主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两个引脚中各引脚具有:固定部,与对应的极耳固定电连接;以及连接部,位于固定部的上侧。两个极柱分别与对应引脚的连接部固定电连接。
其中,至少一个引脚的固定部具有:延伸部,位于固定部的底端;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至少一个绝缘罩,各绝缘罩至少包覆对应引脚的延伸部沿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各绝缘罩至少一部分沿宽度方向的外侧超出对应引脚沿宽度方向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尽管引脚在与对应的极耳固定连接时会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变形,但是绝缘罩至少包覆对应引脚的延伸部沿宽度方向的外侧,所以在电芯入壳时,对应引脚即使与壳体刮擦破坏绝缘膜,绝缘罩也能保证延伸部的绝缘;同时,由于各绝缘罩至少一部分沿宽度方向的外侧超出对应引脚沿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与壳体接触的部分仅限于绝缘罩的所述部分,引脚除延伸部外的其它部分均与壳体沿宽度方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避免所述其它部分与壳体刮擦破坏绝缘膜。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绝缘罩能够降低电芯入壳时电芯与壳体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其中虚线部分示出引脚的变形;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正视图;
图5为图4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4的右视图;
图7为图6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引脚的正视图;
图10为图8的绝缘罩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沿线A-A作出的剖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又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芯 22连接部
11主体 3极柱
12极耳 4绝缘罩
121圆弧过渡区 41扣合部
2引脚 G1第一间隙
21固定部 G2第二间隙
211延伸部 W宽度方向
2111钩部 T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
参照图3至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包括电芯1、两个引脚2及两个极柱3。电芯1具有主体11以及分别设置在主体11沿宽度方向W的两侧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12。两个引脚2中各引脚2具有:固定部21,与对应的极耳12固定电连接;以及连接部22,位于固定部21的上侧。两个极柱3分别与对应引脚2的连接部22固定电连接。
其中,至少一个引脚2的固定部21具有:延伸部211,位于固定部21的底端;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至少一个绝缘罩4,各绝缘罩4至少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且各绝缘罩4至少一部分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超出对应引脚2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尽管引脚2在与对应的极耳12固定连接时会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变形(如现有技术所述),但是绝缘罩4至少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所以在电芯1入壳时,对应引脚2即使与壳体刮擦破坏绝缘膜(绝缘膜完全包覆电芯1、引脚2及绝缘罩4),绝缘罩4也能保证延伸部211的绝缘;同时,由于各绝缘罩4至少一部分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超出对应引脚2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因此与壳体(未示出)接触的部分仅限于绝缘罩4的所述部分,引脚2除延伸部211外的其它部分均与壳体沿宽度方向W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避免所述其它部分与壳体刮擦破坏绝缘膜。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绝缘罩4能够降低电芯1入壳时电芯1与壳体之间短路的风险,提高电芯1的安全性。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宽度方向W的内侧与电芯1的主体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G1;对应地,各绝缘罩4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宽度方向W的内侧且不会与电芯1的主体11干涉。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厚度方向T的内侧与对应的极耳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G2;对应地,各绝缘罩4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厚度方向T的内侧且不会与对应的极耳12干涉。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8,绝缘罩4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的四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各绝缘罩4通过嵌件注塑固定在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各绝缘罩4通过卡扣连接固定在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9,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上具有钩部2111;对应地,参照图11,各绝缘罩4内具有与钩部2111接合的扣合部41。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6及图8,极耳12在顶部具有圆弧过渡区121;对应地,对应引脚2的连接部22与固定部21的连接处以斜边过渡。在极耳12与引脚2的固定过程中,顶部的圆弧过渡区121会与引脚2相互挤压,使得极耳12的圆弧过渡区121出现被挤破的情况。引脚2的连接部22与固定部21的连接处以斜边过渡,避免圆弧过渡区121与引脚2发生挤压情况,进而避免出现装配时压伤极耳12的情况。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绝缘膜(未示出),完全包覆电芯1、引脚2及绝缘罩4。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壳体(未示出),收容电芯1、引脚2及绝缘罩4。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电池可为锂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或钠离子电池。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电芯(1),具有主体(11)以及分别设置在主体(11)沿宽度方向(W)的两侧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12);
两个引脚(2),各引脚(2)具有:
固定部(21),与对应的极耳(12)固定电连接;以及
连接部(22),位于固定部(21)的上侧;
两个极柱(3),分别与对应引脚(2)的连接部(22)固定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引脚(2)的固定部(21)具有:延伸部(211),位于固定部(21)的底端;
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至少一个绝缘罩(4),各绝缘罩(4)至少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且各绝缘罩(4)至少一部分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超出对应引脚(2)沿宽度方向(W)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宽度方向(W)的内侧与电芯(1)的主体(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G1);
各绝缘罩(4)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宽度方向(W)的内侧且不会与电芯(1)的主体(11)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厚度方向(T)的内侧与对应的极耳(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G2);
各绝缘罩(4)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沿厚度方向(T)的内侧且不会与对应的极耳(12)干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绝缘罩(4)包覆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的四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各绝缘罩(4)通过嵌件注塑固定在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各绝缘罩(4)通过卡扣连接固定在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对应引脚(2)的延伸部(211)上具有钩部(2111);
各绝缘罩(4)内具有与钩部(2111)接合的扣合部(4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极耳(12)在顶部具有圆弧过渡区(121);
对应引脚(2)的连接部(22)与固定部(21)的连接处以斜边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绝缘膜,完全包覆电芯(1)、引脚(2)及绝缘罩(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壳体,收容电芯(1)、引脚(2)及绝缘罩(4)。
CN201620624195.1U 2016-06-22 2016-06-22 二次电池 Active CN205723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4195.1U CN205723814U (zh) 2016-06-22 2016-06-22 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4195.1U CN205723814U (zh) 2016-06-22 2016-06-22 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23814U true CN205723814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315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24195.1U Active CN205723814U (zh) 2016-06-22 2016-06-22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238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106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引脚及电池盖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106A1 (zh) * 2021-12-30 2023-07-06 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引脚及电池盖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724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874803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multiple cases
US1060100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240154176A1 (en) Battery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110767848A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电芯
CN212571274U (zh) 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设备
KR20150032971A (ko) 단차가 형성된 젤리-롤형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102903862B (zh) 可充电电池
KR20160041247A (ko) 계단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에 대응하는 형상으로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205723814U (zh) 二次电池
KR101422656B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내장형 전지셀
KR101415889B1 (ko) 개선된 저항 특성을 갖는 울트라 캐패시터
CN219658819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US906510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763265B1 (ko) 계단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에 대응하는 트리밍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전지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KR101675939B1 (ko) 단차가 형성된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KR101462043B1 (ko) 계단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WO2022061610A1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12907874U (zh) 一种无极耳的电池
CN211957818U (zh) 一种堆叠式锂离子电池结构
CN210897354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电芯
CN111403670A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KR102043458B1 (ko) 이차 전지
CN107591565B (zh) 二次电池
CN209981393U (zh) 一种节约安装空间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