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99356U - 纳米喷雾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纳米喷雾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99356U
CN205599356U CN201620248923.3U CN201620248923U CN205599356U CN 205599356 U CN205599356 U CN 205599356U CN 201620248923 U CN201620248923 U CN 201620248923U CN 205599356 U CN205599356 U CN 205599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ss surface
circumgyration incision
incision structure
core
nan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489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铁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 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s Of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2489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99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99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99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纳米喷雾发生器,包括一发生器本体,一芯腔设置在发生器本体中,发生器本体上的进液路径和喷雾路径分别与芯腔相通,一旋芯配置在芯腔中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旋芯包括第一受力面和与第一受力面错位设置的第二受力面,第一受力面所在的平面和第二受力面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液体作用在第一受力面或者第二受力面上使旋芯旋转。本实用新型中的旋芯包括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错位设置,当液体作用在其中一个受力面上时,就会产生一个力使旋芯转动,同时旋芯就会对液体进行循环切割,并将液体切割成纳米级雾滴,具有雾滴体积小、喷雾浓密、流量大、喷雾空间分布的指向性好、空间分布广弥散性好和空气净化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纳米喷雾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雾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纳米喷雾发生器。
背景技术
喷雾装置指的是能够排出液体的精细雾气的装置,这种装置在本领域中通常还被称为润湿器、喷洒器、雾气装置、加湿器等等。喷雾装置可以被用在农业、工业和家庭生活中,在农业中喷雾装置主要被用于喷洒农药,在家庭生活中喷雾装置主要用于空气加湿,在工业中喷雾装置主要被用于除去工业废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由于许多喷雾场合,特别是在排放工业废气的场所,对喷雾要求很高,既要求喷雾装置喷出雾滴要达到细雾化,又要求喷雾浓密、流量大、且要求喷雾空间分布的指向性好或空间分布广弥散性好。但是现有的喷雾装置不能满足上述喷雾要求,不仅存在喷出的雾滴的颗粒体积大,而且还存在浓度稀、流量小和空间分布广弥散性差,不能有效地除去工业废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空气净化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向社会提供一种雾滴体积小、喷雾浓密、流量大、喷雾空间分布的指向性好、空间分布广弥散性好和空气净化效率高的纳米喷雾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纳米喷雾发生器,包括一发生器本体,一芯腔设置在所述发生器本体中,所述发生器本体上的进液路径和喷雾路径分别与所述芯腔相通,一旋芯配置在所述芯腔中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旋芯包括第一受力面和与所述第一受力面错位设置的第二受力面,所述第一受力面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受力面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液体作用在所述第一受力面或者所述第二受力面上使所述旋芯旋转。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受力面设置在第一旋转切割结构上,所述第二受力面设置在第二旋转切割结构上,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连接,所述旋芯旋转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对液体进行交替切割。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交叉错位设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在交叉位置上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加强筋,在所述旋芯靠近所述喷雾路径的位置上,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或/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雾化缺口。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芯腔的内侧壁成圆柱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靠近所述内侧壁的面为圆弧面,所述旋芯旋转时的横截面的直径等于小于所述芯腔的内侧壁的直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在大于0度小于180度之间。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发生器本体包括喷雾座和与所述喷雾座连接的喷雾盖,所述进液路径设置在所述喷雾座上,所述喷雾路径设置在所述喷雾盖上。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芯腔设置在所述喷雾座或/和所述喷雾盖中。
本实用新型中的旋芯包括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错位设置,并且它们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液体作用在其中一个受力面上时,就会产生一个力使旋芯转动,从而使液体在作用在另一个受力面上,旋芯就会持续旋转,同时旋芯就会对液体进行循环切割,并将液体切割成纳米级雾滴,具有雾滴体积小、喷雾浓密、流量大、喷雾空间分布的指向性好、空间分布广弥散性好和空气净化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喷雾座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喷雾盖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喷雾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旋芯设置在喷雾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旋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旋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喷雾座;11.进液路径;2.喷雾盖;21.芯腔;22.喷雾路径;23.凸环结构;3.旋芯;31.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1.第一受力面;32.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1.第二受力面;33.第一雾化缺口;34.第二雾化缺口;35.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见图1至图7,图1至图7所揭示的是一种纳米喷雾发生器,包括一发生器本体,一芯腔21设置在所述发生器本体中,所述发生器本体上的进液路径11和喷雾路径22分别与所述芯腔21相通,一旋芯3配置在所述芯腔21中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旋芯3包括第一受力面311和与所述第一受力面311错位设置的第二受力面321,所述第一受力面311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受力面321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液体作用在所述第一受力面311或者所述第二受力面321上使所述旋芯3旋转。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力面311设置在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上,所述第二受力面321设置在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上,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连接,所述旋芯3旋转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对液体进行交替切割。换句话说,所述旋芯3包括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连接的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所述第一受力面311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上,所述第二受力面321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错位连接并成所述预设角度,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从所述进液路径11流入的液体作用在所述第一受力面311或者所述第二受力面321上,由于液体具有一定的压力,压力就会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或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上产生一个分力,产生的分力就会使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或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做圆周运动,由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连接,这样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就会一起做圆周运动,即使所述旋芯3旋转,圆周运动的中轴就是所述旋芯3的旋转中轴。
具体地说,当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位于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液体使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旋转,在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旋转到位于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液体就使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旋转,液体就会交替作用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上,使所述旋芯3一直保持旋转。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就会对液体进行交替切割,这样就会将液体切割成纳米级雾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交叉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在交叉位置上连接,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成“X”形状。为了使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的连接更加稳定,还包括加强筋35,在所述旋芯3靠近所述喷雾路径22的位置上,所述加强筋35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的端部错位连接(未画图),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成“V”形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远离端部的位置错位连接(未画图),或者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远离端部的位置错位连接(未画图),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成“y”形状。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或/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上设置有第一雾化缺口33,所述第一雾化缺口33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相互靠近的位置上,即所述第一雾化缺口3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交叉连接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雾化缺口33的作用是,使被切割后的雾状更快地从所述旋芯3穿过,增加了所述喷雾路径22的喷雾效率。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雾化缺口34,所述第二雾化缺口34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或/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上,并且所述第二雾化缺口34设置在靠近所述芯腔21的内侧壁的位置上,所述第二雾化缺口34和所述第一雾化缺口33的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增加所述喷雾路径22的喷雾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芯腔21的内侧壁成圆柱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31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32靠近所述内侧壁的面为圆弧面,所述旋芯3旋转时的横截面的直径等于小于所述芯腔21的内侧壁的直径,这样就使得所述旋芯3能更加方便地在所述芯腔21中旋转。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受力面311和/或所述第二受力面321为凹凸不平的面(未画图),即在所述第一受力面311和/或所述第二受力面321上设置有若干凸起。还包括液体泵,所述液体泵与所述进液路径11连通。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在大于0度小于180度之间,所述预设角度的值越大,需要液体的压力也就越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生器本体包括喷雾座1和与所述喷雾座1连接的喷雾盖2,所述进液路径11设置在所述喷雾座1上,所述喷雾路径22设置在所述喷雾盖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路径11的进口尺寸大于所述进液路径11的出口尺寸,所述进液路径11的出口与所述芯腔21相通。所述喷雾路径22的进口尺寸大于所述喷雾路径22的出口尺寸,即所述喷雾路径22成锥形,所述喷雾路径22的进口与所述芯腔21相通,所述喷雾路径22的出口与外界相通。所述芯腔21的尺寸大于所述进液路径11的出口尺寸,所述芯腔21的尺寸大于所述喷雾路径22的进口尺寸。
本实施例中,所述喷雾盖2的连接端为凸环结构23,在所述喷雾座1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凸环结构23卡合在所述凹陷部中,所述芯腔21设置在所述凸环结构23的内部,即所述芯腔21设置在所述喷雾盖2中,所述芯腔21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喷雾座1中。或者所述芯腔21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喷雾座1和所述喷雾盖2中,即所述芯腔21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喷雾座1中,所述芯腔21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喷雾盖2中。关于所述喷雾座1和所述喷雾盖2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列举的卡合连接,所述喷雾座1和所述喷雾盖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螺纹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在这里不再一一例举,只要能使所述喷雾座1和所述喷雾盖2连接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芯3和所述芯腔21的内侧壁都是采用耐磨材料制成的,即所述喷雾座1和/或所述喷雾盖2采用耐磨材料制成,所述喷雾座1和所述喷雾盖2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旋芯3包括所述第一受力面311和所述第二受力面321,所述第一受力面311和所述第二受力面321错位设置,并且它们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液体作用在其中一个受力面上时,就会产生一个力使所述旋芯3转动,从而使液体在作用在另一个受力面上,所述旋芯3就会持续旋转,同时所述旋芯3就会对液体进行循环切割,并将液体切割成纳米级雾滴,具有雾滴体积小、喷雾浓密、流量大、喷雾空间分布的指向性好、空间分布广弥散性好和空气净化效率高等优点。

Claims (10)

1.一种纳米喷雾发生器,包括一发生器本体,一芯腔设置在所述发生器本体中,所述发生器本体上的进液路径和喷雾路径分别与所述芯腔相通,一旋芯配置在所述芯腔中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芯包括第一受力面和与所述第一受力面错位设置的第二受力面,所述第一受力面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受力面所在的平面成预设角度,液体作用在所述第一受力面或者所述第二受力面上使所述旋芯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面设置在第一旋转切割结构上,所述第二受力面设置在第二旋转切割结构上,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连接,所述旋芯旋转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对液体进行交替切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交叉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与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在交叉位置上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筋,在所述旋芯靠近所述喷雾路径的位置上,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或/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雾化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腔的内侧壁成圆柱状,所述第一旋转切割结构和所述第二旋转切割结构靠近所述内侧壁的面为圆弧面,所述旋芯旋转时的横截面的直径等于小于所述芯腔的内侧壁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在大于0度小于180度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本体包括喷雾座和与所述喷雾座连接的喷雾盖,所述进液路径设置在所述喷雾座上,所述喷雾路径设置在所述喷雾盖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纳米喷雾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腔设置在所述喷雾座或/和所述喷雾盖中。
CN201620248923.3U 2016-03-29 2016-03-29 纳米喷雾发生器 Active CN205599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8923.3U CN205599356U (zh) 2016-03-29 2016-03-29 纳米喷雾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48923.3U CN205599356U (zh) 2016-03-29 2016-03-29 纳米喷雾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99356U true CN205599356U (zh) 2016-09-28

Family

ID=56965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48923.3U Active CN205599356U (zh) 2016-03-29 2016-03-29 纳米喷雾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993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7948A (zh) * 2016-03-29 2016-05-25 陈铁坚 纳米喷雾发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97948A (zh) * 2016-03-29 2016-05-25 陈铁坚 纳米喷雾发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4488B1 (ko) 휴대식 초미세 분무기
US20060065765A1 (en) Fluidic nozzle for trigger spray applications
US8702020B2 (en) Nozzle and fluidic circuit adapted for use with cold fluids, viscous fluids or fluids under light pressure
EP2403651B1 (en) High efficiency, multiple throat fluidic oscillator
JP5662655B2 (ja) ノズル
EP2931435B1 (en) Fluidic nozzle and oscillator circuit
US11752511B2 (en) Mist sprayer apparatus
CN205599356U (zh) 纳米喷雾发生器
WO2020029600A1 (zh) 一种喷头组件、植保无人机及喷洒方法
CN213051133U (zh) 双流体喷枪
JP6082724B2 (ja) スプレーノズルおよび該スプレーノズルを備えた加湿器
JP5881268B2 (ja) ノズルおよび該ノズルを備えた加湿器
CN211024310U (zh) 一种香薰机
CN105597948A (zh) 纳米喷雾发生器
KR20030076592A (ko) 음이온 발생장치, 음이온 발생시스템 및 음이온 발생방법
US20210170427A1 (en) Alternating water delivery device
JP2001327896A (ja) 2流体霧化スプレーノズル
CN211247009U (zh) 一种新型的旋流雾化喷头
US9180470B2 (en) Assembly for producing forficiform spray
JP7196182B2 (ja) 低温低流量の小型噴霧ノズルアセンブリ及び方法
CN215917846U (zh) 一种喷雾装置
CN210522830U (zh) 一种广角扇形喷嘴
CN214050066U (zh) 一种带备用溶液腔的雾化器
CN214637443U (zh) 一种提高雾化能力的喷射器用喷射嘴
CN217473829U (zh) 一种用于喷雾器的自吸式喷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06

Address after: Guangming Gongming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water mouth community seventh Industrial District second building 3 floor F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Xin 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S of Shenzhen

Address before: 518000, 4, building 24, Bao Tong Industrial Zone, Gongming pond,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Chen Tieji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